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摘要】三元悖论是许多国家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基本理论依据,作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它反映了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面临多项目标时,须针对各国当时的实际经济需要有所取舍。本文从三元悖论作理论依据及最近经济因素,分析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最优选择。

【关键词】三元悖论政策组合汇率制度

三元悖论揭示在没有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与浮动的汇率制度中均有影响。然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尽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才有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没有作用。因此,在三元悖论中认为,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下列三种货币选择,即稳定的外汇汇率,自由的资本流动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政策制定者只能从上面三个选择中选择两个,也即产生下列三个种组合可能:

一、固定汇率和自由资本流动的组合

假如本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利率(理解为货币的价格)便会升高,对于国外的自有资本便意味着套利空间。外币想要购买本币,那么在供需机制下,本币便会升值,汇率就无法稳定。如果此时央行想要稳定汇率,那么必须增加金融市场上本币的供应量,这与原本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消失。反之

同理。

二、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组合

假如本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利率(理解为货币的价格)便会升高,对于国外的自有资本便意味着套利空间。外币想要购买本币,那么在供需机制下,本币便会升值,汇率就无法稳定。如果此时央行想要稳定汇率,那么必须增加金融市场上本币的供应量,这与原本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反之同理。

三、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组合

假如本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利率(理解为货币的价格)便会升高,对于国外的自有资本便意味着套利空间。外币想要购买本币,那么在供需机制下,本币便会升值,汇率就无法稳定。所以为了稳定汇率,必须限制资本流动,实行外汇管制。反之同理。

目前,中国无法完全放弃三元悖论包含的任何政策选择。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巨大的经济规模使得它很难像香港一样完全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同样,中国也不同于小型开放经济体。因此,它不可能采用与新加坡类似的体系通过管理汇率促进物价稳定。就资本流动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体,它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很难执行严格的资本控制,比如回到货币与资本尚未开放或者局部开放的时期。事实上,一旦开始资本控制,

哪怕只是小范围的控制,都会给市场带来套利机会。继续往前的话,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以及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更不可能进行严格的资本控制了。同时,即使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市场导向的人民币固定机制,并逐渐管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市场预期,但金融市场,企业和家庭已经尚未为大范围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做好准备。人民币汇率的任何较大变化都会加深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加剧资产市场回调以及加速资本外流。因此,政策制定者不可能完全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因此,即使根据三元悖论,中国只能在独立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以及自由的资本流动这三种政策选择中选择两种,它无法像香港和新加坡一样放弃上述政策选择。中国只能在这三种选择中找到平衡点,做出妥协。

在过去几年中,经济增长与中国的发展是由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的。在较高的投资回报和高可盈利性的作用下,中国的利率比世界其他地区要高,反映了光明的前景以及较好的盈利机会。长期以来,这吸引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入。为了不影响货币政策与经济的有效性,中国采用了多种流动性管理措施来抵消资本流入对货币基础的影响,并管理信贷增速。然而,流动性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是非对称的,对这些措施的抵消作用在资本流入期间要优于资本外流期间。因为一些流动性管理措施的逆转,资本外流得到加强,造成贬值眼里,为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新的风险。

2020年中国经济8项政策措施

2020年中国经济8项政策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明确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梳理发现,明年以下这8项政策措施将会影响你我的钱袋子,也有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炒房行为将严格受限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表述引发高度关注,可以预期,明年想要投资投机性购房,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炒房行为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住房属于居民最基本的耐用消费品,功能是居住,基本属性不是投资品,不是用于投资和投机赚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意味决策层清醒认识到房子的定位,不容忍投机的泛滥,如果采取措施真正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未来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挤出泡沫,显现真实的

