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土地经济学复习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1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P4

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P5

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P7

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P10

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交换)。P22

土地利用的目标:

从土地提供的产品来划分为:(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提供生产生活的场所、空间等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分为:(1)经济目标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2)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3)社会目标社会效益也是人们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P28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P30

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所谓农业优先,是指首先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日渐稀缺,因此,土地利用中必须坚持集约利用的原则,逐步加大对土地的投入。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既是指图的利用的必然趋势,又是土地利用所应遵守的原则。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现在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消除人地对立局面,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在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这三个效益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如果土地利用不当会产生矛盾,取得三者统一是合理土地利用的最高目标。

区位: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P41

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2、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相互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

工业企业理想区位。

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内容:仅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排除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

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纳入运费,价格贵的原材料可理解为运输距离远些。

工业区位选择涉及因素:运费、劳动成本、集聚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3、中心地理论———城市区论

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城镇居民点结构及形成过程—中心地理论。

4、市场区位论

5、空间结构论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西北区、西南区、青藏区、东北区、晋豫区、京津冀鲁区、闽粤琼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P57

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圈城布局设想、三维布局设想、扇形布局设想、多核心布局设想、多中心布局设想。P67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位置的特殊重要性、土地利用途径多样性、面积具有较小的限制性、交通运输的相对重要性、用途改变代价的巨大性。P62

土地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载体、土地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土地使城市能够发挥承接及转运的重要功能、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运行的基础。P63 土地集约利用: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P83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1.土地的集约利用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地行为,还需要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和技术上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强化、普及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和技术。2.土地集约利用发展不平衡,农村土地的集约度弱于城市土地的集约度;集体土地的集约度弱于国有土地的集约度;经济落后地区土地的集约度弱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的集约度;中小城市的土地集约度弱于大城市的土地集约度。3.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在不少地区、特备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仍以劳动密集型(增加劳动投入)为主。今后

发展趋势是逐步从劳动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转变。P85

左图:土地投入产出分析 分析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阶段性关系 P93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P100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情况: P102

(1) 土地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 土地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 土地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P109

(一)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动因:

(1) 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 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的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3)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经济动因:

(1) 为了在相对不利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始终面临着扩大规模或者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压力。

(2) 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求农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二)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条件:

一般而言,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具备了一下基本条件。

(1) 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以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 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4) 农业经营着的素质提高。

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P119

(1)向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深度进军,实行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2)积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分工分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提高农业生 产的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进而启动土地规模经营质的跨越。 (3)要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同时,坚持长期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分工 分业和农业用地规模经营。

(4)要建立和改善土地流转机制与人口、劳动力离土离乡机制。

(5)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总的是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转变。

人地关系的四个阶段:1、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2、利用土地的初始阶段;3、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4、开发利用土地与保护土地相结合的阶段。P142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P143

农业生态区法AEZ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为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推算土地生产潜力而创建的一种方法。P146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的基本内涵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具体讲就是,土地资源要高效持续利用,同时由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持久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以下基本目标:

(1) 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2) 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

(3) 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

(4) 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又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P149

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采取的对策:P150

教育农民自觉珍惜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鼓励开荒增加耕地;(4)搞好(一)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二)农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市

场。 P119

废弃土地复垦;(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6)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7)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

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要有长远性;

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P160

(1)按照时间跨度划分:目前,中国土地利用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构成。

(2)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县(市)级和乡(镇)级五级,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3)按照规划任务划分:根据规划任务的不同,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特点:P162

(1)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的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3)土地利用规划按地域实行分级管理;

(4)土地利用规划是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相结合的规划体系。

土地财产制度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P178

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经济制度和土地法权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又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经济制度的是指使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综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法权制度是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又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P181

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 P184

1、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在土地财产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使用制。

3、每一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

4、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土地使用制的分类

由于土地使用制的相对独立性→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有不同的土地使用制。

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土地使用制分为: l“两权”合一 l“两权”分离

有偿使用制

无偿使用制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P187

(1)土地权属管理:指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土地利用管理: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经济的、技术的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保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

