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
地铁主体结构监测方案

市轨道交通XX号线工程金京路站基坑

监测方案

二00九年十月

市轨道交通XX号线工程金京路站基坑

监测方案

工程编号:

工程负责:X X

编写:X X X

审核:X X X

审定:X X X

总工程师:X X X

地矿工程勘察

2009年10月30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 1 - 第二章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2 -

2.1方案编制原则............................................................................................................... - 2 -

2.2方案编写依据............................................................................................................... - 2 - 第三章监测围及容.................................................................................................................... - 4 -

3.1监测围及容................................................................................................................... - 4 - 第四章监测点的布设................................................................................................................ - 5 -

4.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 5 -

4.2围护墙顶的水平位移、沉降点的布设....................................................................... - 5 -

4.3围护墙体测斜监测点的布设....................................................................................... - 5 -

4.4立柱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 5 -

4.5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 - 6 -

4.6坑外潜水水位监测点的布设....................................................................................... - 6 -

4.7地墙接缝深层土体监测点的布设............................................................................... - 6 -

4.8基坑周边地表监测点的布设....................................................................................... - 6 -

4.9围墙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 6 -

4.10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 - 6 -

4.11周边房屋监测点的布设............................................................................................. - 7 - 第五章监测作业方法................................................................................................................ - 7 -

5.1控制测量....................................................................................................................... - 7 -

5.2围护体顶部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 8 -

5.3围护体测斜................................................................................................................... - 9 -

5.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 - 10 -

5.5坑外潜水水位变化监测............................................................................................. - 10 - 第六章监测技术要求.............................................................................................................. - 11 -

6.1技术要求..................................................................................................................... - 11 -

6.2监测精度..................................................................................................................... - 11 -

6.3监测频率..................................................................................................................... - 12 -

6.4监测参考报警值......................................................................................................... - 12 - 第七章施工组织、拟提交成果及应急预案.......................................................................... - 13 -

7.1施工组织..................................................................................................................... - 13 -

7.2仪器设备..................................................................................................................... - 13 -

7.3质量保证措施............................................................................................................. - 13 -

7.4拟提交成果................................................................................................................. - 13 -

7.5有关的紧急预案......................................................................................................... - 13 -

7.6关于监测点的保护及现场与施工单位的配合......................................................... - 14 -

附件一:监测点布置图.................................................................................................... - 14 -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基坑概况

金京路站位于浦东新区巨峰路、金京路交叉口西侧。车站主体结构主要位于巨峰路南侧非机动车道、绿化和通汇绿色停车场。北侧主要为多层(6层)住宅小区和一所学校(华高小学);车站西侧为永宁路,东侧为金京路;南侧为停车场和污水处理厂。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

本车站为中间站,位于直线上,两端区间拟采用单圆盾构施工。根据总体规划,站台设计为岛式站台,站台宽10.0m。设计拟采用双层双跨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明挖法施工。基坑深16.20m,标准段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衬墙厚400mm;端头井段采用800mm厚连续墙,衬墙厚600mm。车站总长211.25m(部净空尺寸),公共区净宽17.6m。车站线路由西向东为2‰的上坡,结构顶板覆土约为3.0m。车站共设两组风亭和3个出入口。

1.2工程地质条件

1、金京路站场区各土层特性概述如下:

①1层:人工填土。遍布,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强度不均。上部以杂填土为主,含碎石、建筑垃圾等杂物,局部为素填土。填土成分、厚度对基坑开挖和支护有一定的影响。

②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局部缺失,可~软塑,尚均匀,土性从上至下逐渐变软,高~中压缩性,可作为浅基础持力层。

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遍布,层厚埋深约11.0m,呈流塑状,夹薄层粉土和粉砂,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渗透性差、灵敏度高,且具有触变、流变特性,为高压缩性土层。

③j层:灰色砂质粉土。遍布,稍密状、中压缩性,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下易产生流砂现象,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大。

④1层淤泥质粘土底层埋深约20.0m、和⑤1-1层粘土层底埋深约23.0m,遍布,为流塑~软塑状粘土。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渗透性差,灵敏度高,且具有触变、流变特性,为高压缩性土层,是影响基坑底部回弹的主要土层。

⑤1-2层:灰色粉质粘土。遍布,软塑状,层顶夹薄层粉土,高~中压缩性。

⑥层:暗绿~草黄色粉质粘土。仅个别孔未揭示,该层顶埋深约29.0m,可塑状,强度较高,中压缩性,可作为桩基持力层。

⑦1层:草黄色砂质粉土。层底埋深约40.0m左右,中密~密实状,强度较高,中偏低压缩性,为良好的桩基持力层。⑦2层草黄~灰色粉细砂,未穿,呈密实状,强度高,中偏低压缩性,为良好的桩基持力层。且⑦(含⑦1、⑦2)层为市第一承压含水层,渗透性强,基坑开挖时应防止其产生突涌。

从车站围地质剖面图可知,车站底板位于④1层粉质粘土,地下墙墙趾插入⑦1层砂质粉土中。

2 、潜水

本场区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勘察期间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为 1.45~2.00m(绝对标高为1.74~2.79m),平均埋深为1.65m(平均标高为2.44m)。按《岩土工程勘察规》(DGJ08-37-2002)第11.1.1条,地区潜水位埋深为0.30~1.50m,潜水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影响呈幅度不等的变化,常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为0.50~0.70m。设计可根据相应验算项目,按安全原则选取合适的地下水位埋深值。

3、承压水

场区揭示的⑦(含⑦1、⑦2)层为市第一承压含水层,揭示的顶板埋深为28.5~32.2m、顶板标高为-24.26~-27.94m。

根据实测资料,⑦层承压含水层水位埋深为8.29~8.41m(绝对标高为-4.46~-4.21m)。据地区承压水的区域性观测资料,承压水水位随季节呈幅度不等的周期性变化,水位埋深一般为3.0~11.0m,3、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

本工程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障碍物;厚填土、暗浜;软弱土层;浅层沼气。

1.3基坑周边环境

施工区域北临华高一村及华高小学,多幢建筑物在施工影响围,同时在巨峰路北侧分布一条直径为324mm的航油管,管顶标高约-1.5m,以及通讯、上水、电力、煤气、雨污水等多根市政管线。

第二章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2.1方案编制原则

1、服从建设单位和总体设计单位对本工程的工作安排和质量要求。

2、根据本工程周边环境特点,在广泛收集各类资料,现场调查踏勘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与现场施工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工作量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

3、监测点的布设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合理布设,以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要。

4、监测信息及时反馈工程各方,同时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各项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找出产生原因并建议相应的对策,及时预测下道工序的影响,优化施工,切实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2.2方案编写依据

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T12897-2006)

3、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

4、市标准《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

5、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

第三章监测围及容

3.1监测围及容

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

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3倍基坑开挖深度围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2、基坑周边两倍开挖深度围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

3、设置的监测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

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

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

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市工程建设规 2006 )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容:

(一)基坑围护结构体系监测

1、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

2、围护墙身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3、支撑轴力监测;

4、立柱沉降监测;

5、基坑外潜水水位监测;

(二)周边环境监测

1、周边地表的沉降监测;

2、地下管线变形(沉降、位移)的监测;

3、周边建筑物沉降的监测。

第四章 监测点的布设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

4.1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地下管线、建筑物沉降、围护墙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深层土体测斜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P1~P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

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BM1~BM3。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每个月联测一次。

