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历史必修二LS1010-0403-016

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导学案

主编人:胡子文 审稿人:胡子文 审核人:向秘海 审批人:熊中庭

姓名 小组 自评 互评

【学习目标】

能了解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能了解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及特点,认识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能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能知道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理解海外活动对英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意义;能通过探究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西欧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概括早期殖民活动的方式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的崛起;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霸权的争夺; 难点:殖民霸权变化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关系。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海上马车夫” 1、兴起的有利条件:A 、地理条件: (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

B 、政治条件: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 、技术条件: (商船总吨数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

D 、对外贸易发达: 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2、兴起的途径: A 、成立殖民公司: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B 、建立海外殖民地(美洲、亚洲、非洲):如北美的 (即后来纽约)

3、结果:1588年西班牙被英国打败,丧失了海上霸权, 的荷兰取而代之。17世纪,凭借一支强大

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 ”。

知识点二:英国的崛起

1、崛起的原因: A 、地理优势:

B 、政策优势:推行 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

C 、军事保障:1588年击败 ,确立海军优势,大力发展海军

D 、经济优势:通过 ,英国 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农业生产的 ,

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E 、制度优势: 确立完善

2、殖民霸权的角逐:A 、与西班牙(16世纪):1588年,

B 、与荷兰(17世纪):1652年,三次英荷战争(导火线: ,直指荷兰)

C 、与法国(18世纪):1763年,英法 ,签订巴黎条约,英国不仅获得 ,

还确立了 ,掌握了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号称 。

知识点三:强盗的贸易

1、野蛮的掠夺:殖民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掠夺大量的财富。

2、残酷的屠戮: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屠杀 。

3、罪恶的奴隶贸易: 是许多殖民主义者致富的途径。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

4、不平等的贸易:殖民者利用 垄断殖民地贸易,并进行 。

知识点四:世界市场初具规模(初具雏形)

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的 ,一方面 ,另一方面 , 迫使 。

的开辟和随后的 ,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 。在此后的二三百年时间里, 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 。

【资料补充】

★比较荷兰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方式的不同点:

荷兰:进行海外贸易,远洋贸易。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进行银行信贷业。成为世界金银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 葡萄牙靠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欧洲所需的商品,再进行贸易。西班牙通过掠夺中南美洲金银和建立农业大庄园和大种植园。

★对比英国崛起的条件,思考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什么仅仅昙花一现?

荷兰忽视国内的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力量很快衰落下去.三次英荷战争,强大的英国打败了荷兰,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特点:商业资

本发达

葡萄牙、西班牙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富,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财富变成资本而是用于上层贵族的享乐,结果慢慢走向了落后。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即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资本的原始积累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等。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纪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而特许设立的公司。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独立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条约和约,有权组建军队,发动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

★荷、英两国殖民扩张对比

【当堂测试】

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是()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2、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确切的是()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3、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有利条件有()

①新航路开辟使英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臵②英国经济.海军实力强大③英国政治制度先进.政治稳定

④英国政府极力保护和促进商业.航运和工业的发展,并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A.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B.黑人身体强壮,远离家乡,不易逃跑

C.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D.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5、在黑奴三角贸易路线中,“中程”的起讫点是指()A.欧洲到非洲 B.美洲到欧洲 C.非洲到美洲 D.美洲到非洲

6、下列关于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活动

B.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C.推动殖民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反思学习】

1、基础知识方面:

2、学习方法方面:

3、情感认知方面: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 【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 【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 【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

植树问题(一)导学案

植树问题(两端要栽)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间隔”的含义。 (1)感知“间隔” 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两个指头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 (2)一只手有( )指头 ( )间隔 (3)怎样表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认真观察下图,把规律填在表里。 把公路看做一条线段,画图看一看。线段图如下:【— 表示间隔】 2棵树:— 3棵树:—— 4棵树:——— 5棵树:———— 6棵树: — — — — — 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比间隔个数 。 二、合作探究 1、读一读课本117页的例1,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教材117页左上图一个同学通过计算说: 一共需要( 20)棵树苗?你认为是否准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验证一下:(温馨提示:假如路长是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要栽几棵呢?(画线段后解决) 3、 在这条20米长的路上,每隔 5米栽一棵树,相当于把路平均分成了( )段,一段 看成一个间隔,那么4段就是( )个间隔,每一个间隔点处种一棵树,那要种 ( )棵树,种的棵树比间隔数( )。 4、请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117页的例1,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种的方法 间隔数 棵树 两端都种

