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电图(ECG)学习文档

心电图(ECG)学习文档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内容简介】

心电图基本知识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心肌的电激动传布全身,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发生电位差。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变化的电位连续描记成的曲线,即心电图

电图记录为印有间距1mm的纵横细线的小方格;其横向距离代表时间,一般记录纸速为每秒25mm,故每小格为0.04秒,纵向距离代表电压。常规投照标准电压

1mV=10mm(图10)特殊需要时纸速可调至每秒50、100或200mm。电压1mV=20或5mm。

心电图教案讲稿

第一章心电图 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就单个细胞而言是以下的情况: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例关系; 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结、希氏束(His bundle)、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顷野纤维网。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是控制心脏正常活动的起搏点,窦房结的冲动经前、中、后三条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向前延续成房室束(又 称希氏束)。房室束先发出左束支后分支,再分出左束支前分支,本身延续成右束支,构成三条系统。左束支后分支细长,分支晚;两侧束支于心内膜下走向心尖分支再分支,细支相互吻合成网,称为浦顷野纤维网深入心室肌。(图3-3-1)。 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 1、最早出现幅度较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ECG(心电图)

1.引言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肌细胞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电的变化,这是一种生物电。把特制的、有放大装置的电流计连接到体表,就可将每一心动周期内所发生的电位变化描记成连续的曲线,即心电图(简称ECG)。由于各种病理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几乎都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相关,因此,心电图反映出心血管病人的许多病变信息,所以,它是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法。 早期的ECG分析完全由医生用人工的方法完成。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可靠性不高。计算机辅助的ECG分析与诊断系统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在计算机辅助的ECG分析与诊断系统中,心电图中常存在由于各种干扰而造成的心电图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心电图伪差。伪差给心电图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从带有伪差的实际心电图中正确检测出我们需要的信息是很多科研工作者愿意研究的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强。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心电图能够反映出心血管病患者不少的病变信息,所以,对心电图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心电图中,每一个周期波形代表一个心动周期,它是由以下各个波和时间段构成的(图 1-1):

图1-1 QRS波群:反映心室肌除极和最早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但以心室肌除极化为主。 P波:反映心房肌除极过程的电位与时间的变化。 P—R间期:代表激动从窦房结通过心房、心室交界区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S—T 间期: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间的线段。它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及时间变化。 T波:反映心室肌晚期复极化过程的电位与时间的变化。 Q—T 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间的时间。代表心室肌除极化与复极化的时间。 当心脏有病变时,将使相应的心电波形有所改变。例如,QRS波群电压增高主要原因是心室肥大,S—T波段抬高有可能是心肌梗死,T波倒置有可能是心肌缺血等。 本设计中应用的标准心电信号ECG_X1是由UW DigiScope软件产生的,并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于Matlab的Work文件夹中。而各种噪声是用Matlab编写程序添加的。程序如下:clear %清除内存中的变量和函数 clc %清屏幕 fs=150; %设置取样频率 N = 512; %设置取样点数 load ECG_X1.txt %调出由UW DigiScope软件生成的标准心电图数据 x=( ECG_X1/256)'; %归一化 f=fs/N*(0:N/2-1); %设置频谱分辨率 k=0:N-1; %设置离散频率变量 z1=0.2*sin(2*pi*50*k/fs); %设置50HZ工频噪声 z2=0.2*sin(2*pi*49.5*k/fs); %设置频率偏移50HZ工频噪声

心电图基础知识word版本

心电图基础知识

以上是主页君在网上随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图示,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正常的心电图看起来和上图不一样呢?其实,上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图示,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心电图而画出的理论图示。正常的ECG在不同导联上有这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认识正常的心电图,才有能力分辨异常心电图,发现其中的异常,从而得出判断,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这是额外要求,初学者了解,不懂也不影响学习)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3. 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2 复极:指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过程,消耗ATP,逆浓度差进行,速度较慢。 3 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1.形态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四)心电向量的概念 心脏是由无数心肌细胞所组成的,在除极与复极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可以产生许多大小不—、方向不尽相同的心电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或头尾相加法依次综合起来,这个最后综合起来的向量叫做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1.向量是一种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学名称,一般用“箭矢”表示。 2.心脏是由无数个心肌构成的,综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数和。

