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第八节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在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

进化地位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生物学特征

在分节的基础上,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

附肢有关节,有的类群具有可以飞翔的翅;

体表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身体结构及形态、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多样化,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门。

分布范围:5500m的深海——6000m的高山;有的种类几乎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甚至出现具飞翔能力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真正适应陆生的动物。

已知种类>100万,约占动物种数的84%!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异律分节、附肢;

2、外骨骼、肌肉;

3、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4、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5、消化与取食;

6、神经系统、感官;

7、生殖、发育

1.1 异律分节

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其中,身体最前一节称为顶节(acron),最末一节称为尾书(telson=pygidium),末端的称肛节(anal segment)。节数因种类而不同,最多可超过200节)。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体部(tagmata)。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节肢动物的一些相邻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区,机能分工更明显:

头部甲壳类、多足类、昆虫的前6个体节都不同程度地愈合形成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昆虫头后的3个体节成为胸部——动物的运动中心;

腹部昆虫胸部后的体节成为腹部——动物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甲壳类头后部的一些体节常与头部联合形成头胸部;

多足类头部之后的体节则形成躯干部。

和取食的功能

形态的这种分化伴随着机能的分工

头部具感觉

和取食的功能

胸部主要为

运动的机能

腹部是代谢

及生殖中心

1.2、附肢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附肢与体躯之间也有关节——分节的附肢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的体区存在差异,进化过程中附肢的形态、机能发生了变化——形成口器、触角、各种运动的足、辅助呼吸和生殖的各种形态。

与环节动物不同:

环节动物疣足: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躯干部相连处无活动关节,小而运动

力不强。

节肢动物附肢: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十分灵活而且有力,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2、附肢

节肢可分两种类型,即双枝型(biramous)和单枝型(uniramous)。

双枝型较为原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由原肢(protopodit=sympodit)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endopodit)和外肢(exopodit)三部分构成。

单枝型节肢由双枝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例如昆虫的3对步足。

双肢型(biramous)

单肢型(uniramous)

2.外骨骼、肌肉

节肢动物-外骨骼

2.1、外骨骼(exoskeleton)包被节胶动物身体的角质膜(Cuticle),就是外骨骼。其特征是坚硬厚实而发达。

外骨骼分为3层:

2.1.1 上表皮(epicuticle)

0.1-1微米厚;

组成蛋白质+脂类;

陆生种类还含蜡质——有效防止水分散失——很多节肢动物能在极为干旱的地区生存的主要原因

2.1.2 外表皮(exocuticle)

组成: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

几丁质本身柔软——糖蛋白经过鞣化——由于酚的存在使分子结构更牢固

碳酸钙、磷酸钙的沉积使外表皮变硬——很好的保护作用。

2.1.3 内表皮(endocuticle)

相对较厚;

组成几丁质+少量蛋白质

柔软富弹性未经鞣化,很少有钙质沉积

生物色(biochromes) 表皮层中还有色素及其它代谢产物沉积,呈现出不同颜色

结构色(schemochromes) 有的种类上表皮的表面还有条纹,凹刻等结构,经光的折射出现闪光的色彩。

许多动物的体色是生物色、结构色联合产生的结果。

外骨骼分片:在骨片间的节间部分不含外表皮或外表皮不发达,因此较柔软,不防碍身体活动.

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这一点与脊椎动物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

蜕皮(ecdysis)

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但蜕皮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蜕皮液中含有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解溶化,其分解产物即被上皮细胞吸收,但新外骨骼却不受这些酶的影响。一般,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迅速吞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皮经鞣化变硬。

蜕皮受激素调控

2.2、肌肉

均为横纹肌,形成独立的肌肉束——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内突上——肌肉束收缩、牵引骨板使身体运动。

肌肉束往往成对地互相起拮抗作用(如每只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朝前后、上下、内外各种不同方位活动)。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1、混合体腔(mixed coelom)

胚胎发育早期,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出现按节排列的体腔囊——随后,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断裂开:

中胚层的一部分分化成肌肉、部分内部器官系统;

中胚层的另一部分成为背部的循环系统+血管的腔壁。

残存的真体腔仅存在于生殖腺腔+一些种类的排泄器官中

——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真体腔的一部分+囊胚腔=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的形成

2、开放式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这条短动脉未端开口,无微血管相连。血液通过这条动脉离开心脏,就流泛在身体各部分的组织间隙中,因此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开管式的。

混合体腔中含血液+体腔液=血淋巴——血腔(hemocoel)=背血窦+围脏窦+腹血窦

血腔形成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有可能是外骨骼受压——血液流向柔软的部分—使柔软处的血管消失——形成血窦。

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与环节动物的背血管同源。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可以避免大量出血死亡。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

昆虫等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血液只输送养料,而氧气和碳酸气等的输导则全籍气管。

血液运行途径:

节肢动物的血液由心脏经动脉进入血腔,直接浸润着组织和器官,血腔中的血液由心孔流回心脏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由于血液在血管和血腔中运行,血压较低,可避免因断肢等的大量失血而死亡。

血管的发达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体表呼吸的小型甲壳类(水蚤、剑水蚤)——循环系统退化或仅有心脏而没有血管;

鳃呼吸的种类(虾、蟹)——循环系统较发达;

气管呼吸的种类——一般只保留身体背部的管状心脏。

循环系统复杂性与呼吸系统有密切关系。

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时,循环系统就比较复杂。

呼吸器官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循环系统就比较简单。

无呼吸器官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的种类,循环系统全部退化。

呼吸器官—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呈现多样性。

1、简单种类: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直接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如剑水蚤、蚜虫等。

2、水生种类

鳃、书鳃。

鳃(gill)体壁向外的突起,鳃上的皮肤很薄,便于血液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书鳃(book gill)体壁表皮细胞向外的突起or 体壁整齐的折叠。

3、陆生种类

书肺、气管

书肺(book lung):

体壁向内折叠如书页状,以便使书肺处在湿度饱和的小环境中

——使书肺表面保持一层水膜——便于与空气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

书鳃、书肺的共同点:增大体表与水或空气接触的表面积。

气管(tracheae):实际上也是体壁的内陷,气管内壁有角质层成螺旋状排列,以保持管壁的形态。

有的种类气孔可以开合,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节肢动物-呼吸器官

排泄器官

1.低等或结构简单的种类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其代谢产物通过蜕皮时排出.

