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讲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讲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讲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一、地震

1.地震的基本特点 (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地震的成因 (1)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3)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地震的分布

(1)我国的地震分布是不均匀的。

(2)总的来说,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二、泥石流灾害

1.主要类型⎩⎪⎨⎪⎧ 暴雨泥石流:发生在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 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东经102°以西的高 原上

2.形成

因素

⎩⎪⎨⎪⎧ 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 暴雨决定性因素等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 积等

3.分布 界线 界线以西 界线以东 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

凉山、乌蒙山一线为界 为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呈零星分布

三、滑坡

1.成因⎩⎪⎨⎪⎧ 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 以及外表形态等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 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

界线

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 差异 东西

差异 东部 稀疏 西部 较为密集,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省际差异

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

贵州等省 考点|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考点整合]

1.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成因、特点与分布

地质灾害 多发原因

特点 分布 地震灾害 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

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

处,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带之间

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分布不均,震中呈条带状分布。西部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红河地震带,东部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郯城—庐江、河北平原、汾渭、燕山和秦岭地震带 滑坡和泥多山的地形、雨量集中、范围广、危害大 泥石流的分布以燕山、太行山、龙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的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3.滑坡

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应用体验]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解析:由图中可以分析得出地质灾害极重灾区沿河谷分布,且很多地方出现堰塞湖。堰塞湖是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因此,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唐家山堰塞湖分布于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极重灾区,与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有关,与地质构造不稳、岩性疏松、山高谷深的地形有关,还与当地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有关。

答案:(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

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下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解析:1.B 2.D 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汶川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携带泥沙沉积而成;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

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

势起伏较大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4.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C 4.B 第3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的发生没有先兆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的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4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5.(2016·浙江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下图为贵州省略图。

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解析: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该省地面塌陷多发原因从地下溶洞分析。

答案:崩塌可溶性岩石多,地下溶洞发育;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等。

6.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高中地理 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新课导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虫灾、鼠灾等危害尤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分布情况怎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第三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组活动1】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交流自己上网查阅的中国自然灾害事例。然后进行汇总,在全班交流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汇总】略 【分组活动2】教师将各组指定为我国的不同地区,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归纳出本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主要发生时间。每组选派一名负责人,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并将学生说出的自然灾害按地区汇总到黑板上。由此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 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如下图所示: 【实践活动】阅读课本32页材料“自然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回答问题。 1.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自然灾害,举一实例说明其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2.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近某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 【点拨】1.(略)因地而异,据具体材料分析。 2.近l0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次。中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l999年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1999年至2001年严重的持续干旱,加上台风、地震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1000亿元。 【承转】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读图分析】读“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1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教学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讲授过程】 一、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P30。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

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 (30) ,探究,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结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探究活动:结合图2.7和图2.8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中人口、经济、财产有什么不同。如有同级地震,灾情会有什么不同?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①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吗? ②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③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④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 通过案例的阅读及探究活动能够了解到: ①我国地震的强度大; ②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a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b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c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d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e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 人教版选修5 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 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错误!⇒错误!⇒错误! ⇓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错误!⇐错误!⇐错误! ⇓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 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 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 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 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 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重 难点) 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 4.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自然灾害地域分异 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地震台湾、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1.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上重要灾害有哪些?第二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且多地质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上重要灾害有暴风雪、地震、冻害。 第二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区、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多地质灾害。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

高中地理21《地质灾害》教案(1)鲁教版选修5

第一节地质灾害(建议安排2课时) 课程标准: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改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了解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能力。 (2)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树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地质灾害的观念,增强忧患意识、防灾意识。 二、导与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观察图2—1—1并结合以下材料,感受地下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个坐标:东经118.2°,北纬39.6°。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个时刻: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仿佛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整个华北大地在剧烈震颤。天津市发出房倒屋塌的巨响,正在该市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被惊醒;北京市在摇晃不止,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颤动,天安门城楼上粗大的梁柱发出断裂般“嘎嘎”的响声。在华夏大地,北至哈尔滨,南至安徽蚌埠、江苏清江一线,西至内蒙磴口、宁夏吴忠一线,东至渤海湾岛屿和东北国境线,这一广大地区的人们都感到异乎寻常的摇撼。强大的地震波,以人们感觉不到的速度和方式传遍整个地球。2、板块构造学说。请说出它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前言部分第二段内容,试说出: (1)什么是地质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出哪些地质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发生过程吗? (二)地震灾害 1、探究:观察图2—1—2,并结合第一、二两段教材,试说出: (1)什么是地震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三、四段,试说出: (1)什么是震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烈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

