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

(一)、实验内容: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

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

研究生助教介绍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8组,在校园中选取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umol m-2 s-1)。一般采用照度计,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主要介绍土壤温度计。土壤温度计的原

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本实验使用PHB-3便携式pH计。该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测量精度为±0.02pH。测量时,先用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校正后,用纯净水冲洗测定电极并用干净纱布拭干,便可对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土壤水分测定: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土壤的实际含水状况,分析生态系统的水分动态及贮水能力。二是风干土样水分的测定,为各项分析结果计算的基础。前一种田间土壤的实际含水量测定,目前测定的方法很多,所用仪器也不同。

风干土中水分含量受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它不是土壤的一种固定成分,在计算土壤各种成分时不包括水分。因此,一般不用风干土作为计算的基础,而用烘干土作为计算的基础。分析时一般都用风干土,计算时就必须根据水分含量换算成烘干土。

测定时把土样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则失去的质量为水分质量,即可计算土壤水分百分数。在此温度下土壤吸着水被蒸发,而结构水不致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致分解。

群落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变化:由于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的不断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反射和散射介质的差异,太阳辐射具有时空上的显著差异。植物群落由于叶子对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植物群落内外的太阳辐射也有显著的不同。测定时,在群落内外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各点的光照强度。

群落内外温度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气温也存在时空变化。植物群落由于植物枝叶的作用,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与群落外不完全相同,具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测定时,在群落内随机确定若干个测点,群落外确定相近的1—2个点,从早到晚每隔一定时间测定。

(五)、具体步骤

(1)光照强度:既观测其时间上的波动(10:30、11:30、12:30、14:30的

波动),又比较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不同高度(如地面、1.5m、3m处)、不同生态

系统之间的差异。

(2)土壤温度:既观测其时间上的波动( 10:30、11:30、12:30、14:30

的波动),又比较不同土壤深度(表面、10、15、20cm)、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

的差异。

(3)土壤水分:比较不同土壤深度(0-15、15-30、30-45、45-60cm)和不

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4)土壤pH:比较不同生态系统0-15cm层土壤pH的异同,分析原因。

(5)空气温湿度:除了时空动态之外,还可以分析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

(六)、结果记录(混交林)

光照

时间/高度位置 1.5m 1.0m 0.5m 0m

10:30 树干1860 1600 2900 10300 林冠中部1780 1710 1620 1290

林冠边缘1770 1710 1650 1380

林隙12400 3380 2400 1880

11:30 树干2500 3800 2000 9500 林冠中部2500 2200 1100 2100

林冠边缘2200 2200 1660 1800

林隙15700 4500 3100 23400

12:30 树干10300 23500 21200 27200 林冠中部2900 2800 2700 6000

林冠边缘1800 2200 1700 3400

林隙1900 5400 2000 1700

13:30 树干2610 2900 1490 1320 林冠中部1850 2110 1910 1590

林冠边缘1430 1490 1140 1060

林隙6120 2870 1530 1280

14:30 树干1970 2030 1680 1540 林冠中部1700 1800 2200 1630

林冠边缘1180 920 950 1210

林隙3360 2360 1970 1440 湿度

时间/高度位置 1.5m 1.0m 0.5m 0m

10:30 树干78.6 81.5 79.5 79.5 林冠中部82.1 83.3 85.9 83

林冠边缘76.1 77.2 77.8 83.7

林隙78.7 82.8 81.1 80.8

11:30 树干71.5 75.1 77.8 80.2 林冠中部71.2 74.4 70.7 78.1

林冠边缘74.2 73.2 71.6 74.3

林隙71.2 71.8 71.7 73.9

12:30 树干65.5 63 66.5 70.4 林冠中部66.2 65 67.6 72.3

林冠边缘65.9 69.3 68.4 75.1

林隙66.8 69.8 67.2 72.9

13:30 树干75.9 75.3 77.4 78.6 林冠中部79.9 76.1 77.1 78.7

林冠边缘76.9 77.1 81.7 78.4

林隙79.9 79.3 78.4 79.4

14:30 树干73 71.9 74.7 77 林冠中部73.3 76 76.7 80.1

林冠边缘70.1 72.6 75.8 78.6

林隙73.7 73.3 76.6 75.8

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时间/高度位置 1.5m 1.0m 0.5m 0m 深度

5cm 10cm 15cm

10:30 树干27.4 27.4 27.6 28 19.5 18.7 18 林冠中部27.2 27.3 27.4 27.2 20 19.6 17.8

林冠边缘27.8 27.3 27.3 26.9 20.1 19.8 18

林隙27.9 27.4 27 27.4 20.1 18.5 19.1

11:30 树干28.3 28.1 28.1 28 19.5 20 18.2 林冠中部28.8 28.6 28.6 28.3 18.7 19.2 20.2

林冠边缘28.6 28.4 28.1 28.3 18.3 19.1 18

林隙29 29.1 28.7 28.8 20.5 19.7 18.4

12:30 树干31.4 31.1 31.6 32.9 19 19.5 20 林冠中部30.6 30.8 30.6 30.8 19.8 23 19.8

林冠边缘30.6 30.5 30.5 31 20 18 19

林隙30.3 30.2 30.2 30.6 19 18 19

13:30 树干28.9 29.1 28.7 28.8 20.5 19.2 18.9 林冠中部28.8 28.9 29 29 18.4 19 18.2

林冠边缘29 28.9 28.7 28.7 18.8 19.2 18.9

林隙28.6 28.5 28.3 28.5 18.8 18.9 18.5

14:30 树干29.5 29.6 29.4 29.4 19.8 19.5 18 林冠中部29.6 29.6 29.6 29.6 21 19 19

林冠边缘29.9 29.6 29.4 29.5 21 19 20

林隙29.7 29.6 29.7 29.7 19 18.5 18.5

土壤含水

林内位置土壤层次湿重干重铝盒重含水量林冠中部0-15cm 53.14 47.18 15.95 5.96 15-30cm 59.73 53.56 15.53 6.17

