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产业现代化剖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剖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剖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剖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剖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剖析★

15年以来建筑产业现代化有望迎来拐点,中央和地方政府极为重视,我们认为,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从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角度,看好杭萧钢构、精工钢构、鸿路钢构、东南网架和中国中冶;从推动轻质墙体发展角度看好北新建材。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建造方式,对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产业现代化主要有三种大的技术路径:预制混凝土装配化施工、钢结构装配化施工、木结构装配化施工。美国、欧洲、日本装配化建筑占比在60%以上,而我国这一占比仅个位数,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建筑工人的成本上升和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也在倒逼我国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拐点已经临近:1)政策频出: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

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

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

同时地方政府对建筑产业化重视程度明显提升,14年以来,各地发布的推进工业化建筑的纲领性文件达55个,发过政策的省及直辖市15个,例如重庆要求:“到2018年政府投资的新建公共、公益性建筑应用钢结构比重达到30%以上,社会投资的公共建筑应用钢结构比重达到10%”等。2)技术拐点: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在抗震、建筑使用寿命等方面已经超越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防火、隔音、保温随着产业链成熟,不存在较大问题。3)成本拐点:当前预制混凝土建筑的成本要略高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的建筑,而对于钢结构建筑,随着钢价降低、人工成本下降,考虑到钢结构住宅得房率高、建筑工期短等因素,其综合成本已经和现浇混凝土住宅基本持平。4)钢铁产能过剩,也有利于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大幅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1.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未来建筑产业发展的方向1.1 什么是建筑产业

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建造方式,对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工业化>建筑装配化。从内涵上讲,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更广,不仅包涵了设计、生产、施工的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而且强调

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求建筑形成产业化,还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手段。但是建筑装配化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当前我国还是以现浇混凝土建筑为主,距离装配化还有较大差距,故本篇报告里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工业化、建筑装配化这三个概念可以近似等同,主要区别于现浇混凝土的传统建造方式。

图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更广,大于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装配化

1.2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建筑产业现代化目前主要有三种路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PC):在工厂内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形成的住宅。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核心是构件预制与节点现浇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保证结构的整体性。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优势有质量好、工期短、产业化程度高等特点。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由钢结构作为承重结构,配合工业化楼板系统、内外墙体系统,形成一套完备的住宅建筑体系。优势有:柱网间距大、构件截面小,建筑布局灵活得房率高;结构构件全部在工厂加工,现场装配化程度高。木结构装配式建筑:材料环保,装配率高,但是受资源禀赋限制,在我国大规模应用难度较大。

1.3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建筑产业长远健康发展有重

大意义一、解决建筑行业长期发展中将遭遇的劳动力短缺、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传统建筑模式下,工人作业条件差,

危险性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年轻人对于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传统建筑模式面临劳动力短缺的严重问题。由于工业化住宅建筑的主要构件均在工厂集中机械化生产,可以大量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大量的农民工从施工现场进驻生产工厂成为建筑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既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工人的素质,加快工业化建设。有利于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产业化相比目前传统施工模式用工减少50%左右,有利于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实现减员增效。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目标。工业化建筑在节水、节电、减少垃圾、节能减排,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噪音和扬尘污染方面效果显著。工业化建筑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据万科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其他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化建造方式比传统方式减少能耗60%以上,垃圾80%以上,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可减少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费20%以上、建造垃圾约80%、建造综合能耗70%以上。工业化住宅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

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雨污分离、节水、节电等等绿色建筑的具体标准,可以做到环境水与生活用水的二次充分利用,节约资金,环保可行。三、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业战略转移,产业升级。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技术工人操作熟练,质量容易控制,构配件生产有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品质保障也可通过建筑的抗震性得以体现。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发展建筑产业化可以将2000多种相关联行业产品进行整合与集成。带动建材、冶金、轻工、化工、机械、装修装饰以及物流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将催生一些新兴产业,如新的住宅工厂、构件生产行业、材料生产行业和安装维护行业等,由此带来产业升级的机会。

