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章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概述

1强心药(cardiotonic agents):又名正性肌力药(cardiac inotropes),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它包括强心苷类,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Ⅲ抑制药),钙增敏药及其他类.

概述

2,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离子转运,从而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最终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第一节强心苷类

1.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临床应用最悠久,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临床常用的强心苷类主要源于洋地黄(digitalis),故也统称为洋地黄类药.

第一节强心苷类

2.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

3. 缺点:药物的治疗指数小,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安全性较差.许多生理异常情况还易促使其发生毒性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中毒,可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强心苷的种类

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有以下几种:

1,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2,地高辛(digoxin)

3,毛花苷丙(lanatoside C,cedilanid,西地兰)

强心苷的种类

4,去乙酰毛花苷丙(deslanoside,

desacetyllanatosideC cedilanid-D)

5,毒毛花苷K (strophanthin K)

6,毒毛花苷G(strophanthin G,哇巴因ouabain)

强心苷类

地高辛: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灵活的给药途径,其血药浓度测定也在临床普及,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苷.

去乙酰毛花苷丙:作用快而短,只能经静脉注射给药,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

体内过程

1. 强心苷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性质相同,仅由于侧链不同,导致其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

2. 洋地黄毒苷脂溶性高,吸收好,大多在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出,也有相当部分经胆道排出而形成肝肠循环,t 长达5-7d,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属长效强心苷.

体内过程

3,地高辛属中效强心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制剂也可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地高辛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 33-36h,肾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量.

体内过程

4,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口服吸收甚少,多需静脉用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显效快,作用时间短,属短效强心苷.

表10-1 常用强心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洋地黄毒苷 95 93-97 0.6 肝胆70% 7-9d

肾30%

地高辛 < 40-90 20-30 5-10 主要肾 36h

(75)

去乙酰毛花不可 25 主要肾90% 33h

苷丙

毒毛花苷K 3-10 5 2.5h

毒毛花苷G 5 8.5 肠道30% 14-21h

肾70%

药名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分布容积排除途径血浆

率(%) 合率(%) (L kg-1) 半衰期

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3.利尿作用

4.对血管的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强心苷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心脏的作用,即

"一正":正性肌力作用

"二负":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

一正是二负的原因,且不增加甚至降低衰竭心肌的耗氧量.

1.对心脏的作用

强心苷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复杂

1,小剂量强心苷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减慢Ca2+内流而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

1.对心脏的作用

2,中毒剂量时,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失钾,减少最大舒张电位而减慢房室传导,此作用不能被阿托品所拮抗.强心苷加速K+外流,使心肌细胞复极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

1.对心脏的作用

3,治疗剂量强心苷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迷走神经兴奋可加快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增大,4相坡度变平,因而自律性降低.

1.对心脏的作用

4,中毒剂量强心苷直接抑制普肯耶纤维细胞膜的Na+ -K+ -ATP酶,使细胞内失K+,而Na+增多,减少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自律性增高,容易引起室性过早搏动.

1.对心脏的作用

5,治疗剂量强心苷最早使心电图的T波幅度变小,双相或倒置,ST段呈鱼钩状,P-R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P-P间期延长,分别说明房室传导延缓,心室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率减慢.

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1,强心苷有三种神经效应,即拟迷走神经作用,致敏压力感受器及大剂量时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2,非极性强心苷(洋地黄毒苷)有较强的拟交感神经作用,而极性强心苷(地高辛)则有较强的拟迷走神经作用.这些自主神经作用对心脏产生间接的效应.

2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3,中毒剂量的强心苷可兴奋延髓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呕吐,还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明显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强心苷的减慢心率和抑制房室传导作用与其兴奋脑干副交感神经中枢有关.

2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4,强心苷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进而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对心功能不全时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3.利尿作用

1,强心苷对心功能不全病人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主要是心功能改善后增加了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强心苷可直接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的排出,发挥利尿作用.

4.对血管的作用

1,强心苷能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上升.

2,中毒剂量强心苷甚至可使冠状动脉收缩.但心衰患者用药后,因交感神经活性降低的作用超过直接收缩血管的效应,因此血管阻力下降,心排出量及组织灌流增加,动脉压不变或略升. 作用机制

1,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性的机制与心肌细胞内Ca2+增加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2,研究认为,强心苷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后,能部分抑制酶的活性,使细胞内Na+增多,通过Na+-Ca2+交换使Ca2+外流减少或内流增多,导致细胞内Ca2+增加,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临床应用

强心苷主要治疗:

慢性心功能不全

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短效强心苷可作为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

强心苷

术前只有在有下列指征之一时才考虑预防应用:

①有心衰史的病人,即使手术当时处于代偿状态者;

②有心房颤动,尤其是室率未控制者;

强心苷

③有重要的房性心律失常史者(如心房颤动或扑动);

④心脏显著增大,即使无心衰或房颤史者.

强心苷

地高辛可减轻心力衰竭症状,但增加猝死的发生率,多与强心苷所致的心律失常相关.

强心苷

去乙酰毛花苷丙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也用于控制室上性心动过速,首次静注0.4-0.8mg, 2-4h后可再注射0.4mg .

强心苷的禁忌症

1,房室传导阻滞

2,肥厚性阻塞性心肌病

3,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syndrome,WPW syndrome).

不良反应

1,强心苷治疗易发生毒性反应.特别是当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酸碱平衡失调,发

热,心肌病理状态,高龄及合并用药等因素存在时更易发生.

2,预防中毒的关键在于剂量个体化,即使是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期因临床情况不同也应及时调整.

不良反应

3,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警惕中毒先兆,预防诱发或加重强心苷中毒的因素,并监测临床血药浓度.

1.心脏反应

是强心苷最严重,最危险的不良反应,约有50%的病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①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高,表现为室性早搏及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发展成室颤.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提示中毒较严重,应立即抢救;

1.心脏反应

②抑制房室传导,引起各种程度的传导阻滞;

③抑制窦房结,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偶见窦性停搏.

2.胃肠道反应

为中毒早期反应,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3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

有眩晕,头痛,疲倦,谵妄等.

有黄视症,绿视症及视物模糊等.

强心苷中毒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

2,一旦诊断为强心苷中毒,首先应停用强心苷及可诱发毒性反应的药物(排钾利尿药),其次应消除诱发中毒的因素(纠正电解质紊乱,缺氧等).

治疗

1,对强心苷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应及时补钾,细胞外K+能阻止强心苷与Na+-K+-ATP酶结合,从而减轻和防止中毒.

2,可用苯妥因钠3-5mg·kg-1,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0-15min可再注射100mg,24h总量<500mg.

治疗

3,室性心律失常也可应用利多卡因,威胁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可以直流电转复.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

4,应用地高辛抗体治疗严重强心苷中毒.

给药方法

强心苷的需要剂量因人,因时而异,不能机械地使用"标准剂量".