30-45cm 54.87 49.9 15.85 4.97

林冠边缘0-15cm 68.89 61.61 15.77 7.28 15-30cm 79.95 72.38 15.85 7.57

30-45cm 55.11 49.84 15.55 5.27

林隙0-15cm 57.16 50.21 15.94 6.95 15-30cm 68.3 60.52 15.68 7.78

30-45cm 60.15 54.46 16.23 5.69

土壤容重

林内位置土壤层次干总重环刀重容重

林冠中部0-15cm 121.63 24.46 97.17

15-30cm 160.60 24.72 135.88

30-45cm 139.99 23.84 116.15

林冠边缘0-15cm 133.81 24.55 109.26

15-30cm 129.72 25.11 104.61

30-45cm 174.33 24.88 149.45

林隙0-15cm 145.31 25.20 120.11

15-30cm 161.33 24.67 136.66

30-45cm 166.13 25.05 141.08

(七)分析

①马尾松林中,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的土壤含量相对变化不大,在

不同的区的相同层次内其土壤含量也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其灌木层和草本层生

长来良好,它们在土壤表层有一定量的主根和大量的须根系,而在土壤深层有乔

木的大量主根系,从而弥补了上层土壤由乔木层主根系不足带来的空缺。致使

土壤含量在不同的层次内变化不明显。

②阔叶混交林中,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层的土壤含量相对变化较大,在不同地区相同土壤层次中土壤含量也变化明显。这是因为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发达,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由乔木层的主根系组成,而乔木的主根系是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明显在深的土壤中含量较高,所以其层次性根系数量变化很大,导致土壤含量变化也很大。

③马尾松林和阔叶混交林相比,在土壤表层它们的土壤含量马尾松林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其表层根系多的原因。而在土壤深层中它们的土壤含量基本相同,因为它们在那里的根系含量都是由乔木层的根系所决定的,所以它们在土壤深层的根系含量是基本相同的,从而土壤含量也相同。

实验二.群落调查与分析

(一)、实验内容:

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种群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分析、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和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结构分析方法、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

罗盘仪、GPS、皮尺、测绳、胸径围尺、记录夹等。

(四)、实验地点

学校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南昌大学图书馆南侧马尾松林)

(五)实验方法及原理:

1、样地法

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革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l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m2或更大的样方。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一4m甚至5rex 5m。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但全部

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2、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相对频度指某种在全部样方中的频度与所有种频度和之比。计算式为:

频度=该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100%

(六)、具体步骤

(1)样地选取

随机设置、规则设置、主观设置

(2)样地大小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 、5m×5m。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4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3)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但原则是不宜罗列得太繁太细致,以免影响调查进度。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4)分析:

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群落分析:

1 . 对比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其物种多样性很大区别。马尾松林中乔木马尾松占绝对优势,为建群种。在阔叶针叶林中主要为马尾松、苦槠和枫香,各物种之间在高度上互相竞争,争夺太阳光照面积。

2.在灌木层中,针阔混交林中物种数目也明显多于马尾松林,马尾松的绝对优势是树冠层很密,使得进入灌木层的阳光很有限,于是林下植物发育较弱,地被层主要是蕨类、苔藓和少量阔叶草本植物,枯枝落叶层较厚,分解程度低,营养回复利用效率低,对灌木的多样性有负效应。

3 . 在稳定性上,相对于马尾松林来说,针阔混交林中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的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使更成熟的群落类型。