2. 建筑产业现代化迎来发展拐点2.1 国家高度重视,政策大力支持,政策拐点到来国家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不断加码。2016年1月1日起,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对工业化建筑有了更明确、科学的划分标准。16年政府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到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2016年2月,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

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大幅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

表1:中央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及钢结构住宅的政策

15年开始,地方政府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具体政策细则不断落地,建筑产业化投资的拐点已现。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14年以来,各地发布的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达55个,发过政策的省及直辖市15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湖南、海南、重庆、四川、福建、陕西、江苏、深圳、吉林、安徽、浙江、河南、广西。可见,14年,尤其是15年以来,地方政府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视

程度非常高,政策拐点已经到来。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工业化建筑的技术基本成熟,成本在不断下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结构问题,建筑工人数量未来几年将持续减少,如果不抓住时机发展工业化建筑,未来建筑的人工成本将高到难以承受。

2.2 技术逐渐成熟,技术拐点已现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在抗震、建筑使用寿命等方面已经超越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过去业主对钢结构住宅的居住体验有所担心,但是我们认为,居住体验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防渗漏、防

火、隔音、保温、防腐蚀、抗震等。渗漏、保温的问题主要由外墙材料决定,不受结构影响,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钢结构住宅渗漏、保温性能和钢混住宅的没有太大差异。防火、防腐方面,我国规定一般建筑承重结构在火灾发生时的耐极限至少2.5h,而一般的钢耐火极限都低于1小时,所以钢结构住宅必须经过防火处理才能达到防火标准。防火涂料是用于喷涂在钢结构构件表面,能够形成耐火隔热的保护层,提高钢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的化学材料。防火涂料的优点是施工方便,附着力强,且占用空间少。现阶段采用的厚涂料方法,可以根据钢结构住宅的防火时常来喷涂相应厚度的涂料实现,操作和控制简单。钢材的耐腐蚀性差,钢结构住宅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来保证住宅的安全使用。具体的防腐措施有两种,其一是加入耐腐蚀元素,改变钢材成分;其二是在钢材的表面加保护层,隔离腐蚀介质。钢构件的耐腐措施技术上成熟,方法上比较简便。总体来说,钢结构住宅的居住舒适性和钢混住宅已经没有太大差异。

表3:防火涂料类型和耐火时长

2.3 产业链逐渐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当前预制混凝土建筑的成本要略高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的建筑,但是随着后续产业链的完善、规模效应的发挥、人工成本的上升,其成本将逐渐接近或超过传统现浇建筑。对于钢结构建筑,随着钢价降低、人工成本下降,考虑到钢结构住宅得房率高、建筑工期短等

因素,其综合成本已经和现浇混凝土住宅基本持平。根据草根调研的结果,杭萧钢构包头万郡大都城二期钢结构住宅建造成本与普通住宅相比,钢结构住宅综合建造成本每平米略高于普通住宅200元左右,在万郡三期开发过程中将采用杭萧第三代钢管束体系,内部测算三期钢结构住宅的综合建造成本与传统住宅建造成本基本持平。未来随着国家建筑劳动力的紧缺,建筑工人工资也会水涨船高,今后钢结构住宅的人工成本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2.4 钢铁产能过剩,有利于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结合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开展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试点,大幅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在钢结构工业发展成熟的国家,钢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占比普遍超过40%,美国钢结构建筑占比在大多数年份都在40%以上,1999年达到56%;日本20世纪90年代钢结构建筑占比达到39%。英国新增建筑90%以上是钢结构。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的数据,2012年中国使用钢结构的建筑占比仅6%。钢结构工业的高速发展期一般为20-25年,随后进入成熟稳定期,此时钢结构产量占钢铁产量的比重约为20%-30%。美国钢结构的高速发展期为1953-1975年,日本为1975-1955年,大致持续20-25年。进入成熟期以后,美国钢结构产量的峰值

为5000万吨,对应的钢产量约1.1亿万吨,占比达到45%,之后该比例有所降低,维持在20-30%左右;日本钢结构产量稳定在年均2500万吨的水平,钢产量稳定在1亿吨左右,占比约25%。