心电图入门讲义

心 电 图 一、心电图各个波段的命名 第一个正向波——R 波 R 波前的负向波——Q 波 R 波后的负向波——S 波 S 波后的正向波——R ′波 R ′波后的负向波——S ′波 只有负向波——QS 波 U 波——T 波后的正向波,U 波高尖,血钾低 纵向每个大格是0.5mv ,每个小格是0.1mv ; 横向每个大格是0.2s ,每个小格是0.04s 除极——(+) 复级——(-) 二、电轴的判断——I 右III 左 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或左前分支阻滞。 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或左后分支阻滞。 三、房室肥大 (一)右房肥大 II 、III 、avF :P 波高尖≥0.25mv (2.5个小格) V 1: P 0.15mv (1.5个小格) ——肺心病常见,故又称“肺性P 波” qRs qR Rs Qr QS rS rsR ′

(二)左房肥大 I、II、avL:P波延长≥0.12s(3小格)呈现“双峰状” V1:先正而后出现深宽负向波。 P波” 附:二尖瓣是左心房通往左心室的瓣膜,二尖瓣狭窄可导致呼吸困难(肺淤血)、咯血(长期静脉高压,支气管小血管破裂)、咳嗽声嘶(左房大压迫气管、喉返神经)。 (三)左室肥厚 1.RV5、RV6> 2.5mv(5大格) RV5+SV1>4mv(8大格)男3.5mv(7大格)——左室高电压 2. 3.QRS波延长>0.10s(2.5小格) 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倒置——兼劳损 ——4个中只要有两个为左室肥大,为心脏病前兆,很多疾病均可导致。 (四)右室肥厚 正常左室壁比右室壁厚,所以一旦出现右室肥厚,情况都比较严重。 1.RV1≥SV1RV5≤SV5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是临床上最 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有着重 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电图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讲解。 一、心电图的来源和原理 心脏是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构成的,它们产生的电活动可以通过 皮肤表面的电极传导出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 沿时间轴的变化情况。心电图有三个主要的波形:P波、QRS波群和T 波,它们分别代表了心房、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二、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和标准导联位置 心电图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不同部位来记录不同导联的心电信号。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和Ⅲ导联)、胸导联(V1- V6导联)和肢导联(aVR、aVL和aVF导联)。标准导联通常用于评 估心脏整体的电活动情况,而胸导联则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的前后位和 左右位的电活动变化。 三、常见的心电图波形 1. P波:P波是由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房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正向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以内。

2.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收缩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均匀且持续时间在0.12秒至0.10秒之间。 3. T波: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代表了心室肌肉再次极化 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状应该与QRS波群一致。 四、心电图的常见异常表现和诊断意义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和心房颤动等。通过心电图可以判断患者的心律情况,为临床医生 进行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 的表现是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这些异常波形可以帮助医生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指心脏的心室壁增厚,通常是由高血压、 心脏瓣膜病等引起。在心电图上,心室肥厚常常表现为QRS波群增宽、ST段压低等异常,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室壁的厚度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诊断和治疗决策。 五、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基本功能情况,如心律、传导情况 和心肌缺血等。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诊

ECG心电图学习

看了它就能看懂心电图室大部分心电图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杨万贵转载于2010年01月07日 15:44 阅读(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 一、概述 (一)本文 1、本文较笔者一年前的所写的《看了它就能看懂心电图室大部分心电图》严谨、复杂和难很多,为方便理解,偶不严谨,但基本正确;临床部分多为个人体会以及书籍、文献所见,若与教材不同,以教材为准。 2、本文适用于有一定心电图基础的实习医生或非心内科临床医生,若完全不懂心电图,请先阅读敝作《看了它就能看懂心电图室大部分心电图》(非专科-初级篇-不严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18609.html,/;访问密码132465) 3、看懂本文后临床医生可达到的水平:能迅速诊断心内科绝大部分心电图的主要问题,并做出相应处理;能看一眼心电监护机上的图形就大概判断ECG危重程度。 (二)阅读前须懂的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0.25mv,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作为非心电图专科医生,若从生理学的原理上去研究心电图,结果定是痛不欲生,一无所获。临床医生只要能看懂这是一个什么图,危不危重,就够了。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 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的ECG,若有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左室大的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如此等等。 ②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看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③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4、看图的方法: 对于危重的病人,肯定是要求看一眼马上看出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先不理;而一般情况下看图,要求从头到尾,从P波到T波一个个看,看时间、振幅、形态有无异常,从I导联到V6导联一个不漏地看。故必须牢背常用的正常值才能谈看图。 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P波时间应<120m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II导振幅应<0.25mg,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PR间期应120-200ms,若>20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120,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QRS波应<200m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若>200m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还有QTc间期,正常是 <430ms的,若明显延长,>500m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 二、危重心电图 临床医生懂看危重ECG是当务之急!不是每个科都自己做心电图,但每个科都可以有心电监护机,特别是外科医生一定要注意了!当没文化的医生面对一个危重病人的心电监护上的持续性室速而不懂,还假装表情凝重地分析着心电监护的内容,请你马上脱下白狼衣,弃医从演,以免危害人间!但你看懂本文

