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李静

【摘要】冗余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冗余信息是制约翻译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交际效率。本文详细阐述并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冗余信息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着重探讨了语义性冗余信息的各种表现形式,说明如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对冗余信息进行翻译。同时,不同文体冗余信息需要不同的翻译手段来进行合理的处理,以提高交际效率,达到语言流

畅。%Redundancy can be found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English is no exception. Redundanc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irectly affects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talk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redundancy and the diverse types of redundancy , especially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semantic redundancy. Moreover, the article displays us on how to cope with redundancy through the mean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to work out a fluent language.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7页(P129-135)

【关键词】冗余信息;加词;减词;英汉翻译

【作者】李静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冗余现象 (redundancy) 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固有特征,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差异的表现之一。它同语言的经济原则相对立,又会反作用于正常的信息传输,造成信息损耗,降低语言使用效率。我们要提高语言使用效率,就需要避免冗余。如果没有冗余,语言便缺少丰富性,就难以担负起传递社会信息的功能。冗余与经济原则反映了语言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两者相互制约、调节、补充,从而推动语言交际活动的发展(唐建军,2001)。据统计,每种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意上

都有50%左右的冗余度,其中英语的冗余度为 67%~ 80%。可见,要成功地实现双语交流,使译文能准确再现原语信息,对冗余信息的研究不容忽视。从语义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矛盾和语言发展规律来看,冗余的产生不可避免。由于两种信息在思维习惯、语言结构、文化内涵、认知结构、语用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在汉英、英汉互译过程中,各自系统会产生或缺少各种冗余信息,如果把一种语言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则容易产生过度或不足,造成理解困难,降低交际效率,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为了达到语言流畅,我们有时需要删除冗余信息,有时则需要添加冗余信息。冗余现象 (redundancy) 作为人类语言交际的固有特征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条语言传达的信息(message) 所包含的资料 (information) 如果超出需要量那就叫语

言冗余。冗余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与冗余相对的一个术语是熵 (entropy) ,即

高信息量。在冗余与熵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正如 Severin所解释:为达到有效

的传播,两者(冗余与熵) 之间应保持平衡,以抵消传播渠道中的噪音。简单说来,传播渠道中噪音越多,就越需要冗余,这样就降低了消息中相对的熵值。通过冗余

来克服传播渠道中的噪音,在特定时间内可传递的信息量就会减少。冗余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噪音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就会产生冗余。所以在决定冗余量的问题上,熵值,即信息的传递起关键性作用。一方面,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增加传播的信息量,就应该尽量减少冗余量,即传统文学中所说的简洁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噪音干扰,容易引起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失真,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我们就应该加大冗余量。所以语言冗余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冗余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所以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研究冗余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我们应该研究这一理论并用它来解决英汉翻译中的一些难题。

(一)语言冗余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得出:在现实语言中,冗余现象是必然的。而且每个人看到的语言冗余现象是不同的。文科生看见的这些冗余信息可以调节文章节奏、韵律、增加文章审美情趣、制造幽默效果、反映人物性格等作用。而理科生或许就认为语言的冗余现象类似古代女人的裹脚布。但是,在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在语言传输过程中脱离冗余,语言就会显得枯燥、干涩。因此,在语言转换中,语言冗余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汉语“冗余”产生的客观基础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信息的传输过程包括五个部分: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宿。信息的传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信息要成功地从信源传递给信宿,需要经历一定的步骤。语言符号的传递也属于这样一个传递过程。事实上,由于噪声、空间传播距离的限制、物体的干扰及人为的干扰和错误等因素,信息在信道传递中会有一定的损耗,这样,最后到达信宿的信息很可能会出现误差或失真。美国现代通讯理论--信息论的创始人、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科学家申农将信源实际熵与理论上可达到的最大熵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冗余度。干扰损耗不可避免,所以信源需

要增加一定量的冗余信息来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三)汉语“冗余”产生的心理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在选择语言形式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也是双方心理世界的交流。说话人和受话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必然受到双方性格、情感、意图、精神状态、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当人处于精神比较亢奋、激动或神智不清时,常常会采取“冗余”的说话方式,给出许多多余信息。

