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1.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2.实质内涵(四个层次):(1)土地首先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2)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人工环境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土地资产)(3)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3.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5.土地的特性:

(1) 自然特性(原始性、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

(2)经济特性(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等。)

(3)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土地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6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2)承载功能(3)可耕功能(4)资源功能(5)其他功能和用途:生态功能;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资产积蓄与增值功能;景观功能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2)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

1.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而且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劳动过程善待大自然,既保证人与自然界进行对等和协调的物质变换,又使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得以不断完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5.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1)保障粮食安全(2)保障建设发展空间(3)保障生态环境

6.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

(1)稳定人口增长

(2)推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3)建设具有多元目标的规划管理体系

(4)积极消除贫困问题

(5)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6)加强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土地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即为土地供给。

2.土地自然供给:指土地中天然形成可供人类利用的那部分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可供将来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

3.土地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 通过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形成的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有效供给。

4.土地需求:

5.土地市场:狭义-土地这一特殊商品的交换场所;广义-土地交换过程中引起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6.土地使用权市场:指土地使用权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7.城市土地使用权一级市场:即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指政府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代表将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通过划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让渡给土地使用者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8.城市土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指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见横向流转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9.农村集体所农用地使用权市场: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10.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指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11.土地所有权市场:指土地所有权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12.土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土地市场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及运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构成。

13.土地市场的价格约束机制:指通过经济立法对土地市场上非法勾结、合谋操纵以及价格歧视等行为实行限制和惩罚,确保各种市场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土地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运行提供保障。

14.土地市场的价格调控机制:指国家通过调整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的价格来调整土地供需关系和生产要素使用成本,以规范国民经济运行的措施,是国家调节经济总体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15.土地市场供求机制:指在土地市场运行过程中,土地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同其他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6.土地竞争机制:指土地市场上交换主体间的物质经济利益关系,是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动力。

17.土地自然供给与土地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关系: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

后者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前者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后者是静态的、无弹性的, 而前者是动态的, 有弹性的, 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不同;

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 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18.简述土地供求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结合图)

土地是特殊商品, 既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 又有其特殊性。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而不平衡是绝对的。从实践看, 土地供不应求是绝对的、普遍的, 而供过于求是

暂时的、个别的。因而, 地价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第四章

1.地租:意为报酬或收入,泛指物主将其一切不动产如土地、房屋等或生产要素的使用权让渡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或收入。

广义地租:即租金,不仅包含狭义的地租,还包括附加的土地资本及其利息和一部分利润扣除与工资支出等。

狭义地租:真正的地租,是单纯为使用土地资源所支付的成本

2.各类地租的概念;

经济地租: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所得到报酬扣除成本的余额,是超过成本的纯收入。级差地租: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绝对地租:又称“马克思绝对地租”,是因所有权的作用形成的地租。是所有权垄断的结果。垄断地租:由垄断价格转化的超额利润形成。

3.阐述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的基本观点:

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

地租的存在必须有两个条件: (1)土地的有限性(2) 土地在肥沃度和位置上具有特殊便利4.阐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主要观点;

(1)级差地租理论:形成条件和基础:土地质量优劣和生产率的差异

形成的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形成的根本源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

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实体

(2)绝对地租理论

(3)垄断地租理论

第五章

1.土地价格;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

2.基准地价:指在宗地估价的基础上,评估出的各个级别或各个区域土地的平均价格。

3.城镇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

4.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时点上的区域土地平均价格。

5.农用地基准地价:是指依据农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条件评估的农用地不同级别、不同地类的平均价格。

6.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7.交易地价:是指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8.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招标、拍卖和挂牌地价是指通过市场公开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

9.国有土地使用权形成的土地使用者所需支付的价格。

10.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指土地使用者之间依市场规则转移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向转让者支付的代价。

11.租赁价格:是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租给他人而获得的报酬。

12.地役价格: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在他人土地上通过等权利而支付的代价。

13.抵押价格:是土地作为信用担保而确定的价格。

14.拍卖地价、

15.招标地价、

16.协议地价:以双方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形成的土地使用者所需支付的价格。

17.挂牌地价

18.地价的内涵包含两部分:

