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谁“望”呢?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魂魄不是很神奇吗?怎么竟然连大陆都望不见?台湾与大陆有怎样深远的阻隔!这两句表面上是满腔的痛苦和遗憾,骨子里却是无尽的对分裂制造者的愤慨。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交代了安葬在高

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怎能不思念陕西老家?怎能不思念结发妻子?怎能不思念失散骨肉?何况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要知道,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吗?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我们不禁会问“此何人哉?”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我们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前两节既明写了情,又暗写了事,反复咏唱,给人强烈的震撼。

本想望见的大陆故乡都是望而不见,但这并不是说一无所见。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正是作者想象中的所见,景象苍茫、空旷。这两句本是成句,从手法看是用典,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西北大草原的景色,表现了牧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试想,诗人在用这两句描述所见时,能不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吗?此两句景中寓情。

“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殇”字解为名词,《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这个“殇”指不能归故里的魂魄。“国有殇”化用了屈原《九歌?国殇》中“国殇”一词,“国殇”指为国死难者,南朝诗人鲍照《出自蓟北门行》中“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句可为印证。“国有殇”即“有国殇”,意为:有一个为国死难者。为国死难者自指作者本人,于右任作为辛亥元老,自比为主义献身之战士,于右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以“国殇”来自况,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和深沉的悲憾。他悲憾于报国的壮志未酬而身先死,悲憾于个人的客死他乡,悲憾于祖国的分裂。面对个人遭遇与国家现状,他定然是死不瞑目!而他个人的悲哀也正是国家的悲哀。若国家统一,他岂能客死台湾?若政治清明,他岂能壮志未酬?“国有殇”在篇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前文炽热情感的彻底喷发,是杜鹃

啼血式地悲鸣。

第三节用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图景:一个为国而死的魂灵站在一片空阔里,他孤零零、眼巴巴、泪汪汪的。整个意境是寂寥凄凉的。背景衬托人物,空阔的背景越发使他显得渺小、孤寂与可怜。这一节有景有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艺术水平极高。

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

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

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

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望大陆》,声声切,字字悲。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于右任先生含恨去世了,叶落未能归根,国家尚未统一,令人不胜痛惜。他的这首哀歌震撼着中华民族。愿海峡两岸早日达成和平统一,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望大陆》原文赏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望大陆》作者介绍今年四月十一日是现代大书法家、伟大的爱国政治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于右任先生(1879-1964)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于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县人,系清末举人,后因讥议时政,遭到清政府的通缉。后逃到上海,参与创建复旦大学,在1906年,于右任为筹集办报经费去日本,在日本拜会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不久,回到上海,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鼓动人民起来推翻腐败的清王朝。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出任交通部次长,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大学,并任该校校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于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委员会委员,极力赞成国共合作。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援陕总司令。此后,他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先生未及与原配夫人、长女等亲属联系,即被蒋介石门劫至台湾,仍任台湾当局的“监察院院长”。

于右任虽身在国民党阵营,却是一个强烈的爱国者,主张国家统一。去台湾后,他看到蒋介石有意培养儿子蒋经国接班,担心国家难以统一,特地书赠蒋经国一副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显然他是希望蒋经国不要像其父亲一样,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只想在台湾搞小朝廷,搞传宗接代,而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周恩来生前称赞,“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的意思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 苦淹留的意思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古诗全文如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注释】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淹留:长期停留。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翻译】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

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赏析】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