(四)汉语“冗余”产生的文化基础

语言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从语言中可以窥见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相反,民族的文化和思维特征也是语言生根发芽的土壤,每个民族的语言之所以呈现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面貌,也可以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或思维方式上找到成因。中国人善于发现事物的对立、对称,并从对立中寻找一个均衡和统一。西方人往往善于寻找对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发展自己;而中国人却善于辩证地看事物,注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和融合,视和谐和统一为自己的最终目的。“物生有两”“物极必反”“刚柔相济”正体现了中国人最朴素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常使人们以“两面性”作为基点待人处事,从而导致了汉人“无独有偶”“聚合则吉”“成双成对”的情感趋向。反映在汉语中,是促成了大量的双音词、四字格成语及对称结构的出现。

英语是形合性的语言,重句子的形式,具有抽象思维的语言特色,主动和被动两个范畴泾渭分明,动作意义的表达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反映的,即多用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句子遵循主、述位结构,排列工整而严谨,词法和句法分类详细。因此是显性的(explicit)。句子结构呈“葡萄”状,环环相扣。有时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句子很长。段落结构的特点也是直线型的,而且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headline),形同“金字塔”。段落中所有的文字都为一

个中心服务,即从该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始,后面跟着很多有秩序

的细节,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层层递进,连贯而流畅。

汉语总体说来属意合性语言。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表现出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特征,具体化是汉语的语言特色。汉语注重主体意识,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不受形式的约束,语法单位界限也很模糊,意义的表达没有词的外表形式的改变,因此是隐性的(implicit),即不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意义,而是通过词序尤其是语境来表达(潘文国,1997:125)。句子间或段落间没有英语那么多的粘合剂,或缺乏如

同路标似的衔接手段,只要达意就行,无需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句子结构象“竹竿”,一排排的严格排列下去。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砌,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不难看出,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也很少,大约只有30个,而且大多是从动词“借”来的。除了思维方式、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外,社会文化语境的不同也会造成译语和原语的差异,造成文化的缺失,比如:不品尝黄连苦,怎么知道蜂蜜甜(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doesn’t know what is sweet);赢得市场(gain a largershare of the market),为了通顺起见,就不得不补上缺失的部分,这样就

造成了译语的冗余,比如上例中的划线部分。

王力先生曾说:“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则化整为零。”贾玉新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精炼的概括为:“英语高度形式意合;而汉语则不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整,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贾玉新,1997)。英语语句通过各种手段连接词、语、分句和从句,注重句子形式,

结构完整。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英语的衔接手段可以通过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汉语的意合法相比

之下,汉语句子不像英语句子那样盘根错节,层层叠加,否则易予人繁冗赘余之感。因而,在形式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上,汉语句子相对来说比英语句子要松散得多(周建斌,2003)。中国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典型的意合语言的诗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事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自己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寓意深远,结构精巧。正因为英汉语在思维方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才使得两种语言的翻译不论是在原语还是译语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差异和带来许多冗语信息。

在英汉翻译理论研究中, 语言冗余的规律不可忽视。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规律, 研究

这一规律,并用它来解决翻译中的一些问题。观察并研究语言冗余在英汉翻译中的

具体表现形式,并采用相应的策略,就能够成功地对原文进行补偿。

(一)省略成分增补

英语为行文流畅而省略的连词、逻辑类词、同一信息片段、名词等冗余成分在译成汉语时要增补出来,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英文: White or shinning surfaces reflect heat; dark surfaces absorb it.

汉译:白色的或发亮的表面反射热,而黑暗的表面则吸热。

例句中的“it” 既指热,是共指单位复现。为使汉语中的对比关系更加明确,翻

译时要添加表对照成分的冗余信息“而”,使原句隐含的冗余信息对比关系显现出来,行文也更为顺畅。

(二)结构转换

英汉两个民族因为各自的思维习惯差异,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信息结构的组织上也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英语往往将信息重心放在前面,以先主后从为逻辑,先果后因,先结果后条件; 而汉语正好相反,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信息重心位于句尾。翻译时要注意对信息重心结构进行调整,补足一定的冗余信息。

英文:There is the danger of war as long as there are atom bombs.