土地资源价格——真正的地租

土地资产的价格——土地资产的折旧和利息的资本化

19.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对土地价值的分析

土地的二元构成: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

土地物质:即土地自然物与自然力

土地资本:即已利用土地,凝结了资本与劳动

(2)马克思对土地价格的分析

以地租理论、土地价值理论为基础

土地价值与土地价格的关系

土地价格的实质:地租的资本化表现为地价

第六章

1.概念: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

外部效益、

外部成本、

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指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而对其他土地的价值产生的超越主体范围之外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市场行为得到体现。

边际私人纯产值、

边际社会纯产值

庇古税、

帕累托最优: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或配置效率,是指经济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不再可能使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减少时,整个社会的福利便达到了最大。

科斯定理: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与产权明确界定的前提下,解决外部性问题不需要征税,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解决;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要根据成本-收益的权衡比较,最终确定是使用征税还是用市场交易。

土地资源市场价值:指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地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价值,这部分价值可通过市场价格加以评价。

土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指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实现而又客观存在的价值,表现为土地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能够提供社会保障、资源基础、生态服务功能等各种价值。CVM: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直接询问人们在假设市场条件下对获得一定数量资源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或者放弃一定数量资源环境物品的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以此揭

示被调查者对资源环境物品的偏好,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到该项资源环境物品的价值。

2.简述科斯第一定理和科斯第二定理的内容;

科斯第一定理:若交易成本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通过市场交易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若交易成本为正,不同的产权配置将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影响社会总体福利,产权制度应寻求使交易成本最低的权利初始分配。

3.简述土地价值二元论的基本观点;

土地由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构成,土地物质的价值是虚拟的,土地资本的价值是真实的,二者组成统一的整体。土地构成的二元性→土地价值的二元性→土地价格的二元性。

4.简述土地资源价值构成

市场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非市场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馈赠价值。

5.试述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1)条件估值法是基于Hicks消费者剩余分析个人福利变化,来计算资源环境的消费者剩余,由此求取资源环境的价值。

(2)衡量福利变化的基本指标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从购买中得到剩余的满足,等于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3)条件价值评估法所要调查的支付意愿或补偿意愿,来自Hicks衡量消费者剩余的两个指标:补偿变差和等效变差

第七章

1.简述土地利用的内涵;

实质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达到最大生态经济效益。

2.土地利用分类:即一国(地区)根据土地的各种性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成若干类型,使之形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第八章

1.名词解释:

资源配置:是指人类社会将相对稀缺的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权衡并最终确定用途的行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其开发利用能满足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多种需要,以期实现资源系统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民可持续发展

土地非农化:

地租梯度曲线:

2.阐述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资源配置的三维结构框架);

由于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与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相比具有本质区别。

土地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其承载功能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或可看做是将不同的土地利用在一定范围内、位置既定的土地上的分配。

产业部门间的配置实质上是不同产业部门扩大或缩小以确定合适的收益规模的过程;

不同时期间配置实质上是对某块土地是否进行某种用途开发在时间选择上的决策;

不同地区间配置实质上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行为寻找合适的区位来实现落地,或者具体的企业寻找合适的地块建造厂房的决策。

因此,土地资源的配置不是直接的土地配置,而是土地承载的反馈,是被承载体在部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

3.阐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几点公认的假设:

人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人;

人具有稳定的偏好;

人们行为的结果总会实现均衡。

引申出推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不存在交易费用;

产权等制度和市场等组织形式的存在是外部给定的(外生的)

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4.阐述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度的问题(132-135页,结合图,即图8-3,8-4);(论述)

第九章

1.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2.边际报酬:

3.集约度: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4.集约经营、

5.集约边际:集约度最高的限度。MR =MC

6.粗放经营: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7.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技术等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

8.土地受容力: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所能受容其它变量资源的数量。

9.土地生产效率:指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配合至最佳比例时,所获报酬与所费成本的比例。