表10-2 常用强心苷的作用时间和剂量

地高辛口服 60-120 4-8 1-2d 4-2d 1.2-2.5 0.25-0.5

(平均2.0)

静脉 5-30 11/2-5 1-2d 0.75-1.25

(平均1.0)

去乙酰毛花静脉 10-30 1-3 1-2d 3-6d 0.8-1.6

苷丙 (平均1.2)

毒毛花苷K 静脉 5-10 1/2-2 6h 2-5d 0.25-0.5

洋地黄毒苷口服 120-240 8-12 3-10d 2-3w 0.8-1.2 0.25-0.1

静脉 25-120 2-8 3-10d 2-3w 0.8-1.2

(平均1.0)

药名给药作用开最大效毒性消药效失每日口服

方法始时间应时间失时间效时间全效量维持量

(min) (h) (mg) (mg)

给药方法

1.全效量后再用维持量:是经典的给药方法.

全效量:为先在短期内给予能充分发挥最大疗效的剂量.在达到全效量后,每日给一定剂量以维持药效.

特点:显效快,但易导致强心苷中毒.

给药方法

2.每日维持量疗法

对病情不急的心功能不全,目前倾向于小剂量维持疗法,即每日给维持量的地高辛,经过4-5个半衰期(7天左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而发挥治疗作用,可减少强心苷中毒的发生.

不适于急症.

药物相互作用

1.琥珀胆碱

2.新斯的明

3.吸入麻醉药

4.利血平

5.其他

药物相互作用

1琥珀胆碱:使用强心苷的病人,尤其是洋地黄化后,再用琥珀胆碱可能因一过性高血钾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停搏.

2.新斯的明:洋地黄化的病人在注射新斯的明时可能引起心率减慢.

药物相互作用

3.吸入麻醉药:洋地黄化的病人在吸入麻醉药过程中可因迷走神经的影响而出现心动过缓.麻醉前强心苷用量虽合适,在麻醉中则可能用量不足;而麻醉状态下强心苷剂量合适,苏醒后则可能表现为过量.

药物相互作用

4.利血平:伍用强心苷常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并诱发异位节律.

5.其他:洋地黄化的病人须禁用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溴苄胺或钙盐,即使在大量输血后补充小量钙盐也应谨慎,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

1,心律失常(arrhyth-mia):指心脏冲动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兴奋次序异常.

2,按照发生原因,心律失常可分为:

冲动形成异常(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

冲动传导异常(房室传导阻滞).

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

3,对于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治疗.

4,对于窦房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用起搏器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

麻醉期间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的目的是控制心律失常,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均有程度不同的致药源性心律失常(drug-induced arrhythmia)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时要有明确的指征,并根据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强调重视纠正可能的诱因,针对病因治疗,用药个体化.

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

治疗药物多以单一用药为原则,当一种药物无效时可更换另一种药,一般不宜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

1,冲动形成异常

2,冲动传导异常

3,二者兼有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心律失常的治疗

要减少异位起搏活动,调节折返环路的传导性或有效不应期以消除折返.

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包括:

①阻滞钠通道;

②拮抗心脏的交感效应;

③阻断钾通道,适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④阻滞钙通道.

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概括为:1.降低自律性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3.消除折返(reentry)

1.降低自律性

抗心律失常药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通过增加最大舒张电位,降低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提高动作电位的发生阈值(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滞药),增大静息膜电位(腺苷和乙酰胆碱),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钾通道阻滞药)等方式降低自律性.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可通过促进或加速复极以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或抑制早后除极上升支的内向离子流及提高其阀电位水平,或增加外向复极电流以增加最大舒张电位等三种方式.如缩短APD的药物.

2.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2)减少晚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主要是减少细胞内Ca2+的蓄积,如钙拮抗药作用.

能抑制一过性Na+内流的药物也能减少晚后除极,如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等.

3.消除折返(reentry)

①.改变传导性

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以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或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相阻滞而终止折返激动;

3.消除折返(reentry)

②.延长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钠通道阻滞药和钾通道阻滞药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ERP,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可延长慢

反应细胞ERP.可使折返冲动落在不应期内而消失.

延长不应期有三种情况

①.延长APE,ERP而以延长ERP更为显著,为绝对延长ERP;

②.缩短APD,ERP而以缩短APD更为显著,为相对延长ERP.如复极过程缩短也易于发生折返性心律失常;

③.使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将其分为四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一)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从药物对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到阻滞作用解除的时间称为复活时间常数(Zrecovery ).

根据复活常数又分为三个亚类Ⅰa, Ⅰb,Ⅰc.

1. Ⅰa类

recovery 1-10s,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K+,Ca2+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APD,ERP),且以延长ERP更为显著.

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异丙吡胺,阿普林定等.

2. Ⅰb类:

recovery 1 0 s,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明显.

药物有:普罗帕酮,氟卡尼,恩卡尼,氯卡安,莫雷西嗪等.

(二)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阻断β受体,取消β受体被激动后的效应,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 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醋丁洛尔,艾司洛尔.

(三)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选择性延长APD及ERP多与抑制钾电流有关,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药物有:胺碘酮,溴苄胺等.

(四)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抑制L-型钙电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

药物有: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双苯吡乙啶等.

(五)其他类

腺苷,强心苷等.

表10-3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效应及心电图改变(144)

三,麻醉期间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利多卡因(lidocaine)

是局麻药,属于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广泛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良好,但肝脏首关消除明显,仅1/3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低,且口服易恶心,呕吐,因此常静脉给药.

血蛋白结合率约70%,体内分布广泛迅速,心肌中浓度是血药浓度的3倍.表观分布容积

1L·kg-1.

体内过程

利多卡因几乎全部在肝脏中经脱乙基而代谢,仅10%以原型经肾脏排泄,t β约2h,作用时间较短,常用静脉滴注以维持疗效.

药理作用

1.传导速度

2.相对延长不应期

3.降低自律性

4.利多卡因有较明显的膜稳定作用

1.传导速度

治疗剂量对希--普系统的传导速度没有影响.

1.在细胞K+浓度较高时则能减慢传导.

2.血液趋于酸性时,将增强其减慢传导的作用.心肌缺血部位细胞外K+浓度升高而血液偏于酸性,所以利多卡因有明显的减慢传导作用,这可能是其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纤颤的原因之一.

1.传导速度

3.对血K+降低或部分(牵张)除极者,利多卡因则促K+外流使普肯耶纤维超极化而加速传导速度.

高浓度(10μg·ml-1)的利多卡因可明显抑制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

2.相对延长不应期

利多卡因抑制参与动作电位复极2相的少量Na+内流,缩短普肯耶纤维和心室肌的APD,ERP,但缩短APD更为显著,故能相对延长ERP,但利多卡因仅对希--普系统发生影响,对其他部位心脏组织及自主神经并无明显作用.

