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09[1][1].7.1

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09[1][1].7.1

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09[1][1].7.1
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09[1][1].7.1

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修编

(2008-2030)

说明书

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九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城市概况 (1)

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评价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

第三章规划修编背景与规划依据 (5)

第四章规划期限、范围及技术方法 (7)

第五章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8)

第六章区域分析 (9)

第七章桃江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12)

第八章城市特色分析 (17)

第九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2)

第十章城市性质 (26)

第十一章城市规模 (27)

第十二章城市总体布局 (31)

第十三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3)

第十四章城市专项用地规划布局 (37)

第十五章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37)

第十六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45)

第十七章城市绿化景观风貌规划 (50)

第十八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53)

第十九章城市环境卫生规划 (55)

第二十章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56)

第二十一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二十二章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59)

第二十三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61)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设想规划 (61)

第二十五章控制管理规划 (62)

第二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63)

前言

近几年来,桃江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原有规划已相对滞后。应桃江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受桃江县建设局的委托,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于2008年8月承担了《桃江县城总体规划》及《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2008年8月,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桃江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小组正式成立。2008年9月,规划修编小组进入桃江工作现场。在1个月的现场勘察工作时间里,规划修编小组通过现场踏勘、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等工作。

2008年10月初,在桃江县建设局大力支持下,规划组在县域15个乡镇完成了规划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完成后,修编小组认真研究了桃江现状等一系列情况,编制出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基础资料汇编,并组织院内专家审核,方案研讨,于2008年12月初,完成《桃江县城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初步方案经桃江县规划委员会审议,县人民政府同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初步方案公示,征求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宝贵意见,通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于2009年5月初,完成了《桃江县城总体规划》(送审稿)。于2009年6月17日,顺利通过桃江县规划委员会大例会。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桃江县位于湘中偏北,资江中下游,东西长73.3公里,南北宽51.5公里,北抵汉寿,西北与常德相连,西南与安化接壤,东南与益阳、宁乡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至112°19′、北纬28°13′至28°41′,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占益阳市总面积的17%,建成区面积11.98km2。桃江县城距益阳11km,距长沙、常德分别为97km、98km,位于长常高速的中间区域。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县境处于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交接地带,境内均为雪峰山余脉盘踞,地形由西向南向东北倾斜。全县人平土地3.6亩,人口密度为415人/平方公里。县境海拔高度一般在50-100米之间,其地貌组合为:山地占27.26%,丘陵山岗占44.17%,平原占26.35%,水域(河流、水库)占2.22%,是一个丘陵、山地、平原兼有,以山丘地貌为主的县,在地貌轮廓上是周围山丘环绕、岭谷并列,朝东北狭窄开口,中部地势较低,平岗相间,盆地毗连。全县山水秀丽,自然资源丰富,自古至今享有“桃花江美人窝”之誉。

(二)气象条件

县境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侯,水热分布等值线呈扇形展布,自西南至东南,雨量递减,热量递增。年平均气温17.6°,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2.1°,平均降水量111.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81.1毫米,最小降水量13.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00.95小时,无霜期262天。其主要气候特征:冬冷期短,夏热期长,春温多变,寒潮频繁。雨季明显,热量丰富,适宜植物生长。

(三)水文条件

县境水系以资江为干流,其支流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溪河有77条,其中一级支流29条,二级支流43条,三级支流5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有7条。

资江:资江从西部安化入县境,东去益阳,在县境的流程102公里,落差29.5米,河中险滩礁石密布,航道弯曲狭窄,航运险阻。资江河谷由前泥盆系变质岩水泥盆系砂质岩等坚硬岩体构成,为开发水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下游河谷渐见开阔,地形逐渐低平,沿江两岸多近代冲积台地和丘陵。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加上大气环流影响,暴雨山洪,往往是灾害之源。

敷溪:位于资江南岸,为资江中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源出新化、安化的山溪界,自西向东北流,张家坊上首1.5公里处,流入县境。纳龙溪、山口溪、滔溪等水,于敷溪口注入资江,全长83.8公里,总流域面积1066.4平方公里,县境流程为17公里,流域面积为23平方公里。

沂溪:发源于安化桂岩,经案口入县境,流经泗里河、石井、蒙公塘,于马迹塘注入资江,全长79.3公里,总流域面积571平方公里。在县境的干流长23.15公里,流域面积131.2平方公里。

善溪:位于资江北岸,是资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化九龙山,全长35.1公里,流域面积240平方公里。陈家铺以下在县境的流域面积31.4平方公里。

碧螺溪:位于县境西北隅资江北岸,系资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汉寿县云峰山,自北向南,在横溪口流入县境,于杨家坪汇入资江,全长28.2公里,总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沾溪:位于县境中部资江南岸,系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天井山乡凤家坳,在沾溪乡殷家洲汇入资江,全长43.1公里,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

桃花江:位于资江下游南岸,发源于宁乡县的龙塘,在县城汇入资江,是县境最大的一条溪流,全长57.2公里,流域面积407平方公里。

志溪:志溪有两源:一出宁乡县铁冲,一出狮山坑天池,流经桃江、益阳两县,流程27公里,流域面积223.5平方公里。

(四)良好的植被条件

县境内有树种86科447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银杏、厚朴、凹叶厚朴、杜仲4种,属于省保护的有檫木、香榧、南方红豆杉、湖南石槠等4种。杉木是县境主要树种。县境竹类主要有楠竹、黄杆竹、麻竹、水竹、篱竹等。有林地中用材林44.47万亩,占25.92%;经济林29.74万亩,占17.33%;竹林54.49万亩,占31.75%,森林覆盖率37%。

(五)矿产资源

桃江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矿产达25种,分别为煤、石煤、铀、铁、锰、钒、锑、钨、钼、铅、锌、金、银、硫铁矿、石灰石、花岗石、硅石、粘土、高岭土、陶粒页岩(砚石)、重晶石、钾长石、水晶、矿泉水、砂石等各类矿产地75处。主要分布在灰山港、松木塘、板溪、三堂街等地,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15种,已开发的矿产17种。

(六)全县土地利用现状

桃江县土地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39公顷,为总面积的21.53%;林地114680.8公顷,占总面积的55.45%;园地5275.3公顷,占2.55%;建设用地15282.1公顷,占总面积的7.39%;其它农用地17645.8公顷,占总面积的8.53%;其他土地5297.8公顷,占总面积的2.56%。县域人均土地面积3.6亩。