我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教案

2.3■■■■■■■■■■■■ 三河市第二中学景红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所以在讲解中最好配以视频或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滑坡和泥石流的控制因素 【导入】设置情境,以身边的自然灾害为导入,提高学习欲望。 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吗?如果没有经历也没关系,老师希望你们一生平安幸福,远离任何灾害的伤害,当然也不要有遗憾,我们可以在地理课上共同来了解我们国家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讲授】用康定地震视频来让学生注意地震的相关知识 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我们需要了解的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全在这段视频中,所以大家要仔细把握有关信息,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回答你从这段视频中所了解的知识。 1播.放康定地震视频,展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灾区的地形、人口密度、主要经济活动、受灾程度等相关信息。 2视.频主要内容如下: 201年411月24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8千米,震中距成都22公0里。由于地震灾区地处高寒山区和民族地区,是纯畜业乡,人口稀少,经济水平较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可能性很少,灾区房屋损毁程度不严重。 【活动】自主学习地震相关知识 1.教师展示“地震构造示意图”及课本第17页地震小词典内容,学生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例: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教案 选修5

第二章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以及造成危害的学习,让我们学会一些求生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过程与方法: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教学重点】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发生过程。 【教学难点】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滑坡和泥石流的控制因素。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震灾害 (结合身边实际用案例导入新课)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有记录最大的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导学问题一)地震灾害属于地质灾害,除地震灾害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灾害属于地质灾害?你能说出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生过程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以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危害都很大,所以我们要研究学习地质灾害。 (导学问题二)最主要的、影响最大、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那么什么是地震?地震是什么结构的?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P20-21,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构造(如教材图2-1-2所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导学问题三)我们知道地震的破坏力一般非常强大,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地震的大小?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P21,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导学问题四)同一个地震对其影响区域的破坏程度是不是一样的?大体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叫做烈度。同一次地震,距离震中距的远近不同、地面建筑物的抗震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烈度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却有多个烈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讲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讲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 流】之小船创作 一、地震 1.地震的基本特点 (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地震的成因 (1)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3)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地震的分布 (1)我国的地震分布是不均匀的。 (2)总的来说,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二、泥石流灾害 1.主要类型

⎩⎪⎨⎪⎧ 暴雨泥石流:发生在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 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东经102°以西的高 原上 2.形成 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 暴雨决定性因素等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 积等 3.分布 界线 界线以西 界线以东 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 凉山、乌蒙山一线为界 为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呈零星分布 三、滑坡 1.成因⎩⎪⎨⎪⎧ 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 以及外表形态等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 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 界线 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 差异 东西 差异 东部 稀疏 西部 较为密集,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省际差异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省 考点|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考点整合] 1.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成因、特点与分布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特点分布 地震灾害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 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 处,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带之间 分布范围广;频 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分布不均,震中呈条带状分布。西 部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昆仑山、 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 红河地震带,东部有台湾地震带, 东南沿海、郯城—庐江、河北平原、 汾渭、燕山和秦岭地震带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山的地形、雨量集中、 森林覆盖率低及人为因 素的不良影响 范围广、危害大 泥石流的分布以燕山、太行山、龙 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 线以西为主要发育区;滑坡大致以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 山以西较为密集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的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3.滑坡 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应用体验]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

高中地理《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_滑坡》教案湘教版

《滑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滑坡的发生条件; 理解滑坡的危害; 了解如何防御滑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滑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滑坡情景,了解滑坡的概况和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分析滑坡发生条件;通过滑坡灾后视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归纳滑坡的危害,并引入深层思考并设计滑坡的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滑坡视频及课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防灾和抗灾意识;养成生活中学会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滑坡的概念及发生条件; 归纳滑坡的危害及相关的防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实际的滑坡类比,从而正确归纳出滑坡的发生条件。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诱思探究法;问题导学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3分钟): 展示:利用图片显示灾情报道让学生来说是什么灾害?导入新课——滑坡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在新课部分,我选择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滑坡的形成条件,因此这部分会采取模拟实验及相关的视频演示的方法来开展。 1、滑坡的概念和发生条件: 展示:今年暑假中在鲁甸灾区的滑坡图片和视频,引入滑坡的概念; (同学们不禁要问了,这些灾害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探讨) 2、滑坡的发生条件: (老师拿出滑坡的模型并分组发下去,然后提出对每一组的要求) 模型介绍:教师介绍模型的制作材料和注意点;

