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项羽之死》教案新部编本(1)

《项羽之死》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项羽之死》教案

第一课时

翻译全文,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思考讨论: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场面?怎样的情节?分别概括。

三个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情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溃围、斩将、刈旗,拒渡、赠马、赐头

2、结合练习一,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J王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小结:《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3、结合相关链接,讨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①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译文: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②杜牧《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③胡曾《乌江》: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④王安石《乌江亭》: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⑤李清照《咏项羽》: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⑥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急于提出古人的观点,让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此外,体会本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特点。

4、结合练习四,体会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请细读下面几处,并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本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特点。

1)《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项羽面临败亡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了项羽怎样复杂的心理?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写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为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附录】: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

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写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为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加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入情入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部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知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 1.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一、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二、古今异义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 ..皆泣

《项羽之死》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 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1、《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3、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所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部编版(优质15篇)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部编版(优质15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2《项羽之死》(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

《项羽之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 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 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 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 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 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 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 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项羽之死》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项羽之死》教案 第一课时 翻译全文,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思考讨论: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场面?怎样的情节?分别概括。 三个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情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溃围、斩将、刈旗,拒渡、赠马、赐头 2、结合练习一,根据下面提示的三个场面描写,分析项羽的形象。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荚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填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重点) 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

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 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生自由练习诵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相机评议。如有必要,则老师示范。 4.师生合作诵读。 形式一: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以此类推,或交换。 形式二:师读每句前四字,生读后三字,以此类推,或交换。 5.全班齐读。 三、检查“独学”,走向共学 1.学生说说预习时关于这三首诗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是怎么知道的。 2.在学生已知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抛出核心问题:为什么编者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3.学生自由读这三首诗,试着自主去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 4.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猜测三首诗的共同点。 四、精准“导学” 1.引导学生继续读这三首诗,思考:诗里有没有涉及人物?并圈出关键词。 2.学生汇报:“龙城飞将”和“项羽”,并谈谈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3.适时补充“李广”和“项羽”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著名英雄。 4.重点读《凉州词》,看看能不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英雄”。(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意思,初步得出结论:《凉州词》写的也是英雄,只不过是无名英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难点)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难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 【课前自主复习】 背诵全文,自主复习课本,并完成本课《教材回读》74-75页的相关练习。【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全文,能精准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2、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特殊句式、成语、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3、通过拓展训练,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艺术。 第一课时 任务一、【文言常识和成语积累】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古代丧礼,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九个月孝服的人,功,穿五个月孝服的亲族。 C.“刺史”,古代官名,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一般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B.秀才,也是汉代所设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李密是优秀人才,但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C.伏,敬词,用在动词前表谦下的修饰语,如“窃闻”“伏惟”等。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 D.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主要内容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从汉代开始,由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 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考察;举,推举。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指的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古汉语中表示授予官员官职,使用的动词很多,如一般的授予官职的动词有“拜”、“除”等;表示提拔的有“擢”、“拔擢”、“迁”;表降职的则有“贬”、“谪”等。 C.郎中,洗马,都是指朝廷官员。前者指的是专门为官员治病的官员,后者指的是太子的侍从官。 D.东宫:指的是太子,因太子居东宫。还可以用“春宫”来指代太子。 4、成语填空 ①():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②():孤独无依的样子。 ③():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④():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⑤():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⑥():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⑦():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五篇

