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过程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过程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过程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过程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

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

①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②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

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另外,澳大利亚的家长还关注到儿童的如厕、饮食、喝水、卫生等与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及安全、儿童入学年龄等问题①。

(二)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新近研究表明,教师认为社交技能!对于他人的感情敏感并且能够分享的品质都很重要②。另外有研究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有所不同。学前机构教育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儿童对于学校的情感态度和儿童对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学前机构教育者和小学教师都认为儿童入学的年龄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因素③。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

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④。与此类似,道科特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⑤。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内研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对于幼小衔接的概念界定,宏观上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连接状态;微观上则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幼小衔接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对其有颇深的研究,各自对幼小衔接也有不同的认识。赖瑛学者认为幼小衔接要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⑥。这一观点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有些学者只关

①Dockett,S.Perry,B.Transition to school.UNSW press,2007:

②West, I, Germin-Hausken,E&Collins, M.Readiness for kindergarten: Parent and teacher belif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NCES93一257,Washington, DC,1993. In Dockett,S. Perry,B. Transitions to school. UNSW press, 2007

③Lin, H一L, Lawrence, FR & Gorrell, J.Kindergarten teachers’views of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3,18(2): 225一37. In Dockett,S. Perry,B. Transitions to school.UNSW press, 2007

④Margetts, Kay. Transition to school. What children think about how it works and how it is going to bedifferent thins? Summary of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EECERA Conference,2008

⑤Dockett,S&Perry,B.Starting school: What do the children sa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Care, 1999,159:107

一19

⑥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2008,(08)

注到宏观层面上的幼小衔接,而赖瑛学者则提出了幼儿身心发展这一理论,使得幼小衔接更加贴合实际生活,为幼儿成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奠定了基础。关于幼小衔接的内涵界定,安红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他强调二者衔接的一个平衡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幼小衔接的期望①。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同属于不同阶段的教育,其本身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幼小过渡中的问题,使得幼儿能够更快的接受小学生活状态。

2.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差异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环境差异对幼儿进入小学后会产生很大的身心影响,有些幼儿接受不了新的环境,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星学者从幼儿的视角全面的阐述了幼儿园与小学环境的差异对幼儿身心的影响,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化使得儿童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以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不一致,对儿童的学习习惯产生负面的影响。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制度以及生活管理不同是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中午有午休时间,生活管理比较宽松;而小学教学时间较长,生活节奏相对简单,作息制度十分严格②。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有些幼儿适应不了改变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

3.师资力量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影响

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不可避免的弊端,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重视这项因素,并针对其因素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究其情况太过于现实,解决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张红学者对幼小衔接过程中薄弱的师资力量有这样的看法,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两者始终没有办法相结合,原因都在于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使得幼小衔接出现很大的漏洞③。关注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学者还有陈景凡,他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大纲、幼儿心理特点等方面说明缺乏既了解幼儿特点又明白小学教学活动的师资力量④。他的论述更加全面具体,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深刻影响。

4.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与协作

幼小衔接若想平稳过渡,离不开幼儿园与小学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关注到这一点,并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研究。郭小红从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使得二者互相不够了解,无形之中加大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为幼儿平稳过渡带来了负担;二是幼儿园与小学同时缺乏协调工作,没有主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适时地进行调整,使得幼儿对新的环境产生很多的不适,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困难⑤。不同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针对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缺乏沟通,王雅明

①安红.再谈幼小衔接问题[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②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

③张宏.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④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⑤郭小红.关注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学者是这样认识的,他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主体是幼儿园,幼儿园做了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小学的发展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并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整个过程中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缺少与幼儿园的互动,造成幼小衔接教育的单一性①。与郭小红学者不同的是,王雅明明确地将幼儿园视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充分论述了幼小分离、教育单一性的现状。

(二)幼小衔接对策研究分析

1.幼儿园、小学、家长三向联系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与小衔接过程中,重视与家长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国内研究学者有少一部分意识到了家庭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针对其认识,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著名学者李玉杰这样认为:幼小衔接要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沟通,幼儿园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并熟悉小学的环境与学习情况,增强适应性。另外幼儿园也要多和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足的地方,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②。以上研究确实涉及到三向合作的方面,可是可行性有些欠缺,在可行性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方面要数王慧学者了,他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三向合作的实行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他这样论述自己的观点:建立良好的家园互联网,做好家长工作,可以针对本班的工作与实际,召开家长会;班级开设家长专栏;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知道家长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各方面的准备;积极参加幼儿毕业典礼的组织和开展工作,这些具体的作法可以为更多的幼儿园所采用,具有高度的采用价值。另外针对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交流,有以下具体措施:幼儿园组织参观小学校园、观摩小学上课等活动。增强幼儿对小学的直观感知;通过图片等方式帮助育儿认识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③。