(七)结果数据

乔木调查表

植物名称高度(m) 胸径(cm) 冠幅(m*m) 备注

枫香14 37

黄瑞木 6 13.8

黄瑞木 6 13.6

8cm处分支

黄瑞木7 14

黄瑞木7 13

3cm处分支

黄瑞木11 27

马尾松16 89 7.74*7.5

黄瑞木 6.5 14 1.34*1.71

黄瑞木7 15.5

黄瑞木7 13.5

苦槠 3.5 17

山矾8 14.8

黄瑞木 6 11.2

枫香10 18.3

马尾松15 49.7

黄瑞木 6.5 14.3

黄瑞木 6.5 14.3

马尾松8.5 37

黄瑞木7 18.2

山矾9 17

枫香8 18.2

马尾松18 67.7

马尾松14 55

马尾松17 64

黄瑞木 4.5 11.5

黄瑞木 5 12.3

枫香9 17.3

苦槠16 63 8.15*7.34

黄瑞木 4 10.2

马尾松12 54

枫香12 43.5

枫香10 24.5 3.6*3

枫香10 18.3

枫香7 23

枫香12 26

枫香8 18

黄瑞木 4.5 14.5 5cm处分支

黄瑞木 4.5 11

黄瑞木12.5 41

黄瑞木8 11.5

40cm处分黄瑞木 5 18.5

黄瑞木 4 12

黄瑞木 5 14.4

马尾松11 42.6

马尾松13 53.5

马尾松9 41

马尾松14 32.5

马尾松7 19.5

马尾松14 67

山矾9 17 2.33*1.1

山矾8 15

苦槠9 34

苦槠9 52

苦槠9 46.5

苦槠9 39

苦槠9.5 39

苦槠7 22

苦槠9 48

灌木调查表

植物名称株数平均高度盖度(%)生活型备注柃木9 3m 42.86 高位芽

黄瑞木 2 4.5 14.29 高位芽枯死三叶赤楠 5 1.2 28.57 高位芽

檵木 1 2.4 14.29 高位芽

黄瑞木8 4m 28.57 高位芽

乌药 3 0.2 14.29 高位芽

柃木 1 4.5 14.29 高位芽

黄瑞木 4 5m 28.57 高位芽枯死三叶赤楠 1 1 14.29 高位芽

大青 4 0.5 42.86 高位芽

乌药 4 0.2m 28.57 高位芽

三叶赤楠 3 0.8 28.57 高位芽

黄瑞木7 6 28.57 高位芽

苦槠 5 0.3 14.29 高位芽

柃木 1 4m 14.29 高位芽

黄瑞木 4 4.5 28.57 高位芽

乌药 4 0.2 42.86 高位芽

大青 2 0.5 28.57 高位芽

草木层调查表

种名株数覆盖度高度(cm)苔草 1 5

苔草 1 2

层间植物调查表

种名蔓数覆盖度高度(cm)土茯苓8

南舌藤10

(八)结果处理

1、群落特征的计量指标

A、相对多度

相对多度=(某一植物个体总数/同一生活型植物个体总数)*100%

乔木:枫香相对多度=(10/58)*100%=17.2%

黄瑞木相对度=(22/58)*100%=37.9%

马尾松相对度=(13/58)*100%=22.4%

山矾相对度=(4/58)*100%=6.9%

苦槠相对度=(9/58)%100=15.5%

灌木:乌药相对多度=(11/68)*100%=16.2%

黄瑞木相对多度=(25/68)*100%=36.8%

檵木对多度=(1/68)*100%=1.72%

三叶赤楠相对多度=(9/68)*100%=15.5%

柃木相对多度=(11/68)*100%=16.2%

大青相对多度=(6/68)*100%=8.82%

苦槠相对多度=(5/68)*100%=7.25%

草本:苔草相对多度=(2/2)*100%=100%

层间植物:土茯苓相对多度=(8/18)*100%=44.4%

南蛇藤相对多度=(10/18)*100%=55.6%

多样性指数Sp=749090/233848=3.20 群落均匀度指数E1=13.18/3.20=4.12

实验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测定

(一)、实验内容:

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的比较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物材料的取样方法、掌握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理解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差异性。

(三)、实验地点:

学校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南昌大学图书馆南侧马尾松林)

(四)、仪器设备和药剂

1.铲子、锄头、筛子、直尺

2.(1)0.008mol·L-1(1/6K2Cr2O7)标准溶液。称取经130℃烘干的重铬酸钾(K2Cr2O7,GB642-77,分析纯)39.2245g溶于水中,定容于1000ml容量瓶中。。

(2)H2SO4。浓硫酸(H2SO4,GB625-77,分析纯)。

(3)0.2mol·L-1Fe SO4溶液。称取硫酸亚铁(Fe SO4·7H2O,GB664-77,分析纯)56.0g溶于水中,加浓硫酸5mL,稀释至1mL。

(4)指示剂:邻啡罗啉指示剂:称取邻啡罗啉(GB1293-77,分析纯)1.485g)与Fe SO4·7H2O0.695g,溶于100mL水中。

(五) 、实验原理

1、有机质含量的计算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以用土壤中一般的有机碳比例(即换算因数)乘以有机碳百分数而求得。其换算因数随土壤有机质的含碳率而定。各地土壤有机质组成

不同,含碳量亦不一致,因此根据含碳量计算有机质含量时,如果都用同一换算因数,势必造成一些误差。

2.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方法原理: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的温度为180,沸腾5分钟),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

——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本方法测得的结果,与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的有机碳,因此将得的有机碳乘以校正系数,以计算有机碳量。在氧化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gH2SO4+3C~2K2SO4+2Cr2 (SO4) 3+3CO2+8H2O

K2Cr2O7+6FeSO4→K2SO4+Cr2 (SO4) 3+3Fe2 (SO4) 3+7H2O

在lmol‘L一1H2S04溶液中用Fe2+~Cr2072一时,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为1 22~0 85V。

表滴定过和中使用的氧化还原指剂有以下四种

指示剂E0

本身变色

氧化-还原

Fe2+滴定

Cr2O72-时的变色

氧化-还原

特点

二苯胺0.76

V

深蓝→无

深蓝→绿

需加硫酸;近终点须强烈摇

晃,较难掌握

二苯胺磺酸钠0.85

V

红色→无

红紫→篮需加硫酸

将8~lO个试管放入自动控温的铝块管座中(试管内的液温控制在约170~C),f或将8~10个试管盛于铁丝笼中(每笼中均有l~2个空白试管),放入温度为185~190℃的石蜡油锅中。

要求:放入后油浴锅温度下降至170~180℃左右,以后必须控制电炉,使油浴锅内始终内维持在170~180~C],待试管内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

煮沸5rain ,取出试管(用油浴法,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倾入250mL 三角瓶中,用水洗净试管内部及小漏斗,这三角瓶内溶液总体积为60~70mL ,保持混合液中(1/2 H2S04)浓度为2~3 tool ·L .1,如用邻啡罗啉指示剂,加指示剂2~3滴,溶液的变色过程中由橙黄一蓝绿一砖红色即为终点。记取Fe S04滴定毫升数(V)。

每一批(即上述每铁丝笼或铝块中)样品测定的同时,进行2~3个空白试验,即取O 500E 粉状二氧化硅代替土样,其他手续与试样测定相同。记取Fe S04滴定毫升数(v0),取其平均 值。 结果计算:

土壤有机碳=

式中 :c ——0 8000 mol ·L-1(1/6K2Cr207)标准溶液的浓度;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入的体积(mL): V 0—一空白滴定用去FeS04体积(mL): V ——样品滴定用去FeS04体积(mL): 3.0——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 ·m01.1): lO -3——将mL 换算为L ; l.1——氧化校正系数: m ——样品质量(g);

k ——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的系数。

(六)实验步骤:

1、叶片取样与有机C 含量

取标准木2株,在一株标准木的上中下东南西北各称一部分,混合,作为一个样,另一株为另个样。带回实验验洗干净,70度烘干,磨碎,测定有机质含量。

2、茎的取样与有机C 含量

取某2种典型灌木,砍取部分地下部分,去叶,用枝剪剪成若干小段,带回实验验,洗净,烘干,磨碎,测定有机质含量。

3、根系取样与C 贮量

1000

k

m 1.13.010 )V - V (V 5

*c 3-00

??????

在样地中,随机选取2点,每点分0-15cm和15-30cm两层挖30*30cm的方块,过筛取其根系,洗净,烘干,称重,磨碎,测定有机质含量,并计算土壤根系C贮量。

4、土壤取样和C贮量

同上。随机分层取部分土壤,风干,磨碎,过筛,测定有机质含量。

5、有机质测定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 称取通过0.149mm(100目)筛孔的风干土样0.1~1g(精确到0.0001g),放入一干燥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8000mol·L-1(1/6K2Cr2O7)标准溶液5mL (如果土壤中含有氯化物需先加入Ag2SO40.1g),用注射器加入浓H2SO45mL充分摇匀,管口盖上弯颈小漏斗,以冷凝蒸出之水汽。

(2) 将8~10个试管放入自动控温的铝块管座中(试管内的液温控制在约170℃),[或将8~10个试管盛于铁丝笼中(每笼中均有1~2个空白试管),放入温度为185~190℃的石蜡油锅中,要求放入后油浴锅温度下降至170~180℃左右,以后必须控制电炉,使油浴锅内始终内维持在170~180℃],待试管内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min,取出试管(用油浴法,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 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倾入250mL三角瓶中,用水洗净试管内部及小漏斗,这三角瓶内溶液总体积为60~70mL,保持混合液中(1/2 H2SO4)浓度为2~3 mol·L-1,然后加入2-羧基代二苯胺指示剂12~15滴,此时溶液呈棕红色。用标准的0.2 m ol·L-1硫酸亚铁滴定,滴定过程中不断摇动内容物,直至溶液的颜色由棕红色经紫色变为暗绿(灰蓝绿色),即为滴定终点。如用邻啡罗啉指示剂,加指示剂2~3滴,溶液的变色过程中由橙黄→蓝绿→砖红色即为终点。记取Fe SO4滴定毫升数(V)。

(4) 每一批(即上述每铁丝笼或铝块中)样品测定的同时,进行2~3个空白试验,即取0.500g粉状二氧化硅代替土样,其他手续与试样测定相同。记取Fe SO4滴定毫升(V0)其平均值。

(七)结果处理

1、土壤、根、叶固定的有机碳量(针叶林)

林冠位置 土壤层次 样品质量(g ) 消耗FeSO4体积(mL ) 有机碳(g ·kg-1)

林冠中部 0-5cm 0.481 15.8 6.994 5-10cm 0.330 14.7 12.27 10-15cm 0.310 16.1 10.249

林冠边缘 0-5cm 0.331 17.0 7.905 5-10cm 0.327 17.9 6.287 10-15cm 0.364 17.6 6.162 林隙 0-5cm 0.323 17.2 7.715 5-10cm 0.368 17.6 6.095 10-15cm 0.360 16.2 8.653 树叶 0.019 5.4 470.7 根 0.017 10.8 380.9 空白对照

21.2

2、土壤固碳能力的计算

i 表土壤层次;Ci 表不同土壤层次的有机碳含量;Di 表不同土壤层次的容重;d 表土壤层次的厚度;S 为样方面积(数据表格在试验1中) 针叶林土壤有机碳量=

(767.643+794.898+383.295+1780.938+543.972+697.932+1012.527+1277.771+792.869)*15*225*0.00001g/m=235.07g/m

(八)分析

1.土壤层中因为表面有落叶腐质层的缘故,是的0-15cm 层中含有机C 量高于15-30cm ,切在一定深度内,越深含C 越低。

2.对于一个植物来说,其茎枝所含有机C 量要比叶中丰富。

3.将马尾松林与混交林相比较,混交林明显具有更浅的固碳能力。因为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这样对生态系统中各层次的光能的利用。物质循环的效率都是有力的。这就使得混交林中的C 量高于马尾松林。

4.在马尾松林中,0-15cm 中的根系来说比15-30cm 丰富。由于该群落中落叶层堆积的腐质层后,因此0-15cm 中含有机C 量高于15-30cm ,即在一定深度内,土壤浅层比深层的根系丰富。

5.在混交林中,0-15cm 中根系比15-30cm 贫瘠。这说明起物质循环快,腐质层分解速度快,而物种多样性高,根系发达。

S d D C i p

i i ???∑

=1

实验四、研究报告和生态学软件示范及其实例应用(一)实验内容

1、研究论文的撰写

2、生态学软件及其上机体验

3、研究案例分析

4、研究报告的提交

(二)实验步骤

1. 题目:切合文章主要内容,明确、醒目、有特点、不落俗套。

信息足够:试验对象,处理因素,效应特点。

文字简练:一般不超过30个中文字或100个英文字符。

生动具体:用具体的效应特征增加吸引力。

2. 作者和单位

国际通行的作法是:对论文内容做出较重要实质贡献的参加署名,做出最重要研究工作贡献的为第一作者,为研究工作提出思路、指导和提供开展工作条件的为通讯作者。在材料、方法、技术、讨论、资金等方面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帮助的可写到“致谢”中。