10.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土地报酬规律的批判性发展;

①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的积极意义;

②揭露了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普遍规律以此掩盖剥削关系的谬论;

③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意义和绝对性;

④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资本的范围较小。

11.分析土地报酬变化的三个阶段(结合图)。(论述)

1、第一阶段: 原点O至平均产量最高点对应的Q点

总产量(曲线):I’点为拐点,OI’曲线下凸,生产弹性由1增至最大,总产量增长较快, 为报酬递增阶段;I’N曲线上凸,生产弹性由最大减至1,总产量增长趋缓,为报酬递减阶段;

边际产量(曲线):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高点M,此后递减至D点;

平均产量(曲线):由O点递增至最高点D;

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了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应追加投资

2、第二阶段: 从Q点至R点

总产量(曲线): 由N点递增至最高点T,生产弹性由1逐渐降至为0;

量(曲线): 由D点递减至R点为0;

(曲线): 由最高点D开始递减.

在第二阶段,虽然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但总产量却不断上升,投资对生产没有妨碍,故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应范围应在此阶段。

3.第三阶段: R点以后

总产量(曲线): 由最高点T递减,生产弹性为负数;

(曲线): 由0变为负数;

(曲线): 继续下降

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资终止阶段。

第十章

1规模经济: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它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规模不经济:某行业规模过大,就会出现竞争过度、市场相对缩小、污染加剧、生产要素短缺和价格上涨、交通运输紧张等,导致个别厂商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收益减少。

3内在经济: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扩大规模时,由于内部生产效率提高而降低了长期平均成本、增加收益。

4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经济规模扩大时,给分别厂商带来的利益。

5规模报酬:是指当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变化情况。是衡量经营规模是否产生规模经济的关键。

6.简述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扩大,收益增加幅度大于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经济。

(2)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扩大,收益增加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规模收益绝对减少,即规模不经济

(3)规模报酬不变。规模增加幅度与收益增加幅度相等,即规模收益不变或称“固定规模报酬”。

7.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

(1)以能否最佳经济效益为标志:即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的规模或一定时期内取得最大纯收益时的规模;

(2)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为标志:即经规模应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相适应。

第十一章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之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生产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价值超过商品性投入的产品的同时,能维持将来的土地生产力及自然资源环境。

3资源丰度:

4环境容量:

5.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1)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

(2)土地配置、利用及受益等方面在当代人之间及代际生物之间保持公平;社会可接受

(3)资源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经济可行

(4)不会造成土地质量下降,使土地生态系统永远保持较高的生产力。生态合理

第十三章

1制度:中国古代的理解是以法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规则

2正式制度:人们有意识制定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等

3非正式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观念的集合,是支配人们行为的非强制性规则,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传统文化等

4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一种制度对另外制度替代的过程。

5土地制度:影响不动产资源所有权和利用的制度因素

6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这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7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

8土地国家管理制度:指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制和手段的集合。

9交易成本:

10制度需求

11制度供给

12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1)强制性制度变迁(2) 诱致性制度变迁

13简述土地制度的功能;(1)保障功能(2)激励功能(3)约束功能(4)资源配置功能

14土地制度的构成:(1)土地所有权制度:(2)土地使用权制度(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15论述土地制度改革理论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十四章

1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是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2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3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4土地租赁权:承租人由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5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转移占用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6地役权:指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土地所有人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有义务允许他人在其土地上的某种行为。

7地上权:地上权是用益权的一种,即在他人土地上设定其使用土地的权利。

8土地发展权:土地发展权就是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的权利,

9土地产权制度:是指维护和保障所有权及其权能关系如何实现的制度,是土地产权关系与产权结构的总和。

10简述产权的功能

产权最基本的功能:明确规定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以及不同产权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为:

降低交易成本

实现外部性内在化

界定交易界区(派生)

规范交易行为(派生)

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派生)

11简述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土地所有权是对土地的全面的、且一般的支配之完全权利,是土地产权权利束中最充分的一项物权,由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权能组成。是其他权利的源泉和出发点。

