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层面的概念,强调的是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稳定性和国家金融主权。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下,国际游资的频繁出入和一国汇率的剧烈波动都会对一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更有甚者,会危害波及到实体经济,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因此,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金融安全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

开放经济下一国的金融安全需要“三元悖论”的分析工具。有关“三元悖论”的分析由来已久。早在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就发现,一国若要维持货币政策有效,就无法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这种矛盾被称为“二元冲突”。此后经济学家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著名的M-F模型,指出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法在采用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有效实行,提出了另一种二元冲突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克鲁格曼首次明确提出了“三元悖论”的理论,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中,一国政府只能顾及其中两项。

图1显示了“三元悖论”条件下的政策选择对于金融安全的影响。如图1所示,在由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

币政策独立性构成的三角形中,三个要素两两组合成了三种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对金融安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三角形的左侧为例,在该边界上,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构成了该国的政策选择,但由于“三元悖论”的制约,该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从而选择了汇率浮动,这也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在该种情况下,该国的金融安全主要来自于资本自由流动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汇率波动造成的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与之相对应,在该三角形的右侧,在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操作,这反映了以香港为代表的货币局制度和以欧元区为代表的货币联盟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金融安全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的被动操作带来宏观经济不稳定和国际资本的冲击方面。

资本账户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

资本账户开放可以说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拓宽了国内企业融资和投资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资本账户开放也往往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开放资本账户而没有合理的市场改革会导致一国金融不安全。就目前而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已经迈开,不仅取消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而且在部分程度上允许了外资进入国内的金融市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对于我国金融安全有着最直接的深刻影响。

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冲击。随着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深入,国际资本的冲击将会越来越频繁和密集,如果国内外资产的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将不可避免地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冲击,并通过国内银行体系最终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并造成宏观经济失控。资本账户开放不仅会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冲击,还会影响到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尤其是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外资的不断流入必将源源不断地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而通过外汇占款和央行基本货币的扩大不断增加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最终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这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金融监管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无法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那就可能使资本市场的风险越积越多,甚至酿成金融危机。

国外资金流入的突然停止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争取外国私人资本流入是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实际推动因素之一。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资本账户来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是有效的,至少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初,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外资流入。但是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在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一旦资本流入突然停止,势必将会给经济系统带来负效应,甚至引发金

融危机。以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投资需求较大而国内储蓄不足,为了弥补逆差而过早开放资本账户,一些国家在条件不成熟时开放资本账户。但随着资本流入和货币投放量增加,经济过热,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出现暴跌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另外,国内企业通过资本账户获得的外币借款(大多是短期借款)往往没有套期保值,而且大量用于国内长期投资。一旦本国货币贬值,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企业。随着这些弱点的暴露,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出现动摇,资本账户顺差开始下降。随着国际资本投机商对该国货币进行攻击,大量资本在短时间内外逃,当可以用于干预市场的国际储备消耗殆尽,就会形成货币危机。不仅如此,货币的巨幅贬值对外币净负债的企业造成沉重打击,使其财务状况恶化,失去偿付能力,国内银行坏账随之增加,银行危机随之爆发。

汇率浮动与我国金融安全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民币外汇市场日趋活跃,汇率市场化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此外,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的稳定不仅关系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还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推进汇率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汇率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表1比较了不同汇率制度对于一国内外部均衡、出口竞

争力以及金融安全的影响。该表显示,相比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更有利于实现内外部均衡,但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货币易成为国际游资的攻击对象。汇率增加浮动会影响外汇市场预期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下,大幅汇率波动势必又会影响国内的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不仅如此,考虑到我国当前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更大幅度的浮动也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扩大汇率浮动将使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幅度的弹性,从而进出口企业和国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但从我国现有的外汇市场体系来看,无论在交易品种上,还是在交易规模上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进出口企业与国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市场风险的有效配置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大幅波动会给企业和国内金融机构带来重大损失,从而影响了国内的金融安全。我国的政策选择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根据“三元悖论”的分析,我国的政策选择存在三种可能,即浮动汇率、非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管制,分别对应了图1三角形中的左右边和底边。从金

