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迎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李迎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李迎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李迎生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摘要:198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得到了恢复重建,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的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强调,以及近年来国内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现实,都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如果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初至19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中断了36年。198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得到了恢复重建,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得到了超常规的迅猛发展。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六大人才队伍之一,可以预期,以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己任的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地

位将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背景、轨迹、现状及特点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新的挑战及机遇,以明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前景。

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背景

首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迫切需要。弱势群体问题与社会快速转型密切联系。我国从1840年开始,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根据郑杭生教授的划分,中国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1840-1949年,为社会慢速转型期; 1949-1978年,为社会中速转型期; 1978年至今,为社会快速转型期①。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的强有力的干预,社会弱势群体规模不大,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也不严重。1970年代末实施市场化改革以后,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这个问题才逐渐凸显,并日益严重。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弱势群体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我国快速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是规模大。当前我国社会弱势人群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失地农民,以及进城农民工、灾民等几类人,其总人口接近2亿。其二是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突出。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由于社会支持网新旧交替等原因,无论是哪一类因素导致的弱势群体都存在着种种问题有待解决,这其中,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更为突出。比如,由于劳动保护条件较差,近年来我国的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呈

上升趋势。近年来各地伤亡数百人的矿难不时见诸媒体,各种生产事故有增无减。又比如,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面临的种种歧视现象。其三是主要社会群体的弱势化,即普通工人、农民群体的弱势化,为数可观的主要群体成员工作、生活处境艰难;主要群体成员的弱势处境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在中国当下,“穷二代”的问题成为一个影响长远的突出问题。

弱势群体问题涉及生存、发展等各个层面,它的存在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不仅表明一个规模可观的人口群体的民生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且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问题常常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安全运行①。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中国快速转型期的重中之重。从西方的经验看,社会工作以帮助弱势群体为己任,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中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替代。正因如此,在各方的努力下,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得到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以适应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迫切需要。

其次,民政部等政府职能部门从业人员专业化的需要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1983年,国家民政部就提出了重建民政教育体系的任务。1987年9月,由民政部召集知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家,以及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马甸举行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据原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介绍,我国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有45·3万,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现有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低,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②。这种状况使民政部决心大

力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1988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首次招生,就是与民政部合作进行的。进入新世纪后,民政部将社会工作培训纳入《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通过短期办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考察交流、派人攻读专业学位等方式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广范围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5年来(2006-2010)共培训12万人次③。

再次, 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改革直接促进了社会工作等应用学科(专业)的迅猛发展。19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模式也开酝酿重大变革,即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平民教育模式”或“大众教育模式”转型。同时,这一时期中国的就业压力也非常沉重,高等教育于是也被当作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从过去每年招生规模极少超过100万,逐年大幅度上升,发展到现在每年招生超过600万④。

与计划经济时期直至199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掌握着从招生到就业的全部权力不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权力越来越下放给各高等学校,其中包括专业设置权。各学校用市场机制来调整专业招生,压缩冷门专业(文史哲等)、并增设新专业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现象。在全国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被普遍关注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被视为一个较好应付的专业而纷纷设立①。

最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改革要求加快发展民间社会服务事业,间接

促进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属于“全能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实行全方位干预。当时我国的社会工作就呈现“政府包揽”的局面。自建国时始,政府在几十年时间内,不但为实际社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而且为当时社会中几乎所有福利和服务提供全额资金支持,更主动参与到具体的福利和服务实践中去,由作为政府代理人的“单位”来具体承办。这里的“单位”是一个类概念,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各类事业单位的总称,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成员首先就是“单位人”。各种单位都需接受政府指令,也为政治稳定尽可能多地吸纳社会成员就业。除就业福利外,“政府统揽”还包括其它诸多内容,如为职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承担职工的各种日常福利,如子女教育、退休人员养老和公共住房等,甚至职工家庭的婚丧嫁娶和柴米油盐等物品的供应也在其中(各种形式的补贴);政府和单位出资帮助困难职工家庭,从生活救助到医疗、养老等服务无所不包。总体而言,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和单位承担了社会福利和服务职能,是整个社会工作模式的关键环节②。

自1980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过程中,决心改变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包揽解决一切问题的“全能政府”,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这一趋势必然导致民间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及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持续需求③。

