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彭冬,《乌托邦》读书笔记

彭冬,《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彭冬

书名:《乌托邦》,

原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作者:[英]托马斯·莫尔(1478—1535)著于1516年。

版本:2009年商务印书馆第三版,戴镏龄译。

从原著来说,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托马斯·莫尔向彼得·贾尔斯问好的信是本文的楔子部分,引出故事出处:莫尔在贾尔斯的陪同引荐下遇到了讲述乌托邦岛的拉斐尔·希斯拉德,通过对亚马乌罗提城阿尼德罗河上桥长度的细节探讨亦真亦假的带入正题。第二部分是本书的第一部,译者认为本部分作者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我认为可以有两条线索来理解本部分,第一条:拉斐尔为什么不愿入仕?第二条:盗贼是怎样炼成的?最后引出结论:都是私有制惹的祸。本部分虽然短却很重要,它是作者在乌托邦城设立种种理想制度的现实对照,理想越是丰满,现实越是骨感。第三部分也即本书的第二部重点描绘了乌托邦新岛的理想社会,本部分按照目录来进行思路整理。

第一部:骨感的现实

莫尔前往安特卫普遇到访客彼得·贾尔斯,并在其引导下见到了博学多闻有过多次航海经历访问过许多国家的拉斐尔·希斯拉德。在听闻了拉斐尔的诸多见地之后,彼得提出了“何以不去依附一个国王”的建议,引出了第一条线索:拉斐尔为何不去入仕?。一个精通英国法律的未奉圣职的俗人提到了“英国盗窃犯执法严峻”的问题,引出了第二条线索:盗窃犯是怎样养成的。两条线索在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别开来,一看从上到下施政者如何纵民为盗;二看从下至上如何“盗”而成风。

(一)拉斐尔为什么不愿入仕?——哲学与统治者无缘

“拉斐尔为什么不愿入仕”这是一条大的线索,“盗窃犯是怎样炼成的”线索包含在其中,使我们看到当时欧洲社会以英国为代表,国王谋臣不向善,制度不行善,纵民为盗,在此背景下一人之才能又能改变多少?

1.拉斐尔为啥能入仕?——治世的能臣模样

在彼得看来,拉斐尔学识渊博、通晓各种风土人情,能对国王提出有益的忠告。这样有利于拉斐尔本人及其亲友。在莫尔看来拉斐尔在品质上不慕金钱、权势,胸襟开阔,有富于哲理的气概,更够以聪明才智为公众谋福利,能劝国王采取诚实信用的方针,能够成为一个治世能臣。也就是说,在普通的治世观里,国王身边的谋臣就应当是这能善臣,至少应该有这样的人。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

2.拉斐尔为什么不愿入仕?——对现实中的国王与谋臣的讽刺

拉斐尔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为公众谋福利的环境,首先,几乎所有的国王追求武功,是想方设法夺取心的王国,而不是治理已经获得的王国。其次,朝廷大臣自以为是充斥着傲慢、荒谬和万般的偏见,对国王宠臣极尽谄媚之事。所谓“肉食者鄙”。无论是国王还是大臣根本就没有有为公众谋福利之心。比如说现实中的法王正在秘密会议上和他的谋臣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领土,如何对付英国,这都是战争野心的谋划啊,拉斐尔认为自己在这里陈述和平的方案只会遭到奚落。在拉斐尔看来,一个国王有着堕与傲,就不会受到人民爱戴,谋臣认为百姓穷就导致国家太平,因而给百姓布下陈旧法典的“口袋阵”,大肆为自己为国王从人民那里剥夺聚敛财富,“始而纵民为盗,继而充当办盗的人”这样一个环境里让人民幸福的哲学与统治者是无缘的。深入具体,盗贼是如何被养成的?与这些施政者和制度是脱不开干系的。

(二)盗贼是怎样炼成的?