2.相对延长不应期

治疗剂量利多卡因对激活和失活钠通道均有阻滞作用,当通道恢复静息态时,阻滞作用迅速解除,因此利多卡因对去极化组织(如缺血区)作用强.

2.相对延长不应期

心房肌细胞APD短,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的时间短,利多卡因的阻滞作用也弱,因此对房性心律失常疗效差.利多卡因对于正常心肌组织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小,对去极化组织的钠通道(处于失活态)阻滞作用强,所以对于缺血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去极化型心律失常有较强抑制作用.

3.降低自律性

治疗浓度(2.5 μg·ml-1)的利多卡因能降低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对窦房结没有影响,仅在其功能失常时才抑制.

利多卡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是抑制4相Na+内流,能减小动作电位4相除极斜率,提高兴奋阈值,降低自律性,又能减少复极的不均一性,故能提高致颤阈.

临床应用

利多卡因是窄谱抗心律失常药,心脏毒性低,主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适用于危急病例,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应用

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术,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利多卡因不影响心房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故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几乎无效.若室上性心律失常系起因于洋地黄中毒,则利多卡因治疗可奏效,其机制可能与该药能使K+外流增加有关.利多卡因抑制房室旁路传导及延长旁路的有效不应期,因而对预激综合征病人的室上性心

动过速可能有效.

临床应用

治疗剂量的利多卡因可促进复极化而不延长Q-T间期,可用于低血压或脑血管意外所致伴有巨大U波的延迟复极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麻醉期间应用利多卡因,一般首次静注1.2 mg · kg-1 5-10min一次至有效,但在20min内总量不宜>5mg·kg-1.

临床应用

当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应该以1-4mg·min -1静滴维持以巩固疗效.

对有心衰,肝功能严重障碍或休克等病人,用量宜酌减.

不良反应

较少,较轻微.

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嗜睡,眩晕,大剂量引起语言障碍,惊厥,甚至呼吸抑制,偶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毒性.

可抑制心室自发性起搏点的活性,故慎用或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Ⅱ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

不良反应

肝功能不良病人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头昏,嗜睡或激动不安,感觉异常等.

心衰,肝脏功能不全者长期滴注后可产生药物蓄积.

儿童或老年人应适当减量.

药物相互作用

1.强心苷

合用未见不良反应,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2. β受体阻断药

合用后由于β受体阻断药减低心排出量和肝血流量,致使利多卡因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毒性反应.故两药合用时应适当减少利多卡因的剂量.已有传导阻滞者不宜合用.

药物相互作用

3.异丙肾上腺素

扩张内脏血管,增加肝血流,故合用后利多卡因肝代谢增加,清除率加速,血药浓度降低.

4.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肝血流量,合用利多卡因后肝代谢减慢,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中毒.

药物相互作用

5.西咪替丁

可使利多卡因的清除率减少25%--30%,半衰期延长49%,稳态血药浓度升高46%-47%,毒性增强.故两合用应适当减少利多卡因的剂量,以防中毒.

药物相互作用

6.胺碘酮

合用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有协同作用,但两药合用后可加重传导阻滞或引起窦性停搏. 胺碘酮

胺碘酮(amiodarone)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原作为冠状动脉扩张药用于心绞痛治疗,现广泛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胺碘酮是苯呋喃类衍化物,含有2个碘原子.

体内过程

口服,静脉注射给药均可.

口服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约40%,分布容积1.2L.kg-1,主要在肝脏代谢成有活性的脱乙基衍生物,t 长达数周,血浆蛋白结合率95%,停药后作用可持续4-6周,心肌中浓度较血药浓度高30倍,恒量口服需经数周才见最大疗效.

静脉注射约10min起效.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自律性

2.传导速度

3.不应期

1.自律性

对普肯耶纤维的自律性影响轻微,但能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自律性.

2.传导速度

对心房和心室肌的传导速度无明显影响,给药数周后,传导速度略有减慢,对希-普系统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则有抑制作用.

3.不应期

用药数周后,心房肌,心室肌及普肯耶纤维的APD,ERP都明显延长,并能延长WPW综合征患者附加通路的不应期,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上述三方面电生理效应均与其阻滞钠,钾,钙等通道的作用有关.

4.血管平滑肌

胺碘酮静脉给药能直接扩张冠脉,降低外周阻力,非竞争性地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及Ca2+通道,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减少心肌氧耗量.

临床应用

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动过速以及伴预激综合征的快速心律失常,长期给药治疗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有良好效果,对房性或室性早搏疗效较差.

麻醉期间主要用其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

对常规用药不能终止或难以控制的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用其多能奏效.

不良反应

静脉用药负性肌力及周围血管扩张作用明显,快速静脉注射可发生一过性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T波倒置,U波显著等心功能减低表现,降低程度与剂量和基础心功能状态正相关.

口服很少引起心脏不良反应,但因含碘可致血清甲状腺素升高,影响甲状腺功能.

禁忌症

房室传导阻滞

Q-T间期延长者

药物相互作用

1.强心苷

2. β受体阻断药

3.异丙肾上腺素

4.阿托品

5.抗凝血药

6.麻醉药

1.强心苷

合用治疗顽固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和控制心室率有协同效果.但合用后地高辛血药

浓度可增加20%-100%,故可出现严重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停搏.因此,应减少地高辛的剂量.

2. β受体阻断药

合用易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

3.异丙肾上腺素

合用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

4.阿托品

一般认为阿托品不能解除胺碘酮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

5.抗凝血药

胺碘酮能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故两药合用时华法林的维持量应减少1/3一1/2.

6.麻醉药

合用可引起心肌抑制,心动过缓及肺部并发症.

制剂与用法

洋地黄毒苷:片剂:0.1mg/片.0.05-0.2mg/次,口服.负荷剂量:1.5mg.3次/天,0.25mg/次,共2天.维持量:0.05-0.1mg/天.极量0.4mg/次,1mg/天.

制剂与用法

地高辛:片剂:0.25mg/片,一般首剂0.25-0.75mg,以后0.25-0.5mg/次/6h,在改用维持量:0.25-0.5mg/d.轻型慢性病例:0.5mg/天.注射剂:静脉负荷剂量:0.75mg,首次0.25-0.5mg,4-6h后,再注射0.25mg.

制剂与用法

毛花苷丙(西地兰):静脉负荷剂量:0.8mg,首次0.4-0.6mg,2-4 h后,再注射0.2-0.4mg.

毒毛花苷K:静脉负荷剂量:0.25-0.5mg,首次0.25mg,必要时2h后,再注射0.125mg,0.5-1mg/天.极量,0.5mg/次,1mg/天.

制剂与用法

利多卡因:室性心律失常时,静脉注射50-100mg/次(1-1.5mg/kg/次),如10分钟内无效,可在静脉注射一次,累积量不超过300mg,有效后,以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以补充消除量,但每小时不超过100mg.