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轨迹及特点

(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轨迹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方学界和宗教团体的影响以及曾经留学欧美的中国学者的倡导下,燕京大学于1922年成立社会学系,着重培训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1925年,该系改为“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之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或专业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被取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中断期。1987年9月民政部举行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同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由此正式开始恢复重建。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20余年进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史柏年将其划分为恢复重建(1987-1993年)、初步发展(1994-1998年)、快速发展(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⑤。王思斌也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但起讫时间稍有不同,他将恢复重建阶段界定为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初步发展阶段界定为1993-1999年,第三阶段界定为2000年以后⑥。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界定为三个阶段似嫌牵强,其中第一、第二阶段的区别并不明显。鉴于此,笔者将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恢复重建阶段(1987-1998年)及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1、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阶段(1987-1998年)

如前文所述, 1987年9月“马甸会议”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①。

同年,原国家教批准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198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正式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并于1989年开始招生。紧随其后,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等也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或课程。1993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立社会工作系,成为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恢复以后首个建立的系级专业教育机构,学院于同年夏天招收首批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1994年4月,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筹)联合举办第二届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宣告成立,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重建由此获得了组织的支撑。

1987年至1998年,社会工作教育在全国获得了一定的恢复、发展。到1999年底,中国大陆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学校为27个②。另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或专科专业。

2、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1998年国家教育部重新颁布《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将社会工作专业由“控制发展”的专业改为“非控制发展”的专业。另外, 1999年中国政府做出了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决定。更为重要的,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奋斗目标及战略部署,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从2000年起,新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数量快速增长,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层次也在不断升级、完善,发展速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211所,每年招收及毕业的本科生各在一万人左右;另有153所学校提供高职、高专层次的社会工作教育;有73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社会工作教育③。到2010年,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不太准确的统计,中国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约260所。

新世纪初,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专业,开始提供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 MSW (master of socialwork)专业学位教育于2009年出台, 2010年正式招生,获得首批招生的高校达33家,另外, 2010年又有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25所高校获得第二批招收MSW学生的资格④。

此外,自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次设立社会工作科学学位的研究生专业开始至今,已有北京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提供社会工作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有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家高校提供社会工作博士教育项目。

(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特点

其一是国家大力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来自社会需求的渐进式发展显然不同,受到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在1990年代末以前,主要是来自教育部以及民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受到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中国最高领导层强有力推动,这一特点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也是比较独特的。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除经济学专业的发展曾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外,社会工

作专业是第二个受到如此高度重视的专业。

其二是发展速度迅猛。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 2000年以来,招收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高等院校以平均每年20-30所的速度增长。招生人数的增长也比较迅猛,就本科生而言,1990年代末,全国社会工作本科学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不到1000人,如今已超过10000人。MSW 教育也将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又一个增长点。

其三是注重借鉴西方、港台的经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重建之初的主导意见是要遵循“国际通则”。例如,课程体系的设置、实习教学的安排、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等等,都按照我们理解的“国际通则”去执行①。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经验成为主要参考借鉴的对象。同时,由于地缘、文化等的接近,加上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教育也是受英美等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因此,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教育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重要参照。

其四是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外延式扩张”是与“内涵式发展”相对而言的,指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规模、数量的增长,基本框架、培养体系的初步构建上,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及内容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及内容、时间要求,学生基本能力体系建设等,以及不同高校特色、优势的养成与体现等,都还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与国际发达的社会工作教育相比,与国内比较完善的其它相关专业相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其五是在社会学的大框架下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经济改革和

社会变迁为中国的社会科学及其它应用学科的复苏与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活力,社会工作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发展的。然而就各学科的发展现状而言,不同专业领域却表现出了迥然的差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学、法学的显学性质进一步强化,社会学在国家强调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也早已摆脱“剩余科学”的边缘角色,开始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②。而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至今仍未取得像西方那样比较独立的学科地位,只能在社会学的大框架下发展(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之一)。

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挑战

有学者曾将“后生快发”作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第一个特点③。“后生快发”的好处是,可以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但“后生快发”也有不利的地方,因为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走完其它国家和地区上百年走过的路,就有可能使其它国家和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集中在短时期中显现,让人们忙于应付、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需要正视与应对。

第一,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性、特色性,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社会工作教育到底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一度成为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④。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独特的研究范围、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价值观。作为社会工作学生,这些东西是首先应当掌握的。但这并不抹杀不同

教育主体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配合自身条件的不同办学特色。中国的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多样,社会工作服务人群异常复杂,而且中国高校之间的差别很大、层次复杂,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应当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以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求。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教育基本都是采用所谓的“通才教育”的模式,即希望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能够承担多种任务、满足多种社会需求。不同层次、类型、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不明显,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性。

第二,通晓国际通则、又有本土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严重缺乏。师资问题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通晓国际通则、体认社会工作价值、掌握社会工作方法、又有本土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各校这类人才都不同程度地缺乏。社工教师大多从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对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通则的了解不足、专业知识不足、实务经验缺乏等,难以胜任社会工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年从国外、港台引进了一些社会工作人才,但数量规模还十分有限。“社会工作专业化,离不开社会工作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努力提高社会工作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夏学銮教授这句话虽是在十年前说的,今天仍未过时,不失其参考价值。