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ECG)各波段图解示意图(图1) 一、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 1.方向:Ⅰ、Ⅱ、aVF、V4~V6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 置,Ⅲ、aVL、V1~ V3 直立、双向或倒置。 2.形态:波顶圆钝、光滑、有时可能有小切迹,但应 <0.04s(图2)。 3.时间<0.11s(婴儿<0.09s,儿童<0.10s)。 4.振幅:肢导联<0.25mV,胸导联直立P波应<0.15mV P波平均电轴0°~+90°间,通常为+40°~ +60°。P波的各种形态(图2) 5.终末电势的测量:P波在V1 导联上呈负向或正负双时,应测算 其终末电势(Pv1 terminal force即PTF- V1 )。V1 导联P波终末电 位增高,提示左室受累、早期冠心病、左房增大。在左房负荷过 重时,左房的除极向量在水平面上趋向后方,向量环的运行时间 及速度较正常延长,从而引起PTF- V1负值增大。 正常值:PTF- V1 ≥-0.03mm·s。 例:P波终末振幅为-1.0mm,P波终末时间为0.04s, PTF-V1 的测量与计算(图3)故PTFV1 =-1.0╳0.04=-0.04mm·s(图3) 。 二、PR段:相当于激动通过房室结及房室束的总时间(亦即P波终点到R波或Q波超点这一节段)。心电 图上描出的一等电位线,在这段中可埋藏着心房复极波—Ta波,多被QRS波所掩盖。 1.PR间期(亦称PQ间期):包括激动自窦房结开始,通过心房、房室结及房室束的全部时间(即指P

波起点至心室波的起点)。 2.PR间期正常值范围:成人0.12~ 0.20s(心率60~100次/min);儿童0.12~ 0.18s;婴幼儿<0.10s。 三、QRS综合波:代表全部心室的除极波。 1. QRS波群的命名:第一个向下的波称 为Q波,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第二个 向下的波为S波,S波后的向上的波为Rˊ 波,Rˊ后向下的波称为sˊ波,以些类推。 如果仅有向下的波称为QS波。QRS波群中 振幅较大的波用Q、R、S分别代表,振幅较 小的波用q、r、s分别代表。例如:某导联 中的除极波是由一个低小的r波与一个深 的S波组成,则写成rS(图4)。 2.QRS波的振幅与时间: (1)Q波:在同导联中深度<1/4R波,宽度<0.04s。QRS波群的不同形态及命名法(图4) (2)R波和S波:R波Ⅰ<1.5mV,Ⅱ<2.5mV,Ⅲ、aVF<2.0mV,aVL<1.2mV,aVR<0.5mV,V5、V6<2.5mV,V1 <1.0mV;S波V1 <2.5mV,宽度<0.04s;Rv1+Sv5 <1.2mV,Rv1+Sv5 <3.5mV(女)~4.0mV(男)。 三个标准导联及三个加压肢导联中,每个导联R+S(或q+r)电压之和都<0.5mV,定为低电压。 (3)QRS时限:代表心室除极所需时间,正常0.06-0.10s。 (4)室壁激动时间(简称VAT):指从QRS波群开始到R波顶峰的时间,代表该处心室壁从内膜开始激动到外膜的时间。 四、J点:为QRS波终了及ST段初始的结合点。J点多位于等电位线上,上下偏移应小于0.1mV。 五、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终了到心室复极开始的一短暂时间。正常人在等电位线上,但亦可轻度偏移。 下移(或称压低):任何导联应<0.05mV;上移(或称抬高);肢导联应<0.1mV,胸导联<0.3mV(但通常V1~V3达0.3mV,V4~V6则较少高出0.1mV)。 六、T波:代表心室复极波。 1.振幅:一般说在以R波为主导联应>同导联1/10R,在胸前导联正常可高达1.2~1.5mV,在aVL、aVF中可高达0.4mV~0.5mV,Tv1应<0.4mV。 2.方向:与QRS主波一致。 3.形态:两支不对称,升支坡度较斜,降支较陡,波顶圆钝。 七、QT间期:从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即心室的电收缩时间),与心率快慢有关。 八、u波:(又称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心室舒张的机械性结果,由心室牵张时形成的后电位产生。亦有认为与心肌传导纤维或乳头肌的复极有关。T波后0.02~0.04s处出现的一小波。 1.振幅:0.05-0.2mV。 2.方向:与T波一致。 3.宽度:<0.27s。 九、心率的测量 规则心率可测量PP间期或RR间期的时间直接查心率换算表;可用以下公式:心率=60/PP或RR(S)。 不规则心率的测量法:数出3s(15个中方格)内P波或R波数目乘以20,或数6s(30个中方格)内P 波或R波数目乘以10即得。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诊断学心电图复习资料