融安全角度来看,三角形左边的浮动汇率优于右边和底边的非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管制。

首先,货币政策对于政府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掌握其主动性对于自主调节本国宏观经济走势有很大的影响。然而,根据“三元悖论”,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资本账户限制,这亦会为一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一国是否放弃货币政策主动性需要视三者的成本而定:当一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或资本账户限制的成本较高,那么该国会选择放弃货币政策的主动性,这也是香港选择货币局制度和欧元区国家选择货币联盟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我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而言,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金融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往往是维持金融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火墙,这也是我国不可能轻易放弃独立货币政策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全球化的当今,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能提高资本效率,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资本账户开放也能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分散风险,并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资本管制实质是政府干预市场,是一种变相的金融保护主义,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管制的结果或者是国内金融市场竞争过度,或者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不足;同时,资本管制常与固定汇率政策搭配,常常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此外,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资本管制的

效果往往有限。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美国政府开支增加远超过其收入增长,经常账户由盈余转为赤字,大量资金由美国流向德国。为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美联储一方面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导致国内利率高于规定的存款利率上限,引发“金融脱媒”现象和金融创新浪潮;另一方面实施资本管制,导致美国银行通过欧洲分行借入美元存款,刺激欧洲美元市场加速发展。

因此,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政策选择应是“独立货币政策”、“汇率浮动”与“资本流动”的组合;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个政策组合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试探过程。

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各不相同,主要的发达国家,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都已经开放了资本账户,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和拉美的智利等也开放了资本账户。但一些国家开放了资本账户之后,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如东南亚和拉美等国)。这说明资本账户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各方面条件的达成及配合。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健的经济政策、合理的汇率机制、充足的国际储备、市场化的利率、完善的国内资本市场、加强的金融监管以及国际层次上的有效协作等等。

就我国而言,一方面,面对国际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的外部经济环境,国际资本流动频繁对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如果我们不顾经济金融的稳定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必将导致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领域更为猛烈的冲击。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这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面前,不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早已绝无可能。因此,如何选择资本账户开放的内在顺序将成为未来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的重心

所在。在国际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的外部经济环境下,为了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该领域可取的排序是: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再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在长期资本的范围内,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的范围内,先放开债券投资,再放开股票投资;在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中,先放开资本内流,再放开资本外流。

就增加汇率浮动而言,在国际债务危机的前提下,选择扩大汇率浮动会给我国的汇率乃至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不小

的负面影响。但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今,各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日趋减弱,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需要降低汇率对货币政策的束缚。例如,如果在国内经济膨胀过度的情况下,面对外汇市场的汇率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购买外汇出售本币以平息市场需求,这在稳定汇率的同时却增加了国内货币供给,从而与控制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政策目标相矛盾。为此,中央银行还必须进行对冲操作,

即通过出售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途径来回收货币。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这种对冲操作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常规行为,并且在对冲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也就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被动性。就目前来看,我国已将每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范围增至2%,这标志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具弹性和市场驱动的汇率制度近一步靠拢。未来,人民币汇率在改革中间价的形成机制的同时,要继续进一步扩大浮动的区间,尽快形成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机制。