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

设。

4.2围护墙顶的水平位移、沉降点的布设

围护墙顶监测点布设20点,编号WY01~WY20 埋设:围护墙体沉降监测点与围护墙体深层位移监测孔对应布设,原则上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点,不再另行埋设。用冲击钻在设计位置处钻孔后直接埋入

钢筋。

测量方法:沉降监测采用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每次观测宜形成闭合或附合观测路线,同时工作中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各限差要求进行测量,并符合国家二等水准的各项精度要求;平面位移观测采用小角度法。

4.3围护墙体测斜监测点的布设

测斜监测布设20点,编号CX01~CX20

埋设:根据基坑分段开挖的原则24米左右布设1孔。在围护墙体施工前,将埋设位置具体细化到施工图上。在施工到相应的围护墙体位置时,将测斜管逐节绑扎在钢筋笼上。管间用管套衔接,自攻螺丝固定并密封。测斜管的顶底两端头用布料堵塞,盖好管盖;检查测斜管壁的一组导槽,使其与基坑开挖方向基本垂直;测斜管注入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口高度与围檩设计高度相当,管长度与地下连续墙体同长。

4.4立柱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立柱监测布设42点,编号L1~L42

圈梁顶

预埋标

围护结构

埋设方法:在格构柱对应的支撑的顶面用射钉枪打入射钉标明点号即可。

4.5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

轴力监测第一道支撑为砼支撑布设6点,标准段设为4道支撑,其中2~4道为钢支撑布设12点,两端端头井设为5道支撑,其中2~5道为钢支撑布设8点,共布设26点。编号ZL01~ZL06

埋设、测量方法:在砼支撑浇筑前将钢筋应力计对称焊接在砼支撑主筋上,反力计焊接在钢支撑的活络头处,将仪器的编号标识在导线上,并将所有导线引至保护拦并捆绑好。测量时记录下仪器所得数据,进行计算。

4.6坑外潜水水位监测点的布设

水位监测布设12点,编号SW01~SW12,深度为12米。

埋设:在基坑每侧每隔20至50米设置一孔,用钻机钻孔至设计深度后清孔,孔底部以上2m 处安放Φ100mm 的PVC 透水管,在其外侧用铜网包好。然后逐节将水位管插入孔至设计深度。在透水管的深度围回填黄砂,以保持良好透水性,其它段采用回填膨润土将孔隙填实。成孔后加清水,检验成孔质量,孔口用盖子盖好, 防止地表水进入孔。

4.7地墙接缝深层土体监测点的布设

地墙接缝深层土体监测布设82点,编号TT1~TT82

埋设:在地连墙与地连墙衔接处距离地表4米布设,用钻机钻孔钻至土体后,用Φ12mm 的钢筋长度约50mm 敲入标明点号即可。

4.8基坑周边地表监测点的布设

基坑周边地表布设20组,编号JS01~JS20,20个断面,每断面5点组成。 埋设:在每一施工节段每隔24米左右布设一个断面,每断面之间的点间距为2米、2米、3米、4米。相应位置将顶面刻划“+”的道钉打入道路接缝处。

4.9围墙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围墙监测布设12点,编号WQ1~WQ12

埋设方法:根据基坑位置在围墙上用射钉枪打入射钉标明点号即可。

4.10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

煤气管布设13点,编号为M ; 上水管布设13点,编号为S ; 电力电缆布设13点,编号为D ; 通讯管线布设26点,编号为T ; 原油管线布设13点,编号为Y ; 污水管线布设13点,编号为W ;

水位孔埋设意图

埋设:因本基地现场环境及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限制,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埋设除能利用原有管线地面设备标志外采用间接点法。间接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将顶面刻划“+”的道钉打入道路接缝处。同一管线监测点之间的距离约为20米。

测量方法:沉降监测采用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每次观测宜形成闭合或附合观测路线,同时工作中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各限差要求进行测量,并符合国家二等水准的各项精度要求;平面位移观测采用小角度法或极坐标法。

4.11周边房屋监测点的布设

房屋监测设28点,编号F01~F28。

埋设方法:建筑物监测点直接用电锤在建筑物外侧墙体上打洞,并将膨胀螺栓或道钉打入,或利用其原有沉降监测点。

监测点(孔)统计如下表。

序号监测项目监测点位性质点(孔)数

1 围护墙顶监测沉降、位移监测20点

2 围护墙体测斜监测连续墙深层位移监测20点

3 轴力监测34点

4 坑外水位监测12点

5 立柱监测沉降监测42点

6 地表点监测沉降监测100点

7 地下管线变形监测地下管线沉降、位移监测点91点

8 围墙监测沉降监测12点

9 周边房屋点监测沉降监测28点

10 地墙接缝深层土体监测沉降监测82点

第五章监测作业方法

5.1控制测量

1、仪器设备选用

平面控制点测量用Leica TCRA1201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测距3+1ppm,测角1?。

Leica TCRA1201全站仪

水准测量用Leica NA2水准仪+FS1(测微器)配合精密铟钢水准尺,其标称精度为:0.4mm。

Leica NA2水准仪+FS1(测微器)

2、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1、水准控制网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等级读数基附差测站附合差路线闭合差备注一等水准0.3mm 0.5mm ±2√L mm L为公里数

2、平面控制网采用二级城市导线,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等级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点位中误差备注二级导线±2"1/10000 ±1 mm

5.2围护体顶部的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监测点的测量:墙顶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当次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dh

i = h

i

-h

i-1

Dh = (dh

1+dh

2

+…+dh

i

)

式中 dh

i

——本次沉降量

h

i

——本次标高

h

i-1

——上次标高

Dh ——本次累计沉降量

墙顶水平位移测量按小角度法进行观测。在平行与基坑围护墙延长线上的平面控制点设工作站,取远方50米外位置稳定、成象清晰的永久性目标作固定后视方向分别测出各监测点相对后视的夹角,每次四测回取平均值A。光电测距量出测站至监测点边长S。同一测

点相邻两次测角差dA=A

i -A

i-1

,从而计算出该测点本次位移量,第一次位移量累加至当次本

次位移量即为该测点累计位移量。计算公式如下:

dS

i = (dA

i

×S)/?

DS = (dS

1+dS

2

+…+d S

i

)

式中 dS

i

——本次位移量

dA

i

——本次角度变化量

?——常数? = 206265

DS ——累计位移量

5.3围护体测斜

仪器和材料:采用美国生产SINCO测斜仪,其读数分辨率可达0.02mm,接收仪为该公司的Data Mate,它可以记录、存储垂直和平行基坑的两个方向测斜数据,与电脑连接传输数据,利用配套的DM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打印变形曲线。

测斜管选用径60mm的PVC管,其外壁有一对凹槽,壁有二对相互垂直深3mm的导槽。

SINCO测斜仪

测试:在埋设浇灌混凝土后第一天,用清水冲洗管中泥浆水,检查测斜管安装质量,例如管有无异物堵塞、深度是否与埋设深度相当等。第一次测斜前,检查是否有滑槽现象等。在操作时要特别注意:

1、探头在管底稳定数分钟或更长的时间(主要是消除探头与水的温差),待读数稳定后,再按每1.0米的点距由下往上逐点进行读数。

2、采取0°、180°双向读数。规定0°方向读数时探头高轮位置靠近基坑一侧。

3、经常校对点距(记录深度)。

4、探头沿测斜管壁导槽上拉、下滑要匀速,不得冲击孔底。

5、测点的读数稳定后,方可记录储存。

6、墙顶测斜是假定孔顶为不动点,故测量的数据为相对的,因此通过对孔顶平面位移(利用同部位围护墙顶水平位移)值的修正。

资料整理:

1、初始值标定: 基坑开挖前完成测斜数据初始值测定。在多次重复观测的数据中,选取收敛最小的一次观测数据作为该孔的初始值。

2、符号规定:规定测斜管向基坑方向偏移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3、偏移量:本次各点测试值与同点号上次测试值之差为本次偏移量;本次各点测试值与同点号的初始测试值之差为累计偏移量。

4、绘制累计偏移量-深度曲线图。

测斜孔的保护:由于施工的工期较长,为确保测斜孔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

1、请参建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测斜管的保护工作。

2、为防止异物落入孔,测试前清除孔口周围杂物,测量完毕封堵孔口。

3、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避免测斜孔被损、被堵等情况的发生。

5.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

本工程采用砼支撑,轴力采用振弦式钢筋应力计,按如下公示计算支撑轴力:

N=E

C /E

s

(A

b

/A

s

-1)(K

s

(f

i

2-f

2)+T

s

(T

i

-T

))

式中:N——支撑轴力(kN);

A b ,A

s

——支撑截面面积和钢筋截面面积(m2);

E C ,E

s

——混凝土、钢筋弹性模量(kPa);

f

i

——应变计的本次读数(Hz)

f

——应变计的初始读数(Hz)

K

s

——应变计的标定系数(kN/Hz2);

T

s

——应变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N/℃);

T

i

——应变计的本次测试温度值(℃);

T

——应变计的初始测试温度值(℃)。

本工程钢支撑采用反力计,反力计计算公式如下:

1)、 F = K ×(f

02-f

i

2)

其中:F ——支撑轴力(kN)

K ——标定系数(kN/Hz2) f

i

——观测频率值(Hz)

f

——初始频率值(Hz)

2)、 dF

i = F

i

– F

i-1

3)、 DF = (F

1 + F

2

+ … + F

i

)

其中:dF

i

——本次支撑轴力变化量(MPa)

DF——累计支撑轴力变化量(MPa)

5.5坑外潜水水位变化监测

采用水准联测各管口高程h

孔口

后,直接用钢尺水位仪测试水位管水位深度。慢慢将探头放入水面,刚接触水面时在钢尺上读数一次,然后慢慢将探头拉出水面,当探头刚离开

水面时在钢尺上再读数一次,取两次平均值即为水面之深度h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初值的测定在开工前2~3天,在晴天连续测试水位取其平均值为水位初始值;遇雨天,在雨天后1~2天测定初始值,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影响。

水位监测计算公式如下:

h

水 = h

孔口

-h

dh

水i = h

水i

-h

水i-1

Dh

水i = (dh

水1

+ dh

水2

+ … + d h

水i

)

式中: h

――水位高程

h

――管口高程

孔口

h

――地下水位深(管口与管水面之深度)

dh

――本次水位变化

水i

――累计水位变化

Dh

水i

第六章监测技术要求

6.1技术要求

1、本工程应加强信息化施工,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2、监测仪器的选型,要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并根据基坑工程只在地下施工期使用的性质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合适的仪器。

3、仪器安装埋设前要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监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方案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

4、仪器埋设时,核定传感器的位置是否争取,埋设的准备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按监测的位置和方向埋设传感器。

5、所有监测点安装埋设完成后,及时绘制监测点位置图,并加强对现场测点保护,以防监测点被破坏。

6、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监测数据未达到报警值期间,应向设计单位每周提交一次书面监测结果(包括每天的监测数据及周报),监测材料上应注明对应的施工工况及平面分布图等施工信息,便于相关各方分析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情况。

7、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工程顺利进展。

8、对原始数据要进行分析,去伪存真后方可进行计算,并绘制观测读数与时间、深度及开挖过程曲线,按施工阶段提出简报。监测工作贯穿基坑工程始终,待全部资料备齐后,应提供完成电子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予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各方。6.2监测精度

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基坑围护桩体测斜误差≤0.5mm;

2、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

3、沉降位移监测误差≤0.5 mm;

4、地下水位测量误差≤1cm。

6.3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下,按预定频率监测,当本次变化量或累计变化量超过警戒值时,监测频率适当加密。

6.4监测参考报警值

监测报警值应由设计人员会同建设方、监理方等有关单位根据设计中考虑的安全储备度、工程重要性、周边环境保护等级等因素综合确定。未有报警值的选项经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确定后补充。

第七章施工组织、拟提交成果及应急预案

7.1施工组织

施工安排根据业主要求及工程进度而定。

在现场施工作业中,组织落实是文明、安全施工及日常管理的关键,我公司非常重视本次监测工作,由具有丰富监测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地矿工程勘察地铁12号线金京路站地体主体结构监测项目部”。加强日常工作,项目部部实行岗位责任制,监测工作人员按岗位职责围开展工作。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我院测试人员必须遵守业主及总包单位的每项工作制度和安全制度,并自行负责我院测试人员的人身安全。对监测工作中的技术问题(例如监测频率的增减等)均以文件形式请示业主和有关部门统一后执行。

7.2仪器设备

本项目投入使用仪器如以下一览表:

7.3质量保证措施

1、认真执行我公司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2、对参与本工程的人员进行详细技术和质量交底,明确各监测人员职责。

3、经常和业主、监理、施工方联系,提供监测资料,及时将情况反馈到各方面。

4、对投入使用的仪器定期检校,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5、积极主动保护监测点。

7.4拟提交成果

随着施工监测的进程,及时提交监测成果报告:

1、监测成果在测量工作结束根据申通要求及时提供报表并上传数据,出现险情时,当即提供速报。

2、监测资料以日报表形式当日提交,并说明对应的监测时间、施工工况。以利于对监测成果的综合分析,提高报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3、全部工程结束后二个月,提交本工程监测总结报告。

7.5有关的紧急预案

1,我公司保证项目部人员24小时值守现场,并经常巡视、保护监测点(孔),

以保证监测点(孔)的正常使用并能及时发现监测点(孔)的异常损坏并及时恢复被损坏之监测点(孔)。

2,对以电脑处理的监测资料做合理的备份保护,以避免由于电脑故障而对监测工作造成的影响。

3,对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应有备用监测仪器,当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及时调换,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4,雨季是基坑施工的不利情况,也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雨季在保证正常的监测频率的情况下,应加强一些受雨季影响较大项目的监测频率,如测斜、支撑轴力等,同时,应根据监测结果,加强一些不利区域的监测,以保证整个基坑工程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5,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未预测的险情,应主动调整监测频率,并及时提交监测报告。

7.6关于监测点的保护及现场与施工单位的配合

1、监测点的保护

基坑工程监测中,由于测试元器件基本埋入混凝土和土体,这样使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维修的性质。因此除切实认真做好有关测斜管、传感元件的安装埋设工作外,对测点/孔的现场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要。

①为避免泥土、污物或其它物质进入仪器、导向或其它部分,影响测试结果或造成测试无法实施,也为了在使用、施工过程中不轻易遭到破坏,影响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必须对所有安装埋设监测设施设立保护装置进行保护。

②监测点应明确标示监测点的点号,同时在埋设工作完毕后应向各方提交监测实际埋设图纸以供查找。

③日常监测过程中经常派人巡视各监测点,及时掌握监测点的完好状况,对破坏的测点应在第一时间尽可能的替换修补。

2、与施工单位的配合

除我公司做好现场监测点/孔的保护措施外,施工单位也应配合、协助我公司共同做好监测点孔的保护。

①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了解每天的施工进度情况,对重要工况安排现场监护人员协同施工单位共同保护好监测点。

