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血容量不足导致的循环衰竭病情,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急救护理是在发现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后,迅速采取措施以维持血液循环,保证组织器官供氧供血,以减少休克对患者的危害。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标准,包括早期评估、立即处理、输血治疗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一、早期评估

1.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血压、脉搏、皮肤颜

色等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的危险。

2. 评估失血程度:通过询问患者或旁观者了解失血的原因、时间、速度等信息,结合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失血的程度。

3. 评估休克程度: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皮肤湿度等指标,判断患者

休克的程度,以指导后续的处理措施。

二、立即处理

1. 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2. 保持体温: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避免低体温对血管收缩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3. 保持患者平卧位:将患者放置在平卧位,以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滞留,增加心

脏的前负荷。

4. 给予氧气: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以增加氧的供应量,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

状态。

5. 停止出血:及时止血是急救护理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直接压迫、提高患肢

位置、包扎等方式停止出血。

三、输血治疗

1. 补充液体:根据患者的失血程度和休克程度,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补充。常

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浆。

2. 输注红细胞: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应及时输注红细胞以补充血容量,提高

氧的携带能力。

3. 输注凝血因子:对于失血性休克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凝

血因子以纠正凝血功能。

4. 注意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

输血反应。

四、监测

1. 监测血压和脉搏: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指导

后续处理。

2. 监测尿量:监测患者的尿量,以判断肾脏灌注情况和液体治疗效果。

3. 监测血气分析: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评估患者的酸碱平衡和氧合情况。

4. 监测心电图: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五、其他处理

1. 给予止痛药:对于伴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可以给予适量的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2. 心理支持: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减轻焦虑

和恐惧。

3. 寻找原因:及时寻找失血的原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预防再次发生失

血性休克。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标准包括早期评估、立即处理、输血治疗和

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补充液体和输血治疗,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同时给予止痛药和心理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保证组织器官的供氧供血,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的危害。

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1. 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改善脑灌流。注意保暖,抽血 交配。 2. 迅速扩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快速地输血输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 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 mm 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呕吐物,以防吸入 气管引起窒息。 4. 遵医嘱准确及时给药,观察药后反应。 5.其他护理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 u,预防破伤风,在观察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 时处理及防止并发症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及肺部感染,做好皮肤护理,按时给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6.情志护理,安慰患者,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取得理解,配合治疗。 7.配合医生抢救,治疗原发症,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根据口渴、尿量、面色苍白、手足皮温、浅静脉充盈 等情况,可以粗略估计失血量的多或少。 2、评估患者休克指数。脉率与收缩压的比值,0.5:无休克,﹥1.0或1.5有休克, ﹥2.0严重休克。 3、评估实验检查以及心电图、B超、胸部X线平片或CT等。 1.急救措施 1严密观察,防止失血。 2因意外事故而导致大量失血。①对于休克病人,一定要注意,在用担架抬往救治处时,病人的头部应靠近后面的抬担架者,这样便于对休克者随时密切观察,以应对病情恶化。②在将病人送往医院的途中,病人头部的朝向应与载他的交通工具救护车、飞机等等 前进的方向相反,以免由于加速作用导致病人脑部进一步失血。③如休克者是大月份孕妇,应让她取侧卧位,否则胎儿以及巨大的子宫会压迫血管,致使回心血量减少,加重休克。 2.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失血性休克急救