“某个精通英国法律的未奉圣职的俗人”提出了英国“对盗窃犯执法的严峻”,但是很不幸,全国依然盗窃犯横行。拉斐尔说这样处置是越法的,是不可能根治的,手艺和农活也不能完全使人安分的工作,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1.盗贼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闲贵族养闲人。“大批未学过任何糊口技艺的游手好闲的随从”主人已死或者自己生病,若是不偷盗,将无以为继。这些人习惯于舒适懒散是不可能老老实实的拿起铁锹和锄头的。

其次,兵灾。国王好战就不会不养兵,养兵又不加约束就一会成为祸患。“盗窃犯当兵,并非是最不活跃的;当兵的干盗窃,也并非是最缺少劲头的。”兵匪,兵匪就是这样尴尬的存在。法国和平时期的雇佣兵,信任老兵不信任新兵的,养兵本是应战却成为扰乱治安的重要祸源。

第三,英国的羊。羊是温顺的,羊毛的价值却让英国的贵族豪绅、主教之流陷入疯狂之举,破坏耕地,圈地养羊,于是佃农被赶走了。耕地减少,粮价上涨,羊毛更在涨,于是雇佣工被赶走了。这些被解雇的人不去乞讨,不去抢劫还有什么办法?

第四,穷境奢欲。不论贵族的仆从,还有手工人,甚至农民本身也是讲究穿着,纵情吃喝的。是好这们很快将钱财消耗在这享乐上,又很快走上抢劫之途。让我们来看看是谁养成了这腐化堕落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本就滋生发酵犯罪的环境中,无论怎样镇压游民,无论怎样严厉的执法也不能杜绝所有的盗窃吧,施政者对此种环境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人扮演着“始而纵民为盗,继而充当办盗人”的角色。

2.如何惩治预防社会为盗贼?

(1)现实盗窃死刑之不合法。

第一,不公道。拉斐尔认为,一个人使别人丧财就得自己丧命,这是很不公道的。无论多少财富都比不上人姓名的宝贵。盗窃死刑形同曼利阿斯的法律准则—轻微犯法就要拔刀用刑,形同斯多葛条令—一切罪行等量齐观。毫无公道可言。

第二,不仁慈。从遵从宗教上帝的戒律角度来说,上帝命令:无杀人之权,无自杀之权。现实法律却违背上帝戒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决定并使世间法律凌驾于上帝之上。“岂非上帝的戒律在人类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才行得通吗?”这是对宗教国家口口声声侍奉上帝意旨的绝佳讽刺!

第三,太荒谬。盗窃如同杀人罪等于死刑,被捕到逃不过死,杀人可以掩盖罪行,反而安全。简单的逻辑引导就让威吓盗窃犯的法律变成怂恿盗窃犯消灭“良好公民”的荒谬准则。这样的法律太可怕太危险。从后面的讲述中我们还得知追缴的“赃款”是要归国王的而不是原来的施主,这是多么的不合常理!

总的说来,这不是仅关滥杀盗窃犯的问题,不仅关一项惩治盗窃犯法律的问题,从道理、宗教、法理上来说一部法律的荒谬与不合理却还能如此大行其道,乃是与其畸形的国家制度相配合的。没有善的国家制度,犯罪不可能被有效减少,一切宣言都是伪誓。

(2)罗马人的办法。

即使是面对古时的罗马人所采用的治犯方法—“罗马人把经过判罪的重犯始终加上镣铐,发去终身才是开矿。”—这样严苛的刑罚,当代英国人的盗窃犯死刑的办法也更加原始落后、血腥残忍、不人道、不公道。

(3)波利来赖塔人的办法。

这是一个知足的国家,默默无闻却很快乐。如何惩治犯罪呢?

第一,物归原主,“盗窃犯定罪后须将赃物交换原主,不想通常在别处须送给国王”“原物已失,照价赔偿”国王不侵犯人民即使是罪犯的财产。

第二,犯人被罚令服苦役。管理有罪行轻重之别,奖惩有表现良好恶劣之别,犯人有救济养活自己的渠道。有奴隶和自由公民之别,“作恶到头的人决不能比及早回头的人占更安全的便宜。”

拉菲尔说“公众所表示的愤怒,其目的无非是根除罪恶,挽救犯罪的人,处理他们时使他们一定要改过迁善,以后一辈子将功赎罪”。总的说来,针对各种罪犯,一项法律,一个国家制度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能有效惩治犯罪,而不是怂恿犯罪;二是要能使犯错的人改过迁善,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哪怕是一名罪犯。

