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耕文本,潜心练笔

深耕文本,潜心练笔

深耕文本,潜心练笔
深耕文本,潜心练笔

深耕文本,潜心练笔

新教材文化含量大增,要把教材用好,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

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像“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用科学的态度解读文本,只有自己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以灵活的教育机智,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变奏教学流程,链接生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既潜心会文,又给了学生练笔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实践中共同生成。即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化作文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火候水到渠成,自然“下笔如有神”。

一、在情感交融处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人文光辉、激情澎湃的课文,这些

课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新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流露自己的思绪,诉说自己的情思,展露自己的智慧,展开与文本与万物的心灵对话。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练笔时机,把“点”选好,训练到位。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父亲对儿子说的话:

“无论发生什么,我

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

又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先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那份别样的爱,再让学生评价母亲的教子方式,而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则动情道:“同学们,我们也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但我们却很少对母亲表达我们对她们的那份爱,甚至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我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我们一定大有所悟,请你也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母爱闪光的瞬间,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来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爱。”这时,同学们的心都被感动了,他们或伏案疾笔或凝神沉思。此时,他们感受的练笔已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心灵的自然“生成”。

二、在精彩细节处练笔。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细节,应引导学生积累下来,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活学活用,还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动感的美好画面,语言优美,很有特色,很值得学生积累仿写。于是我就叫学生用心去读,感受一下,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对这幅画面印象就更深刻了,而且自然而然学习了这

种写法。此时此刻的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仿写你脑海中类似的画面。又如《匆匆》一文,在学习“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一句时,写出了时间在我们做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时悄悄流逝。我就要求学生去读读这些语句,而后进行仿写训练,有学生这样写到:“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专注的双眼前过去;聊天的时候,日子从滔滔不绝的话语中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欢乐的笑声中过去……”再如文中的“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个句子,我也引导学生进行了仿写,学生非常精彩。又如课文开头的一组排比句也很有特色,很值得模仿,因此,我也随即引导学生进行了仿句练习,学生的文笔让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自愧不如,有学生这样写到:“潮水落了,有再涨的时候;河水结冰了,有解冻的时候;天下雨了,有再晴的时候。”……长此以往,必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情境体验处练笔。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可以使学生入情入理地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在情境体验中练笔,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抓住课文中有想象空间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想象。比如说《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是一个多么感人多么悲壮的场面啊!而且非常有想象空间,那时那刻,嘎羧在想什么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空间。这时我们就得抓住这样的时机,引领学生进行合理地想象,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写作的天地便更广阔了。

又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感受后,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而且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学生对文中人物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四、在结构方法典型处练笔

每篇课文都有他的写作特色与写作方法,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在以后的写作中模仿创造。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

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

如五年级下册儿童诗《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用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说明了想怎样做,“悠、长、望、飞”想象出这样做的美好结果,一首诗结构基本相同。于是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情境后,学生领悟到作者的表达特点。我又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自己童年曾有哪些神奇的幻想,学生想到插翅膀飞向蓝天看祖国壮丽山河,把鼻子种到美丽大花园嗅四季花草芳香,把自己种到沙漠里化作一棵小树防风固沙等等,接着我让学生仿照文中诗歌模仿写一段,学生们写得精彩纷呈。有的写到:“我想把眼睛装在蓝天白云上。看山河多壮丽,瞧风景多清秀,望啊,望——一览祖国山河湖海春夏秋冬。”还有的写:“我想把头发变成棵棵树木,把它送给茫茫沙漠。送给城市绿化,它会长啊,长——把沙漠变成森林,让城市四季如春……课堂上学生们尽情想象,书写内心的美好愿望。互相交流,互相修改,一串串极富韵律的语言汇成一首首美丽的诗篇。

如在进行《珍珠鸟》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文章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认为这一简洁的语言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言简意赅,扣人心弦。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仿

写,一位学生写到:“诚信,往往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另一位这样写到:“ 友谊,往往迸射出真挚的情感”,学生的创作令人激动,也激励我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训练的探索方面坚持走下去。