三、历史沿革

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到1951年9月,才从益阳县析置建立桃江县。经文物考古部门普查100多处文化遗址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资江和桃花江、沾溪、颜溪、沂溪、志溪两岸繁衍生息。周、秦时,祖先的生产方式已有很大进步。魏、晋以至隋、唐,县境人口增多,佛、道日昌,寺庙鼎建,历宋、元、明、清,县境逐渐成为湘中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但民国以来,战乱不止,又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蹂躏,县民深陷水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县域经济、文化才得到较快发展。

四、行政区划

桃江县域下辖桃花江、高桥、浮邱山、修山、沾溪、三堂街、鸬鹚渡、乍埠、武潭、马迹塘、大栗港、石牛江、牛田、松木塘、灰山港、板溪等15个乡镇;共284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总国土面积为2068平方公里。

五、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

2007年,全县GDP58.78亿元,经济增长速度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2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9.88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3.6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6.0:33.8:40.2,完成财政收入达25400万元,人均GDP78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8元。

六、城市现状特点

(一)地形特点

规划建设区范围内地势基本为丘陵地带,老城区内地势比较平坦,总体地势为北、东两侧高,西、南两侧低。沿资江、桃花江两侧为基本农田,地势相对较低。县境海拔高度一般在50-100米之间。

(二)城市结构

目前,桃江县城区被资江和桃花江划分为三大片区:城西区、城东区和城北区,整体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规划布局结构。三片区由桃花江一桥、桃花江二桥和资江一桥联系在一起,老城区基本上是沿桃花江西岸,芙蓉大道两侧发展,牛潭河片区为起步阶段。

(三)城市经济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587783万元,同比增长15.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值152695万元,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增值198817万元,同比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值236271万元,同比增长14.5%。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6.0:33.8:40.2,与2006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12.3%、47.0%和40.7%,经济分别增长1.8、7.1、6.1个百分点,2007年非农产业产值增长17.9%,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74.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837元,比上年增加1399元。

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评价及

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桃江规划修编工作回顾

桃江县于1982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92年由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第一次修编,1997年进行了第二次修编。2004年再次由同济大学设计院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但一直未进行审批,故桃江的规划建设一直沿用1997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二、上版总体规划要点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桃江县的城市规划区确定的行政范围为桃花江镇(72平方公里)、牛潭河乡(25平方公里)和浮邱山乡(60平方公里),合计157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

总体规划确定桃江县城市性质为生态风景旅游城市,湘中北二级中心城市。

(三)、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13万人,2020年20万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14.3平方公里,2020年20平方公里。

(四)、用地发展方向

综合多种因素确定,桃江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由老城区向牛潭河北部和东南部发展。提出“中心东移,大举南进,充实西区,两岸发展”的发展战略。

(五)、总体布局

规划根据县域现有城市分布形态、布局特点和城市用地分类,确定建立三区(城北区、城西区、城东区)的城市结构,各规划区保持一定的规模和相对的独立性,区与区之间以桥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交通联系,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二、上版总规实施评价

2004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对桃江县城的定位基本准确,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可行,对县城近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来看,县城城市建设总体上按规划逐步实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2004年版总体规划所提出的近远期空间发展方向,特别是近期以芙蓉路为东西向发展轴的河西、河东南部建设目标,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由于许多未预见因素的影响,2004版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偏差出现的原因

(一)、规划编制与审批程序的制约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广泛,完成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经过数年的编制与审批,这必然导致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性减弱。且2004年版总体规划未通过规划审批,没有法律效力。

(二)、规划编制方法的缺陷

2004年总体规划对规划蓝图如何逐步实施研究不够,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环节、条件、实施主体以及相关因素缺乏研究,进而削弱了规划的引导作用。

(三)、发展观念的影响

2004年总体规划部分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制约,对政府和市场在城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市场机制的效率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发展条件不成熟,老城西部区、牛潭河地区等城市功能区发展缓慢,远没达到规划预期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原有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缺乏考虑。

(四)、重大基础设施的变更

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桃花江核电站、益马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桃江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城市现状主要问题

几年来,在上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各项建设项目逐步实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市容市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城市路网骨架和用地发展基本符合总体规划要求。但目前城市发展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发展方向的茫然性

内陆第一家核电站落户桃江以及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立项,给桃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由于经验的缺乏,使现在桃江的城市发展方向处于一种茫然状态,城市发展没有条理性、次序性,不利于项目的集中建设和统一管理,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二)、功能分区不明确,现状工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入大

桃江县由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三大块组成,但三大块的功能性质没有具体定位。工业布局分散,缺乏统一规划,需进一步整合。各组团在引进工业项目时,重投资引进,轻产业选择,造成发展无序,产业集群度低,关联性弱,相互配套性差,产业链不连贯的局面。导致产业牵动力弱,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布局分散,基础设施投入过大。

(三)、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不完整性

在公共服务、市政设施配套方面,三大区域都不完善。其中:城西区原属桃江县的老城区,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需要重新规划、修建;城东区为规划新区,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给居民购物、教育、医疗等方面带来不便;城北区为工业组团,配套设施不齐全,目前尽管拉通了资江一桥,又有桃江火车站的存在,但建设的吸引力依然不够。

(四)、城市道路的混乱性

路网不成系统,城市道路骨架不明确,主次道路不清晰。S308(过境交通)横穿县城东西,给县城的交通情况带来了干扰,给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不便。

(五)、地方特色的模糊性

桃花江城市建筑形式单调,特色不鲜明,,无法突出地方自身特色。城市缺少供市民活动的城市广场、滨江风光带,公共绿地。

1、桃花文化

桃花江因河畔的桃花而得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的桃花江两侧几无一棵桃树,桃花文化也有名无实。

2、美女文化

“桃花江是美人窝”,传遍大江南北,桃花江美人由此闻名世界,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多,导致本地特色的大量外流,且在城市范围内,没有体现和欣赏桃花江美人窝的基础资源条件。

3、竹文化

桃江县为“楠竹之乡”,以盛产楠竹而得名,目前,桃江没有形成规模的竹工艺加工基地,仍以家庭作坊为主,桃江的竹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六)、城市管理与经营观念滞后,城市环境和卫生脏乱差

由于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管理规定,促使建设项目分散、配套设施不齐全、城市环境景观零乱和“集约化”效益低的局面,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不便。

五、本次规划调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结合新的形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制定桃江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村镇体系结构。

(二)、进一步核定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开展城市定位战略研究,重视规划前期准备,在对桃江城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城市性质,强化城市职能。

(三)、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减少工业组团的无序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桃江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四)、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宜居城市。

(五)、加强县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六)、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重点加强桃花江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恢复其原有的生态景观,紧抓桃花江特色文化主线,突出其自身特色。