《我的心儿在高原》和于佑任《望乡》的比较分析

《我的心儿在高原》和于佑任《望乡》的比较分析 爱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思乡,是我们共有的情怀。在中外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爱国思乡佳作不胜枚举。英国的罗伯特·彭斯和中国的于佑任来自不同的国度,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但他们的爱国思乡情怀却直白而浓烈,这在他们诗作《我的心儿在高原》和《望乡》中展露无余。本文对罗伯特·彭斯的《我的心儿在高原》和于佑任的《望乡》从韵律和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彭斯(1759-1796),英国苏格兰天才农民诗人。他在1785~1790年之间的优秀诗歌作品收集在诗集《主要以苏格兰方言而写的诗》中。彭斯因此一举成名,“天才的农夫”是他的雅号。他在1788年考取了稅务局职员职位,他不但要在农田干活,还要每周骑马200英里去上班。彭斯是一位抒情诗人,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的苏格兰方言的诗歌作品几乎都是抒情短诗。 于右任(1879-1964),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陕西三原(泾阳)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晚号“太平老人”。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又担任过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1934年任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决策层的重要人物。之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1964年病逝于台北,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 二、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1、爱国思乡之情 《我的心儿在高原》这首诗是彭斯1790年的作品,在这首中我们感受到现实主义,同时也感受到浪漫主义,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爱乡的的思乡情感,这也是我们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感情。 诗一开始就写到: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my heart is not her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a-chasing the deer; Chasing the wild deer,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表达自己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自己的故国,自己的家乡,高原(即苏格兰)。在回忆了“追逐着野鹿,跟踪着獐儿”趣事,以及家乡的美景“堆满积雪的、高耸的山岳,山下潺潺的溪流和碧绿的山谷,耸入云天的森林和茂密纵横的树林,湍急的山川和洪流的轰鸣”后,诗最后一节重复第一节,把这种爱国思乡感情进一步升华。 《望大陆》作于1962年1月24日,是于右任先生思乡却又不能回故乡的恋乡之作,都表达了作者无限思国怀乡的沉郁情感。 诗一开始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故乡在我心中,永远在心中。诗的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思乡而不见,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只能用“痛哭”来宣泄。从“永在心中”到“只有痛哭“,情感上的层层递进,使得我们跟着他哭,使我们的心跟着他痛。 2、反复修辞的使用 《我的心儿在高原》共四节,每节四句,诗中运用反复排比的手法。第一节四句和第四节四句完全一样,重复以强调自己心在家乡的炽热感情。第二节和第三节六次使用“别了”:别了,高原,别了,北国;别了啊,白雪皑皑的高耸山岳,别了啊,山下潺潺的溪流、碧绿的山谷,别了啊,耸入云天的森林和茂密纵横的树林,别了啊,湍急的山川和洪流的轰鸣。反复咏叹,把诗人根植于内心对故土家乡的热爱不断推进。 《望大陆》诗相对较短,共三节。第二节使用的是第一节完全相同的格式、句式,只把“故乡”换成了“大陆”,把“永不能忘”换成了“只有痛哭”。这种反复把诗人的内心深情层层剖开,层层深入描述,直戳我们的内心深处,牵动着我们的敏感神经。 三、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学生版《国殇》导学案完成稿

《国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及其作品《楚辞》的相关常识,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 2、在掌握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感知诗歌内容,并能从多角度进行赏析。 3、体会诗歌中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们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知识链接】 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卒、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我国把诗歌推向新阶段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过左徒,后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愤投汩罗江而死。 《楚辞》: 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却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涣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词》.《楚辞》的特征: ①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强烈的地域性) ②常用兮、若、纷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③最后一般用“乱曰”、“辞曰”(诗的总结) ④大量神话传说(神巫性、浪漫性) 背景: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楚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秦楚之战) 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 ..,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被()毂()躐()骖()殪()霾()絷()枹()怼() 2、实词解释 吴戈:操:被: 错毂:短兵: 旌:凌:躐:行: 矢:左骖: 殪:右:刃伤; 霾:絷:援:玉枹: 天时:坠:威灵怒: 严杀:弃原野: 忽:超:挟: 携:首身离:惩: 诚:武:终: 神以灵:鬼雄: 3、疏通诗歌大意 【合作探究】 1、根据诗歌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全诗分成几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 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于右任素仰屈原之为人,尤爱读《离骚》。他曾以“骚心”为笔名,可见其意。 一九五六年,他在中国台湾的一次诗人节聚会中说:“我是发起诗人节之一人,我们为什么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当然是纪念屈原的。所谓纪念屈原,一是纪念其作品的伟大,一是纪念其人格的崇高。屈原的作品,无论造词、立意,都为中国诗人开辟一广大的境界。刘勰在《辨骚》内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关于屈原的人格,哀民生之多艰,恐美人之迟暮。学人忧国,死生以之。司马迁说他:‘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纪念屈原,是纪念他衣被万世的创作精神,及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于右任不但在诗歌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传统,悃悃款款,矢志无他,写出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感慨,就是风格上也继承了骚体的传统。《望大陆》就是杂用骚体及乐府歌体来写的:诗以复沓形式反复唱叹,纯粹是古风的形式,“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于《敕勒歌》,“山之上,国有殇”则是仿效屈原《九歌》中的《国殇》。 诗中无限悲痛地抒发了先生对故乡、对大陆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

