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

1. 引言 (2)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

2.1 可燃物的种类 (2)

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

3. 燃烧理论 (6)

3.1 燃烧的条件 (6)

3.2 着火形式 (6)

3.3 着火理论 (7)

3.4灭火分析 (14)

4. 爆炸理论 (18)

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

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

4.3 防控技术 (23)

5. 结论 (24)

1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

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1 可燃物的种类

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

2

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例如,碳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可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如硫化氢的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硫(SO2),也可以生成三氧化硫(SO3) 。

2.2可燃物的热特性

(1)可燃物燃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放出热量。了解可燃物发热量的多少及放热的快慢对于了解燃烧后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燃物燃烧燃爆炸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等都与物质的放热特性有关。例如:碳(石墨)燃烧热392.88 KJ/mol ,氢气燃烧热285.77 KJ/mol。

(2)假设反应体系在等温条件下发生某种化学反应,除了膨胀功之外不做其它功,则此体系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在火灾研究中经常更关心可燃物的热释放速率。这一参数体现了火灾中放热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决定火灾温度高低及烟气产生量的重要参数。原则上说,如果知道火灾中可燃物的质量燃烧速率和热值,就能够按下式计算热释放速率。

(2-1)

式中,为可燃物的质量燃烧速率,为该可燃物的热值,为反映不完全

燃烧程度的因子。

(3)燃烧反应是在一定空间内进行的。通常,反应空间内的温度分布不会很均匀,有火焰的区域温度高,因为该处正在发生燃烧反应,而火焰面以外区域的温度将会显着降低。火焰温度指的是在绝热条件下,可燃物与氧化剂的量处于化学当量比,且发生完全燃烧时,火焰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其高低主要与可燃物的着火特性、热值有关。氧化剂的种类不同,火焰温度也不尽相同。同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所达到的温度比在空气中燃烧达到的温度高,同时环境温度和压

3

力也对火焰温度有一定影响。表 1 列出了若干可燃物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火焰温度。

表1 部分可燃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的火焰温度

物质名称火焰温度∕℃物质名称火焰温度∕℃甲醇1100 乙炔2127

乙醇1180 氢气2130

丙醇1000 煤气1600~1850

乙醚2861 一氧化碳1680

原油1100 碳化氢2110

汽油1200 天然气2020

煤油700~1030 石油气2120

(4)其理论如下:

(2-2)

式中,为可燃物的低位热值;和

给温度时的热焓;为某些燃烧产物离解所吸收的热量;为燃烧过程中向周围介质散发的热量;为不完全燃烧所造成的热量损失;为烟气在燃烧温度时所具有的热焓;为系统对外界所作的功。

(2-3)

式中,为烟气的体积比定容热容,其值取决于烟气的组成;为烟气的

4

体积。

(2-4)

这样算出的温度通常称为可燃物的理论燃烧温度。如果再不考虑燃烧产物的热解,则可进一步得到:

(2-5)

这样表示的温度称为量热计燃烧温度。如果燃烧是在α=1 的完全燃烧情况下进行的,并认为可燃物和空气的初始温度都为0℃,则:

(2-6)

这一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理论发热温度。此温度只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有关,而与燃烧条件无关。因此这一参数表示可燃物燃烧所能达到的温度上限。

(5)而实际温度是

(2-7)

式中,为燃烧温度的修正系数,一般为0.6~0.9。

5

3. 燃烧理论

3.1 燃烧的条件

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氧化剂和引燃源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含有一定的化学能、可与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放出大量热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氢气、甲烷、木材等;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够与可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氧化剂,或助燃物。氧气、空气是最常见的氧化剂,氯酸钾、过氧化钠等也都是氧化剂;凡是能引起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燃烧的能量都称为引燃源,常见的引燃源有小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2 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物的组分浓度、引燃能的大小及反应的温度和压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在一些情况下,若可燃物没有达到一定浓度,或氧化剂的量不足,或引燃能不够大,燃烧反应也不会发生。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4%时便不能点燃,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4%时常见可燃物质不会燃烧,而一根火柴的能量不足以点燃大煤块。

3 实际上,当可燃物和氧化剂开始发生燃烧后,为了使化学反应能够持续下去,反应区内还必须能够不断生成活性基团。因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的反应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经过生成活性基团和原子等中间物质,通过链反应进行。如果除去活性基团,链反应中断,连续的燃烧也会停止。

3.2 着火形式

1 可燃物的着火是发生正常燃烧的起始阶段,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燃烧阶段,可燃物着火主要有自燃和点燃两种机理。

2 自燃是物质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自行发生的燃烧现象,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两种形式。化学自燃是可燃物质在常温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的燃

6

烧,一般只有一些特殊物质可发生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的自发着火。热自燃则是物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其周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的燃烧现象。某些物质的缓慢氧化反应可导致其温度升高,以致发生自燃,例如长期堆积的原煤、烟叶、棉纱等发生的自燃;对某些物质迅速加压也可导致其温度升高,例如压燃式活塞发动机中发生的着火。

3 点燃则是在常温下,使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能源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地加热而首先着火。随后,发生燃烧反应的区域逐渐扩大传播到可燃物的其它部分或整个反应的空间。在大部分火灾中,可燃物是通过点燃形式而着火的。

3.3 着火理论

包括:热自燃理论,链反应理论,热点燃理论,电火花点火理论。

3.3.1 热自燃理论

(1)这种理论假设在某一体积为V、表面积为F 的密闭空间中存在一定的可燃混合气,开始时其氧化速率很慢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反应速率亦逐渐加快;与引同时,可燃气会通过系统的壁面向外散热。若系统的放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则到一定时间就会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温度,进而发生着火。

(2)于是系统的能量守恒方程可写为:

(3-1)

式中,为密闭空间内单位体积内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的热量,

7

通称放热速率;而

是按单位体积内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散发的热量,

通称散热速率。

现结合下图1来讨论和随温度的变化状况。

设可燃混合气由A、B 两种组分组成,且反应形式为 2 级,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3-2)