制剂与用法

胺碘酮:口服一般200mg,3次/天(最大量可达1000-1500mg/天,有效后用维持量100-400mg/天.对快速心律失常并需立即复律者,可静脉注射,也可600-1000m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本章思考题

1.名词:强心苷,

本章思考题

2.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有几种

3.强心苷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4.强心苷对心脏的作用有哪些

5.强心苷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有哪些

6.强心苷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7.手术前预防应用强心苷应有哪些指征

本章思考题

8.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包括哪些

9.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哪几类

10.利多卡因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11.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2.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13.胺碘酮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B.奎尼丁C.普萘洛尔 D.氟卡尼 E. 利多卡因 2.强心苷类药物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B.普萘洛尔 C. 氟卡尼 D.维拉帕米 E. 普鲁卡因胺 3.奎尼丁的错误叙述是: A.适度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 B.兼有α、M 受体阻断作用 C.心肌中药物浓度为血浓度的10 倍 D.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E.为奎宁的右旋体 4.对利多卡因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作为局麻药使用B.可降低自律性 C.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D.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E.Ⅱ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5.奎尼丁的电生理作用有: A .抑制 0 相除极,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 B.加快 0 相除极,加快传导,延长不应期

C.抑制 0 相除极,减慢传导,缩短不应期 D.加快 0 相除极,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 E.抑制 0 相除极,对传导和不应期无影响’ 6.利多卡因不宜用于哪种心律失常: A .室性早搏B.室性纤颤C.室上性心动过速 D.强心苷所致室性心律失常E.心肌梗塞所致室性心律失常7.下列哪项不属于奎尼丁的禁忌证: A .严重低血压B.心力衰竭C.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D.心房纤颤E.地高辛中毒 8.能加速奎尼丁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普鲁卡因胺B.苯妥英钠C.普萘洛尔 D.维拉帕米E.以上都不是 9.对普鲁卡因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B.能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C.减慢传导速度D.延长有效不应期 E.较强的抗α受体和抗胆碱作用 10.具有明显促进K’外流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利多卡因B.维拉帕米C.胺碘酮 D.普萘洛尔E.氟卡尼 11.能与强心苷竞争Na+-K+—ATP 酶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苯妥英钠B.地尔硫卓C.普萘洛尔 D.普罗帕酮E.胺碘酮

药理学习题十二(抗心律失常药 )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章节练习题库 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抗心律失常药中的Na+阻滞剂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促进K+外流的药物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2.奎尼丁可通过___________传导,使单向阻滞___________而取消折返。利多卡因则通过___________传导,使单向阻滞___________而取消折返。 减慢变为双向阻滞加快消除 3.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宜选用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4.利多卡因为___________抗心律失常药,仅适用于___________心律失常,且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人。 窄谱室性 5.因奎尼丁具有___________作用,故治疗心房纤颤时常与___________合用,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抗胆碱强心苷减慢心室率 6.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普萘洛尔维拉帕米 7.奎尼丁降低心肌自律性和减慢传导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抗心律失常药钙拮抗剂的代表药是_________,主要用于治疗_________。 抑制4相Na+内流; 抑制0相Na+内流;维拉帕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8.胺碘酮对心肌最显著的电生理特性影响是_________,临床主要用于_________。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氏纤维的APD和ERP;房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9.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_________,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_________ ,利多卡因可选择性作用于_________,促进_________降低其自律性,临床上主要用于_________。 维拉帕米;普萘洛尔;心室肌浦氏纤维;促进4相K+外流;室性心律失常 10.治疗浓度奎尼丁主要抑制_________的自律性,对_________的自律性影响很弱。

6.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3章节题目第二十二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强心苷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2.理解其他正性肌力药及减轻心脏负荷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重点与难点1.重点: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中毒救治。 2.难点: (1)强心苷治疗作用机制与中毒机制 (2)强心苷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 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辅助手段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第二十二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多种心血管病→心室重构→心收缩力↓、心舒张功能↓→心泵血功能↓→AS缺血、VS淤血→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第一节 CHF的病理生理及抗心衰药分类 一、CHF的病理生理 (一)心功能的改变 1.心收缩性能下降:心室最大上升速度↓,心肌纤维最大收缩速度↓。 2.心率:早期心率代偿性加快,使心搏出量↑;后期失代偿,心率↑,心输出量↓。 3.心衰时,左室舒张末压↑,心前负荷↑;外周阻力↑,心后负荷↑。 (二)结构改变 心衰早期: AngII↑,刺激心肌细胞及胞外基质合成,心肌重构肥厚。 心衰后期:恶性发展→细胞肥大、凋亡。 (三)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1.交感神经激活:心衰时,窦弓反射及心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使 交感神经长期处于激活状态,NA↑。 2.RAAS激活:中、重度心衰,肾素活性↑,使AngII↑,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并刺激心室肥厚。 3.精氨酸加压素↑,作用受体,经过PLC通路,胞内Ca++↑,收缩血管。 4.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 参与心室肥厚的重构。 5.肿瘤坏死因子(TNF-a):有负性肌力作用,使心功能↓。 6.内皮松弛因子(NO): 能舒张血管,抑制心肌,逆转心血管重构。 : 舒张血管,舒张肾血管,排钠利尿;舒张外周血管,改善心功。 7.PGI 2 二、抗心衰药分类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临床应用: (1)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过度活跃有关的,包括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此时常与强心苷合用);也可用于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2)室性心律失常:对运动或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五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 奎尼丁 B. 美西律 C. 普萘洛尔 D. 苯妥英钠 E. 索他洛尔 2.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 奎尼丁 B. 苯妥英钠 C. 普鲁卡因胺 D. 利多卡因 E. 维拉帕米 3.治疗强心甙引起室性早博的首选药物是 A. 美西律 B. 苯妥英钠 C. 利多卡因 D.碘酮 E. 普罗帕酮 4.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普萘洛尔 D. 奎尼丁 E. 索他洛尔 5.心房纤颤复转后预防复发宜选用 A. 奎尼丁 B. 普鲁卡因胺 C. 普萘洛尔 D. 胺碘酮 E.妥英钠 6.强心甙用于心房纤颤的目的是 A. 减慢心室率 B. 恢复窦性心律 C. 降低自律性 D. 减少房颤频率 E. 增加心肌收缩力 7.以奎尼丁为代表的IA类药的电生理是 A. 明显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明显抑制传导,APD延长