六、重点调整内容

(一)、根据省建设厅的有关要求,单独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村镇体系规划的有关编制要求,补充完善村镇体系规划内容。

(二)、结合桃花江核电站建设的有利条件,充分研究“核电”效应对桃江县未来发展的动力,为带动桃江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三)、在加速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核定城市规模,整合产业用地,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时序。

(四)、结合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益马高速公路的修建),调整用地布局,合理组织主城区交通网络系统。

(五)、加强桃花江风光带规划建设,提升风光带的档次,彰显地域特色文化。

第三章规划修编背景与规划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区域发展环境发生变化

1、宏观背景

(1)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党中央指出中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阶段目标、重要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本世纪将进—步形成由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构成的“H”型格局。随着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在资源、劳力、土地等方面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明显加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向中西部转移,加速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是桃江县经济与城镇发展良好契机。

(2)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将为湖南省提供了发展机遇。“泛珠三角”是指由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形成的超级经济圈。湖南省与泛珠三角中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珠三角地区——梯度优越明显,产业互补性更强。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具备实现这种外源性资本与本地产业紧密、迅猛聚合的载体作用。通过主动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将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中观背景

湖南区域发展政策在强调长沙、株洲、湘潭等“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和加快湘西地区开放开发外,还提出引导洛湛铁路、潭邵长常等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在全省经济实力提高、中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提出由长株潭都市区,环洞庭湖城镇群,乐郴、潭怀、石通、常永四条城镇发展轴,永州、衡阳、常德、邵阳、怀化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点的网络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重要交通线路、经济走廊为发展轴的"一核一环四轴"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微观背景

(1)益阳市面临的发展机遇

益阳市是地处湖南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洞庭湖经济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交接点,北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东距省会城市长沙74公里,良好的区位条件受到长株潭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圈城市经济、技术、信息的辐射与传播。洞庭湖综合治理和资江开发为加速益阳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益阳的水利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将成为湘中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2)桃江县面临的发展机遇

在益阳市市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桃江县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健康发展——立足亦工亦农山区县城特色,按照益阳市政府提出的“一点三线”(“一点三线”辐射范围包括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桃江县和朝阳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点”指益阳城区,“三线”指三条经济开发走廊,即:益阳城区至衡龙桥的“银龙开发走廊”、益阳城区至沅江市城区的“银沅开发走廊”、益阳城区至桃江县城的“银桃开发走廊”。)重点区域优先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益-沅-桃”经济圈建设,利用区域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旅游、能源、建设建材、矿冶、食品、竹制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开发S308、S206沿线地区,将全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特色突出、景观优美的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

(三)近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桃花江核电站(中国内陆第一家核电站)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项

目选址于桃江县沾溪乡菏叶山,规划400万千瓦,总投资600亿元,核电站的建设将为桃江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能源支撑。同时也将带动整个桃江工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变化。近年来,桃江中心城区周边的区域交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S308线的改扩建、G207、S206的扩建。同时,二广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石长铁路复线、益马高速公路的贯通,将大大提升了桃江承东起西,贯穿南北的区域交通能力,进一步加强了与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经济圈的联系,给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0.28)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9)

9、《湖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10、《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桃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8年)

三、规划原则

(一)、区域整体性原则:从大区域、益阳市和桃江县的总体高度出发,把握桃江县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分析论证桃江县在区域发展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科学论证、合理定位。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

(三)、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桃江县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站在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的角度,寻求切合实际的桃江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四)、弹性原则: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动态发展的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吸收原规划中合理部分。既考虑近期建设的问题,又综合远期发展的多种可能,使规划具有弹性和应变能力,达到远近结合,上下衔接。

(五)、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利用桃江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山青、水秀、人美”等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

(六)、重点原则:结合桃江县的实际情况,规划着重研究城市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调整、综合交通、城市景观、城市近期建设等主要问题,使规划修编突出重点,为桃江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第四章规划期限、范围及技术方法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8-2030年,其中:

近期2008-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远景2031~2050年。

二、规划范围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的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城市规划区范围:196.67Km2(其中桃花江镇129.15Km

2、浮邱山57.26 Km2、修山7.26 Km2、沾溪3 Km2)。

2、县城建设区规划范围:北至牛潭河工业园的石长铁路复线;南抵南环线以南1300米;东接株木潭;西达浮邱山公路。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由桃江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三、技术方法

以桃江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树立精品规划意识,运用先进的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多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加强空间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既有一定深度又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

(二)、重视现场踏勘和基础数据的调查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项目、工程地质条件、县域村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三)、重视区域周边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桃江在湖南省、益阳市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桃江发展的各种影响。

(四)、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

(五)、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第五章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一)、体现城市发展带动战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强调将桃江放在长江中游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布局研究,把握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要求,带动县域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内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

(三)、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强城市服务职能,提升城市产业素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全面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城市文明风尚,全面提高城市品位。

(四)、突出战略重点,实施分阶段发展。站在高起点、高标准的角度,结合实际,统筹安排。争取在区域城市发展竞争之中抢得先机,重点突破、全面带动。

(五)、继承和创造城市文化,构筑先进的现代文化产业群,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营造文明开放的城市文化氛围。

(六)、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公共优先的原则,为市民提升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文明、安全、舒适的现代化都市。

二、规划目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1、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到203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5年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3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万元。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2%。

4、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步入经济不断繁荣、社会不断进步、生活不断提高、生态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

(二)、城市发展目标

在本规划期内,将桃江建设成为湘中北“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深厚”的现代化新城;大力培育具有省际或全国意义的主导产业,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发挥桃江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城市综合环境治理以及沿江风光带建设,增强中心城区旅游服务职能。

(三)、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5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3.5%,经济总量达到143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48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3:34:43。

远期(到203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0%,经济总量达到597亿元,人均GDP达到553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35:45。

(四)、城市建设目标

1、打造一座具有区域影响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2、打造一座具有区域影响的能源城市;

3、打造一座现代化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

第六章区域分析

一、湖南省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1、从人均经济总量分析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年,湖南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

2、从产业结构分析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由于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但层次仍然偏低。

3、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3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3+5”地区生产总值6923.58亿元,增长15.3%,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新型城市化稳步推进,全省城镇化率40.45%,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湖南省“十一五”计划,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打破地区分割和市场封锁,鼓励和引导地区之间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各地区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优先发展“一点一线”地区

“一点一线”地区即长株潭地区和京广线。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使之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

3、加速发展县域经济

经济围绕富民强县这一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培育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