式中,为反应速率(mol/(m3·s));

为频率因子(m3/(mol·s));C A 、为

反应物A 和 B 的浓度(mol/m3);E 为反应的活化能(kJ/m3);R 为普适气体常数(kJ/(mol·k));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

(3)根据上式,可认为放热速率与温度成指数曲线关系。而系统的散热速率可认为与其内外温差呈线性关系。随着环境温度

的不同,可得到图中所示的

一组平行的散热曲线。若环境温度较高,散热速率较慢,于是与

有 A 和

B 两个交点。

8

图 1 热自燃过程中的放热与散热曲线

反应开始时,可燃混合气的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因此散热损失Q1=0。

在缓慢化学反应的影响下,混合气的温度上升。随着混合气与环境的温差逐渐增大,散热速率也逐渐增大,逐渐接近放热速率,并最终使系统的放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即达到 A 点。故 A 点是个稳定工况点,就是说,即使系统发生微小的温度扰动,结果都能使混合气的温度回到Ta,反应不会自动加速而着火。

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散热速率一直大于放热速率。对此,如果仅依靠自身的反应,其温度不可能继续升高。只有由外界向系统补充能量,才可能使系统从A 点过渡到 B 点。

B 点则是不稳定工况点。当系统到达该点时,如果某些原因致使系统温度略有增加,则由于系统的放热速率总是大于散热速率,从而使系统达到着火温度,即自动加速至着火。相反,若对系统提供一个温度略低的扰动,则由于散热速率

9

总是大于放热速率,使系统的温度不断下降,直至返回 A 点。

根据公式:如果使hF/V 减小,或

增加,则系统的散热曲线将会向右平

移。最终可出现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在 C 点相切的情况。C 点的物理意义是系统的放热速率与散热速率达到平衡,它也是一个不稳定工况点。若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系统的温度出现下降,则系统返回 A 点;若由于某些原因使系统的温度继续增高,则将使系统的反应自动加速直至发生着火。因此 C 点标志着系统由

低温缓慢反应到自动加速反应的过渡。根据着火的定义,C

点便代表热自燃点,

是该可燃混合气的热自燃温度。

3.3.2 链反应理论

对大多数碳氢化合物与空气的反应过程来说,根据热着火理论可以进行合理地解释,但也有很多现象不能解释,例如氢与氧反应的三个爆炸极限。而链反应理论却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在体系的反应过程中,可出现某些不稳定的活性中间物质,通常称之为载体。只要这种链载体不消失,反应就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反应结束。

(1)链反应的基本阶段:链反应一般包括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活性基团的过程称为链引发。要使反应物分子原来的较稳定的化学链断裂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链引发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使反应延续下去,在活性基团与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的同时,还需要继续生成新的活性基团,这一过程称为链传递。当活性基团与某种性质的器壁碰撞,或与其它类型的基团或分子碰撞后,可以失去能量,从而成为稳定分子,其结果是反应停止,称为链终止。

(2)设在链引发阶段,活性基团的生成速率为W1,在链传递阶段,活性基团

10

增长速度为W2,在链终止阶段,活性基团的销毁速度为W3。活性基团浓度n 越大,发生反应的机会越多,可认为W2正比于n,并写为W2=fn,f 为活性基团的生成速率常数。同时n 越大,发生碰撞机会也越多,销毁速度增加,即W3正比于n,写为W3=gn,g 为链终止过程中活性基团销毁速度常数。由于分支过程是由稳定分子分解成活性基团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因此温度对 f 影响很大,温度升高,f 值增大,W2也随着增大。链传递过程中因分支链引起的活性基团增长速度W2在活性基团数目增长中起决定作用。由于链终止反应是合成反应,不需吸收能量,因此系统温度增高,反而可加速活性基团的销毁,即令g 下降。

(3)在整个链锁反应中,活性基团数目随时间的变化率为

(3-3) 令,则上式可写成:

当系统的温度较低时,很小,很大,可能出现的情况,反应速度不会自动加速至着火。

(4)根据链反应理论,反应的自动加速并不一定单纯依靠热量的积累,通过链反应逐渐积累活性基团的方式也能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3.3.3 热点燃理论

(1)绝大部分可燃物的着火是通过点燃实现的,而着火首先是从气相物质着

11

火开始的。点火源的性质对着火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若点火源提供的是热能,则通过升高可燃混合物的温度来实现着火;若点火源能够提供一些活性基团,也有利于促成着火,不过生成活性基团通常需要有足够高的温度为基础。

(2)下面结合图2简要计论热点燃理论。设其系统中超初存在某种温度为的

可燃混合气,这种可燃混合气具有一定的临界着火温度。然后将一温度为

灼热质点送入混合气中。由于两者存在温差,质点的热量便以导热的形式传给邻近气体。

(3)质点的温度与气体的临界着火温度可能有以下三种关系:

<。这时系统的化学反

①质点的温度低于混合气的临界着火温度,即

应速率很低,不能发生燃烧反应,其温度分布如a线所示。这种状况可以表示为:

(3-4)

②质点的温度等于该混合气的临界着火温度,即=。这时在质点的导热

影响下,其边界层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已变得足够大,因而能放出一定的热量,使

。但是边界层外的气相温度较低,反应速率仍很慢,

边界层内的温度近似等于

仍不能引发可燃混合气着火。随着离开质点的距离增加,温度将逐渐降低,总的温度分布如b线所示,这种状况可以表示为:

(3-5)

12

③质点的温度高于该混合气的临界着火温度,即。在这种情况下,

可燃混合物的反应速率进一步增大,结果使在离开质点表面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化学反应速率变得足够大,从而出现了火焰。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除传向周围气体外,还可能有一小部分传给热质点。于是总的温度分布如 c 线所示。这种状况可以表示为:

(3-6)

它表明点火成功。

图 2 热质附近的温度分布

3.3.4 电火花点火理论

(1)电火花点火是一些燃烧设备的常用点火方式,也是造成火灾的重要原因。当将两个电极放入可燃混合气中,通过放电可使两极之间释放出高能量的电火花,从而将可燃混合气点燃。