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适度地开发教材的潜在资源,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会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根植于文本,让妙笔生花。因此,教师要深耕细作文本,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能,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摘要】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涵泳品味,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而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这就是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关键点 “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 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这一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它最终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在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显然与文学批评语境的文本细读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和旨归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在这一语境下,文本细读应当“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具有以下特征:(一)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二)细读直接指向言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三)教师“在场”。它包含两层意思:

小练笔教学策略

小练笔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就会紧张害怕,有的甚至是相当排斥的。我们的习作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习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更新。一方面是学生面对习作依然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究其原因,我们习惯将这种“积贫积弱”的现状肤浅地归咎于学生的不爱观察,不爱阅读,不积极积累上。当然,学生缺乏观察的敏锐、素材的感觉、词汇量和写作技巧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只是原因之一。 课标还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小练笔”正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小练笔编排,所以教师常常是即兴发挥。什么时候可以设计小练笔,小练笔如何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这些问题都有待教师的研究。 因此我们提出了《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够利用所教学科有意识的进行练笔的设计与训练,增加学生学说、学写、学想象、学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工作态度,准、深、透地钻研教材中练笔的训练点,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二、课题界定: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或通过对课堂内外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的观察写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课堂小练笔的特点是内容集中,形式多样,篇幅短小,材料随机,既能降低习作的难度,也能随缘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三、主要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整合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课堂小练笔训练。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增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探寻开展课堂小练笔的规律和模式。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有必要“回归文本”。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 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这种理念下的语文课,老师片面地认为文本是引子,是催化剂,以至于本末倒置,游离文本而言其他,形成“扯皮语文”。如某一个老师教学《竹影》,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而且文本主题被误读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三年级随文练笔的评价策略

三年级随文练笔的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095-9214(2016)07-0034-01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这时候的习作就如一粒种子。刚从低年级升至三年级的小学生,初学写作,或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或茫无头绪,往往只是写上三言两语就完事。究其原因,就学生本身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活积累少,言之无物;二是语言缺乏,写作技巧欠缺,言之无序。随文练笔它是一种简易的写作训练,其篇幅短小,写作负担小,速度快,适合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的发展特点,这个时候在三年级开展随文练笔的小活动,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减缓作文的压力,让他们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深深感觉到,要提高学生的随文练笔能力,首先要做到:吃透教材,找准随文练笔契入点。选准适合的角度或迁移仿写的局部点,就是随文练笔的契入点。尝试如下: 1.练笔点要选在模仿借鉴处。 抓住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等“他山之石”,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想象等

方式,准确理解其意义,体会感悟其妙用,咏涵积累其语感,掌握表达之独特,为学生下一步的仿写打好基础。掌握仿写的方法,先“得言”才能“仿言”,再仿写练习中提高能力。 2.练笔点要选在文本体悟处。 “阅读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感之深、悟之切、察之妙,得之法,才会有练笔的兴趣,及时捕捉阅读中形成的感悟和体会到的情感进行练笔,既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 3.练笔点要选在情境再现处。 苏教版教材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教师要多关注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缝隙和空间,进而设置可引发学生已有生活经历的语言训练点,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挖掘他们习作的潜力,在有情有形的语言实践中,凸显文本内部的巨大张力,创生出新的语言情境,在新的语言情境中,加深理解丰富体验。 4.练笔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很多文章,经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自由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进行练笔的“小天地”。教师应适时挖掘课文言而未尽地,进行补写和续写片断的训练,依托课文找到落笔点,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再对话再充实,进行课堂练笔,不但有利于学生加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2075921.html, 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作者:周俐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11期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中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身的认知经验,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文学形象、情感、艺术内蕴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一.抓住根基,咀嚼文本的语言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是通过具体的词语来呈现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引导学生“沉入词语”,从中品味细微的意蕴。 (一)品味语言陌生化,获得审美愉悦 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不同文本的语言传达不同的信息。日常语言实用性强,是人际交往的媒介,侧重于指称功能,意义往往单一。这种日常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言语的“机械化”或“自动化”,人们由于对这种语言过于熟悉,而失去了对它的新鲜感。萨丕尔曾说过:“如果一个词的通常的情调已经是大家毫无问题地接受了的,这个词就成了样子货,成了陈词滥调。”因此,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改变日常语言的习惯用法,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使语言具有阻拒性,产生特殊的意味,给人新鲜的感受。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不合常规的搭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味“沉淀”一词,会有一种感觉,“沉淀”的是过去的、记忆深处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这就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一致了。 朱自清说:“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豪放?…婉约?…温柔敦厚?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 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独特的、个性化的字、词、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咀嚼体味,使学生从陌生化的语言中获得特殊的审美愉悦。 (二)填补语言空白,激发想象力

