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2013年7月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陈经纶中学

2011年1月,朝阳区启动《朝阳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陈经纶中学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研究,项目确定三大研究目标:①建立具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输送目标;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软实力;③建立优秀科技教师培训制度。项目确定四大研究内容:①科技英才班科学实践课程的基础培训;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科学思想的形成、对科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科学文献检索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锤炼、科研小论文的设计、撰写和感受等留个内容;③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培训;④陈经纶特色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至2014年7月结束,历时三年半,至今已实验两年,先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背景

十八大关于对教育阐述明确提出,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基本方向和框架》中指出,首都基础教育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建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创新人才除人格外,应该有四个基本素养:一是身体、二是科技、三是艺术、四是思维。为此,陈经纶中学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实践中共同创办“科技英才班”,探讨具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和运行方式,实现陈经纶中学“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目标。

二、项目重点推进内容及做法

(一)通过实验项目,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

学校通过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追求一个

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的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包括:

一个优秀: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且成绩优秀,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个素养:在高中阶段,在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有自己的长项:至少掌握一项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选修特色)、至少要有一个自己喜爱的名家及名著、至少学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音乐或美术)。

四个学会:作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必须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学会文献的检索和资料的收集、学会基本的英语会话、会收集、阅读并理解应用英文资料(学校将通过ESL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为将来的科学交流打下基础。)、学会科学报告的撰写。

五种经历:在高中阶段至少要有一次做合格学生干部的经历(培养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至少要有一次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野外科学考察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至少要有一次主讲“经纶论坛”的经历、创新性学习成果至少要有一次获得区级或区级以上奖励的经历。

(二)通过实验项目,建立了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课程设计我校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不变和负担不加重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开发科技英语、国学、应用物理、数学逻辑、创意设计和信息网络课程;引进脑思维课程和科技实践课程,重新设计并调整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的双实施,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加野外科学考察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专家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能力。

在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尽可能体现三个经纶特点:在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中,尽量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空间;在校本自主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尽量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科技专修课程中,尽可能释放空间,以自主性来支持并保证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实施遵循“科技课程分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深度落实”的原则。科技课程的特点有两个特点:第一,贴近高中课程,操作性强;第二,既有显性成果(科技创新比赛、研学报告等),又有隐性成果(科学素养、学习和研究的严谨习惯、思维品质等)。因此,强调科技课程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是科技课程开设和管理的核心。

国家课程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前瞻性是指教学的站位,超前性是指教学的进度和程度,简单说就是“双超原则”:超前学习、超量训练。在设计国家课程实施和思考管理的时候,课程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三)通过实验项目,探索出“双目标、双轨制、双基地、双导师”的拔尖创新人才“四双”培养模式。

双目标: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都必须为自己制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高考目标(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科研目标(尝试科研,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双轨制: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的学习分为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两部分,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中科院专家来负责,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双轨同时进行,相互协调。

双基地: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内分别在学校和中科院完成国家课程的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双基地既是指学校和中科院,也是指课堂和实验室,从而完成两种不同的学习。

双导师: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同学,既有知识学习导师,还有科研导师,分别对学生的国家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负责。

(四)通过实验项目,探索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陈经纶中学学习模式。

我们与中科院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科学院与陈经纶中学开展”经纶科技人才班”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力图将基础教育与国家高端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索符合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并通过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课程;立足于实践体验的科考课程;基于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思维创新课程;国家课程与科技相结合的拓展课程的整合,有效调整现有的课程和课堂学习方式,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1.科研基地探究模式:

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走进中科院,深入实验室动手实验,在中科院科研导师指导下,完成科学实践研究,尝试科研,落实科研目标,力争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目前在中科院13位专家教授指导下,34名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18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全部完成开题的基础上,开展实验,逐步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必将收获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导师和中科院导师的合作之下,改变科技创新大赛培养模式,使更多同学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成果和奖励。

2. 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学习模式:

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以数学翱翔计划为基础,通过“翱翔计划”项目,创新设计一些精品课程,探索出“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而拓展到物理、电子、机器人等学科领域。2013