供求关系,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养老保险将迎顶层设计 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动作频频,今年首次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涨6.5%左右。人社部在10月25日透露,养老金并轨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 在专家看来,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出台非常必要。 减税、降费将加大工作力度 ——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有望减轻 会议提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回顾2020年,官方减税、降费的措施不断,包括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银行卡刷卡手续费下调、普通化妆品取消征收消费税,16种不动产登记收费减免,等等。而近期又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应用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2 学期) 课号:012A03AG1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改卷教师: 学号:146330201 姓名:徐美娟得分: 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最初由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这个悖论与追求互不相容的目标有关。简单来说,无法同时追求独立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只能在三个目标中选择两个。中国有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还承诺放开资本账户。这三样里面肯定得舍弃一样,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贷款的快速增长上——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再次飙升。 但中国看来只是实现了一条,汇率的稳定性,并且实现了1/2的资本流动(经常性项目),并且在加入WTO后,按照先利率后汇率的原则,资本项目的流动也将会慢慢放开,所以中国今后的目标将是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当然,也许实现1/5的货币政策;4/5的资本完全流动)。这也是由中国稳定增长的需要确定的。所以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通货膨胀根本上是货币太多造成的。经济的发展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决定的。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必须保持8%左右的GDP增长率(经济学家们说,GDP增长率简直就是中国经济机器的润滑油,一慢下来毛病就全出来了:对财政来说,GDP一掉,财政收入加倍掉,就揭不开锅;对银行来说,GDP一掉,存款往下掉,坏账往上冲,就可能出现支付困难:对企业来说,GDP一掉,三角债立刻膨胀;对就业来说,GDP一掉,就意味着数百万工人

下岗。”),当然了8%没有验证过(也不敢验证),随着效率的提高,损耗的下降,稳定增长率也许可以慢慢往下降低。 中国很快就将被迫在人民币和资本管理制度中二选一。如果中国坚持放开资本账户,它将不得不允许人民币急剧贬值或者自由浮动。小幅贬值对抵消中国薪资涨幅将起不到多少作用,同时还会助长外界对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而大幅贬值(比如贬值40%或更多)在政治上将是危险的,并且与经济再平衡相冲突。 如果中国选择保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它将很可能不得不对外币业务进行更严格的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约80%的外币业务实现了完全或者部分可兑换。 最近几周,中国加强资本管制的倾向非常明显。外汇业务管制已经收紧。银行在外汇交易方面面临新的限制;资金出境业务受到更仔细的检阅——有时候甚至像是受到惩罚。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下降——已从2014年3.9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至3.2万亿美元。今年1月,外储规模下降了近1000亿美元。中国外储规模仍然是IMF审慎基准建议的两倍,但如果在没有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情况下继续放开资本账户,情况就变了。 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资本持续外流,可能在6到12个月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不足以防止人民币汇率发生危机了。外储在2008年相当于货币存量的30%,现在的比例仅是当时的一半。新发货币和新增信贷将让外储难以抵御随机的大规模资本外流。除海外直接投资和贸易融资之外,资本还在因为各种原因、以各种有时很有创意的方式流出中国。主要的原因有过度新增信贷、国内投资回报和利润低下、债务和通缩不断加剧的影响以及预

18.09.07 钟伟——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及政策选择 钟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 [ 2018-09-07 ] 在国际经济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即政府不太可能同时兼顾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制这三个目标,只能三者取其二,这通常被称为蒙代尔三角或者克鲁格曼三角,或者说,从政策可置信和可持续角度观察,我们只能选择角端解,难以选择中间解。 新近有研究者指出,考虑到国际金融周期,传统的不可能三角将被“二元悖论”所取代,即无论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一国央行不可能兼顾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的资本管制。 尽管如此,在真实的金融世界中,新兴国家的央行总是试图在“不可能三角”中选择一些中间地带,例如一定程度的汇率弹性和资本管制,以换取相当程度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这种“中间解”在危机来袭时往往会迅速滑向“角端解”,新近新兴市场的货币动荡显示,几乎所有危机中的央行最终都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管制,而不得不放弃汇率。当然,根据“二元悖论”,在开放经济下,央行同时选择这两项也是不太可能的,最终一国会被迫考虑,它是暂时和国际经济脱钩以自保,还是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管制中再被迫二选一。 同样地,在宏观经济中,我们观察到类似现象,也许中国经济面临着其独特的“不可能三角”,在稳定经济增长,改善实体经济和压降金融杠杆这三个目标中,有可能难以完全兼顾,而只能三选其二。这局限了可行的政策搭配,大约有三种搭配。 搭配一:如果选择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实体经济,那么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分严厉的监管政策也许是必要的