(作者单位:王子建,河北化工医疗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汪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章金融市场体系 第一节全球金融体系 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熟悉金融市场的分类;了解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因素;熟悉金融市场的特点;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 熟悉非证券金融市场的概念,了解非证券金融市场的分类(股权投资市场、信托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发展趋势;了解国际资金流动方式;熟悉全球金融体系的主要参与者;了解金融危机的教训。 1.金融市场的概念 广义: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与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完善概念: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交易对象:金融资产 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供求双方 价格决定:供求双方 2.金融市场包含三层含义: ①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 ②金融市场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揭示了资金的归集与传递的过程。 ③金融市场包含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各种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 3.证券市场:是指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4.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3个):筹资-投资功能、资本定价功能、资本配置功能 5.证券市场的三个显著特征: ①证券市场是价值直接交换的场所。(价值直接交换) ②证券市场是财产权利直接交换的场所。(财产权利直接交换) ③证券市场是风险直接交换的场所。(风险直接交换) 6.金融市场的分类 (一)按交易标的物划分 ①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市场、短期资金市场) 融资期限:一年及一年以下 a.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放市场) 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 特点:对主体限制严格 融资期限短(多为1日到几日,最长不超过1年) 手续简便,成交迅速 交易无担保性(信用交易) 市场拆借利率由供求双方协商议定,随行就市。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应用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2 学期) 课号:012A03AG1 课程名称:国际金融改卷教师: 学号:146330201 姓名:徐美娟得分: 三元悖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最初由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这个悖论与追求互不相容的目标有关。简单来说,无法同时追求独立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只能在三个目标中选择两个。中国有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还承诺放开资本账户。这三样里面肯定得舍弃一样,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贷款的快速增长上——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再次飙升。 但中国看来只是实现了一条,汇率的稳定性,并且实现了1/2的资本流动(经常性项目),并且在加入WTO后,按照先利率后汇率的原则,资本项目的流动也将会慢慢放开,所以中国今后的目标将是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当然,也许实现1/5的货币政策;4/5的资本完全流动)。这也是由中国稳定增长的需要确定的。所以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通货膨胀根本上是货币太多造成的。经济的发展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决定的。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必须保持8%左右的GDP增长率(经济学家们说,GDP增长率简直就是中国经济机器的润滑油,一慢下来毛病就全出来了:对财政来说,GDP一掉,财政收入加倍掉,就揭不开锅;对银行来说,GDP一掉,存款往下掉,坏账往上冲,就可能出现支付困难:对企业来说,GDP一掉,三角债立刻膨胀;对就业来说,GDP一掉,就意味着数百万工人

下岗。”),当然了8%没有验证过(也不敢验证),随着效率的提高,损耗的下降,稳定增长率也许可以慢慢往下降低。 中国很快就将被迫在人民币和资本管理制度中二选一。如果中国坚持放开资本账户,它将不得不允许人民币急剧贬值或者自由浮动。小幅贬值对抵消中国薪资涨幅将起不到多少作用,同时还会助长外界对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而大幅贬值(比如贬值40%或更多)在政治上将是危险的,并且与经济再平衡相冲突。 如果中国选择保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它将很可能不得不对外币业务进行更严格的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约80%的外币业务实现了完全或者部分可兑换。 最近几周,中国加强资本管制的倾向非常明显。外汇业务管制已经收紧。银行在外汇交易方面面临新的限制;资金出境业务受到更仔细的检阅——有时候甚至像是受到惩罚。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下降——已从2014年3.9万亿美元的峰值下降至3.2万亿美元。今年1月,外储规模下降了近1000亿美元。中国外储规模仍然是IMF审慎基准建议的两倍,但如果在没有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情况下继续放开资本账户,情况就变了。 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资本持续外流,可能在6到12个月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不足以防止人民币汇率发生危机了。外储在2008年相当于货币存量的30%,现在的比例仅是当时的一半。新发货币和新增信贷将让外储难以抵御随机的大规模资本外流。除海外直接投资和贸易融资之外,资本还在因为各种原因、以各种有时很有创意的方式流出中国。主要的原因有过度新增信贷、国内投资回报和利润低下、债务和通缩不断加剧的影响以及预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一个非常宽泛、常用的词汇。目前金融理论界对风险的解释或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3)风险是结果对期望的偏离;(4)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5)风险是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上述对风险的解释可以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某些内在特性。这些解释主要涉及到不确定性、损失、可能性、波动性(即对期望的偏离)和危险等概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忠阳分析,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是对事物发展未来状态的看法,更具体而言是对投资在损失或盈利发生以前状态的看法,因此,时间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2)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发展未来状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也是形成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3)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4)风险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出现不利情形的描述,如损失或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损失也是风险的基本因素之一。 因此,根据风险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活动非常复杂,涉及广泛的领域。某个重要领域的链条很可能由于诸多原因发生断裂,造成对原有平衡状态的破坏,使得参与金