第一作者的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署名作者的单位均应为完成单位,列在作者行的下方。单位应列出全称,国家,城市,邮编。

通讯作者要注出通信联络的具体地址,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

3.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既可作为论著的一个部分出现于论著的开始,也可与题目一起独立出现于各种检索系统。因此,摘要既要为读者阅读论著提供一个简明的概要,也要为无法阅读全文的读者提供论著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摘要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全文的5%。

关键词(也称主题词)是检索编写人员编制检索时的依据,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够顺利检索到该论著,所以也应按规范写出。

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短浯也可以是单词,可方便读者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搜寻感兴趣的论著。关键词一般跟在论著摘要前后。须注意关键词选择是否得当,与你的论著被引用频率有密切关系,因而不要忽视关键词的选择。

关键词应该能表示论著中重要的主题,还应选择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词汇作关键词。国际互联网为文献检索提供更便利条件,准确提供关键词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关键词以新词为最佳,应为特定词汇。“应用”、“调查”、“研究”之类非特定词不能作为关键词。

4 前言

前言的目的是给出本文作者进行此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和已经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已经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

前言不是综述,不要牵扯面太大,避免过多细节和无关问题。

在介绍背景材料时还应该注意和自己完成的工作相适应。

(材料和方法

材料与方法一般分为若干小节,不仅提供支持论著结果的方法学依据,也可供他人重复和借鉴。有些借鉴于他人的方法,可以简要地描述,甚至不作具体描述,但是应当提供所借鉴的文献。材料与方法写作的范围及描述细致程度,要根据与论著结果的关系,重要的应当写得具体,次要的可简单一些。对于创新或重大改进的方法,对创新或改进部分作较详细的叙述。

(三)结果

实验结果是检验科学思想的手段,进行科学推理的依据,是实验科学论文的主体。一篇好文章应该尽力避免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有一个中心思想,然后用一系列实验结果来说明一个问题。因此实验结果顺序编排的逻辑性很重要,顺序安排得好,读者自然而然顺着作者的思路思考,结论也就会更加令人信服。千万不要简单地按实验的先后顺序罗列实验结果,这样只能扰乱论文的逻辑结构,引起读者思想紊乱。对于内容较多的论文,在每一段结果之前加醒目的小标题是必要的。

三、讨论

前面说过,一篇好的科学论文应该是根据实验事实说明一种新观点,讨论的目的就在于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讨论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工作的水平,因此十分重要。内容应包括,本文的主要意义,指出本文中的创新之处,与文献中有关结果的比较,对与文献中不同的结果及不同看法的可能结束。最后可以指出仍

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简单谈一些将来可能的发展,为了明显的原因,对一部分应注意有所保留。

有时作者在结果部分也进行一定的讨论。因此在讨论中要注意避免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

(四)参考文献

在科研论著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目的在于:

①对其他作者的观点和发现表示赞同和尊重;

②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的来源。

选择原则有:

①有效,最有效的文献是期刊论文,因为这类论文经过了一个审查过程,还有专著等;尚未投稿、投稿后尚未被接受的论文、个人交流资料等不能作为正式参考文献,但可以在文中引用并以括号注明来源。

②易获得,难以获得的文献,就难以了解全文内容,不宜作为引用的文献。

③尽可能少,应当选择第一手的、最重要的、风格最优雅的、最新的文献;如可能也可引用综述性文献。请注意,你的参考文献目录可引导读者寻找你文章中已经或未被引用的文献。

(五)致谢

在正文的最后应有一小段致谢的内容,主要是提及感谢对本文工作提供了帮助的人或单位。英文论文应在此说明支持本文工作的基金名称,资助单位及基金编号,申交论文则在正文第一页下脚注上说明。这对基金结题是很重要的,一定不要忽略。

实验总结

通过此次生态学实验,熟悉和掌握了若干生态因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了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了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作用特点;掌握了生物种群。生物群落调查取样方法.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研究方法;掌握了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熟悉和掌握了生态学研究的一般仪器的使用,掌握生态学一般的实验技巧。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生态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余万鹏

学生学号: 5601209027

指导老师:陈伏生老师

实验日期: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12—15周

密码学基础实验报告模板

西安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密码学报告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班内序号): 2015年 12月 25 日 —————————————————————————— 装 订 线———————————————————————————————— 报告份数:

实验一棋盘密码 一.实验目的 编写实现棋盘密码体制的程序并进行验证 二.实验要求 1.能对明文中出现的26个英文字母(包括大小写)及标点符号等加密。2.从键盘输入密钥并输出棋盘进行验证。 3.能对给定的明文或密文进行正确的加密和解密。 三.实验原理 古代最早的棋盘密码体制是这样的:将26个字母排列在一个5*5的方格里,其中i 和j填在同一个里,每个字母对应一数αβ,其中αβ分别是该字母所在的行、列标号。这样就可以将明文的字母集合转换成密文的数字集合。 四.实验步骤 1.编写实现棋盘密码体制的程序,包括加密和解密。 2.运行程序,输入棋盘密钥。 3.选择加密,并输入明文,根据棋盘验证加密结果是否正确。 4.选择解密,并输入密文,根据棋盘验证解密结果是否正确。 5.流程图: 五.实验结果