第三,对西方经验照搬照抄,对本土经验的关注严重不足。

专业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参考借鉴西方的经验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海外引进和“借用”的,远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①。中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设立,更多的是采用“拿来即用”的方式,即在基本价值体系、理论依据及工作技巧等方面采用西方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尽管强调“本土化”倾向的论点也被经常提起,但照搬照套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国际通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充分暴露出来②。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体系和实务技巧规范时,应重视其哲学基础和价值追求的不同,反对僵硬地照搬照套,注重与我国本土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相结合③。

第四,社会工作教育存在严重的区域、高校、培养方向的不平衡。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一是地域上的不平衡性。中国目前有200多家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但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发达省、市(北京、上海、江苏等)发展更快。二是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高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减缓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增加,些连最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的学校,也仓促上马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三是培养方向上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专门人才,对农村相关专门人才的

培养还鲜有涉及,问题在于,中国农村存在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内部又十分复杂。

第五,在社会学学科框架下发展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社会工作学科在高校具有独立的学术地位,一般设立独立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行政)学院(系),香港、台湾高校的社会工作学科也是独立设置的。然而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至今一直未能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还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二级学科)。同时,在中国目前的大学院系机构内,一个通常的情景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建制上要么附属于社会学,要么附属于哲学或公共管理等相关院系。虽然少数高校已经探索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系,但绝大多数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附属于其它社会科学体制内。由于社会学、人口学、哲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早,这就使社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边缘性的社会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资源配置、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

第六,社会认同度不高、职业声望低,影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在中国,直至今日,对社会工作是否是一个专业和职业,社会认同度不高或认识模糊。有人把社会工作当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志愿性、不计酬劳的服务工作,有人将社会工作理解为与社会有关的一切工作,还有人误以为社会工作就是民政部门、群众组织(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从事的传统意义上的日常工作。由于存在以上模糊认识,加上传统上上述工作一般从业要求不高,甚至没有什么具体要求,

似乎只要愿意,未经任何训练的人都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因此,这类工作职业声望较低,工资收入处于底层。例如, 2008年出台的《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包括: (1)社区工作者的基本待遇,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年限补贴、奖金和其它待遇四部分,其中基本工资分三档,正职每人每月720元,副职每人每月640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590元。(2)职务年限补贴,根据所在岗位、在社区工作的实际年限享受职务年限补贴,各岗位起点职务年限补贴分别为:正职每人每月960元,副职每人每月845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740元。而当年北京市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人均3000元/月,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远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下。

第七,职业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足,专业教育与职业制度不衔接。在英国,从1970年开始,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开始与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建立联系。从1995年起,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学生从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可以直接进入职业岗位;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即必须经过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才具备从业资格。而在中国当下,这一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此外,实务部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问题尚未解决,有关部门尚在研究之中,具体方案尚未出台。其它相关制度或规范,包括社会工作岗位的入职资格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薪酬福利制度、职务(职称)晋升制度、在职(业余)培训制度、职业认证制度、职业保护制度等,都还未建立起来。由于缺少社会认知、发展环境和使用平台,自1988年至2003

年的15年间, 8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流失①。

第八,专业团体(第三部门)发展不足,社会工作者的就业渠道较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体制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或地方政府不再支持“国家福利”模式,转而主张和支持“混合福利”模式,鼓励和支持依托社区和民间资源来进行社会工作,从而逐步确立起国家与民间、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新型分工合作关系②。不少国家规定,除了法定的核心社会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外,绝大部分社会服务由民间机构提供。在我国香港地区,在1·2万多注册社工里,在民间机构工作的7614人,占61·6%,在政府部门工作的1828人,占14·8%,在其它方面工作(包括营利机构、自行开业或注册后从事其它工作等)的2912人,占23·6%。目前我国共有民间组织35·4万个,包括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基金会1144个,其中从事社会工作的民间组织非常少见,仅有300余个③。

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尽管面临着上述各种严峻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变得愈来愈明显,对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及战略任务的提出成为推动社会工作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批评,指出:“对发展的充分理解必须超越财富积聚、

GNP增长及其它与收入相关的变量;这并非是忽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是必须超越它。”①森的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实质是相通的。为落实上述重大战略目标及战略任务,中国最高领导层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