2.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

甲壳类——绿腺(触角腺,antennal gland)、颚腺(maxillary gland);

蛛形纲——基节腺(coxal gland)。

代谢产物:氨

3、马氏管(malpighan tubules)

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由中肠或后肠演化而来,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另一端游离在血腔中,收集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这是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几条——几百条

节肢动物-排泄器官

消化与取食

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后肠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基本结构与体表相同,几丁质+齿+刚毛,蜕皮。

前肠: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贮存、初步消化。若消化酶进入前肠,亦可进行化学消化。中肠: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一些种类常形成盲囊、腺体等——加强消化、吸收

后肠重吸收一些离子+水分.以及粪便的暂时贮存场所。

口器:不同的取食方式及食物类型,有相应的取食口器,如蝗虫为咀嚼式、蚊类为刺吸式、蝶蛾为虹吸式。

食谱:

非常广泛,特别是陆生昆虫,几乎包括:

自然界一切动植物、微生物+它们产生的有机物质,如植物的汁液、木材、蜡质、腐烂的生物体!

口器出现各种变化——适应不同的取食方式、不同的食物

昆虫-内部解剖(示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感官

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类似——链状结构,神经节相对集中。显然和体节的组合有关。神经节的愈合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和指令运动等的机能,更有利于陆栖生活。随着体节愈合,不仅神经节有愈合现象;而且头部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更趋集中。

前脑视觉、行为调节的神经中心;

中脑触觉的神经中心。蜘蛛等(没有触角)没有中脑的分化。

后脑发出神经支配口器和消化道。

脑是节肢动物的感觉和统一协调活动的主要神经中枢,但并非重要的

神经系统、感官

运动中心,切除昆虫的脑,给以适当的刺激,仍能行走,但不能觅

食。

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分布于整个体表,多集中在触角、附肢及关节等处,如各种感觉器(触

角毛),化感器等。

神经系统、感官

节肢动物有视觉、触觉、化学感受器3种感觉器官,分布于体表、触角、附肢及关节等处。眼是重要的光感受器,也就是视觉器。简单的有单眼,复杂的眼则由成百上千小眼(ommatidium)组成,即为复眼(compound eye),能感知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颜色等。生殖、发育

一般都是雌雄异体、异形。生殖腺来自体腔囊,生殖导管来自

体腔管,某些附肢改变成外生殖器。

生殖腺——残存的体腔;

生殖管——体腔管;

外生殖器——一些附肢特化形成。

水生种类——多为体外受精;陆生种类——都是体内受精。

中黄卵——表面卵裂。

蛛形纲——卵生(例外:蝎目——卵胎生);昆虫纲:一般为卵生(蚜虫等少数——卵胎生);一些种类能行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parthenogenesis),卵不必受精就能发育为新个体。

胚后发育差异很大,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间接发育的种类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和蛹期。

内分泌系统

节肢动物出现了内分泌系统,在生殖、发育及代谢等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脑激素等。目前,在节肢动物体内发现了与哺乳动物类似的激素及其受体,如卵泡刺激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以及FSHR和LHR。说明节肢动物可能具有与高等动物(哺乳动物)一样复杂的激素调节体制。

综上所述,节肢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除了基本结构相同外,在生活习性、形态机能、生殖方式、发育类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从而构成了整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在自然界中广泛的适应性,并且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属于优势地位。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节肢动物种类多、形态结构变化大,分类系统存在较大的争议。

现采用较为简明的分类系统:

根据异律分节、附肢、呼吸和排泄器官的情况,将现存的节肢动物分为3亚门7纲。

有鳃亚门(Branchiata)

大部分水生,少数陆生,用鳃呼吸,触角1对或2对。

三叶虫纲(Trilobita)已全部灭绝,只见于化石。

甲壳纲-类群

甲壳纲(Crustacea)

海洋或淡水生活,极少数潮湿陆地生活;

身体:头胸部、腹部;

头胸部13对附肢: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8对为颚足和步足;

腹部附肢或有或无;

呼吸器官鳃;

排泄器官颚腺、绿腺。

约35000余种

如各种虾、蟹、水蚤、剑水蚤等。

有螯亚门(Chelicerata)

大部分陆生,少数水生。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无触角,第1对附肢为螯肢。

肢口纲

(Merostomata)

肢口纲(Merostomata)

海洋生活;

身体:头胸部、腹部、尾剑;

没有触角;

头胸部6对附肢:1st——螯肢;后5对——步足;

腹部1st——愈合成板状;其余——书鳃。

目前所存5种——都为鲎(福建、广东)

蛛形纲(Arachnida)

绝大多数陆生;

身体分:头胸部、腹部。无触角;

头胸部6对附肢:1st——螯肢,2nd——脚须,后4对——步足;

呼吸器官同时存在书肺、气管系统;

排泄系统同时存在基节腺、马氏管。

约60000余种,仅次于昆虫纲,

如各种蜘蛛、蝎子、蜱螨等。

蛛形纲-代表动物

有气管亚门(Tracheata)

有爪纲(Onychophora)

栗色栉蚕

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又称有爪纲(Onychophora);生活于潮湿的地方;

身体表面没有明显分节,只有环纹;

附肢、体内的后肾按节排列;气管呼吸,具血腔。

约70种,如栉蚕。

多足纲(Myriapoda)

潮湿陆地;

身体:头部、躯干部;

附肢:头部3-4对。1st触角,1对大颚。1-2对小颚;躯干部基本1对足/体节(马陆:每2个体节愈合而步足保留——2对足/体节);

呼吸器官气管;

排泄器官马氏管。

约10500种。

主要为蜈蚣,马陆等。

地蜈蚣

蚰蜒

马陆

昆虫纲(Insecta)