2.重视儿童教育

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对小学的适应能力较弱,多小学环境、生活、学习等因素适应慢,使得身心受到影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压力。因此,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策主要是从加强幼儿入学前的培养以及增强幼儿自身能力两方面做具体的论述。学者黄丽清针对幼儿社会适应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幼儿社会适应性应从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与任务完成的能力、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论述中关注了幼小衔接儿童适应弱的最关键点,提出了加强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举措,为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提拱了保障④。幼儿进入小学学习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心理素质以及本身的兴趣,这些因素影响了幼儿进入小学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要重视幼儿进入小学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幼儿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帮助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教育。学者陈娟和

①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3,(06)

②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

③王慧.浅谈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J].幼教天地

④黄丽清.解决幼儿入学社会适应问题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7,(14)

王丹杰早在1995年就发现并关注这一重要因素,同时也提出了行对可行的具体措施,具体如下:首先,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构建别具特色的幼儿观察室,让幼儿在特色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有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丰富课外知识,做好进入小学的知识储备工作。其次,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好幼儿入学的能力储备工作;最后,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向幼儿提供小学生必备的生活常识,组织好幼儿离园前的教育活动,实现进一步与小学靠拢①。作为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对幼儿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增强幼儿入学的社会适应性,幼儿更好过渡提供保障。

3.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内容目标以及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幼儿园与小学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有所改变,另外在教学管理上也需要协调。研究学者赵幼敏和刘磊在幼小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全面衔接教育,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力带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的过渡②。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不同成为幼小衔接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的采取措施对此进行解决。

幼小衔接作为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是当今社会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将会长期存在于社会中。通过对已有教育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幼儿教育角度来看,要重视幼儿教育社会性适应的培养,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增加幼儿进入小学的自信心,做好各方面的储备工作;从教师的角度,幼儿教师要与小学教师建立深厚的联系,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不断更新陈旧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培养最新的观念;从教育机构的角度,要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合作,幼儿园要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小学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要适时进行调整,做好小学与幼儿工作的协调与运作,使得幼小衔接平稳过渡;从政府工作部门的角度,政府部门要对幼小衔接采取高度关注的态度,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有效衔接顺利进行,对于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政府要进行监管,争取尽早的遏制这一情况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衔接问题,研究问题一定要深入到本质层面,切勿根据表面现象作出没有切实意义的研究。现存的研究确实指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问题,但是问题太过于表面化,提出的意见也不够符合现实情况,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幼小衔接的问题需要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关注过程中深入研究,剃出家决问题的对策,帮助幼儿向小学的过渡顺利并且平稳。

①陈娟.王丹杰.搞好幼小衔接,提高有效教育整体改革效应[J].学前教育研究,1995,(05)

②赵幼敏,刘磊.幼小衔接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行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2]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

[3]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4]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

[5]陈娟,王丹杰.搞好幼小衔接,提高有效教育整体改革效应[J].学前教育研究.1995,(05)

[6]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2008,(08)

[7]安红.再谈幼小衔接问题[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8]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

[9]赵艳杰,吕晓.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

[10]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11]吴亚英.帮助孩子从容入学的家园合作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6)

[1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13]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

[14]尹芳.从教师专业化看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 写 开题报告是每个本科毕业生都要书写的,同时也让很多毕业生无从下手。这里小编带来的是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怎么写,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综述的主体格式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调查问卷法。我根据J公司员工是否愿意宣传自己的公司、员工是否自愿留在公司为公司效力和员工等方面设计问卷,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分析。 3.访谈法。我在J公司三个部门中各选取了1~2名员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文献等相关资料,丰富更多的理论知识,吸取宝贵经验,开拓研究分析思路。 2.调查分析。通过收集h公司管理人员针对工作压力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分析法分析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相结合,做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相对的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招聘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目标、任务、胜任力模型理论、结构化面试理论和人才测评,用以上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哲博百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管理和人才甄选的现状,对其招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的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 文献阅读:阅读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研究相关知识理论,学习理论基础,并思考论文的内容核心和写作方式,寻找书籍间内容的相互联系,总结出共通点,加入自己的思考,打开思路。结合实际:收集与研究相关的实际案例,跟阅读总结的文献理论相结合,同时积极做出个人思考,根据实例分析理论。总结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从不同方面进行优化和总结,加以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理论所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科学支撑。 3.总结归纳。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得出最终的结论,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量阅读、仔细翻阅与本文相关的著作、论文、期刊等理论成果,来学习前人的分析研究思路和写作手法。吸取宝贵经验、开拓本文的写作分析思路,丰富理论知识。2.问卷调查。进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从得到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分析问题。 3.总结分析。除了分析已知数据外还要对其提出建议和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2】 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 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 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4) 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王后玉的《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秦志敏的《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15】。 5) 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张宏的《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陈景凡的《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王雅明的《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等认为幼儿园师资薄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很少对幼儿发展进行探讨和沟通【10】。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详细介绍