三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过程】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下面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二(1)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说一说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探究案 【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1.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画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想?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意见。 3.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1)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用( )×( )=( )(人); 再用( )×( )=( )(人)。 (2)也可以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用( )×( )=( )(人);再用( )×( )=( )(人)。 (3)还可以先求3个方阵有几行,用( )×( )=( )(人);再乘以每行的人数,用( )×( )=( )(人) 4.比较这几种思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的见解。 【达标测试】 (1)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盘鸡蛋有5行,每行有6个,共有8盘鸡蛋,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方法一: 方法二: (2)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星期(7天)跑多少米? (3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游泳池长25米,游了3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归纳小结 我的收获】 【学习反思】 【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公开课导学案_0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左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

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为了美化校园,我校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用线段图设计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2、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明理由。 (二)、课件演示植树方案(线段图),加深认识。 1、老师也设计了几种植树方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师边出示课件边叙述,线段上有几个点,就代表栽了几棵树:在10米长的小路一端栽上一棵,接着再栽一棵,再栽一棵,再栽一棵,小路的另一端也栽一棵,一共栽了3棵树有2个间隔。 2、接着课件演示总长15米、16米、20米的植树方案,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我们能不能请出我们的宝贝小手来帮助我们记住刚才的植树规律。(让学生说在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的植树规律棵数 = 间隔数 + 1) 4.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萧县龙城镇中心小学吴森 教学内容分析: 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插彩旗、挂灯笼、锯木头、走楼梯等等。教材共安排了3道例题,通过植树、插彩旗、安装路灯等不同的生活情景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不种、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都展示了出来。本节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呈现出在一条路上植树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在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及推理中,抽取出不同植树方法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运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新知,发现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从而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摆、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出植树问题中间

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1、谜语导入,直观认识间隔。 (1)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2)学生活动: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把手指张开,睁大眼睛仔细看,你发现手上的数学知识了吗? 预设: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手指间的距离就叫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 (3)认识“间隔数”。 问: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呢?(引出“间隔数”) (4)认识手指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问:5个手指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问: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预设: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2、课件演示,对“间隔”进行再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这些图片(礼堂挂的灯笼、河边的灯柱、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导学案

课题:《解决问题》NO.3-4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427873.html,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当于()米。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把()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还剩()米,把()看作单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 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例2、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 钢笔,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漫洼学区对实施导学案学校 在导学案编写与使用方面的总体要求 为了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学区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在漫洼小学、红庄小学、百花小学推行集体备课,同年级同科教师共同编写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学期初由实施导学案的各学校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打印分发给学校各教师,并上交学区教研室一份。 2、由各学校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一般每两周轮换一个主备教师)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学区教研室一份。 3、“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4、备课程序: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份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具体过程为“六备” ①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四段八环”。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②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定时间:每周星期日晚(周头会之后) 定地点:各学校教研室(每组划定一个固定区域) 定人员:该组所有教师,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兼教两科的教师以主科为主,两头兼顾。 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备课组长做好人员出勤登记和会议记录。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薄,合适四年级学生探究。这节课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对这类探究性比较强的知识的学习上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会出乎我的意料。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针对学生对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则着力于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间隔排列,并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探索从而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解决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并借助图式分析题意,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多见类型,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2.通过题组练习、图表分析,发现(两端都种)植树问题中棵数与段数间的关系。 3.学生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 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 1 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资源: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敏,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 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 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 2 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 6 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师: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 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 棵树、9 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 棵树,他们之间有7 个间隔数,9 棵树之间有8 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 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 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 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 棵呢?( 2 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边板书

五年级数学上册7数学广角__植树问题第1课时植树问题1导学案人教版.doc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植树问题(两端栽树)、植树问题(两端不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实际上是设置等分点的计算问题,可以是知道总长和几个点求分成几段,还可以是知道几段和每份的长度求总长。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探索让学生进一步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培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探索、交流的实践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1)植树问题(3课时) (2)练习课(1课时) (3)重点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先猜测——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1课时植树问题(1)

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直观易懂。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体会到了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了两端都栽的一种模型。及时的巩固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与使用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时性原则。 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不允许一案多课。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是不符合课时性原则的。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 3.导学性原则。 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4.问题性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防止把导学案搞成"习题集",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5.层次性原则。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导学案: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导学案: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经历知识的回顾与应用过程,体验事物之间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巩固“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4.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3.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这三单元的知识.(板书课 题) 2.自己看看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并归纳. 4.你们认为三个单元中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5.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二、重点复习,强化巩固 1.位置. (1)行和列的含义. 在队列中,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 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2)数对的写法.