失血性休克急救 随着社会综合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1],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 伤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病因是较大或较多的血管破裂造成大量失血及剧烈疼痛两个方面。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患者中,男41例,女8例,年龄10岁—55岁;其中颅脑外伤5例,胸部外伤21例,骨盆骨折9例,脏器损伤14例。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伤情的判断与评估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威胁患者生命的损伤,伤后1h的处理是决定患者生命的关键时间。为此,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争分夺秒,以娴熟、准确的诊疗技能,根据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四肢温度、血压、伤口出血、四肢活动情况等,快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初步判 断 ,同时通知医生。 2.2 控制活动性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 对开放性损伤及皮肤撕裂伤活动性出血患者,应压迫止血。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和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闭合性损伤的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经过一系列处理,患者血压仍呈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应考虑有内脏的活动性出血, 若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即可确诊[2]。此时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送病人进手术室行剖腹探 查术。 2.3 止痛 疼痛可引起休克,必要时可肌肉注射哌替啶 50mg~100 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 有严重颅脑挫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 2.4 迅速建立通畅的静脉输液通路 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治疗的最重要的措施,深静脉穿刺,可迅速恢复病人有效循环血量,维 持重要器官组织细胞的灌注,提高抢救成功率。习惯上采用的周围静脉输液方法在某些情况 下已无法适应危重病人的抢救。休克病人由于末梢循环差,外周静脉通道建立常常较为困难,且深静脉穿刺能即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股静脉压力,指导输液的速度和输液的量起着重要意 义对于判断慢性右心功能不全和血容量不足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以此调整输液速度。创伤性 休克抢救时,至少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 扩容要做到早期、快速、足量,液体首选平衡液,快速补充林格氏液或氯化钠,然后输入低 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维持机体的胶体渗透压,二者量为2∶1—3∶1。血配好后就 尽快输血。早期输液速度可达2000—3000ml/h,以迅速补充血容量。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5.1 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每15—30min测 量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做好记录,应有专人守护病人。 2.5.2 要随时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和粘膜及周围循环灌注情况,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医生实施急救处理,有头部外伤者应同时监测瞳孔和意识的改变。

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注意事项

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注意事 项 休克是一种复杂、危急的综合征,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而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 量休克,多见于外伤骨折患者。 一、什么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机体器官、组织发生严重出血,引起 有效循环血容量突发性减少,使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造成器官功能受损 和组织细胞代谢紊乱、缺氧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指24h内 出血量≥1个血容量或3h内出血量≥0.5个血容量。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通常伴有 低血压、活动性出血,病情危重,是开放性骨折、重度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若不能及时有效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会增加死亡率,而实施急救护理是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力的保障。因此,开展高效、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 对抢救患者尤为关键。 尽管临床医疗服务和救治技术成熟,但急诊科急救护理干预仍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减少创伤性失血性休 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现代医学仍需努力的方向, 下文就来讨论一下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注意事项。 二、急救诊断和病情评估 1.患者病因和病史 急救医生赶到现场后需要清楚患者发生休克的病因、受伤机制,并尝试唤醒 患者或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意识是否清晰。

若患者意识清晰,需知晓患者是否具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基 础病史和用药情况,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外科手术史、药物过敏史。通 过了解患者疾病史、手术史、治疗史,并与后续合理用药治疗。 2.患者体征和症状 失血性休克早期诊断必须快、准、狠,才能快速给患者提供正确的救治,有 效止血,挽救患者的生命。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湿冷、创伤位置、出血量, 预判患者伤后意识状况,并检测患者收缩压、脉压差、心率、中心静脉压、脉搏、呼吸频率等体征指标。 三、创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医院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 功率、预后和生存质量。对此,在开展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患者 病情变化快、病理复杂,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快速反应、稳定操作, 减少失误和延误。 急救护理团队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急救医生预判患者伤情,急救护理 人员接收到急救医生的指示后,立即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急救护理。针对心脏停止 患者,开展心肺复苏,多名护理人员相互配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检查患者 受伤部位、大小和出血量,对持续出血患者,采用无菌纱布包扎止血或敷料加压 包扎,每隔30min松开3-5min,预防长时间包扎而阻断肢体血液循环引起肢体坏死。针对昏迷患者,注意清理口鼻咽部的分泌物、呕吐物,预防进入气道而引起 梗阻,引发窒息。若患者存在呼吸骤停或呼吸频率降低情况,快速气管插管给氧。针对出现开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患者,配合急救医生进行固定,制动,为了避 免患者出现烦躁、躁动,可注射镇静剂。 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路,补液和血容量,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避免在患肢上穿刺,给予500-1000ml平衡液静脉输注,输注速度为先快后慢。 在院前转运过程中,与院内急诊科抢救团队实时连线,汇报患者的情况,便 于院内抢救团队预先准备好分诊室、影像科室、抢救室,开放绿色通道。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状态,常见于严重创伤、 大出血、手术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而准确的急救护理至关重要,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防止进一步的休克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1. 评估患者状况 在急救护理开始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质量、心率、血压、皮肤颜色和温度等生命体征。同时,问询患者是否有任何伤口出血或者其他明显的失血迹象。 2. 住手出血 失血性休克的首要任务是住手出血。对于明显的外伤性出血,应迅速施行直 接压迫止血,使用压迫绷带或者止血带进行止血。对于内部出血,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手术室进行手术止血。 3. 维持呼吸道通畅 在急救护理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可采取头后仰、下颌推前等方法,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 4. 保持循环 失血性休克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进而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在急救护理中,需 要通过补液来维持患者的循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使用晶体液、胶体液或者血液制品进行补液。同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尿量等指标,以评估补液效果。 5. 维持体温