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民生主义的取向。随着对先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缺陷的反思,政府也在加快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政策的制定、修订和落实,弱势群体的利益被更多地考虑。老年人、失业者、流浪乞讨者、残疾人、农民工乃至农民的合法权益更被重视,政府已经颁布并正在制定一系列相关社会政策。为落实这些社会政策,满足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需要加快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实务型社会服务人才。

其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将直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

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由新华社全文播发。《纲要》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六大人才队伍(其它五大人才队伍是: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之一,制定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目

标及主要措施: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主要举措”中则提出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等。

第三,来自中央各部委对社会工作教育的直接间接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为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在2003年民政部试点基础上, 2007年以来,全国170多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试点领域覆盖民政、医疗、司法、教育、青少年事务等领域。2007年以来,中央组织部牵头,原人事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4部门参加,共同开展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在摸清家底、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初步意见。2009年以来,《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十一五”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继印发。此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多数试点地区出台了发展社会工作、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目前,自上至下、纵横贯

连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框架己初步建立②。

第四,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如前所述,仅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近50万人员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其它相关系统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共青团、工会、妇联、基金会、残联、司法、社区服务中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数以百万计。实际社会工作者真正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数较少。这些人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社会工作的理论训练和技能培训。自2008年首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来,截至2009年举办的前两届考试中,全国已有22万多人报名参考, 3·5万多人取得职业水平证书①。为应对这一考试,全国不少高校都设置了培训机构。

最后,快速转型期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集中爆发,不仅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介入空间,而且使中国最高领导层更加切实地意识到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2010年上半年频发的“校园惨案”、“富士康跳楼事件”及各种群体性事件就很具有典型性,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要加快社会工作的发展,其中包括加快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减灾、救灾行动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温家宝总理曾经亲临视察并给予肯定②。

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强调和重视为中国社会工作教

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相信,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将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应对上述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可以预期,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将形成全球最大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及全球最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当然,这种发展将不仅体现在外延上的继续扩大———在一定时期内外延式发展仍将持续下去;更重要地是,内涵式发展将得到突出的强调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国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中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与国际先进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实务的差距将进一步缩

小。

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文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黄建忠,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国软科学》1994年第1期。

2.新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与弱势群体相关的重要事件,如2003年

发生在广东的“孙志刚事件”; 2009年发生在云南昆明某监狱的“躲猫猫事件”; 2005年发生的“定州事件”; 2008年发生的“瓮安事件”; 2010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的系列“校园惨案”、广东深圳发生的“富士康事件”,等等。

3..赖伟行:《“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培养十万职业社工》,《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4日。

4.盛若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人民日报》2010年5月24日。

5.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6.李迎生、方舒:《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政府”(versatile government)虽然名义上包揽了人民的社会福利,实际上仅仅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并没有能力提供社会服务。改革导致的“小政府,大社会”使政府在保留配置资源的主要责任的同时,将社会服务的职能开始让渡给第三部门等民间机构。与政府通过权力提供的服务不同,第三部门以质量求生存,提供服务强调专业化,于是,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为第三部门提供社会服务专业人才,就成为必要了。

7.袁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及其面临的转变》,《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1期。

8.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14《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讲授的《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共4节课,以下是概要。 说明:根据视频讲话、PPT课件整理。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 第一节 一、社工机构和政府的关系 二、部分政策文件 三、各地做法---广州、上海 四、社工机构发展的困境 五、政府怎么培育 参加政府购买服务评审项目 1、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的街面外展服务项目(35万)涉及三个街区,只有两个竞标单位 2、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特殊受助人员跨省护送返乡救助项目(97,6495万)三个竞标单位 政府如何扶持, 北京有这样一个方法,雇用退役士兵,每年护送一个人是5000元,社会工作机构不敢接,因为担心接不住,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发展,北京市救助费用是1100万左右。是为了保证北京各个方面的稳定。 政府购买服务时为何给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的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关系 (一)社工专业机构有多种功能 公益性--慈善组织 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倡导性—为公民社会 非政府性---非政府机构 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 在未有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前几乎大部分社会福 利有关的服务都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的事业单位全力承包。 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专业社工)机构的关系? 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机构)和政府的关系是“合作伙伴”还是政府的“伙计”? 政府想履行管理职能,有钱,但没有专业化的队伍, 从上往下推行 服务效果