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白监测点对本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③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应划定开挖区域并严格按照开挖区域施工,严禁随意施工。

附件一:监测点布置图

1、基坑监测点位布设图

2、周边环境监测点布置图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原则 (5) 二、编制依据及编制围 (5) 2.1编制依据 (5) 2.2编制围 (6) 三、工程概况 (6) 3.1建筑概况 (6) 3.2周边环境 (7) 3.3结构概况 (7) 3.4主要工程数量表 (8) 3.5车站设计标准 (9) 3.6车站平面及剖面图 (9) 3.7主要材料及混凝土保护层 (9) 3.7.1 主要材料 (9) 3.7.2 保护层厚度 (10) 四、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10) 4.1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10) 4.2岗位职责 (11) 4.2.1 项目领导班子岗位职责 (11) 4.2.2 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14) 五、施工总体部署 (17) 5.1施工准备 (17) 5.2施工管理目标 (18) 5.2.1 工程质量目标 (18) 5.2.2 工期目标 (18) 5.2.3 安全生产目标 (19) 5.2.4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19) 5.3机械设备与劳动力投入计划 (19) 5.3.1管理人员配置 (19) 5.3.2作业人员配置 (19) 5.3.3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0) 5.3.4材料使用计划 (20) 5.4施工测量 (21) 5.4.1 平面控制测量 (22)

5.4.2高程控制测量 (22) 5.5主体结构施工单元划分 (22) 5.5.1 施工单元划分原则 (22) 5.5.2车站施工段划分 (23) 5.6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 (23) 5.7主体结构施工顺序 (24) 5.7.1 车站纵向分段施工顺序 (25) 5.7.2 车站竖向分层施工 (25) 六、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与管理 (27) 6.1一期施工 (27) 6.1.1 施工围 (27) 6.1.2 场地平面布置及管理 (27) 6.2三期施工 (28) 6.2.1 施工围 (28) 6.2.2 场地平面布置及管理 (28) 6.3三期施工 (29) 七、分项工程施工工艺 (29) 7.1钢筋工程 (29) 7.1.1技术准备 (29) 7.1.2钢筋的进场验收 (30) 7.1.3钢筋加工 (30) 7.1.4钢筋接头 (33) 7.1.5钢筋的锚固 (36) 7.1.6钢筋安装 (37) 7.1.7钢筋绑扎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43) 7.1.8钢筋安装质量检查控制标准 (44) 7.2模板工程 (45) 7.2.1 模板设计的主要原则 (45) 7.2.2 模板方案 (45) 7.2.3 施工技术准备 (46) 7.2.4 模板支撑与安装 (46) 7.2.5 模板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48) 7.3混凝土工程 (49) 7.3.1底板垫层 (49) 7.3.2 底板砼施工 (50) 7.3.3 侧墙混凝土施工 (50) 7.3.4 板梁混凝土的浇筑 (51)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施工监测方案 1.1 测点布置 1.1.1测点布置原则 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地为原则。 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状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深埋测点(结构变形测点等)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测点的埋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的量测。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1.2 车站测点布置 车站测点布设情况如下表9-4所示。 表9-4 测点布设表

1.1.3 区间测点布置 (1)地面沉降(隆起)监测点: 一般地沿隧道中线方向每隔5m布设一个测点,每隔一定距离布设一个监测横断面,见表9-5。 地面沉降监测横断面间距表 表9-5 横断面方向测点间隔,一般为5~8m,在一个监测断面内设9个测点,地表测点顶突出地面5mm以内。 地面沉降测量应在盾构机开挖面附近,每天进行及每周进行后期观测直到沉降稳定。 (2)地面建筑物及临近建筑物沉降、倾斜和水平位移:在每栋建筑物四角各设置一个观测点,以测量其位移、倾斜,沉降点的数量不少于4点,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根据需要增加测点数量。地面和建筑物沉降监测断面沿隧道纵向每30m设一断面。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2) 2.1工程概况 (2) 2.2地质概况 (2) 2.3车站结构设计概况 (3) 3施工准备 (5) 3.1施工场地准备 (5) 3.2技术准备 (6) 3.3施工组织 (6) 3.4物资设备计划 (8) 3.5物资材料吊装 (9) 4工期计划 (10) 4.1施工进度管理 (10) 4.2施工进度计划 (10) 4.3工期保证措施 (10) 5总体施工方案 (13) 5.1施工方案概述 (13) 5.2施工顺序安排 (15) 5.3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16) 6结构工程施工方法 (16) 6.1单段施工步序 (16) 6.2接地网施工 (18) 6.3垫层施工方法 (18) 6.4底板施工方法 (19) 6.5侧墙施工方法 (20) 6.6结构立柱施工方法 (22)

6.7顶板、梁施工方法 (22) 6.8盾构洞门环的安装方法 (23) 6.9部结构施工 (24) 7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25) 7.1模板工程施工 (25) 7.2预埋件及预留孔洞施工技术措施 (27) 7.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27) 7.4砼施工技术措施 (29) 7.5车站结构测量措施 (33) 7.6顶板回填及路面恢复 (34) 8质量保证措施 (35) 8.1质量保证体系 (35) 8.2检测试验方法及措施 (37) 8.3施工控制措施 (40) 9安全保证措施 (51) 9.1安全监管机构 (51) 9.2安全保证体系 (52) 9.4具体安全措施 (55) 10环境保护措施 (59) 10.1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59) 10.2主要环境影响的控制保证措施 (60) 11施工应急预案 (62) 11.1应急原则 (62) 11.2应急组织及职责 (62) 11.3应急处理程序 (64) 11.4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66) 1编制依据 (1) 《施工图-第四篇-车站工程-第二十五册-三江口站-第二分册-结构与防水-第一部分车站围护结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防水施工及测量监测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项目防水施工及测量监测方案 第1节防水施工方案 1.1 防水工程概述 X站主体结构、出入口通道及机电设备集中部位防水等级为一级,结构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Y站结构主要包括车站主体和三个风道及七个出入口、五个市政配套疏散口,防水等级为一级,结构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结合工程特点、施工方法、使用要求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盾构区间防水工作以砼自防水、管片接缝防水及接口防水为重点,同时遵循“以防为主、多道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框型弹性密封垫圈,以满足管片施工、运营阶段的接缝防水要求,并制定各项防水施工措施。 1.2 防水工程要求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掌握工程主体及细部构造的防水技术要求,对相关技术资料进行整理编制,严格细致地做好防水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操作规程,同时针对防水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重点、难点控制区域进行专项施工安排。 针对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渗水、边坡失稳、涌泥流砂等现象,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以往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及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相关的物资储备,准备好地面排水及基坑内抽排水系统。