年寒假,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有来自北京、广东两省市18所学校的50位师生和我校自发参与的130多位师生成功参与了此次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活动。探索营通过专家的选题、开题和研究的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选题、写开题报告、创意设计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基本能够了解数学学科科技创新的思路与方法,掌握了开展数学研究的技巧和策略,能够独立开展数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拆装机器人比赛、多米诺骨牌的设计和才艺展示等环节,充实了他们的研究生活,为我们今后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名家进校园学习模式:

每月至少引进一名知名教授或院士级大家进校园,开设主题报告,剖析学科前沿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高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进学生视野,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2011年4月26日,我校正式成为“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基地。“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已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体系。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报告,九次南北极考察的位梦华做的“中国梦?科学梦”主题科普讲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做的《动荡的地球——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深层动力过程》科普讲座等给同学震撼,达到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

4. 骨干研修站学习模式:

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区级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都成立本学科研修工作站,依据教师特长和学生需求,每个工作站接收3——5名学生,开展研究。目前已有80名教师建站,300多名进入不同学科研修站开始研究。工作站立足于面向本学科的特长学生,注重高水平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能力提升,通过研究、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在本学科开展自主、深入的学习活动。

研修站不断改革研究性学习课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体验,夯实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术,逐步形成特色和创新。研修站不断探索优生培养途径,进行特色课程设计,开发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信息学科竞赛课程和学科创新、新能源与制作、机器人创意设计、模型制作等科技课程。

5. 思维训练学习模式: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聚焦于认知思维领域的方法和技能,探索通过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学生学习力能的具体方法。创建了学生思维训练校本课程体系和思维方法,并运用于课堂的教学。2012年7月成功组

织了全国思维教学研讨会学生思维训练校本课程体系,从认知思维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创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三阶段理论,对学生实施“三化”思维训练,即: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和高效思维自动化。建立了融合元认知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于一体的校本思维训练课程体系,配合现代认知理论,创建了两维授课模式——知识维与认知维的综合授课。促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五)通过实验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围绕着“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的培养标准,运用自评、组评、师评、导师评、专家评、家长评,对每个科技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要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成果展示、成长记录、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双导师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进行评价;评价要利用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尝试建立学校内部的学生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通过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形成基于模块的学业评价、基于学科的毕业水平评价、基于高中综合素质的评价、基于“双导师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的评价,最终形成全面评价。

(六)通过项目试验,借助教研组和学科建设,搭建能够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最有保障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陈经纶中学是朝阳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学校的办学成果、办学条件、科研水平、文化积淀、以及连年攀升的教学质量注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这使陈经纶中学形成了优秀的师资基础。目前,学校共有特级教师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19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80名。

学校借助教研组和学科建设平台,不断完善“三施教”文化。即坚持科学施教,捆绑“框架式备课”,落实教学规范,回归课本,夯实基础,锤炼能力。坚持因材施教,捆绑“教法即学法”,落实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掌控学习节奏,培养能力。坚持快乐施教,捆绑“常态优质和减负提质”,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品质,加强优生培养。坚持做人德育,捆绑师生教与学的态度,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保持教学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试验,着手培养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并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

教师队伍和专职科技教师队伍,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动手创新能力有机结合,把科学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把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和社会的科技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构建适合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施教平台和发展平台,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三、项目试验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陈经纶中学坚持以生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保障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提供最有特色的教育。让全体师生更能感受素质教育的成果,让每个学生戴着健康的王冠,睁着理性的双眼,挺起自信的胸膛,装上知识的马达,插上科技和艺术的翅膀,扬起理想的风帆,翱翔出陈经纶中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不断提升,在2013年高考中,一本率达到94%,且朝阳区理科第一名(北京市第二名)和文科第一名都花落陈经纶中学,600分以上学生达到160人。初中三个校区中考成绩均达到全区前五名,嘉铭、帝景分居一、二名,高分人数连年攀升。小学也第一批进入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

(二)端正青少年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青少年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1)促进科学思想的形成