(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土地所有者对自己的土地具有垄断性。

(3)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土地所有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别人设定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租赁权等其他权利。即使其他权利分解,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仍拥有最终的统一的支配权。

(4)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土地所有者在行使土地所有权时,必须受到社会的限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限制也日趋强化。

(5)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特殊性:土地所有权主体可划分为国家、地区、国家和地区共有土地所有权。

(6)土地所有权的恒久型:土地所有权没有一定的存续期限,就是无限期的由土地所有者保有。

12论述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

(一)存在问题

农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承包期限,廉价征地)

物权保护的不完全性(所有权主体缺位,实际主体多元)

有限的权能(无农地交易权,流转权利有限)

(二)改革方向

两田制

土地集中,规模经营

“四荒”使用权拍卖

股份合作制

一、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

(1)存在问题

城市过度开发

地方土地财政

农民利益受损

(2)改革的对策

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健全城市土地权利体系

深度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完善招拍挂,严格划拨)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创新土地供应方式,理性引导土地供应价格(招拍挂的负面效应)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同地同权同价)

第十五章

1土地用途管制:指以土地利用规划为核心,持续利用管理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内科学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并确定用途限制内容,实行用途变更许可,对土地用途实行严格控制,以排除各区有妨碍主要用途的其他使用的一种地政管理制度。

2地域分区:

3用地分区、

4农地发展权

5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特点;

(1)是一种土地利用约束机制,规范土地的使用。

(2)是一项强制性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必须必须经过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定程序,确定土地的具体用途。

(3)是一项纠正土地利用中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防止农用地过度非农化,保护土地资源。6简述国外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特点

(1)在土地利用上无论何种所有制,各国普遍恪守社会公共利益是土地利用的最高原则;

(2)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为用途管制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4)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制度的实施离不开民主监督和其他多种措施的配合;

(5)对农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十六章

1土地金融:以利用土地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从而获得资金融通。

2农村土地金融:是以农村土地为抵押品而获得的资金融通

3城市土地金融:是以城市土地为抵押品而取得的资金融通。

4土地证券化:是一种债权证券化形式,它以土地抵押贷款债权为基础,由金融机构(初始贷款债权人)或特定证券机构将其进行包装组合,在信用机构的担保下,向社会发行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的过程。

5简述土地金融的特征及功能

特征:安全性高长期性流动性差政策性强

功能:(1)为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2)促进土地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3)有利于政府推行农业政策和土地政策

(4)促进我国地权关系合理分离

第十七章

1税收: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强制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3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就其实际占用的耕地征收的一种税。

4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5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国家向在城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按占用土地面积分等定额征收的一种土地税。

6契税: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7简述土地税收的类型及其功能

类型:1、房地产取得税类包括登记许可税、不动产取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房地产保有税类包括不动产税、定期不动产增值税。

3、房地产流转税类包括所得税、不动产转移增值税。

功能: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古老、最基本)

8试分析中国现行土地税制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

现状:1、耕地占用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3、土地增值税4、地产营业税5、契税

问题:税、租、费概念与功能难以厘清

重交易流转,轻开发使用与保有

税基较窄,税款流失较普遍

课税标准设计不当

重复征税严重,税收负担不公

相关配套措施欠缺

改革:提高“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税额,调整税收负担环节

合理调整税制结构,避免重复征税

普遍征收物业税,公平税收负担

统一内外资税制,严格税收征管

配套制度安排的建设

第十八章

1土地管理体制: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2国土资源部的组建:

3土地垂直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 考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 A、土壤 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 C、纯陆地部分 D、地球的表面 2、准确的说,现实的土地应该是() A、自然综合体 B、经济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均不是 3、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4、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一般因素是() A、地块的面积 B、交通条件 C、土地利用规划 D、社会因素 5、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 B、市场比较法 C、预期价值法 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 6、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30+2Q, D:P=120-Q,则均衡价格为() A、90元 B、75元 C、30元 D、150元 7、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的影响 A、社会经济 B、人口数量 C、人均占有粮食数量 D、自然环境8、就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量() A、下降 B、增加 C、无法判断