针对各工序工程情况成立由丰富操作经验的工人及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项作业班组,主要施工人员有执业资格证书,对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岗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在防水工程施工中,应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并应有完整的施工检查记录,做到层层把关,保证施工过程防水措施质量。 防水材料合格证齐全,取样试验合格,样品封存,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使用。材料的生产厂家资质,品牌报监理,建设方确认。 1.3 车站结构防水 1.3.1 结构防水方法 (1)全包柔性防水层防水:顶板为2.5mm厚单组份聚氨酯涂膜防水层,侧墙为水泥基结晶渗透型防水涂料(采用喷涂工艺),底板为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厚1.5mm。 铺设防水卷材的基面必须坚实、平整,找平层平整度用2m靠尺检查,最大孔隙不得超过4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采用水泥砂浆找平层时,水泥砂浆抹平收水后二次压光,充分养护,不得有酥松、起砂、起皮现象,否则,须进行修补。基层倒角不得小于50mm。 铺设防水卷材前,找平层必须干净、干燥,基面含水率小于9%。检查干燥程度的方法,可将1m2卷材干铺在找平层上静置3-4小时后掀开,覆盖部位上和卷材上均未见水印者

地铁、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 第一节监测方案设计和测点布设原则 18.1.1 监测组织机构 18.1.2 设计原则 1、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如(明挖、暗挖、盾构)确定监护对象(建筑物、管线、隧道等),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2、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3、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遥测技术等。 4、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5、方案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减少检测元件,以节约监测费用。 18.1.3 测点布设原则 1、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来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除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 5、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6、深层测点应在施工前30 天布置好,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 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18.1.4 主要监测仪器

在本标中,若我局中标将采用由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制的“隧道形变自动化监测系统”用于本标监测控制。 该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对整个被监测区域进行多点同时快速扫描式测量,测试的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因此所取得的每一瞬时观测值更真实、更可靠的反映当时被测目标的变形状态。 1、BOY—1 型臂式倾斜仪 该仪器具有传感器体积小,安装简单灵活,既能分散单个观测,又能多臂组合成隧道变形监测系统。该仪器可用来监测隧道纵向倾斜(沉降)、环缝变形错位及隧道收敛变形等。 主要技术指标 灵敏度:0.005mm—0.01mm(1—2 角秒) 测量范围:±5°或±10°(臂的最大倾斜度) 采数频率:自由选择 平均日漂移:小于0.05mm/d 测量精度(单臂):±0.017mm 适宜环境温度:0°—45℃ 适宜环境湿度:90% 电源:AC200V 50HZ 0.15W DC±9V 20Ma 2、激光水平位移监测仪 利用激光发散小,能量高的特性,使用激光束做为位移监测的参照系(基准线),用装有硅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板对激光聚焦中心进行自动跟踪,光电转换板与一个精密位移传感器相连,这样就可以测量出接收端相对激光束的水平位移变化量。 主要技术指标 灵敏度:0.05mm 测量动态范围:50mm 采数速度、频率:2 分钟以上自由选择 日漂移:小于0.05mm/d 测站精度:0.1mm 非线性误差:小于2% 电源:AC220V 50HZ 3、数据采集及处理软件 为了使监测仪采集的数据使用电脑来分析处理,采用相应的软件和建立数据库。本次处理软件是在windows 下进行数据处理和操作,使用微软公司开发的Visual Basic 6.0 软件,Visual Basic 6.0 可以支持使用多种数据库,Access 是Visual Basic 6.0 的内部数据库,其操作方便,安全性强,因此选择Access 作为数据处理的数据库。 计算机接口采用DC1054A/D 转换器和DC1070A/D 转换器,前者用于激光位移仪,后者用于臂式倾斜仪。 本次采用的软件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功能: A、实时采集数据并同时显示各监测目标点的观测数据和连续变化的图形; B、对观测数据储存和各种形式的输出; C、打印数据报表和绘制输出观测图形(全部数据、小时值、日均值、五日均值、月均值); D、对监测到各项目各组数据(任意时间区段)进行精度计算统计和分析; E、对观测数据进行相关的数学处理: (1)滑动滤波(圆滑观测曲线); (2)低通滤波(去掉高频躁声);

地铁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海城际铁路工程第十一标段项目部浙大国际学院车站主体结构 施 工 组 织 方 案 王保书 2016年5月24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施工准备 第三章施工工艺 第四章质量体系与保证措施 第五章安全保证措施 第六章工期保证措施 第七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后期恢复及文明施工措施第八章雨季施工措施 第九章人员、机械、材料配备附表 第九章支付保障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 杭海城际铁路工程第十一标段浙大国际学院车站主体结构工程。 浙大国际学院站位于海州东路与碧云南路交叉路口,沿海州东路呈东西向布置。路口东北侧为在建别墅区,西北侧为东方艺墅,东南侧为金钻天地在建楼盘,西南侧为海宁市教育园区。 车站为地下两层双柱三跨明挖结构(交叉渡线附近及停车线附近为单柱双跨结构),本站共设有共设置9个出入口、4组风亭及2个安全出入口,其中B号出入口与2号风亭组合建,2号安全出入口与3号风亭组合建。车站主体长446.6m,标准段宽21.3m,标准段基坑深16.11~16.94m,覆土厚度2.99~4.67m。车站西端设置盾构始发井,东端设置预留盾构接收井。 本站采用地下二层双柱三跨结构(交叉渡线附近及停车线附近为单柱双跨结构),典型横剖面详见主体结构横剖面图。主体结构侧墙为地下连续墙加内衬墙的复合结构,地下连续墙是施工期间的基坑支护结构,同时也兼作永久结构受力构件,地下连续墙与内衬墙之间设置防水隔离层,主体结构设全包防水层。 车站主体主体结构顶部设置压顶梁,利用地下连续墙自重及与周边土层摩阻力以满足抗浮要求。主体结构接外挂开口较大处,为满足抗浮要求,底板下设置Φ1000mm抗拔桩立柱桩,桩长30米。 1、施工工期 施工计划工期:主体结构计划开工日期:2017 年9 月 1 日 主体结构计划完工日期:2018 年2 月1 日 共计153天,实际工期以签订合同时为准。 2、安全目标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

第一章主体结构施工 第1节主体施工准备 1、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前准备工作 (1)首先编制结构施工专项方案,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方案中包括设备、机具、劳动力组织、混凝土供应方式、现场质量检查方法、混凝土浇筑流程、路线、工艺、混凝土的养护及防止混凝土开裂等的各项措施。 (2)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仔细进行测量、放样及验收,严禁超挖。 (3)结构施工前,对围护结构表面进行有效的防水处理,确保围护结构表面不渗漏。 (4)在每一结构段施工前首先进行接地网施工,接地网施工结束后,再施做垫层。 (5)对侧墙、立柱、中楼板、顶板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设计、检算,并经安全专项论证、报审批准后,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安排进料。 (6)对结构施工顺序、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向工班及全体管理人员进行认真交底。 2、施工节段划分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遵循“纵向分段,竖向分层,从下至上”的原则,满足车站质量要求及工期里程碑节点安排,结构施工由车站两端向中间方向施作,竖向从车站底板开始自下而上施作。主体结构共划分为17个节段,每段20m左右,施工队伍分别分段同时展开流水作业,施工节段的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墙体纵向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cm的墙体上。 (2)明挖结构施工缝的间距宜为15~20m。

(3)环向施工缝应避开附属结构及一些设备房间的距离要求设置。 3、主体结构施工流程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4-1-1。

图4-4-1-1 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

每施工段的施工流程见表4-4-1-1所示。 主体结构每施工段施工流程表4-4-1-1

地铁主体结构顶板回填土施工方案

地铁主体结构顶板回填土施工方案

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角门东站主体结构顶板回填土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施工总体部署 (1) 3.1施工平面布置及分段划分 (1) 3.2 工程数量 (2) 3.3 人员设备配置 (2) 四、施工准备 (2) 4.1、材料准备 (2) 4.2、作业条件 (3) 五、施工工艺 (3) 5.1、工艺流程 (3) 5.2、操作工艺 (3) 六、质量标准 (7) 6.1、主控项目 (7) 6.2、一般项目 (7) 七、施工注意事项 (7)