列和行之间要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 (3)完成教材第114页第4题,第115页第1题. 2.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 ②冬天会出太阳.() ③去商场的人,都买了商品.() (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2题,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可能性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第11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可能性的大小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植树问题. (1)出示复习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常见类型: 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②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③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④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m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m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②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全班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

第8课时解决问题(2) 课题: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 32×12= 22×14=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搜集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反思: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导学案编写与使用心得体会.doc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心得体会 朱国斌 导学案,对我来说既是个新事物,又不是个新事物,说它不是个新事物,因为它和我们以前用的教学案有着相同之处既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说它新事因为它又和教学案有着本质区别,教学案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这样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了切实落实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我 校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师生配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更有效,更充实;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减少无效或低效活动,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导学案的使用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3、发挥集体校研的力量。通过本组内各位教师的出谋划策,不断创新,不断修改,我们群策群力,配合设计出了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过程 为了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将学案的编写分为“预习学案”、“导学案”、“达标反馈学案”三个环节。 主要环节“导学案”的设计,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分为七大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拓展迁移、课堂小结等。 实行个人划分任务原则,我们每个人负责一周的备课,为了设计好导学案,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绞尽脑汁,仔细认真的设计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力争呈现给学生的是最完善的设计。 三、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指导课前预习:每节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活动中有的放矢,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有所了解,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2、课堂引导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把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说明,按照具体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师生配合圆满完成问题的解决。可以适当开展各种竞赛,让须生在愉悦、进取、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 3、作业的布置:作业要求稳固课堂学习内容之外,还要为下一单元的导学案做充分的准备。让课堂的内容能够有序的联结起来,便于学生梳理知识。 四、有待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2.2.1解决问题导学案一

2.2.1 《解决问题》导学案 主备人:贾亚彪参备人:韩金英韩忠玲审批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积极性。 【重点】准确理解题中单位“ T和所求量的关系。 【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 1”。 【学法指导】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 (1)、确定单位“ 1”。 (2)、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3)、最后再列乘法算式解答 【知识链接】分数乘法法则:1分数乘以整数;2、分数乘以分数。 【预习导航】1、先说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321 12X -X— 452 2、列式计算: 1 3 (1) 20的—是多少?(2) 6的—是多少? 5 4 (3)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500 m2 5 结合线段图可知,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是求世界__________ 的____ 是多少,即2500的f 是多少。 解题思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列式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身高是鲸长的烹。这个人身高多少米? 小组合作探究课本P17例1,完成下列题目: (1 )这道题要我们求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是______________ ? (2 )这题的关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 1是_____________ ,"35对应的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试着绘制线段图解题。 3 、由此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_________ 。 【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课本P17例1,完成下列题目: (1 )这道题要我们求 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是_____________ ? (2 )这题的关键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1 【达标测试】 1、补充问题或列

《植树问题》课堂教学方案

《植树问题》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2、理解植树问题中的株距、间隔数、总长。 3、引入课题 二、独学检测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探究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用卡纸条代替20米长的小路,在路上每隔5米栽一棵树,在卡纸上种树,你们栽了多少棵树? (1)动手做一做:请同学们在卡纸上按要求种树(读导学案)。 (2)每个小组观察自己的植树方案,组内思考、讨论: a.5米是什么?20米是什么?有几个间隔? b. 已知总长、株距,怎样求间隔数?

c. 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3)小组汇报,引导发现规律。 3.展示、交流 4.得出结论 5.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达标检测 1、填一填。 (1)两端都栽时:如果有12个间隔,应该栽()棵树?如果栽18棵树,应该是()个间隔? (2)两端不栽时:如果有12个间隔,应该栽()棵树?如果栽18棵树,应该是()个间隔? (3)只栽一端时:如果有12个间隔,应该栽()棵树?如果栽18棵树,应该是()个间隔? 2、算一算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多少座? 五、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导学案编写及使用的基本要求

导学案编写及使用的基本要求 一、导学案编写 1、成立组织。备课组成立导学案编制小组。备课组长担任编制小组长,成员由本组骨干教师组成。 2、合理分工。编制小组长开学前召集成员开预备会,把本学期学习内容按章节合理分工,前面的章节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主备课人承担编写任务,后面的章节可以由青年教师编写。 3、编写学案。 (1)编写准备。编制小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导学案编制小组老师就一周内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分析教材和学情,设计教学流程,主备人做好记录。 (2)编写草案。主备人根据编制小组的意见编写好一周的导学案草案,包括自学导航、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内容。 (3)学案定稿。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在教研活动中组织本组所有教师对导学案进行集体研讨,修改定稿。 二、导学案使用 1、课前。提前1—2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用“导学案”学文本,而不是用文本完成“导学案”。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可以指导学生用双色笔或多色笔在导学案上对理解掌握的和疑点等做出不同标记。 上课前半天,教师将导学案收回,检查“自学导航”部分学习情况,掌握学情,预设课堂应对措施,保证点拨精当简洁。 2、课堂。第一步,发回导学案。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解决自学遇到的疑难点。第二步,组织学生探究导学案上“合作探究”板块中的问题。老师巡察指导。第三步,组织小组成员展示成果,通过展示解决重点、难点。教师适时点串。第四步,组织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检测”板块。教师总结升华。 3、课后。教师要对导学案在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形成书面意见交给主备人。主备人第二次修改,把最后定稿交备课组长。 备课组长把每个章节的导学案整理装订成册,一份备课组保管,一份交教科