【尔雅】温文尔雅温文尔雅

【关键字】尔雅 温文尔雅-《温文尔雅》 温总理引用诗文赏析——《温文尔雅》一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全书分为“诗”和“文”两大部分,详细解读温家宝总理引用的语境和环境,结合原作和温总理引用时的背景予以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赏析。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自2002年温家宝就任国家总理以来,在记者招待会等各种公开场合,温总理经常引用中国的古典诗文来为自己的讲话做注脚,中国领导人熟练运用本民族的保守智慧应对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令世界瞩目。 xx年3月18日,在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首次召开的中外记者会上,针对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温家宝总理不疾不徐地背诵出辛亥革命元老于佑任的《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温总理运用这首诗歌恰到好处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使这首原本不为多数人所知的诗歌传遍了大江南北。 子曰:不读诗,无以言。温总理在讲话中对诗文的灵活运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他所引用的诗歌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事实上,自就任至2016年10月,温总理在公开场合引用过的诗文已达百余首,《温文尔雅》一书就是这些诗文的结集。 出版背景 xx年在出任国务院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德新社记者提问时,引出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表达自己不论福祸、一心报国的工作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xx年5月4日,温总理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与青年学子们共度五四青年节。在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时,一位同学提到总理常在谈话中引用诗文,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温总理回答说:“我在网上看到,沈阳有位教授曾把我几次记者招待会引用的古代诗文统计了一下,说我引用诗文95%是教科书上没有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本书的编者汪龙麟教授表示,希望借此书可让读者领略到一个大国总理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体会到东方古国保守文化的智性闪光。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广大民众对保守文化著述的阅读激情和探索兴趣。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全诗共三小节,主要写诗人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 第一节,起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安葬意愿,直白而深沉。“望我大陆”紧承上句,道出作者想如此安葬的缘起和目的。“大陆”前加一“我”字,体现了于先生台海两岸是一家的祖国观念,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大陆也是“我”的,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感情。谁“望”呢?是作者的魂魄!大陆令作者如此倾心,以至于死后的魂魄也要去望!死后尚且如此,活着时当然无时无刻不牵挂!这是一份多么执着的苦恋啊!这里,诗人还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会神游大陆,那滚滚的千里黄河,那不倒的万里长城,那勤劳的人民……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诗人的魂魄在台湾最高的山顶上,凝神远望,可是,他总望不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大陆,哪怕是一点点的影子!面对这样的事实,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有涕泗滂沱,放声恸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相依,但死后化蝶相依;而于先生,生时眼不能见大陆,死后魂魄依然不能见大陆,这是怎样深重的遗憾!魂魄不是很神奇吗?怎么竟然连大陆都望不见?台湾与大陆有怎样深远的阻隔!这两句表面上是满腔的痛苦和遗憾,骨子里却是无尽的对分裂制造者的愤慨。 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交代了安葬在高

山之上的另一个目的——望见故乡。客居台湾十几年怎能不思念陕西老家?怎能不思念结发妻子?怎能不思念失散骨肉?何况诗人此时已是垂垂老矣!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要知道,人越年老越想回老家。故乡的亲友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吗?故乡人民的生活还是他曾知道的那样贫困吗?那些亲手创成的水利工程年久了还能为人民造福吗?他支持关怀的教育事业有无巨大发展呢?故乡的一草一木……然而,“故乡不可见兮”,死后的魂魄依然不能望见故乡,欲归不能,欲聚不成,多么遗憾!一个游子离开亲人和故乡几十年的羁旅之苦、一个游子客死他乡的悲哀尽显无余。所以说,“永不能忘”表达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刻骨铭心的痛。 尽管思乡之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主题,但是于先生的这节诗不同寻常,有大大超越前人的内涵。作者孤魂永不归!我们不禁会问“此何人哉?”这节诗不仅写出个人之哀,更引人思考造成此种哀苦的根由——祖国不统一。作者说“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所以,我们不能把这节里的“故乡”简单认为只是指他的陕西老家,所以说他的思乡之情比一般之人大气许多。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诗中写道:“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于右任这节诗所传达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乡愁”更浓烈。 前两节两次出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在这两句里作者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祖国占去了他整个灵魂,祖国的统一成了诗人牵挂的一切。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可作为本诗的注释。它们表达了同一种精神。