一、何谓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二、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4.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5.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三、综述的内容要求 6.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7.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8.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 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21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NO.36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阶段儿童的断层问题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基础,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2解决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2.1遵循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阶段不同,特点也不同。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衔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此外,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具有“未分化的心理特性”,即仍保留着幼儿期儿童的某些特点,诸如游戏活动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心理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等心理形式仍占优势地位,兴趣和爱好跟儿童的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等等。因此,入学儿童很难适应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按照规定的坐姿坚持40分钟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活动上。由此可见,改进课堂教学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 途径。 2.2提高教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说明,要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幼小衔接的成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一切教育目标的保证,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所以,幼儿园及小学都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3搞好课程衔接 要搞好幼小课程衔接,必须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五方面人手,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衔接方式。一是课程目标小步子化。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子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二是课程内容生活化。应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生活世界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儿童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三是课程组织统整化。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特质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决定了幼小衔接中课程组织应统整化。四是课程实施活动化。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内部心理活动,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获得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五是课程评价多元化。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机制、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多元化的理念。2.4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的习惯,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可 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形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不断传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①更新教育观念。②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③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④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增强幼儿的信心。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5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使幼儿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与节奏逐渐协调起来,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请小学生到大班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 其次,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该多方采取手段,积极的与学生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访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家长也要与幼儿园及小学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玉珍.新纲要下的幼小衔接[EB/OL]. http://xbyx.cersp.com/yjzc/ztyj/200608/633.html. [3]www.xsjs.cn/UploadFiles/2007-5/ 514936111.doc 48K 2007-5-14. [4]陈梅兰.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分 析与思考[EB/OL].学前教育资源网.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付瑞华 (成都医学院后勤处 成都 610083) 摘 要: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师资力量、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遵循规律, 组织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搞好课程衔接;重视家长工作;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等。旨在为相关教师及学者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小学 家长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12(c)-0211-0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模式

长春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 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制度,现将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文献综述是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研读,将某一时期、某学科、某领域、某个方面的研究特点、进展、状况以及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概况后撰写而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评述。 2.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①国内外研究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综述; ②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或对现有学术观点和理论的评述; ③阐述本人的研究设想(提出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方法和手段或对今 后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的预示); ④参考文献(不少于12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3 篇)。 3.文献综述报告格式按“四个部分内容”撰写,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 字。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观点、意见、成果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2.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主题关系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进行综述,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科研课题申报立项:5931-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岀、课题界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1)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立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 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为《指南》的全而贯彻落实创造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2)园所示范辐射促进教冇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园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更要承担起幼儿园的引领作用。本课题将从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入手,总结本园经验,针对毕业幼儿跟踪调查和分析,深入开展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研究出来的策略可以帮助更多的园所开展幼小衔接相关工作。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遏制家长追求小学化教育现象的需要 目前国内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部分公办园、民办园大班生源流失严重、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报名火热等等现象,已经让幼小衔接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不断挑战幼教工作者的职业和&业,且有从农村转移到城区的趋势……系列问题的严峻性也无不说明幼小衔接研究的急迫性。 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对幼儿园全体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及周边小学教师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幼儿园教育“超前化”,小学教冇“片而化”,家长观念“陈旧化”。幼教不幼, 小教不小,很多幼儿园一左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学化”倾向是主要问题。 ①过分重视知识的储备,忽视幼儿情感、态度和体验。部分家长、社会人员甚至教师较狭隘的认为入学前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学习拼音、数学会更好的为上小学做好准备,而有些小学也存在入学时进行知识方而的选拔,更有甚者在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拼音的内容全部学完造成家长的压力。 ②教师的教学方式轻过程、重结果。在教冇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说教为主,违背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指南》精神。 ③幼儿园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片面诉求,没有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向小学内容靠拢, 衔接的端口出现偏差、错位:衔接的方式被动。 2.课题界泄 (1)学习品质:《辞海》里关于学习品质的左义:指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且以学习为乐。国家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如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心理学方而的界左:当儿童热情而又投入地学习时,他的身心是愉悦的、快乐的、充满激情的,儿童对学习的渴望、获得成就感的愿望也都在这种学习中获得满足,因而,学习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体验,是未来儿童进一步进行主动学习的起点,也是儿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它对儿童的影响是贯穿儿童未来整个生命的。(2)幼小衔接:《辞海》里关于学习品质的左义幼小衔接:幼儿恫与小学教冇的衔接,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恫教冇指导纲要(试行)》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本课题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3)实践研究:以教师课堂实践为主,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构想放置教学实践的具体课规划课題、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尤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