通过聆听科学家讲课、走进国家科学实验室实践体验,向青少年传达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科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能力的得到加强

通过聘请专家设定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及其研究路线,通过实验设计、数据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指定科研项目,通过科学训练,学生最后提交研究结果和结论。

3)培养了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室的控制实验和野外考察,聘请相关领域科学家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控制实验及数据记录,组织青少年进行野外实地综合观测考察,拓展视野,互动交流,提高青少年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4)提高了使用科学文献检索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

聘请各学科领域专家让学生认识科学文献平台的构建框架,及其国内外重要科学文献平台,并讲解各种文献平台的使用办法。

聘请专家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科学报告的撰写过程和撰写方法。

5)端正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从资料的搜集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数据的重复验证、数据的记录和统计分析,及论文文献的掌握等环节,锤炼青少年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学会了科研小论文的设计、撰写的方法

优秀学生将完成参与课题论文,并最终完成结题报告撰写和论文答辩。(三)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

2012年12月,在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中,首届高一科技人才班学生赵隆沛、刘琦、杨思佳、殷维蔓组成的“经纶之星”队,一举夺得“才艺展示”项目金奖、“挑战项目”银奖、“预设项目”银奖、“动手能力测试”银奖,最终以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夺得团体总分金奖;赵隆沛同学获得2012年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英才翱翔科技之星”奖。

2013年3月,在北京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8个项目11名学生成功晋级决赛,有4名学生获得金奖,8名学生获得银奖,7名学生获得铜奖,张婉婷等6名同学获得组委会设立的6项专项大奖,成为北京市获得专项奖最多的学校之一

我校业余电台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在广州举行的2012年全国青少年无线通信锦标赛喜获佳绩,首次包揽高中3个比赛项目:短波机上抓抄、对讲机常规通信、卫星通联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两届朝阳区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工程推进暨创新性学习成果大赛中,首届我校10个项目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区第一位,第二届我校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的好成绩。

2012年10月,北京市青少年模拟飞行比赛中,陈经纶中学代表队分获获得初高中组团体亚军,任修远同学荣获“青少年王牌飞行员”的称号。

四、遇到问题和下一步改进设想

1. 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2. 中科院导师与学校导师、学生如何更好地有机配合,形成合力。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docx

中学生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实施策略一、创新人才与个性化培养内涵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具备以下素质:第一,善于与人交流;第二,喜欢富于挑战性的生活;第三,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第四,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第五,勇于创新。从人格特质来说,科创人才拥有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的特征。他们极富原创性,对于参与科学研究有着极高的热忱。 (二)个性化培育的内涵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有学者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 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等展开咨询、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有学者成长、自有学者实现和自有学者超越。

二、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普通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二十年来,“超常教育”和“学科竞赛训练”成为了有学者 国普通高中优秀学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为有学者国创新 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然而,这种 以加深知识难度和缩短学习年限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某些方 面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 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已不能为青少 年播下创新的种子,导致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脱节,最终 制约了有学者国全面创新社会的形成。 2.学生的课程选择面狭窄,创新潜质难以得到自主发挥 当前,大部分的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是根据比赛项 目而开展教学活动,“以赛代练”的现象突出;很多学校没有系 统科学的科技活动课程的规划和开展,课程开发数量较少,难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质和爱好,课程开发明 显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限的课程让学生缺乏选择性,难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性。 3.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簿弱 根据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记忆、理解、应用、 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为高阶思维。平常的教学对低阶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招生选拔方案 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优秀初中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招生的各项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丰富课程质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加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力度。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确保规范有序,平稳圆满。 二、组织领导 建立由校党委、校长室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王继兵任组长,负责全面考核工作;张必忠、马蔚、顾小京、管建华任副组长,负责考核过程组织、纪检监督等工作;建立以党政办公室、课程与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成员参与的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推荐生资格审核、选拔测试考务等工作。整个选拔过程由如东县纪委监察部门、如东县教育局和招生办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 三、招生人数及报名条件 1.在应届初三毕业生中预录取90名学生。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自愿申报参加我校提前招生选拔考试。

