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民生问题研究提纲

当前民生问题研究提纲

当前民生问题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建斌

提纲:

一、民生问题的提出

二、如何理解和怎样看待民生问题

三、民生问题的解决

一、民生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民生的关注,应该说,改革的本质目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民生问题无疑是关注的,这个在理论上、逻辑上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中对民生的切实关注和在具体理论、政策和措施上应该说有两个重要的标志,表明民生问题真正的提上解决的历程。

一个标志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4年9月)在分配政策上首次出现了“注重社会公平”、“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提法,从而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在文件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自此,这个在分配领域的重大变化标志着我国开始切实的关注民生问题。因为民生问题最表象的就是民众收入过低引申而出的,教育、养老、就医等出现的困境在表象的都是如此。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大致经过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其实,中央虽然如此改变提法,但在现实中效率优先的惯性依然延续了许多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9,超过了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超过了俄罗斯等由社会主义制度公开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国亿万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的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

两极分化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上,群体事件偶有发生,上访事件层出不穷;在思想上,仇富和仇贫共存;漠视生命现象泛滥;在经济上,市场化改革,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日益恶化;在管理层面,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在文化上,金钱至上大行其道。经济层面,有学者叶檀认为,两极分化导致现在的通货膨胀!

鉴于如此的社会现实,中央文件果断停止使用效率优先口号,表明中央开始有意识的重新梳理贫富问题和民生问题。

第二个标志就是在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经济发展共享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单辟出一章讲民生问题。标志着民生问题切实提上工作日程。2005年农村取消农业税收,并予以补贴。2009年提出农村养老保险问题,预计到2012年全国普及,其间提出新农和医疗制度改革,城市医疗制度改革,教育改革正在规划等。都表明民生问题成为党中央的工作重点。在今年2011年两会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纲要》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0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

二、如何理解或怎样看待民生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民生?对民生的界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抽象概括法;一种是列举法。

抽象概括法,比如: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解释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有学者从人权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民生是与人权、与需求、与责任有关的概念。人权有两个方面,生存权与发展权。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列举法。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我国劳保专家郑功成教授认为,民生就是: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后来也有学者加入了另一句话:稳定是民生之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给民生下一个定义表面上看来非常简单,但以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却是相当困难。辩证法强调全面联系发展的看待问题,单纯的讲究顾名思义,无论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我觉得都很难说明明生问题。所以这里涉及到一个怎样、如何看待民生问题的问题?

理论界有一个观点,认为我国自古就有民本思想,并认为民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思想渊源。似乎,有了民本思想就有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纵观我国历史,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在《尚书?秦誓》中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与至高无上的天相联系,民心代表天意。战国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汉初,思想家贾谊在《大政》中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对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到了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专制体制下即古代中国,如何评价民生问题呢?民本思想是不是这能解决民生问题呢?其能看作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思想渊源吗?

第一,古代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士大夫即知识分子阶层进步的一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和诉求。

第二,民本思想的提出不能脱离开那时的社会历史分期。传统马克思主义曾把中国分为秦以前分为奴隶社会,秦以后为封建社会。我国新时代著名经济学家刘永吉和诸多学者曾分为西周为典型的封建社会,秦以后为集权官僚制的宗法社会。纵观历史,无论怎么划分,民本思想都被剥削阶级看作是统治手段和驭民之术。根本是为了维护少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如果我们把古代的民本思想理

解为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那么,我们无法理解古代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流民问题、流寇问题、民不聊生问题和众多的农民起义问题。无法理解少数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残暴统治的问题。也无法理解王朝更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问题。

第三,在剥削阶级作为社会主体的状况下,强大的国家机器使得民生思想仅只作为一个思想而存在,所以,民本问题、民生问题只有在革命以后,劳动阶级作为社会主体(民主体制下)的状况下,才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说古代中国所说的民本思想主要涉及的是民生问题,那么在那种专制体制下,民生问题只是个伪问题,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在专制社会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当统治地位和民生问题发生直接矛盾的时候,放弃民生而加强统治,呈现的就是民生问题就是个伪问题。而实际上,在现实的一般的统治阶段,当重视民生的时候,社会就会稳定繁荣昌盛。相反,当统治和民生发生矛盾,长期不重视民生,而注重少数统治者利益的时候,民生就凋敝。所以,在私人专制状况下,历史的来看,民生问题总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而与解决民生问题,只能造反或起义。