(三)世上本没有盗贼,是制度把人逼成了盗贼。

结论:都是私有制惹的祸。拉斐尔内心的坦率,“我觉得,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如果一个人还有着正常的公平正义观,就不会认为“最珍贵的东西落到最坏的人手里”、“极少数人瓜分所有财富”称得上是繁荣了。“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引出乌托邦贤明神圣的制度,法令少而治理得宜,而不是不断制定法律却全不上轨道;善必有赏,引导善而不是动辄死刑;分配平均而一切物资充裕,不是私有制下极少数人的财富

聚敛,大多数人的贫困。“富人贪婪、肆无忌惮、毫无用处,而穷人则正派、直率,牺牲自己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大概明白了盗贼的来源:不甘贫穷,脱离出正派、直率的品质,又成不了富人的人去当了盗贼,在莫尔看来私有制下贫富的两极分化也使阶层固话掉了。贪婪的富人不会大发善心放弃掉既得的利益,穷人被不断的压迫被煎熬在生死存亡的断崖边。在这样一种制度下,是不会有大多数人的幸福的。正派的人过着贫穷的生活,贪婪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这一切一切不合理现象的造成都是当时欧洲登峰造极的君主专制的衍生品。

第二部:乌托邦的完美国家制度

在译者的序言中我们了解到,莫尔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既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又能超脱出一般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在乌托邦中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而且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本书的原名叫做“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我认为“最完美的国家制度”的评判标准,从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上来讲,就不应该仅是理性上的制度架构完美,还应该是在此制度下生活的民众感觉如何?是否有着极高的幸福指数?民众才有关于国家制度完美与否的评判话语权。书中作者是以一个局外人的客观角度去描述的,那么在本读书笔记中就以“我是一名乌托邦人”的角色来感觉一下莫尔描述的是否是“最完美的国家制度”。

角色设定:*我是一名乌托邦人。

*拉斐尔·希斯拉德是我们尊贵的客人,给我们带来了对宗教、

哲学、艺术、医药等十分有益的书籍与帮助。

一、关于农村与城市。

我们将永远感念乌托普国王为乌托邦岛,为我们所做出的一切!他开化了我们的人民,规划了我们五十四座壮丽的城市,我们的首都是亚马乌罗提城。我们感念神圣的土地,土地养育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务农是我们的本业,土地是我

们大家的,我们只是耕种者而不是占有者!至于拉斐尔所说的圈地养羊,赶跑农民这样荒谬的事,我们这里是不可能发生的,怎么能让羊吃饱而让人挨饿呢?

拉斐尔还说他们那里城里的贵族如何如何纸醉金迷,农村的农民如何让如何穷困潦倒,城市和农村真有那么大差别吗?至少我们这儿是没有的,我们的市民与农民的身份是要定期轮换的,我们的农村是要提供充足的粮食蔬果的,城市是要提供手工业产品和精神享受的。种粮食的农民怎么能吃不饱?生产精神的市民怎么会丧失对美好的追求而甘愿沉沦呢?

在农村,我们住农场,每个农户都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住满两年,我们又有机会回到城里,平时耕耕田,喂喂牲口。多余的谷物和牲畜分给临境,城乡物品都可以实物交换,总之各取所需。

在城市,交通便利,布局合理,能有有效抵御各类灾害,环境优美。我们的住屋那可都是带花园的,每十年抽签调换房屋。两年可下乡,十年换新房,怎也不会在一个地方待烦。人们从事各自擅长的行业,其乐融融。总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大家生活的都很快乐,没有什么你的我的,只有你需要什么。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有相应的荣誉,做坏事情就要有惩罚。

二、关于官员

【官员设置】:在我们这里,每一座城,每三十户设一飞拉哈,每十名飞拉哈及其辖区隶属于一首席飞拉哈,二百飞拉哈秘密选举一总督。除总督终身任职外,其余官员每年一选。除官员外,每年每个城市有三名富于经验的老年公民到亚马乌罗提城集会商讨关系全岛利益的事。

【机构设置】:飞拉哈会议—议事会—全岛大会。在各个会议中,人民福祉至上,全岛利益至上,各官员的意见都要求经过深思熟虑。决不能允许因为个人的面子问题而伤害到把信任与责任托付给议会代表的民众。

我们推选出的官员既不意味着贵族也不意味着特权,只意味着责任!全体公民与官员都在乌托邦宪法的保护与约束下!