汉译:只要有原子弹的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

译文将条件状语前置,并将隐含的冗余信息表面化,证明是有原子弹的“存在”,才有战争“危险”的,这样既突出了前提,又强调了信息重心。同一个意思,英语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常用主动语态,翻译时应注意结构和涵义的转换。有些英语被动句在汉译时将原语中表被动的冗余成分省略,以主动表被动,使其成为隐含的被动结构;而有些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则适当增添表不确定的主语以体现原文冗余信息,使译文更为符合逻辑。

(三)分译法

英语行文善用长句,汉语则注重言简意赅。针对这一差异,为使译文能准确传递信息,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应将长句分成若干小句,并适当增加冗余信息,以体现其逻辑关系。

英文:The loads a structure is subjected to are divided into dead loads, which include the weights of all the parts of the structure, and live loads, which are due to the weights of people, movable equipment, etc.

汉译: 一个结构受到的荷载可分为静载与活载两类。静载包括该结构各部分的重量;活载则是由人及可移动设备引起的荷载。

此译文将原文省略的冗余信息-----概括性词汇“两类”补充进来,不仅能使译文

更符合汉语结构,而且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冗余信息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可按其性质分为语法性冗余信息和语义性冗余信息 (田艳,2001)。借助此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读

者理解原文。

(一)语法性冗余信息

所谓语法性冗余信息,是指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所产生的句法结构。虽然在本系统

内部未必是冗余信息,但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就可能成为冗余信息而被删除或增加。例如:

1)汉语:他那天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使所有在场的人深受鼓舞。

英译:His speech at the meeting turned out to exert a stimulating effect on the mind of the people present that day.

在汉语中,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有时及物动词后面的宾语如果上下文中能够看的出往往可以省略不说;而英语则不然,一些及物动词必须带上它后面的宾语,句子意思才能显得完整。因此翻译成汉语时则很麻烦,往往就需要增补和删除。

汉语没有词性等的变化,汉语中的一些“范畴”词在翻译时则可以省略,译成抽象名词。比如:

2)汉语:系里的领导来找他做说服工作。

英译:The leader of the department came to him to undertake the persuasion.

(二)语义性冗余信息

所谓语义性冗余信息,是指由语义分析而产生的冗余信息。例如:汉语句子“大街两旁,高楼大厦张灯结彩,装饰一新”中的“装饰一新”包含了“张灯结彩”,它们互为冗余信息;英语句子”The job applicants who can speak English would receive prefere nce over those who can’t.” 中的划线部分为语义性冗余信息。语义性冗余信息又可分为显性语义性冗余信息和隐性语义性冗余信息。1. 显性语义性冗余信息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同一词项重现

同一词项重现是指同一个词或短语在第一次出现后的再次或多次出现。

1)汉语: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

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

2)英语: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 a beautiful nose, other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had all. (T.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 2)

同义词项重现

同义词项重现是指意义相同的词或短语的再次或多次出现。

3)汉语:数学家的逻辑像钢铁一样坚硬;他的立场站得稳。他没有犯过错误。政治历史上陈景润一身清白。他白得像一只仙鹤,鹤羽上,污点沾不上去。而鹤顶鲜红;两眼也是鲜红的,这大约是他熬夜熬出来的。(徐迟:《哥德赫猜想》)4)英语:Get a new guy, I said—she’s wonderful woman, really something—and forget about me.

这里,“仙鹤”和“something” 分别是“陈景润”和“wonderful woman” 的同义词项重现,在句子中起到平衡句子的作用。

近义词项重现

近义词项重现是指意义相近的词或短语的再次或多次出现。

5)汉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6)英语:He looked gloomy and troubled.

这里的“取之不尽”是“用之不竭”的近义词项重现;“troubled”是

“g1oomy”的近义词项重现。指代词项重现

指代词项重现是指一个词项由代词或指示代词一次或多次重复指代。

7)汉语:你不要忘记了,航空公司的女乘务员多半是年轻的姑娘,有的是从乡下来的,有的是都市里小户人家出身。

8)英语:Health is above wealth, for this can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

在这里,“有的”指“女乘务员”,是指代词项重现;而“this”指代“wealth”,“that”指代“Health”。

2. 隐性语义性冗余信息:

这主要是针对译语读者来说多余的信息,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词项缺损:

词项缺损是指言语中缺少应有的词项,为了使译语读者了解原文的内容,就要补上缺失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译语的冗余信息,比如:

1)汉语:抓大放小

英译:to invigorate large enterprises while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 2)英语:Day after day he came to work—sweeping, scrubbing, cleaning. 汉译:他每天来干活----扫地,擦地板,收拾房间。

文化缺损:

文化缺损是指对原语读者来说多余的文化信息,但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如果不增补所缺部分,就可能造成译语和读者的理解障碍。

3)汉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英译:Granny Liu entering a palatial mansion, namely a country person’s awe at the splendor of the environment。

4) 英语:five-o’clock shadow

汉译:长的快的胡须。(指西方男子胡子长得快,早上刚刮过,晚上又长出来,而不是“傍晚 5点钟左右的暮色”)

5)汉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英译: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

6)英语:The May-day dance, for instance, 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ternoon under notice, 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 or “ club- walking” as it was there called.