心电图 ★概念 心电图:指心脏在每一次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在激动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生物电流可经人体组织传至体表,将测量电极放置体表一定部位,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电活动变化的 连续曲线图形,称心动电流图,简称心电图(ECG) 心电图只反映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与收缩性无关。 心肌细胞电位图反映单个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体表心电图则是反映无数心肌细胞的综合电活动。 综上每一正常心动周期典型心电图波组包括:1.四个波(P、QRS、T、U) 2.三个段(P-R、S-T、T-P) 3.两个间期(P-R、Q-T) 4.一个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的交接点) ★四、心电图导联 概念:心电图导联:是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的正、负极两端相连接,用于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式 (一)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 (1)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加压右上肢导联:avR(反映右心电位变化) 加压左上肢导联:avL(反映左心电位变化) 加压左下肢导联:avF (反映左心电位变化) 2.单极胸导联:V1、V2:反映右心室电位变化 V3、V4:反映室间隔近心尖部电位变化 V5、V6:反映左心室电位变化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 (二)附加导联

1.V7、V8、V9导联:将探查电极分别移至左腋后线、左肩胛线、左脊旁线与V4同一水平处。 适用于左室肥厚,后壁心肌梗死,心脏移位。 2.右胸导联(V3R~6R) :将探查电极置于右胸壁,相当于V3~6相对应的部位。 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厚,右室心肌梗死、右位心,心脏移位。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与正常数据 一、测量方法 ★(一)心电图纸的组成 1.横线距离:代时间,计算各波、间期的时间 2.纵线距离:代表电压,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 (二)心率的计算1.心律齐者:2.心律不齐者: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测量 心电图的坐标 1.心电图纸为坐标纸,每个小方格的长、宽各为1mm。心电图纸横向坐标的距离代表时间,记录常规心电图时, 心电图的走纸速度为25mm/s,故每一小格代表0.04s。心电图纸纵向坐标的距离代表电压的振幅,标准电压为1mv等于10mm,每小格电压等于0.1mv。 2.心电图机走纸速度常有25mm/s、50mm/s 两种; 电压常有1/2、1、2 三种。 心率测量 1. 单位:次/分钟(bpm) 2. 计算: A. 心率齐:60 / P-P 间期(s) 或R-R 间期(s) B. 心率明显不齐:6s 内P 或R 波的数目(作为起点的P波或R波不算在内)乘以10或3s 内P 或R 波的数目(作为起点的P波或R波不算在内)剩以20 (即每分钟内心跳次数)。常用于AF、Af 中心室 率的计算。 2. 各波时间的测量: ★3.R峰时间的测量(室壁激动时间VAT)概念: ★4.各间期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1.概念 2.测量方法 *电轴偏移的临床意义 1.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2.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心电轴偏移可受非心源性因素影响:横位心:心电轴左偏(肥胖、妊娠、腹水等) 垂位心:心电轴右偏(瘦长型、婴儿)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P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流在不同时刻、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根据心电图的形态特点,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心脏疾病的症状。心电图的标准测量时间为10秒钟,可以检测到以下6个方面的信息:心率、心律、电轴、波形、增强和阻滞。 心率:一个正常心音周期的时间,一般为0.8秒到1.2秒。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 心律:心脏跳动的规律性。正常心律是指心脏所有区域的跳动频率相等,节律准确,无央振。 电轴:反映心脏电流在空间上的传播路径。正常情况下,心脏电轴介于-30度至+90度之间,以0度为轴,垂直于身体前后平面。 波形:包括R波、S波、Q波、T波等标志特征。 增强:指心脏一个区域的电流强度增大,对应的心电图特点为电压过高。 阻滞:St-T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缺氧。 心电图的治疗方法: 对于没有心脏疾病的人,心电图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但如果发现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体检等综合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心房颤动,可以采用口服抗凝药物、消融术、药物治疗