世界上其他国家: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垂直统一管理模式。P189

中国土地管理模式:半垂直统一管理,省以下垂直统一管理。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P191

土地产权体系一般构成。图。P191

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需要把握以下要点:P199

(1)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全民所有制,二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土地征收制度: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的转化为国有土

地的行为。P215

中国现行农地使用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地权能范围受限制、权利内涵不明晰;

(2)土地承包期不十分稳定;

(3)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农用。P222

现代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具有三个特征:无偿无限期使用、安排的随意性、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隐形市场普遍。P223

现行宅基地使用制的特征:(1)无偿无限期使用,农户拥有继承权;

(2)宅基地不能流转、不能买卖、不能转移非农户。P224

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基本特征: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P229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基本内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终止。P232

条块关系: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既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从上至下的垂直关系,又涉及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间的横向关系,纵横交错,十分复杂。要想建立既能严格贯彻中央统一意志,又能充分调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管好用好土地的积极性,政令畅通,精干高效的土地管理系统,就必须处理好中央和各地方之间,土地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一致,齐心合力,共同完成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P267

土地市场的特点: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性;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P334 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3、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 P335

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2、明晰的土地产权:建立土地市场基本条件;3、发达的土地金融;4、优质的中介服务。P335

土地市场模式:市场竞争模式、完全市场模式。P336

两种市场模式的共同特点:1、土地市场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

3、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市场供给与需求决定;

4、土地市场的进出自由;

5、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

不同特点:土地所有制不同;市场客体不同;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引致需求:消费者对土地产品的欲望和需求最终引致投资者对土地的需求。P340

中国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l 土地市场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l 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有机组成部分

l 土地市场是加强土地管理、保障土地权益的基本前提 P342

中国土地市场特点

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

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P345

中国土地使用权市场的主客体是:P347

土地自然供给制约因素:(1)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

(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P358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

(2)土地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土地经济供给主要针对土地具体不同用途而言。

(3)土地自然供给相当长时间一定、无弹性的,而土地经济供给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经济供给弹性不同。

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自然供给,但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P360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基础和前提、限定;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土地利用方向变化;

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P361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P36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目标: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P369

地租的分类:马克思: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实用角度: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1)土地肥力的差异;(2)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长生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土地某些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稀缺产品;其价格由购买者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权垄断,转化为垄断地租,归土地所有者。

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

2、地租成为强化土地管理的有力杠杆;

3、地租是制定土地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4、地租范畴是调控土地价格的客观标准。P400

土地价格的特点:

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2、地价不是土地成本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

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P413

D地价表现的多种形式:P434、P435

土地税收的概念: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P469

土地税收的特点:

土地税收是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土地税税源稳定;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转嫁。

税收功能:

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肥力:农用土地生产农产品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它是农用土地的客观属性。(土地经济肥力包括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AEZ: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为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推算土地生产潜力而创建的一种方法。

土地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全能,是一个“权利束”。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条块关系: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从上至下的垂直关系,以及涉及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市场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市场客体是土地权利。

引致需求:消费者对土地产品的欲望和需求最终引致投资者对土地的需求。

地租:出租土地获得的经济报酬,或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经济代价。

土地价格: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地价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地资源管理1401班