失血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体温下降的情况。在急救护理中,应尽量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可以使用保温毯、温热灌肠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体温。 6. 监测生命体征 在急救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和质量、血压、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7. 寻觅并处理其他伤情 失血性休克往往伴有其他伤情,如骨折、内脏损伤等。在急救护理中,需要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寻觅并处理其他伤情,以减少休克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8. 与医疗人员密切合作 急救护理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与医疗人员密切合作。及时向医疗人员报告患者的状况变化,听从医疗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共同努力救治患者。 以上是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的标准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际急救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条件进行灵便调整。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急救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拯救患者的生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情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或手术后。它是由于失 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无法维持组织器官的供氧需求而引起的。及时和正确的急救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过程,包括初步评估、急救措施和转运准备等。 1. 初步评估 失血性休克的初步评估是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确定休克的程度和原因。以下是具体步骤: - 呼叫急救人员: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号码,通知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 评估意识状态: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确定是否有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 - 检查呼吸: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是否有呼吸困难。 - 检查脉搏:检查患者的脉搏,判断脉搏是否弱或不规则。 - 观察皮肤状况: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判断是否存在苍白、湿 冷等休克征象。 - 伤口处理:如果有明显的创伤或出血,应立即进行简单的止血处理,如用压 迫止血法。 2. 急救措施 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急救措施: -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头后仰法、 侧卧位等。

- 给予氧气: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氧饱和度低,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 - 保持体温:使用保温毯或其他方法保持患者的体温,避免低体温对休克状态 的进一步损害。 - 保持静脉通路: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予输液或药物治疗。 - 给予液体复苏:输注适当的液体以补充失血,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 控制出血源:如果伤口明显,应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等。 - 使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以给予一些药物来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血压 和改善血液循环。 -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3. 转运准备 在急救措施的同时,准备患者的转运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转运准备的 注意事项: - 与急救人员合作:与急救人员保持密切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协助。 - 确保患者稳定:在转运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继续监测。 - 保持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或半卧位。 - 继续输液:在转运过程中,继续输液,保持患者的血容量稳定。 - 准备急救设备:将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物准备好,以备转运过程中的应急情况。 - 与医院联系:提前与接收医院联系,告知患者的情况和预计到达时间,以便 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急救护理程序

急救护理程序 一骨折所致失血性休克急救程序(≤30min) 1.快速包扎上有有效止血,并取平卧位,保暖,吸氧,观察患者的意识表情。 观察休克改善情况。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脉压差的变化;保证呼吸通畅,必要时吸氧浓度可达4-6L,观察休克改善情况。 3.立即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路,遵医嘱留取血标本、配血、输血、迅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4.根据病情遵医嘱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出入量。 5.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心电图、皮试、化验),做好心理准备。 6.纠正休克后,完善相关检查,送手术室

二、上消化道出血急救程序(≤35min) 1.首先清楚口腔、鼻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验血、配血、输液、输血、应用止血药物。 3.给予患者禁食,留置胃管持续引流,记录出入量,必要时三腔管压迫止血。 4行急诊胃镜检查,积极查找病因,对因治疗。 5如手术治疗需要常规术前准备(备皮、皮试,必要时留置尿管)。 6.非手术治疗,则继续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7.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及病情。 8.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加强心理指导,减轻病人恐惧及紧张情绪。