等方法;对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也需要根据原因和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注意事项: 1.检查前禁食及限制饮水,以免影响心电图的结果。 2.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放松身体,避免摆动,以免影响心电图波形。 3.患者需保持电极的清洁干净,以免影响心电图记录的质量。 4.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会出现记录异常的情况,因此最好在月经期间避免进行心电图检查。 5.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注意身体的暴露程度,以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 心电图异常什么意思 心电图异常是指在心脏电活动的记录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电信号,这些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的表现。心电图异常可能由心脏本身的问题引起,也可能是由其他系统的问题引起。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因异常的种类而异。 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心率过快、心率过慢、心室扑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脏节律异常等。下面将针对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进行详细介绍。 1. 心率过快 心率过快是指心脏每分钟的心跳次数超过正常范围,正常成年人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心率过快可能由身体剧烈运动、疾病、药物或心理因素等引起。治疗方法取决于引起异常的原因,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来治疗。注意事项包括避免剧烈运动、选择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以及避免持久焦虑等。

心电图学习笔记

心电图(ECG)检查 心电图的分析步骤: 一、全面的一般性阅读:首先将心电图作一全面检查,看是否有伪差, 导联有否接错,基线有无移动,标定电压是否准确。 二、找出P波,确定心律,测出P-P或R-R间距计算出心率。如心律 不规整时,则连续测量10个R-R间距,求其平均值,作为心室 律的根据。 三、观察肢体导联心电图的主波方向,大致确定心电轴的方向,如有 必要可用计算法精确算出电轴度数。 四、观察和测量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的形态、方向、电压, 测定P-R间期及Q-T间期,判定是否正常。 五、阅读临床提供的申请单,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和 综合分析的心电图材料做出心电图诊断,即:心电图正常;心电 图大致正常;心电图有可疑处;心电图不正常。 心电图的导联的连接及安放位置:肢体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肢体导联电极放置于右臂(R)、左臂(L)、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的Einthovne三角。 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安放位置:V1位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位于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位于V2和V4两点连线中点;V4位于左锁骨中线及第五肋间相交处;V5位于左侧腋前线及V4水平处;V6位于左侧腋中线及V4水平处;V7位于左侧腋后线V4水平处;V8位于左侧肩胛骨线V4水平处;V9位于左侧脊柱旁线V4水平处;小儿心电图或诊断右心病变时需选用V3R、V4R、V5R、V6R导联,电极放置于右胸部及V3 、V4 、V5 、V6对称处。