汉译: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游行会) 的形式出现。注: 五朔节舞是一种英国风俗,五月一日奏乐吹号,采取树枝、野花装饰门窗。在草地上竖立五朔柱,围柱跳舞,并选举五朔后。此风古时极盛,现在穷乡僻壤上还有举行的。( 张谷若译)

在例5﹑例6中,译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名人诸葛亮的译音加上意译和英国风俗五朔节的直译加注和完整地将原语所含的文化背景信息传递给读者。

根据冗余的表达效果,冗余可分为:积极冗余和消极冗余。属于有效冗余的现象叫做积极冗余;对语言表达起到消极作用,妨碍表达效果的冗余现象叫做消极冗余。积极冗余是成功的语言策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能够正确的实现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消极冗余属于语言使用的失误,甚至是语病,影响语言表达效果。因此,如何在英汉翻译中正确合理的使用语言冗余应当引起关注。

(一)冗余度的把握

钱冠连在1986年《现代汉语》杂志上指出: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分为:容忍度为零,容忍度大于零,容忍度很大的三种情况。言语交际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如果语言过于精炼,缺乏一定的冗余度,有时可能会造成传递失误,但是如果冗余信息过多,话语冗长乏味,又会让对方失去兴趣,造成理解失败,所以我们在翻译中,需要恰当地对语言的冗余度进行控制。我们在使用冗余信息时,要注意其冗余度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二)简洁与冗余的控制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信息量的传达,如何鉴定其到底为简洁还是冗余,学术界有不同定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我们不可能很决断地指出哪种是简洁,哪种

就是冗余。英汉翻译过程本来就是一种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简洁与冗余不

可能只是简单的对立,有时相对于必须的信息而言,它是冗余的,但就言辞本身却指向简洁。所以简洁与冗余在语言实践中相辅相成,灵活应用方能收到最佳语言效果。

语言冗余有违语言的经济原则,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言语表达不是越简洁越好。言语表达中处处充满着冗余。冗余信息既然如此普遍,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就要格外小心,认真识别文本中的冗余信息,熟悉其功能效用,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恰当的处理。因此译者应该根据其不同的冗余构成原因、手段不同的服务功能在翻译中做合理的增删。同时语言冗余性的研究不仅对翻译,同时对影视、文学鉴赏、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献】

[1] 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1976:45-60.

[2] Kaplan, R.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 Language Learning.1996(16): 1-20.

[3] Sapir, Edward. Language [M]. New York: Harcourt Bruce & World Inc.,1921:32-40.

[4] 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中国传媒

大学出版社, 2006 (1):15-17.

[5] 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6-46.

[6] 田艳.冗余信息与增译和省译[J].北京:中国翻译,2001(5):30-32.

[7] 赵刚.汉语中的冗余信息及其翻译[J].上海:国外外语教学,2004(4):10-13.

[8] 方梦之.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2-101.

[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2-38.

[10] 章思英.Chinese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8:19-25.

[11] 喻皤琴.Best Chinese Stories.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9:56-72.

[12] 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5-96.

[13]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75-98.

[14] 唐建军.冗余现象与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12-15.

[15]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53-62[16] 贾玉新.跨

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82.

[17] 姜秋新.英汉互译中关于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J].翻译理论研究,2010(6):25-28.[18]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00-301.