2023年六年级第7课《望大陆》教学反思

2023年六年级第7课《望大陆》教学反思篇一:六年级第7课《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是语文第十一册其次单元的阅读课,是诗人于右任的作品。整首诗的字里行间思乡、爱国之情,以及期盼台湾回来大陆的殷殷之情。 在本学的这篇课课文的教学中,我用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学习与他人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感受诗句所表达出的情感。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 在学生初读诗文后,以学生小组合作,探讨: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2.你还有什么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二、注意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这课是一篇阅读课。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任务比较惊慌。我在教学时。留意让学生整体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采纳对比的学习方法,留意联系学习连接——于右任先生的简介。让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背景及对比学习中体会到诗内容,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从读中感悟。 这是一首现代诗。在教学中,我通过录音读、范读、小

组读、自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通过朗读,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四、不足之处。 备课前对各环节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准。根据教案的支配,学完诗文后,还有“拓展练习”上让学生观赏同为台湾的女作家席慕容的《乡愁》,来感悟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乡愁。然后让学生练写读后感悟,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自身体验整合。惋惜时间不够,没能完成这两项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后的反思,我感到,教学的确是一项精深的艺术,只要静下心来研读、探究,就会发觉很多适用的教学教法。 篇二:六年级第7课《望大陆》教学反思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望大陆》是一篇略读课文,诗歌短小但感情真挚浓郁,教学时间为1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先介绍台湾wen题,然后由温总理答记者问引出《望大陆》这首诗歌) 二、师朗诵《望大陆》。 三、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于右任

具体描述《望乡词》中的情绪情感转折点

具体描述《望乡词》中的情绪情感转折点1创作背景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诗歌题材均以“乡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诗词对中国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愁”主要用来寄托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常常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愁”与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独特的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的诗歌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望乡词》也就是其中不朽的著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全线溃败,于右任老先生被迫到了台湾,从此与他的妻儿天各一方、遥遥相望,思念成疾,但终不能与家人相见,这一迫切心愿没能实现,也就成了他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独身在台湾的他,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只能日夜思念祖国、思念家人。靠着这些意念的驱使,他写下了《望乡词》,这首作品并非只是简单的家国情怀,诗词立意深远,但其中饱含的深厚情感却细腻动人。诗词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生命的本真和故乡融为一体,把对祖国的思念、无奈和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的悲情等许多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将情感抒发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其中更是深藏了他刻骨铭心的痛楚,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愿。这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是于右任老先生晚年在台湾创作的,诗名《望大陆》,又名《国殇》,是于右任老先生生平最后一个作品,也是其不朽的代表作之一,诗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祖国、渴望回到大陆的迫切心情。