三、呼吸衰竭急救护理程序(≤30min) 1.协助患者取斜坡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清除口腔分泌物、吸痰等。 2.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各项生化指标监测。 3.建立静脉液体通路,抽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协助医生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 4,检测呼吸机运转情况,定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药物。 5.定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6.加强心理指导,应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时,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车祸、生产意外及其他外伤等。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首先应及时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需要护理人员忙而不乱,全力以赴,迅速抢救。 1 临床表现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症状。 1.1 意识与表情休克早期,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病人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等。此时意识尚清楚,表现为痛苦貌。病情加重后,脑组织供血不足,精神状态从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感觉迟钝,甚至昏迷。 1.2 皮肤、黏膜和肢体温度的变化失血性休克病人由于微循环灌注不足,一般轻度表现为肢体发凉、自觉口渴、皮肤黏膜苍白;中度表现为肢体由凉变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如症状继续恶化,皮肤黏膜由苍白转为发绀,四肢厥冷、出汗,体温不升高。如体表有伤口,应给予及时处理,必要时加压包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1.3 生命体征的变化失血性休克病人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轻度休克时表现为收缩压正常、舒张压稍高,脉压缩小;中度休克时收缩压在60 mm Hg左右,脉压小;严重时血压测不出。休克早期,由于心脏的代偿作用,脉搏表现为快、细,一般在100 次/ min 左右,呼吸频率及深度较稳定;休克晚期,由于肺循环障碍,酸性代谢产物的影响而出现肺淤血、肺萎缩等,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深度和频率均有改变。 1.4 外周循环情况病人一旦出现休克,周围静脉及四肢远端静脉就会出现充盈迟缓,血管壁弹性消失,触诊有条索感,同时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说明微循环血流不足。四肢厥冷提示休克加重;若胸前和腹壁有出血点,提示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现的可能;如有心脏骤停,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做人工呼吸或心内注射。 1.5 尿量的测定及观察测定尿比重、观察尿色、记录尿量,主要是了解血容量是否补足。尿量可反映肾毛细血管的灌流量,如少尿持续不能纠正或颜色有异常时,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加速输液,防止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2 急救护理抢救休克首先要做到分秒必争、有条不紊,并要详细记录。 2.1 体位安置病人入抢救室,下肢抬高20~30°、头胸部抬高10~20°,这样既能增加回心血量,也有利于呼吸。急查血常规、血型,并正确估计失血量和休克程度。 2.2 呼吸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2~4 L/ min ,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1、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一 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二 改善组织灌注。 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3、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三 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在程序上,首先要保证气道通畅和止血有效。气道通畅是通气和给氧的基本条件,应予以切实保证。对有严重休克和循环衰竭的患者,还应该进行气管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止血是制止休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压迫止血是可行的有效应急措施;止血带应用也十分有效。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两根静脉输液通道。

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最主要是进行扩充血容量治疗,尤其是成 功建立静脉通道所耗时间以及单位时间内输入足够的液体量更显得 十分重要。有专家建议在休克早期补液速度可以高达600~800ml/h, 休克中晚期输液速度也可以达800~1200ml/h.在短期内输注血浆代 用品和晶体溶液甚至血液制品都能达到补充循环血量,维持血流动力 学的稳定,达到改善机体氧代谢进而保证液体和药物快速充分进入体内,从而达到纠正因血容量不足所致的休克。 应给患者的做止血、制动、包扎、固定。止血一般采用压迫法。 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 反映出血管内容量不足和肾上腺能的补偿性反应。然而,实验检测却 不完全如此。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可能很明显,难以通过血液检测指标反映出来。若失血的过程稍长,体液移动 逐步增多,就会使血液呈现浓缩,表现为血红蛋白增高、血细胞比容 上升、尿素氮与肌酐的比例增大。如果失血的过程较长,失血量较大,特别是自由水丢失逐步增多,还会发生血清钠增高。总之,对休克的 失血量应予以充分估计,临床上往往估计不足,值得注意。 当失血较大,引起严重的低容量性休克,而在临床上还难以掌握住切实的和规律性的变化,特别是复苏补液治疗还难以显示积极效果, 则应该考虑可以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或肺动脉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 学的监测。 1、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最常见的症状是大量失血,如果你身边有 人正在大量流血就要警惕患者是否会产生失血性休克。 2、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休克前容易精神紧张、倾躁、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血压波动、脉压缩小。 3、失血性休克患者除以上的症状外,会进一步产生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的情况,有时还会神志不清或陷入昏迷。 4、送医院进行检查时,可以发现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四肢冰冷、脉搏不清、血压不能测出。 温馨提示:

外伤性肝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外伤性肝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98例患者,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0例,年龄7~72岁,以18~45岁为多数,占85%。损伤原因:车祸96例,刀刺伤23例,枪弹伤8例,打击伤22例。坠落伤19例,挤压伤16例,爆炸伤6例其他8例。开放性损伤65例,闭合性损伤133例,单纯肝损伤83例,合并其他脏器伤115例如颅脑外伤,外伤性血气胸、肋骨骨折、肾挫裂伤、脾破裂、膈肌破裂、胰腺损伤、胃肠损伤、腹膜后血肿、四肢骨折等。就诊时间30min~10h,患者均有腹部外伤史和腹膜刺激征,经腹部B超或CT检查,提示肝破裂或腹腔积液,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收缩压低于90mmHg,HB均在80g/L以下。患者在积极抗休克同时,做好术前准备,急诊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缝合95例,大网膜填塞30例,缝合加明胶海绵填塞22例,纱布填塞9例,肝叶切除18例,肝动脉结扎11例,肝静脉修补4例,胆总管减压5例。术中4例因损伤累及肝静脉主干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破裂出血,或合并严重复合伤,抢救无效,发生死亡。194例手术后均治愈。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外伤史,右上腹疼痛及腹腔内出血症状,如面色苍白,脉搏加快,严重时脉搏细弱,恶心呕吐,腹胀,腹部有压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随着出血程度的增加,可发展为不同程度的休克征兆。肝破裂后,血液有时可经胆道流进十二指肠而发生黑便或呕血。严重的肝破裂合并肝脏内大血管、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破裂或合并多个脏器损伤时,可迅速发生严重的休克征,死亡率可高达50%,故要分秒必争进行抢救。 2术前护理 2.1急救患者入院后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补充血容量是抢救的基本和首要措施。迅速建

失血性休克抢救

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1、评估患者休克程度及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立即通知医生。 2、同时快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留置针大号针头)。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若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并能维持时,调整滴速(必要时问医生);否则,遵医嘱继续快速滴入胶体溶液或血液制品。 3、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氧。 4、给予休克卧位(中凹位)。 5、遵医嘱积极准备手术。包括抽取血标本,备血,导尿,备皮等。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指数为0.5多表示无休克,>1.0-1.5有休克,>2.0表示严重休克。 休克 休克(shock)是机体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循环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这些致病因素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 发病机制 休克是一个有着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虽然休克病因各异,类型不一,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相同,即休克发生后机体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注流状态,导致细胞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继续发展可导致细胞损害、代谢紊乱,组织结构损伤,重要器官功能失常,最终出现MODS。根据微循环的改变可将休克分为三个阶段。