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繁荣小城镇经济。突出县城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县城的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的比重。

(三)、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目前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以省会长沙为中心,以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县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基本依据,非均衡重点充实扩展京广、湘黔——浙赣、长石铁路形成的城镇密集轴线骨架;对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中心的洞庭湖地区,以娄底、邵阳、冷水江为中心的湘中地区,以衡阳、郴州、永州为中心的湘南地区,以怀化、吉首、冷水江为中心的湘西地区的城镇进行规划整合,逐步形成包括长株潭在内的5大城镇密集区片状布局。把益阳、衡阳、常德、邵阳、怀化定在较高层次,作为中心发展区域。

二、益阳市发展战略

(一)、总体战略目标

把益阳市区培养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农业强市、经济大市。通过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贸易接轨、与省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格局,跻身全省经济八强,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网络。

(二)、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发展战略:以国家加速中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构建环洞庭湖益阳经济圈;加快城镇带动发展步伐,实施“突击重点、推进两头、完善基础、提高质量、形成体系”的城镇发展战略。形成以益阳为核心,以“一点三线”为重点,以14个重点建设城镇为支柱,以广大小城镇为基础,以沿国道和省道城镇为骨干的等级分明、规模合理、职能明确、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

1.“突出重点”:指突出“一点三线”区域的城镇发展。以建设益阳为重点,以交通建设为支撑,以益桃、益沅、一级汽车专用道、长常高速以及三一九国道交通走廊为主轴,建设“一点三线”城镇密集区。

2.“推进两头”:一头是指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头是指大力发展小城镇。益阳作全市域的中心城市应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水平和建设质量,提高在环洞庭湖经济区、湖南省、长江流域的地位;小城镇建设以提高经济带动能力和城镇建设质量为主,重点建设14个镇(含县城)。

3.“完善基础”: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市域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南北通道”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防洪等方面。

4.“提高质量”:是指提高城市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城镇景观、城镇市容市貌等。

5.“形成体系”:是指依托全市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我市城镇体系,以益阳市为中心,以“一点三线”为重点,沿国道、省道等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带,各城镇规模等级分明、职能明确的城镇体系。

三、桃江在益阳市的地位

桃江地处湘中偏北,以闻名中外的“桃花江”而得名。2007年,全县总人口85.79万人,在益阳市8个市县中排第2,国内生产总值58.78亿元,在全市排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1.47亿元,在全市排名第5位,人均GDP为7837元,在全市排名第7位。

桃江县位于益阳市“一点三线”城镇发展战略的“益阳—桃江—安化”发展轴上,是益阳中、西部地区连接纽带。桃江县作为益阳市的能源基地、建材基地、竹木加工基地,与益阳市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互补,为桃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益阳市2007年各县、市基本情况

2007年益阳市各地市经济总量指标

资料来源《桃江县统计年鉴》(2008)

通过以上分析,桃江属于益阳市欠发达地区,是地方性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在益阳市处于中上水平,但地方经济人均经济水平中等偏下。

四、桃江与周边地市的关系

桃江县作为全市城镇体系的第二级,是地方性的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主要是桃江县辖行政范围,同时,由于处于与宁乡县、安化县和益阳市的中间过渡地带,其未来发展与周边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桃江县与安化县的关系

安化位于益阳的西部,是益阳市的西部门户,占益阳市总面积的2/5。省道S308线和国道G207线在县内经过。安化县经济总量水平在益阳市位居第4,但人均经济水平低于桃江,在全市排第8。安化虽然是益阳市的西部门户,但经济辐射力有限,其辐射范围主要还是其行政辖区范围。桃江的益阳联系安化的必经之地,都处于益阳市“一点三线”的主要发展轴上,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桃江要充分利用这一纽带优势,发挥自身特色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等,塑造自身综合特色来增强在区域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桃江县与益阳市区的关系

桃江县处于益阳市区的西部,与益阳市区只有20分钟的路程。从区域角度来看,其受到的辐射作用明显。

益阳市区为是益阳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随着省道S308线的拓宽,益马高速公路的修建,桃江核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地区经济的发展分析,桃江县的经济辐射的主要来自于益阳市。

(三)、桃江县与汉寿县的关系

汉寿县位于桃江县北部,公路经三堂街镇72公里至汉寿。同时,石长铁路也穿越两县。汉寿县2008年人口83.39万人,国内GDP为66.41亿元,人均GDP为8512元,城镇化水平27.58%。其国内GDP和人均GDP都高于桃江县。从周边的环境看,汉寿县旅游资源欠缺,没有与桃江县同质型的产品,旅游资源和产业都不及桃江县。因此,桃江县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产业资

源,在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格局上发挥自身优势,与周边地区互补。

(四)、桃江县与宁乡县的关系

宁乡县位于桃江县南部,与桃江县的经济重镇灰山港镇相连。宁乡县2008年人口为134.49万人,国内GDP为207.23亿元,人均GDP为16675元,城镇化水平35.32%。从各项数据显示宁乡县优于桃江县,且宁乡靠近长沙市,其辐射效应大于桃江。

所以,桃江县的发展必须选择与自身竞争优势相适应,与其形成适度差异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化,同时包括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生产环境的差异化。如与东南沿海地区更多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化,与长株潭地区既有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如工业与服务业、长株潭辐射前产业选择的差异化),也有与宁乡地区产业内部的差异(如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内部的差异化)等。总之,差异化发展的目的就是最大效率地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降低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桃江县与周边城市数据一览表

第七章桃江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桃江城市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具有相对内地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核电工业优势。

2006年4月,桃花江核电站项目正式启动,2008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该项目选址桃江县沾溪乡荷叶山,规划400万千瓦,总投资600亿元。目前,项目严格按照主要投资方中核集团建设“内陆第一座核电站”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扎实推进个项前期工作。桃花江核电站作为益阳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必须纳入桃江城市总体规划中,充分认识桃花江核电站项目的重要性。桃花江核电站的建设对桃江县后发赶超、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桃江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具有一定独立的空间发展容量。

桃江县是以山丘地貌为主的城市,其丘陵山岗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4.17%,且海拔高程一般在50—100m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发展容量。为了桃江县城市跳跃式发展,加快与益阳对接,必须充分利用桃江用地优势,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将株木潭地段建设成桃江两型社会示范区。

3、具有相对保护完好的生态与景观环境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桃江县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楠竹之乡”的美誉,是益阳市重要的景观游览区。桃花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3167.58公顷,由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湖景区、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浮邱山景区、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竹海景区景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竹海景区景区位于城市边缘,是桃江城市的绿心,其面积为878公顷,景区内有连绵不绝的竹海1.32万亩。桃江县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名城,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竹文化优势,提高桃江城市知名度,以优势带动规模,以规模促进效益,提高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桃江县发展。