B. 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选率,适度抑制传导,APD延长 C.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不变 D. 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严重抑制传导,APD缩短 E.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缩短 8.奎尼丁对下述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 A. 窦性心动过速 B. 心房扑动 C. 室性早搏 D. 房性早搏 E.室交界区的早搏 9.抗心律失常谱广,半衰期长的药物是 A. 奎尼丁 B. 利多卡因 C. 普萘洛尔 D. 普罗帕酮 E. 胺碘酮 10.细胞外K+浓度较高时能减慢传导,血K+降低时能加速传导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索他洛尔 B. 利多卡因 C. 丙吡胺 D.卡尼 E. 胺碘酮 11.对普萘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阻断β受体 B. 降低儿茶酚胺所致自律性 C. 治疗量延长浦肯野纤维APD和ERP D.长房室结的ERP E. 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12.对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的错误叙述是 A. 降低自律性 B.高心室肌致颤阈 C.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 D. 血液偏酸时减慢传导 E. 减慢房室结传导 13.有关胺碘酮的不良反应错误叙述是 A. 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B. 可发生肺纤维化 C. 可发生角膜沉着 D. 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E. 可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14.胺碘酮对心肌作用不存在 A. 阻滞K+通道 B. 阻滞Na+通道 C.滞Ca+通道

食物对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影响

1 抗动脉粥样化药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葡萄柚汁对他汀类药物的影响。合用葡萄柚汁后,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及它们的活性酸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和峰浓度均有大幅度升高,但普伐他汀的药动学无影响。每日喝一小杯葡萄柚汁,都会大大增加辛伐他汀及其活性酸的血药浓度。由于此类药物高浓度时易引起肌痛、肌炎及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衰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葡萄柚汁应避免与它们合用。而服用氯贝丁酯、心脑康、非诺贝特等药物时,应多吃用植物油烹制而成的食物。因为植物油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增加降脂药的疗效。 2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常规饮食不影响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但若摄入大量膳食纤维时,其生物利用度明显降低。高脂饮食基本不影响阿齐利特的t max,t1/2 ,但使其c max减少19%。 3 利尿药 呋塞米与食物一同摄入时生物利用度降低,所以宜空腹食用。保钾利尿药能阻止肾分泌钾离子,易导致高钾血症,因此,应避免服用大量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桔子、菠菜等。肉类和海鲜制品能使血浆尿酸水平升高,而奶制品则使血浆尿酸水平降低。因此服用呋塞米等能引起高尿酸血症的高效利尿药时,应避免使用大量肉制品和海鲜制品,而应增加奶制品的摄入。 4.钙拮抗药 SCHUG等研究了高脂饮食对硝苯地平缓释制剂的影响。结果为:高脂饮食后,生物利用度均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高脂饮食导致24名服用硝苯地平缓释制剂的志愿者中有11名硝苯地平血药浓度增加至普通膳食的3~4倍。此外,近年来研究得较多的还有植物提取液对钙拮抗药作用的影响。8名健康志愿者双周期交叉口服银杏叶汁240mg和硝苯地平10mg与单独服用硝苯地平10mg相比,硝苯地平与其主要代谢产物脱氢硝苯地平的平均药动学参数无明显改变。但有两名志愿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加倍,且出现不良反应。250ml的商品葡萄柚汁可以明显增加非洛地平、尼索地平、尼卡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的生物利用度,而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普拉地平等与葡萄柚汁合用时都应考虑潜在的相互作用。氨氯地平与葡萄柚汁不发生相互作用,这可能是与该药的特殊理化性质及代谢特征有关。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有研究表明:低钠饮食可以增加ACEI的降压效果。另外,此类药物能使体内钾含量升高,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大量含钾量高的药物。

强心苷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强心苷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临床应用 强心苷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不同病因所致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特征及心肌受损程度不同,强心苷应用的临床效果亦不同。 疗效较好的心力衰竭类型: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收缩性能受损、心排血量降低,形成低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强心苷通过改善心肌收缩性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而呈现较好的治疗效果。 疗效较差的心力衰竭类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所继发的高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应用强心苷治疗疗效较差,应以根除病因为主。肺源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存在肺动脉高压、心肌低氧和能量代谢障碍,尤易引发毒性反应。 不宜使用强心苷的心衰类型:心肌外机械因素,如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严重二尖瓣狭窄所致心力衰竭。这些因素均使左心室舒张期血液充盈度严重受损,强心苷虽加强心肌收缩,亦难以改善心脏功能。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亦应避免使用强心苷。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左心衰竭,强心苷单独使用可能增加心肌氧耗,导致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应与降低前负荷的血管扩张药配伍应用。 心律失常:心房纖颤的主要危险在于心房的频数冲动经房室传导系统到达心室,致使心室速率过快、泵血功能受损,甚至诱发心衰,是强心苷临床应用的主要适应证。强心苷延缓房室传导,有效减慢心室率,使心脏泵血功能得到保护。用于心房扑动,可减慢心室率,并促使心房扑动转为窦性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用速效静注制剂如去乙酰毛苷,通过延长房室结不应期,达到中断折返冲动、终止心动过速的目的[1]。 用法与用量 “全效量-维持量”给药法:为传统的给药方法。先给予全效量(洋地黄化量),待出现充分疗效后再给予保持这一疗效的维持量。 (1)全效量给予:①速给法:在24小时内给足全效量(适于危重病例且2周内未用过长效强心苷者)。选用速效的强心苷:去乙酰毛花苷丙首剂0.4~0.8mg,以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注(注射不少于5分钟),隔2~4小时后可再给予0.2~0.4mg,至达全效量1~1.6mg。或:毒毛花苷K首剂0.25mg,以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注(不少于5分钟),隔2小时按需给予0.125~0.25mg,至达全效量0.5mg。②缓给法:在2~3天内给足全效

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它可分为快速型与缓慢型二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或拟肾上腺素类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快速及心室颤动等。本章主要讨论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 电生理学机制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有。 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自律性与4期舒张除极化速度、最大舒张电位及阈电位有关。4相舒张除极化速度加快,阈电位下移或最大舒张电位变小,即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则自律性增高。如交感神经兴奋,4相K+外流减少,促进Na+、Ca2+内流,使4相舒张除 极化速度加快;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能量供应不足,Na+-K+泵功能不全,使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变小,同时4相K+外流减少, 自律性增高;洋地黄中毒时Na+,K+-ATP酶受到严重抑制,细胞内失K+,同样也使自律性增高。可出现各种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冲动传导异常——折返形成折返激动是指_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而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折返激动是形成各种过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现以心室“浦肯野纤维-心室 肌环路”为例加以说明(图23-1)。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下传的冲动经浦肯野纤维A、B两支,同时到达心室肌,同时消失在邻近心肌的不应期内,冲动不能继续传导而

消失(图23-1a)。但在病理情况下,浦肯野纤维分支可能发生单向传导阻滞,如B支发生病变,冲动传导到浦肯野纤维分别向A、B二支传导时,冲动只能沿A支下传到心室肌,心室肌细胞发生激动后,该冲动可逆行经B支传到A支;此时A支不应期已过,便再次产生兴奋,形成折返激动。单个折返引起期前收缩,连续折返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折返不仅发生在心室,也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等,产生各种过速型心律失常。 此外,当局部病变时,某分支纤维有效不应期(ERP)缩短或传导减慢,或当邻近心肌纤维ERP不均一时,也可形成折返。 药物机理 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Na+、Ca2+及K+转运,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期,抑制自律性和(或)中止折返而纠正心律失常。 药物分类 Ⅰ类 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Ⅰb、Ⅰc。 (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药物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