图3:20世纪90年代日本钢结构建筑占比达39%

图5:2014年中国钢结构产量占粗钢产量仅为5%

3.装配式建筑市场空间测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装配式建筑产值达7035亿元以上,其中钢结构建筑产值3918亿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我们假设到2020年,我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2015年持平,装配式建筑占比为15%,其中钢结构占比5%;保障性安居住房中装配式建筑占比30%,其中钢结构占比20%,并按照2000元每平米造价测算。

表4:2020年装配式建筑产值预测

保障性安居工程将成为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政府类项目上将率先使用住宅产业化项目,从目前各地已经出台的政策上面看,政府项目使用建筑产业化的比例都较社会类项目要高。我国近几年保障房平均每年建设700万套左右,体量大,受众广,是住宅产业化发展重要突破口。

4.钢结构装配式成本占优,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体验占优4.1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优势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抗震性好、工业化程度高、环保性好等诸多优势,是国家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鼓励方向。具体而言,钢结构具有如下优势:(1)自重轻:钢结构体系自重轻,约为混凝土结构的二分之一,砖混结构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较轻的自重使得地基的处理难度大大降低。(2)抗震性好:在高烈度地震区,若自重减轻一半,相当于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一度。根据测算,中等高度建筑采用钢结构,结构自重减轻约三分之一,地震作用可减少30-40%,地面上单位面积的负荷也可减少25%以上,并且地震损伤后也更易修复。(3)空间利用率高:由于钢材强度高,房屋自重轻,故以钢骨架作承重结构时,可建造开间和进深较大的房屋,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结构占用面积只是同类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的30%,采用钢结构可以增加使用面积5%-8%,提升得房率。(4)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1)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可全天

候作业;2)由于钢结构本身可作为劲性结构承担结构荷载

和施工荷载,施工时不必支模、拆模,大大加快施工速度,30-50 层的钢结构工程可以缩短施工工期8-12个月左右,减少施工周期;(5)环保性好:1)施工环保,现场施工主要是部件的组合安装干作业,而且作业量少,现场极少有粉尘、污水、噪音;2)钢结构主体钢材可拆卸,实现藏钢于

建筑,住宅寿命达到后可以实现钢材的重复利用。(6)可塑

性强,利用广泛。钢材的可塑性较强,钢结构构件可以制造或组合成各种造型的结构构件,可以实现较好的艺术表现力。

4.2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上比预制混凝土有优势钢结构

建筑的综合成本已经和现浇混凝土接近,相比预制混凝土建筑在成本上更有优势,我们预计未来在保障房项目,医院、学校等民生工程,办公楼等项目的使用率更高。预制混凝土建筑的居住体验更加接近现浇混凝土建筑,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居住偏好,未来随着产业链成熟,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我们预计未来在商品房住宅上的使用率会更高。预制混凝土(PC)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内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形成的住宅。预制装配式住宅的核心是构件预制与节点现浇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保证结构的整体性。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宅的优势有质量好、工期短、产业化程度高等,但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节点处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同时整体性不如现浇混凝土,在高层以及高烈度区应用需谨慎。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由钢结构作为承重结构,配合工业化楼板系统、内外墙体系统,形成一套完备的住宅建筑体系。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的优势有:柱网间距大、构件截面小,建筑布局灵活得房率高;结构构件全部在工厂加工,现场装配化程度高。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需要解决的是楼板和内外墙板体系的工业化问题,并满足建筑隔声、保温、防水以及与钢结构的连接节点构造等要求。成本

高当前阶段制约了预制混凝土大规模应用。以沈阳市某共租房项目为例,项目总建筑面积逾11万平方米,公租房数量预计超过2000套。同一住宅建筑,预制混凝土设计每平米建安费用2418.7元,比现浇设计平米建安费用高出783.94元,其中,土建工程高出811.71元。不难发现,采用预制混凝土设计,在地下工程、砌筑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抹灰及零星工程以及措施项目中均较传统现浇设计造价节约,仅PC构件及安装一项,造价大幅增加,是造成比传统现浇建筑造价偏高的关键因素。