4、基础设施完备,能够支撑长期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桃江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现有的石长铁路,洛湛铁路、长常高速公路以及即将修建

的二广高速、益马高速、益娄衡高速、石长铁路附线形成了一个集高速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的现代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使桃江区位条件日益优化。

(二)劣势(weakness)

1、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环境有待改善。长期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农本思想,带来企业运营效率低、沟通渠道受阻、市场开拓意识不强等弊端,思想观念有待创新。

2、县域城市化进程缓慢,中心城镇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容量有限,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偏弱。

3、缺少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工业化水平偏低,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机会(Opportunity)

1、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后发优势机遇呈现。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土地、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成本上升较快,以及来自区域和全球的竞争,逐渐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有一定污染的产业向外转移。桃江土地、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具有成本优势,且紧邻“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为桃江经济腾飞带来了发展机遇。

2、“长株潭3+5”将加快湘中北城市群形成进程,该地区将成为全国的一个改革热点。桃江紧邻“长株潭”,若能实现差异化发展,将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3、随着中国内陆第一家核电站工程的启动,对于桃江的发展将起到前所未有的带动作用,在缺少人、财、物流聚集的地域空间里存在着形成和建立中心城市的较大需求。

4、益阳市的产业集聚与外溢、旅游业的发展,为桃江构筑了一个延长旅游产业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工业化步伐的区域外部的竞争环境。另外,随着城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桃江将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产业发展主导方向重新选择的重要契机。

(四)威胁(Threats)

1、“长株潭一体化”产生的极化效应不利于桃江县吸收外部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湖南省的增长极,长株潭的发展将对周边地区产生极化的负面效应,表现为资金、劳动力、技术、物质等资源向长株潭集中,减少流向周边地区的机会。而桃江由于距离长株潭较近,短期内将产生较大影响。

2、汉寿、宁乡等周边城市的迅猛发展对桃江构成竞争压力。如前面分析,在总产值和人均产值等方面桃江均不如周边同类城市。(如汉寿、宁乡等),远不及省会城市长沙。严峻的形式表明,若不实现跳跃式发展必将日趋落后。

3、不可预见的政策面波动,如国家和湖南省对本地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国债及贷款规模等有关金融和企业改革方面的政策以及国家对全国土地的开发整治,强化土地利用调查等。这些宏观调控对桃江等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带来较大影响。

二、城市发展战略

(一)采用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强调点,兼顾线,舍弃面”,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

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也是我国最近30年开放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对于2068平方公里的桃江县,目前县域各乡镇发展水平高低不一,要想取得整体提高,在考虑县域15个乡镇发展策略时,就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差异、有所特点地进行发展,在不同时期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普遍采用一种模式发展。

桃江区域经济成长尚处在初级阶段,应该说增长极效应比扩散效应更为显著,选择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更多地借助于来自社会机制动力和市场利益,这既能适应桃江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状况,也能发挥出非均衡发展所具有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桃江与内地其他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市之间和小城镇之间。发展城市经济是克服劣势和协调诸多矛盾的最优选择。采用增长极开发建设方针,走非均衡发展道路,当务之急是要确立桃江的“中心点”和“中心线”,重点形成“点连线,线促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就需要通过建立具有创新功能、示范和扩散效应的增长极,依赖其空间组织作用和沿交通线的优势,牵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桃江区域整体发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造就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心乡镇。在围绕县城建设加快中小城镇发展的同时,要努力争取在县城各地区形成1—2个的经济中心城镇,让这些城镇成为当地的“先发”地区。

只有具备以下条件和潜力的地区,区域增长极才有可能进行培育;第一,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区的经济中心,或是一个区的经济中心;第二,拥有高于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相对较好的工业基础、资源条件,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第三,具有先行开发效应,在同类地区中开发较早,在产业梯次上高于同类地区;第四,开发潜力较大,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已形成新的生长力强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具备了以上全部或其中几个主要条件,才能成为区域的增长极。桃江县培育的增长极应当是综合性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城镇,对广大的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起到辐射、传递和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聚集与输出,信息、商品、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与交流等等。

围绕这一战略思想,在桃江县与益阳交界的株木潭地段规划了一个带动桃江发展的新增长极—桃江两型社会示范区。这一规划战略大胆跨越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竹海景区,加速对接益阳,把该规划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的省级改革实验区、高新技术密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商旅兴旺繁华区、创业宜居生态区和支撑发展的增长极,形成发展的大平台、城市的大格局、改革的大突破。按照“两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总体思路,以“两新”来建“两型”,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上,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新路。

其次,应重点建设和发挥桃花江镇中心城镇和灰山港、马迹塘重点建制镇的极化作用,促进人口、产业与投资上的集聚。根据桃江县城镇的功能结构和自然环境特点,形成“三角形”状点、线发展模式,重点强调省道S308横向发展轴和国道G207纵向发展轴。发展对外开放态势,对内串联县域重要的发挥支撑节点,形成县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基本架构。

(二)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建设方针,努力增加城市整体供给,扩大消费需求

落后地区的落后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特别是道路交通、通信。有数据表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主要基础设施指标比较,除人均用电量外,其他指标都明显高于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系数。这说明,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更加落后。比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城市在十几年前完成了基础设施初步建设后,才涉入快速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对于桃江县必要的“基础设施先行”更为紧迫。应把桃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经济起飞的先行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上,主要包括城区道路交通、通信、排水、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与县级文化设施等方面,着力改善和提高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明确改善桃江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桃江中心城区环境。

创造条件,利用各种资金,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投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国债的使用,加快改变桃江落后的基础设施局面。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869万元,同比增长51.3%,其

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7111万元,同比增长44.4%,农村固定资产79758万元,同比增长62.8%。

工业项目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全县城镇及40万元以上非农户完成工业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52.1%,占城镇及50万元以上非农户投资总额的7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1.6%。全年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投资21849万元、75314万元、23838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8倍、增长74.4%、下降25.3%。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12010万元,同比增长1.2倍。

房地产市场持续旺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992万元,同比增长132.3%。房屋施工面积143305平方米,同比增长9.5%。商品房销售面积9397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7%。