最新《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随文练笔也需

随文练笔也需“画龙点‘境’” ——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随文练笔成了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的一道风景。然而,不少热衷于随文练笔的教师对练笔的作用认识不明、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准、练笔的评价轻描淡写,以至于随文练笔的实效不高。本文提出“‘点’的选择、‘境’的营造、‘画’的干预”三大策略,试图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随文练笔练笔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的方式、方法不少,客观地说,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的有益之举,得体之法,明智之策。因此,有意、有心、有志与语文教改的教师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随文练笔成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细细琢磨,我们却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请看下面几则典型案例: [案例1] 《梦想的力量》学完,教者要求: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你看,瑞恩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也有梦想吧,请你也来写写自己的梦想吧!教师放手让学生写,结果多数学生脱离现实实际,有梦想成为孙悟空的,有梦想成为某个大款的……且由于时间仓促,小练笔粗糙。 [案例2]教师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文本的理解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课堂上也精心设计了小练笔,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文本的理解与言语的表达难以融合。下面是本课练笔的设计: 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以描写一处景物或场面等为内容练写一段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题练习)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应用文写作教案

应用文写作教案 教学计划: 1、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2、了解日常事务类文书:介绍信、证明信、慰问信、表扬信、感谢信、祝贺信、请柬、聘书、倡议书、嘉奖书等写作方法。 3、了解告启类文书:启事、声明、公示、公告、通告、海报、商业广告、通知、通报、产品说明书等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商业广告、通知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分类、作用和日常事务类应用文写法。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应用文写作。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文采,讲究的是规范,代表是威严和信誉。学好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企业管理干部来说非常重要,你所写的应用文是否规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说、检验,代表你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影响到企业的美誉度和信誉度。因此,我现在就与大家一起探讨公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应用文的概念 1、如何理解文书、应用文、公文的概念? 有的教材这样定义:

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私事务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一定惯用文章体式的文字材料。 应用文又叫实用文,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为人们处理公私事务时常用的一种文体,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 公文又叫文件,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并在法定的范围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2、公文和应用文都是文书,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正式的加带红色文件头的称为公文,而日常事务性的称为应用文,其实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混淆,两者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广义上没有具别,狭义上应用文大于公文,包含了公文。 三、应用文的主要特点、作用、分类及写作要求 1、应用文具有广泛性、实用性、规范性(程式性)、时效性和授意性与受意性(工具性)等特点。 2、应用文具有指导、督促、协调、宣传、教育、交流、代言等作用。 3、应用文分类方式有多种,可以按用途分,按体裁分,按格式分,按行业分等。 4、应用文写作要求内容真实具体、适应时代和阅读对象、合符规范格式、文字浅显简洁。 四、常用日常事务类文书写作 1、介绍信 ⑴介绍信是用于证实本单位有关工作人员身份、介绍其工作使命、凭此与其他单位接洽工作的一种证明性函件。