专业\质量 服务效果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紧接着民政部、财政部、中组部等颁发几份文件,更明显展示政府对社会工作民办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重视,甚至视之为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的渠道。 因此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会工作机构是吸纳和培育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 (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本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良性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备受关注的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规模和力量不断壮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并严重影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市政府推动产生、政社合作产生以及社会运作产生三类共五个成立时间不一样的社工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能力建设的个案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出当前机构存在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运作资金短缺,过渡依赖政府支持和服务购买、资源竞争激烈,机构自主能力薄弱、管理薄弱,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低。本研究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能力现状描述。为准确把握社工服务机构能力现状,本文以组织与环境互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环境、开放系统角度对机构能力现状展开了探讨,将机构能力要素分为资源、服务和管理三大维度,从机构基础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专业人员建设能力、专业服务能力、机构管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这六大方面的能力把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能力现状。第二部分,是基于机构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本文试图以组织与环境理论中的制度环境理论为基础,从政府、机构本身以及社会三大层面对制约机构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机构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提出机构能力提升的两大对策,一方面是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机构发展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是从机构自身角度提出机构在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作为。社会工作者是现代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普及与推广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职业,其社会认知度低,职业定位不清,是导致社会流失率高的最大瓶颈。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讲授得《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共4节课,以下就是概要。 说明:根据视频讲话、PPT课件整理。 培育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发展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张柳清 第一节 一、社工机构与政府得关系 二、部分政策文件 三、各地做法---广州、上海 四、社工机构发展得困境 五、政府怎么培育 参加政府购买服务评审项目 1、北京市丰台区民政局得街面外展服务项目(35万)涉及三个街区,只有两个竞标单位 2、北京市救助管理中心特殊受助人员跨省护送返乡救助项目(97,6495万)三个竞标单位 政府如何扶持, 北京有这样一个方法,雇用退役士兵,每年护送一个人就是5000元,社会工作机构不敢接,因为担心接不住,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发展,北京市救助费用就是1100万左右。就是为了保证北京各个方面得稳定。政府购买服务时为何给社会工作机构? 社工得专业机构与政府得关系

(一)社工专业机构有多种功能 公益性--慈善组织 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 社会公益倡导性—为公民社会 非政府性---非政府机构 社会服务性--社会服务机构 (二)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得关系 在未有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前几乎大部分社会福利有关得服务都就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得事业单位全力承包。 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专业社工)机构得关系? 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工机构) 与政府得关系就是“合作伙伴” 还就是政府得“伙计”? 政府想履行管理职能,有钱,但没有专业化得队伍, 从上往下推行 服务效果 专业\质量

服务效果 2006年10月11日党得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迫切需要。” 紧接着民政部、财政部、中组部等颁发几份文件,更明显展示政府对社会工作民办组织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得重视,甚至视之为建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新发展,制度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显著特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及各部委自身三个层面共计发布了30余项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相关性政策,其中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4个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民政部出台了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的《规划》和《意见》,然后再以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突破口,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推动了地方性试点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创造了“上下联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已经基本上有了雏形。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进行了5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84126人考试合格成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出1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共有61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可培养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在社工机构组织方面,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民生、民族团结、社区服务、犯罪矫正等领域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社工机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务院《规划》提出,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

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工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精神卫生、流动人口、农民工、灾害、信访、拆迁、企业等人群和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 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 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 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

社会工作机构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 自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本土化、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创新社会治理,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择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一在内蒙古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分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展情况,尝试提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探索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路径。 本文由绪论、主体三章及结语,总共五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全面的梳理,介绍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概括社会工作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其次,对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运营模式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与运营是一项纷繁复杂的任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式才能有效促进机构发展。本文从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层面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从机构内部来看,专业的人才、充足的资金、完备的制度这三大要素是社会工作机构运营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从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团队;创新发展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督体系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从机构对外关系来看,笔者提出维护公共关系,强化支持网络来进行机构外部建设。 社会工作机构也处于社会之中,跟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媒体等有着密切互动,加强对外联系不仅可以有效宣传社会工作机构,让社会中更多的人了解社工机构,更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最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县民政局年度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民政局全力做好全县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促进了我县社会和谐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报考。广泛宣传动员全县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2020年全县报考人数为209人(其中初级165人,中级44人),通过人数为20人(其中初级12人,中级8人)。截至目前,我县累计持证人员共370人(其中初级337人,中级33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人才发展指数任务。二是扶持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全县现有本土注册成立的社工机构已达4家,引进市级社工机构6家,共有10家社工机构,一线服务社工已达30人左右。二是加强社工持证人员的培训。我局开展多种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一线社工参加赴港培训,到广州、惠州、深圳等多地学习,提高服务技能。 (二)扩大社工服务人群和范围 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全县设置了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龙田镇田尾村、永汉城东社区、龙城街道青溪村、林村村、城南社区示范点、南昆山下坪社区、龙潭镇左潭社区、蓝田上东村),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社工服务范围,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基础上,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到社会福利与救助、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从县城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惠及更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创新“一综多点”示范建设 龙城街道城南社区“一综多点”创新模式试点于2020年4月进驻运营,由县级财政支持深化探索实践,把服务范围覆盖至龙城街道五个县城社区(城南、城内、北门、太平门、东较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置7名专业社工开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设在城南社区,其余四个社区建立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每一个工作站分配安排一名社工驻点,采取“1+X+志愿者”(即每一个社区社工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常驻社工,工作时候连同其他社区社工带领志愿者配合协同完成)的方式开展服务。每一个社工服务工作站给合社区的需求重点进行一项特色服务,扩大村(居)委会受惠面。 (四)推进双百镇(街)社工服务站建设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主持人语]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状,勾画其路线图,唯此中国社会工作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入一个健康且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轨道。为此,我们以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为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社会工作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前景。文军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危机,这是对现实的铺陈,但化 危 为 机 是社会工作的天职,因此挑战的述说并非悲观的论调。田毅鹏聚焦于原子化动向对社会工作的挑战,并寄希望于新公共性的构建,以此来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空间。何雪松则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重建角度提出要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表达了某种寻求知识自主性的企图。 文 军 收稿日期:2009 04 1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4JJ DZ H 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 A840007)、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S H 002)的系列成果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 文 军 摘 要: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 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 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 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09)07 0066 05 作者简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全面建立与重新发展的标志,其起步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少数几个高校中设立了 社会工作与管理 等类似社会工作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步伐直到2000年之后才逐步纳入到政府工作视野中。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 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 。同年3月,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从而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序幕。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建立。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以高校