八、成品保护 (8) 九、安全措施 (9) 十、环境保护 (9)

一、编制依据 (1)角门东站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图(B版) (2)角门东站主体围护结构施工图(B版); (3)《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 104-97); (4)《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QB-049-2008);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二、工程概况 角门东站(西马场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K34+448.169~K34+654.069,总长度205.9m,总建筑面积约12480.4m标准段总宽度20.8m,基坑深度17.1m,覆土厚度3.7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2组风亭,1个消防疏散口。角门东站主体及附属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标准断面为地下两层三跨,纵向柱跨9.75m。主体结构外侧设全包防水层,与钻孔桩一起组成复合墙体系。 三、施工总体部署 3.1施工平面布置及分段划分 为方便施工安排及施工操作,顶板土方回填采取分层分步回填,先回填1-4流水段(1-13轴)顶板回填土,5-8流水段(14-25轴)待其结构施工完毕顶板结构强度达到85%后回填,在预留顶板孔洞位置处应施作挡土墙,分步回填断面处应做好接槎,修筑阶梯形边坡,每台阶可取50cm,宽100cm。回填土施工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1角门东站顶板回填土施工平面布置图,回填施工计划表见表3-1。 表3-1 角门东站顶板回填土施工计划表 项目 土方 量(m3) 填方高 度(m) 计划开始 时间 计划结束 时间 3-6轴顶板回填土1339 2.6 2010年12 月12日 2010年12 月14日 6-13轴顶1245 0.9 2010年122010年12

地铁竖井监测方案

长春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BT06标段烟厂车站2号竖井监控量测方案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长春地铁2号线BT06标项目经理部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工程地质概况 (4) (三)围岩分级 (5) (四)水文地质条件 (6) (五)风险源及施工保护措施 (7)

3 (三)出现突发情况处理措施 (14) 5 8 1 3 25 5 6 6 8 (29) 29 30

3 4 4 4 (一)编制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计划 (34) (二)做好岗位安全文明教育培训工作 (34) (三)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具体措施 (35) 5 (一)为高效完成监测工作,确保监控量测的质量和精度,实现信息化施工,采取的主要保证措施 (35) (二)巡视检查 (37) 1 1 2 2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1、2号竖井及横通道工程概况 2号竖井设置在吉林大路与临河街交汇处东南侧,竖井截面形状为矩形断面,净空 尺寸为×8m,深度为。竖井初支厚度350mm,由喷射混凝土、双层钢筋网及钢筋格栅和 注浆导管组成,采用倒挂井壁法施工,井底采用钢格栅+喷射混凝土铺底封闭,井口设置 宽×高:×现浇混凝土锁口圈梁。 横通道净空尺寸宽×高:×,长度为。初支厚度350mm,由喷射混凝土、双层钢筋 网及钢筋格栅组成,采用台阶法施工,中隔板采用钢筋格栅钢架支撑,端墙采用钢格栅+ 喷射混凝土封闭,风道口在竖井施工时同步预埋格栅钢架及加强环梁,以确保进洞安全。 2、周边建筑 2号竖井西侧为轻轨4号线吉林大路站,东侧为中国民航,南侧为住宅楼,主要以 多层混凝土建筑为主,目前正在使用中,距离结构约为9m~25m。 3、地下管线 2号竖井及风道埋深上方通过的管线主要有:①燃气、铸铁,DN300,埋深(经调查无此管线);②污水、砼,DN500,埋深;③雨水、砼,DN300,埋深;④污水、砼,DN300,埋深;⑤给水、铸铁,DN300,埋深。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二号线及同步实施工程总承包项目(第八项目部)槎头车辆段工程 槎头车辆段B区盖体结构工程 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盖单位章) 年月日

目录 目录 (1) 一、编制依据 (3) 二、工程概况 (4) 三、施工总体筹划 (4) 四、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5) 4.1测量方案 (6) 4.2钢筋工程 (8) 4.3 混凝土工程 (11) 4.4模板工程 (12) 五、质量保证措施 (13) 5.1钢筋质量保措施 (13) 5.2混凝土质量保措施 (15) 5.3质量针对性措施 (16) 六、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8)

一、编制依据 (1)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二号线主体结构设计图纸; (2)施工组织设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00年版) (4)广州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强制性条文》(2000年版)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6)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GTJ08-236-2006) (7)广州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08-11-99) (8)《地下工程防水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1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11)《钢筋机械接头施工验收规范》 JGJ107-2003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4) (1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14)《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BJ08-903-2003) (1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1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9-2006)

广州地铁基坑及围护结构施工监测方案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15标】土建工程项目 施工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15标项目经理部 2014年10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 工程概况 (1) 2.1 区间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区间工程地质概况 (2) 2.3 水文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周围建筑及其管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风险工程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监测组织机构和设备配置 (10) 3.1监测组织机构 (10) 3.2主要的试验/测量/质检仪器设备表 (11) 4.施工监测内容及巡视内容 (11) 4.1监测基本项目及要求 (11) 4.2施工安全性判别 (15) 5.主要监测和巡视技术方案 (16) 5.1建筑物沉降监测 (16) 5.2 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 (19) 5.3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 (20) 5.4 围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21) 5.5 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 (23) 5.6 支撑轴力监测 (25) 5.7 地下水位观测 (27) 5.8 临时立柱垂直位移监测 (28) 5.9 施工期间现场监测、巡视作业要求 (28) 6. 成果报送要求 (29) 7.视频监控系统要求 (29) 8.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30) 9. 应急预案 (31) 9.1 应急领导小组建立 (31) 9.2 成立应急队伍 (31) 9.3 应急响应 (31) 10. 附件 (32)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目录 一、编制原则 (6) 二、编制依据及编制围 (6) 2.1编制依据 (6) 2.2编制围 (7) 三、工程概况 (7) 3.1建筑概况 (7) 3.2周边环境 (8) 3.3结构概况 (9) 3.4主要工程数量表 (10) 3.5车站设计标准 (10) 3.6车站平面及剖面图 (11) 3.7主要材料及混凝土保护层 (12) 3.7.1 主要材料 (12) 3.7.2 保护层厚度 (13) 四、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13) 4.1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13) 4.2岗位职责 (14) 4.2.1 项目领导班子岗位职责 (14) 4.2.2 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17) 五、施工总体部署 (21) 5.1施工准备 (21) 5.2施工管理目标 (21) 5.2.1 工程质量目标 (21) 5.2.2 工期目标 (21) 5.2.3 安全生产目标 (22) 5.2.4 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22) 5.3机械设备与劳动力投入计划 (22) 5.3.1管理人员配置 (22) 5.3.2作业人员配置 (23) 5.3.3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3) 5.3.4材料使用计划 (24) 5.4施工测量 (25) 5.4.1 平面控制测量 (25)