2歌曲结构 《望乡词》的为单二部曲式,包含A、B、A1、B1段四个部分。歌曲的前奏部分以D羽调式的主和弦将我们带入到忧伤悲凉的环境里,突出了歌曲的悲情色彩,让我们在不同力度的起伏跌宕下,心潮澎湃,无法平静。 随着11、12小节的分解和弦琶音,为这首作品的悲怆情境拉开序幕。A段25小节,最开始是D羽调式,经过两个小节的发展在15、16小节出现了离调,变成了D羽调的同宫系统F宫调,转调之后使旋律变得更加鲜明,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在歌词“永不能忘”时做了半终止,调式又从F宫回到了D羽调式,然后随着旋律的发展由进行到了F宫调式,21—29小节歌词重复,但是旋律线条起伏明显,在伴奏部分也出现了和弦的原位及转位伴奏,由于这一部分的调式调性为宫调式,所以这一段在情感和音量上也要与之前作出对比,并且在29小节连续运用了三连音、五连音将情绪推向了下一个高潮点,A 段的第一个高潮点在30小节,“天苍苍,野茫茫”把之前积累的高涨情绪一下子抒发出来,B段的调式一直建立在D羽调式的基础之上,速度相比前段部分明显加快,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发出的呐喊,在38小节之后的“殇”字做为连接部分,情绪又慢慢变得缓和,音乐渐弱,速度变慢,这里用一种类似哽咽的唱腔,在演唱效果上产生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在这段钢琴伴奏少了低声部的支撑,展现了音乐的戏剧性,仿佛能够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两眼含着泪水,默默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年4月22日上午,在福建泉州出席华光学院新校区“文化名 人村”奠基仪式,在致词时则表示,自己的《乡愁》传颂海峡两岸,很高兴。有人反问他,如果存有第五段必须怎么写下呢?他便在现场为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缔造第五段: 未来 乡愁就是一条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是台湾“乡愁”诗的典型的代表,他的《乡愁》是一首蕴含深刻、 脍炙人口的诗,写出了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肉相联的关系和思念家乡而产生心头的楚痛,传达 出台湾亲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心情。余光中新写的《乡愁》诗第五段,表达出对海 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前程。 余光中祖籍福建,长大在南京,母亲的故乡在常州,这三地都就是他的故乡。余光中年 随父母返回大陆,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深造,先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 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教。 余光中出版诗集、散文等40余种,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 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对故乡怀着浓厚的感情。至台湾后经常想念故乡,正像鲁迅诗中写下的“梦魂 常向故乡驰”。他说道:“从21岁负笈飘泊台岛,至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至往来 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及作品中 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深情地说道,“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必须就 是对包含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留恋。” 余光中在上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但在那里,他始终是“无根的过客”。 余光中身居异国他乡,内心引发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依依的留恋。他在《迎中 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深情地说道:“我也曾就是浪子,也曾誓言不要我爱你中国的海岸, 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启程东抵,虽然金足草中国的海岸。”他从美国返回台湾后,他 常常怅望海峡对岸的故乡,希冀有一天能够两岸和平统一,亲人往来。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台湾作家诗人写了许多乡愁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其中于右 任先生在年1月24日写的感情真挚沉郁诗作《望大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葬我 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作者怀着忧伤,眷恋大陆故园,写下心灵的哀伤,赤子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 处隐痛的绝唱。 余光中也怀著对国家民族、故土家园的深深挚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其中便存有脍 炙人口的诗:“当我死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砌着黑土,/在最帅母亲的 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感慨地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 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 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艺术歌曲《望乡词》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

艺术歌曲《望乡词》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作者:龙正江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9期 摘要:《望乡词》是由陆在易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风格的男中音艺术歌曲,歌曲真挚、深沉而又气势磅礴,成为当代中国男中音艺术歌曲中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对其创作背景、音乐结构等方面的剖析,归纳总结其音乐特征;从音色、唱腔与咬字半声演唱等方面对其演唱进行研究,从而对笔者今后对这类艺术歌曲的演唱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望乡词》;男中音;演唱技巧;音乐特征 一、《望乡词》的音乐特征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望乡词》歌词真挚、沉郁而又宽广,出自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于右任先生创作的爱国诗歌《望大陆》(发表于1964年),是诗人在自己晚年在特殊背景下所创作的,是诗人对家乡、对大陆的思念、渴望落叶归根的情感倾述;歌曲的旋律深沉且气势磅礴,是由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所于1998年所创作的。整首作品内敛深沉、气势宽广,苍凉凝重,采用男中音进行演唱,完美的诠释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对大陆的眷恋。 (二)音乐作品分析 《望乡词》整首作品由四个部分(含有前奏)构成的为二部曲式结构,即12个小节构成的前奏部分、A部分(36小节)、8个小节构成连接部,节奏部分以及重复出现的A’部分(38小节)。 前奏部分当中前10小节用来进行气氛的烘托,进入第10小节伴奏音型的出现使得规定作品的速度。A作为一个二段体结构部分,有a段(13-29)和对比乐段b段(30-39)构成,a段为8+8的平行乐段。对比乐段b则是4+6结构的乐段;连接部分有8小节,是感情的进一步宣泄;紧接着是钢琴进行的间奏,重复出现的A’部分则是采用情面b乐段材料进行的变化重复。 整首作品采用民族调式写成的,宫调式与羽调式交替出现。前奏部分作者采用羽调式,伴奏上使用了高度叠置的柱式和弦以及大量震音的使用,对于这种悲情的情绪进行渲染;进入a 段第一乐句以后调性没有发生改变,伴奏则变成了分解和弦式的旋律线条,使得歌唱变得深沉,内敛,这种伴奏音型一直持续到贯穿A部分,a段的后一乐句则进行到了宫调上。b段调性一直在宫调式上进行,伴奏当中三连音的出现,使得整首作品推向了高潮;连接部分调性也