广泛分布于陆地、淡水、海岸。

身体头、胸、腹;

头部:1对触角;

口器多种分化:咀嚼式口器、嚼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

胸部:3个体节;1对足/体节;2对翅(高等种类);

腹部:附肢退化,仅幼体具腹部附肢;

呼吸器官气管;

排泄器官马氏管。

动物界最多的1个类群。记录> 80 万种,估计自然界存在> 120 万种,

如螳螂、蝗虫、蜜蜂、蝉、甲虫、蝴蝶、蛾子、苍蝇、蚊子等。

节肢动物各纲比较

节肢动物各纲比较(二)

昆虫纲(Insecta)

1.昆虫纲的主要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头部:是胚胎发育时6个体节愈合形成。有触角1对,复眼、单眼、口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胸部:3个体节组成。有足3对,翅2对。是运动中心

腹部:由11节组成。是内脏集中的部位,腹末有外生殖器。是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2.内部结构

取食与消化

昆虫取食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动、植物及其汁液,腐烂的有机物,甚至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木材、毛发、羽毛、蜡质等也能被昆虫取食、消化。一般视觉的、化学的、机械的刺激均可引起昆虫的觅食反应。

消化道也分为前、中、后肠。

前肠包括口、咽、食道、嗉囊及前胃,大多数昆虫的前肠两侧还有唾液腺或唇腺。

中肠结构简单,是食物进行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前肠交界处有胃瓣相隔,中肠前端突出数目不等的胃盲囊(gastric cecum),增加了中肠消化吸收的面积。中肠可产生一层几丁质的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包在食物之外,以保护肠道上皮。

后肠包括肠、直肠、肛门。后肠的功能主要是将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其次是将食物残渣形成粪粒,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

气体交换主要由气管系统(tracheal system)来完成。昆虫的气管系统远比蜘蛛、蜈蚣发达和完善。

循环与血液

开放式循环,结构简单,主要为背血窦中的一条背血管,包括前端的动脉及其后端的心脏。

血液也称血淋巴,兼有脊椎动物血液及淋巴的机能,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尚没有确定的分类,但普遍有原血细胞、浆血细胞、粒血细胞。

排泄及水、离子平衡

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数目少的只有2条,多的可达250条。直肠也具排泄功能。

排泄物有的以氨(ammonia)为主(水生昆虫等),绝大多数为尿酸(uric acid)。

昆虫体内水及盐分的平衡与排泄过程密切相关。

激素

内激素

活化激素(activation hormone)简称AH,也称脑激素。

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简称MH。

保幼激素(prothoracic glands)简称JH。

外激素或信息素

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

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

踪迹信息素(trail pheromone)

报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

5.2 生殖、发育与变态

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行两性生殖,还有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

发育与变态

无变态(Ametabola)

不完全变态(heterometabola)

渐变态(gradualmetamorphosis)

半变态(hemimetabola)

完全变态(holometabola)

行为

先天行为

学习行为

趋光性

趋化性

趋温性

趋触性

趋地性

趋性

反射

昆虫纲(Insecta)

昆虫纲的分类

昆虫纲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一般根据翅、口器、触角、附肢、变态的类型和特征等,将昆虫纲分成2亚纲34个目。

重要的分类特征介绍:

(1)口器介绍常见的5种口器.

口器

取食的器官,由头部的骨片及第4、5、6节附肢组成。

蝇类的舐吸式口器

蚊类的刺吸式口器

蛾蝶类的虹吸式口器

昆虫纲

咀嚼式口器(biting mouthparts)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组成。

上唇:是口器的上盖,呈长方形片状结构,覆盖上颚。

上颚:1对坚硬的块状结构,在下唇的下面,用于切断和咀嚼食物。

下颚:由轴节、基节、内颚叶、外颚叶和分节的下颚须组成,抱住和协助刮切食物的作用。

下唇:由5部分组成,见图,是口器的底板,防止食物下落。

舌:上下颚之间的囊状结构,起味觉和帮助运送食物进入口内的作用。

如蝗虫的口器属于此类。

昆虫纲

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为取食植物汁液和动物体液的昆虫特有,能刺入组织吸取营养液。与咀嚼式口器的不同在于上、下颚特化成针状的口针,下唇延长成喙,前肠前端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如蝉和蚊的口器。

舐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

为蝇类所具有,特点是上下颚。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下唇延长成喙,末端特化为1对唇瓣,瓣上有许多环沟,两唇瓣间的基部有小孔,液体食物由孔直接吸收,或通过环沟的过滤进入食物道。

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是蝶蛾类成虫特有的口器,大部分结构退化,仅下颚的外颚叶延长并左右闭合成管状,用时伸出,不用时盘卷成发条状,适于取食花蜜和水滴等液体食物.

昆虫纲

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上颚用于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的外颚叶延长成刀片状,下唇的中唇舌和下唇须延长,吸蜜时下颚和下唇合拢,形成1食物管,不用时各自分开。

了解口器的类型不仅可以辨别昆虫的类别,还可以在害虫防治中根据植物的被害状,

了解为害植物的昆虫,从而选择合适的农药,比如胃毒剂、触杀剂还是内吸剂。

(2)触角由柄节(1节)、梗节(1节)和鞭节(多节)组成.