[19] 钱冠连.现代汉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5-16.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从翻译角度看英}2iE义空缺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唐芳洲 [摘要]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 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本文 从语义空缺的根源和翻译方法的角度来对语义空缺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根源翻译方法 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由于各国的历 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 而在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 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 或契合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 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 碍.因此,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 的. 一 ,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 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具体的说,引起语义空缺现 象的根源有以下几点: 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 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 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泰山JL--'t-","付诸东流","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

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DoverandCalais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堪国港口),"Indiansummer"(美国某些地区严冬来 临之前的一段很暖和的天气),汉语中的"四合院","八仙桌","轱辘", "碾子","绣球","二胡","旗袍"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词汇就存在空缺.而英语中的"chocolate", "hamburger","pudding","jacket","nicotine","jeep"等在汉语中至今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巧克力","汉堡包","布丁", "茄克衫","尼古丁","吉普车"等. 2.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形成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词义联想和意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寿)称为"红喜",把老人逝世称为 "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把娶媳妇说成"红喜" 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day".但要把上年纪人的逝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感到奇怪了.因此,与英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在英美文化中是存在空缺的.而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中,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象征着新郎新娘的爱情"纯洁无暇"以及新娘对新郎"忠贞不渝",这是英语中对白色所赋予的蕴意. 因而就有了"whiteday"f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f幸福的日子)的说法,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白色在中国多与丧事有关. 3.传统信仰不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 一 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合流,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便产生了空缺. 例如:在西方"crownofthorns"(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Cain"隐), 《圣经》中的人物,引申为"骨肉相残";"Job's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

翻译理论与英汉语言对比

+Lecture 1 A Survey of Translation +Part 1 Basic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 +Part 3 Important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 Part 1 Basic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I. What is translation?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源语SL)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 (即译语TL)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 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范仲英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尽量保存原意。 +——Samuel Johnson +(a famous writer and dictionary compiler in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cross-cultural and cross-soci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e.,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即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语言或文字内容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 +——许建平 +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employ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reproduce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 Eugene Nida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means representing and marketing a text. +—— Gideon Toury +Translation is kind of rewriting (interpreting, explaining or paraphrasing) +—— Andre Leffevere +翻译是本土文化在异国他乡的旅游。 +——傅勇林 II.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探究汉译英冗余词现象影响因素

探究汉译英冗余词现象影响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差别很大。然而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移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去填补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结构,汉译英过程中的冗余词现象(unnecessary words)[1]是很普遍的。在广告,英语报刊甚至政府报告的英译版中,都能发现这种冗余词错误的存在。比如“农业获得丰收”,可以表达为“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在后面再加上“in agriculture”就画蛇添足了,因为harvest本来就是指农业收获。本文将对冗余词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介绍和分类,并通过实验试图找到一些影响因素。 1 汉译英中的冗余词 无论是翻译还是用英语进行写作,使用的英语都应该是简明有效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冗余词的出现还是很频繁的。具体来说,冗余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 多余的名词和动词(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译文中,多余的名词很多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会和其他的冠词或者介词组合成短语出现。这样的名词很容易识别,它们多余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含义在句子其他成分中已经被包含了。例如: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这种说法显然是受我们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才说“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而英语中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就完全可以了。还有一类名词被称为“类名词”或者“范畴名词”(category nouns),指在介绍具体名词前出现的表示这一名词类别的词,比如,a mistake in the work of planning,“the work of”就是不必须的,英语国家的人会更倾向于a mistake in planning. 类似地,多余的动词和名词一样,多出现在短语中,与名词、冠词、介词等结合。例如We must make an improvement in our work.这里面的动词是一种弱

英汉语言结构表达微观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结构表达微观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在语序分类中存在不同,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英 汉语言结构表达微观差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说话方式和习惯上会存 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大家在交谈中很自然地会跟随自己母语的说话方式,他们通常不会考虑如何说,而是脱口而出。与此同时,在听到对方说话时也习惯按照母语的的思维方式来接收并分析信息。 因此,非本族语者即使懂得如何使用非本族语的语法,能够发 音准确,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词汇量,在同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产生障碍,从而影响有效的交流。“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英语思维方式是直观,理性,逻辑性强。汉语的思维方式的特 点则在于整体把握,重视内在的联系。 一、两者之间的宏观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语序分类中存在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言,是一种曲折语;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分析语。由于语系分属不同,在思维的表现方式上也体现出不同。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要比汉语的高。而且,常用被动语态句子,对于介词的使用也是十分灵活的。而与英语相比,汉语的特点是句子短,没有主句的句子出现较多等。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源头不同,本质不同,对我们更好地分析这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很大的帮助,并可指导我们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2]. 二、两者在结构表达上的微观差异 (一)称赞和回答 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言语交际行为--称赞语(pliment),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是一致的。它可以用来打招呼、鼓励、表示祝贺、致谢,甚至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护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等等。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称赞来达到奉承目的的人也大有人在。 (二)告别