1、休克Ⅰ期(休克早期,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 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引起循环容量降低、动脉血压下降。此时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调节和矫正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引起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以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又通过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的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此时微循环内动静脉间短路开放,前括约肌收缩,表现为“只出不进”,血量减少,组织仍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若能在此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休克常较容易得到纠正。 2、休克Ⅱ期(休克进展期,失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 当休克继续发展,微循环将进一步因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大量开放,使原有的组织灌注不足更为加重。毛细血管中血流淤滞,部分血管失去代偿性紧张状态。此时微循环内“只进不出”。临床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病程由代偿期向失代偿期发展。 3、休克Ⅲ期(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当休克Ⅱ期持续较长时间后,休克进入难治期或不可逆期,失代偿期时出现的某些脏器的微循环淤滞更加严重,由于组织缺少血液灌注,细胞处于严重缺氧和缺乏能量的状况,引起细胞自溶并损害周围其他的细胞。最终引起大片组织、整个器官乃至多个器官受损。 临床观察指标 (1) 精神状态:意识情况是反映病人的脑灌流,脑灌流不足就会出现意识改变。此时可能病人的心率、血压等正常。在治疗中,若病人神志清楚,对外界的刺激能正常反应,则提示病人循环血量已基本足够。相反,若病人表情淡漠、不安、谵妄或嗜睡、昏迷,则提示脑灌注不足,存在休克。 (2) 皮肤温度、色泽:反映病人的体表血液灌流情况。如病人的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苍白,压力解除后色泽迅速转为正常.表明末梢循环已恢复、休克好转;反之则说明休克情况仍存在。脓毒性休克者,有时会表现为四肢温暖,即所谓“暖休克”。 (3) 脉率:脉率增快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休克病人治疗后.尽管血压仍然偏低,但若脉率已下降至接近正常且肢体温暖者,常表示休克已趋向好转。 (4) 血压:血压是机体维持稳定循环状态的三要素之一,与其他两个要素(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相比,血压比较容易获得。因此血压是休克治疗中最常用的监测指标。但是,休克时血压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这主要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在起作用。因此,在判断病情时,还应兼顾其他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动态地观察血压的变化,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标签: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车祸、生产意外及其他外伤等。其共同病理变化是有效循环血容量骤然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做好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紧急抢救至关重要,在抢救中突出一个“急”字,争分夺秒,积极抢救[1]。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共32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科共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32共例,年龄18~56岁,男26例,女8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者13例,胸腹伤7例,上、下肢血管损伤12例,入院后30min内抢救无效死亡4例。 2急救护理 (1)止血,对于开放性大出血,立即行初步加压止血,减少局部出血。(2)止痛: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3)迅速扩充血容量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随输液通道的建立,立即给予大量快速补液。对严重休克,应该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随后最好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mm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浓缩,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补液时判断输液速度是否适宜的标准是: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心率下降,血压回升,呼吸频率可加快,尿量增加,但对胸外伤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肺水肿、心衰。②遵医嘱采用止血药、血管活性药。③纠正酸中毒(3)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同时予大流量吸入氧4~6L/min,并保持呼吸道及氧管道的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遇有喉头水肿、昏迷者、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将舌头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予留置导尿管,记录留置导尿管时引出的尿量,以后每小时记录进入液量及引出的尿量。(5)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失血性休克的代偿期由于脑血供尚可维持,患者大多表现为兴奋、烦躁,对躁动患者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6)抢救过程中应注意: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给药时查对好用药,抢救后记录于特别护理记录单上。(7)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 3 体会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血液迅速流失于血管之外,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多见于大血 管破裂、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血液流失于体外或体腔内,也见于骨折等发生巨大血肿、血液流失 于组织间隙。快速失血量达全身总血容量的20%(800ml),组织灌注不良,血流动力学紊乱,即可发生休克。十几年来,通过对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我们体会到以下几方面应引 起足够的重视: 1 急救时应快速、敏捷、熟练、准确无误 迅速将病人安置抢救室内,给予恰当的处理、止血、吸氧,报告医生。一般采用平卧位或将 上身、下肢均适当各抬高10°—30°,有利于呼吸及下肢静脉回流并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迅 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宜用套管针开放两路静脉通道,必要时行静脉切开,快速补充 血容量,并保持呼吸通道通畅。 2 遇有不断出血的病人,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遇有不断出血者,除急速补充血容量外,应尽快止血。四肢动脉出血时,按解剖部位上止血带,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肝、脾破裂有难以控制的出血时,可在补 充血容量的同时手术止血。在休克状态下手术会增加危险,但不止血,休克不能纠正,因而 要在快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手术止血,不能因血压过低、犹豫不决,失去抢救的时机。 3 休克病人的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3.1神志意识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病情急、进展快、应设专人护理,在抗休克的治疗过 程中严密监护病情。休克早期机体代偿机能上好,脑缺氧轻,病人神清,伴兴奋、烦躁不安、焦虑,这时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休克很容易纠正;当机体失代偿后脑缺氧加重,病人 精神状态逐步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感觉迟钝;休克发展到晚期, 病人即昏迷,如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而合作,或从淡漠转为对答自如,都说明脑循环改善。 3.2血压与脉搏每隔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并作记录,情况稳定后可改每小时一次。休克病人的脉搏增快在早期即可出现,脉率变化往往在血压变化之前。如脉搏出现细速至微细缓慢 甚至无脉则提示休克加重,应及时处理。血压降低是休克的主要表现之一,收缩压大于 90mmHg,脉压差大于30mmHg表示灌流量好,收缩压小于8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表示灌流不好。 3.3皮肤、粘膜和肢体温度的变化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早期由于微循环灌注不足,一般早期表 现为肢体发凉,皮肤湿冷,自觉口渴,皮肤粘膜苍白。休克期表现为毛细血管充盈迟缓、四 肢厥冷、皮肤粘膜由苍白转为紫绀、出汗;休克晚期全身广泛出血倾向,除出现皮下瘀点、 瘀斑外,还可有便血、呕血等内脏出血。 3.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的呼吸支持病人头部稍后仰并偏向一侧,同时给予氧气吸入,氧 气浓度不宜超过40%,流量2-4升/分,遇头面部骨折者,一定彻底清除呼吸道内血块、积液 及异物,遇喉头水肿或昏迷病人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并于口内置放一通气管道以利通畅, 必要时气管切开。 3.5尿量休克时尿量的多少可以反应肾血流量的良好与否,是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指标,休克病人应在无菌条件下插好留置导尿管,以便观察每小时尿量。在正常肾功能条件下 成人尿量要超过30ml,凡每小时尿量不足25ml提示机体有效循环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