实验二仿射密码 一.实验目的 编写实现仿射密码体制的程序并进行验证。 二、实验要求 1 给出仿射密码的的加密程序。 2 要求密钥从键盘输入。 3 掌握仿射密码的密码译制,弄清其加密过程。 三、实验原理 令P = C = Z26 , K = { (a,b) ∈Z26 * Z26 },对任意的(a , b) ∈K,定义:加密:y = e k(x) = (a * x + b) mod 26, 解密:d k(y) = a -1 ( y - b) mod 26 . a , b 为密钥,密钥空间为26 ×26。 在加密的过程中,要使所加密有唯一的解,必须满足a 与26互素。这是由下面的定理得出。 定理:设 a ∈Z m , a 为任意的,b ∈Z m ,同余方程: a * x ≡ b mod m 有唯一解的充要条件是:a 与m 互素。 四、实验流程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生态学种间关系实验报告

植物种间关系实验报告 一、目的和意义 种间竞争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 tion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在资源的需求和获取资源的手段上竞争都十分激烈,尤其是密度大的种群更是如此。植物的生长速率、个体大小、抗逆性及营养器官的数目等都会影响到竞争的能力。 二、方法和步骤 (一)种间竞争实验设计: 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按不同比例进行播种,从全部为黑麦草到全部为高羊茅种子,两者的比例分别为::,:,:,:,:。每个实验有6个处理共需5个花盆。每盆共40粒。 二)步骤 ①将土壤充分拌匀,分别装到花盆里,土面稍低于盆口约5cm,放在宿舍阳台(阴面)。 ②按照比例,每盆均匀播种40粒种子,并将每个花盆贴上标签,标明处理和播种日期。将花盆放在室内,定期浇水。 ③种子萌发后,统计发芽率和幼苗成活情况。

④将生长3个月的幼苗进行收获,分盆分种统计并登记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 ⑤将分蘖数、生物量(鲜重)、株高进行统计,取其平均值。用图解法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注:第一组(黑:高=1:1),第二组(黑:高=3:1),第三组(黑:高=1:3)第四组(黑:高=1:0),第五组(黑:高=0:1) 分析:当两种物种的比率相同时,种间竞争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当两物种的比率为3:1时,往往是数量较多一方具有竞争优势;当只有一个物种时,它属于一种自然生长状态。 四、结论和讨论 结论:当两种物种的比率相同时,种间竞争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当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现代密码学实验报告

现代密码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教师段桂华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时间2016年4月

实验一密码算法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密码学中经典的对称密码算法AES、RC4的算法原理。 2.掌握AES、RC4的算法流程和实现方法。 [实验预备] 1.AES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流密码RC4的密钥流生成以及S盒初始化过程。 [实验内容] 1. 分析AES、RC4的实现过程。 2. 用程序设计语言将算法过程编程实现。 3. 完成字符串数据的加密运算和解密运算 输入十六进制明文:11223344556677889900AABBCCDDEEFF 输入十六进制密钥:13579BDF02468ACE1234567890ABCDEF [实验步骤] 1. 预习AES、RC4算法。 2. 写出算法流程,用程序设计语言将算法过程编程实现。 3. 输入指定的明文、密钥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4. 自己选择不同的输入,记录输出结果。 写出所编写程序的流程图和运行界面、运行结果。 一、AES算法 1、AES算法简介 AES 是一种可用来保护电子数据的新型加密算法。特别是,AES 是可以使用128、192 和 256 位密钥的迭代式对称密钥块密码,并且可以对 128 位(16 个字节)的数据块进行加密和解密。与使用密钥对的公钥密码不同的是,对称密钥密码使用同一个密钥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由块密码返回的加密数据与输入数据具有相同的位数。迭代式密码使用循环结构来针对输入数据反复执行排列和置换运算。 2、算法实现及流程 以加密函数为例,如下所示,首先对密钥进行预处理密钥扩展,然后明文进行Nr(Nr与密钥长度有关)次迭代运算,包括字节替换SubBytes、移位行运算ShiftRows、混合列运算MixColumns、以及轮秘钥加密AddRoundKey。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温动物:通过自己体氧化代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城市绿地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规划系统指导老师:_沈朝栋_成绩: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城市区域绿地空间格局观测和分析 实验类型:___分析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 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六、讨论、心得 时间:11月18日 实习地点: 1.临平水景公园 G112区域性公园: 特点: 1)城市道路和水景的有机结合,道路上可以望见水景公园,扩大了道路视野和空间2)公园和城市环境取得互动,不仅是道路,还有相关的城市环境和公园开始相融道路两侧的小区等 3)公园内水景布置良好。曲折平桥和亭子相结合,亭子两侧植物配置也好。最近处采用柳树陪衬亭子,向东有鸡爪槭,不同大小的柳树呼应,后面是香樟重复排列,向西有桃树,柳树、水杉和一些灌木。前有再力花,芦竹,后又无患子等。秋色叶有水杉,栾树,银杏,无患子等。 4)公园北侧为一座桥,桥的尽头处正好形成公园入口。

缺点: 1)没有草坪空间可以休息 2)青石砖铺地下雨天十分滑,不安全 2.下沙围垦文化广场和沿江大道 特点:属于G15街旁绿地 1)下沙区非常宽阔,围垦文化 2)滨河路面设置在钱塘江旁,平行道路具有高低变化 3)道路绿化配置尺度适宜,节奏适宜,既不琐碎,也不冗长。 4)绿化配置视野有收有放,时而隔绝外界环境,形成封闭的道路景观;时而开敞空间, 可以望见江面景色,或是以开敞的草坪作为节点,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3.钱江新城城市阳台