昆虫纲

昆虫纲

昆虫纲

丝状触角——细长如丝,鞭节各节的粗细大致相同,逐渐向端部变细。如蝗虫、天牛。

棒状触角——鞭节基部细长如丝,顶端数节逐渐膨大,全形象棒球杆。如蝶类。

刚毛状触角——短小,基部1-2节较粗,鞭节细如刚毛。如蝉、蜻蜓。

念珠状触角——鞭节各节大小相近,形如圆球,全体象一串珠子。如白蚁。

鳃状触角——端部3-7节向一侧延展成薄片壮迭合在一起,状如鱼鳃,如金龟子。

具芒状触角——一般仅3节,短而粗,末端一节特别膨大,其上有1刚毛,称触角芒,芒上有许多细毛。如蝇类。

羽毛状触角——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形如羽毛。如蛾类。

昆虫纲

膝状触角——鞭节向外弯折。如蜜蜂。

环毛状触角——鞭节各节有1圈细毛,愈接近基部的细毛愈长。如雄蚊。

(3)翅

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蜻蜓。

复翅——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如蝗虫的前翅。

鞘翅——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起保护作用。如天牛、瓢虫的前翅。

半鞘翅——翅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蝽象类。

鳞翅——翅的质地为膜质,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

毛翅——翅的质地是膜质,翅上有许多毛。如石蛾。

昆虫纲

缨翅——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翅脉退化,翅质地膜质,翅周缘缀有长毛。

(4)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

步行足——各节都较细长,宜于行走。如蝗虫的前2对足。

跳跃足——一般为后足特化,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如蝗虫的后足。

开掘足——一般为前足特化,胫节宽扁,外缘具齿,似钉钯,适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足。游泳足——后足特化成浆状,扁平,边缘有毛,适于水中游泳。如龙虱。

昆虫纲

携粉足——是蜜蜂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构造,由后足特化,胫节扁宽有长毛,构成花粉蓝。捕捉足——为前足特化,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一把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的前足。

攀缘足——生活在毛发上的虱类具有,前跗节为一大形钩状的爪,胫节肥大,外缘有指状突起,两者结合时可牢牢抓住寄主的毛发。

足主要适于步行,但随着生活方式的不同,某些足在形态及功能上会发生变化。足

昆虫纲

(5)昆虫的变态类型

增节变态——是一种最原始的变态类型。昆虫纲中只有原尾目属于这一类。成虫和幼虫除大小外在外表上极为相似,体节数随蜕皮增多,最初有节,最后到12节。

表变态——是一种原始的变态类型。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以外的各目都属于此类。幼虫和成虫除大小外,在形态上无显著差别,腹部体节数也相同,但成虫期还继续蜕皮。

原变态——仅见于蜉蝣目。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同,仅体色较浅,足较短,呈静休状态,6一般经几分钟到1天就蜕皮变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其程度的不同分为:渐变态(如蝗虫)、半变态(如蜻蜓)、过渐变态(如缨翅目)。

全变态——从幼虫到成虫中间经历蛹期。如蝇类、蝶蛾。

昆虫纲

(6)昆虫纲的分目

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共34个目。

昆虫纲

无翅亚纲(Apterygota):原始无翅,体弱,微小。

1.弹尾目(Collembola):一般1—3微米,触角4—6节,咀嚼式口器,无翅,在第1、3、4腹节上分别有腹管、握沟和弹器,善跳跃,俗称跳虫。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2. 缨尾目(Thysanura):中小型昆虫,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无翅,腹末端有2条尾须和1条中尾丝。生活在石块及落叶下的湿地,也有在室内咬衣服和书籍的,如毛衣鱼(Ctenolepism villosa)。

有翅亚纲(Pterygota)

1.蜉蝣目(Pterygota):小型至中型,复眼大,触角丝状,膜翅,后翅小。1对尾须细长多节,中间常有1中尾丝。若虫水生;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多数存活几个小时。不完全变态。如蜉蝣(Ephemera)。

翅不是附肢,由翅芽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昆虫纲

2.蜻蜓目(Odonata):大型,复眼大,触角刚毛状。咀嚼上式口器。膜翅,翅脉网状,各翅均有1翅痣。若虫水生,不完全变态。如,黑眼蜻蜓(Aeschna melanictera),新豆娘(Caenagrion)。

3.直翅目(Orthoptera):中型到大型。触角丝状,多节。咀嚼式口器。前翅为复翅,后翅为膜翅。后足为跳跃足。常有听器和发声器。雌虫产卵器发达。不完全变态。如各种蝗虫、蟋蟀、蝼蛄等。

4.竹节虫目(Phasmida):大型。体多为棒形,也有扁平如叶。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翅退化。不完全变态。

昆虫纲

5.等翅目(Isoptera):俗称白蚁。小型到中型。身体柔软,色浅。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翅的有无因群体内不同品级而异,一般兵蚁和工蚁无翅,繁殖蚁有翅。翅为膜翅,前后翅的大小、形状,翅脉相似。不完全变态。为社会性昆虫。

6.半翅目(Heteroptera):俗称蝽。触角丝状。口器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后翅为膜翅。不完全变态。水生和陆生。

7.同翅目(Homoptera):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后方生出。前翅膜质或革质。如蝉、叶蝉、蚜虫等。

昆虫纲

8.鞘翅目(Coleoptera):口器咀嚼式,触角10-11节,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如天牛。

9.双翅目(Diptera):口器刺吸式、舐吸式等,仅有1对前翅,为膜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全变态。如蝇类、蚊、虻。

10.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虹吸式,2对翅都为鳞翅。蝶类触角为棒状,蛾类触角多样但无棒状

11.膜翅目(Hymenoptera):2对翅为膜翅,后翅小于前翅。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第2节常缩小成细腰。全变态。如胡蜂、蜜蜂、茧蜂、蚂蚁等。昆虫纲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

认为海栖的原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

由节肢动物远祖演化的另一个方向是: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节肢动物门

小结

节肢动物的身体异律分节,不同体节愈合形成头部、胸部和腹部,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分节的附肢,体外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体腔为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系统。呼吸器官为水生有鳃和书鳃,陆生有书肺和气管;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腺体(如基节腺、绿腺、颚腺等)和马式管。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门,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应用上,昆虫学已经从动物学中独立出来,并发展为多分支的学科。

原尾目Protura (螈)

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

无翅亚纲Apterygota

有翅亚纲Pterygota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蜉蝣)

革翅目derma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草蛉

竹节虫目Phasmatodea (竹节虫)

蜻蜓目Odonata (蜻蜓)

豆娘

同翅目Homoptera

(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蚧壳虫)

半翅目Hemiptera (蝽象,蝽)

田鳖

鞘翅目Coleoptera

金龟子

七星瓢虫

独角仙

鳞翅目Lepidoptera

(蝶,蛾)

双翅目Diptera (蝇,蚊等)

膜翅目Hymenoptera (蜂,蚁)

等翅目Isoptera (白蚁)

直翅目Orthoptera

(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

螳螂目Mantodea (螳螂)

思考题

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比较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及昆虫纲在形态上的异同。

举例说明甲壳纲动物的洄游。

蛛形纲动物的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

蜈蚣的口器和步足结构有何特点?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根据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我们怎样选用农药、防治害虫昆虫的呼吸系统为什么说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系统?