条件⑴:学科成绩优秀,综合成绩进入初中就读学校应届毕业生前列。 条件⑵:具备创新人才发展潜质,数理化竞赛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 四、报名确认方式和选拔测试安排 ㈠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Ⅰ:学校推荐。根据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历年招生录取情况,确定初中学校推荐人数(见附表1),由各初中学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推荐名单,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填写推荐表(见附表2),由初中学校汇总后,于2020年1月10日前寄送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并将报名汇总表由智慧教育云平台发送我校。 报名方式Ⅱ:学生自荐。凡没有进入学校推荐名单但有数理化学科优势的学生可自荐报名,填写自荐表,于2020年1月13日前寄送到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 ㈡资格确认 我校创新班招生领导小组将依据考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和数理化 竞赛获奖情况,确认符合条件的考生,并于2020年1月17日,在我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名单。 ㈡选拔测试 考生于1月19日8:30前凭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学生证)到如东中学德馨楼大厅报到,领取准考证,参加选拔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安排如下: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1:10:55.00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作者:夏天明 [导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艺系,湖南益阳 413000)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X18B226。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的重要指向,应当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法,完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综合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创新成长中的问题,解决传统高职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找出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水平,不断拓展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定位不科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性设置不明确,没能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现有的人才培养往往倾向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产业链条,没能在行业前沿与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优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没能把科技转化与人才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基于社会需要建立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不足,由于缺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化,导致人才培养投入不当,人才质量难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只有优化教学资源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政策,才能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1.2质量保障不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性的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没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量身订做具体的教学计划,没有对高职学生展示全面的评估,降低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色技能,因此影响了高职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灵活性低,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过于机械,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1.3硬件条件的不足 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硬件条件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本校校内实践体系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强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空间,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投入到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硬件设备不足,高职未能建立指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体系,不能基于社会机构满足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现有的综合教学体系还不足以有效的支撑高职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2.1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应当大力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高职学校教学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开展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基于政府主导构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引导社会企业与高职院校广泛的合作,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其次,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鼓励和扶持学生参与一系列创新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给高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良好的政策鼓励机制引导高职学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第三,还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兴建大量的硬件设施设备,强调高职硬件设备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支撑下推动高职创新型教学的顺利开展。第四,优化专业课、辅助员、心理咨询与政治思想教育部门的辅助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面开展。 2.2教学保障机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主动有交的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务。首先,加大双师型教育的培养力度,加大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切实把探索性、情境型、实践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融入到高职教学当中。其次,还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才的更新,注重把企业专家人才与高职教师队伍进行衔接,基于良好的教育人才与实践人才的相互衔接优化教师队伍体系,更好的指导学生主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活动项目。第三,还要优化高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引导高职教师在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提高高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第四,还要优化专家支援体系,进一步运用教师承担专业课题,教师带领学生创新的方式完善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孵化形式。 2.3优化支撑体系 高职教学应当深入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应当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注重创新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互动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以学徒制、假期实习制、毕业实习制和见习制的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还要由高职院校承担一些企业的生产科研任务,促进高职学生主动承担社会实践项目,达到提高和积累学生实践经验的目标。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习教学活动,基于校内实践模拟职业情景,并且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新型技能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创新展示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2.4完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采用持续性教学方式,强调优化课程设置的规划,建立综合性的评估机制,切实在高职学生入学后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有效的引导模式下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全面成长。首先,应当完善的学生心理、就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加剧,抓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本文仅就中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讨,以期有所启发。 一、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创新、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关于创新的概念说法不一,在综合中外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更认可上海交通大学的朱晓妹等人的观点:创新就是“引入、创造、开发以及整合新事物的过程”。人才的概念是历史而具体的,但是人才的标准和评价是各种各样的。《汉典》提出: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辞海》提出: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或德才兼备的人。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无论是理论型的,还是应用型的、技艺型的,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能创新的人才。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保障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梦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和无限的空间。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当今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深度较量,说到底是创新人才能力的较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最为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弯道超车,刷新确立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加紧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要。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产收入陷阱和引领好经济新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 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贯通培养是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学段间双向衔接、环环相扣,学科间横向贯通、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根据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2020年工作要点,诸城市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 实施方案,立足本校创新教育工作实际,以培养教育创新人才为目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学校课程实施与教育管理为载体,积极探索小学各年级有效衔接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一、遵循原 1.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二、具体措施 1.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