文本细读策略

文本细读策略 在现阶段的各小小学中,朗读虽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但是,众观学生对“朗读”的理解是片面的,在朗读中绝大多数存在着以下的现象: 现状一、注重读的形式,忽视读的层次。课堂上,无论学生是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虽多,但始终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这种机械地重复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现状二、盲目模仿教师朗读,美文不“美”。在课堂上学生利用现成录音磁带模仿老师的范读,对美文的理解没有出自自己的理解,在理解上大大地打了折扣,文本所蕴含的感染力也随之削弱,美文也变得不美了。 现状三、书声虽琅琅,句句皆在“唱”。学生朗读时,字字一个腔,句句一个调,句句都拖得慢长,全班同学都是同一腔调,没有快慢之分,更没有顿挫之别、抑扬之情。这样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无法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蕴含美,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20世纪西方文论出现一个重要的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文本细读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而文本细读的过程,是教师理解、超越、创新文本,既解读文本表面的含义,又倾听文本背后的声音。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会在上课前,认真了解作者的年代,了解作者生活遭遇,这可能就是作者崇拜吧。然后我再对作者的文章进行细读,去读作者的字、词、句,细细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语言和挖掘言语的内涵。以《凡卡》为例,上课前,我首先仔细了解作者以及作者所写主人翁的的年代——沙皇统治的黑暗年代,当时农民在乡下已经无法生活,所以作者笔下的主人翁才到城里去做学徒,希望城市能给他一条生路。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作者的父亲就是一个做鞋的老板,他从小就目睹了老板怎样虐待学徒,学徒怎样受到剥削和虐待。接着我开始仔细阅读作者的字、词、句,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从多个侧面去了解作者的内涵。——如文章中描写凡卡挨打的场面,作者用连续几个动词(揪、拖------等),让人很快对小凡卡充满了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憎恨。再如文章中作者写的凡卡在农村和爷爷的幸福生活,作者把环境写的很美,以此反衬出凡卡在城市悲惨、孤独,让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在农村不能生活下去,在城市更不能生活下去,从而让学生更加

小学语文课堂中十分钟小练笔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金福园学校电化校区潘康君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在高效课堂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市提出了半小时课堂的理念。“半小时课堂”的理念是我们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最早提出来的。“半小时课堂”就是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半小时课堂除了要求我们教师有一个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外,还要重视剩余十分钟的作业设计。语文半小时课堂中,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剩余的十分钟时间内设计小练笔的环节,怎样能使这十分钟的小练笔更有效率,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有有效的十分钟小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2、课题界定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所谓“课堂十分钟小练笔”就是指授完新课的基础上,或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堂课文中的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和表达,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在阅读课上,根据学习的规律,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均衡读写训练,沟通读写联系,增强作文体验。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有了他喜欢表达的角度,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小练笔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练笔 ——灵西中心校张苏梅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年级作文训练应是“着重写段、搞好过段”。为了实践这一训练要求,教材中开设了一种新的作文课式——小练笔。小练笔,就是让学生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有关写作知识,进行仿写型的作文小练习。它是中年级作文练习形式中的一种,其目的是增加小学生作文的次数,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但不少三年级学生面对习作总是苦于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痛苦之状令人担忧。那么如何写好小练笔,让它为阅读点睛,为习作奠基,构建高效作业呢? 一、捕捉激情,及时练写课后的小练笔一般是在课文的启发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而做的练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深入理解和体验,而有所感悟就能有感而发而积极思考,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拓展思维空间。理清写作思路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体验自我情感的表达。不可千篇一律,这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在我们身边都会有许多事情发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生活片断、教学片断,抓住学生的激情及时布置好小练笔。如前不久学校里举行为灾区人民捐款,班里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主动捐出了不少钱,于是布

置学生写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学生纷纷提笔,写作兴趣极高。又如春天刚到,不少孩子便在操场上放起了风筝,风筝五花八门,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于是建议他们把看到的写下来,孩子有实际体验,乐于表达,有话可写。这样的练习看似平常,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大胆选材,点燃兴趣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练笔虽小,却能处处妙笔生花,创造出处处的新意。引导学生炼出一双火眼金睛的慧眼,对所阅读文章不满意之处,添油加醋,稍加修改进行创新小练笔。从中得到创造体验,享受创新的乐趣,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给《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加上一段外貌描写以突出他的身材矮小和智慧勇敢;《草船借箭》一文中给周瑜、诸葛亮添加几处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文章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写好创新小练笔,人人、天天、处处、实践创新的表述,享受创意写作带来的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习作有兴趣才会愿意写,乐于写,因此在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大胆选材,自由练笔。在平时的小练笔教学中我除布置一些续编故