试述昆虫纲各重要目的特征,并举出各目的常见种类。

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利害关系?

如何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发育?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

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 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1。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2对足。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泛节肢 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 仿自Hickman拼aj.。1997) 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 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 都包括在内。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主要特征 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到陆地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真正的陆栖动物。 登陆成功要解决的问题:呼吸、承重、保水。 节肢动物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克服了以上问题。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异律分节: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结构和机能互不相同。(顶节和尾节不是真正的体节) 身体分部是异律分节的高度发展,由相同功能的体节愈合而成。 各部的功能:头部——感觉、摄食 胸部——支持、运动 腹部——代谢、生殖 分部的类型:头、胸、腹——昆虫纲 头胸部、腹部——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头、躯干部——多足纲、有爪纲 二.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解决保水和承重) 外骨骼:指覆盖在节肢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坚硬的外壳。具有防止水分蒸发、支持、保护内脏,供肌肉附着和协调运动的机能。体壁:包括表皮、单层上皮细胞和基膜。 表皮(形成外骨骼):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由上表皮和原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组成,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和蛋白质。 外骨骼按体节形成分离的骨片,骨片间通过节间膜相连。每1体节通常包被4块骨片:背板、腹板和2块侧板。 矛盾和适应: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通过蜕皮解决),限制运动(形成骨片和关节解决) 蜕皮受激素的控制。通常由1对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调节,如昆虫的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三.附肢分节 附肢与体壁相连处有关节,附肢本身也有关节相连接。这种附肢称节肢 由原肢和端肢组成,原肢和端肢各有内、外肢,端肢附着在原肢的内肢上 附肢的2种类型: 双枝型:较原始,由原肢、内肢和外肢构成,是甲壳动物的典型附肢。 单枝型:由双枝型的端肢外枝退化演变而来,如虾的步足。 附肢高度特化,有支持、运动、感觉、摄食、咀嚼、进攻、防御、呼吸、生殖等功能。 代表动物的附肢: 蝗虫的附肢:触角、大颚、小颚、下唇、足、产卵器、交配器、尾须 虾的附肢:触角、口肢、颚足、步足、游泳足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为横纹肌,肌纤维成肌肉束着生在外骨骼上,与骨骼共同作用,增强了运动机能。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每体节有躯干肌和附肢肌2种。 五.血体腔和循环系统 1、体腔为混合体腔,由次生体腔与原体腔合并而成,内充满血液,故又称血腔。由背隔膜和腹隔膜分成背窦、围脏窦和腹窦3部分。 2、心脏由背血管演变而成,形成一系列心室,每心室有心孔、瓣膜、翼肌。 3、开管式循环:血液从心孔→心脏→动脉→血腔—器官组织—心孔 功能为传送营养和代谢物、激素 开管式循环对节肢动物具有保护意义(压力较低,附肢折断时不致大量失血)。 六.呼吸系统 水生种类以鳃或书鳃呼吸(向外突起形成,血管发达,血液含呼吸色素) 陆生种类以气管或书肺呼吸(内陷形成,血管不发达) 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七.排泄器官: 1. 马氏管:陆生种类具有,来源于外胚层,着生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开口于消化管,末端封闭。从血体腔中收集代谢废物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一、选择题 1.种类最多的动物门是()。 A.节肢动物门 B.软体动物门 C.脊索动物门 D.环节动物门 2.下列哪个无脊椎动物类群中具有能飞翔的种群? A. 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棘皮动物 D. 鸟类动物 E.软体动物 3.在下列无脊椎动物中,完全用气管进行呼吸的是()。 A.宽跗陇马陆 B.日本沼虾 C.中国鲎 D.大腹圆蛛E. 水蚤 4. 东亚钳蝎属于节肢动物门()。 A.多足纲 B.昆虫纲 C.蛛形纲 D.甲壳纲 E.原气管纲 5. 下列不是节肢动物排泄器官的为()。 A. 颚腺 B. 触角腺 C. 马氏管 D. 基节腺 E. 气管 6. 下列哪种动物产的卵鞘可入药,称为桑螵蛸()。 A. 蚱蝉 B. 大刀螂 C. 家蚕 D. 蟑螂 E. 蝗虫 7. 下列哪一器官不是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A. 鳃 B.书鳃 C. 书肺 D.气管 E.马氏管 8. 昆虫纲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特征之外,还有()。 A.体壁突起 B.口器 C.生殖器 D.听器 E.化学感受器 9. 下列动物的附肢分节的为()。 A.蚯蚓 B. 水蛭 C.沙蚕 D. 蜈蚣 E. 蚂蝗 10. 下列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为()。 A.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棘皮动物 D. 环节动物E.线形动物1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E.开放式血液循环 12.节肢动物的肌肉为()。 A.横纹肌 B.斜纹机 C.平滑肌 D.环肌 E.心肌 13.蜚蠊目的重要药用动物是()。 A.美洲大蠊 B.大刀螳螂 C.中华蜜蜂 D.牛虻 E.斑蝥 14.在无脊椎动物中,()因运动的增强,有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类似的横纹肌。