抗心律失常的几种常见药物及其详细机制

抗心律失常的几种常见药物及其详细机制 摘要:心律失常指心率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的异常。心律失常常由器质性心脏病引发,引起心血管系统一系列的病理性变化。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机制,明确治疗心率失常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心律失常,奎尼丁,利多卡因.碘胺酮,维拉帕米,螺内酯,普萘洛尔,普鲁卡因胺。 前言: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折返现象,自律性升高和后除极。所以治疗心律失常,主要是从消除折返现象,降低自律性,消除后除极这三个角度去考虑治疗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I类钠通道阻滞药,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Ⅳ类钙道阻滞药。 I类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心肌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N a+内流引起的,介导0期I Na开放激活和失活关闭的速度很快,称为快钠通道。Ⅰa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不同程度的抑制K+,C+通透性,延长复极过程,延长有效不应期。代表药物主要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奎尼丁的主要作用机制为1膜稳定作用,抑制N a+通道,因而降低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抑制传到,以心房,心室肌为主,对窦房结,房室结的影响较小,抑制兴奋性,延长不应期。2 具有抗胆碱作用,可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促进房室传导3 类α手提阻滞剂作用,可降低周围血管张力4 降低心肌收缩力。奎尼丁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的转复和预防。不良反应主要有下面几点1 金鸡纳反应头晕耳鸣。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3 过敏反应皮疹,发热,血小板减少等4 心血管反应,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倒置。QRS时间增宽,可出现持续性室速,室颤,甚至发生猝死。 普鲁卡因胺为普鲁卡因的衍生物,具有局麻作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和临床应用基本与奎尼丁相似,不同点有1对迷走神经作用较弱。2 降压作用更为明显3 对房性心律,疗效逊与奎尼丁,对室性心律失常与奎尼丁相似,其延长Q-T见其作用不如奎尼丁明显。 I b类:此类药物具有缩短复极时间和提高心室颤动阈值的作用,而对正常心肌的动作电位0相影响很小,可传到减慢,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降低以及Q-T间期缩短,这类药物主要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

强心苷

治疗量: S-T段下降,呈鱼钩状,T波低平甚至倒置 P-P间期延长 P-R间期延长 治疗量特点:S-T段下降,呈鱼钩状;T波低平甚至倒置——心肌代谢↓,耗氧量↓; Q-T 间期缩短——反映浦氏纤维和心室肌的 ERP 和 APD 缩短; P-R 间期延长——反映房室传导减慢; P-P 间期延长——反映窦性频率减慢:负性频率作用; 【药理作用】 1.对心脏的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特点: 1)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缩短收缩期:→相对延长舒张期,回流量↑;(心电图表现:Q-T间期缩短 ); 2)降低已扩大心脏的耗氧量(心肌收缩力,心室壁张力,心率):对 CHF 心脏→收缩力↑→ 耗氧量↑;心排血量↑→心室内残余血量↓→ 心室容积 ↓→ 室壁张力↓→ 耗氧量↓;心率↓→耗氧量↓→ 总耗氧量↓; (心电图表现:S-T段下降,呈鱼钩状,T波低平甚至倒置)。 3)增加心输出量(CHF 心脏): 对正常人:强心苷收缩血管→ 外周阻力↑→ 心输出量↓; 对CHF心脏:强心苷间接反射性抑制交感兴奋→ 外周阻力不增加→ 心输出量↑。 (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 治疗量: 对CHF心脏:

1)心肌收缩力↑ → 窦弓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 → 窦房结自律性↓ → 心率↓; 2)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 (心电图:P-P间期延长) 中毒量: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及外周↑ → 各种心律失常。 (3)对心肌传导组织的影响: 治疗量: 1)心房肌:传导加快,迷走神经兴奋性↑ → 促K+外流↑ → 心房肌静息电位加大→ 零相除极速度↑ → 心房传导速度↑; 2)房室结:传导减慢,迷走神经兴奋性↑ → Ca2+内流↓ → 传导↓;(心电图:P-R间期延长) 3)浦氏纤维:传导减慢,直接作用; 中毒量:抑制浦氏纤维 Na+-K+-ATP 酶→ 细胞内K+↓ → 最大舒张电位↓(负值变小) → 浦氏纤维传导↑ → 室性心动过速。 (4)对心电图的影响: 治疗量特点:S-T段下降,呈鱼钩状;T波低平甚至倒置——心肌代谢↓,耗氧量↓; Q-T 间期缩短——反映浦氏纤维和心室肌的 ERP 和 APD 缩短; P-R 间期延长——反映房室传导减慢; P-P 间期延长——反映窦性频率减慢:负性频率作用; 中毒量:会引起各种心率失常,心电图也会有相应变化。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交感 - 副交感神经系统: 治疗量:负性频率作用;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外周→ 心率↓; 中毒量: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及外周↑ → 各种心律失常; (2)中毒量:兴奋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 呕吐; (3)严重中毒:兴奋中枢神经↑ → 行为或精神失常,谵妄,惊厥。 3.利尿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 肾血流量↑ → 肾小球滤过功能↑; 竞争性拮抗醛固酮→ 肾小管对Na+重吸收↓。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 (1)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α亚单位构象改变:

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章强心苷和抗心律失常药 概述 1强心药(cardiotonic agents):又名正性肌力药(cardiac inotropes),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它包括强心苷类,儿茶酚胺类,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Ⅲ抑制药),钙增敏药及其他类. 概述 2,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离子转运,从而纠正心肌电生理紊乱,最终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第一节强心苷类 1.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一类临床应用最悠久,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临床常用的强心苷类主要源于洋地黄(digitalis),故也统称为洋地黄类药. 第一节强心苷类 2. 优点:作用确实,无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 3. 缺点:药物的治疗指数小,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安全性较差.许多生理异常情况还易促使其发生毒性作用,而且一旦发生中毒,可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 强心苷的种类 临床上应用的强心苷有以下几种: 1,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2,地高辛(digoxin) 3,毛花苷丙(lanatoside C,cedilanid,西地兰) 强心苷的种类 4,去乙酰毛花苷丙(deslanoside, desacetyllanatosideC cedilanid-D) 5,毒毛花苷K (strophanthin K) 6,毒毛花苷G(strophanthin G,哇巴因ouabain) 强心苷类 地高辛: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灵活的给药途径,其血药浓度测定也在临床普及,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苷. 去乙酰毛花苷丙:作用快而短,只能经静脉注射给药,是麻醉期间最常用的强心苷. 体内过程 1. 强心苷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性质相同,仅由于侧链不同,导致其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 2. 洋地黄毒苷脂溶性高,吸收好,大多在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出,也有相当部分经胆道排出而形成肝肠循环,t 长达5-7d,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属长效强心苷. 体内过程 3,地高辛属中效强心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相同制剂也可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地高辛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t 33-36h,肾功能不良者应适当减量. 体内过程 4,毛花苷丙,去乙酰毛花苷丙及毒毛花苷K口服吸收甚少,多需静脉用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显效快,作用时间短,属短效强心苷. 表10-1 常用强心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