初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教案五篇 教学思路篇一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 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 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 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利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节选〕 ? 一、教材分析 1.课标: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同学研习外国文学名闻名篇,了解假设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育阅读国外经典作品的爱好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2.单元任务: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编选了四篇课文,它们都是具有较高文学史地位和思想文化价值的名家小说,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同学可以一窥欧洲、、拉丁美洲文学的面貌,领会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 3.文本分析:?老人与海?是现代小说,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开展,故事情节更为跌宕变化甚至布满奇幻颜色,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课文选取了老人与鲨鱼奋力激战五个回合的精彩片段,在作家精准生动、简明凝练、布满张力的表达中,故事开展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在品析小说超群的叙事技巧、精妙的细节描写和精炼的语言表达同时,更要感受其中呈现的人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目标: 1、让同学明白新闻通讯与小说在表达方面的差异。 2、引领同学通过小说语言的品读与体会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51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发表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到了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它的评价特别高,当时一个瑞典的文学院院士评价说,海明威精通现代的叙事艺术,?老人与海?是一部特别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中国闻名作家叶兆言评价海明威:一个海明威教给我的东西超过高校里全部老师教给我的学问。 这篇小说最早来自于一那么通讯报道。1937年海明威在的一家杂志?乡绅?上发表了一那么通讯: 一个老人单身在海边打渔,他钓到一条马林鱼,这条鱼拽着鱼丝拖到很远的海上,老人跟着它一天一夜,又一天一夜,最终鱼浮起在海面上,老人驾船过去绑住它。鲨鱼游过来攻击那条鱼,老人一人在小船上应付鲨鱼,用桨打,累得他筋疲力尽,鲨鱼却把能吃到的鱼肉统统吃掉。两天以后,渔民们在朝东60里的地方找到了那条船,发觉马林鱼的头和上半身绑在船边上,剩下的鱼肉不到一半,还有800磅重,这位老人正在船上哭,损失了鱼,他快气疯了。鲨鱼还在船的四周打转。 思索:这么简洁的故事,海明威是怎样把它变成一部宏大的作品的?他在里面毕竟增加了些什么? 〔二〕品读灰鲭鲨 1.通讯中的一句话:“鲨鱼游过来攻击那条鱼〞,小说中怎么写的?〔同学品读2、3段〕 明确:通讯中的一句话,小说却用两段描述〔2、3段〕,呈现了一条强悍的、凶狠的、速度快、具有名贵气焰的鲨鱼。 2.海明威并没有重点写鲨鱼的攻击,而是写老人打死鲨鱼后的奇怪情景,品读鲨鱼之死。 重点品读:“接着鲨鱼又翻了个身〞〔副词“又〞〕“可它还不愿听天由命〞〔关联词“可〞副词“还〞〕,“扑打着尾巴〞〔动词〕,“嘴巴嘎吱作响〞〔形容词〕“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比方句〕 明确:从鲨鱼之死中,我们感受到鲨鱼的不服气、壮烈,死得轰轰烈烈,像一条汉子、英雄〔比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项羽之死司马迁》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诵读是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总的来说,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两点,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品味探究,走进文本,贴近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经反复品味,实难深度认知。因此,师生共同品鉴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 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2、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项羽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找出本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教师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四、分析项羽形象 (一)分析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探究项羽的性格。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三品读《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项羽情感及其性格侧面。

语文教案-《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5篇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5篇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项羽之死》教案 长版

《项羽之死》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理解第1段。 一、导入: 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今天,我们要走近项羽,了解这位昔日的霸王······ 二、简介: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五代史 伶官传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 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

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三、析题 伶,旧时指戏曲演员。伶官,后唐庄宗宠信伶人(乐工),许多伶人做了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xù)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有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欧阳修认为旧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写《伶官传》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四、新课推进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 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必修课的文言文和选修课的文言文在“文”和“言”的处理上是有区别的,选修课文言文重在欣赏,以“文”为主,适当处理“言”。作为高二的学生有一定

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加上本文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故事情节强,项羽又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此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引导,学生们会乐于对文章进行探究。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语文学科素养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一课《庖丁解牛》练习(含解析)新部编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甄.选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一课《庖丁解牛》练习(含解析)新部编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庖丁解牛》 【单元说明】 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都以形象性取胜。《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以无厚入有间”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不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自刎乌江。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文赋”是“赋”的一类,始于唐代,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结果。“文赋”是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是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典型代表。《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最终想说明的道理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但是,他并没有用多少篇幅来抽象地说理,而是通过铺张的笔墨写出了秦始皇铺张的生活,把阿房宫写得越穷奢极丽,这样就越能更有力地显示秦王朝灭亡的必然性。因此,最终的结论水到渠成。这篇文章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文采焕然。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重点2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重点3解读文章现实意义☆☆☆☆☆ 重点4 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以下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