三、关于职业

我们以务农为本业,人人从小学农,学习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务农外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至少学一门手艺活(毛织、麻纺、冶炼或木作)。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衣服都是我们每户自己亲手做的哦!根据体力强弱,职业分工上一般是女轻男重(更繁重的是由奴隶完成的)。每个人都勤于自己的本职,我们的状态是:不置闲业,不养闲人!乌托邦不像大陆上的那些国家养那么多游手好闲、浪费粮食、祸害社会秩序、败坏风俗的家伙。所以我们一天工作六小时,产品足以,我们的消费观是:不浪费,不求奢。

睡眠八小时是要保障的,其余时间大家休息、娱乐和作学术探讨。关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一般是更擅长哪个就去做哪个?毕竟我们的飞拉哈、总督、外交使节都需要有学问的人来担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民也有很大的精神需求,黎明前的公共演讲是我们一天的精神开端。乌托邦宪法规定: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除了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开拓。

四、关于社交活动

【人口】:城市以家庭为基本组成单位,在家庭中长幼有序,年长者当家,妻子侍候丈夫,子女服侍父母。城市中的人口密度保持均衡,每户成年人在10~16名之间,每个城市大约六千户,根据这个标准,人数多的家庭补充人数少的家庭,人数多的城市补充人数少的城市。再多就去开辟新的殖民地,当然仍以本岛城市为主。

城市有四区,百货市场、食品市场、用膳厅馆、公共医院。各自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百货市场】——按需分配,不要钱。

【食品市场】——种类齐全,无污染。

【用膳厅馆】——集中用膳,人情暖。

【公共医院】——体贴入微,设备全。

在我们的市场中,各类货物按类存放,供应充足,每户户主按需领取物资,我们并不以占有的东西超过别人为荣,那根本是没必要的。听说大陆国家的人热衷于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国王靠税来掠夺人民,贵族靠特权来掠夺人民,僧侣靠身份掠夺人民,掠夺之后都存在各自的仓库里,自己用不完,也不与人民分享,还总是贪得无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食品市场里,蔬果海鲜和禽畜肉类应有尽有,并且卫生。奴隶在城外专地屠宰、清洗牲畜。这是为了保护公民最为宝贵的恻隐之心与城市的卫生。到了午膳与晚膳的时间,在老人们劝善的话题中,人们在厅馆与尊敬的飞哈拉及其夫人共餐。妇女轮流负责食物烹调与全餐安排,婴儿有专门的保姆照顾,老人得到尊重,年轻人得到锻炼与爱护。晚膳有音乐,餐后有甜点,一切无害的享乐都不被禁止。乡村中没有厅馆就在自家中就餐,但供应一样是充足的。每座城,临近城郊有四所公医院,设备完善,医生医术高明,护理体贴入微。每位病人都入住舒适,而不会在病还没治好的时候就把医院当成要尽早逃离的地方。医患关系绝对是和谐的。

五、关于乌托邦人的旅行等等(旅行、贸易、金银观、知识、快乐哲学)

【旅行】:我们只要履行相应的手续,旅行当然是被允许的。在旅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受到周到的款待,不必有额外的花费。不浪费时间,不找借口逃避工作,没有因为旅资不足而忍饥挨饿的窘境,正当的消磨业余时间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啊。通过元老院会议,我们会对全国的物资进行统筹协调,任何有所需各地各城都能无偿得到支援,没有穷人和乞丐,这也会为我们的旅途减少许多烦恼吧,我们不必去面对比较极度贫穷和极度富贵的人民境况,不用怀着悲悯沉痛但又无力改变的心情去度过一个伤心的旅行。

【贸易】:我们在保证自身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也会将我们的原料货物运销到别的国家,一部分用于扶危济困,一部分廉价出售。通过交易换回我们需要的铁和作为极端危急时或突然事变(主要是军事目的)中保障的金银。