13

(2)电火花点火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电火花使局部报体着火,形成初始火焰中心;然后火焰由初始中心向未燃混合气中传播。如果能够形成初始火焰中心并出现稳定的火焰传播,则表明点燃成功。

(3)可燃混合气的最小点火能和电极熄火距离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混合气的比较容cp 越大,最小点火能越大。因为比热容大,混合气升温时吸收的热量多,难以很快达到着火温度。

②混合气的导热系数λ越大,最小点火能越大。因为电火花发出的能量被迅速传导出去,而与火花接触的混合气的温度却不易升高。

③混合气的活化能大,最小点火能亦大。因为反应物不宜裂解,难以生成活性基团。

④混合气的压力大、初温高,最小点火能小。

⑤可燃气的燃烧热大,最小点火能小,混合气容易点燃。

3.4灭火分析

灭火是着火的反问题,也是火灾预防控制中最关心的方面。实际上,着火的基本原理也为分析灭火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采取某种工程措施,去除燃烧所需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火灾就会终止。基本的灭火方法有以下几种。

3.4.1 降低系统内的可燃物或氧气浓度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导致火的熄灭。在反应区内减少与消除可燃物可以使系统灭火,当反应区的可燃气浓度降低到一定限度,燃烧过程便无法维持。将未燃物与已燃物分隔开来是中断了可燃物

14

向燃烧区的供应,将可燃气体和液体阀门关闭,或将可燃、易燃物移走等,都是中断可燃物的方法。通常将这种方法称为隔离灭火。

降低反应区的氧气浓度,限制氧气的供应也是灭火的基本手段。当反应区的氧浓度约低于15%后,火灾燃烧一般就很难进行。用不燃或难燃的物质盖住燃烧物,就可断绝空气向反应区的供应。通常将这种方法称为窒息灭火。

3.4.2 基于热着火理论的灭火分析

降低反应区的温度是达到灭火的重要手段,这可以依据反应体系的热平衡做出定量分析。当反应区的温度为T01 时,反应体系的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可出现交点A 和切点D;当反应区的温度为T02,体系的放热曲线与散热曲线可出现A2、B、E2 三个交点;这时的稳定燃烧状态对应于E2点;当反应区的温度为T03 时,体系的放热曲线与散热曲线将出现切点 C 与交点(如下图3)。

图3 通过降低环境温度灭火

对于已经着火的体系,当环境温度降低至T02 时,稳定燃烧点由E3 移到E2。而因E2 是稳定点,系统则在进行稳定燃烧。这表明,系统环境温度降到

15

着火时的环境温度,系统仍不能灭火。当环境温度降低到T01 时,放热曲线与散热曲线相切于D点。但D是个不稳定点,系统一旦出现降温扰动,就会使散热速率大于放热速率,系统的工作点便会迅速称到A1,而A1代表缓慢氧化状态,其物理意义是系统灭火。因此,系统的临界灭火条件是放热曲线与散热曲线在D点相切。这与着火临界条件为在C点不同。系统灭火的临界条件可写成:

(3-7)

通过改变系统的散热条件也能达到灭火的目的。设环境温度T0 保持不变,在某种散热条件下,可得到系统在E3 点进行稳定燃烧(见下图4)。系统散热状态改善,散热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以致使散热曲线与放热曲线相切于C点,相应的燃烧状态由E3 点移向E2,由于E2 仍是稳定燃烧态,系统不能灭火。继续增大散热曲线的斜率,最终使散热曲线与放热曲线相切于 D 点,因D点是不稳定点,系统将向A1 移动,并在A1 进行缓慢氧化,于是系统完成了从高温燃烧态向低温缓慢氧化态的过程,即系统实现了灭火。

图4 通过改善系统散热条件使系统灭火

16

17

3.4.3 依据链反应理论的灭火分析

根据链反应着火理论,若要使已着火系统灭火,必须使系统中的活性基团的销毁速率大于其增长速率。燃烧区中的活性基团主要有 H 、OH 、O 等尤其是OH 较多,在烃类可燃物的燃烧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大这些基团销毁的主要途径有:

(1)增加活性基团在气相中的销毁速度

活性基团在气相中碰到稳定分子后,会把本身能量传递给稳定分子,而自身也结合成稳定分子。例如,将某些含溴的物质送入高温燃烧区时,将会生成HBr ,而 HBr 在燃烧过程中可发生下述反应:

(3-8)

(3-9)

(3-10)

这样系统中的 OH 、H 便会不断减少,从而使燃烧终止。

(2)增加活性基团在固体壁面上的销毁速度

在着火系统中加入惰性固体颗粒,可以增加活性基团碰撞固体壁面的机会。例如,将三氧化二锑(Sb 2O 3)与溴化物同时喷入燃烧区,可生成三溴化二锑 (Sb 2O 3),而 Sb 2Br 3可迅速升华成极细的颗粒,分布在燃烧区内,还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3-11)

(3)降低反应系统的的温度;

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活性基团增长速度将大大减慢。对于不同类型的火灾应当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灭火方法不当不仅无法取得好的灭火效果,而且还会造成火灾的扩大。

4. 爆炸理论

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爆炸是特定系统中巨大能量突然释放的过程,可形成猛烈的机械功,并经常伴有强声、强光现象。内部特征是发生爆炸时,大量气体和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内突然释放或急剧转化,造成高温高压等非寻常状态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跃和随后的复杂运动,显示出不寻常的移动或机械破坏效应。外部特征是爆炸将能量以一定的方式转变为原物质或产物的压缩能,随后物质由压缩态膨胀,在膨胀过程中作机械功,进而引起附近介质的变形、破坏和移动。同时由于介质受振动而发生一定的声响效应。热量是爆炸能量的源泉,快速使有限的能量高度积聚,生成或存在的气体则是能量转换、能量释放的工作介质。