表5:预制混凝土建筑与现浇建筑成本比较

钢结构住宅综合成本已经做到和现浇住宅基本持平。刚才提到的PC构件及安装费用,主要由PC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构成,相比之下,钢结构的生产、设计已经比较成熟,由于质量轻,运输、安装成本更低。考虑到得房率高、建筑工期短等因素,其综合成本已经和现浇住宅基本持平。

5.国外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5.1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国外起步较早,标准成熟“二战”后国外建筑产业化开始蓬勃发展,现阶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上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欧洲面临着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一些国家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的工业化高潮,住宅建筑产业化主要表现在轻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的应用。轻钢结构住宅体系以其环保、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显著优点

迅速被应用到建筑体系中,逐渐形成了完整配套的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钢结构己是发达国家的主导建筑结构。在欧、美、日本等地,钢结构住宅已经在住宅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在美国超过70%的民居住宅采用钢结构体系,特别是别墅建筑均采用轻钢架体系。

一、美国发展情况:美国住宅建筑市场发育完善,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及其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接近100%,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仪器等租赁化非常发达,混凝土商品化程度达到84%。美国住宅多建于郊区,以低层住宅为主。早先的美国住宅多以木结构建造,随着轻型钢结构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现逐步以钢代木。据统计,1996年美国已拥有20万幢钢框架小型住宅,约占住宅建筑总数的20%;轻型钢结构体系所占建筑市场的比例已从1965年的15%发展到2000年的75%。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钢框架结构建造住宅的国家。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要求全国建筑材料一半以上用于建造廉价住房,主要是由于二战结束后剩余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产量的过剩让钢结构在美国迅速度发展开来。美国的住宅产业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65年轻钢结构仅占15%,1990年就增加到53%,1993年则已上升至68%,到2000年则达到75%的市场占有率。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

图8:美国轻钢结构住宅占比超过70%

二、欧洲发展情况: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以发展通用构配件制品为特征。法国是世界上较早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国家,致力于推行标准的配件制品。法国在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制定了尺寸协调规则,提出了工业化建筑体系,该体系由一系列能够互相替换的模数化构件组成,并且编制了建筑体系构件目录。标准体系的构建目录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行带来了重大影响,在该目录下建筑师可任选其中的构件,以自己的构思组成各种各样的住宅。在80年代中期,法国又编制了构件逻辑系统,90年代末编制了住宅通用构件C5软件系统,对构件逻辑系统不断进行完善。丹麦发展住宅通用体系化的主要方向是产品目录设计,并将模数法制化,居民住宅也大多采用多样式的装配式板墙体系。瑞典作为世界上住宅产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亦有其特点,其中约80%的住宅都是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体系,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产业化住宅公司生产的独户住宅在世界各国畅销。英国的住宅产业化水平也很发达,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是多元化的,并建造了一定数量的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如伦敦Raines庭院。三、日本发展情况: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钢结构住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成为日本主要的住房表现形式。作为参考,根据199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日本的钢结构低层住宅已占工业住宅的

71%,其余为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住宅。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始于60 年代初期,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产生了商品化、批量化生产的住宅,以来解决人们对住宅需求的快速增加,及其建筑技术人员缺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简化了现场施工工期及难度,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程效率。70 年代后期,日本住宅产业化技术逐渐成熟起来,国内各大企业联合组建住宅产业集团,创建了盒子住宅、单元住宅等多种住宅形式,与此同时编制了产业化住宅性能认证制度,使产业化住宅的质量和功能更加规范。5.2住宅产业化的国际经验从住宅产业化的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积极推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起来的关键要素。日本住宅产业化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积极扶持。设立通产省和建设省为住宅产业化的政府管理部门,对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管理,调动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研发钢结构住宅新技术的积极性,扩大宣传力度,启动银行住房贷款,大力支持住宅信贷。同时,政府财政大力支持,为钢结构住宅科研、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第二,始终坚持构配件的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对住宅材料、设备、部品、结构、安全性等方面制定的详细配套标准。组织专家研究建立统一的模数标准,逐步实现标准化、部件化。此外,通过建立优良住宅部件的认证制度,对住宅部件的性能运行定量化与区分等级,促进钢结构住宅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住宅产业集团及行业协会是