9、稳定的蛛网模式的原因是() A、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 B、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 C、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 D、都不对 10、如果存量市场的均衡价格P e大于流量市场的均衡价格P n时,新增土地开发投资()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判断 11、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存在() A、闲置 B、过度需求 C、供给等于需求 12、单一市场的均衡模式是建立在土地供给()的基础上 A、富有弹性 B、完全弹性 C、毫无弹性 D、缺乏弹性 13、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建筑密度 B、容积率 C、垦殖系数 D、土地利用系数 14、已知年利率r为5%,则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10年后的() A、1629元 B、1000元 C、1050元 D、1500元 15、非生物部分的基质是指() A、土壤 B、太阳能 C、空气 D、化学因素 16、衡量绿化面积大小的基本指标是() A、绿地率 B、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C、绿化覆盖率或绿被率 17、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 A、《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B、《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C、《德国南部的中心区》 D、《区位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 (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 题型设置: 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 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 五、论述题(10*×2) 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P10) ■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 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 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P3&PPT1) ■(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PPT1)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 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P3&PPT1)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P7&PPT1) ■承载功能■养(生)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非生物资源) ■提供景观功能(课本描述为生态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题型 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 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 三、多选题(5个,共10分) 四、简答题(5个,共30分) 五、论述题(3个,共30分)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2019宁波大学823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方向)考试大纲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23土地经济学(仅土地资源管理方向考生答题)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 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土地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土地利用与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土地经济学概述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经济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2.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城市间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与利用

3.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4.土地规模利用 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农业土地规模利用、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5.土地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第三部分土地财产制度 1.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土地财产制度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产权制度 2.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规定、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3.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中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 4.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四部分土地资产流转 1.土地市场概论 土地市场原理、中国土地市场体系、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2.土地供给与需求 土地供给、土地需求、土地供求平衡 3.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地租概述、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名词解释 1. 土地的综合概念: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是劳动对 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 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3. 土地资产(land assets):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 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4.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5. 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 现的经济问题。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7. 土地供给(supply of land):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 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的总和。 8. 土地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土地以其自然固有 的属性供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9. 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土地在自然供给 即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10.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 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包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1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2. 土地生产潜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 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生产潜力。 13.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 性。 14. 土地报酬(land return):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数量的 劳动和资本所取得的报酬。 15. 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 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名词、简答、论述)

《土地经济学》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江西财经大学623土地经济学2007--2017年考研真题

江西财经大学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B卷)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考试科目:土地经济学 重要提示:考生必须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上的任何标记均不作判题依据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需求 4、地租 5、土地市场 6、地价 7、土地规模利用 8、土地使用制 二、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20分)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 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 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3、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 给他人使用。 三、简答题(36分) 1、土地市场的基本特点(12分) 2、完善现行土地公有制的主要途径(12分) 4、土地的经济特性(12分) 四、论述题(24分)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五、案例分析(30分) 安徽省是一个人均土地仅有半亩多点的省份,又是一个农民外出打工的大省,即使在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省份,土地撂荒现象仍然令人吃惊。针对这个问题,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委政策研究室对该县九个乡镇搞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9个乡镇中有弃耕现象的村达107个,占村庄总数的95.2%,平均每乡弃耕土地3872亩,最高的达9520亩,有些乡村甚至全部抛荒,呈现出弃耕比重大、范围广、继续蔓延扩大之势。安庆市宿松县下仓镇南赛村全村土地1886亩,已经有1/3抛荒,农技村全村的1200亩土地约有300多亩撂荒。定远县卜店乡大庙村韩井荣一家9口人都在厦门打工,二轮承包时又回来要了17亩地,现在这些全部荒着。张桥乡三官村周文龙在镇上教书,家人在镇上做生意,也回村承包30亩地,弃之不耕。定远县连江镇的红旗、天塘两村有800多人在外打工经商,弃耕1035亩。调查证明,80%的弃耕土地属于外出打工者。[引自《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2月14日文章] 请你运用所学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剖析上述现象。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