实验材料:模型共6个。其中1号用来演示降水与滑坡的关系;2号两个模型坡度对比较大用来演示坡度与滑坡的关系;3号用来演示岩石破碎程度与滑坡的关系;4号用来演示植被与滑坡的关系;5号用来演示地震与滑坡的关系;6号演示人类活动与滑坡的关系。每组配发竹片用于拨动土层;备两瓶开口有喷水孔的水瓶,在实验时让学生选择使用。 实验:学生分为6组,分别发给不同的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滑坡?结合课本内容,实验时间10分钟,找学生说出各组的结论(每组至少一人,可由同组人补充) 第一组:用水瓶模仿降水,较大的长时间的降水易出现滑坡。一号模型; 第二组:二号模型,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坡度大小对滑坡的影响,得出“无坡不滑”的结论; 第三组:裸露的岩石,什么方法也不会滑坡,得出结论岩石破碎也是滑坡的必要条件。 第四组:地表植被破坏,易诱发滑坡。 第五组:地震越强烈,烈度越大,滑坡发生可能性越大。 第六组:通过工具的使用,沿坡下修筑公路、房屋时易导致坡度不稳,诱发滑坡。 在分析该原因时,学生的分析角度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如提示学生从模型本身的因素和外界因素(坡面物质、模型坡度和洒水)进行分析,辅助学生回答; (以上是关于模型的分析,归因到影响因素:模型的坡面物质、坡度以及洒水这个外界因素。利用这个直观的模拟实验的展示,学生能够根据这些因素较容易地分析出模型产生现象的原因;之后再与实际的滑坡相联系,这样的过渡,学生较易接受) 小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条件并归纳为:天、地、人三方面。 滑坡的形成条件:天:降水 地:坡度(必要条件); 破碎的物质(必要条件); 植被 地震; 人:人类活动 在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是诱发因素?其中人类活动在众多诱发因素中比较明显,具体有哪些人类活动易诱发滑坡呢?课件展示出几种现象,让各组分别演示出来,并解释原因。(10分钟) (以上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的突破。)

高中地理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学案

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1.能列举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 2.掌握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重点) 3.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阅读教材P72第1段~第4段,完成下列问题。 1.环境特点 (1)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 本区东部、南部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业区,西北部为农牧交错地区。 (2)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递变。 (3)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 2.主要自然灾害 黄土高原的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水土流失,此外,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 3.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质地疏松,易被侵蚀。 (2)大部分地方植被稀少、黄土裸露。 (3)夏季暴雨较多,冲刷强烈。 正误判断: (1)从土壤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 (2)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 【提示】(1)√ (2)√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而黄河泥沙的90%来自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所以加强中

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关键。 教材整理2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阅读教材P72第5段~P74,完成下列问题: 1.位置:本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原因 错误! 3.地震灾害的特点:活动强度大、频率高、危害大。 正误判断: (1)川滇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多发。( ) (2)加强对川滇地区监测,可以准确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损失。( ) 【提示】(1)×川滇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 (2)×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报。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约5.0×109 t,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12(6.0×1010t)。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53×106km2,占国土面积的16%。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 4.3 ×105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0%左右。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1.1×105km2。目前黄土高原的年水土流失总量已达2.2×109t,比1949年提高了31%。 探讨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当地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且量大。 探讨2:水土流失还会引起哪些灾害? 【提示】加剧当地的干旱,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 成因以及各 第一篇: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 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录象、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成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世界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 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例: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火山喷发 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火山锥及火山口、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熔岩造成的。 例: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教材图(4.28)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①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6-2地质灾害 学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2 地质灾害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一、地震 1.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源深度: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③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④震中距:指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⑤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⑥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⑦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危害 ①造成房屋倒塌。 ②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③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④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⑤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⑥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地区 ①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 1.概念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地区 ①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 ②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 ①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 ②堵塞河道。 ③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 1.概念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 ①地势陡峻。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6-2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 【课程标准】 解释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并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正确对待地质灾害地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直播间》视频导入(点击图片播放),关于2019年10月28日甘肃发生5.7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了解此次地震给甘肃夏河县人民带来的灾害,并且思考还有哪些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新课讲授 1.地震灾害 (1)概念 A.学生通过课本复述定义。教师突出关键词,以便更好理解定义。 B.地震结构的讲解,通过“地震构造示意图”讲解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并分析它们间的联系,震源浅、震源深度浅、震中距小,破坏性巨大。