艺术歌曲《望乡词》的风格特点和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望乡词》的风格特点和演唱 分析 艺术歌曲独立于其它音乐体裁,融合了音乐与诗歌两种艺术元素,具有较强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望乡词》是一首陆在易先生根据男中音音域特点而创作的 歌曲,在演唱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歌曲是一种可以将原有调号 进行移调让其他声部得以演唱并诠释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因此艺术歌曲《望 乡词》具有极大歌曲魅力,吸引了众多男中音亦或是女高音演唱。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对艺术歌曲《望乡词》的 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它的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对 艺术歌曲《望乡词》进行演唱分析。结论部分笔者通过对艺术歌曲《望乡词》的 风格特点和处理方式,展现了自己在演唱艺术歌曲《望乡词》的诠释风格和方式。 关键词:望乡词;女高音;艺术歌曲;风格特点;作品处理 绪论 一、选题意义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陆 在易先生是中国著名声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极其具有影响力。在其中,《望乡词》是一首陆在易先生根据男中音音域特点而创作的歌曲,在演唱技 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歌曲是一种可以将原有调号进行移调让其他 声部得以演唱并诠释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因此艺术歌曲《望乡词》具有极大 歌曲魅力,吸引了众多男中音,亦或是女高音演唱。 二、研究现状 《望乡词》这首作品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马兴智的《论陆在易的〈望乡词〉》等篇虽然涉及了陆在易先生歌曲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歌词以及作品的演

唱,但是作者在《望乡词》一曲中,没有结合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对于气息的把握、演唱的技巧上比较欠缺,基本上都是以主观演唱感受为主;段海燕的《浅谈对艺术歌曲〈望乡词〉的处理与表现》中,主要讲述了艺术歌曲形象创作的这方面;毛炜的《陆在易男中音艺术歌曲研究——以歌曲望乡词为例》中,也是以其自身作为男中音为例进行的演唱分析,在其他声部的演唱上没有加以研究; 二、艺术歌曲《望乡词》的背景分析 一、创作背景分析 《望乡词》中的歌词改编自于佑任先生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诗歌首句感慨而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悲怆之意溢于言表,直接触动了读者内心。抒发了身处台湾的于佑任先生落叶归根的愿望落空后,对流散亲友的怀念,对大陆妻儿的眷恋,对回归大陆故乡的殷切渴盼。他曾在日记中流露心声:“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由此可见,《望大陆》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台湾无法回归祖国怀抱的爱国情怀,更饱含了其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于佑任先生一生执着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然而魂牵梦萦处仍是失望,不由叹发“故乡不可见兮”的无奈怅惘之情,蕴含了其生时故乡遥不可及,死后魂不知归往何处,永远无法忘却,只能在心中思念但回不去故乡的痛。在这首词中,“望”这个字包含了许多意义:这是一份遗愿,是一份对大陆至死不能相望,是一份他无法自拔,日夜渴盼魂归故乡的遗愿。于佑任先生诉说了心底最深处的情感,甚至期待去世后能入土于高山之巅,俯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诗中引用了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的图景,引人浮想联翩,进而抒发了于佑任先生对于故乡的眷恋和热爱。 二、演唱背景分析 在《望乡词》许多版本的演唱者中,廖昌永男中音版本流传的很广,其在演唱时情感充沛,赋予了歌曲内在灵魂,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传达出于老对于祖国分裂的悲痛和客死异乡的凄楚无奈,生也戚戚,死犹惨惨的悲怆之情,这种切肤之痛与情感交相辉映,以此来渲染。这是诗词,曲调,演绎的完美结合。在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老师深沉而忧伤的演绎下唱出多少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

于右任书法鉴赏(一)