融活动的经济主体遭受资产或收入的损失。由此,轻则引发金融波动,重则导致信用危机。只要有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这是金融活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但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金融波动或信用危机。产生金融风险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剧烈恶化,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变化,社会心理预期崩溃,政府政策重大失误,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金融系统链条断裂等等。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现代金融风险的种类有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所有这些风险既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也包含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分清造成损失的结果是有什么风险带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引发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及其规避风险的结果上来考察金融风险,以上所有的风险均可以归结为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Risk)。 1.系统性风险也称为不可多样化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它是指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金融投资者自身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所引起的投资报酬的变动,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其不利影响可能在整个金融体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经济金融的大幅度波动,产生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具体包括: (1)利率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构成和期限之对应不吻合,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收益恶化的可能性:。中央银行收紧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5450182.html,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作者:王喆王立志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烈作用下,资金的逐利性使国际资本疯狂涌入。正如国际上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些流动性极强、以套利投机为目的的短期资金的涌入,不仅引发国内流动性泛滥,而且加大了我国金融安全的压力,国际游资纷纷进入了中国境内,获得较高资本收益,一旦资金流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极有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甚至危机。因此,研究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以及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对于正确甄别有益的和有害的资本流动,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防止形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甚至实质损害,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安全、影响、对策 一、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大趋势,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放松资本管制的措施,在2004年年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43项资本项目中,我国有11项实现部分可兑换,11项较少限制,15项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仅有6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也有所变化。目前,我国国际资本流入越来越强,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14336.11亿美元,外债规模 迅速上升,达到3278.02亿美元,资本流出也不断增加。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国际资本流入以FDI为主,呈现多渠道流入 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放松,以及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我国资本流入渠道呈现以FDI 为主,QFII、外债等为辅的多元化趋势。截止2007年10月中国实际吸引FDI额度达7579.29亿美元,达625271个项目(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整理);从2003年我国引入QFII制度至2007年11月,已批准49家QFII投资额度,总计99。95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278.02亿美元(资料来源:外汇管理局网站整理)。随着2007年3月两税合并议案的通过,对于FDI的各种优惠政策减少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加上2006年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商已更加倾向于采用非直接投资方式,这将是中国必须面对的国际资本流人的新挑战。 (二)“热钱”流入规则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

中国金融体系指标汇总全解

中国金融体系指标汇总全解 金融体系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需要关注的事项纷繁庞杂,业务领域中的微观视角以及研究领域中的宏观视角均需系统化与体系化基础知识的强力支撑,也更需要长期沉淀与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金融从业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进行融合,并力求使其成为在平常研究中的一个高能助力器,是本文最主要的出发点,期待与诸君共勉。 一、央行体系金融指标维度 (一)货币供应 1、货币发行、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总量 (1)货币发行(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与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非流通部分)+ M0(流通部分)。 其中,我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央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中有具体体现。 (2)基础货币(货币供应的源头,亦称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

的库存现金+流通中的M0+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的叫法有很多,如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定义来看,基础货币是指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即从央行发行出来的货币。目前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31万亿元左右。 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央行通过给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或者外汇等方式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可以放款的大笔资金)。当然商业银行所吸收的流通中现金实际上也是源于央行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过程,货币供应量才能被不断创造出来。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货币供应量涉及到诸多市场主体,因此基础货币对央行而言要更容易控制。 (3)货币乘数(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央行扩大或缩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之后,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从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率;现金漏损率(即对现金的流动性偏好、相当于变相提高了准备金率,如节假日期间对现金需求的大幅增