关于对机构社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机构社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社会组织一线社工的发展规划及督导的若干建议——以克拉玛依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协会为案例 摘要:本文在对克拉玛依心理行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机构的一线社工成员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督导建议及培训规划,旨在以专业视角及模式的推动下,帮助机构成员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其他综合能力,以致于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机构及其他领导部门的任务要求,从总体上推动机构的发展程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一线社工;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及单位:克拉玛依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协会马涛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且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及推广,心理健康一词也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及企业团体关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众所周知,健康的心理发展对于个人和所属企业单位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内心情绪的稳定和正常生活的保证,同时拥有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用个人力量去温暖及感染他人,从而推动整体大环境的逐步发展与提高。 因此,作为克拉玛依市专门致力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协会(下称协会)在为上述目做着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贡献。在现今宏观社会推崇“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式下,社会组织的建立与成熟无非起到助推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好的机构的发展势必离不开拥有专业背景且实务能力突出的

员工作为保障。目前,心理协会共设立机构总干事一名、一线社工两名作为协会全职人员进行专业工作。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协会人员特别是一线社工的专业水平,是摆在协会现下最关键的问题。作为机构理事会成员之一,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和专业认知的角度提出个人建议,望相关部门能够从合理性考虑出发,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扶持。 首先究其专业素养角度来说,心理行业工作人员具有可靠的专业理论及较高的实务操作水平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衡量标准。而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讲,机构的两名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背景出身。虽然有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且有很强烈的学习意愿,但理论的缺乏还是或多会少成为了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若要为其提供培训课程,社会工作及心理行业的基本理论的灌输是势在必行的。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且能让工作人员快速领悟吸收,则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在这里,笔者的个人建议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聘请疆内外著名院校或机构的心理权威人士(如举办客座教授讲座、培训机构讲师现场教学)为其带来结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及实务模式的现场讲述,通过考试评估、布置作业、现场提问等形式要求一线社工进行反复记忆并深入大脑,从而做到熟悉理论的基本架构。或者,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带领一线社工在一定时间内前往高等院校或机构进行现场全封闭式学习,在学习氛围浓厚的院校或机构中,为员工的学习提供正面影响并起到激励示范作用。通过以上手段的

全国各地社工机构名录

全国各地社工机构名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全国各地社会工作机构名录 上海社工: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潍坊街道社会工作站、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东方医院医务社工部、乐耆社工服务社、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复馨社工师事务所、春晖社工师事务所、静安寺街道阳光助残社工事务所、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 广州社工: 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广州仁爱社会服务中心、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广州市成长动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资源中心、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 东莞社工: 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星扬社会工作服务社、东莞正阳社工服务中心、东莞市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东莞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深圳社工: 鹏星工作服务社、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慈善公益网、深圳市龙岗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深圳市铭晨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