【金银观】:金银在乌托邦是可耻的标记!金银唯一的作用也就是收买那些要钱不要命的战争分子给乌托邦的社稷保驾护航,不然我们情愿都把它们换成铁。在保存上嘛,我们把它铸成粪桶溺盆和奴隶的镣铐,珠宝是用来哄孩子玩儿的。这

可能和大陆上某些国家的视金银如命的习惯完全相反。以至于阿尼蒙利安的使节珠光宝气的来到我们这里却被当成小丑和戴着细细镣铐的奴隶,甚至被小孩子嘲笑,这真是风俗观念不同啊。

【知识】:一定的观念来源于一定的教育,我们致力于学习和吸收各科知识,来不断丰富我们的头脑,一方面了解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另一方面来发现人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非常感谢拉斐尔和他的同伴给我们带来造纸与印刷的技术,以及各类哲学、医药书籍。在乌托邦尤其尊重医药,毕竟医学是最高深又最切于实用的学问之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基本——健康!

【快乐哲学】:我们认为幸福的生活由正当高尚的快乐构成,正当高尚的快乐趋于人性的至善:符合自然的生活。自然是上帝创造出给我们生存的导师,自然指示我们过快乐的生活,自然教我们不要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损害别人的利益。给快乐下一个定义便是:人们自然而然喜爱的身或心的活动及状态。大陆国家那些追求财富用于奢靡生活,追求空虚荣誉而冒犯他人尊严,杀戮生灵甘愿堕落残忍的种种自以为乐而又违反自然的事情,在我们这里都不是快乐。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身体的快乐分为两类,一是触动官能的音乐带来的神秘快乐;二是免于疾病侵扰的健康。享有永远健康的人不可能不享有快乐。一切快乐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精神的快乐。精神之乐来自德行的实践以及高尚生活的自我意识。在我们的土地上,人人辛勤劳作,粮食丰产,牲畜兴旺,生活富足而有节制,人们性情温和,聪明伶俐,生活从容,热爱劳动,珍视学术,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达到了让我们幸福生活的状态。

六、关于奴隶、病人、婚姻、法令、联盟。

【奴隶】我认为奴隶应当是一种惩罚而不应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的身份。

来源——在乌托邦奴隶来源于三种情况:一是在本国犯重罪以致罚充奴隶;二是别国的死刑犯;三是别国无以为生的苦工,自愿来到乌托邦当奴隶,他们相比于前两种能够得到更宽大的待遇,来去自由,或者说他们虽也是奴隶,但只是活重了些,和前两类不同。

用途——主要用于重活或者脏活。农场的重劳力,用膳厅馆中费力肮脏的贱活承

担者,屠夫等等。根据犯罪的轻重,奴隶会佩戴不同的重量的金银镣铐,罪越重,所戴金银就越多,我想这在一些大陆国家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吧。

【病人】病人能治好,就要悉心照料,使其恢复健康。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则要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力图减轻其痛苦。如果无从治好而又痛苦缠绵,他当寻求解脱,死亡,不是断送了享受,而是结束了痛苦。

【婚姻】据游览多地的拉斐尔说,我们是唯一实行一妻制的民族,这倒是让我吃惊不少。一妻制不应当是很正常的嘛?我们对待婚姻是严肃的,婚姻绝不是用来玩弄女性的合法凭证,绝不是用来诈骗财产的卑劣手段,更不是提升哪个家族地位的歪曲纽带。相亲时赤身露体的坦诚相待,双方品德性格的考察是为了婚后夫妻双方的长久生活。贞操和柔顺是唯一能保持男方爱情的法宝!在我们这里,婚前乱搞男女关系,私通,破坏夫妇关系,诱奸等都是既破坏伦理风俗又违法的重罪!是要严惩的,犯罪者要被充罚为奴隶乃至死刑!