曹振制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山农成人教育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_________、矿藏、_________、水文、__________ 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___________、丘陵、___________、平原。 3.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___________的经济关系和___________的经济关系的科学。 4.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以外,属____________所有。 5.人类活动的空间是土地,因而可以说区位理论就是理论。 6.城市土地利用者支付地租能力取决于占用单位面积土地。 7.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与土地的关系既是一种___________,又是一种___________。 9.均衡价格是商品的曲线与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10.土地的供给无弹性,不随市场价格变动。土地的供给有弹性,随着市场价格变化。 11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___________为基础的。 12按土壤质地可以把土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生产资料决定着生产关系性质,土地决定土地制度的基本性质。 14实物形态有报酬等于与的比值。 15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种植业专业户、___________、联户农场、___________。 16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交易权利类型不同,土地市场有、。 19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 其需求是一种需求,消费者对土地产品的需求最终对土地的需求。 20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___________。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 考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土地经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 A、土壤 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 C、纯陆地部分 D、地球的表面 2、准确的说,现实的土地应该是() A、自然综合体 B、经济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均不是 3、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4、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一般因素是() A、地块的面积 B、交通条件 C、土地利用规划 D、社会因素 5、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 B、市场比较法 C、预期价值法 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 6、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30+2Q, D:P=120-Q,则均衡价格为() A、90元 B、75元 C、30元 D、150元 7、耕地的供求变化主要受()的影响 A、社会经济 B、人口数量 C、人均占有粮食数量 D、自然环境8、就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上升,商品的需求量() A、下降 B、增加 C、无法判断

9、稳定的蛛网模式的原因是() A、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 B、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 C、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 D、都不对 10、如果存量市场的均衡价格P e大于流量市场的均衡价格P n时,新增土地开发投资()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判断 11、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上存在() A、闲置 B、过度需求 C、供给等于需求 12、单一市场的均衡模式是建立在土地供给()的基础上 A、富有弹性 B、完全弹性 C、毫无弹性 D、缺乏弹性 13、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建筑密度 B、容积率 C、垦殖系数 D、土地利用系数 14、已知年利率r为5%,则现在的1000元相当于10年后的() A、1629元 B、1000元 C、1050元 D、1500元 15、非生物部分的基质是指() A、土壤 B、太阳能 C、空气 D、化学因素 16、衡量绿化面积大小的基本指标是() A、绿地率 B、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C、绿化覆盖率或绿被率 17、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 A、《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B、《论工业的区位理论》 C、《德国南部的中心区》 D、《区位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1.土地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问题。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 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供给:一定时间内,厂商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提供的数量。 4.需求: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而且 能够购买的数量。 5.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 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后备土地资源)。 6.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 因用途利益和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7.土地报酬变化的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是随着单 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是递增,但当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 8.生产函数原理: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组合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生产函数来反映。 9.土地利用(经营)集约度: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 数量多少。 10.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1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2.期间配置: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13.区间配置:资源的的空间分布,选择最佳的区位提高资源开发利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参考

题型 一、名词解释(5个,共10分) 二、单选题(20个,共20分) 三、多选题(5个,共10分) 四、简答题(5个,共30分) 五、论述题(3个,共30分)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5、级差地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7、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8、地价:是出让或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一次性出让若干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其本质是一次性收取的若干年的地租。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10、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概念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的概念 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贴现系数、复利系数的概念 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 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 第四章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什么是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是什么?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哪些?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 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包括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那三部分?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概念及其基本权能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手段 什么是土地产权?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 土地抵押权的性质是什么?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生态功能(5)资产和财产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 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

土地经济学复习

1、名词解释 1. 土地的综合概念: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是劳动对 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 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3. 土地资产(land assets):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 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4.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 5. 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 现的经济问题。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7. 土地供给(supply of land):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 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和未利用的后备土地储量的总和。 8. 土地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土地以其自然固有 的属性供人类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9. 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土地在自然供给 即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 10.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 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包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1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12. 土地生产潜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 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生产潜力。 13.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 性。 14. 土地报酬(land return):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数量的 劳动和资本所取得的报酬。 15. 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 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4.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5.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6.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8.土地规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0.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土地所有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度的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市土地经济关系的基础。 11.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3.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14.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5.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这是由房地不分原则决定的。 16.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可因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届满,提前收回,不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土地灭失等原因而终止。 1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8.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 19.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20.绝对地租:指因土地所有权作用所形成的地租,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应缴纳地租,它具有广泛存在性。 21.级差地租: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22.垄断地租:指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优土地,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从而形成的地租。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 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五)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 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