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一是学校从创新课程落实及创客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通过数据跟踪分析,发现创新潜质人才,形成潜质学生数据库并及时跟进培养,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创新教育活动。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各类竞赛活动,对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筛选,建立市级数据库,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与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杜玉波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

“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做中学、做中教”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在 于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评价及行动,在于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主要就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 生在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介绍了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在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存在的几个问题和解决的方案、措施。关键词:做中学人才培养问题改革措施 2007年9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重点职业中专——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调 研时提出,职业教育就是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在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 键时期,总理的讲话为新形势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其深刻 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要全面落实温总理的指示精神,坚持以“让每个人都成功”为办学理念,走自我提升、内涵发展的道路,积极开展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主 导的新一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彻底打破以抽 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设课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彻底打破以课堂教 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状况,逐步构建 起高等职业教育“做中学”、“就学与就业”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更好地为辽沈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一、“做中学”在我院的运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重视教学内容和技能,教 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是 学习手中的现成材料或文本。温总理的“做中学、做中教”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形式的确定,都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要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专业技能和经验的讲授还应加大。许多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仍然停留在简 单的知识传授层面,对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不够,使学生学习之后不能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 3.课程设置相对分散。现有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仍然是从学科的知识系 统出发,而没有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模块,综合训练的课时不足以使学生的技能 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4.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院虽然已经初步形成 了自己的特色,在保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实训环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仍然未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5.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不强。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实际工作环境,自然很难将知识、技能与实际岗位联系起来, 对知识的学习较为被动,未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6.校企合作教学的力度还需加大。我院的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 要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做中学、做中教”,就要全方位地开展校院合作以提高 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落实“做中学”的解决方案与改革措施 1.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创新型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者: 所在学校: 起止日期: 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处制

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并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 三、全面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融实践与科研为一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高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和实训实验环节中,设置演示实验、基本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类不同要求的实验。演示实验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基本型实验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型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五、模范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是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中,关键之关键是人才的培育。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大培训观”和“大教育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提升人才的群体素质,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规划和投入意识 “重引进、轻培养,有培训、无谋划,讲培养、少投入”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与“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不符,也与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在人才培养方面增强规划意识和投入意识。 首先,要树立人才开发“本土”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加 快完善市场经济步伐的实践证明,市外、省外、国外的人才资源利用是有限的,而且是有条件的。我们要在最大限度利用市外、省外、国外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培养本土、本地人才,在生产人才资源上下功夫。眼睛向内,加大培训力度,不遗余力地在人才培养上大做文章。视角内转,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培养配套政策和制度,并狠抓贯彻落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根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适应“三个文明”建设需要,培养紧缺、急需、适用人才。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训“规划”工作。长期以来,我市有组织、有计 划地培训人才,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遍轮训,分期分批举办党政人才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门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和MPA、MBA研修工作,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人才培训还有很大潜力,还需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规划”工作,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开发、社会发展所需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训规划,长期打算、近期安排,适用当前、谋划长远。

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2013年7月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陈经纶中学 2011年1月,朝阳区启动《朝阳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陈经纶中学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研究,项目确定三大研究目标:①建立具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输送目标;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软实力;③建立优秀科技教师培训制度。项目确定四大研究内容:①科技英才班科学实践课程的基础培训;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科学思想的形成、对科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科学文献检索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锤炼、科研小论文的设计、撰写和感受等留个内容;③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培训;④陈经纶特色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至2014年7月结束,历时三年半,至今已实验两年,先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背景 十八大关于对教育阐述明确提出,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基本方向和框架》中指出,首都基础教育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建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创新人才除人格外,应该有四个基本素养:一是身体、二是科技、三是艺术、四是思维。为此,陈经纶中学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实践中共同创办“科技英才班”,探讨具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和运行方式,实现陈经纶中学“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目标。 二、项目重点推进内容及做法 (一)通过实验项目,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 学校通过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追求一个