【法令】第一,我们法令很少,但能有效抑制各种犯罪,这一点你可能奇怪,但是哲人的智慧总是想通的,中国的老子其《道德经》有言“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此乖分也”这个社会中并不是所谓的法律越“完善”,犯罪就会越少。相反,法律的“完善”与细化说明违法犯罪增多了。法律总在完善中,也就是制定出法律总会有漏洞,并且总有人利用这个漏洞抢劫民财来填那个永远填不满的人性漏洞。这怎么能成呢?人性总是要一边规制恶,一边引导善的,把社会发展的宝押在永远规制不完的恶上,而不注重善的培育,这和赌博有什么区别呢?第二,我们认为对法律最一目了然的解释即是最公正的解释,因此我们人人精通法律,谁也不能将法律这一维护正义的规则玩弄于私人利益的股掌之间。大陆国家的那些“讼棍”我们这里是没有的,根本用不着养这群颠倒是非黑白的家伙,他们只会让一个国家更加的残暴无序。任何犯了罪的人只要改过自新,幡然悔悟,我们会重新接纳他而不带有偏见。

【联盟】我们的高尚品德极大的感染与鼓舞了邻国,纷纷与我们形成盟邦与友邦

的关系,各方和谐相处。乌托邦人相信,不应当把未加害于你的任何人看成敌人,天然产生的伙伴关系须取代条约,能更好更牢固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是善意而不是协定,是精神而不是文字。

七、关于战争

【态度】痛恨!战争是野兽的活动!追求战争毫无荣光可言!

【开战目标】保护本国领土;驱除侵入友邦的敌人;解放受压迫的民族;取得被荒废的耕地。

【韬略】重金收买:广发布告,重赏杀死敌国国王及其挑起战争者。

离间敌国:鼓动内讧,挑起敌国内部的权力争端与外部的领土争端。

雇佣兵作战:塞波雷得人是金钱的奴隶,战争的机器。

敢死队:由青壮年组成,有效击毙与生擒敌酋。

伏击战:构筑防御工事,盔甲坚固,兵器锋利。

停战协定:严格履行,藐视挑衅

【原则】第一,以韬略取胜为荣,以杀戮取胜为耻。战必胜,攻必取!

第二,尽量避免乌托邦人亲自作战。

第三,乌托邦公民自愿入伍,不在强迫命令下出国作战。

第四,宁可俘虏,不可滥杀。禁止劫掠,奖励投诚。

第五,不蹂躏敌方土地,不毁坏敌方庄稼,为我所用。

第五,战败国支付战争费用,收为公用。

八、关于乌托邦人的宗教

【制度】信仰自由,任何人不能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责罚。

【神】各种宗教,信仰多元,日月星辰可为神,先贤可为神,基督上帝可为神。但乌托邦只有一个至高的神——“密特拉”,是全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这是我们的共识。我们的基本信仰是:人死后有过的必受罚,有德的必受赏。

【生死观】人可以达到无穷的天堂之乐。我们对病者表示悲痛,对死者无所惋惜。

贪生畏死者,是不受上帝待见的;乐观而死的人会在生者的歌声中得见上帝,在歌声中纪念亡者的政治品德,表达敬意,鼓励生者向往善行。先人的亡灵就在我们的身旁,时刻目睹着我们的言行,保佑着我们的生活。

【礼拜与献祭】探索自然,赞美自然是一种礼拜;勤干活,多行善也是一种礼拜。圣洁的独身派,屏绝人世享乐,期待来世的希望;明智的家室派,赞成婚姻,生儿育女,两派在宗教的促使下,努力劳动,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理解中的上帝以慈悲为怀,他宁可希望得到香烛的芬芳,也不愿看到宰杀牲畜的流血。

【教士】我们的教士是从品德贤良中选举出来的,是极端献身宗教的(可以娶妻)。他们负有神圣的职责:主持礼拜,掌管宗教仪式,监察社会风纪;教育儿童及青年,培养他们的品德与求知之心;随军出征,祈祷和平与胜利,阻止滥杀。妇女也可担任教士。教士受到全民的尊敬,其一旦犯罪(几率很小),将其裁判是上帝与良知。

【祈祷】祈祷是在朔日和月杪,元旦和除夕四个节日里大家齐聚在教堂(教堂中无神像,总是信仰的神不同,但都可以来此向自己的神祈祷)里进行的。感谢神让我们幸运的度过一月一年,祈祷吉祥的开始。人人带着洁净之心前去献祭,消散不睦的阴影,我们唱赞歌,念祷文,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向我们心中的神做祈祷。

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

关于本书对莫尔评价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莫尔的时代局限性?——有关时代进步与局限的评判标准问题

这些标准是非难性的,就像是非难“马拉松如果有手机就不会跑死”。

我认为可以提时代的产物但是不存在局限不局限一说,谈论局限性的东西的前提是不是要有一个无局限性的存在?那么也就存在着一个无局限性的东西,这是向着有神论滑去。每个时代都有局限性,21世纪的时代也有局限性,可以肯定地说22世纪也是有局限性的,就人来说没有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莫尔来

说同是。

二、“莫尔看不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改变制度的力量?”