4.1.1 爆炸种类

4.1.1.1 按照能量来源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分类,可将爆炸分为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和核爆炸三大类。

化学爆炸是物质由一种化学结构迅速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突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例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爆炸等。由于在瞬时

18

生成的大量高温气体来不及膨胀和扩散,仍局限在较小的空间内,最终会引起压力急剧升高而导致爆炸。例如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等。

4.1.1.2 按照爆炸反应相分类

按照参加爆炸反应物的相的状态,可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和固相爆炸三类。

(1)气相爆炸是在气体(主要是空气)中发生爆炸,大部分为化学爆炸。这是可燃性气体发生燃烧反应的一种状态,主要包括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爆炸、液雾爆炸、粉尘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等。氢、一氧化碳、甲烷、乙炔等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通常为空气)的混合气体所发生的爆炸都属于气相爆炸。

(2)液相爆炸是液相和气相间急剧发生相变化时的现象,包括聚合物爆炸、蒸气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物质混合时所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矿渣与水接触时出现的蒸气爆炸也是一种液相爆炸。

(3)固相爆炸是某些固体物质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爆炸。这类固体物质很多,所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它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如乙炔铜的分解爆炸);导线因电流超载而过热,进而导致金属迅速气化所引起的爆炸等;某些固相物质转化时发生的爆炸(无定形锑转化为结晶锑时,由于放热而形成的爆炸)。

4.1.1.3 按照爆炸速度分类

爆炸过程所形成的特征物质的传播速度为爆炸速度。按照爆炸速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和爆轰。

(1)爆炸速度在每秒数米以下的爆炸一般称为爆。这种爆炸的破坏力不大,声响也不太大。例如:无烟火药在空气中的快速燃烧、可燃气体混合物在接近爆

19

炸浓度上限或下限时的爆炸等。

(2)爆炸速度为每秒十几米到数百米的爆炸一般称为爆炸。这种爆炸能在爆炸点引起压力的巨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声响,爆炸产物传播速度很快而且可变。例如可燃气体混合物在多数情况下的爆炸、火药遇到火源所引起的爆炸等。

(3)爆炸速度为每秒数千米的爆炸称为爆轰。发生爆轰时能在爆炸点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冲击波”。例如,梯恩梯(TNT)炸药的爆炸速度为6800m/s。表2则列出了若干气体混合物的爆轰速度。

表2 若干气体混合物的爆轰速度

混合气体混合百分数爆轰速度/ 混合气体混合百分数爆轰速度/ (%) (m/s) (%) (m/s)

乙醇-空气 6.2 1690 甲烷-氧33.3 2146

乙烯-空气9.1 1734 苯-氧11.8 2206

一氧化碳-氧66.7 1264 乙炔-氧40.0 2716

二氧化碳-氧25.0 1800 氢-氧66.7 2821

4.1.2 爆炸的影响

爆炸引起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是爆炸冲击波、地震波、碎片或飞石、有毒气体和二次爆炸等。

4.1.2.1 爆炸冲击波

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压力波,产生的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的气体产物,以及高的速度向周围膨胀,强烈压缩周围的静止空气,使其压力、密度和温度突然升高,像活塞运动一样向前推进,产生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冲击。这种冲击波能造成附近建筑物的破坏,其破坏程度与冲击波能量的大小有关,并与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及其距离产生冲击波中心的远近有关。

20

燃烧与爆炸理论名词解释简答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着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并存条件下,遇到比其自燃点高的点火源时开始燃烧,并在点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不小于5秒)的现象叫着火。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点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自然燃烧现象。 燃烧:燃烧是伴随着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阴燃:指在氧气不足、温度较低或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固体物质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 氧指数: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即进行有焰燃烧,火焰能保持燃烧50mm长或燃烧时间3min)所需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 最大安全间隙:是衡量爆炸性物品传爆能力的性能参数,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两个间隙长为25mm连通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燃爆时不致引起另一个容器内燃爆的最大连通间隙。 静电消散半衰期:通常取带电体上静电电量泄漏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静电消散半衰期。 耐火极限:对任一建筑构件进行标准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构件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时止,这段抵抗火的作用时间称为耐火极限,一般以小时计。 动火分析。 答:防火防爆生产企业在使用明火的作业之前要对设备内部或作业现场的可燃气体浓度进行分析,以避免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动火分析不应早于动火作业之前半小时。对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其浓度低于0.2%方可进行动火作业;对爆炸下限大于4%的可燃气体,其浓度低于0.5%可进行动火作业。 简述火灾的危险性。 答:1、火灾的热辐射可造成烧伤; 2、火场中由于氧气含量降低而造成的窒息作用; 3、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造成的毒害作用; 4、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二次伤害等等。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 2、什么叫燃烧? 3、从正负两方面论述研究燃烧的意义。 4、不同的学科研究燃烧学各有设么侧重点? 5、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关系。 6、标准生成焓、生成焓的定义? 7、反应焓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8、燃烧焓的定义? 9、用图示的方法(△H-T)表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0、燃烧焓与燃烧能近似相等的原因? 11、燃料热值与燃烧焓的关系? 12、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怎样? 13、液体以及气体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如何? 14、反应焓和温度的关系? 15、什么叫化学平衡? 16、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17、反应速度、生成速度或消耗速度的表达式? 18、反应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9、Gibbs函数的定义? 20、自由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1、自由焓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22、孤立系统与非孤立系统的反应平衡关系各自通过什么来判断? 23、过量空气系数(φat)与当量比(φ)的概念? 24、浓度以及化学计量浓度的概念? 25、化学反应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度及各组分的摩尔比的计算方法怎样? 26、氧化反应中,燃烧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的计算方法怎样? 27、绝热火焰温度的计算方法(反应度为1、反应度小于1、考虑高温热分解三种)怎样? 28、净反应速度的定义? 29、化学反应过程中浓度岁时间的变化关系怎样? 30、反应级数的定义(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和)与确定?一般烃类的燃烧反应级数为多少? 31、Arrheniu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考察了比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2、为什么说Arrhenius定律的结论与分子碰撞理论对化学反应速度的解释是一致的? 33、热爆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34、什么叫链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 35、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6、以氢气与溴反应生成溴化氢微粒推导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37、分支链反应为什么能极大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 38、图解燃烧半岛现象。 39、常见的有机类燃料及其衍生物有哪几种? 40、图解碳氢化合物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2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