此时金融机构需要补充资本、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盈利预期,以多种手段收纳实体经济造成的不良资产,增强对稳增长、稳实体的服务能力。金融体系将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待穿越经济周期的未来可能性。 搭配二:如果选择稳定经济增长和压降金融杠杆,那么实体经济可能面临更严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 小散乱污企业的加速退出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会显得明朗,传统经济的下沉会更迫切地需要新经济来填补空白,第二产业的困顿也会给第三产业带来机会。但无论如何,随着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扩张和利润率缩减,制造业向上游的创新研发,和下游的终端销售网络扩张可能是难免的。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型也势所难免。 搭配三:如果选择改善实体经济和压降金融杠杆,那么将经济增长维持在稳定区间的困难会加大 改善实体意味着艰难的结构升级,压降杠杆意味着金融顺周期出清,而不是逆周期承托。 在真实的宏观调控中,和央行总是试图突破“不可能三角”制约一样,宏观调控也会尝试寻找一些“中间解”,从而导致调控走走停停,甚至有所反复。或者说,稳增长将被界定为一个较宽的区间值,保实体可能会兼顾转型升级,去杠杆也阶段性地不排斥稳杠杆,并强调货币松紧有度地精确滴灌。尽管如此,中间解仍然会受“不可能三角”的制约而有明显倚重。例如在过去的12个季度,中国经济稳定在6.7%-6.9%这个平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有所改善,这是政策重点。而金融体系则以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金融系统会经历穿越周期的漫长煎熬。 我们猜测,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尽管意味着宏观调控可能会选择中间解,以时间换取空间,而不走激烈的市场出清之路。但如果遇到外部危机冲击时,中间解也会被角端解迅速取代。 观察1998年东亚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时中国的危机应对之策,实际上是在“不可能三角”中,究竟选择了哪两项? 毫无疑问地,是稳增长和保实体,金融体系将暂时承接巨大风险。 东亚危机时,中国稳增长的区间是7%-8%,而后有国企“三年脱困”的努力,期间金融体系付出了沉重代价,始于2003年的、长达10年的经济景气周期,给“银行股改”带来了机遇。次贷危机时,稳增长和保实体的标志是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金融体系在此后迅速膨胀,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泡沫至今未完全撇清,导致了所谓“三期叠加”。 厘清现实,目前五大国有银行给出了上半年的财务表现,盈利有4%-6%的增长,不良资产率均呈下降之势,这和“不可能三角”给出的预判存在偏差。在不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如果中央政府选择现在出手应对通胀和抑制资产泡沫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对保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过来,如果为避免打击经济复苏而对目前政策不做出适当调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膨胀的危险就会不断累积加剧,将来出手应对的难度会更大。 保增长任务依然艰巨 2009年,在历史罕见的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所幸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救市政策支撑下,中国经济率先反弹,将继续保持8%以上的增长已成定局。尽管如此,展望2010年的中国经济,诚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形势时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 首先从内部看,2009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特别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却仍然不见明显起色。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2010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 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明年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近十多年来的一个老问题,造成消费不足的原因很多也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此消费需求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升。 再从外部环境看,尽管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已经走出衰退,实现2.8%的正增长,但其中三分之二也要归功于政府投资,特别是对更换汽车和对首次购房者的补贴政策,距离恢复到依靠市场自身推动的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美联储以及各大机构大都对美国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态度,甚至一些学者和投资者预测美国经济将呈“W型”走势,即可能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形。可以说,美国经济复苏之路仍然漫长。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其经济真正转好,特别是其国内消费水平恢复之前,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复苏。 综合内外因素,2010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增长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保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 通胀与资产泡沫威胁显现 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状态,但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却不断增强,加上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问题,给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带来威胁,也给宏观经济政策带来难题。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 1三元悖论概述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g)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 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 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 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 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 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 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 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 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 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2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三元悖论”的中间状态