心电轴:目测法——利用Ⅰ及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来判定心电轴是否偏移。Ⅰ、Ⅲ导联主波均向上,表明电轴不偏;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表明电轴左偏;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表明电轴右偏;Ⅰ、Ⅲ导联主波方向均向下,表明电轴重度右偏,又称“假性电轴左偏”。 临床意义:正常心电轴范围在0°~+90°之间。心电轴在0°~-30°之间称为电轴“轻度左偏”;-30°~-90°之间称为电轴“显著左偏”,见于横位心(肥胖、妊娠晚期,大量腹水)及左室肥大、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心电轴在+90°~+110°则称为电轴“轻度右偏”,见于正常垂位心、右室肥厚等;心电轴>+110°者为电轴“显著右偏”,见于重症右室肥厚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心脏循长轴转位:顺钟向转位和逆钟向转位。以V3导联为中心,正常V3导联应呈RS型,R/S大致相等。“顺钟向转位”时,V3的图形出现在V5 、V6导联上,即V5 、V6导联呈RS型,见于右心室肥厚;“逆钟向转位”时,V3导联的图形出现在V1 、V2导联上,即V1 、V2导联呈RS型,见于左心室肥大。 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正常值:P波——圆钝平滑,有时可有轻度切迹。在aVR 导联中是倒置的,在Ⅰ、Ⅱ、aVF、V3 、V4 、V5 、V6导联中均为直立,在Ⅲ、aVL、V1 、V2导联可以直立、倒置或呈双向。P波宽度不超过0.11s。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P波时间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左心房肥大。振幅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右心房肥大。如果P波在Ⅰ、Ⅱ、aVF导联中倒置,而在aVR导联中直立,则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P-R间期——及心率快慢有关,成年人心率在60~100次/min时,P-R间期的正常

心电

目的要求 (一)了解心电发生原理及心电向量的关系。 (二)掌握心电图检查方法、常用心电图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三)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一、心电发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 1、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心电向量概念 由体表采集到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位置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临床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 1、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 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以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 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 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 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2、导联体系:肢体导联与胸导联。 (1)肢体导联:包括双极肢体导联Ⅰ、Ⅱ、Ⅲ及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其电极主要按放于三个部位:右臂(R)、左臂(L)、左腿(F),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的Einthoven三角。上肢电极板固定于腕关节上方3cm处(上肢内侧);下肢电极板固定于内踝上方7cm处。红色(R)端接右上肢电极;黄色(L)端接左上肢电极;绿色(F)端接左下肢电极;黑色(RF)端接右下肢电极。 (2)胸前导联:属单电极导联。其电极具体安放的部位及其主要作用见表。 导联正极位置负极位置主要作用 常规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无干电极反映右心室改变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无干电极反映右心室改变 V3 V2与V4连接线的中点无干电极反映左右心室移行变化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右心室移行变化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心室改变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心室改变 选用导联 V7 左腋后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反映左心室壁改变 V8 左肩胛骨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诊断后壁心肌梗死 V9 左脊旁线V4水平处无干电极诊断后壁心肌梗死 V3R-V5R 右胸部与V3-V5对称处无干电极诊断右心病变 VE 胸骨剑突处无干电极诊断下壁心肌梗死 S5 胸骨右缘第5肋间无干电极诊断下壁心肌梗死 A 剑突下胸骨柄双极导联,重点显示P波