16年济宁市爆破工程技术人员(复训): 教学培训计划 (2016-12-13) 一、教学内容 1、爆炸与炸药的爆炸理论(二章) 2、爆破器材(三章) 3、起爆技术(四章) 4、岩土爆破理论(六章) 5、露天爆破(七章) 6、爆破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十四章) 7、相关法律法规 1天 8、爆破安全管理和相关规定(十五章) 1天 9、复习小结 0.5天 10、考试(笔试:填空、选择、问答、计算设计题) 0.5天 二、使用教材 《爆破设计与施工》中国爆协汪旭光主编、2015版(15章、782页121.9万字) 三、教学时间:5天(40学时) 具体教学课程安排见《课程表》 四、任课教师: 尹成祥、毕延华等 五、教学目的 1、提高爆破基础理论知识和爆破设计施工技能;

2、提高爆破工程行业管理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 3、解决爆破施工作业疑难问题,确保爆破工程施工效果和施工安全; 4、复训学习情况存档、备案,为办理个人爆破作业证件许可、审核提供依据;亦为爆破作业证件升级打基础。 六、教学要求 1、珍惜这次爆破技术人员复训学习机会 95年全国第一次举办爆破技术人员作业证: 2、严格遵守培训班各项规章制度; 3、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按时到课; 4、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编制:尹成祥 2016-12-1

第二章爆炸与炸药的基本理论 (教材10p)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爆炸及其分类 (一)爆炸 物质或物体在外界作用下,瞬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并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能量的的现象。 如:锅炉爆炸、热水瓶爆炸、轮胎爆炸、炸药爆炸、鞭炮爆炸等。 (二)爆炸的分类 1、物理爆炸 爆炸后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其内部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 如车胎、水瓶、压力罐、雷电等 2、化学爆炸 爆炸后不但物质的物理形状发生变化,其内部分子结构也发生变化,并生成其它物质。 炸药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3、核爆炸 由核炸药的原子核发生烈变或聚变的连锁反应,并在瞬间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称为核爆炸。如u235,u238、氚、氘的爆炸等。 二、炸药及其爆炸特征(3个基本条件)

灭火的基本原理

灭火的基本原理由燃烧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可以得知,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1.冷却灭火: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2.窒息灭火: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3.隔离灭火: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4.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灭火的基本方法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人们长期同火灾作斗争实践经验,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一、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的物体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用水进行冷却灭火,是扑救火灾的最常用方法。二氧化碳的冷却效果也很好。 在火场上,除用冷却法直接扑灭火灾外,还经常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质及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 二、隔离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个条件,将已着火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从而使燃烧停止,如关闭阀门,阻止可燃气体、液体流入燃烧区;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等。 三、窒息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是根据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扑救封闭的房间、地下室、船舱内的火灾。 四、抑制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目前被认为效果较好、使用较广的抑制灭火剂是囱代烷灭火剂(如1211、1301)。 但囱代烷灭火剂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国际环境卫生组织已限制使用。 此外,近年发展起来的干粉灭火剂,也有认为是属抑制法灭火剂之一,而

矿山爆炸基本理论(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矿山爆炸基本理论(标准版)

矿山爆炸基本理论(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矿山爆破采用的是工业炸药,使其爆炸以破碎、压实、疏松被爆物体,属化学爆炸。形成化学爆炸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爆炸反映过程必须放出大量的热能;化学反应过程必须是高速的;化学反应过程应能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物;反应能自行传播。 炸药化学反应有热分解、燃烧、爆炸、爆轰等4种基本形式。这四种基本形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可以控制外界条件,按需要来“驾驭”炸药的化学反应。 炸药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炸药分解反应自行加速而转为爆炸,这一温度称为爆发点,炸药分解反应开始自行加速到爆炸所经历的时间叫爆发延滞期。炸药在明火作用下发生爆炸反应的难易程度称为炸药的火焰感度。火焰感度用上限距离和下限距离表示,上限距离是利用导火索点燃装入加强帽中的0.05g炸药,100%发火的最大距离,下限距离是100%不发火的最小距离。炸药在机械撞击下能发生爆炸,其难易程度用其撞击感度表示。在机械摩擦条件下,炸药发生爆炸的难