于右任书法鉴赏(一)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1879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两岁丧母,父亲又因生活所迫入蜀经商,他被寄养在生活并不富裕的伯母家中。七岁入杨府村马王私塾,师从第五先生门下,十岁受教于当地名塾师毛班香,学做古体等诗文,使他受到当地最好的早期教育。 于右任先生的一生是为家乡人民奋斗的一生,为国家民族呼号战斗的一生。青年时期因散发一篇“换太平以颈血,爱白山如发妻”的传单遭清廷缉捕,亡命上海。他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被后人喻为“元老记者”、“报界先驱”。 他还创力、了多所学校:民治小学、民治中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1918年应邀从上海回陕统领靖国军,为打败军阀、推翻帝制作出了不懈努力。 为拯救中华文化遗产,以防止日寇盗窃和战火毁坏,他千里寻碑,不惜一切代价将失散的古代名碑石刻收藏集中,秘密托友人护送到西安碑林保藏,共计387方之多。 1949年70高龄的于右任到台湾后,时刻不忘故乡大陆的一草一木。临终前所作著名爱国诗篇《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字字是泪,字字是血,表达了一个赤子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贞,对家乡故里的无限眷恋之情。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闻名海内外的学者,更是一位民国以来独步书坛的大书法家。 以下根据我收藏的数幅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介绍和分析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和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突出贡献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孰优孰劣,难分伯仲——《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孰优孰劣,难分伯仲 ——《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对比鉴赏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律诗《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是杜甫的登峰造极的作品,都是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却也让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情,在人生的暮年,用离乱的血泪,写出了忧国忧民的诗章。自古以来很多诗家把这两首诗奉为经典之作,今笔者把两首诗对比赏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借鉴,并提出宝贵意见。 对比题目,感悟诗境 《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两题皆是虚实相生,实际为题面,虚含情意,联类无穷,感发生命。自古逢秋多寂寥,前者因秋起兴,以时令节序,暗合生命律动,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后者登高望远,慷慨激昂,磅礴悲怆,系传统习俗,是中国文人用来抒发悲愁苦恨的母题,凸显文化底蕴。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 首联对比。《秋兴八首(其一)》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面对满目肃杀颓败、萧瑟深沉的秋景,而引发的国家兴衰,身世的蹉跎之感,照应了题目因为秋起兴之意;《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数清秋意象纷至沓来,天高气清,秋风猎猎,哀猿长啸,水清沙白,鸥鸟回旋,给读者构建了一幅辽阔高远,清寒寂寥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秋景图。但并没有前者首联之肃杀之感,似乎在暗示诗人此刻的登高临远还是兴会盎然。 颔联对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者颔联皆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壮阔,情感沉郁悲壮,都有首联对凄美的意境,转为波涛翻滚的动态宏阔,都集中体现了姜夔秋天的典型特征。但前者更侧重于通过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的隐晦萧条景象,来象征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以及诗人内心漂泊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与杜甫《隔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生《杜诗说》云:“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登高》的颔联,即是如此。以落木萧萧韶光易逝、壮士暮年;以长江滚滚写“逝者如斯”,壮志难酬;以“无边”“不尽”状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情景相生,契合无间。千人把它比喻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相比前者,学生更喜欢《登高》的颔联。原因大抵是意境更为开阔,