•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 (一)抗高血压药 (二)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 (三)强心衰药 (四)抗心绞痛药 (五)抗血小板、抗凝药 (六)降血脂药 (七)改善循环药物 (八)改善心肌代谢药物 一、常用降压药 1. 利尿药 (1)噻嗪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氯噻嗪禁忌:痛风,低钠血症禁用;妊娠妇女不宜使用。

(2)袢利尿剂包括呋塞米(速尿)、托拉塞米(特苏尼)、布美他尼、 吡洛他尼。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安体舒通) 禁忌:肾衰,高钾血症。 (4)保钾利尿剂氨苯喋啶、阿米洛利 (5)其它美托拉宗、吲达帕胺、曲帕胺 不良反应:使用利尿剂可能出现酸碱、水、电解质紊乱、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胃肠道反应、尿酸升高、直立性低血压。用药过程中必须检测电 解质变化。 2.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 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 禁忌:对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度房室传 导阻滞、外周血管病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长期服药者不易突然停药易1-2周内逐渐减量停药、食物可减少药物吸收易饭前服药。 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心率减慢、传导阻滞、血压降低、心衰加重、外周血管痉挛导致的四肢冰冷或 脉搏不能触及、雷诺现象, (2)因脂溶性及较易透入中枢神经系统,故该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多。

疲乏和眩晕占10%,抑郁占5%,其他有头痛、多梦、失眠等。偶见幻觉。(3)消化系统:恶心、胃痛、便秘1%、腹泻占5%,但不严重,很少影响 用药。 (4)其他:气急、关节痛、瘙痒、腹膜后腔纤维变性、耳聋、眼痛等。3.钙通道阻滞剂(CCB,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尼卡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缓释剂、氨氯地平、拉西地平、乐卡地平、维拉帕米缓释剂、地尔硫卓缓释剂 禁忌:对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2-3度房室传导阻滞禁用。 不良反应是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眩晕、下肢水肿。非二氢吡啶对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心传导阻滞者禁用(1)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良反应:头痛和水肿。(2)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不良反应:面部潮红、心悸、头昏和疲乏,踝部水肿,伴有牙龈炎或牙周炎的患者用药后可能会引起轻微的牙龈 肿大,皮疹和瘙痒。 (3)拜心通:不良反应:头痛,面部和皮肤潮红,燥热,心动过速,心悸,头昏,倦怠。低血压。小腿肿胀。极别病例中有胃肠道紊乱如恶心、腹泻。皮肤反应如瘙痒、荨麻疹、皮疹。老年男性长期使用可见男子女性乳房。长期用药还会出现牙龈增生。可能损害驾驶和操作机器的能力。

(整理)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对强心苷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 A、奎尼丁 B、普鲁卡因胺 C、苯妥英钠 D、胺碘酮 E、妥卡尼 标准答案:C 2、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维拉帕米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美西律 E、妥卡尼 标准答案:A 3、急型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速或是室颤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普萘洛尔 E、奎尼丁 标准答案:B 4、早期用于心机梗死患者可防止室颤发生的药物: A、利多卡因 B、普萘洛尔 C、维拉帕米 D、苯妥英钠 E、奎尼丁 标准答案:A 5、可引起金鸡纳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 A、丙吡胺 B、普鲁卡因胺 C、妥卡尼 D、奎尼丁 E、氟卡尼 标准答案:D

6、可轻度抑制0相钠内流,促进复极过程及4相K+外流,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改善传导,而消除单向阻滞和折返的抗心律失常药: A、利多卡因 B、普罗帕酮、 C、普萘洛尔 D、胺碘酮 E、维拉帕米 标准答案:A 7、能阻断α受体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并能减弱心肌收缩力的抗心律失常药: A、普鲁卡因胺 B、丙吡胺 C、奎尼丁 D、普罗帕酮 E、普萘洛尔 标准答案:C 8、胺碘酮不具有哪项作用: A、阻滞4相Na+内流,而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新性 B、抑制0相Na+内流,减慢传导 C、阻滞Na+内流和K+外流,延长心房肌、房室结、心室肌及浦氏纤维的APD和ERP,消除折返激动 D、抑制Ca2+内流,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 E、阻滞Na+内流,促进K+外流,相对延长所有心肌组织的ERP 标准答案:E 9、关于普罗帕酮叙述错误的是: A、重度阻滞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 B、延长APD和ERP,消除折返 C、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 D、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 E、有轻度普鲁卡因样局麻作用 标准答案:D 10、普萘洛尔不具有的作用 A、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 B、大剂量或高浓度是可抑制窦房结及浦氏纤维的传导 C、治疗量时可促进K+外流,缩短APD和ERP,相对延长ERP D、治疗量时可产生膜稳定作用,延长APD和ERP E、高浓度或大剂量时可、产生膜稳定作用,而延长APD和ERP 标准答案:D 11、禁用于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病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A、胺碘酮

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

---------------------------------------------------------------最新资料推荐------------------------------------------------------ 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一、A1 型题 1.宜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是() A.强心苷 B.利多卡因 C.奎尼丁 D.普萘洛尔 E.胺碘酮 2.易产生全身性红斑狼疮样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普萘洛尔 B.奎尼丁 C.维拉帕米 D.普鲁卡因胺 E.苯妥英钠 3.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是() A.促进 K-外流 B.阻滞 Na+内流 C.阻滞 Ca2 内流 D.阻滞 K+内流 E.促进 Na+内流 4.下列何药不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A.利多卡因 I3.奎尼丁 C.美西律(慢心律) D.普罗帕酮 E.阿托品 5.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最宜选用()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普萘洛尔 E.普鲁卡因胺 6.胺碘酮的作用机制是()A.阻滞钠通道 B.促进钾外流 C.阻断受体 D.阻滞钙通道E.阻滞钾通道 7.下列药物不是钠通道阻滞药的是() A.维拉帕米 B.奎尼丁 C.利多卡因 D.普鲁卡因胺 E.苯妥英钠 8.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首选() A.利多卡因 B.普萘洛尔 C.奎尼丁 D.维拉帕米 E.普罗帕酮 9.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三叉神经痛的药是() A.尼群地平 B.苯妥英钠C.普罗帕酮 D.奎尼丁 E.美西律 10.既具有局麻作用又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是() A.维拉帕米 B.普萘洛尔 C.奎尼丁 D.利多卡因 E.普鲁卡因胺二、A2 型题 11.罗 1 / 5