失血性休克应急预案(共6篇) 第1篇: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1、立即给予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 °,双下肢抬高15~30°。 2、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补充血容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高流量吸氧。 4、识别出血原因,尽快采取止血方案控制出血。 5、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强心利尿药物。 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引流瓶时间段出血量、尿量,注意保暖。 8、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9、必要时准备手术。 10、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程序】 摆好体位——建立两组静脉通路——通畅气道、吸氧——判断出血原因、止血——观察病情——协助胸穿,插胸管——准备手术——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第2篇:外科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演练目的:通过演练,提高医院急救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题目:失血性休克 地点:岐山县妇幼保健院外科时间:2021年5月 8 日总指挥:张志怀 特邀人员:医务科主任:李磊 护理部主任:王建红 内科主任:赵博元麻醉科:杨泽群 参加人员:李长娃、高荣、吴金博、赵勃、李睿栋、段毅、姜远征、张荣华、李蓉、张静、康春云演练内容:

患者男,某-某,外伤致多处肋骨骨折,局部疼痛剧烈,咳嗽、深呼吸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气促、呼吸困难、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脉搏细速,血压90/50mmhg。由急诊科平车推入我科。 1、立即给予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双下肢抬高15~30°。 2、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补血、补充血容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高流量吸氧。 4、识别出血原因,尽快采取止血方案控制出血。 5、应用止血药物(如立止血、6-氨基乙酸、止血敏等)血管收缩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正肾素、异丙肾)强心利尿药物。 6、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7、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引流瓶时间段出血量、尿量,注意保暖。 8、进行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9、必要时准备手术。 10、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程序】 摆好体位——建立两组静脉通路——通畅气道、吸氧——判断出血原因、止血——观察病情——协助胸穿,插胸管——准备手术——告知病情——做好抢救记录。 第3篇:妇产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妇产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应急预案】 (一)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给予抗休克处理,置患者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 (二)迅速扩容,选择9~16号针头快速进行静脉穿刺,若因失血多,血管瘪陷难穿刺者,配合医生立即行静脉切开术,保证液体的充分补充。 (三)氧气吸人,吸氧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和给氧效果。氧流量调至2~4L/min。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0 ~30 min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认真观察患者意识改变,皮肤粘膜的颜色、温度、尿量的变化。若脉搏、呼吸快而急促, 血压在12 kPa以下,躁动不安,尿量少,考虑液体量不足,此时应加快补液。 (五)积极主动协助医师做好后穹隆穿刺,尿试验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因误诊而延误病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