实施的主体。大型住宅产业集团的形成是住宅产业化成熟的标志,由此形成了完整的住宅产业化链条,设计、加工生产、安装、装修、售后服务一体化。从香港的住宅产业化发展过程来看,政府的积极作为对推动香港住宅产业化的作用非常明显。首先,政府的公屋带头使用,抛弃粗放式的建设模式,从我做起,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出台一些限制性的政策,2005年开征建筑废物处置费,对于建筑垃圾,建筑公司除了支付车费外,送往堆填区的废物每吨要交125港元,送往分类工厂则减至每吨100港元。显然,预制装配化的推广会减少废物的产生,建筑商使用预制部件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项政策逼着开发商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最后,政府给予开发商一定的优惠政策,缓解开发商因采用住宅产业化相关新技术带来的成本增加,起到引导作用。微信:建筑产业化教育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实践综述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与实践综述 建筑业发展现状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建筑业目前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在建造的全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式的管理仍然是困扰建筑业发展的一个矛盾,与当前所倡导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导致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差;(2)以单一技术推广应用为主,建筑技术的集成化低;(3)以现场手工、湿作业为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4)工程以包代管,管施分离,工程组织管理水平低;(5)工人以劳务市场的农民工为主,操作工人技能水平低。这些都造成建筑质量低,产值利润低,劳动生产率低,整体综合效率低。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最近几年,国家对建筑业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制订了相关的实施性条例,如即将出台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50%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效果明显,自2006年开始设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以来,目前,全国先后批准了8个产业化试点城市,2个产业化基地园区和46个产业化基地企业,基地的建设和实施引领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生

产工艺、施工技术等日趋成熟。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技术规程》DGJ32/TJ125-2011于2011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其它地方标准(上海、北京、辽宁、重庆、湖北、河北、湖南、陕西、福建、四川、山东等)陆续发布实施。预制构件厂建设,2013年底建成31家,2014年新建20多家,目前全国总计新建预制构件厂近60家。装配式建筑规模明显,2012、2013年全国的建设量约为1300万m2,2014年全国建设量为3000万m2。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解决建设过程中设计、生产、建造、维护之间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含义,它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广泛运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建筑的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建筑现代化的特征(1)标准化设计(2)工厂化生产(3)装配化施工(4)成品化装修(5)信息化管理。

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益和施工效率,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统筹规划,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配套,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市场资源、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要结合地质结构、自然条件、区域经济水平、技术状况、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路径,有计划、分阶段推进预制混凝土(PC)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龙骨结构、木结构等的应用。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科学合理布局。 (三)完善体系,整体推进。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加快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评价认定体系。遵循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在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装配式建筑与成品住房、绿色节能建筑联动发展。 (四)示范引领,推动发展。以培育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示范项目为引领,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6—2017年,成都、乐山、广安、西昌四个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基地。同时,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立完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成都、乐山、广安三市的产业化基地要形成15万立方米部品构件的年生产能力,可提供项目装配率30%、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并在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住房中采用装配式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装配率30%以上。西昌市建立钢结构产业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扶持2家钢结构建筑龙头企业。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在房屋、桥梁、水利、铁路等建设中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率达到30%以上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新建住宅全装修达到50%。 到2025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建筑品质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2013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郑一军会长的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2013年末召开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

就提出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发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叶明在2013-2014年度“广厦奖”获奖项目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叶明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同与会者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域特征.第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与技术.第四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与途径.第五是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叶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是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是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素质低.五是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但是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 从管理的方法来说,叶明认为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 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 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归纳起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 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 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关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的研究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研究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改革和开放,建筑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建筑业的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建筑业在向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产业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 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全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范和加强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63 号)、《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9 号)、《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23 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苏政发〔2014〕111 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项目建设,以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普及应用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遵循“科学规划、政府引导、规范运作”的原则,按照自主申报、逐级审核、省级择