代议制民主体制下的民生问题

而只有到了近代民主体制建立以来,民生问题才作为一个真问题提上日程。所以简单的把民生问题界定为民众的生计问题,缺乏厚重的历史感。但这里有个问题,是不是具有了民主体制就一定能解决民生问题?那么怎么理解民主呢?我们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那么如何当家作主?民主体制如何建立?历史地看,民主体制都是代议制。比如“三个代表”是党代表。如何代议呢?选举!我国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认为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就是这个意思。

浙江大学文艺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河清,曾写了一本书《民主的乌托邦》。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说,真正的民主只存在于历史上希腊雅典城邦。

民主的本义包含了“人民最高主权”(所谓“主权在民”)的概念,即民主政体的合法性来自人民,来自平民百姓或“多数人”。不过,“人民最高主权”说,在西方古代没有被作为一个明确的口号提出来。只是到了18世纪,卢梭才把它明确标举出来,作为“民主”的口号。

在古希腊,这种本义的民主,曾在雅典得到实践。伯里克利时代,标志着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鼎盛。根据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民主确实有“人民自己治理自己”那么一回事:“人民”在阿戈拉(Agora)广场上,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平等地就城邦政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人们要注意的是,这种本义的民主只是在作为一个城邦的雅典得到实践,而非在全希腊实行(参阅Claude Moss 所著《希腊民主》)。而且,只有不到城邦总人口十分之一的自由“城民”(citoyen即一般译法所谓“公民”)才有权

参与这种民主政治,奴隶和妇女并没有份。古代的雅典,不过数千“城民”。正是由于城邦“小国寡民”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人民”才可以全体集合在广场上讨论政事,集体地作出决定,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政令法规的合法性论据。到了后来,雅典人口日益增多,“城民”以数万计,这时雅典的民主便日益流于无政府,内部纷争,人多政见杂,使雅典的实力大为削弱,最后竟败于人口只有雅典十分之一的斯巴达。由此可见,本义的民主,有其与生俱来的内在限制:只宜于小国寡民。

所以,本意的民主有个前提就是人数要少到可以人人参加的程度。今天来谈人人对于某件事情都来说说表决一下,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代议制民主成为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民主的实现形式,而选举就成了首要的条件。相交专制体制,代议制民主体制下,给民生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合法合理斗争的平台。

当前来看,社会上存在这两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学者认为至少三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日益分化为两大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业阶级。正是阶级分化明显,马克思才能较之前的经济学家能更好的看到剥削现象。而之前的亚当斯密、甚至李嘉图等都不能很好的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概念。为此,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人统治人的专制社会,其中专制统治假借上帝、神灵或天神等神受之特权进行专制统治,变为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受物的统治阶段。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具有了统治权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统治工人阶级的社会形态。但这种社会形态较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历史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资本家阶级在反对地主阶级和贵

族阶级的过程中提出了平等、正义、公平等概念,这是基于此阶级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上的。另一个方面,工业阶级也逐步摆脱了中世纪的君权神受思想枷锁的思想统治。逐步认识到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平等观念。所以,在政治上其具有形式上的民主。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个是资本家阶级的角度。一个是工人阶级的角度。就资本家阶级而言。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此维护资本家阶级的民主。所以,为了消除两极分化或弱化贫富分化,提出了社会保障等概念。就工人阶级而言,其民生问题的解决,就现有生产方式而言,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契约制度的建立,平等公平理念的深入,就只有斗争来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工人阶级的民生问题是两个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由于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武装,斗争由自在到自觉。组织属于自己的工会等即是这种转变的标志。相较之前的社会,比如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政治权利上因为是世袭,民众没有斗争的平台,也不是先进生产力,所以,斗争往往不利。

马克思的学说,实质上提出了一个定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恩富总结为:马克思定理。即资本家按劳动力日价值购买了劳动力,与购买了其它商品一样,他就有权利在一日之内消费者这个商品即让劳动力为他劳动,但一个工作日到底有多长却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就是契约的不完整性。但工人的看法是,“我一天的劳动力归你使用,但是我必须依靠每天出卖劳动力的价格来逐日再生产劳动力,以便能够重新出卖劳动力,你无限制的延长工作日,就能在一天内使用掉我三天还会不过来的劳动力,为此我每天只想在他的正常耐力和健康发展所容许的限度内使用它,你使用三天的劳动力,却支付给我一天的代价,这是违反我们的契约和商品交换规律的,因此我要求正常长度的工作日。”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这两种权利同样都是商品经济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工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线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定理。

马克思定理说明了全体工人阶级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问题,应该看作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其他民生问题无不是斗争的结果。迄今为止,在资本主义社会,斗