5.4.2高程控制测量 (25) 5.5主体结构施工单元划分 (26) 5.5.1 施工单元划分原则 (26) 5.5.2车站施工段划分 (26) 5.6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 (28) 5.7主体结构施工顺序 (29) 5.7.1 车站纵向分段施工顺序 (30) 5.7.2 车站竖向分层施工 (30) 六、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与管理 (32) 6.1一期施工 (32) 6.1.1 施工围 (32) 6.1.2 场地平面布置及管理 (32) 6.2三期施工 (33) 6.2.1 施工围 (33) 6.2.2 场地平面布置及管理 (33) 6.3三期施工 (34) 七、分项工程施工工艺 (34) 7.1钢筋工程 (34) 7.1.1技术准备 (34) 7.1.2钢筋的进场验收 (35) 7.1.3钢筋加工 (35) 7.1.4钢筋接头 (38) 7.1.5钢筋的锚固 (41) 7.1.6钢筋安装 (42) 7.1.7钢筋绑扎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49) 7.1.8钢筋安装质量检查控制标准 (50) 7.2模板工程 (51) 7.2.1 模板设计的主要原则 (51) 7.2.2 模板方案 (51) 7.2.3 施工技术准备 (52) 7.2.4 模板支撑与安装 (52) 7.2.5 模板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57) 7.3混凝土工程 (58) 7.3.1底板垫层 (58) 7.3.2 底板砼施工 (58) 7.3.3 侧墙混凝土施工 (59) 7.3.4 板梁混凝土的浇筑 (59)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地铁)

****站南端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制: *******股份有限公司 *******地铁项目部 2020年7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1.1 主体结构尺寸 (1) 1.2主要工程材料 (1) 二、编制说明及依据 (2) 2.1 编制说明 (2) 2.2 编制依据 (3) 三、结构实体检测 (3) 3.1 检测范围及内容 (4) 3.2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4) 3.2.1 回弹 (5) 3.2.2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6) 3.2.3检测报告 (8) 3.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8) 3.3.1 检测方法 (8) 3.3.2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要求 (9) 3.3.3 评定及检测报告 (10) 3.4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11) 3.4.1 检测方法 (11) 3.4.2 检测内容及规范 (11) 3.4.3 检测报告 (12) 3.5 混凝土构件缺陷检测 (12) 3.5.1 一般规定 (12) 3.5.2 外观缺陷检测 (12) 3.5.3 内部缺陷检测 (13) 3.5.4 检测报告 (13) 3.5.5 混凝土缺陷处理 (14) 四、检测资源配置 (14) 五、结构实体检测保证措施 (15) 六、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15)

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地铁**线***南端位于**路交汇处,沿**路呈南北方向布置。***为带有折返线的地下三层岛式站台车站,与地铁3号线***换乘(十字换乘节点土建部分已由3号线***土建单位施工完成)目前3号线***已开通运营。***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DK23+051.917,车站起点里程为DK22+595.778,车站终点里程为DK23+140.317,车站全长为544.539m,道岔起点里程DK22+645.431,道岔终点里程DK22+961.917,其中***南端长度为439.776米,***北端长度为72.063米。 ***南端(以换乘节点为界)围护结构采用1000mm连续墙,主体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主体结构为地下三层四跨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地下一层为站厅层(3、**线公共区共享),地下二层为设备层(3号线为站台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线)。 1.1 主体结构尺寸 车站顶板厚1100mm,负一、负二层中板厚度为500mm,夹层板厚度为300mm,底板厚度为1300mm;内衬墙厚度:负一、负二层侧墙800mm,负三层侧墙900mm,且与连续墙形成复合结构。 表1-1 主体结构尺寸表 1.2主要工程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 (1)顶板、顶梁:C35、P8防水混凝土; (2)底板、底梁:C35、P10防水混凝土;

地铁主体和附属工程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说明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2) 一、工程概况 (2) 第三章施工总体方案及施工组织安排 (6) 一、车站主体及附属附属结构施工方案概述 (6) 三、车站主体及附属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7) 四、车站主体及附属结构进度安排 (8) 五、施工设备与劳动力安排 (9) 六、施工组织管理 (10) 第五章结构工程施工方法 (15) 一、单段施工步序 (15) 二、接地网施工 (18) 三、垫层施工方法 (19) 四、底板施工方法 (20) 五、侧墙、端墙施工方法 (20) 六、结构立柱施工方法 (21) 七、楼(顶)板、梁施工方法 (22) 八、抗浮压顶梁 (22) 九、内部结构施工 (23) 第六章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24) 一、模板工程施工 (24) 二、预埋件及预留孔施工技术措施 (33)

三、钢筋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34) 四、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38) 五、车站结构抗浮措施 (44) 六、车站结构测量措施 (44) 七、顶板回填及路面恢复 (45) 第七章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47) 一、施工控制 (47) 二、裂缝控制 (49) 三、防渗漏保证措施 (50) 四、对预埋件、预留孔洞的保证措施 (51) 五、结构模板与支架施工质量措施 (52) 六、结构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措施 (53) 第八章结构工程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55) 第九章结构工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8) 一、施工现场规范要求 (58) 二、进入基坑要求 (58) 三、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59) 四、支架和支架工程安全措施 (59) 五、满堂支架搭设安全措施 (60) 六、支架和支架拆除安全措施 (60) 七、模板工程安全措施 (61) 八、加强监控量测,确保安全 (62)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 58页)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培训资料(doc 58页)

目录 1 编制依据 0 2 工程概况 (1) 2.1工程概况 (1) 2.2地质概况 (1) 2.3车站结构设计概况 (2) 3 施工准备 (4) 3.1施工场地准备 (4) 3.2技术准备 (5) 3.3施工组织 (5) 3.4物资设备计划 (9) 3.5物资材料吊装 (13) 4 工期计划 (14) 4.1施工进度管理 (14) 4.2施工进度计划 (14) 4.3工期保证措施 (14) 5 总体施工方案 (17) 5.1施工方案概述 (17) 5.2施工顺序安排 (18) 5.3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19) 6 结构工程施工方法 (20)

6.1单段施工步序 (20) 6.2接地网施工 (23) 6.3垫层施工方法 (24) 6.4底板施工方法 (25) 6.5侧墙施工方法 (26) 6.6结构立柱施工方法 (27) 6.7顶板、梁施工方法 (28) 6.8盾构洞门环的安装方法 (29) 6.9内部结构施工 (29) 7 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30) 7.1模板工程施工 (30) 7.2预埋件及预留孔洞施工技术措施 (32) 7.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32) 7.4砼施工技术措施 (34) 7.5车站结构测量措施 (37) 7.6顶板回填及路面恢复 (38) 8质量保证措施 (39) 8.1质量保证体系 (39) 8.2检测试验方法及措施 (41) 8.3施工控制措施 (44) 9安全保证措施 (52) 9.1安全监管机构 (52)

9.2安全保证体系 (53) 9.4具体安全措施 (55) 10环境保护措施 (58) 10.1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58) 10.2主要环境影响的控制保证措施 (59) 11施工应急预案 (61) 11.1应急原则 (61) 11.2应急组织及职责 (61) 11.3应急处理程序 (62) 11.4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64)

地铁车站监控量测方案_(车站)