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要看到?这就是在以现在为标准去苛责过去,一方面告诉我们不应当去苛责,反过来又去使劲苛责。一方面当成文学作品,反过来又用有严密体系的现代科学标准去衡量,这本就是苛责!莫尔为什么要预见工人阶级的力量?这是对莫尔的非难,“不可能预见”唯一说对的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是莫尔有什么理由要去预见?历史的循序渐进性本就决定了,即使预见了从莫尔那个时代也不可能一步跃进到这个时代,这种苛责是毫无理由的。苛责的背后是寄希望于出现一位先知吗?

三、我认为:对于莫尔种种的评价,一部分原因基于题材本身出现的“乌托邦”化及不可能实现性,但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祖师爷”的身份并不是其本人自诩的,是后人观世之变化,看到其积极意义后“追封”的。那么“乌托邦”的意义部分上不在于它的可实现性,而在于它评判现实的理想。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说:“……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他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并非是实现的或者可实现的才有意义,这点《乌托邦》以其五百多年的存在已经证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苛责莫尔没看到这,没看到那还有什么意义?除了秀一下当代人愚蠢的时代优越感,我没有看出任何意义!!

四、从对众评价的批判中看待莫尔与《乌托邦》?

首先,我们要明确《乌托邦》的题材是什么?起初的面目是什么?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严谨的政治建构理论著作?还是一部建国纲领?我认为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政治讽谏性的文学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就带有的嚣张气焰与罪恶,其中很多的制度设计其与现实的对立性、讽刺性远多余深思熟虑的前瞻性。探讨的是严肃的现实问题,而不应该被引申为严谨的未来性建构纲领。凡是苛责莫尔没看到这没看到那的人都是在指望一部能预见并具体规划人类未来的“天书”现世。难道还有比这更具幻想性、更具空想性的吗?!

其次,就针对其“可实现性”莫尔自己有认识吗?有!莫尔自己有着清醒的认

识,在文末一方面作者有自己的期望“但愿有朝一日这成为可能啊!”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可是我情愿承认乌托邦国家有非常多的特征,我虽愿意我们这些国家也具有,但毕竟难以希望看到这种特征能够实现。”这就是明证!我们不应该反复重申其“不可实现性”,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更何况一些书中连作者都可能认为是空想的部分原理性的设想(公有制,一妻制,限定工作小时制,)在现世中一定程度上是实现了的。

第三,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乌托邦。有文章解读说,乌托邦中公民其人性完美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过于乐观,作者没有看到人性恶的一方面。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a .前面我提到在乌托邦中的制度设计与现实的对立性、讽刺性远多于其可实现的前瞻性,也就是说,作者并非是在刻意完美化人性,而实在是现实私有制下激发出的人性太过罪恶,即理想越是丰满,反衬出的现实越是骨感。

b .乌托邦中并非没有人性恶,乌托邦人也有犯罪的人,前面已经提到,但是重要的是其人性有被挽救的可能,这是最重要的。其充分考虑到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仅是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能有相应的制度引导来实现人性善的回归。

c .看待乌托邦也要整体来看,在乌托邦中,并非全世界都是乌托邦,也有与乌托邦迥异的更加接近现实世俗化的国家,乌托邦也与这些国家交往、贸易、战争,通过对比,这些国家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人性恶的描写。还有一些脸谱化的国家,例如,塞波雷得人(从希腊语杜撰,意谓急于出卖自己的人)其就被定义为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种族。试问世界上真有这样一个纯种族吗?没有的,但是谁又能否定这种因逐利而表现出的恶鄙性不蜷缩在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人性最阴暗的角落里呢?这是好人站队,坏人归类的写作手法。使得这种存在于一体之中的人性矛盾,以一种外部化的清晰对立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