第11章 节肢动物门

第11章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一)、名词解释 1.外骨骼:表皮由上表皮和原表皮组成。上表皮很薄,覆盖在身体最外面,仅占表皮厚度的3%或更少,主要含脂蛋白,但不含几丁质。 2.微气管:极为细小的气管分支。 3.混合体腔:体腔囊的囊壁解体而相互打通,和初生体腔混合为混合体腔。 4.异律分节:节肢动物的某些体节进一步愈合、集中为不同的体区:有些节肢动物身体明确分为头部、胸、腹3部分,有些头部与胸部愈合,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区,有的只有头部和躯干,这种称为异律分节。 5.马氏管: 6.咀嚼式口器 7.刺吸式口器 8.磨胃 9.变态 10.完全变态 11.不完全变态 12休眠 13.滞育 (二)、判断与改错 1、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又称为血体腔。(√) 2、昆虫的血液主要是运送养分和氧气。(×) 3、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脱皮现象,昆虫和甲壳动物终生都可以蜕皮。() 4、昆虫的咽侧体能分泌蜕皮激素,胸腺能分泌保幼激素。() 5、节肢动物具有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平滑肌。() 6、昆虫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便于养分储存,以适用陆栖生活。() 7、蟹类的雌雄可以通过“蟹脐”来判断,即雌蟹的呈圆形,雄蟹略呈三角形。() 8、鲎的血液内含有血红蛋白及鲎素。() 9、所有的蜘蛛都产丝,并都能织网。() (三).填空题 1、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主要是包被身体的_______,自外而内分别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主要由_________和______形成。 2、节肢动物蜕皮时,分泌的蜕皮液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酶。 3、节肢动物的附肢可分两种类型,即__ ___ 和___ __。 4、节肢动物不仅分节,而且身体分部,多足纲的身体由_______和______部组成,蟹、虾则由________和_______部组成,蛛形纲的蜱螨目的头胸部与腹部_____,昆虫纲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 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

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 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 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 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8 节肢动物门

8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区、附肢分节 ?外骨骼、肌肉 ?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消化与取食 ?神经系统、感官 ?生殖、发育 一身体分区、附肢分节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1. 身体分节,能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它是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分化,不同的体节具有不同的形态,用于不同的目的。 2. 节肢动物不仅异律分节,同时多数机能相同的体节又组合在一起,形成体区,使身体分为若干个部,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昆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有爪纲、多足纲: 头部:感觉摄食中心头胸部:感觉摄食运动中心头部: 胸部:运动中心腹部:代谢生殖中心躯干部: 腹部:代谢生殖中心 分节的附肢 ?每体节有1对有分节的附肢。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的体区不同,进化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机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口器、触角、各种运动的足以及辅助呼吸和生殖等各种形态。 ?附肢分节灵活性增加,可上下左右摆动,折弯。 ?节肢: ?双肢型:双枝型较为原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由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 单肢型:原肢和内肢。单枝型节肢由双枝型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例如昆虫的3对步足。 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节肢 1)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2)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身体之间有关节 附肢不分节附肢分节 4)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二外骨骼、肌肉 节肢动物的体壁通常由角质膜、上皮和基膜3个部分组成。 ?外骨骼:包被节胶动物身体的角质膜十分发达,坚硬厚实,故又称外骨骼。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在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一、进化地位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什么是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1、异律分节 2、分节的附肢 3、外骨骼 4、高效的气管呼吸 5、高效的马氏管排泄 6、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二、结构与功能 (一)异律分节 1、定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节之间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异,某些体节愈合形成体区完成不同功能。(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2)胸部:运动中心(3)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 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 蛛形纲(蜘蛛):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 (二)分节的附肢 1、定义与结构(1)定义:附肢本身分节,与身体相连处也有活动的关节——节肢,各节称为肢节。 (2)意义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十分灵活而且有力,增强了适应机能,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 疣足 1)按节分布,数量多 2)形态划一 3)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 4)无肌肉附着 节肢附肢分节形态多样与身体之间有关节有大量肌肉附着体部分布数量少 2、分化1)感觉(2)运动(3)捕食(4)呼吸(5)生殖 3.结构与类型双肢型:原肢、外肢、内肢;单肢型:外肢退化 三)外骨骼与肌肉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包在身体外面,并在某些部位向内突出成为肌肉的附着点,其功能相当于脊椎动物的骨骼,故称该层为外骨骼。 1.来源:上皮细胞分泌 2.组成:上表皮:0.1-1um,蛋白质+脂类+蜡质(陆生种类) 外表皮:几丁质(复杂的含氮多糖类物质)+蛋白质碳酸钙、磷酸钙的沉积使外表皮变硬 内表皮: 几丁质+少量蛋白质 3、意义保护、支持、运动和防止水分蒸发。 4、蜕皮及调节 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逐渐分解溶化,分泌新的表皮层。 一般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中钻出,迅速吞入空气、水分——使身体长大——新的表皮经鞣化变硬。昆虫:胸腺:蜕皮激素——蜕皮 ;咽侧体:保幼激素——保持幼虫性状 5.肌肉:均为横纹肌,形成独立的肌肉束,肌肉与体壁脱离,肌纤维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两端着生在坚厚的外骨骼上,动作有力。 (四)混合体腔与开管式循环 1、混合体腔: 中胚层形成的真体腔裂开与囊胚腔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以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出现按节排列的体腔囊;但在以后的发育中,体腔囊形成的真体腔退化、断裂,形成围心腔、心脏、生殖管腔、排泄管腔等几部分。在以后的发育中,围心腔壁消溶,使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空腔实际上是由真体腔的一部分和囊胚腔形成的,因此称为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和体液,统称血淋巴,所以混合体腔又被称为血腔。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 异律分节 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 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 形成体区。如昆虫: 头部(感觉中心) 胸部(运动中心) 腹部(营养和生殖中心) 意义: 体节既分化, 又组合, 从而增强运动, 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1.2 体壁: 角皮(角质层,外骨骼) 上角皮 原角皮 外角皮 内角皮 上皮 基膜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角质膜) 发生: 上皮分泌形成的一种角质膜(发达、坚硬、厚实)