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大唐山东烟台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烟台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烟台公司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1.1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烟台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1.2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科技人才队伍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培养,

只有扎扎实实抓培养,才能拥有和掌握一批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使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能够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是加强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每年可有计划地选拔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举办各个层次的专业技术学习班,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合作,举办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各类继续教育。 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专家、总工帮教指导制度,可采取“导师带教制,专家促培养”等措施,重点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年轻人才培养,重视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善高层次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年轻骨干在专家的传、帮、带下不断成长提高。 1.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交流 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烟台公司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1.4量化认定评价,增强科技人才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科学地评价科技人才,可以说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性基础工作,又是科技人员工作的难点之一。目前,烟台公司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主要以人为因素评定为主,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要积极探索各类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建立以

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简稿修改)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高中部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5) 近年来,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已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我校也明确提出“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科技型、创新型人才。”根据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1-2020)》,初步制定我校高中部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导,秉承“以人为本,成长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个性、自主、快乐”为学生工作的总要求,以校本德育课程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之星”培养为重点,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科技型、创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 (一)学生培养总目标: 培养勤勉奋进,独立自主,悦纳自我的优秀学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奉献社会的科技人才;欣赏生命,热爱生活,开拓未来的创造者。 (二)具体目标 建立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成立家长

学校;广泛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完善科学完善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独特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管理的人文化和制度化的融合;形成鲜明的年级文化、校园文化。 三、工作措施 2012-2014年,围绕科技高中建设的目标,以德育校本课程为依托,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成长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实现学生的“个性、自主、快乐”为追求,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横向贯通的“三级”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网络体系,一手抓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素养的养成,一手抓学生科技素养、能力的提高。 四、工作步骤 2012-2013:建立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家长学校;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 2013-2014:完善家长学校;广泛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初步建立独特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管理的人文化和制度化的融合;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年级文化、校园文化。 2014-2015: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建立独特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管理的人文化和制度化的融合;形成鲜明的年级文化、校园文化。 五、重大工程

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北大教授进中学

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北大教授进中学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北大教授进中学 --大中学教育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计划 何涛 一、总体介绍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的总体目标是: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意见》提出的考试招生改革,既是指引高校招生改革的具体要求,又是引领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将有力地促进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为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人才创造可能性,推动普通高中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大学与高中之间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发挥北京大学几千名教授及北京大学多种基础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和实验,积极探索并建立大学与中学教育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在大学和中学中间架起一座人才培养的桥梁。为此,2014年,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提出了“大中学教育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计划”。该计划由“北大教授进中学”、“中学生微科研创新中心”、“中学生走进大学研学实践活动”、“北大中学生暑期学堂”四个项目构成,形成系列行动方案。

二、项目介绍 “北大教授进中学”项目是为支持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而设计的特色项目。项目依托北京大学优秀师资及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由100多名高水平专家教授组成授课团队,走进普通高中开设精品选修课程、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该项目旨在帮助全国普通高中引入北京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携手共建“大中学教育衔接实践基地”,提升普通高中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三、项目优势 北大同行·提升学校的区域影响力 携手共建“大中学教育衔接实践基地”,将北京大学优质资源引入普通高中;共同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讨会、交流论坛等,快速提升普通高中区域影响力。 高端资源·高中快速构建多元课程 通过引入北京大学教授执教的精品选修课程,让普通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有效缓解普通高中教师自主开设校本课程的压力。 微课教学·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北大教授微课教学、中学教师引导对话、北大学生陪伴学习三者结合的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授与高中教师建立协同教学机制,带动高中教师课堂改革与教学能力提升。 教授授课·学生轻松应对高考命题改革 减少统考科目后,高考重点考察学生以中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大教授开设的中学生选修课,其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思维方法,为学生轻松应对高考命题改革奠定基础。 专家把脉·教授签发结业证书或推荐信 每门课程设置“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课程标准,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持课程结业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