语言冗余及翻译策略

语言冗余及翻译策略 作者:张毅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6期 文/张毅 【摘要】冗余是翻译过程中应该保留的所有自然语言都具备的一种特征。冗余信息是制约 翻译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了语言交际的效率。本文详细阐述并分析了英汉两种语 言中冗余信息的类型及成因,着重说明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何翻译冗余信息,以提高交际效率,达到语言流畅。 【关键词】冗余;翻译;平衡 【作者简介】张毅(1993-),女,汉族,山西吕梁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英语)专业,学生,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一、引言 冗余是翻译过程中应该保留的所有自然语言都具备的一种特征。奈达认为,任何交际都需 要包含一定数量的冗余信息来淡化交际活动所要传达的信息并克服任何可能的干扰,其目的是 要使所传达的内容具有更好的可预测性,从而减少接收者信息解码的难度。 二、语言冗余信息的必要性 语言传输过程钟脱离冗余,语言就会显得枯燥。因此,在语言转换中,语言冗余现象的存 在有一定的必要性。 如果把一种语言原封不动的搬到另一种语言中,就会造成冗余成分过度或不足,造成理解 困难,降低交际效率,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我们有时需要删除冗余信息,有时需要增加冗余信息。 三、冗余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 1.语法性冗余信息。语法性冗余信息,是指有语言系统本身所产生的句法结构。虽然在本 系统内部未必是冗余信息,但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能成为冗余信息被增加或删除。 1)他们停止了对天气的抱怨。“止”属于汉语句法韵律性冗余,主要表现为配合韵律使用。冯胜利认为,汉语中韵律离不开句法,句法也离不开韵律: 和则双美,离则两伤。此例是在韵 律冲突时添加了冗余信息,对韵律进行了整饬。“他们停了对天气的抱怨”变单为双,添加冗 余信息“止”字,句子就朗朗上口了。 2.语义性冗余信息。语义性冗余信息,是由语言歧义产生的冗余信息。语义冗余信息又可 分为显性语义冗余信息和隐形语言冗余信息。 (1)显性语言冗余信息的表现形式。同一词项重复出现: 2) He doesn’t say much,and when he does,he doesn’t say much. 他话不多,即使他说很多话,还是没说些什么。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 李静 【摘要】冗余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冗余信息是制约翻译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交际效率。本文详细阐述并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冗余信息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着重探讨了语义性冗余信息的各种表现形式,说明如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对冗余信息进行翻译。同时,不同文体冗余信息需要不同的翻译手段来进行合理的处理,以提高交际效率,达到语言流 畅。%Redundancy can be found in various languages, and English is no exception. Redundanc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irectly affects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talk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redundancy and the diverse types of redundancy , especially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semantic redundancy. Moreover, the article displays us on how to cope with redundancy through the mean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to work out a fluent language. 【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7页(P129-135) 【关键词】冗余信息;加词;减词;英汉翻译 【作者】李静

汉英翻译中的冗余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的翻译 2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3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4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 5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6 论索尔?北娄《赫索格》中现代人的焦虑 7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8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1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2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4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15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16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17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爱情和婚姻的关系 18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1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20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21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22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23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24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25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26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27 从亚历克斯?哈利《根》看非裔美国人寻根史 28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29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 30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31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32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 3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34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35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36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37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38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39 宗教文化与翻译 40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一)词义比较 1.词的多义性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如: 2.抽象与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 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全英文论文)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美的主题 2 初中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及对策 3 从美国梦的实现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积极意义 4 论创造性背叛在翻译红楼梦章回目录中的运用 5 互联网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应用的效果 6 哈利•波特主角背后的原型 7 新时期英汉语言接触对英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8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与影响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 9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语言特点分析 10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12 如何教初中英语口语 13 XX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英语听力问题调查分析 14 浅论英美影视字幕翻译方法 15 英语灾难新闻标题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分析 16 论英汉成语翻译 17 英语专业大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网的自主学习性研究 18 浅谈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 19 探索生命的意义—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20 生活大爆炸字母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 21 喜福会中的母女沖突 22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历年奥运会主题口号的汉译 23 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策略研究