组成: 上角皮主要由脂蛋白组成, 原角皮主要由蛋白质和多糖的几丁质 功能: 保水、保护内部结构、肌肉的附着点 类型:各个体节通常包被四块外骨骼—背板和腹板各一块, 侧板(连接足和翅)两块; 外骨骼通过硬化作用和矿化作用由软变硬 硬化通常从上角皮的最内层开始,逐渐向原角皮层发展 矿化作用主要是甲壳动物具有的伴随着原角皮层形成的碳酸钙和磷酸钙的沉积现象 1.3 生长与蜕皮 (ecdysis) 概念: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虫动物等的体表具有保护身体的角质层,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必须脱去旧的角质层 蜕皮现象也是节肢动物和其它一些体表被有厚角质层的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特征之一 龄期:节肢动物2次蜕皮之间的时期。 蜕皮过程 动物停止摄食, 上皮脱离旧外骨骼, 并开始产生新外骨骼 同时分泌蜕皮液(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于新旧外骨骼之间, 分解、吸收旧外骨骼; 旧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而变薄, 并在一定部位破裂 动物体钻出, 新外骨骼比旧外骨骼宽大, 并皱褶于旧外骨骼之下

旧外骨骼脱去, 动物吸水、吸气或肌肉伸张而身体膨胀, 新外骨骼便随之扩张, 这样身体也就生长 新外骨骼渐渐增厚变硬, 生长便停止 前肠和后肠内面的旧外骨骼也连在一起脱下 —蜕皮受激素的控制 ?激素与蜕皮,以昆虫为例: –胸腺:分泌蜕皮激素,昆虫成虫胸腺萎缩,不再蜕皮 –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抑制蜕皮 –神经分泌细胞对胸腺的调控:分泌激素活化胸腺,促进蜕皮激素分泌 1.4 附肢及其进化 每一体节几乎都有一对附肢, 附肢是实心的, 内有发达的肌肉, 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 并且本身也分节, 十分灵活, 这种附肢称节肢, 各节称为肢节 作用: 增强了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 节肢的灵活性和运动力都远远超过疣足 1.5 支持与运动 节肢动物依赖外骨骼支持身体,并保持身体的形状 外骨骼具有柔性关节是节肢动物在进化中获得的最大成功之一,为它们打开了一条通向飞行的道路,极大地拓展了生活的空间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 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3对附肢肌,背纵肌、腹纵肌各1对)

节肢动物

外部形状编辑 1、一般均为两侧对称,身体是异律分节,即身体的若干体节分别组成不同的部分,如分头、胸、腹3部,或节肢动物门。 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也有头、胸、腹3部分整个愈合在一起的。 2、体节可能消失,各部机能不同。如头部司感觉和摄食,胸部司运动,腹部司代谢等。 3、除身体分节外,附肢也分节,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各部分的附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分化,分别用于摄食、御敌、行走和游泳。 4、水栖种类的头部附肢甚至躯干部的附肢有能从水中滤取食物的功能。附肢也能起攻击、防卫或辅助交配的作用,有的可通过附肢表面交换空气。有的附肢分化为很特异的结构,如蝎的栉状板和蜘蛛的纺器。有的附肢已经退化或消失。 2结构特点编辑 1、外骨骼和肌肉: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体外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外骨骼分成不 节肢动物门 同的骨片,在相邻体节之间的关节膜上,角质层非常薄,易于屈折活动。 2、每体节的角质层基本上分成4块:1块背板、1 块腹板和两块侧板。通常由于次生性的合并或分割而有不同的变化。附肢的管状外骨骼在各分节之间也有关节膜相连,关节也可活动。多数节肢动物体节间的关节膜折叠在前一个体节外骨骼后缘的下方。某些节肢动物有脊椎动物球窝式的关节。外骨骼有时向体内突出形成内突,作为肌肉的附着点;或内部组织骨化成游离的骨片,供体内肌肉附着,外骨骼由其下方的一层上皮细胞(称上皮或下皮)所分泌。