课题文献综述

《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课题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立项编号: 课题研究单位: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文献综述作者:梁桂连 摘要:之前,我校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养成课前备好课的习惯,课堂教学不讲究策略,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随意性大,故教学质量上不去。针对我校现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研究,各课题组成员努力反思、自查、自省,积极参与研究、学习,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写教学反思;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研究,相互学习,收效良好。 关键词:教学现状;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成果 一、前言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2017年春开始我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立项并开始研究,在全体组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组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论学习上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正文 (一)历史发展 2017年春,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在鹿寨县级课题立项,我们马上对我校的部分老师及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不懂得课堂教学策略,很多老师们平时无暇去研读课标,即使有的老师去看一下课标,也是囫囵吞枣,对课标中的理念理解也不到位。有的老师得到教学内容,首先想到的是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愿意自己设计,有的教师没有信心或能力去设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去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的目标,很多都不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上完一节课,结束的仅仅是时间,不知道所谓的目标,更谈不上是否达成目标。针对老师们的现状,我们的课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施策略》真的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理解课题,我们向从鹿寨县实验小学来我们学校支教的邹文英老师和韦东丽老师请教。从她们那我们开始了解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教学重点可以摘自教学目标中,而教学难点则根据教材、根据学情而定,不一定出自教学目标。有了她们的帮助,顿时我们脑海里的概念清晰多了,我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衔接。幼儿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阶段的特点,具有唯一性、顺序性和连续性,每个发展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经历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好坏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幼儿教育中如此重要的阶段,对其发展现状有充足的了解,有利于对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一、现状介绍 1.幼小衔接的教材与教学 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师对其教育的主要媒介是教材,以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来影响幼儿的思维和心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教材的研究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应在小学教材中充分考虑幼儿衔接过渡时期的特殊性,针对性的编入适合初步进入小学课堂的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放低起点、激发其自主学习性。于此同时,幼儿处于幼儿园阶段时,其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处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玩是其天性,所以在衔接期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天性因素,教学过程多融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发展到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从美术、音乐等艺术方向进行教学引导,发掘幼儿的天赋,使其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还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幼儿衔接期的儿童,对其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所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小衔接期的儿童十分重要。专家指出:家长应转变和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家长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中,应扮演好生活合作者、教育引导者和能力培养者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对孩子只是方面的教授,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引导。 3.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与世界先进国建仍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国外有好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对于其中适合国内幼小衔接期儿童教育的经验,摒弃种族差异,积极引入,促进国内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的引入,从中总结出(1)社会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应加大其研究投入;(2)社会课程内容相对单调古板,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不足,应加强社会课程内容的研究,丰富其内容的形式,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3)国内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脱节,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各顾各的教育,没有考虑到有效衔接期的过渡教育问题,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会,使幼儿园教师知道孩子到小学后接触的内容、发展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小学教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指导教师尹力 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72班 学生姓名徐元媛学号074050428 开题日期2010年12月10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附页: 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 法学072班 074050428 徐元媛 作为国际私法经典学说之一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们或以学术专著为载体,或以学术论文的面目示人,主要围绕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 萨维尼从根本上颠覆了冲突法主题的关注方式,而被公认为是冲突法世界的“哥白尼”。在实体法与超越实体法之间,萨维尼的独特身份、优雅节制的精神操守、先人的历史储备以及法律关系的格致工夫,这一切的风云际合为萨维尼奠定了重估一切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机缘。因了这份缘分,冲突法革命在萨维尼的身上灿烂生发。①萨维尼对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因而最终产生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这一据说是他“其他著作都比不上的最高影响”的理论成果。②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渊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背景 在18世纪末期,德意志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非常微弱和缓慢。整个德意志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萨维尼的祖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市民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非常微弱。因此,从王权集中这个意义上讲,普鲁士君主专制要比西欧强得多。这里始终也没有出现像“三级议会”、“国会”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机构。因此,普鲁士资本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在政治上,普鲁士王国是几次反法联盟的中坚力量。由此,招致拿破仑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异族的政治统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从1800年起,德意志掀起了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法学宗师萨维尼,也产生了这位法学家伟大的法学思想。③(二)哲学渊源 ①张春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萨维尼冲突法革命发生学之究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②杜涛:《德国国际私法:理论、方法和立法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意义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