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市盐田社工服务中心、深圳爱民社工服务社、深圳市红树林社工服务社、深圳市微尘社工服务社、温馨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新现代社工服务中心、润鹏社工服务社、深圳市日月社工服务社、深圳市志远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市中智社工服务社、深圳正阳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人本社工服务社、深圳工源社工服务社、深圳市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市安澜社工服务社、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市宝安区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深圳市残友社工服务社、深圳市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市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 广东其它市社工: 佛山市南海区扬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珠海市香洲区梅华社工服务中心、中山市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山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其它省社工机构: 甘肃丝雨社会工作发展论坛、福建医大社工服务中心、江西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心航社工事务所、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绿城社工服务站、武汉新起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相关组织: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深圳社工协会、澳门社会工作局、台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协会、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东莞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类制度化的助人专业与职业, 近几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社 会工作的发展。经过初期对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学习,我们必须探究本土化的社 会工作发展路径,最终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是一项制度化的以助人为目的的工作,其对于改善社会管理机制以及 完善社会治理方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工作的 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把社会工作者列为 未来急需的六大人才之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在这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成为了关键性的 课题。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路径,欧美国家是“先有实践,后有教育”的形式,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路径。而我国则是“先有教育,后有实践”的形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路径。我们可以大体上将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教育层面的发展。这一阶段 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转型引起了许多的社会矛盾与各种问题,作 为外来事物的社会工作在处理转型期间的社会矛盾与各种问题时被寄予了非常高 的期望。所以,部分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的教育从业者,有着一种专业理想主义 的色彩。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大学逐渐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大批社会 工作专业的学生,社会工作教育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种发展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过于复制和照搬欧美社会工作形式的缺陷。 第二个阶段,从21世纪初到今天,这一时期是职业层面的发展。在政府的强力 推动之下,社会工作逐步从教育层面发展到职业层面,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 始创建。许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开始意识到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同中国实 际遇到的问题有不符合的情况,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开始变成更关注的课题。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研究 研究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两个发展阶段,在此试着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第一,检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把社会工作发展重点专注到本 土性社会工作发展上来。摆脱前期机械模仿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方式,积极拓展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两者之间“专业与非专业” 的对立性。以中国实际问题为重点发展,吸收并汇集欧美国家已经成熟的社会工 作模式,形成互补,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形式的探究。 第二,把本土化社会工作创建成一门具有专业性以及科学性的理论体系,深挖、 提取和构建其存在的根本,重点包括哲学理论、社会价值、知识体系、伦理到的、角色分配和实务操作等。一般来讲,我们并没有把本土化社会工作看作是一种科 学或者专业,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忽略归纳其存在的理论基础,造成缺乏体系性和 传递性,最终呈现的是片段化和分散化的特征。综上所述,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归纳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 朱华13社工春1322001200565 内容摘要 个案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个案社会工作在获得了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探究个案社会工作,为其有序开展提供一些建议,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发展;挑战 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目标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矛盾,促进服务对象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目前,个案社会工作已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案社会工作概述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内涵,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的改变着手,以良好工作关系为基础,以专业价值为引导,综合运用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开展的个别化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预防和解决有关问题,促进个人或家庭发展的社会工作方式。个案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协助服务对象应对问题,和服务对象共同分析、解决问题,恢复与培养服务对象的自助能力,个案社会工作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注重信息交流和有效互助,社会个案工作者需要灵活运用沟通交流技巧,和服务对象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从而实现工作双方的互动,有效地协助服务对象,个案社会工作就是要找出服务对象的问题根源,引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帮助服务对象建立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发个体潜能,扩大社会福利。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要素。个案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七大要素:价值理念、服务对象、个案工作者、问题、专业关系、环境和机构。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承认人的独特性和价值,尊重人的个性。这种价值理念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灵魂与思想基础,是开展个案社会工作的行动指南。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个人或家庭,个案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受过专业训练的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员。通常一个好的社会个案工作者需要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需要数量掌握人际关系处理技巧,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个案社会工作中的问题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事件或矛盾,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服务对象的内在需要。专注关系贯穿于社会个案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良好的专业关系有助于实现个案关系的目标。个案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社区、家庭中开展的,开展社会个案工作时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入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分析,以找准具体工作的突破口与方向。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成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人际关系、心理等多种压力,一些社会局部矛盾不断产生,增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纠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强调个案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

李迎生 方舒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李迎生方舒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摘要: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因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转型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着许多面孔的综合助人专业,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社会工作强调提供服务、解决具体问题,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层面,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福利制度目标的达成;其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具有实践属性。西方社会工作,最初起源于宗教团体和上层人士的慈善救助活动,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仍以其助人活动发挥了巨大功能,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一系列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之所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