优的程序,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实施。 第二章职责划分 第四条专项资金按照“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划分省级和市县、财政部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监管职责,在申报、评审、执行、监督、评价等各环节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清晰。对省属单位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行政监管职责。 第五条省财政厅主要负责: (一)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研究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二)专项资金年度预算编制和省级预算执行; (三)参与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四)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申报项目是否合规进行形式审查; (五)审定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拟定的项目评审方案; (六)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额度; (七)负责公开专项资金目录,参与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八)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九)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要负责: (一)制定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3、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地问题与对策

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 □其盛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大力向前推进,以此方式建造的住宅具有质量优势明显、施工周期缩短、全寿命周期成本低、施工过程安全、实现环保低碳等优势。但是,各地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全面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激励政策缺位;相关标准规滞后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的责任追踪机制不完善;掌握产业化技术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缺乏等问题。本文将对当前阶段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装配式预制率BIM 成套技术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建设集成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建筑业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根本要求。它实现了图纸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饰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并具有质量优势明显、施工周期缩短、全寿命周期成本低、施工过程安全、实现环保低碳等优势。以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方式建造公租房为例,预制率在30%的情况下,实现节(木)材70%,节水36%,节能30%,节人工40%,节工期31%,减少建筑垃圾71%等优势。 2014年3月20日,建设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交流大会在成功召开,把我国的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国各省市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都提上了日程,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如、、、等市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均达数百万平方,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先行城市,为我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积

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有市场的问题,也有政府的问题。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标准化滞后、设计的软件缺乏、关键技术创新不足、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脱节等制约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曾讲,我国住宅产业化现阶段缺乏顶层制度设计和宏观指导,全国性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尚未出台;住宅产业化的相关标准、规严重滞后于市场和试点项目的发展。 同时,在各地保障房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对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全面推动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缺位;相关标准规滞后于保障性住房产业化建设;确保建设质量的责任追踪机制不完善;掌握产业化技术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缺乏等问题。就连住宅产业化的名称的提法也不断地更新,如“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还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等同于结构装配式住宅,认为装配式住宅为全预制误区等等。 2012年以来,宝业集团先后在、、等地承担了近100平方米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实现了结构体系研发创新、图纸设计深化、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建筑装饰的总承包模式,并已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在顺利推进并积累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我公司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后期的正常推进。本文将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最核心的结构产业化为主,结合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面临的问题 1.1标准体系问题 连接技术眼花缭乱,有些科学实验并不充分。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人民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建筑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能源和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建筑行业竞争加剧。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意义重大,更迫在眉睫。 与传统粗放建造相比,建筑工业化具有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减少了人工操作和劳动强度,确保了构件质量和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二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由于实现了构件生产工厂化,材料和能源消耗均处于可控状态;建造阶段消耗建筑材料和电力较少,施工扬尘和建筑垃圾大大减少。 三是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构件生产和现场建造在两地同步进行,建造、装修和设备安装一次完成,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大大缩短了工期,适应目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四是转变建筑工人身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现代建筑产业减少了施工现场临时工的用工数量,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工厂,变为产业工人,减少了临时工人的用量和流动,从而可有效减少因劳动报酬、夫妻两地分居等因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现象。 五是减少施工事故。与传统建筑相比,产业化建筑建造周期短、工序少、现场工人需求量小,可进一步降低发生施工事故的几率。 六是施工受气象因素影响小。产业化建造方式大部分构配件在工厂生产,现场基本为装配作业,且施工工期短,受降雨、大风、冰雪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

关于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

关于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建筑产业是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区建筑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但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加快推进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建筑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建筑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是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重大。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

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提升建筑业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消化社会过剩产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快推动我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重视市场对建筑质量、性能、功能等的品质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科研等产业链各有关单位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市场机制下良性健康发展。 ⒉积极引进、创新实施。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推广使用先进成熟的既有成果。同时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推动建筑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⒊示范带动、有序推进。在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基地和项目建设。重点选择政府主导投资项目作为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建筑产业化成套部品部件及技术。根据不同地区建设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项目的规划、设计、生产和施工水平,引导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序发展。