争并没有消失。美国地铁工人大罢工、法国航空工人大罢工等层出不穷。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最发达的美国迄今还有4600万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法国总统萨科齐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曾嘲讽美国奥巴马领导下的医改问题,认为国会在辩论这个问题时表现出的狂热尽头,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法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贫民身份的奥巴马的上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推动医改过程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妈小病托大,死了。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两股基本势力斗争的结果?英法德各国之所以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解决了基本民生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诞生于欧洲,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影响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或者说工人阶级的在正确理念的影响下加强自己的斗争势力;另一个是美国缺乏这个理念,而更为盛行自由主义,尤其是后来的新自由主义理念。九十年代的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开除的药方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自由主义理念有利有弊,美国创新强劲,分配不公,欧洲公平由于,创新乏力。

相对于美欧的资本主义,还有一个民主社会主义。主要集中在北欧一些小的国家,比如瑞典等国。这些国家即有资产阶级的平等理念,也受社会主义理念的影响,所以,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情况大致是这样,实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但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执政,或很长时间执政。这里参看杨启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一片迟到的瑞典考察纪要》。其中谈到两党执政问题,社会党代表工人阶级,保守党代表资产阶级。保守党代表说,我们挣钱他们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实行资本主义政策时,蛋糕就容易做大,但也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然后呢,社会党人上台,实行社会主义政策。时间长了,福利病来了,没有蛋糕。就有需要重新洗牌。

关于民生问题,历史地看,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一,在农业文明时代,社会历史主要是专政统治,奴隶主、地主阶级和贵族阶级是权利主体,民生问题只是统治的手段,民众只是统治的对象。(人的统治阶段)

第二,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家阶级是统治阶级,利用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统治工人阶级。民生问题在商品平等交换规律的支配下,表现为两股势力之间的斗争,而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一方面是因为民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由于资

本家阶级生产方式的需要。(物的统治阶段)

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怎么看待民生问题呢?

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第一理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传统意义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一方面可以看作劳动的素质技能水平较高的表现,预示着人类的自由越来越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即有私人占有变为社会占有,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现象。其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民众当家作主。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解决了蛋糕做大的问题,社会所有制,解决了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所以,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民生问题就是根本。生产就是为了满足需要。盖房子就是为了民众住。个体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孙中山所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中,把民生问题作为核心问题,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是个一厢情愿的问题。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蛋糕做大,往往分配不公,分配公平了,蛋糕往往做不大。怎样做大蛋糕,又怎样分配公平。马克思的理想正是如此。在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者素质很高,人们逐步认知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逐步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另一方面,社会所有制又解决了公平正义问题。这个社会是既不受人的统治也不受物的统治的社会。

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社会主义代表主要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朝鲜、古巴和前苏联。计划经济、公有制度等。这些国家大都诞生于比较贫穷落后的过度。现有的生产关系虽然历史地说比较先进,可惜并不适合这些国家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所以并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蛋糕并没有做大。至于现实社会主义如何做大蛋糕,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相关理论,比如兰格模式等。但都没有解决一个微观动力问题。民生问题也就很难谈及。但仍然要说,历史地看,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的实施,这些国家民族得以独立,民众的生存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虽然很有限。朝鲜缺水缺电缺粮,古巴缺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该看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现实的看,这条道路依然无法避免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列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1956—1978.第二个阶段1978—至今。

第一个阶段我认为,解决了基本民族问题,但还遗留台湾问题;

一定程度解决了民权问题,这个判断可以这样来看,中国自古就有个官民问题,这一阶段的官僚相对来说主要表现为“为人民你服务”。相对而言,民权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部分解决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受制于许多条件。由于生产力落后,一定程度上实行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制度,有利于长远发展生产力。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原子弹核弹的成功研制、农村大型基本水利设施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今天西南地区遇到了百年一次的大旱。原因在那里?是天灾还是人祸?

但是计划经济、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制度,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并没有根本解决民生问题。从国别角度来看,我们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解决做大蛋糕问题,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问题。

所以第二阶段就是现在的改革开放阶段。生产关系进行新的调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资本经营。问题是,私人资本已经超过公有制资本。两极分化出现了。在解决了民众吃肉问题后,新的民生问题接踵而来。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不稳定等。

国富民穷,蛋糕做大了,分配不公了。其实在改革早期,邓小平就说过,蛋糕做大虽然很难,但做大了的蛋糕分配起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更难。

就蛋糕做大问题而言,我们充分利用的市场力量,尤其是资本的力量。资本就是要吮吸剩余价值。资本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有学者认为我国出现的民生问题根本就在于市场化改革。

那么能不能或者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把蛋糕做大,又能分配公平的方式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左右两种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市场,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只要找到合理的价格机制。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最大弊端就是优胜劣汰会导致两极分化。相对而言,后一种观点则是一种创新,因为历史上还不曾出现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生产分配问题。