一、汉中门车站基坑施工监测方案 1.1 工程概况 汉中门车站位于汉中路南侧,其南侧为汉中门市民广场,北侧为南京中医药大学,车站西端离虎踞路高架桥最近的桥墩约30m车站总长度为:161. 50米, 车站标准段宽度:20. 90米。顶板埋深约2. 8?3. 6米,基坑开挖深度约20. 93?23. 1米。车站西端南北侧在施工阶段各设一个10nm8m的盾构吊出井,东端车站底板设1. 9X1. 9的电缆过轨通道与I号风道内电缆夹层相界接。车站东西两端北侧设活动塞风道、风井,在南北两侧共设四个出入口通道。车站西端地下三层设防淹门一道(与人防隔断门结合),其承载力按秦淮河百年一遇洪水标高11 . 5m 考虑。汉中门站地形平坦,本场地南侧为汉中门广场。车站设计为地下三层三跨箱形结构,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岛式站台,站台宽12m 有效站台长度140m。 根据本工程特点,车站土体基坑围扩设计采用间隔布设、桩芯相切、护壁咬合人工挖孔桩,同时利用人工挖孔桩设混凝土圈梁,与主体结构共同参与基坑围护。车站西端的2、3 号出入口由于地质条件好分别采用锚喷支护及土钉支护;位于车站东端的1、4号出入口采用? 800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桩间距900。地下二层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密排的? 1000人工挖孔桩,挖孔桩采用钢筋砼桩与素砼桩间隔布设(局部地段采用密排钢筋砼桩),桩芯相切,护壁咬合。东端1号风道为地下三层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密排的?1200人工挖孔 桩,挖孔桩采用钢筋砼桩,桩芯相切,护壁咬合。围护结构支撑采用?609mm勺钢管支撑(壁厚t=12mm),竖向设四道,支撑水平间距为5m

1. 2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情况 1. 2. 1.地形、地貌、地质 汉中门站拟建场区隶属于I级阶地地貌单元。地表以下1. 80—4. 30米为近期杂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第四系沉积层底板埋深5. 10—22. 90米,主要为全新世?上更新世沉积粉质粘土和混合土:下部基岩为白垩系“红层” ,岩芯为泥质粉砂岩加粉砂质泥岩,软硬相间,属极软岩。汉中门车站地质参数由《南京地铁二号线汉中门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编号:2004168-1)提供。穿越的主要土层由上至下依次为:①—杂填土; ①—2b2-3素填土;②—15-2粉质粘土;②一3b2-3粉质粘土;③一lb |-2粉质粘土:③一2b2-3粉质粘土;③一3b1- 2粉质粘土:③一4e粉质粘土:Klg-1a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lg-2a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1. 2. 2.水文 本站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①层填土的碎砖、碎石等杂物的孔隙格架中;孔隙潜水分布在②层软土中;③层硬可塑粉质粘土,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基岩风化裂隙水土要分布于岩石风化界面和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裂隙中,裂隙多被允填、裂隙一般不富水。地下水年变幅0. 50?1. 50米,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场地土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设计时,地下水位埋深按1. 00米考虑。 1. 2. 3.气象 本项目所在区域处于长江下游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等特点,因受大陆、海洋以及来自南北天气系统段影响,气候比较复杂,年际间的变化大,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年降雨量为1000?1200mm年内分布也不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支架模板工程专项施工组织方案

某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支架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第1章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位于民田路下,呈南、北向布置,北端位于民田路与福华路口交叉路口,南端位于民田路与福华三路交叉路口,民田路道路红线宽为15m。车站西侧主要建筑有中海大厦、中海华庭,东侧为Coco Park购物公园。 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无柱车站。车站全长148m,标准段宽19.1m,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底板埋深为30.6m,顶板覆土厚度平均约为3.5m。 车站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 车站主体结构主要尺寸的设计如下: 顶板厚500mm,中板厚分别为300mm和700mm,底板厚1000mm+990mm,衬墙厚度300mm,且与连续墙形成叠合结构。地下一、二层无衬墙。主要构件尺寸见下表:

1、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 (1)《地铁龙岗线西延段工程某地铁车站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图》(及相关设计文件)。 (2)本工程土建工程相关合同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 (3)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地区在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02)。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4-2002)。 (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JGJ130-2001)。 (7)我单位在地铁工程结构方面的施工经验。 (8)《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 (9)江正荣编《建筑施工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 2、模板与支架系统设计检算说明 2.1 设计检算围 标准段主体结构工程包括:顶板、中板、侧墙、横梁等容。 由于底板采用直接在垫层施作结构砼,底板的模板与支撑形式相对简单,根据施工经验进行模板与支撑施工,不再做设计检算。 本方案仅对顶板、中板、梁、侧墙的模板及支架进行设计检算,确保模板与支架系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满足要求。 2.2 设计检算原则 1)在满足结构受力的前提下考虑挠度变形控制。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培训考试试题

XX地铁XX号线XX标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培训考试 姓名:得分: 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5分、共100分) 1、结构底板、顶板混凝土采用覆盖洒水养护,养护期不少于()。 A.10天B.14天 C .28天 2、墙、柱(钢管柱除外)模板不需预留一下哪一项( )。 A.吹扫空B.振捣窗C.输料口 3、车站底板布料、柱和墙混凝土初始布料时,泵车布料口伸入到下部,保证混凝土下料高度()m。 A H≤1.5 B H≤2 C H≤1 4、止水带不符合要求的是:( )。 A、塑料或橡胶止水带接头应采用热接或叠接 B、金属止水带应平整、尺寸准确,其表面的铁锈、油污应清除干净,不得有砂眼、钉孔 C、金属止水带在伸缩缝中的部分应涂防锈和防腐涂料 5、车站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一般要求:抗渗等级≥S10,其余附属 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得小于( )。A.S6 B.S8 C.S10 6、若车站防水等级为二级,即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结构不允许渗漏水,结构表面只允许有少量、 偶见的湿渍,但其总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 )。 A.2‰B.4‰C.5‰ 7、地下工程主体结构设置诱导缝、施工缝,地下工程主体与出入 口通道之间的连接部位设置( )。A.诱导缝B.施工缝C.变形缝 8、地铁工程所用五芯电缆必须包含淡蓝、()二种颜色绝缘芯线。 A.绿/黄B.绿/红C.绿/蓝 9、砼结构工程拆模时间:不承重侧墙模板,在砼强度达到( )时即可拆除。 A.2.5MPa B.1MPa C.3MPa 10、结构墙体砼应左右对称、水平、分层连续灌注,至顶板交 接处间歇( ),然后再灌注顶板砼。A. 1.5~2h B. 1~1.5 h C. 2~2.5 h 11、地体车站出入口的数量一般不宜少于()个。A.2 B.3 C.4 12、车站站台形式主要有三类,不包括( )。 A.岛式站台B.桥式站台C.侧式站台 13、车间换乘按乘客换乘方式分为三种,不包括( )。 A.站台直接换乘B.混合换乘C.通道换乘 14、地铁车站施工原则上优先使用( )法。 A.浅埋暗挖B.盖挖C.明挖 15、每段结构的底板、中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应留置抗压强度试件,车站主体应留置4组区间,附属建筑 物结构应留置()。A、2组B、3组C、4组 16、模板支立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正负()。A、5mm B、10mm C、15mm 17、关于模板的架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顶板结构应先立架后铺设模板B.钢筋混凝土柱的模板应自下而上分层支立C.墙体结构应根据放线位置分层支立模板,外侧模板应在钢筋绑扎完前支立 18、钢筋绑扎位置允许偏差值为正负()mm。 A. 5 B. 10 C. 15 19、关于结构边顶后贴卷材防水层施工应符合的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铺贴前应先将接茬部位各层卷材揭开,并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如有局部损伤应修补 B.卷材应采用错茬相接,上层卷材盖过下层卷材不应小于80mm C. 卷材铺贴宜先顶板后边墙先大面,后转角 20、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停止基坑降水的时间是()。 A. 底板施工完成 B. 顶板施工完成 C . 顶板回填土完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