燃烧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燃烧热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燃烧物理系 第四章着火(自然与引燃) 第五章预混合气体燃烧火焰 第六章扩散火焰与液体燃料燃烧 第七章气体燃料的喷射与燃烧 第八章固体燃料的燃烧 课程实验 考试说明 课程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依托大纲,参考教材 70%考卷,30%平时 题型:填空、(判断、)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图解分析 考试时间:6月9日下午或晚上 第一章 1 2 3.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4.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5.反应焓的计算(**) 6.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7.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汽化潜热。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10.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Helmholtz函数 自由能f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 13.过量空气系数(**)(?a=m a m ast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14.当量比(?=!#@¥%!@)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5.浓度(空燃比)(C=#@¥) 一定体积混合气体中的燃料重量/空气重量 16.化学计量浓度 ?a=1时的浓度 17.绝热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附图)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的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 f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 f 18.绝热燃烧火焰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公式见书本)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5.Arrhenius定律 A-频率因子(分子间碰撞的频率);E-活化能;T-温度 ? 比反应速度k n=Ae?E RT 6.分子碰撞理论与Arrhenius定律属热爆燃理论 7.热爆燃理论(**) 反应物在一定温度的反应系统中,分子碰撞使部分分子完成放热反应,放出的燃烧热提高反应系统中的温度,从而加速反应速度。反应系统处于一种正反馈的加热、加速反应过程。当反应速度趋于无穷大,就产生爆炸。这种由于反应热量聚集的加速反应乃至燃烧爆炸的理论称为热爆燃理论。 8.热爆燃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炸药与爆炸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本章小结 本章集中介绍了与炸药爆炸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这些内容是后续章节的基础。现将其中的要点归纳如下: 1.炸药发生化学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炸药爆炸的三要素,炸药的分类。炸药、单质炸药、混合炸药、起爆药、猛炸药和炸药爆炸的概念。 2.炸药氧平衡的概念极其计算方法。爆热、爆温、爆容、爆炸压力的概念。 3.波、横波、纵波、音波、压缩波、稀疏波、冲击波的概念。冲击波的基本特性。 4.爆轰波、爆轰压力、爆轰温度的概念和爆轰波的结构。凝聚炸药的爆轰反应机理。 5.炸药的使用感度、危险感度、热感度、爆发点、机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起爆感度和雷管感度的概念。炸药的物理状态和装药条件对炸药感度的影响。 6.炸药的热点起爆理论,爆炸物直接作用于炸药的起爆机理。 7.炸药的爆速、影响爆速的主要因素、爆速的测定方法。作功能力、猛度、殉爆距离的概念及其试验测定方法。炸药的理想爆速、临界爆速、极限直径、临界直径、最佳密度、临界密度的概念。 8.沟槽效应,产生沟槽效应的机理,消除沟槽效应的措施。 9.聚能效应及其应用。 复习题 1.计算硝化甘油和梯恩梯的氧平衡。 2.在铵油炸药中(硝酸铵与柴油的混合炸药),假如 4%木粉作疏松剂,试按零氧平衡设计炸药配方。 3?已知凝聚炸药的绝热指数 K值一般取为3,试推导计算凝聚炸药爆轰波参数

的方程式。 4?已测得某种岩石铵梯炸药的密度 0 1.0g/cm,爆速D=3750m/s。经计算得到其爆温 T b 2592 C。试求这种炸药的其余各项爆轰波参数u H、P H、 H、c H和T H。 5?如果采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计算爆炸压力P,则存在关系P 0(K 1)Q v。试证明:爆轰压力近似等于爆炸压力的2倍。 6?试推导实验测定炸药爆速的导爆索法中计算爆速的公式。 3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 (B)表面燃烧 (C)扩散燃烧 (D)蒸发燃烧 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直接燃烧 (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 (B)CO

(C)H20 (D)灰分 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 (B)减光性 (C)扩散性 (D)恐怖性 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 (B)闪燃 (C)着火 (D)爆燃 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 (B)<280C (C)≥28℃ (D)≤28℃ 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60℃ (C)≥600C (D)≤28℃ 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14、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____。 (A)闪燃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 1. 引言 (2)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 2.1 可燃物的种类 (2) 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 3. 燃烧理论 (6) 3.1 燃烧的条件 (6) 3.2 着火形式 (6) 3.3 着火理论 (7) 3.4灭火分析 (14) 4. 爆炸理论 (18) 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 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 4.3 防控技术 (23) 5. 结论 (24) 1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 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1 可燃物的种类 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 2

南京工业大学 燃烧与爆炸理论 试题1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试题(B)卷(闭)
2009--2010 学年第 1 学期班级
题号得分一二三四
使用班级
安全工程0601、0602 姓名
总分
学号
一、填空题(共30 个空,每空1 分,共30 分)
1. 加压气体和/或液体由泄漏口释放到非受限空间(自由空间)并立即被点燃,就会形成火灾。、放出大量的热和、和残余灰/炭区三部分。。。
2. 化学爆炸三要素分别是3. 阴燃的结构包括 4. BLEVE 是指
5. 爆炸属于一种特殊的燃烧形式,但爆炸又不同于燃烧,其主要区别在于爆炸的远远大于燃烧。6. 根据燃烧过程的不同可以把可燃固体的燃烧分为表面燃烧、燃烧和四种。的热自燃过程。和两种类型。燃烧、分解
7.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于解释8. 火焰在预混气中的传播形式分为
9. 在经审查批准可以在禁火区动火后,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于动火前浓度小于分钟。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是,爆炸下限小于4%的,动火地点可燃物为合格,爆炸下限大于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小于为合格。
10. 固体材料之所以能够发生阴燃,主要是这种物质在受热分解后能够形成,它可以积蓄热量,使燃烧持续下去。11. 在爆炸性物质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其中含有微小气泡时,有可能会受到导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12. 灭火剂要具有的导热系数和的热容的原因。原理设计的。
13. 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是根据
14. 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出
南京工业大学
第 1 页共 3 页
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

15. 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爆炸性物质按它们的物态共分为三大类,分别是Ⅰ类:矿井甲烷;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和薄雾;Ⅲ类:。
16. 可燃性图表中的可燃性区域与氧气轴的交点所对应的燃料气的浓度代表分别是、化学剂量浓度线和。可燃性图表中三条很重要的直线的。。是不适
17. 衡量爆炸强度强弱的指标是
18. 真空惰化对容器来说是最普通的惰化过程,但这一过程对于用的。19. 容器体积对爆炸的20. “三次方定律”的作用是没有影响,但对
影响很大。

二、简答题(每题5 分,共25 分)
1. 什么是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并以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为例进行说明。
2. 简述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3. 简述原油沸溢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4. 简述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5. 生产过程中易于形成高静电电位的单元操作有哪些?
三、分析题(15 分)
1.在进行闪点测量时,试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实验的测量结果?
四、计算题(每题15 分,共30 分)
1. 某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占体积百分比以及燃烧极限如下表,试判断如果存在引燃源,该混合气能否爆炸?
南京工业大学
第 2 页共3 页
表1 混合气体的组成及其燃烧极限物质乙烷甲烷乙烯空气体积百分比,% 0.8 2.0 0.5 96.7 LFL,% 1.1 5.0 2.7 UFL,% 7.5 16 36.0
2. 使用真空惰化技术将100m3 容器内的氧气浓度降低至1ppm。计算需要惰化的次数和所需要的氮气数量。温度为25℃,容器刚开始是在周围环境条件下充入空气,使用真空泵达到20mmHg 的绝对压力,随后真空被纯氮气消除,直到压力恢复至 1 个绝对大气压。
南京工业大学
第 3 页共 3 页