“三元悖论”的中间状态 金融开放是个国家经济发展到 一定水平必须面对的政策选择。经典的金融开放次序是“先内后外”,即先实现本国利率市场化,进而实现汇率自 由化,再实现资本账户开放,最后是实现货币国际化。这经典次序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可自由流动性和汇率制度选择只能是三选其二。但是“先内后外”的金融开放次序适合所有国家的金融开放实践吗?“三元悖论”的三极是否过于极端,会不会存在中间状态? 经典的“三元悖论”理论逻辑是一个国家如果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实现资本可自由流动,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原因是资本可自由流动前提下,如遇国际资本冲击本国货币市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币会被高估,本国央行就需要大量发行基础货币对冲外币的冲击,但是这会造成本国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逆差。因此,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对冲外资的冲击,这种选择就是美国模式。另外种选择是个国家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资本就不可自由流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因为没有开放资本账户,才避免了国际游资

的冲击。 但是,“三元悖论”是种极端的情况,多数国家并不都是在三个极点的位置上,而是处于种中间状态。“三元悖论”的局限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大国经济规模大,其货币政策可能对其他国家的政策选择产生极大影响。以中国为例,资本账户已经开放三分之二,处于开放和封闭的中间状态;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是处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中问状态: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处于种中间状态。再有,“三元悖论”没有考虑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有效缓解三元冲突。各国的宏观审慎管理都可以运用传统和创新工具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防范经济风险。比如,中国采用的央票发行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创新型工具,部分冲销了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流动性,使得货币政策有效性增加了“元”。从而,“三元悖论”理论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相应地金融开放次序也不应完全按照以“三元悖论”为理论基础“先内后外”实施。 此外,从国际经验的角度看,美国实现金融开放的次序是“先外后内”,先打开了资本账户,然后才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事实证明美国的金融开放是成功的;而日本是完全按照“先内后外”的次序进行的金融开放,结果却是“逝去的二十年”,而日本和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所以,金融

当前经济形势、政策取向与投资战略选择—中国刺激内需战略思路的回顾与反思及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75分

一、单选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2008年10月,在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以后,中国货币政策迅速调头,货币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一直从紧转为() A.稳健 B.适度宽松 C.宽松 D.积极 2.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汶川地震发生前,我们采取的基本上是()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A.稳健 B.适度宽松 C.宽松 D.从紧 3.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为() A.9.2% B.35.5% C.40.2% D.15.1% 4.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为() A.40.2% B.58.8% C.44.7%

D.55.3% 5.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债券所占的比重为() A.9.2% B.35.5% C.40.2% D.15.1% 6.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非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为() A.9.2% B.35.5% C.40.2% D.15.1% 7.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美联储没有收益索取权,只能获取()的固定股利。 A.3% B.6% C.8% D.10% 8.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为() A.40.2% B.58.8% C.44.7%

D.55.3%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吕随启副教授指出,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由一直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刺激内需的十条措施以及增加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迅即推出,这一战略思路存在以下哪些显而易见的特点? A.通过刺激内需救实体经济间接救虚拟经济 B.通过稳定银行体系间接稳定资本市场 C.通过扩张债券市场间接稳定股票市场 D.通过提高出口补贴赢得更多外汇 2.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高于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 B.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低于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 C.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股票所占的比重低于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 D.吕随启副教授指出,以美国为例,在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股票所占的比重高于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 3.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吕随启副教授指出,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一保一控”。 B.吕随启副教授指出,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为“一保一稳”。 C.吕随启副教授指出,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一保一控”。 D.吕随启副教授指出,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我们的政策目标的选择为“一保一稳”。