茅于轼先生在《中国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示:苏联和中国的经验都说明,在计划经济的初期之所以经济发展较快,就是因为当时的计划价格继承了原有的市场价格。

这句看似简单的提示说明了一个深刻结论:只要有正确的价格信息,哪怕是外来的,“计划经济”就能优于传统的市场经济。即便初登历史舞台,也有“始兴”出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还相对可靠的价格逐渐失真,从而“计划经济”也就难以遏止地变异为“后衰”。换句话说,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缺陷在于不能内生地给出正确的价格信息。

为此,张敢明(原国家体改委高级经济师,现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在原有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基础上,充分展开劳动竞赛,只要进行今天日美公司都在实行的目标管理制度就可以了。把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看作广义而言的“运动项目”,无非是一种组织或设计工作上的技巧而已。列宁领导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新中国曾经举办的、多种行业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劳动业绩,且从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多少年来一直鼓舞着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再看美、日,已经流行多年的目标管理体制,把一个总的经济目标层层分解,定出严明标准,组织小指标竞赛,使得个人能效与整体利益高度一致,整个组织充满活力。这不正是“公平竞赛办法”在一定意义上的规范化应用吗?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任何个人所得为“工资”而非“利润”。虽然每个人都处在消费品和劳动力两个市场中,但“社会”对人的评价并非单一的金钱标准而是公平竞赛办法所给定的严明标准和遴选结果,因而不会造成单纯的向钱看意识,更不会造成两极分化。将《公平竞赛办法》与兰格模式比较,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都有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办法”以严明的标准形成对人对物的合理评价,且使参与者都处于竞赛当中,从而补充了兰格模式所缺乏的微观动力基础和利益约束机制。

循此研究提出的《公平竞赛办法》,其内容和操作要点可以提炼为:两个基础概念、一项审核程序、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五条基本原则。下面以企业为假设背景对此略加说明。

两个基础概念(效益标准、效益指标)是为了解决企业效益的衡量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可以直观地感到一个企业的效益要比另一个企业的要好些。但

往往又说不出究竟好多少,或在什么意义上更好。考虑到任何目标都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因而把原是一个概念的“效益”分解为“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这样两个概念,分别予以把握才好。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是效益标准,而“全员劳率1万元+工伤人数不超过3个”则是效益指标。对效益标准只要求形式上的明确,“不怕说得错误,就怕说得含糊”。它是形成严明标准的第一步工作。

一项审核程序(信任推定法)。明确不等于正确。如何将效益表述的尽可能正确,还要规定由竞标来确定效益指标。投标人所提出的指标,若有偏差一般只会比“合理的”高(投标低的会自然淘汰)。如何减少审核者因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既不承认一个“牛皮”指标,也不埋没一个有创造性的指标呢?“信任推定法”就是用来对效益指标加以客观评定的工作程序。

三大职能分设结构(调节、执行、监督)。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何定准自己的努力目标?如何从理论意义上找到一个普遍性的操作办法?这是一个典型的随机目标追踪问题。立足于调节能力的增强,其结构特点是追踪装置必须有监督、调节、执行三者相互分立的结构。我国企业制度的演变中,曾有过“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监督”的提法。后来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组织和制约机制”,应当说都很接近正确的做法。但三个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合理划分还在探讨。有了随机目标跟踪的原理,解决这个问题就如走平川了。

在《公平竞赛办法》中,企业设立管委会(或党委),履行“调节”职能,根据经营环境和本企业具体状况提出企业效益标准,并以此招标选贤。凡有志任厂长者在通过政治和道德审查后,以自身提出的效益指标竞岗。管委会按照信任推定法程序取总分最高者为中标人,后者则以得中的效益指标为主体内容立下“任期目标责任状”,组织一班人马履行“执行”职能。职代会(常设)履行“监督”职能,对管委会与厂长班子的工作(包括对它们所提效益标准与效益指标)加以记录,对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的主要数据进行统计、核准并存档,年终计奖算罚。

厂长任命后,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终期审计制。责任状所列效益指标也就是当然的任期目标。厂长任职不受年龄和所在单位局限,可投

标连任。管委会和职代会成员按干部“四化”标准配备,可长期任职,不与厂长换届相联系,就象运动员不断换届而教练员相对稳定的道理一样。由稳定的管委会提出效益标准,将从根本上制约和改变厂长的短期行为。三大班子各司其职,形成力争上游而又和谐互助的局面。