【经典诗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全词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全词翻 译赏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出自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在细雨蒙蒙的傍晚,雨水洒向河空,冲刷着秋天。渐渐地霜冻,风凄厉而紧,河水在 寒冷中封闭,残存的光就是建筑。这是一个衰败的地方,一切都在盛开。只有长江无言地 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 一次洗秋:一次风雨,洗去一个悲伤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4)这是一个衰落的地方:到处都是花草凋谢。是的,到处都是。红色和绿色指的 是花和树。李商隐的诗《送荷花》是这样写的:“翡翠消红,消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6)苗苗:很远。 ⑺淹留:久留。 ⑻? 看:向远处看。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0)争议:为什么。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参考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 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 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我不忍心爬到高处,眺望远方,远眺遥远的家乡,渴望回家的心情也难以关闭。感叹 这些年的行踪,为什么要在异国他乡久留?想到美丽,我抬起头,凝视着楼上的美丽。有 多少次我把远方来的船误认为是我爱人回家的船。她怎么知道我靠在栏杆上,有如此深切 的悲伤。 【创作背景】 刘涌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并有当官和利用世界的抱负。 由于他的浪漫性格和音乐天赋,这与北宋的安定团结和城市的繁荣不谋而合。首都有许多 妓院,都被流行歌曲所吸引。音乐由演员和妓女伴奏。首次加入世贸组织后,他因写民歌 歌词而受到当权者的挫败和羞辱。因此,他周游世界,用文字表达他旅行的雄心,以及未 能实现自己才能的痛苦和怨恨。这首诗是关于刘涌在江苏和浙江旅行时写的。 【赏析一】 这个词的前两句写着雨后的河空清澈如洗。“权利”这个词已经书写了到达地平线的 境界。当时天已经很晚了,夜雨下着毛毛雨,漫天漫天,绵延数千英里。其中,“雨”、“洒”和“洗”是声音上的三个字,高声吟诵,在秋天感觉清新。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 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这是一个衰落和衰败的地方,一切都在盛开。”这个词的意思从浩瀚庄严到仔细沉思,从仰望到俯视,到处都是枯萎的景象。“红衰绿衰”是玉溪诗人的一句话,让他们感 受到了时代的魅力。“消逝”与“逐渐”一词相呼应。“休息”这个词包含着无尽的悲伤 和仇恨。第二部《只有长江之水无言东流》描述了诗人们几千年来一直在思考的宇宙和生 命哲学,即在短暂与永恒、变化与不变性之间。“无言”这个词的意思是“无情”。这句 话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 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 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 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诗结构细致,风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善于叙事。这句话充满了乡愁和人的情感。 线描技术,加上流行的语言,可以像文字一样清晰地表达这种复杂的含义。这样,刘涌的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全词翻译赏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全 词翻译赏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出自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 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 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参考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限时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限时练习 班级学号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下面各个选项中,加点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zhù 卓.越zhuō 修葺.qì 血.气方刚xuě B.矜.持jīn 契.约qì 露宿.sù 诲.人不倦huì C.执着.zhuó 譬.如bì 瞬.息shùn 力能扛.鼎káng D.折.损zhé 排解.jiě 渺.小miáo 荒草萋.萋qī 2.下列选项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涉足朦胧妥贴以身做则 B. 累赘服待悠寂轰轰烈烈 C.忏悔颤抖赤裸祸不单行 D. 猥锁竹篾谜茫巅沛流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3-9 小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1)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有的质朴无华却nài ()人寻味,有的大气恢弘令人心旌动荡,有的幽默诙谐让人① (忍俊不禁情不自禁)。各个时代名篇迭出,《逍遥游》《陋室铭》《爱莲说》……一篇篇文言佳作仿佛从天上瑶池中② (迸溅迸射)出的仙露琼浆,(甲)。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乙)。(2)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 (3)较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丙)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品读文言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的过程。并且文言在表达上所形成的一唱三叹、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居住在台

湾的于右任先生用文言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4)面对如此绝唱,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深刻反思:如果将来有一天文言在中华大地上成为鲜为人知的语言,那将不只是一种遗hàn(),更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之源已经断流,精神之根已经枯死。到那时,我们的文化生命何以延续? 3.下面对加点字的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仙露琼.浆qóng 鲜.为人知xiǎn 奈人寻味遗憾B.仙露琼.浆qióng 鲜.为人知xiǎn 耐人寻味遗憾C.仙露琼.浆qóng 鲜.为人知xiān 耐人寻味遗撼D.仙露琼.浆qióng 鲜.为人知xiān 奈人寻味遗撼4.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①处和②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忍俊不禁②迸溅 B.①情不自禁②迸射C.①情不自禁②迸溅 D.①忍俊不禁②迸射5.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滋养了世代中国人(乙)饮之令人沉醉(丙)文言的含蓄和蕴藉 B.(甲)滋养了世代中国人(乙)饮之令人沉醉(丙)含蓄和蕴藉的文言 C.(甲)饮之令人沉醉(乙)滋养了世代中国人(丙)含蓄和蕴藉的文言 D.(甲)饮之令人沉醉(乙)滋养了世代中国人(丙)文言的含蓄和蕴藉 6.下面对联少抄了一个字。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山不千秋画流水无弦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