第2章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第2章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CG exercise test)系指通过运动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能相应增加,从而诱发静息状态下未表现出来的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并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出来。是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发现早期冠心病的一种检测方法,虽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但由于其方法简便实用、无创伤、安全,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 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下降,但在静息状态的心肌耗氧量较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尚满足心肌对氧的需要,无心肌缺血不发生心绞痛,严重固定狭窄心电图可正常.为揭示已减少的血液量,通过运动,心肌耗氧增加,超过冠状动脉供血能力而诱发心肌缺血表现,辅助临床对心肌缺血作出诊断。运动时心率、血压和呼吸所能达到的运动水平均提供了其心脏功能状态的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也与一般状况,如骨骼肌的力量及灵活度等方面有关。运动中可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和血压,观察运动中血液动力学的反应及ST段的变化,发现心率、心律、传导系统等方面的异常. 运动试验除采用心电图监测手段外,其他监测手段,如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象、心血池显象、核磁共振、呼吸气体分析等均可增加运动试验所提供的信息。运动试验已成为应用广泛的无创心功能检查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目前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判定及心脏病患者预后判定、内外科心脏病疗效评价、心脏功能、客观安排患者劳动力、确定体育运动处方等.本书主要介绍运动心电图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基础知识 生理情况下,运动时为满足肌肉组织需氧量的增加,心率相应加快,心排出量相应增加,而必然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狭窄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以不发生心肌缺血,但当运动负荷增加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即引起心肌缺氧,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改变。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快慢、心室大小、室壁张力、室内压力增加速度及心室射血时间有关。在临床上,一般以心率或心率与收缩期血压的乘积来反映心肌耗氧量情况. 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判断 1、适应症: 1。1协助不明原因胸痛的诊断 1.2早期检出高危患者中隐性冠心病 1.3检测冠心患者缺血部位和程度,判断病变血管 1.4了解各种和运动有关的症状(如晕厥、心悸、胸闷等)的病因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根底知识讲座 1、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冲动,心房和心室的电冲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①P波:最早出现,振幅较小,反映左右两心房电冲动过程,也叫心房除极过程。其起点表示窦房结开始冲动,终点表示两心房冲动结束。 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V6多不够明显直立;P波宽度(时间)不超过0.11 s;P波振幅〔电压〕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 mV,胸导联不超过0.2 mV。 P波后心房尚有一个复极波,叫Ta波、方向与P波相反,振幅较低,常因埋没于ORS 波群中不易发现。 ②P-R间期:反映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过程。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表示冲动从窦房结发出,经结间传导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心室肌〔普肯耶纤维〕兴奋所需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 - 0.20 s。〔3-5个小方格〕。 ③QRS波群:振幅最大,反映心室除极全过程,代表全部心室肌纤维兴奋。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p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 - 0.10 s的狭窄范围内。〔2-3个小方格〕。 ④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代表心室除极完毕到复极开始的一段时间,其开始部位S-T交接点称为J点。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T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下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肢体导联升高小于0.10mv;右侧胸导联升高小于0.30mv;左侧胸导联升高小于0.10mv;任何导联水平降低小于0.05mv。 ⑤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其方向一般应与主波方向一致。除在aVR导联为倒置外,余在R波高于0.5 mV时均应直立。T波小于1/10R波。 ⑥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心率在60 -100 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应为0.32 –0.44 s;校正的Q-T 间期〔Q-Tc〕不应超过0.44 s。

临床心电图学(ECG)

心电图(ECG) 【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 心脏的电激动过程影响着全身各部位,使体表的不同部位发生了电位差,产生了电动力,在心电周期的整个过程中,此电位差也在不间断地变动,通过心电图机把这些变动的电位差记录记录成曲线,就是心电图。 二.心电图的导联 (一)双极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三)单极心前导联V1 V2 V3 V4 V5 V6 V3R V4R V5R V7 V8 V9 (四)导联轴 三.心脏传导系统

(一)窦房结 位于右心房后上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界沟附近,并沿界沟的长轴排列,埋在新外膜下1mm的深处,长15mm,宽为5~7mm,厚约1.5~2mm。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二)结间束 前结间束{房间支(房间传导束)、前降支} 中结间束 后结间束 (三)房室交界区:房间隔右侧,冠状窦前方,三尖瓣基底上方。 房结(AN)区(心房与房室结交界处) 结(N)区:传导最慢,心电图上P-R段。 结希(NH)区 (四)房室束(希氏束)及分支 房室束长约10mm,宽约3mm 1.左束支:左束支在室间隔左侧起始部位又分为前上支和后下支两束纤维(左前分 支、左后分支)、左中隔支 2.右束支:右束支沿室间隔右侧下行直到心尖处才开始分支为Purkinje纤维。 (五)Purkinje纤维 四. 模式心电图

(一)P波是心电周期的第一个波。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二)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间隔时间。 (三)P-R段:反映激动由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起点表示心房除极开始,终点表示心室开始。 (四)QRS波群:QRS波群是紧跟P波后的一个综合波,是心室除极波形成的总称。QRS 综合波的命名,最初一个向下的波为q 波,R波为最初一个向上的波,可继于q波之后,亦可为起始波,S波为R波之后的向下波,R’波是继S波后的上升波,S’波是继R’波后的下降波。如整个QRS综合波为一个向下的波而无向上的波,称为QS波各波根据其波幅大小,分别以q、Q、rR、s、S表示。 (五)ST段:反映心室除极完毕以后至复极再度在体表产生电位以前的一段时间。 (六)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电位变化。 (七)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全过程。 (八)U波: (九)TP段:代表心室的电收缩期(复极与除极)完毕到下一个心电周期心房开始除极的时间。常以此段作为基线(零位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