城市阳台严格来说不算绿地,但世纪花园应当也属于G15街旁绿地。 特点: 1)水景处理较好,是城市里的一个水域花园。适合附近写字楼办公室人员到此休息静心。 2)水中的现代式轩榭,半隐匿在再力花,黄素馨和红枫之间,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 3)空间处理较好,幽深小道和宽阔水景形成鲜明对比。 缺陷:植物配置显得过分规整。河岸全都是柳树,中心小岛上的植物高低一致,几乎形态形同,没有变化,我认为这在配置主景时要避免。 4.钱江一桥白塔公园

1密码学-DES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实验(实习)名称对称密码实验(实习)日期得分指导教师 系计软院专业网络工程年2011 班次 1 姓名学号20111346026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对称加密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2.理解DES算法的加密原理 二.实验内容 第一阶段:初始置换IP。在第一轮迭代之前,需要加密的64位明文首先通过初始置换IP 的作用,对输入分组实施置换。最后,按照置换顺序,DES将64位的置换结果分为左右两部分,第1位到第32位记为L0,第33位到第64位记为R0。 第二阶段:16次迭代变换。DES采用了典型的Feistel结构,是一个乘积结构的迭代密码算法。其算法的核心是算法所规定的16次迭代变换。DES算法的16才迭代变换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次迭代变换都以前一次迭代变换的结果和用户密钥扩展得到的子密钥Ki作为输入;每一次迭代变换只变换了一半数据,它们将输入数据的右半部分经过函数f后将其输出,与输入数据的左半部分进行异或运算,并将得到的结果作为新的有半部分,原来的有半部分变成了新的左半部分。用下面的规则来表示这一过程(假设第i次迭代所得到的结果为LiRi): Li = Ri-1; Ri = Li-1⊕f(Ri-1,Ki);在最后一轮左与右半部分并未变换,而是直接将R16 L16并在一起作为未置换的输入。 第三阶段:逆(初始)置换。他是初始置换IP的逆置换,记为IP-1。在对16次迭代的结果(R16 L16)再使用逆置换IP-1后,得到的结果即可作为DES加密的密文Y输出,即Y = IP-1 (R16 L16) 三.流程图&原理图

流程图

DES原理图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汇编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 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密码学实验报告

密码学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密码学 实验日志 实验题目: DES (或AES )分组密码 实验目的: 熟悉分组密码加解密算法的基本原理,加深对所提供的部分源程序的理解; 分组密码将明文分成一组一组,在密钥的控制下,经过加密变换生成一组一组的密文。具体而言,分组密码就是将明文消息序列 ,,,,21i m m m 划分成等长的消息组 ),,,,(),,,,(22121n n n n m m m m m m ++在密钥t k k k k ,,,21 =的控制下按固定的加密算法一组一 组进行加密,输出一组一组密文 ),,,,(),,,,(22121l l l l c c c c c c ++。 下面的实验以DES 算法为例,DES 算法明文分组长为64bit ,加密后得到64bit 的密文,输入初始种子密钥为64bit ,第8、16、24、32、40、48、56、64为奇偶校验位,实际的密钥长为56bit 。DES 加密过程由三个阶段来完成: (1) 初始置换IP ,用于重排明文分组的64bit 数据; (2) 相同结构的16轮迭代,每轮中都有置换和代换运算,第16轮变换的输出分为左右两半,并交换次序。 (3) 逆初始置换IP -1 (为IP 的逆)后,产生64bit 的密文。 实验要求: (1) 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 (2) VC6.0编程环境。 (3) 提交完整的程序代码清单和详细的注释; (4) 要求有程序运行结果显示。当加密成功时,得到密文;输入相同的密钥,能将密文恢复成明文。 实验主要步骤: (1) 熟悉分组密码加解密算法的基本原理,加深对所提供的部分源程序的理解; (2) 分析源程序中密码算法的加解密和子密钥生成等典型模块的主要功能,并对源程序加上注释; (3) 在已提供的部分源程序的基础上,添加源程序省缺的部分; (4) 对给定的消息分组进行加解密运算和验证。 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bool (*PSubKey)[16][48]; enum {ENCRYPT,DECRYPT}; //选择:加密;解密 static bool SubKey[2][16][48]; // 16圈子密钥 static bool Is3DES; // 3次DES 标志 static char Tmp[256], deskey[16]; //暂存字符串,密钥串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农业生态学实验报告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总生态系统种植业、畜牧业生态系统输入、输出及产投比见下表: 系统类型项目实物量单位能流系 数 单位能流量 总系统 35000000000 kcal/cm2.y 139 kcal/cm2 4.864+12 100*0.1*77 马力500000 kcal/kg 3.85E+08 3000 kg 10400 kcal/kg 3.12E+07 45000 度860 kcal/度 3.87E+07 30*10000/667*395 kg 5740 kcal/kg 1.02E+09 0.2*15*395 kg 24000 kcal/kg 2.84E+07 300*1000 d 3000 kcal/d 9.00E+08 225*1000 kg 7000 kcal/kg 1.58E+09 150*1000 kg 942 kcal/kg 1.41E+08 30*60 d 3000 kcal/d 5.40E+06 4.86913E+12 50*7320*5% kg 3700 kcal/kg 6.77E+07 80*4500*5% kg 3950 kcal/kg 7.11E+07 70*3000*5% kg 3760 kcal/kg 3.95E+07 90*1500*5% kg 6300 kcal/kg 4.25E+07 70*4500*5% kg 3800 kcal/kg 5.99E+07 35*45000*5% kg 600 kcal/kg 4.73E+07 2000*80%*60%*100 kg 5800 kcal/kg 5.57E+08 3000*20%*60%*1 kg 1300 kcal/kg 4.68E+05 30*80%*200*60% kg 1720 kcal/kg 4.95E+06 3000*80%*60%*1 kg 1640 kcal/kg 2.37+06 300*1000*2500*30% kg 3000 kcal/kg 6.75E+11 6.76E+11 种植系统180*10000*100*100 kcal/cm2.y 139 kcal/cm2 2.50E+12 540 kg 24000 kcal/kg 1.30E+07 100*0.1*77 马力500000 kcal/kg 3.85E+08 3000 kg 10400 kcal/kg 3.12E+07 45000 度860 kcal/度 3.87E+07 300*1000 d 3000 kcal/d 9.00E+08