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封面文章 S P E C I A L F O C U S 27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文 /天大研究院王元龙在现代经济中,科技与金融已经成 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金融与科技 呈现出相互结合、互利互动的关系。科 技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 相互结合对于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 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的要求,对于 构建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 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 迅猛发展, 科技与金融呈现出一种互利互 动的关系:首先, 良好的金融环境, 是实 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积累, 对金融的需求很大。其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包括金融业 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 加速金融现代化进程。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激活金融资本,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 障。没有金融的驱动和融资技术的支持, 就没有高新技术持续开发与迅速的产业化, 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毫无疑问, 金融与科技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 全会精神, 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 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切都迫切需要进行科技金融创新。 我国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整体科技金融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筹资经费逐年 提高,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 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的综合科技水平也在 不断提高。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 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参见表 1。但是,如果分析我国科技经费的来源,可发现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在全国科技经费筹资结构中,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很小,与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参见表2与图1。二是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在科 技经费筹资额中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参见图 2。显而易见,我国科技金融的总体水平偏低,正是由于金融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太小,也就意味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2.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 1三元悖论概述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g)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 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 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 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 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 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 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 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 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 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2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

“三元悖论”的中间状态

“三元悖论”的中间状态 金融开放是个国家经济发展到 一定水平必须面对的政策选择。经典的金融开放次序是“先内后外”,即先实现本国利率市场化,进而实现汇率自 由化,再实现资本账户开放,最后是实现货币国际化。这经典次序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可自由流动性和汇率制度选择只能是三选其二。但是“先内后外”的金融开放次序适合所有国家的金融开放实践吗?“三元悖论”的三极是否过于极端,会不会存在中间状态? 经典的“三元悖论”理论逻辑是一个国家如果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实现资本可自由流动,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原因是资本可自由流动前提下,如遇国际资本冲击本国货币市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币会被高估,本国央行就需要大量发行基础货币对冲外币的冲击,但是这会造成本国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逆差。因此,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对冲外资的冲击,这种选择就是美国模式。另外种选择是个国家想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资本就不可自由流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因为没有开放资本账户,才避免了国际游资

的冲击。 但是,“三元悖论”是种极端的情况,多数国家并不都是在三个极点的位置上,而是处于种中间状态。“三元悖论”的局限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大国经济规模大,其货币政策可能对其他国家的政策选择产生极大影响。以中国为例,资本账户已经开放三分之二,处于开放和封闭的中间状态;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是处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中问状态:同时,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处于种中间状态。再有,“三元悖论”没有考虑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有效缓解三元冲突。各国的宏观审慎管理都可以运用传统和创新工具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防范经济风险。比如,中国采用的央票发行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创新型工具,部分冲销了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流动性,使得货币政策有效性增加了“元”。从而,“三元悖论”理论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相应地金融开放次序也不应完全按照以“三元悖论”为理论基础“先内后外”实施。 此外,从国际经验的角度看,美国实现金融开放的次序是“先外后内”,先打开了资本账户,然后才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事实证明美国的金融开放是成功的;而日本是完全按照“先内后外”的次序进行的金融开放,结果却是“逝去的二十年”,而日本和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所以,金融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_New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引发的一系列体制创新行为。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六种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别从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力度、建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创投业务、筹建专业科技银行等方面提出建议,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它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国内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模式 (一)风险补偿

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科技贷款信用保障资金池,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由于小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抵押物有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专项资金的成立,大大降低了企业贷款的门槛,提高了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积极性。 (二)股权投资 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为规范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运作和备案管理,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1月23日发布了《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股权投资企业管理规则,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业规范发展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国内做法有:一是大力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加大对股权投资基金奖励力度。给与创业管理公司营业税、所得税“三免两减半”奖励等。三是加大对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力度。对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按投资额的百分比给与风险补助。 (三)科技引导基金 由财政资金牵头,联合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科技引导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汇率改革

用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的汇率改革 马吉元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内,国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4年,开始实施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的并存;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2007年7月年底,此次改革决定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第三阶段是20057月至今年,此次改革提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纵观人民币的改革历史,可以发现,每次改革的内容和侧重都有所不同,这是由中国当时所处的国内社会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中国将继续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但是,要强调的是的是中国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我国今后汇率改革的原则主要坚持主动性、渐近性、可控性。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