小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小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一机一小王秀华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对段的结构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显得很薄弱,在平时教学中,为了学生作文起步顺利,我把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放在引导学生随文练笔教学的首要位置上,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观察与思考,并展开合理想象,通过自学探索和操练巩固,最终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习作技能。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一.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需要整合资源,将文本特点与“以学生发展为本”归 一,提高练笔效率。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 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 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 比如教《灰雀》一文时,结合单元习作目标,及文本典型的片段描写,进行如下两个练笔。

让孩子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练笔。 充分发展学生连贯语言的能力,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假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教师在指导学生随文练笔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 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训练孩子写作的方法,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适合的三年级学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性的习作依据,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和创造性练笔。 这种“随文练笔”,难度程度较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以考定教”思想影响下,备课时仍停留在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的状态。以教参上定的重点为教学时的重点,以教参上说的难点为教学时的难点,更以教参上的教材分析代替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与理解。这样的语文课堂显得干瘪无味、空洞单调,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教学效率低下。而合理、有效的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应从细读出发,以教师的先行细读来引领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阅读教学才会产生效益,学生的阅读素养、文学鉴赏能力才会得到快速提升。因此,文本细读应该成为教师走进课堂之前的必修功课,成为教学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谈谈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还原法 1.文本的还原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下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明――“本文在选作教材时有改动”。编者往往是出于篇幅的考量,或者是为了紧扣单元主题,亦或是降低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许多文章在入选教材时都有或多或少的删

改。但实际上每一篇经典的文章都拥有一个相对封闭且稳定的结构,是作者反复推敲揣摩后的结果。而被删改过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不但削弱了作者原有的情感,破坏了文章完好的结构,有的甚至扭曲了作者的原意,同时也使文章失去了作者原有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现代女作家萧红的经典之作《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部分,分别入选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及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入选教材的题目分别为《祖父的园子》和《我和祖父的园子》,两篇课文都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删改。人教版课文中有一句:“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原文是:“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这里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一个动词上,课文中用的“伏”,而原文中作者用的是“爬”。“伏”在词典里与动作相关的意义有三种:①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②低下去;③隐藏。“爬”的意思: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我们一起遥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三四岁的胖乎乎的小娃娃,撅着圆圆的小屁股,趴在地上,就像一条小肉虫似的,从这头“蠕动”到那头,拿着个锄头一通乱勾。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而“伏”字,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趴着,缺少了生气,也没了动态。所以,从字义上看,原文中的这个“爬”字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那种情景,也更为鲜活传神。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着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

五年级随文阅读小练笔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确立 一、课题:五年级随文阅读小练笔的策略与研究 二、研究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朱作仁教授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认为这种“意义”,不但是指阅读材料“说什么”的内容,还包括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更是写作的基础。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再者,我们品读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

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研究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于永正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大量范句、范段、范文给学生提供了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有效的将组织运用语言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从而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随文小练笔对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写作实际,容易动笔,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写作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途径,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的发展,所以随文练笔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堂小练笔微探