经典药理学首选药加口诀

肾上腺素——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利多卡因——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苯妥英钠——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苯妥英钠——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 安定—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 乙琥胺——癫痫小发作的首选药物。 米帕明——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维拉帕米——房室结折返所致的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 呋塞米(速尿)——急性肺水肿的首选药物。 甘露醇——脑水肿的首选药物。 青霉素——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林可霉素——急慢性骨髓炎的首选药物。 氯霉素——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异烟肼INH(雷米封)——各种类型结核病的首选药物 两性霉素B——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氯喹--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 伯氨喹-对良性疟的红细胞外期及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控制复发及传播的首选药物。 乙胺嘧啶-属人工合成的非喹啉类抗疟药,是目前用于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物。 甲硝唑(灭滴灵)-是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 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 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 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 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 阿托品 莨菪碱类阿托品,抑制腺体平滑肌; 瞳孔扩大眼压升,调节麻痹心率快; 大量改善微循环,中枢兴奋须防范; 作用广泛有利弊,应用注意心血管。 临床用途有六点,胃肠绞痛立即缓; 抑制分泌麻醉前,散瞳配镜眼底检; 防止“虹晶粘”,能治心动缓; 感染休克解痉挛,有机磷中毒它首选。 东莨菪碱 镇静显著东莨菪碱,能抗晕动是特点; 可治哮喘和“震颤”,其余都像阿托品, 只是不用它点眼。 肾上腺素 α、β受体兴奋药,肾上腺素是代表; 血管收缩血压升,局麻用它延时间, 局部止血效明显,过敏休克当首选, 心脏兴奋气管扩,哮喘持续它能缓, 心跳骤停用“三联”,应用注意心血管,

医院各科常用药物临床信息及药品分类

医院常用药物临床信息 抗微生物药 1.抗生素 a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磺苄西林钠、 b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 第二代:头孢尼西、头孢克洛、头孢美唑、头孢呋辛、 第三代:头孢地秦、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曲折折松钠、头孢噻 肟钠、 c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米诺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氨曲曲折折南 dβ-内酰胺酶抑制药: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钠舒 巴坦、美洛西林钠舒巴坦 e氨基糖苷类: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硫酸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新霉素 f四环素类:盐酸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g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吉他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 h氯霉素:氯霉素、甲砜霉素 i糖肽类:盐酸万古霉素、盐酸往甲万古霉素 j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l其他抗生素:磷霉素、夫西地酸 2.合成抗菌药

a磺胺类及磺胺增效剂:柳氮磺胺吡啶、甲氧苄啶 b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 c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e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f抗感染植物制剂:盐酸小糪碱、鱼腥草素钠 3.抗真菌药 a唑类抗真菌药:克霉唑、硝基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曲折折康唑 b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制霉菌素 c其他抗真菌药:特比萘芬、氟胞嘧啶 4.抗病毒药 a抗疱疹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阿糖腺苷 b抗HIV药:拉米夫定、齐多夫定 c其他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德福韦、金刚乙胺 5.抗分枝杆菌药 a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b抗麻风病药:氨苯砜、沙利度胺 肿瘤用药 a妨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盐酸吉西他滨、羟基脲、 氨蝶呤、 b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枸橼酸他莫昔芬 c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多柔比星、盐酸表柔比星、吡柔比星、 柔红霉素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是能防治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的药物。但一般指防治心动过速及某些心律不齐的药物。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多不相同,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必需作全面考虑,并应讲究用药的剂量及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抗心律失常药(2)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随着对心脏电生理特性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的了解,使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它可分为快速型与缓慢型二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或拟肾上腺素类药物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快速及心室颤动等。本章主要讨论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 2药物机理 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Na+、Ca2+及K+转运,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期,抑制自律性和(或)中止折返而纠正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多不相同,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必需作全面考虑,并应讲究用药的剂量及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病理机制 心肌细胞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及心室肌,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并具有兴奋性及传导性。另一类为自律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的能力,也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这些特殊分化的细胞同时组成了特殊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 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1.静息电位指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呈现的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状态,又称为极化状态,其形是由于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胞内高钾,静息时主要对K+有通透性的结果。 2.动作电位当心肌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膜电位升高,到达阈电位后,便产生动作电位。以心室肌细胞为例,整个动作电位可分为: O相:为除极过程。膜快钠通道开放,大量Na'陕速内流引起除极,甚至使极化动作电位从静息状态时-90mv迅速上升到+30mv.除极相很短暂,约为1~2ms. 1相:为快速复极初期,主要由于K+的短暂外流,C1-内流所致。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型Omv左右。 2相:为缓慢复极期,膜电位基本停滞在0mv左右,又称平台期。此期主要由于Ca2+和少量Na+缓慢内流,同时伴少量K+缓慢外流和Cl-内流所致。 3相:为快速复极末期,由于K+快速外流引起。 4相:复极完毕,心室肌细胞即为静息期。此期由于Na+,K+-ATP酶的作用,细胞泵出Na+而摄入K+,恢复静息电位的离子分布。在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在达到最大舒张电位后,便自动地缓慢除极,膜电位上升,当达到阈电位时,再次产生动作电位和兴奋。 电生理特性 1.兴奋性兴奋性是心肌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高低可用刺激的阈值作指标,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兴奋性高。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各时相中兴奋性不同,可产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及超常期等周期性兴奋性改变。 电生理特性2.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传导系统均为自律性细胞,即达4相最大舒张电位后,能缓慢自动除极,达阈电位后即发生动作电位。这是由于此类细胞在4相电位时尚有K+缓慢外流,Na+或Ca2+缓慢内流所致。自律性受自动除极速度、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影响。根据O相除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又可将其分为快反应自律细胞和慢反应自律细胞,前者包括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非自律性的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属快反应细胞),后者包括窦房结及房室结。二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主要由于Na+内流所产生,而慢反应细胞则由Ca2+内流所产生。 3.传导性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的速度可作为衡量传导性的指标。由于各种心肌细胞的传导性高低不等,因此,兴奋在上述各个部分扩布的速度也不相等。同一细胞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影响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与兴奋阈电位,使其差值改变的因素,对传导速度影响最大。动作电位0相除极化速率决定传导性,快反应自律细胞O相除极化是由Na-内流决定,慢反应自律细胞O相除极化是由Ca2+内流决定,一般膜电位大,0相上升快,振幅大,传导速度快,反之,则传导慢。因而阻滞Na+内流或Ca2+内流都可抑制传导。 电生理学机制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有。 电生理学机制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自律性与4期舒张除极化速度、最大舒张电位及阈电位有关。4 相舒张除极化速度加快,阈电位下移或最大舒张电位变小,即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则自律性增高。如交感神经兴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