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2020年(金融保险)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金融保险)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对策 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financialrisk)尚没有壹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壹,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壹个事件在壹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壹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壹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金融风险能够划分为三个层次:壹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业内部某壹特定行业存在或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和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 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它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银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壹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且且壹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仍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壹些证券X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依据IMF的统计,从1980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发的有24起,占50%之上?因此,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问题?[1]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结构性割裂之痛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且趋势进一步加大;第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且整个债券市场相互割裂、不统一;第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是三个分割的市场,资金不畅通、价格不统一。 ■要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各个金融子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协调各个市场之间的均衡发展。当前,重点是解决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的结构性问题,确保这些市场均衡发展。 ■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结构性问题突出,给央行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转型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同时面临总量失衡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困难,对此,央行到底是实行总量调控还是选择性调控,这是一个难题。 ■很明显,经济发展越不平衡,信贷资金的配置就越有可能倾向于富裕地区、城镇以及高收入阶层,甚至在结构设置上完全不顾社会效应。在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的市场格局下,仅仅依靠总量控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正在由银行主导向金融市场为主、由单一银行体系向多边市场体系转变。在此过程中,金融市场与经济增

长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增强。同时,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与以往不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已经不是总量增长、规模扩张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持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是结构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结构性问题表现突出 按照木桶理论,最短的一边,决定了一个木桶的容积大小。金融市场发展也是如此,一旦结构失衡,发展就会受阻。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就面临着这样的结构性问题。金融市场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且趋势进一步加大。2003年,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为3.52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85%。与2002年相比,贷款融资比重上升了4.9个百分点,其他融资比重均下降,国债下降4.4,企业债下降0.4,股票下降0.1。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的趋势进一步拉大。直接融资滞后的结果,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到银行体系,上市公司资金大量闲置,中小企业资金短缺。 第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且整个债券市场相互割裂、不统一。2003年,股票市场筹资总额1357亿元,企业债358亿元,两者相比为 3.79:1。相比较而言,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却发展迅速,三项合计达到了11199亿元,筹资总量多于股票融资。同时,债券市场依然不统一,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分立并存。 第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是三个分割的市场,资金不畅通、价格不统一。资金的期限配比、利率结构以及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发展的简要阐述,总结了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安排的政策选择空间,并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以汇率目标区制为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安排为我国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安排 当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很少有哪个国家不是处于开放经济之中。各国或积极的参与而融入全球化,或被动的为全球化所溶。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内外两种均衡的严峻考验。内部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三大目标;外部则要寻求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一国政府追求的三个难以居首的目标,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三元悖论”。本文立足我国经济现状,试图阐明“三元悖论”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汇率政策选择。 一、理论阐述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于1951年在其著作《国际收支》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米德认为,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有时会使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要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实现两个均衡,就要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进行适当的搭配。米德发表这个论断时,各国仍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其隐含的一个推论是,货币政策有效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不能共存的(2006,侯杰、雷日赣)。可以将这个“二元冲突”看成是三元冲突的理论前身。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创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他综合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水平上是极其有力的;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意味着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从而为三元悖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元悖论”原则的首次明确提出是由克鲁格曼完成的。克鲁格曼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详细阐明了该原则。 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意味着资本要素可以在一国内外自由流动,这不仅是已过