实验报告_密码学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学号: 学生姓名: 班级:

实验三密码学实验 一、古典密码算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程实现替代密码算法和置换密码算法,加深对古典密码体制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密码学奠定基础。 二、编译环境 运行windows 或linux 操作系统的PC 机,具有gcc(linux)、VC (windows)等C语言编译环境。 三、实验原理 古典密码算法历史上曾被广泛应用,大都比较简单,使用手工和机械操作来实现加密和解密。它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文字信息,利用密码算法实现文字信息的加密和解密。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密码算法,以帮助读者对密码算法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1.替代密码 替代密码算法的原理是使用替代法进行加密,就是将明文中的字符用其它字符替代后形成密文。例如:明文字母a、b、c、d ,用D、E、F、G做对应替换后形成密文。 替代密码包括多种类型,如单表替代密码、多明码替代密码、多字母替代密码、多表替代密码等。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典型的单表替代密码,恺撒(caesar)密码,又叫循环移位密码。它的加密方法,就是将明文中的每个字母用此字符在字母表中后面第k个字母替代。它的加密过程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函数:E(m)=(m+k) mod n 其中:m 为明文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数;n 为字母表中的字母个数;k 为密钥;E(m)为密文字母在字母表中对应的位置数。例如,对于明文字母H,其在字母表中的位置数为8,设k=4,则按照上式计算出来的密文为L:E(8) = (m+k) mod n = (8+4) mod 26 = 12 = L

2.置换密码 置换密码算法的原理是不改变明文字符,只将字符在明文中的排列顺序改 变,从而实现明文信息的加密。置换密码有时又称为换位密码。 矩阵换位法是实现置换密码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将明文中的字母按照给的 顺序安排在一个矩阵中,然后用根据密钥提供的顺序重新组合矩阵中字母,从而 形成密文。例如,明文为attack begins at five,密钥为cipher,将明文按照每行 6 列的形式排在矩阵中,形成如下形式: a t t a c k b e g i n s a t f i v e 根据密钥cipher中各字母在字母表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给定一个置换: 1 2 3 4 5 6 f = 1 4 5 3 2 6 根据上面的置换,将原有矩阵中的字母按照第 1 列,第 4 列,第 5 列,第 3 列, 第2列,第 6 列的顺序排列,则有下面形式: a a c t t k b i n g e s a I v f t e 从而得到密文:abatgftetcnvaiikse 其解密的过程是根据密钥的字母数作为列数,将密文按照列、行的顺序写出,再根据由密钥给出的矩阵置换产生新的矩阵,从而恢复明文。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部分对替代密码算法的介绍,自己创建明文信息,并选择 一个密钥k,编写替代密码算法的实现程序,实现加密和解密操作。 2、根据实验原理部分对置换密码算法的介绍,自己创建明文信息,并选择一个密钥,编写置换密码算法的实现程序,实现加密和解密操作。 五、总结与思考 记录程序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记录最终实现的程序执行结果。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 二、工具备品 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 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其基本步骤是: 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 (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 (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 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 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 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 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 一、样地基本概况 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 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 经纬度:坡位:半山腰 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 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 二、地质、土壤调查 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 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 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 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 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目的】 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 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 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 1.样地设置 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 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灌木层与草本层的调查分物种调查其平均高度、平均基径、覆盖度、数量等。层间植物可单独调查。 表1 群落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者: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样地面积: 群落类型:群落名称: 地理位置:经度:纬度: 地形:海拔:坡向:坡度: 土壤、岩石、地下水位: 微地形、地被物: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5-0656-05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它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目前已迈入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 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4)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5)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6)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 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Views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HUANG Guo -gin (Research Centre of EcoIogicaI Scienc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gricuIturaI ecoIogy is an appIied branch of Iearning about the interreIati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ariationaI Iaws between agricuIturaI bioIogy and agricuIturaI environment.It pIays the basic roIe ,comprehen-sive roIe ,impuIsive roIe ,key roIe and infiItrating roI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e deveIopment of agricuIture.Hav-ing experienced its sprouting ,forming and deveIoping phases ,agricuIturaI ecoIogy has now come into its consum-mate phase.In the new century ,agricuIturaI ecoIogy shouId deveIop in the foIIowing aspects :(1)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I research in research approaches ;(2)emphasizing appIicabiIity and operabiIity ;(3)deepening the expIo-ration of the basis of agricuIturaI appIication in theoreticaI research ;(4)stressing systematic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technoIogicaI system ;(5)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iIding ;(6)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agricuIturaI ecoIogy ,enhancing ecoIogicaI sense and raising ecoIogicaI guaIity in the software environment ;(7)going aII out to nurture muIti -abiIity personneI with creative power and practicaI abiIity. Key words :agricuIturaI ecoIogy ;review of experience ;deveIoping trend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要协调农业生物与生物、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1,2] 。20世纪 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2-06-18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本文于2001年10月13~1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21世纪应用生态学科前沿报告会”上宣读。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第24卷第5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I.24,No.5 2002年10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Oct.,200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