启动非国有经济投资,是加快桃江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吸引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目前这部分投资比重过小,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银行贷款,也是促进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充分利用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的机会,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通讯、城市给水排水等方面的建设,为经济和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保证一定幅度的投资增长速度和规模,是确保桃江发展的先决条件。争取投资应针对向两个方面:外资与内资。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资金外溢与产业幅射主要是在广东省其他地区,其经济还没有足够能力扩散到桃江,因此在引进内资方面,必须把桃江置身于国际的大市场、大环境来考虑。桃江要有新思路、新方向,要面向全国,不能仅依靠一个方面。

(三)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树立工业强县的信心与决心,努力实施赶超战略

目前,制约桃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桃江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源素质较低,设备老化,缺少投资,缺乏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能力。2007年桃江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达到139亿元,第一产业26.85亿元,占19.3%,第二产业70.88亿元,占51%,第三产业41.27亿元,占29.6%。

桃江未来产业发展应定位为:建立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重点发展能源机械、竹木加工、矿冶、建材等部分有发展前途的环保设备工业,重点培养以核电为主的新兴的能源产业,促进桃江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形成和规模化发展,大力培植围绕核电工业所产生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开拓特色旅游、交通运输和物流等新兴产业,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围绕进一步增强商贸服务中心功能的目标,积极发展面向全县的文化教育、金融资本、房地产业、体育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1、针对目前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入世”后农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情况,应积极选择并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以桃江丰富的竹木资源为依托,推广高效用材林、经济竹林以及农林产品的深加工,把绿色产业做大做强。

2、桃江工业化程度较低,改革滞后,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和非国有部分的不良发育,成了桃江落后的一大原因。桃江只有深化改革,增强开放意识,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对工业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产权清晰化,重点培育与县财政密切相关的企业,改善服务,优化投资环境。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区内外资源要素的结合来加快发展,弥合区域差距。

(1)产业结构调整是桃江未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创新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核心在于淘汰低效率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项目,大力发展新兴高效率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智力型的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改革的重点,一是重点发展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农业休闲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新型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培育来

支撑和引导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综合集成、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型产业格局。二是发育要素市场,改革产权制度,加快资源优化重组的市场化进程;三是实施收入增长战略,收入分配要向个人倾斜,鼓励私人资本积累,人均收入增长应当优先于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四是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加快国有资本的退出步伐,不仅地方财政投入要坚决地从那些长期依靠大量资金投入维持但资金回报率低的一般生产性领域退出,而且要通过金融创新方式,例如债权拍卖、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努力实现信贷资金资源从固化的领域中退出,要把可支配的资金资源真正配置到效率最高、对“兴地富民”促进作用最大的领域中去。

(3)通过采取破产、兼并、重组、股份合、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尽快对现有县属国有企业实施全面产权制度改革,只有降低桃江国有经济比重,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才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培育一批为县财政提供较大税源的现代企业。

(4)加快发展桃江非公有经济,突出培育和壮大一批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产品加工,培植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开辟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成长经验中不难看出,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非国有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

(5)积极争取国家和湖南省对桃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重点在上市融资、专项资金和税费等四个方面。

3、第三产业是未来桃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旅游业又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应积极培育旅游业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和挖掘桃江竹文化的潜在资源和桃花文化与美女文化两个文化品牌,将桃江旅游业渗透到洞庭湖大旅游圈内,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贸、运输、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面推动桃江产业结构优化进程。

四、城市发展目标

(一)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能源产业,推进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扩大主城区规模,加强桃江中心城市的职能;积极主动拓展桃江县在益阳市能源和旅游业发展潜力,全面提高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能力,将桃江县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城市和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旅游城市。

(二)城市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向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优质化、产业化为中心,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以高新技术、深度加工为取向,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实现二、三产业占绝大比重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2)坚持环保效益型工业发展方向,走工业强县之路

首先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竹木加工、建材三大行业。其次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最后要努力培育新兴工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催化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来抓,尽快把桃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业,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传媒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传统行业。

从城区产业发展来看,桃江地处资江中下游,担负着保护资江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今后发展的方向是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是以桃江县核电站为中心的能源工业,桃江核电站及配套项目的建设,对于桃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桃江还应利用区域交通环境的改善发展现代物流业。此外,应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桃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经济发展目标

桃江县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5.25亿元,占全县的42.9%,其中第一产业为1.75亿元,第二产业为10.36亿元,第三产业为13.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9:41.0:52.1。

规划近期(2015年)县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27亿元,占全县的42.8%,年均增长速度为13.5%,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7:40: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8万元左右。

规划远期(2030年)县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5.94亿元,占全县的42.9%,年均增长速度为10%,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6:39: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3万元左右。

(三)城市社会发展目标

规划近期(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县域总人口94.6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70%,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30%左右,人均拥有医院病床数达到3床/千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

规划远期(203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县域总人口108.2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2%,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100%,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40%左右,人均拥有医疗病床数达到6床/千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占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第八章城市特色分析

一、桃江城市特色概况

(一)、生态旅游特色

桃江山青水秀。境内拥有小南岳之称的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浮邱山景区、东方维纳斯之称的羞女峰、翠浪翻腾的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竹海景区、中南第一瀑的罗溪瀑布、天问遗址凤凰山、碧波万顷的桃花湖等风景名胜20多处。以桃花湖景区、浮邱山景区、竹海景区等为主体的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是湖南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二)、历史文化特色

桃江县文化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今安化县马路口、江南镇,南县北河口,桃江县资江和桃花江,沅江县漉湖等地,即有人群聚居村落。进入青铜朝代后,今桃江县马迹塘、灰山港一带,居民村落渐趋密集。

隋、唐以后,民间崇尚佛教、道教,区境各地纷起兴建寺观。唐时的广法寺,宋时的三圣庙等,当时均具有一定规模。至明、清,特别是明代初年,又有江西等外省居民大量迁徙桃江的史实,即人们常说的“洪武落业”。其间出现的九宫、十八庙、跃龙塔、斗魁塔、三台塔等多处古建筑,至今大都保持完好,可供人游览、考察。

桃江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最早的松风书院始建于宋,在三湘学史上有过一定影响。宋代薛昂(桃江人)官至刑部和兵部尚书,明朝重臣郭都贤父女生养于此。革命时期,涌现了夏曦、张子清等革命先驱,被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解放以来,产生了3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700多名教授专家,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涌现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全国电影华表奖和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得主吴军等一批文化名人。县内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享有盛名的“马迹塘故事”被纳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区境民间文化与体育活动较为活跃,春节、端阳节等传统节日时尤盛。民国以前,政府无专门管理文化、体育事业的机构,民间诸项活动多系自发进行。新闻工作始于民国时期,其中报纸出现较早,40年代拥有收音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体育及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活跃。