24 英语习语变体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25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26 从飘探讨女性主义与社会的关系 27 接骨师之女中宝姨的人物形象解析 28 中西方文化差异 29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30 英语多义词的翻译 31 通过对比看岭南文化的特征 32 论礼貌原则在英语报盘信函与还盘信函中的应用 33 中国女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动机探析 34 中国公益广告的含蓄美--环保公益广告为例 35 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幽默 36 论英语谚语翻译 37 论母语负迁移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38 XX中学高二年级英语写作中常犯的词汇错误分析 39 劳伦斯和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 40 浅谈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41 分析匹普的性格发展 42 浅谈美国俚语的特征 43 英语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44 中美媒体对光伏双反案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45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46 鲁宾逊性格变化过程简要分析 47 生态翻译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48 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49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英语政治委婉语 50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 51 小说爱玛中爱玛的心理成长 52 解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53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言语冗余研究述评

言语冗余研究述评 作者:马倩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7期 摘要存在于符号系统的语言是符号之间以一定规律规则组合而成,语言自身不存在冗余,存在冗余的只能是千变万化、体现个人的言语。言语冗余的界定进一步证实了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关键词语言言语言语冗余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 1 国外冗余研究状况 冗余信息是美国数学家兼通讯工程师C.E.Shannon(1948)提出的。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必须在原信息中加入比实际需要多一些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就称之为冗余信息。为了解决人机对话中涉及的对冗余信息处理的问题,对冗余的研究从信息论领域扩展到了语言学领域。“Campbell.J和Stantland认为冗余的本质是信息的重复。Hunnicut.S认为冗余属于语言(或言语)中的系统成分,它指超出一个完整句子所需的多余信息。”“Hurford.J认为冗余包含两种内在的涵义:一方面冗余信息可从前面的信息中预测到;另一方面它未必是重复的。”“而Nubold和Turner认为冗余是信源的一个特征,它保证信息接收者能够重视在传输过程中遭受干扰或删除的信息,从而获得满意的理解。”不难看出,Hunnicut着重强调的是“多余信息”;Hurford认为冗余话语具有蕴含性,在形式并不一定是重复的;Nubold和Turner认为冗余话语包含比实际信息更为多的含义。 在冗余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分类进行研究。“Gillette.Marie和Ernst-Jan c.Wit把语言冗余划分为语法冗余和语境冗余,认为语法冗余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属性,具有系统性和强制性;而语境冗余具有自发性,涉及说话者对受话者的背景判断,或用于获取一定得修辞效果。”Gillette和Wit认为冗余不仅存在于言语层面还存在与语言系统层面。 2 国内冗余研究状况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中心和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发送者,更是检验者。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够得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冗余信息的存在。冗余信息是语言的客观属性,翻译时有时需要适当地添加相关的冗余信息,有时则要适时地减少一些冗余信息,以求得冗余信息的动态平衡,保证源语信息的准确传递。文章以常非先生的译本《为奴十二载》为对象来讨论汉英翻译时冗余信息的译法。 标签:冗余信息;英汉翻译;语际交流 一、引言 美国著名数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奈达(Eugene A. Nida)创造性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冗余信息的翻译是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冗余信息并不是无用信息,原文与译文之间冗余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多研究冗余信息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活动的有效进行以及实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动态对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为奴十二载》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以下根据《为奴十二载》中的实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以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实例围绕加注、重复、增加隐含语义、语义丰富化四个具体方面展开。 1.加注 例1:In her pilgrimage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f bondage,with eyes fixed upon that hope-inspiring beacon,she had at length ascended to“the top of Pisgah①”,and beheld “the land of promise.” 译文:她在蛮荒奴役之地一路跋涉,双眼紧盯着希望的灯塔,最终登上了毗斯迦山的山顶,看见了应许之地。 译文注释:①毗斯迦山(Pisgah),位于约旦河东,《圣经》记载摩西从此眺望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迦南地方。 例2:I wouldn’t own a slave if I was rich as Croesus②,which I am not,as is perfectly well understood,more particularly among my creditors.