3、外骨骼可分3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内表皮紧接上皮,是外骨骼中最厚的一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几丁质的复合体,无色而柔软,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 4、外表皮位于内表皮的外侧较薄,在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几丁质中沉淀有钙盐,或富含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一般在节间膜和其他膜质区,由于此层不发达,因而显得柔韧。上表皮位于最外层,薄,通常含有蜡质。 5、有的节肢动物外骨骼薄且无含蜡的上表皮,使水和空气可以透入。角质层一般有纤细的孔道,使角质层下方的腺体的分泌物可以通出。角质层不完全局限于体的外表面。胚胎时期外胚层内陷部分的上皮亦能分泌角质层,因而象前肠、后肠、气管、书肺以至生殖器的一部分,内面衬有角质层,蜕皮时也要脱去。上皮层向内分泌形成基膜,基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肌肉呈束状,由肌纤维组成,两端无肌腱,着生在外骨骼的内壁或内部突起上。 6、无生命的角质层不能象脊椎动物骨骼那样生长,所以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蜕皮前,上皮与外骨骼分离,分泌形成一层新的上表皮。上皮再分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通过新的上表皮把旧皮中的内表皮腐蚀掉。接着上皮层再分泌新的外表皮和内表皮。此时动物体外包着新旧两层皮。旧皮沿着预定的某些线裂开,身体蜕出,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阶段叫做龄期。甲壳动物一生中连续蜕皮多次,性成熟交配繁殖后还能再次蜕皮。 3形态特征编辑 身体分部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由一列体节构成,异律分节,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或头部与胸部愈合 节肢动物门 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例如:昆虫纲(蝗虫)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二部分;蛛形纲(蜘蛛)动物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动物身体分头部、躯干部。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与节肢的比较见下表: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狼蛛 节肢动物(Millipede) arthropod 动物界中最大的类别,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的动物统称,包括一百多万种无脊椎动物,几乎占全部动物种数的84%。成员多样。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体外覆盖著部分由几丁质组成的表皮,能定期脱落,表皮是保护装置,起外骨骼的作用,为肌肉提供附著面。肌序复杂,有的特化以操纵飞行和发声。附肢的外骨骼具关节,因而称节肢动物。有许多特殊的感觉器;体腔退化而代之以血腔;神经系由背面的脑和一对腹神经索组成。已记述879,000种以上,其中约86%是昆虫。据估计,总数有1,000万种以上。分成四个亚门︰ 1. 三叶虫亚门(Trilobita):三叶虫类(Trilobites),在约5.7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的海洋中占优势,在 2.8亿年前的二叠纪灭绝;体卵圆形,背腹扁平,分头、胸和尾节三部分;纵分为三叶。长 3.5~75公分。 2. 单肢亚门(Uniramia):头部有触角、大腭和小腭。胸部附肢单肢或双肢。腹部有的与胸部不分,具附肢;或与胸部分开,附肢有或无。(1)烛纲(Pauropoda):极小的多足类。两对附肢变为口器,8~11对步足。触角4节(极少6节),末端分枝,并有多节的长鞭。体长最多为1.9公釐。(2)倍足纲(Diplopoda):体窄长的多足类,腹部各节由两节合成,每节有两对足和气孔。头有大腭;小腭愈合成腭唇;有时有单眼;触角短,锤形;胸部是4个单节,生殖孔在第3节。体长0.3~28公分。(3)唇足纲(Chilopoda):体窄长的多足类,有许多明显的腹节,各有一对足,第一腹节的附肢变为毒腭;生殖孔在末节。体长约0.5~26.5公分。(4)综合纲(Symphyla):小型多足类,有3对口器,12对步足和一对後纺器,生殖孔在第4躯干节。体长最多为8公釐。(5)弹尾纲(Collembola):昆虫状小节肢动物,分布广。口器外腭式;触角通常4节;眼简单;3个胸节有足;腹部6节,有分叉的弹器;通常无气管;无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体长最多5公釐。(6)昆虫纲(Insecta):三对附肢形成口器;头由6节组成,有一对触角,常有侧眼和中眼;胸部3节,各有一对足,在第2、3节有的具翅;腹部由11节组成,成虫无附肢;生殖孔在後。体长0.25公釐到33公分。 3. 甲壳亚门(Crustacea):多数性;鳃呼吸;外骨骼坚固;有触角、大腭。 4. 有螯亚门(Chelicerata):前体部无触角,但有钳状的螯肢和触肢(或称脚须); 胸部有单肢型步足;腹部如有附肢,则高度特化。(1)肢口纲(Merostomata):大型海产种类,有书鳃(gill book); 前体部完全被背甲覆盖;後体部有一长刺。(2)蛛形纲(Arachnida):前体部与後体部以一窄的腹柄相连,或两部愈合。前体部有螯肢、触肢和四对步足;後体部通常无附肢。以书

笫八章节肢动物门

笫八章节肢动物门 1门的主要特征 1.1身体分部 例如: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 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 蛛形纲(蜘蛛):头胸部、腹部 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 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 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1.2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 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1.3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 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1.4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几丁质是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醋酸酰胺葡萄糖(C32H54N4O21) 几丁质以网格状结构包埋在蛋白质的基质中。 几丁质的物理性质是柔软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几丁质与蛋白质一起组成节肢动物体壁的主要成分。体壁的坚硬程度不是由于几丁质的存在,而是由于蛋白质在酶作用下的鞣化和硬化。 坚硬的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生长,因此具有蜕皮现象。 1.5呼吸系统多样性 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形式多样,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 1)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 2)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 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4)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5)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

第10章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在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3.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 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 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4.举例说明甲壳纲动物的洄游。 答: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前一亚目系指各种虾类,擅于游泳。腹肢为游泳足,划水有力。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除日本沼虾外,又如罗氏沼虾,成体栖憩淡水,而幼体却在半咸水中生活。这种虾有洄游习性;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水深70m以上的广大黄海海区是它们的越冬场所,在越冬期间,对虾分散栖居,到3月底春暖时节,水温上升,就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从黄海南部向北游动,沿山东半岛经廓岛列岛进入渤海湾与辽东湾,随即分散,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中产卵。雌虾不抱卵,排出的受精卵散落水底,夏初孵化,发育和生长都十分迅速,到秋末幼虾大小已接近亲虾。初冬天气转寒,水温开始下降,由越冬场所游迁来的老个体多已被捕,少数也自然死亡,新个体则逐渐自沿岸浅海向较深处密集,形成大群,从11月中、下旬开始,再循春季洄游的路线反向南迁,约在次年1月,到达越冬场所。再经2个多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第八节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这与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高度特化有关。在无脊椎动物中,它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 进化地位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生物学特征 在分节的基础上,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 附肢有关节,有的类群具有可以飞翔的翅; 体表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身体结构及形态、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多样化,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门。 分布范围:5500m的深海——6000m的高山;有的种类几乎占据了陆地的所有生境——甚至出现具飞翔能力的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真正适应陆生的动物。 已知种类>100万,约占动物种数的84%!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异律分节、附肢; 2、外骨骼、肌肉; 3、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4、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5、消化与取食;

6、神经系统、感官; 7、生殖、发育 1.1 异律分节 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其中,身体最前一节称为顶节(acron),最末一节称为尾书(telson=pygidium),末端的称肛节(anal segment)。节数因种类而不同,最多可超过200节)。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体部(tagmata)。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节肢动物的一些相邻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区,机能分工更明显: 头部甲壳类、多足类、昆虫的前6个体节都不同程度地愈合形成头部——动物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昆虫头后的3个体节成为胸部——动物的运动中心; 腹部昆虫胸部后的体节成为腹部——动物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甲壳类头后部的一些体节常与头部联合形成头胸部; 多足类头部之后的体节则形成躯干部。 和取食的功能 形态的这种分化伴随着机能的分工 头部具感觉 和取食的功能 胸部主要为 运动的机能 腹部是代谢 及生殖中心 1.2、附肢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附肢与体躯之间也有关节——分节的附肢增加了附肢运动的灵活性。附肢的分节以及着生的体区存在差异,进化过程中附肢的形态、机能发生了变化——形成口器、触角、各种运动的足、辅助呼吸和生殖的各种形态。 与环节动物不同: 环节动物疣足: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躯干部相连处无活动关节,小而运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