桃江县历来文人辈出。相传屈原“放逐沅湘”,作《天问》于桃江凤凰山;与其传说紧密相联的“天问阁”、“三闾桥”、“钓鱼台”,至今尚存。明末,曾任江西巡抚的郭都贤(桃江人),晚年于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浮邱山景区等地留下不少诗文墨迹。

桃江花鼓戏也十分盛行,素有“花鼓窝子”之称,为省内花鼓戏发祥地之一。自清代中叶开始,经200余年的发展演变,现已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班社、剧团遍及全县,男女老少多能哼唱。

(三)、自然资源特色

桃江县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楠竹之乡”的美誉,是益阳市重要的景观游览区。桃花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3167.58公顷,由桃花湖景区、浮邱山景区、竹海景区景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桃花江国家森林公园竹海景区景区位于城区,是桃江城市的绿心,其面积为878公顷,景区内有连绵不绝的竹海1.32万亩。

(四)、美女文化特色

“桃花江是美人窝”上世纪三十年代因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先生一曲《桃花江美人窝》而蜚声中外,美人窝的神秘色彩对旅游消费者和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到张家界看山、洞庭湖看水、桃花江看美人”已成为许多游客的共识。另外,良好的环境也是造就美人窝闻名的因素。

二、桃江城市特色分析

桃江城市地方特色未能充分显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致使城市原有的轮廓荡然无存,而新时代桃江城市的地方特色并未形成。

(一)整体形象特色不显著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注重强调单体建筑自身的景观效果,进而忽略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城市环境中所起到的景观作用,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特色不显著。

(二)生态旅游城市的景观特色不突出

目前的城市建设未能够充分体现桃江生态旅游城市的景观特色,未充分地把握自然景观要素与人工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阻碍了把桃江打造成“竹城”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绿地建设缺乏管理控制

桃江县现状公共绿地水平较国家标准偏低,而且分布不均衡,南岸多、北岸少;新城中心区多,旧城区少;郊区绿地多,可供居民方便使用的绿地较少。其次,绿地建设缺乏整体构思,绿地率偏低。桃江县城的公共绿地以公园绿地为主,道路绿带、滨河绿带少,组团绿地少、宅间绿地更少,绿地被蚕食和侵占现象比较严重。

(四)城市出入口标志性不强

目前,桃江县通往益阳、安化等城市的出入口景观标志性不强。城市出入口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对城市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些节点处于城乡结合部,规划控制力较弱,从而导致了景观混乱。

(五)旧城区历史人文景观未能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旧城区范围内的凤凰山有大量的历史人文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景观价值和一定的商业价值,是桃江县区景观建设的重点之一,应予以保护和利用。

(六)历史遗存的问题不少,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

很多文物年代久、价值高,但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其中一部分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未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取石、移山平地对文物造成危害;部分古建筑与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关于印发广西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审查规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西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审查规则》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重点城镇总体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明确规划审查报批的范围、依据、内容、程序和时限,规范审查报批工作行政行为,提高规划审查报批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深度达到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促进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西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审查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广西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审查规则》 2. 广西全国重点镇和自治区小康示范镇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八日

附件1: 广西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审查规则 为进一步加强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重点城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审查工作,规范总体规划审查工作程序,提高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镇发展的若干规定》,特制定本规则。 一、审查的范围 广西区内全国重点镇和自治区小康示范镇(62个,见附件)总体规划审查;全国重点镇为县城关镇的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按县城总体规划进行审查。 二、审查的组织形式 总体规划审查工作由自治区建设厅牵头负责。建立自治区建设厅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委、公安厅(消防局)、国土资源厅、交通厅、水利厅、文化厅、环保局、旅游局、广西通信管理局、广西电网公司和柳州铁路局等部门组成的自治区重点城镇总体规划厅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厅际联席会议)。厅际联席会议有关部门按本规则做好与本部门规划衔接的审查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的具体工作办法,由自治区建设厅商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审查的主要依据 (一)党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方针、政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及建设部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贺州市十二五规划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贺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深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等作出了重大部署,阐明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优经济总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攻坚时期。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后发崛起。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创业、爬坡打基础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集中精力打基础、上项目、破难题、促变化,确立并认真组织实施“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四大突破”和“工业立贺,富民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96.7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130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6.3:34.4:29.3调整为2010年的 21.7:47.6:30.7。“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5%;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降耗目标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阶段已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34.3%,是“十五”时期的5.7倍。实施交通建设两轮六年大会战,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主框架初步形成。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个自治区级工业区、3个自治区级A 类工业区、2个自治区级B类工业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9.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62万千瓦。水利、电信、城市供排水、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26平方公里,增加近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新建一批城市道路和一批城市公用设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城区、县城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或基本建成。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改观。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森林面积达1.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5%;农村沼气入户率达57.6%。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和城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贺州市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但仍旧较低,宾客流多需要其他

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 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2)扩张效应,延伸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 高铁建设的一个明显的功能就是提供更高的可达性和连接程度,形成地理学理论中所谓“时空转换”。一方面同样距离用更少的时间;另一方面,相同的时间到达更大的范围或者更远的点。由此一来,高铁的建设,将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其一小时经济圈之内新城节点的发展,总体上提高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 (3)第三产业效应,促进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

《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年11月8日到12月8日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规划文本和图纸将通过信息公开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公示,以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下一步规划编制单位将把这些意见连同专家的意见一并在报送审批的规划方案中加以体现。 一.规划概况 《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自2005年批复以来,基本体现了贺州市城市发展的特征和要求,解决了贺州市城市发展中许多战略性和实质性问题。并充分发挥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使建设有法可依。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贺州市城市职能日趋完善,城市布局日趋合理,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承载力大幅度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2003版规划实施效果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近年来,贺州城市发展的内外环境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2007年4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平桂管理区;其次,交通通道的超预期建设导致宏观区域发展态势的变化。随着贺州“四高三铁”(桂梧高速、广贺高速(2009)、永贺高速(2010)、南贺高速;洛湛铁路(2009/6)、贵广高速铁路、柳韶铁路),贺江复航,机场的选址,贺州将形成“东靠西连,南北贯通”的交通大格局,贺州将迎来其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交通枢纽城市将成为贺州市城市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重大项目落户贺州,要求有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以适应新的发展变化。如:华润贺州电厂一期工程占地140公顷,动态投资约76.52亿元;最后是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实施《新城乡规划法》的需要,使贺州市原城市总体规划面临诸多新的问题。 2009年4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贺州市城乡规划院共同组成修编项目组,开始修编工作。2009年6月22日通过规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评审;2009年8月8日,通过市四套班子联系会议评审;2009年10月23日,规划纲要由区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预计规划修编将于明年初编制完成。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5—2020年; 远期:2015—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二)规划空间层次 本规划分三个层次(见图1):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贺州港总体规划报告书审查意见