试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试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姜立东 [摘要]: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央行转换职能后的一重要职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其一定的特性与极大的危害,要注意在一般金融风险中及时识别其发展的苗头,并在充分认识其生成的内外因素的基础上,从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及央行等方面多方联动,切实防范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制改革自我约束机制风险预警存款保险制度资信评估制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蕴含着个别金融风险。个别金融风险如不及时监控化解,往往会跳跃发展成系统风险。近年来,金融业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因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金融风险的积聚便带来金融危机。从墨西哥的比索危机、巴林银行的倒闭到亚洲金融危机,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警示。当前,我国已经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易受到国际金融传染、国际游资等的冲击。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积极探求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路,确保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健与安全,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性及其危害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其风险发生是以威胁一个经济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一定限度后就能转化为金融危机而生成全面性的金融风险。与仅涉及参与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的个别金融风险不同,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会危及国家利益和主权信用。这就是其“系统”特征。 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已呈高度复杂化趋势,诱导性因素多,不确定因素高,涉及面宽,如涉及金融市场、工具、衍生品、机构、利率、汇率、银行体制、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战略、政府干预方法、金融衍生组合技术(对冲和套期保值)等。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险,它发展快,传染性大,破坏力强,一旦发生,轻则削弱了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损失大量的为控制和吸收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准备的金融储备资源,影响经济体系的安全,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破坏持续性就业机会的增加;重则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活的稳定,影响国家、政府主权信用,震撼经济金融,对后续经济、金融的增长起较大的破坏性作用;更有甚者则影响到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双边或多边的关系交往,有可能殃及邻国、邻地区、邻行业的安全与经济生活的稳定。其危害巨大。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 投融资体制、环境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人和经济人的不良行为等都是风险产生的根源。风险控制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识别

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

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状况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金融市场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各国的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促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 (1)、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金融主体竞争力较弱。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仍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体运行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上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和行为模式仍旧阻碍着国有银行的国际化进程。(3)、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总之,我国尚未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规模巨大、品种繁多、赢利性和安全性达到规范的适应货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市场。 2、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主要处在分业监管的层面,这种分业监管虽有利于对各自的监管对象进行有效的监管,但却造成了各个监管机关之间的条块分割,缺乏协调,造成了事实上监管政策的不统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主体法律是纲目式的,缺少与主体金融法律相配套的完整的实施细则,这就很难加强金融监管的可操作性,同时金融监管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较低。整体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金融风险防范手段落后,风险防范能力还不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的检测、评价、预警和防范等机制没能有效的建立起来,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缺乏早期的预警与控制,不能有效的利用监管信息,风险防范工作往往做的不到位。 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

金融系统性风险

“金融系统性风险”专题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关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利率逐步市场化,金融领域放松准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同业拆借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全球市场的联系也日趋增加,系统性风险在体系内部逐渐积累。如何对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和监测,及时释放风险,避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无疑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新挑战。因此,对国内外系统性风险度量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寻找与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适宜的度量和监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出,全球市场正在“从流动性驱动向增长驱动转变”。中国经济正处于培养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市场化改革引致的金融创新为经济带来活力与效率,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形成与中国面临的外部冲击有关,但更直接地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节奏变化以及当下经济金融格局的影响。宏观来看,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已经从过去单个金融机构、某个金融子行业为主的风险转变为跨机构、跨行业传染联动的系统性风险,并有可能从金融部门传染到私人部门乃至公共部门。微观来看,金融创新带来的脆弱性加大了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风险暴露,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开大合对企业形成的去杠杆化为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不良资产风险。特别是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软约束”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在信贷政策调整时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在经济调整期,企业不可避免地遭遇成本提高、需求降低的阵痛,由于信贷扩张期企业杠杆化程度较高,此时金融部门相应承担了更大压力。2013年4月惠誉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是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的一种外部提醒。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面临的风险可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期限错配及流动性风险。 “金融系统性风险”专题,通过展现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所得到的相关成果,从讲解系统性风险的成因与传导机制入手,进而详细分析我国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面临的风险以及传染途径,并介绍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思路与防范手段,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有关这一话题更多的有益思考。“金融系统性风险”专题目录: 1.【理论归纳】金融系统风险的成因、传导机制和度量:一个综述 2.【风险分析】九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节选) 3.【研究前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 4.【民间金融】资源富集地区民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影响及治理 5.【行业思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框架与衡量方法的思考 6.【风险防范】新资本监管规则对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 7.【监管思路】金融产业结构和系统性风险监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