重庆市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市城乡建委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 现代化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市城乡建委《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2月30日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 市城乡建委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现场现浇作业方式建造建筑产品,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推进绿色施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为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三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发展质

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立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完善产业配套,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市场主导。整合市场资源,理顺产业关系,增大市场供应,激发市场需求,引导行业各方踊跃参与,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循序渐进。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难易程度、建筑类型、成本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逐步提高预制装配水平。 ――示范引领。在保障性住房、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推进商品建筑开展工程试点,逐步形成适应我市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建设监管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市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必须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15%以上;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优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和工程项目监管体系;建成4―5个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培育5―6家部品构件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全市新开工建筑预制装配率达到20%以上;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广泛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和建筑部品构件生产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构件生产、装配施工和检查验收等系列地方标准,编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年5月

前言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在提升建筑品质和建设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依据我国现有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各地发展现状,我们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 本体系按照主体、内装、外装三部分进行构建,其中主体部分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木结构竹结构等,内装部分包括内墙地面吊顶系统、管线集成、设备设施、整体部品等,外装部分包括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轻型内嵌式围护系统、幕墙系统、屋面系统等内容。 本体系主要适用于民用建筑。全装配单层工业厂房现有五十余本相关图集,已使用多年,体系较为完整,故本体系未列入。其他工业建筑可参考本体系相关内容使用。 如对完善本体系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九号;邮政编码:100835)。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总框架 内装内墙、地面、吊顶系统 管线集成 设备设施 整体部品 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民用 建 筑 ) 外围护轻型外挂式围护系统 轻型内嵌式围护系统 幕墙系统屋面系统 其他围护 系统 主体 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 结构 钢-混凝土 混合结构 木结构 竹结构 其他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支撑结构 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 空间结构 框架-内嵌混凝土墙板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轻型木结构 胶合木结构 原木、方木结构 组合木结构 竹结构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发展-叶明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叶 明 2015年6月 青岛

目 录 目 录 2 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3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4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创新 5 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1 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第一部分

1、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提出 ?2013年10月,俞正声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高丽总理 作出重要批示。 ?2013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住宅为重点, 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明 确提出了“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2014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 现代化“。 ?2014年12月,陈政高部长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新跨越”, 是建设部2015年6个方面努力实现新突破的工作任务之一。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其重要意义在于:对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 ? 革命性: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变革,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 根本性: 是解决建筑工程质量、 安全、效率、效益、节能、环保、 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 本途径;是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 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提高 建筑工人素质的必然选择。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使命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高达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挑战,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2014年6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精神,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发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建筑产业发展方式,以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为重点,以培育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住宅产业化基地为抓手,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建筑品质,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并突出了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要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上,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组织建筑产业化技术联盟,集中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家在几个重要文件中从不同角度都提出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全国20多个省市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纷纷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一大批从事设计、施工、开发、部品生产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勇于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并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也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 卫德住工科技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担负着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重任,它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必然选择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必然选择 ——访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 来源:中国建设 报 2014-12-23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成为建筑产业的重要课题。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以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10年以后,江苏有望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必然选择 江苏建筑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总体上看,建筑产业仍是一个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周岚说,“将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这是江苏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周岚认为,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建筑产业现代化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运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变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施工水平,促进建筑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比较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施工环境影响、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建筑产业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建筑强省”升级版、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4部门联手、多举措支持 让周岚深感欣慰的是,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2014年10月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成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强心剂”。 14个相关政府部门联手在财政、税费等各方面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予以扶持。在财政支持方面,从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企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制定了省内产业扶持政策;在落实税费优惠方面,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生产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营改增优惠政策、全装修住宅开发减免税收以及减征扬尘排污费、示范项目免征建设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减免各类保证金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 型升级的意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现场现浇作业方式建造建筑产品,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实现绿色施工,提高工程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为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核心,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制构配件和部品部件、全装修等为重点,通过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建筑业与建材业深度融合,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保障建筑质量安全和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带动建材、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末,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全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和质量等体系。到2025年末,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全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新建建筑装配化率均达到50%以上,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60%以上,新建成品住房比例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探索标准体系。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和钢结构、预制构配件和部品部件等为重点,探索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设计、生产、装配式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维护、评价认定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补充完善装配式结构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提高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水平。到2018年,基本建立质量可靠、符合市场需求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 (二)积极推广应用。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政府(管委会)作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责任主体,应在每年建设用地供地面积中,落实一定比例的装配式建筑和成品住宅。对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应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 市城乡建委渝府办发〔2014〕176号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指采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现场现浇作业方式建造建筑产品,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推进绿色施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为加快推进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三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发展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立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完善产业配套,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市场主导。整合市场资源,理顺产业关系,增大市场供应,激发市场需求,引导行业各方踊跃参与,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循序渐进。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难易程度、建筑类型、成本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逐步提高预制装配水平。 ――示范引领。在保障性住房、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推进商品建筑开展工程试点,逐步形成适应我市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建设监管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市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必须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15%以上;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优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和工程项目监管体系;建成4―5个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培育5―6家部品构件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全