《贺州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 贺州市环境保护局于2018年5月11日在贺州市主持召开《贺州港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技术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贺州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旅游发展委、水利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粤桂经济示范区管委、临港产业区管委、八步区环保局、平桂区环保局、钟山县环保局、富川县环保局、昭平县环保局、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和7名特邀专家,由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名单附后)。会上,贺州市交通运输局介绍了规划基本情况,环评单位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汇报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与会人员经认真讨论、审议,形成审查意见如下: 一、规划概述 ㈠原规划执行情况 《贺州港总体规划》于2010年8月取得贺州市人民政府批复(贺政函〔2010〕153号)。由于贺江断航和桂江通航条件差等因素,贺州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2010年《贺州港总体规划》批复实施以来,贺州港已开展昭平港区马江作业区的前期工作。 ㈡贺州港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2010年已批复的贺州港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及岸线规模,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国家政策、自治区文件及贺州市发展规划对贺州港的要求,急需对其进行修编。根据《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规划2025年前实施贺江扩能一期工程,建成扶隆、信都、云腾渡、合面狮等枢纽500吨级船闸(兼顾1000吨

级单船通航)。贺州港规划作业区泊位吨级需与上述航道规划和船闸建设规模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水运通道的航运能力。 为更好地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流域综合规划、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等相衔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贺州港、贺州市和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贺州港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㈢本次规划修编过程 2017年10月受贺州市交通运输局的委托,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贺州港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2018年3月完成《贺州港总体规划修编》(征求意见稿),2018年4月完成《贺州港总体规划修编》(送审稿)。 ㈣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总长279.456km,包括富江龟石水库至八步大桥江段63.4km,贺江八步大桥至贺州与广东省交界处119km,桂江平乐昭平界至昭平梧州界97.056km。 ㈤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础年为2017年,规划近期为2025年,远期为2035年。 ㈥港区划分及功能定位 贺州港按行政区划划分为富川港区、钟山港区、平桂港区、八步港区和昭平港区等5个港区。其中,富川港区、钟山港区、平桂港区为贺州市旅游业发展服务,以旅游客运为主。八步港区为八步区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服务,以散货、集装箱和件杂货运输为主。昭平港区为昭平县经济发展和临港产业服务,以集装箱、件杂货和散货运输为主。 本次规划贺州港重点发展八步港区的七分口作业区、信都作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2016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贺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去年,是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困难挑战,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努力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稳增长。坚持把稳增长摆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稳增长“48条”措施,及时出台实施了《关于千方百计做好稳增长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优服务、扩投资、推三产、减负担、促工业、扶实体、稳农业、强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着力打造以碳酸钙和新型建筑材料“两个千亿元产业”为龙头的特色工业,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扎实有效。质量效益更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为9.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7%,其中非税收入占比低于上年1.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更优,基本建设增长18.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1.1%,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8.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4.5%;服务业投资加快,增长32%,提高14.6个百分点。产业新动能更强,“两个千亿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33.8%,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8%;服务业增长10%,创下了“十二五”以来第三产业最高增速,其中四大业态发展势头迅猛,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2%和25%;贺州生态产业园开园建设,成为全区四个生态产业园之一,创建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评审。 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谋发展。城市建设更美,深入实施市容市貌综合提质三年行动,年度完成投资11.3亿元左右,生态新城核心示范工程、“一江两岸”建设开发工程等八大工程顺利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更稳,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达72.34 万吨;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贺州市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评审;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颁证面积达11.03万亩。 一年来,我们加大改革促开放。体制机制更顺,“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创造性地提出“1+3+X”市县规划体系编制模式,建立“多规合一”业务协作平台和项目联合审批信息管理平台,试点成果被国家发改 委和环保部列为示范;取消、下放和调整审批事项213项,“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全面推行,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8万户,增长36.1%;新登记企业2042户,增长36.6%。“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更快,《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通过广西、广东两省区评审并实施,梧州海关驻贺州办事处揭牌成立,“中国贺州石材·碳酸钙工业展览会”和“第八届贺州农产品(深圳)交易会”“华润雪花啤酒(贺州)首届啤酒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全年招商引资(含续建)项目到位资金288.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9%。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2866918.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贺州市中心城区通信基站专项规划(2016-2030)

贺州市中心城区通信基站专项规划() 一、项目概述 1、规划目的 () 对无线信号网点的补充,通过对中心城区无线信号盲区进行排查,针对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别对待,合理的确定新建基站的服务半径、选址、和造型。 () 对中心城区尚未覆盖或覆盖范围小的组团、区域进行基站的系统规划。 基于中国铁塔公司的成立,今后景观塔基站的建设将由铁塔公司根据三家运营商投资建设步骤进行统筹落实,为避免以后3G、4G、5G信号基站遍地开花,建议在技术、政策可行的基础上,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基站并站,减少重复建设,以节约资源,减少信号基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 通过对城市通信网的强化,加强城市通信管道及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增强通信网适应性,真正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智慧化的目标。 2、规划范围 贺州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组团,面积约平方公里。 3、规划期限 年,其中近期为年,远期为年。 4、规划目标 ()规范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适应通信技术的无线化应用趋势,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便捷和更优质移动通信服务。 ()至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范围内4G信号全覆盖,并满足5G信号升级需求。 ()至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内5G信号全覆盖。 二、通信基站现状分析 1、现状存量基站情况 贺州市中心城区移动基站存量站点共个,电信存量站点共个,联通存量站点共个,站点分布态势以八步城区为核心,向四周呈衰减势扩展,西湾、平桂、贺街为次一级集中区。 现状基站分区统计表

2、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1)通信基站长期以来没有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2)通信基站及传输节点缺乏统筹规划 (3)通信基站及传输节点建设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4)《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对移动基站选址的影响 (5)群众对电磁辐射的恐惧心理使移动基站建设受阻 三、通信基站规划方案 (一)规划的总体原则 () 确保需求。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确保通信基站能满足人们需求。 () 突出重点。本次规划的重点为中心城区,消除中心城区信号盲区。 () 严控过量。部分区域已建成的基站较多,选择站址时宜避免多个基站覆盖重叠区。 () “安全、经济、实用、美观”原则。基站规划布点严格遵守国家各项相关规范、规章、规程等。 () 节约土地、合理规划、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原则。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