植树问题 例1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南华县龙川小学黄文纪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数学思考: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解决: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重点难点 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知道两端栽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时重点 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学时难点

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苗?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多媒体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两端都栽 (二)探索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公式)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假设小路长1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2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1)画一画 (2)算一算:10÷2=5,要栽6棵。 2、假设小路长2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1)画一画 (2)算一算:20÷5=4,要栽5棵。 3、假设小路长4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4米,那么可以栽几棵?(1)画一画 (2)算一算:40÷4=10,要栽11棵。 4、例1如果用算式计算怎么算呢?

第2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币,这就涉及外币兑换 的知识了。 生3:货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是按一定的汇率进行兑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任何人都应按照当天的汇率进行兑换,任何私自抬咼或降低汇率和私自进行货币交易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3 ?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联系生 活,探究方法。16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情境 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图中 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 报。 5?引导学生通过帮助李叔 叔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类似 问题的一般步骤。 6?学生根据单收集到的汇 率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解 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汇报获取 的信息。 汇报:1元人民币可以 换0.1563元美元。要 求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 多少美元。 2. 看书思考解决冋题的 方法。 3. 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 得,不懂的地方要做出标 注。 4. 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 想的,1万元人民币就相 当于1元人民币 2. 填上适当的数。 (1)把3.6的小数点 向左移动一位是 ( )。 (2)把3.14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两位是 ( )。 (3)把0.03扩大到 它的( )倍是30。 3. 一批产品,根据抽 查,每100件中达到一 等品标准的有82.5 件。 这批产品一共有 1万件,达到一等品标 准的大约有多少

x 10000,所以能换的美 件? 元也就是0.1563元x 10000。结果是1563 元美元。验证方法是用 1563^10000= 0.1563 (元),这说明我们小 组的计算结果是正确 的。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可以根据小数点移 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 动四位,也就是0.1563~> 1563,我们验证的方 法同第一小组是一样的,也就是用 1563^10000,把156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就 是0.1563,求出的汇率和已知的汇率是一样的, 说明我们的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 小组3:我们小组的思考过程和前两个小组都是一 样的,根据上面的思考过程,我们发现利用小数 点移动的规律可以解决类似李叔叔遇到的问题。 5?明确解决问题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金品导学案

七植树问题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应用规律解决稍难的实际问题。 导入 1.回答。 提问:已知全长和株距,怎样求株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株数=全长÷株距+1 那么已知株距和株数,怎样求全长呢? 答后板书:全长=株距×(株数-1)

2.谈话。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另一种植树问题。 预习指南:运用画图策略理解并发现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温 故 知 新 1.一根木头平均截成6段,需要截几次? 2.教材第106页例1。 (1)猜想。 在一条长100 m 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 栽一棵,共栽100 ÷5=( )(棵)。 (2)验证。 ①20 m 长的路,每隔5 m 栽1棵(两端要栽),20 m 里面有( ) 个5 m,要栽( )棵树。 ②25 m 长的路,每隔5 m 栽1棵(两端都栽),25 m 里面有( ) 个5 m,要栽( )棵树。 …… ③在一条路的一边栽树,两端都栽时, 总长÷间距=( ),( )+( )=( )。 (3)解决问题:100÷5=20 20( )=( )(棵 )

答:一共要栽 棵树。 3. 教材第107页例2。 (1)画线段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都不栽时,棵数=间隔数 ( )。 (2)解决问题:60÷3=20 20( )=( )(棵) ( )×2=( )(棵) 答:一共要栽 棵树。 4.教材第108页例3。 (1)假设周长是40 m,画图理解题意。 发现:圆形池塘可以看成封闭曲线,相当于只栽一端,间隔数 棵数。 (2)解决问题:120÷10=( )(棵) 答:一共要栽 棵树。 5.有一条长160 m 的路,工人们在路的一旁每隔2 m 栽一棵 树。如果两端都栽,则要栽( )棵;如果只栽一端,则要栽( )棵;如果两端都不栽,则要栽( )棵。 6.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 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每日 口 2.5÷5= 4.5×0.1= 2.1÷0.7= 0.2×13= 0.4×5= 1.4÷0.7= 1.6÷0.2= 40.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