市新开工建筑预制装配率达到20%以上;城市道桥、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广泛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和产品;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和建筑部品构件生产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构件生产、装配施工和检查验收等系列地方标准,编制轻钢结构和钢结构建筑建设技术规程;编制构件及节点连接系列标准设计。推进建筑设计标准化,编制并推广住宅户型、厨卫、楼梯阳台、收纳空间、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检查井等标准图集,实现建筑与部品模数的协调。建立装配式结构工程定额体系。 (二)开展工程试点。 率先在保障性住房项目、城市道桥及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其他政府投资项目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试点,鼓励商品住宅项目进行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技术体系,鼓励标准化和通用化的建筑部品、构配件、设施设备、整体厨卫等工程应用,引导开发企业在设计理念、技术集成、居住形态、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结合工程试点,推广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产业化施工组织方式,建立预制构件生产和项目监管机制和项目招投标模式。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在工程试点中总结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体系。 (三)强化产业配套。 积极培育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和钢筋加工配送等建筑产业化部品构件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企业,支持发展现代化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引导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构件生产转型,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合理、创新能力强、机械化和装配化水平高的部品构件生产和建筑施工企业,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和产业集团。以轻质隔墙板、外墙板、预制楼梯、阳台、整体厨卫、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检查井、盾构片等部品为重点,提高我市建筑部品构件生产能力。整合产业链条,鼓励开发、设计、部品构件生产、施工、装饰、物流等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产业化联盟,实现建筑产业配套服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导读iINTRODUCTION 2016 年6 月26-27 日,中国 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与学术论坛在北京中 建紫竹酒店隆重举行,易军、陈宜明、杨榕、冯忠 华、文林峰、贾抒、修龙、官庆、刘锦章、毛志兵等多位领 导出席,共300 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2016 年6 月26 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成立大 会在北京中建紫竹饭店隆重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 科技司司长杨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冯 忠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 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司技术发展 处处长贾抒,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建筑工程总公 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官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副书记、 副总经理刘锦章,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志兵出 席大会,会议由中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建科技集

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浩文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科技工司董事长叶浩文代表理事长单位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在致辞中指出:伴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化发展,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为因势利导,有效聚集装配式建筑市场各方资源,以“协同化、一体化、产业化”的思路来助推装配式建筑的加快发展,在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以开展建筑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以及集成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科研院、高校、开发商、设计院、部品件生产、施工和监理等单位的协作交流, 作者、会员代表近300 人参加了大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 致力于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平台,共同推动我国建筑化发展委员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他强调:作为中国建筑学会指导和管理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发展委员会将团结联系广大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服务科技素质提高为宗旨,按照“团结、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本着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原则,在政府、企业和会员以及产业链各主要环节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理事长单位的中建科技集团是中国建筑大力实施蓝海战略、全面推进行业创新发展的产业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不但研发形成具有中建品牌的建 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对建筑产业现代 筑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更是创新了“EPC化一体”的经营 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了装配式建筑的全产业链发展。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刘锦章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明建筑产业化是转变传统建造方式,提升建筑品质的必然之选,是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先机之争,是建筑业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低碳环保,促进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