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汇率改革

用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的汇率改革 马吉元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内,国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4年,开始实施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的并存;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2007年7月年底,此次改革决定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第三阶段是20057月至今年,此次改革提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纵观人民币的改革历史,可以发现,每次改革的内容和侧重都有所不同,这是由中国当时所处的国内社会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中国将继续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但是,要强调的是的是中国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我国今后汇率改革的原则主要坚持主动性、渐近性、可控性。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

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发展的简要阐述,总结了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安排的政策选择空间,并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以汇率目标区制为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安排为我国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安排 当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少有哪个国家不是处于开放经济之中。各国或积极的参与而融入全球化,或被动的为全球化所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内外两种均衡的严峻考验。内部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三大目标;外部则要寻求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国政府追求的三个难以居首的目标,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三元悖论”。本文立足我国经济现状,试图阐明“三元悖论”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汇率政策选择。 一、理论阐述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米德认为,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搭配。米德发表这个论断时,各国仍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其隐含的一个推论是,货币政策有效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不能共存的(2006,侯杰、雷日赣)。可以将这个“二元冲突”看成是三元冲突的理论前身。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创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他综合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水平上是极其有力的;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意味着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从而为三元悖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元悖论”原则的首次明确提出是由克鲁格曼完成的。克鲁格曼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详细阐明了该原则。 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意味着资本要素可以在一国内外自由流动,这不仅是已过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模板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号:1503140214 班级:机电1521 任课教师:张彬 时间: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 内容提要: 关键词:世界经济环境,经济、2016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提醒,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世界银行也预测,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增速在2016—2017年将只有“小幅度改善” 总体判断复苏乏力态势难改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复苏乏力态势。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方向不一致,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与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变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干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可能仅为3.0%左右。 全球物价形势也将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总需求不足,是2015年主要国家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美联储加息不仅抑制本国需求扩张,而且将降低欧元区、日本和其他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仍将持续,经济金融风险加大还将进一步抑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扩张。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还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当然,巴西和俄罗斯等少部分新兴经济体处于物价高涨和GDP负增长并存的滞胀阶段,这些国家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调整,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到物价和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局面。 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曾于2010年—2011年间恢复到20%左右。2012年开始,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急剧下跌,2012年—2014年间,基本保持在3%左右。2015年全球贸易低迷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货物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全球贸易低迷主要因为全球需求不旺、世界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主要依靠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扩张趋势放慢,国际贸易谈判进展缓慢。这几个因素在2016年仍将继续抑制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将提高贸易保护和竞争性汇率贬值的风险。同时,也应看到,在全球贸易增长下降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增长趋势可能得到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等12个国家签署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意味着区域贸易谈判和新型国际贸易规则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不过,由于该协定最早于2017年生效,它对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正面效果极其有限。 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至今没有恢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峰。2015年全球并购活动开始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企稳趋势。2016年国际直接投资仍将继续稳定增长,但难有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跨境资本流

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和中经济形势与政策 经济贸易学院奚宾 前言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家”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可见早期的经济一词是由家庭管理引申出来的。 中国的“经济”一词源于日本,由孙中山引入。时至今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不仅仅是家庭所关心的事,而是受到国家乃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人际交往和国际关系的核心。国家是一个政治区域,更是一个经济体,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将为公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较强和国际地位。然而经济又是非常复杂的,有诸多部门和个人之间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理清经济关系对于一个现代人至关重要,必须借助于经济指标,理解经济指标的含义,并用以服务自己的生活。 第一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经济体非常复杂,有多个指标或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然了解一国经济的概况,只需要少数几个主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十个主要宏经济指标,分别给出这些指标的定义、涵义和主要表现,并进行解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 I + G + NX 式中:C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额。2012年1月17日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 (二)涵义: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 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三)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