初中语文课堂小练笔微探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就是通过字面的解读,了解文字负载的内容,然后通过内容的了解,窥探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规律,明白自己以后该怎样做事做人,该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表达。从中不难看出阅读教学的实质是习作教学的前奏,据笔者了解,目前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普遍感到作文吃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课文在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方面应起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或只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作文教学,从而将课文分析与作文教学分裂开来;或虽强调作文重要性,却专门利用整节课大谈特谈作文技法,学生们如同听《天方夜谭》,不知所云,其效果自然是很低的。 其实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以为,教师应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化作文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火候水到渠成,自然“下笔如有神”。在此,笔者作出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一、在情感共鸣处寻求契合点下笔 刘思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动”方能“辞发”。新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流露自己的思绪,诉说自己的情思,展露自己的智慧,展开与文本与万物的心灵对话。 1、寻求文本与心灵的契合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枯燥与单调,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和音”,就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让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先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那份别样的爱,再让学生评价母亲的教子方式,而后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则动情道:“同学们,我们也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但我们却很少对母亲表达我们对她们的那份爱,甚至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我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相信我们一定大有所悟,请你也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母爱闪光的瞬间,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来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爱。”这时,同学们的心都被感动了,他们或伏案疾笔或凝神沉思。此时,他们感受的练笔已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心灵的自然“生成”。 2、寻求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 雷雅利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足够的纵深,当一份感情渗透了全身心,表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单从记忆与表达中练习语言技巧,他永远是个肤浅的读者,永远只能徘徊在语文的大门之外,甚至无法享有一个有趣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体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父亲鼓励儿子下山的精彩片断进行感情朗读,并反复体味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你在碰到困难时,你的所

日常应用文写作

日常应用文写作 本章内容主要讲授机关单位常用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的知识、结构、写法及注意事项等。 关键点在于内容和写法上的处理。学习时应该加以重视,最好能以形式多样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一节工作计划 一、工作计划的含义、特性和订立工作计划的意义。 (一)概念 人们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未来一定时期要做什么和准备怎样去做所作的具体安排和打算。 (二)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计划能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达成某个目标。 二、工作计划的种类及其写作特点。 (一)按计划时间和内容要求的不同,分别有计划、规划、设想、要点、意见、安排、打算、方案等。 对以上不同叫法的计划,应该注意加以区分。如: 规划: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宏观方面的计划,时间较长。 设想:一种初步的、粗线条的、时间长而又非正式的计划。 安排: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具体。

要点和意见:领导机关向所属单位布置一个阶段或一项重要工作时,交代有关政策,提出具体要求。 方案:非常具体、成熟的计划 练习:填上合适的叫法: 1、广东省十年消灭荒山。 2、田野公司第一季度工作。 3、广东金融学院第九周工作。 4、广州市工资与物价挂钩。 (二)、按内容涉及方面来分有综合计划、专题计划。 (三)按形式分有条文式计划、表格式计划、条文兼表格式计划。 (四)特征 1、预见性:从分析现状准确预测未来 2、指导性:对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 3、实践性:必须能实施,把计划变为现实 二、计划的结构、基本内容和写法。 (一)计划前的准备工作 1、结合实际、开拓创新 2、具体明确、重点突出 3、重视反馈、及时调整 (二)计划的内容 这是计划写作的一个关键。学生习作上最大的问题往往出在这里。要想写好

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正随文精编版

小学语文论文让练笔真 正随文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让“练笔”真正“随文” 【摘要】“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当下随文练笔的几处误区,整理及提出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随文练笔误区对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但是深入课堂,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怎样才能力求“练笔”真正“随文”呢? 一、课堂中“随文练笔”的误区及对策 当下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存在着很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误区一:有读必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关注“言语形式”的习得在语文课堂上被一次次激情演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引领学生揣摩言语形式,寻找文章表达上的秘妙,成了我们一线教师解读文本、演绎课堂的执着追求。更有甚者,将阅读教学课变成了作文训练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叶绍翁《夜书所见》时,粗浅理解诗意后,就让学生花二十多分钟进行古诗改写,这显然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不能只是以写作为核心目标。每节课都寻找读写结合的点,进行课内的写作训练,那样会占用学生很多的阅读感悟时间,致使阅读教学半生不熟。 对策:读写结合,适时适度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对其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火候,要适时适度,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练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所以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的紧凑性,并提出分层次的要求,让每一类学生在练笔的同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误区二:落点有误:由于教者自身教材挖掘、教学设计能力受到局限,无法准确找到随文练笔的内容切合点,常出现“落点不准,切入偏离”的情况。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桥》一文时,提问:“你的家乡有桥吗?也许家乡的桥也有动人的故事,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桥吧!”然后让学生写……一生写道:我家乡的桥是一座石拱桥,它有5年的历史,栏板上雕刻着“双龙戏珠”……另一生写道:我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