体系,也是由其实践取向决定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社会福利资源就无法通达地输送到社会成员那里;第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果,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其它两个方面则较少涉及。 制度(Institution)是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范畴。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是一系列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③]在新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概念的涵义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规则和程序,也包括组织本身;既有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把文化、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等纳入其中。本文借用新制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的概念,从制度结构、制度运作,以及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制度界定为:由现代社会设计出来的规定专业助人活动的一系列结构要素、运作程序和文化环境的总称,其中制度结构包括社会工作主体与对象等要素,制度运作包括社会工作程序、机制与过程,文化环境涉及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的直接与间接环境。 一般而言,模式是一种理论简化,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相

社工机构架构+计划

一、组织架构: 二、部门职责 (一)理事会 理事会是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 1.修改章程; 2.决定业务活动计划; 3.负责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4.决定增加开办资金的方案; 5.决定机构的分立、合并或终止;

6.聘任或者解聘机构主任及其提名的机构副主任及财务负责人; 7.罢免、增补理事; 8.决定内部组织的设置; 9.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 (二)人事行政部 人事行政部负责机构内部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传达上级指示,协助领导开展活动方案的审批等。 1.具体执行机构人事招聘、调动、辞退事务; 2.负责机构行政管理,员工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管理; 3.负责来访接待、会务安排、文件收发及下达; 4.负责机构设备设施及物品采购、使用和管理; 5.传达并跟进上级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指示、信息及意见; 6.落实机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7.负责收集机构内部员工建议和满意度调查; 8.协调各部门行政关系,重大事务的跟进及协调; 9.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宣传策划部 宣传策划部负责机构战略规划、品牌策划等。 1.负责机构网站、简报、年刊、折页等宣传刊物的策划、设计; 2.与政府及相关专业部门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争取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和便利; 3.策划机构各项宣传活动,协助机构做好形象和品牌建设; 4.负责机构各部门及各领域对外宣传事务; 5.收集和分析行业信息,向上级部门提出机构发展建议; 6.办理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督导培训部 督导培训部负责理论实务研究、制定员工的培训计划,统筹一线社工的督导和培训工作等。 1.负责理论研究、实务服务开发; 2.制定机构年度督导培训计划; 3.组织员工参加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要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体制改革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作为社会“安全阀”制度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接纳和认同,在政府、社工界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制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迅速发展。但是,当前社会工作还面临重重困境,如专业化水平滞后、社会认同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尤其是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如何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落地生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同时,在社会工作被引进之前,中国社会便已经存在依靠政府部门和行政手段进行的助人服务制度,即本土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工作两者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探讨。 1.嵌入说:专业向行政的单向移植 “嵌入说”由王思斌提出,它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指专业社会工作必须进入行政性社会工作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嵌入”的优势是专业社会工作可以得到政府的合法性认同、足够的生存空间和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社会工作进入政治体制之后,难以保证其独立性、自主性和专业性地位,缺乏自己的话语权,有可能会沦为政府强化社会控制的工具,进而背离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专业使命。 2.转型说:行政向专业的内在转变 “转型说”强调传统行政社会工作为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发生的向专业社会工作靠拢的过程。这种转型既包括行政向专业的转型,也包括专业向本土实践的转型。 3.分立说:专业与行政的分开演进 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工作在起源发展、价值理念、方法技术、运作逻辑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二者很难进行有效的对话和调试,二者平行发展。这种观点主张社会工作必须减少甚至脱离对政府的依赖。 4.未来展望:走向专业与行政的相互融合 "分立说"过分强调两类社会工作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忽略了二者进行建构的可能;嵌入说”中,突出了行政社会工作的主体地位;“转型说”中,则凸显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主体地位。 在未来的实践中,随着两类社会工作长期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它们之间的关系会从初期的“嵌入”和“转型”阶段逐步过渡到融合阶段,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这种融合趋势体现在理论融合、价值融合和方法融合三个层面。 各种观点的可行性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验证,所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许是探索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有效方法。

社会工作发展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学院:文法学院 班级:2010级社会工作 姓名:郭冬冬 学号:201008010046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困境;对策 社会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社会问题可供选择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其实质是围绕社会工作本土化而展开的。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必须注重发展策略的选择。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理念已经传入我国,但是知道八十年代中期在民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社会工作的发展才重新提上了日程。这以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为标志。进入九十年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是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据统计到2003年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估计这一数字还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历史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建筑的存在,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社会现实,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现实。在西方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都是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挑战的回应。 实际上,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也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和发展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开始“解冻”的时期。随着政企、企社分开等改革的深入,部分社会空间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腾出;在社会转型和体制的转轨时期,大量的社会问题开始涌现,这些问题原来是由一些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一些群众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团体来化解的。但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原有体制安排是无法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于是社会工作被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和工具得以登堂入室。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