五条基本原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管理、能者优先和分级调控)。前三条意义自明。“能者优先”是按求职者的能力大小排序,能者优先任职上岗。其合理性正如体育竞技场上,按能力排序确定上场秩序最合理。其实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就已经逻辑地包含着“能者优先”的推论。如果不让更有能力的人优先,不就离“各尽所能”更远吗?过去没能准确认识这一点,只看到公有制条件下人人都有劳动的权利,而没有认识到那些缺乏绩效的人以公有制的名义蹲在岗位上“死而后已”,自己干不好也不让别人干。实际这个岗位已经不是公有而在一定意义上异化为占据者私有了。

“分级调控”说的是国家要有一个总的发展目标,总目标的实现分解为各级分目标,往往才更好组织,更为有效。就象是一个大型运动会,因为工作量太大,一定要分解为许多分赛场。如何协调好总目标与分目标,如何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最好的组织形式是分级调控。国家政治经济的实际运转过程并非一架机械性质的钟表,而更接近于一个活的有机体。斯大林式的“计划经济”错误之一就是试图实现集中控制,控制中心出现的错误往往得不到及时纠正,日积月累酿成大错。但分散结构又是另一个极端。它难以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效的协调,波动大,稳定性差。传统的市场经济就相当于分散控制。

北大前任校长吴树青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必须体现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些最基本的规定;作为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它必须同时具有更丰富的规定。否则,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就不可能是理想的经济模式。”能者优先和分级调控原则就可以看作这种“更为丰富的规定”之一二。它同前三个最基本的规定一起,构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管理模式中的五条基本原则。

总结:市场化改革还是传统社会的创新,历史选择了第一个。市场化改革。虽然这个提法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但现实就是这样进行的。

所以:

1。市场经济一方面做大了蛋糕,另一方面有带来了许多的民生问题。如何

解决它?指标还是治本?这是个问题。

2.如果从现象入手,就是说对民生问题,延续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贯做法,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怎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3.如果从本质入手,那就必须调整现有生产关系,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所以,民生问题看似是个民众的生计问题。但与民权、生产密切相关。不分析当前的社会生产状况,不分析社会生产关系,不分析民众的权利,很难看清楚民生问题的本质。

三、民生问题的解决

当前主要的民生问题就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有效率,作大蛋糕。另一方面要有公平,分好蛋糕。怎么样避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有效率又有公平。公平了而不丧失效率。有效率了而不丧失公平。

西方经济学认为,效率和公平是两者不可兼得。

但是针对中国社会主义而言。我觉得民生问题真正解决正在探索,只不过这条道路正在分叉,可能走向两个不同的道路上来。一条道路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使央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经济体制仍然更多的倾向于私人或利润市场经济。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的今天就是我们民生问题解决的明天。另一条道路就是充分发展特色社会主义。

用什么方法或理论解决呢?

马克思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一条真理。更是一条办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问题。那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现实的看就是为了公平。虽然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是为了促进生产力。

当前我国诸多的民生问题都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还和民权有密切关系。

首先来看住房。建筑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得益于市场经济。但是住宅业私人资本一统天下,又使住宅成为资本牟利的手段。房奴出现。解决的办法当前只有: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提高炒房投机机会,廉租房建设等。这都是治标。根本的办法我觉得还是改变生产关系。各地市国有国营房地产公司上市,不宜利润为主要目的。以解决民众住房为第一需求。公司按照市场经济模式操作。可以平抑房价。

教育问题。教育是公共产品。涉及到民权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投入还不到国际平均水平4%。教育产业化本质上就是市场化,导致上学难问题。所以,这里应该相仿西方国家。我国大学基本是国有一统天下。可以大力扶持发展私人大学,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而国有大学可以降低上学学费。

就业问题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西方国有企业一个中的使命,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孵化。所以国有企业同样具有消化就业的功能。可惜我国国有企业在新自由主义的鼓吹下,大都变为利润第一。同时,农业发展应更多的倾向于合作化,而不是农业资本化。

社会保障和医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公有制公益医院的公益功能,发展私人医院。形成相互竞争态势。并合理规范垄断反垄断。社会保障也是公共产品。应该征收社会保障税收,对高收入者、遗产等征税。弥补社保缺口。

总之。民生问题在我国一个是怎么理顺生产关系问题。一个是怎样加强民众权力的问题。生产关系决定着民权,而民权又制约着民生问题。

我国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优势在于:

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众国家的主人,这是宪法保障了的。正如李敖所

说,只要我们认真,宪法就是真的。

第二,我国条文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应该合力解决落实。

第三,由代表人民最大利益的共产党执政。发展成果共享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第四,民生问题的解决,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为我们最终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