C.震级和烈度 [活动探究]读“5.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图,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震级、地质结构、建筑物三方面思考。 (2)发生过程 了解横波和纵波,发生地震时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 先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摇晃,原因是地震波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3)类型和发生机制 A.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B.成因机制分类: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陷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教学案高二地理教学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 【教学目的】 1.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3.利用地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课本的预习,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通过举例说明和互相交流.做好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的梳理引导,并给予积极评价. 二、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①________或者者②________,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③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④________,B为⑤________,BC为⑥______,AB为⑦________。 (2)D为⑧________: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⑨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烈度与⑩________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⑪____________等有亲密关系。 4.分布: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⑫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⑬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知识点二、滑坡和泥石流

①断裂②错位③地震波④震源⑤震中⑥震源深度⑦震中距⑧等震线⑨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⑩震级⑪地面建筑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⑬环太平洋地带⑭岩体与土体⑮泥沙石块⑯山区沟谷⑰岩体比较破碎⑱陡峻⑲重力作用 三、探究 问题1.“地震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说法对吗? 提示:1.不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泼的地方也容易发生地震。 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一一共同条件有哪些? 提示:2.地势起伏大;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植被覆盖较差等。 探究点1地震 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2021年5月12日在中国发生6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其各有何特点? (3)什么是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4)世界上有哪两大主要地震带?为什么这些地区地震灾害频发? 提示:〔1)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者者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降临时使地面物体产生上下颠簸;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降临时,使地面物体左右摇摆。 (3)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的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质量等。 (4)世界上有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两大主要地震带。因为这些地区地处板块与板块的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汇报课设计、反思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尝试分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3.通过对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2.列表对比泥石流与滑坡发生条件的异同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地质灾害,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树立防灾救灾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

学态度。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滑坡、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教学难点 1.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条件。 教学媒体与教具 ppt多媒体课件展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2008年汶川地震给国人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也惊醒了中国人。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研究地质灾害成了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高中阶段要学习集中重要的灾害类型,其中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地震灾害。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关于在地震的知识。 地震是岩层所承受的地应力超过了自身能够承受的极限,岩层断裂、破碎,突然向四周传递能量的现象。带来巨大的破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可以有多个烈度。烈度的大下和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关。 地震向四周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递能量。地震波可以有两

高中地理_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修五。本节内容是在高二下学期学习的。虽是选修内容,但作为必修教材必要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一方面地质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且强度大。我国每年都要遭受严重的地质灾害损失。学习灾害产生机制,了解地质灾害成因、特点与分布,对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这部分知识也是全国各地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 (二)课标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课标解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 1.认知解读 ①知道(knowledge)地震、泥石流、滑坡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②领会(comprehension)理解地质灾害的链发、群发现象; ③应用(application)根据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说明:1.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的原因;2.结合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讨论世界上主要地震带分布的原因; ④(分析analysis)结合高考材料分析题,分析特定区域滑坡灾害发生原因和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⑤(综合synthesis) 通过案例和材料分析,总结高考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学会同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能从具体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来,构建知识体系。 ⑥(评价evaluation)学习地质灾害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从而达到人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读 “多难兴邦”激励青少年现在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好好学习知识,未来振兴祖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深入了解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1

高中地理1.2.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名师制作优质教案(人教版选修5)

第2课时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定义: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地震构造 (1)图中C 为震源、B 为震中、BC 为震源深度、AB 为震中距。 (2)弧线DE 为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 (1)定义: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分类⎩ ⎪⎨⎪⎧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4.烈度 (1)定义: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5.分布⎩⎨⎧ 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1.如何分析等震线图? 【提示】 分析等震线图时,首先找出震中所在的位置。震中附近震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为极震区,因此烈度最大的地点就是震中,在等震线图上一般位于不规则等震线的中心位置。其次确定烈度从大到小变化的方向,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的等值线数值越大,同一条等震线上各点的烈度相近。再次根据烈度变化的方向和等震线的形状推断影响烈度的因素。 2.台风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吗? 【提示】 能。台风能带来大量的降水且多为暴雨,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问题导思】1. 怎样表示地震的大小? 【提示】 用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2. 怎样描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有哪些影响因素? 【提示】 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3. 世界上的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 震级和烈度的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