油品及安全基础知识

油品及安全基础知识 目录 一、油品的基本构成 二、油品基本特性 三、燃烧特性 四、爆炸特性 五、火灾 六、消防灭火 七、事故理论及事故统计 一、油品基本组成 石油产品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等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含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二、油品基本性质 油品的危险性分: (1)蒸发性; (2)易燃性; (3)易爆性; (4)易积聚静电荷; (5)易受热鼓胀; (6)易扩散; (7)易流淌性; (8)毒性等。 (一)蒸发性 油品由液体转为气体的一种性质。影响油品蒸发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②液体表面积:表面积大,蒸发快;

③油品液面压力:液面压力大,蒸发量小; ④油品密度:密度大,蒸发小;油品流动与空气流动的速度:速度快,蒸发快。 (二)易燃性 决定油品易燃性的指标有:①闪点、②燃点、③自燃点。 石油产品根据闪点,按火灾危险性分类: 甲类:闪点<28℃,原油、汽油 乙类:28-60℃灯油煤油、-35号,柴油 丙类:60-120℃轻此、重柴 丙B类:120℃润滑油 易燃液体:≤45℃,可燃液体46-120℃ ①闪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 ②燃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开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其闪点1~5℃。 ③自燃点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自燃有以下两种情况。(1)受热自燃;(2)自热自燃 自燃点越低,自燃的危险性越大。 (三)易爆性 油蒸气与空气混合气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引爆源即能发生爆炸。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叫做爆炸极限。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大纲及复习题

《燃烧与爆炸理论》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mbustion & Explosion Theory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热工学 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燃烧与爆炸基础理论,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使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得以充实与提高。 教学要求: (1)掌握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理论; (2)掌握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以及化学爆炸三要素; (3)掌握不同燃烧和爆炸形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掌握计算液体闪点、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的计算方法; (5)掌握并运用可燃性图表进行工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化工生产的特点 2.事故的分类及特征 3.事故致因理论 4.事故的预防 基本要求: 掌握事故的特征,海因里希因果链锁理论以及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熟悉化工生产的特点、轨迹交叉论及能量转移论;了解安全工程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及事故预防的“3E”措施。 重点: 事故的特征、海因里希因果链锁理论及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 第二章燃烧基本理论 1.火三角及燃烧条件 2.燃烧的形式及种类 3.燃烧极限的计算 4.热自燃理论 5.燃烧机理 6.可燃气体的燃烧 7.可燃液体的燃烧

8.可燃固体的燃烧 基本要求: 掌握燃烧发生的条件及燃烧机理,燃烧形式及燃烧过程,气、液、固燃烧特点及基本理论;掌握燃烧极限的计算方法和可燃性图表的使用;熟悉燃烧的过程及种类;熟悉热自燃理论。 重点: 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燃烧条件及燃烧机理。 火焰在预混气中的传播形式及特点、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及扩散理论、重质油品的沸溢及喷溅、阴燃结构及发生条件。 燃烧极限的计算。 难点: 热自燃理论。 第三章爆炸基本理论 1.爆炸及其分类 2.爆轰 3.粉尘爆炸 4.喷雾爆炸 5.蒸气云爆炸 6.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7.爆炸温度与压力 8.爆炸强度 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爆炸形式发生的条件、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掌握爆炸温度和压力的计算方法;熟悉燃烧与爆炸的区别;了解爆炸的定义及其分类,了解爆轰的形成过程。 重点: 各种爆炸形式发生的条件、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爆轰波与普通冲击波的区别。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 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的计算。 难点: 爆轰的形成过程以及爆轰波与普通冲击波的区别。 BLEVE的发生机理。 第四章防火防爆技术 1.静电的预防 2.火灾及爆炸蔓延的控制 基本要求: 掌握静电引起火灾爆炸必须具备的条件;熟悉静电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静电积聚的影响因素;了解静电的产生。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液体(固体)表面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燃烧现象称为()。?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2.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3.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4.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28℃ C.≥28℃ D.≤28℃ 5.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6.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7.下列()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溅。?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8.木材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9.液体的燃烧方式是()。? A.一闪即灭? B.蒸发燃烧? C.沸溢燃烧? D.分解燃烧? 10.下列物质中()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 A.H20 B.CO C.C02? D.HCN 二、多项选择题? 1.固体可燃物燃烧方式主要有()。?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闪燃?