汉英翻译中的重复问题探究

汉英翻译中的重复问题探究 付迎雪 【摘要】Repetition w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hesion in Chinese which possesses plenty of reduplication words .This feature of Chi-nes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inking pattern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on-trast, substitution serves as the main vehicle for cohesion in English and repetition is on the whole utilized for the purposes of empha -sis, clarity and rhetoric.Apart from"explicit repetitions", there are abundant implicit repetitions in Chinese .If this distinction is neg-lected, redundancy will appear in C-E transl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Chinese source text is not considered thor-oughly, reducing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in the employment of repetition in Eng -lish and Chinese and suggests possible ways to deal with this difference in C -E translation.%重复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除此之外汉语还有着丰富的叠词。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特点、思维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而在英语中,语篇衔接手段以替代为主,重复多用于修辞和强调作用。汉语中合理的重复在英译时照搬原文往往容易出现冗余现象。汉语除去显性重复外,还包含着大量的隐性重复,若不充分考虑深层意义,翻译成英语时很容易产生冗余,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在汉英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重复现象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避免冗余现象的产生。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

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表现

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 结构差异及其表现 [提要] 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词丰义微,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冗余;汉语词汇则主观概括,词约义富,以少替多的特点,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易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易短。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认识这两种显著的差异可以英汉互译促进英语学习的研究。 [主题词] 词语篇衔接连贯 引言和词的定义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的理论,词并不是概念的符号性的语言对应物,“而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具有一定模型的东西,按照本语言的特性所能允许的程度,把完整思维的概念质料包括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它可以包括一个基本概念或一个主体概念或一个抽象概念或者几个概念合并起来的复合概念。词的成份可分为“基本成份”和“语法成份”。前者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词根、词干;后者是指各种人称、复数、时间、条件的词尾和词缀。词是形式单位而不是功能单位。 英汉词义结构模式的比较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结构上却可完全不同。例如:表示“唱”的概念,英语的词有sing(唱),sings(他唱),singing(正在唱),sang(过去唱),singer(唱的人)。除第一个sing外。在某种意义上,后面四者代表从基本概念发出的复合概念,所以它们包含着一个基本概念,主体概念(sing),还包括另一个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关于人称、数、时、条件、功能的或者其中几个合并起来的。一个笼统的“唱”被注释成几个具体而明确的唱。相反,汉语的“唱”的概念,则一字多用,不论你唱、我唱、他唱、还是此时唱、彼时唱,在结构上“唱”字始终词形如一,毫无变化,虚涵数义。因为汉语唱字中没有“根本成份(sing―)”和语法成份(如―s,―ing,―ed)之分,没有主体概念和附属概念之别。它们合而为一,界限模糊,所以具有不同人称、时间、复数的“唱”在形式上完全相同,没有区别。 关于英汉语的词义结构,若用数字公式表示,英语的词义结构公式为: Sw=A+(b),(其中:S代表词义,w代表词项,A代表“根本成份”,(b)代表“语法成份”。b亦可为0即语法成份暂缺。)汉语则为Sw=A,(其中:字母的代表含义同前文。)当前面的公式转换为Sw=A+(0)时,例词为sing,当它变为Sw=A+(b)时,例词为singing,sings。它还可进一步变为Sw=A+B时,例词有 fire―engine。而后面的公式为Sw=A时,其中A表示单音素组成的单音节词,如

克服翻译症

克服翻译症 一:翻译症的定义及其危害 “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移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可读性差。在《翻译学词典》中,Mark Shuttleworth 和Moira Cowie 将其定义为:a generally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Translationese is typically caused by an excessively LITE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r an imperfect knowledge of TL. 早在1932年,林语堂就在其长篇论文《论翻译》一文中提出:“若是译者 心中非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则据字直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决不能达到通顺结果。”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往往佶屈聱牙,使译文读者不知译者所云。可读性差,甚至误导读者。 二:翻译腔产生的原因 (一)由于理解错误造成的翻译腔。1.只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进行理解,造成翻译腔。 ①. Whereas a country like Britain exhibit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landscape, the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S. are extreme. 原译:象英国这样的国家在气候和风景上展现了很大的变化,则在美国大陆的差异是巨大的。解析:此译文试图在句子结构上亦步亦趋地紧随原文,但中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原文中用英国的气候多变来衬托美国气候的极端差异的表现方法,在译文中荡然无存。只转换表层结构而忽略深层结构的译文不仅翻译腔浓重,而且给译文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改译:英国已然气候万千、地貌各异,而横跨美国大陆,各地的气候、地貌更是迥然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