2.发生有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3.发生无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等性质有关。? A.蒸气压? B.闪点? C.沸点? D.蒸发速率? E.燃烧时间? 5.燃烧产物通常是指燃烧生成的()等。? A.气体?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443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通用 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基础知识通 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炸药反应的三种形式:热分解、燃烧和爆轰。 2、炸药爆炸的激发形式:热起爆、机械起爆、静电起爆、冲击波起爆、射频起爆。 3、民爆企业安全设施的基本要求是:作用可靠、随时有效。 4、民用爆炸物品的分类:工业炸药、工业雷管、工业索类火工品、油气井用爆破器材、地震勘探用爆破器材、特种爆破器材、其他爆破器材、原材料等八类。 5、工业炸药是指以硝酸铵为氧化剂,添加可燃物为主体或以单炸药与附加物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又称民用炸药。 6、我国现在生产的几种主要工业炸药:铵油炸药、膨化硝铵炸药、重铵油炸药、水胶炸药、乳化炸药、粉状乳化炸药、改性铵油炸药等七种。 7、工业电雷管分为瞬发电雷管和延期电雷管两大类。瞬发电雷管又分为普通瞬发电雷管和煤矿许用瞬发电雷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题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1、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物、助燃物、一定的温度。 2、燃烧热:1mol的物质与氧气进行完全燃烧反应时所放出的热量。 3、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火源时产生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4、自燃点: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即蒸汽压等于大气压时的温度)。 6、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氮氧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7、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同下);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 8、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9、熔点: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 二、简答题 1、燃烧的“氧学说”? 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在普利特利发现氧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做了大量实验,于1777年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拉瓦锡指出,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烧素的成分。燃烧氧学说的建立是对燃烧科学的一大贡献,它宣告了燃烧素学说的破灭。 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 气体燃烧有两种形式,一是扩散燃烧;二是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就叫扩散燃烧(或称稳定燃烧)。如使用石油液化气罐烧饭就是扩散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就已混合,遇到着火源立即爆炸,形成燃烧,这种燃烧就叫动力燃烧。 3、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 由于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其他物质并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三类。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1. 阿累尼乌斯定律:0exp(/)k k E RT =- k 0──频率因子,表征反应物质分子碰撞的总次数; E──活化能,使分子接近和破坏反应分子化学键所必须消耗的能量,也就是发生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也是不同的; T──热力学温度,K ; R──通用气体常数,。 2. 煤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1) 预热干燥阶段:水分蒸发,吸热过程,温度<200℃; 2) 挥发分析出并着火阶段: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吸热,热分解,分解出一种混合可燃气体,及挥发分。挥发分一经析出,便马上着火,开始放热,温度>200℃~300℃; 3) 燃烧阶段: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大量放热,温度急剧上升; 4) 燃烬阶段:焦炭燃尽成灰渣。 3. 碳的多相燃烧过程: 1) 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分子(氧)向碳粒表面的转移与扩散; 2) 气体分子(氧)被吸附在碳粒表面上; 3)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氧)在碳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燃烧产物; 4) 燃烧产物从碳表面上解吸附; 5) 燃烧产物离开碳表面,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吸附与解吸附最快;扩散与化学反应最慢,但最主要。因此,碳的多相燃烧速度决定于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和氧与碳粒的化学反应速度中速度最慢的一个。 4. 多相燃烧反应的燃烧区域 在碳的多相燃烧中,多相化学反应速度,用气相O 2消耗速度w 1表示化学反应速度: 1f w kC =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也可用氧向碳粒表面扩散速度表示:() 20f w C C β=-

式中:f C —— 碳粒表面上氧的浓度,kg/m 2;0C —— 周围介质中氧的浓度, kg/m 2; k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β —— 扩散速度常数。 燃烧过程稳定时,氧气扩散速度等于氧气消耗速度: w1 = w2 = w 经推到:0n 0k w C k C k ββ==+ 1) 动力燃烧区域:在燃烧过程中,当燃烧反应温度不高时,化学反应速度不快,此时氧的 供应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中氧的消耗速度,亦即扩散能力远大于化学反应能力,即β >> k 。这时燃烧工况所处区域称为动力燃烧区域。 特征及措施: ① 碳粒表面氧浓度基本上等于周围介质中氧浓度:f C = 0C ② 燃烧反应速度w = k 0C ③ 燃烧反应速度决定于化学反应速度,与扩散速度无关; ④ 燃烧温度不高,提高温度是强化燃烧的有效措施。 2) 扩散燃烧区域:如果影响燃烧过程进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扩散,也就是说,此时燃烧反 应的温度已经很高,化学反应能力远大于扩散能力,即k >> β时,这时的燃烧区域称为扩散燃烧区域。 特征及措施: ①碳粒表面氧浓度基本上等于零: f C = 0 ②燃烧反应速度w =β0C ③燃烧反应速度决定于扩散速度,反应速度常数与T 无关,燃烧反应速度与T 关系不大,强化措施↑β,加大风速,加强碳粒与氧的扰动混合。 ④燃烧温度很高,>>环境温度 3) 过渡燃烧区域:实际情况大部分是该区域,T 适中。提高温度&加大风速,加强碳粒与 氧的扰动混合同样重要。 4) 判断:f C /0C ,谢苗诺夫准则: β/k = SM ;上述三种不同的燃烧区域并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移。

矿山爆炸基本理论(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矿山爆炸基本理论(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矿山爆炸基本理论(新编版) 矿山爆破采用的是工业炸药,使其爆炸以破碎、压实、疏松被爆物体,属化学爆炸。形成化学爆炸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爆炸反映过程必须放出大量的热能;化学反应过程必须是高速的;化学反应过程应能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物;反应能自行传播。 炸药化学反应有热分解、燃烧、爆炸、爆轰等4种基本形式。这四种基本形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可以控制外界条件,按需要来“驾驭”炸药的化学反应。 炸药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炸药分解反应自行加速而转为爆炸,这一温度称为爆发点,炸药分解反应开始自行加速到爆炸所经历的时间叫爆发延滞期。炸药在明火作用下发生爆炸反应的难易程度称为炸药的火焰感度。火焰感度用上限距离和下限距离表示,上限距离是利用导火索点燃装入加强帽中的0.05g炸药,100%发火的最大距离,下限距离是100%不发火的最小距离。炸药在机械撞击下能发

生爆炸,其难易程度用其撞击感度表示。在机械摩擦条件下,炸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摩擦感度。一种炸药在其它炸药爆炸作用下引起爆炸的难易程度称为炸药的爆轰感度。炸药在静电火花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叫炸药的静电感度。炸药的物理状态与晶体形态、装药密度、炸药结晶的大小、温度、惰性杂质的掺入与否等多种因素对炸药的感度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炸药由C、H、O、N等四种元素组成。爆炸后,这几种元素重新组合,生成CO2、H2O、N2,没有多余的氧元素将氮氧化,也不会因氧元素不够而生成CO时,这种炸药爆炸时放热量最大,称为零氧平衡。炸药爆炸后,有多余的氧将氮氧化出现氮氧化合物时,称为正氧平衡,氧元素不够而出现CO时,称负氧平衡。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如图1-1-1 图1-1-1 着火三角形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5)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