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名词解释

小儿腹泻指的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是由于消化系统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日常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粪便性状改变,伴有腹泻、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

1. 腹泻:指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通常为水样、软稀状或拉丝状。

2. 小儿腹泻:指婴幼儿的腹泻,多发生在12个月以内的儿童。

3. 日常排便:指每天至少有一次正常的排便行为。

4. 细菌性腹泻:指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的腹泻,如大肠杆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

5. 病毒性腹泻:指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如腮腺炎病毒、嗜血病毒、轮状病毒等。

6. 寄生虫性腹泻:指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如鞭虫、蛔虫、毛虫等。

7. 其他原因:指由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营养不良、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腹泻。

8. 伴随症状:指腹泻伴有发热、腹痛、腹胀、脱水、乏力、皮肤斑丘等其他症状。

9. 预防:小儿腹泻这种消化道疾病,可以采取遵守卫生措施,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吃饭清洁,定期检查,避免食用污染食物等预防措施。

10. 治疗:小儿腹泻病情轻重不同,治疗手段也不同,一般采取应用抗生素,补充营养,控制发热,消除病毒,预防传播,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治疗。

小儿腹泻

腹泻 英文名:diarrhea科室:儿科,小儿消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常用药物:症状:中毒严重,乏力,代谢性低钾,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休克,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体温变化,免疫损害,免疫缺陷,全身代谢低下,全身各脏器血流缓慢,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出血,发热,发热伴出血,发热伴有腹痛、腹泻. . . 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易感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 代谢旺盛,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调节、内分泌、循环、肝功能、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 1.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人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2.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SIgA)均较低。肠黏膜的免疫防御反应及口服 耐受(oral tolerance)机制均不完善。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normal intestind microflora)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 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同时,维生素K的合成有赖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参与,故小婴儿肠道菌群失调时除易患腹泻外,还可有呕吐或大便中带血。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l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等,有很 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目录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中医学-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小儿脾胃薄弱,易于受损,若为外邪或饮食所伤,则运化功能失职,水谷不分,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致泄泻。重症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则阴损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土虚木亢,肝旺而生内风,而致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 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及感受时邪的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萎倦怠,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査可有轮状病毒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类证鉴别 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常证 1.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肛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3.伤食泻证 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未消化食物残渣,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止泻。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 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被动免疫:是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血清钠为<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范围。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家庭结构评估:指家庭的组成以及影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有关家庭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特点。 ORS::是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由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 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根据病情可分为: 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 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 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 (一)腹泻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 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引起者大便呈脓血样;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者大便可由水样转为血性。

儿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围生期: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胎儿与新生儿 2.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3.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时期 5.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7.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部分尚未结合胆红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9.原发综合症: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10.小儿腹泻: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加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 1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既出现腹泻,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大便软为正常 12.三凹症:吸气时胸阔组织凹陷,上呼吸道梗阻至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 13.艾森曼格综合症: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离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 15.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梗阻,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 16.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17.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18.原发综合征: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之一,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20.4:3:2液:4份0.9%氯化钠,3份10%葡萄糖,2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 21.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损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2.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 23.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1岁到3岁。 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基础代谢率: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逐渐减少。 活动消耗: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故活动所需能量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排泄消耗: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 生长所需: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呈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生长迟缓: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消瘦: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小儿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体重指数: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是目前诊断肥胖的最有用指标。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佝偻病也同时有骨质软化症,长骨与生长板同时受损。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清钙离子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鸡胸: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漏斗胸: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郝氏沟(肋膈沟):V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由于膈肌附着出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佝偻病串珠: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 胎龄: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儿(fullterm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②早产儿(preterminfant):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post—term infant):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出生体重: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①低出生体重儿: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儿。LDW 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儿:BW≥2500g和≤4000g;③巨大儿:BW>4000g。 ①小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②适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③大于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①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②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份及发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选择性易损区:,如缺氧缺血为急性完全性,脑损伤可发生在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盛的部位,而大脑皮层和其他器官不会发生缺血损伤。脑组织对损害的高危性称为选择性易损区。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脑血流灌注完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当血压高时,脑血流过度灌注可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当血压下降、脑血流减少,则引起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 一、腹泻病定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日大便次数等于或者超过3次(不论有无粘液及脓血)诊断为腹泻病。 二、腹泻的原因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为两类:一类为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喂养不当,包括进食过多或过少;食物成分改变;食物加糖过多;添加辅食不适应等。另一类为感染因素引起的,比如进食的食物或器皿不洁,使细菌进入体内;还有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另外还有因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菌群失调。 三、孩子患了腹泻病家庭应如何护理? 1、首先,腹泻病治疗重点是预防脱水,对轻、中度脱水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盐的方法,家长可以自制口服补液盐:用米汤500ml+食盐1.75g(半啤酒瓶铁盖),预防脱水40ml/kg,治疗轻、中度脱水剂量为60-80ml/kg,总量在4-6小时内服完。 2、急性腹泻对原有的习惯饮食进行调整,母乳喂养的小儿可继续哺喂,人工喂养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以先喂米汤-稀释奶-脱脂奶-全牛奶。6个月以上进食固体、半固体饮食的小儿,予稀粥、面食等易消化饮食。总之,腹泻期间是不禁食的。 3、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应用温开水清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感染。若已出现臀部皮肤破溃,要将臀部暴露在空气当中,

使之保持局部干燥,然后外涂紫草油或鞣酸软膏。 4、密切观察腹泻情况,若腹泻加重,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四、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预防腹泻病? 1、首先应该加强婴幼儿的卫生管理,养成一个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奶瓶和餐具的消毒,一般要求消毒奶瓶用时需先煮沸30分钟,这样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对较大的儿童要教他们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改掉吃手的习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2、提倡母乳喂养,尽量不要在夏季给婴儿断奶,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增强婴幼儿免疫力。母乳几乎为无菌食品,直接哺喂,卫生经济,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生腹泻比例较人工喂养儿低得多,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在喂奶前一定要清洗乳头,否则无菌食品就有可能变成有菌的了。 3、夏季到了,新鲜水果大量上市,适当食用可以补充孩子的维生素,但不能过量,吃水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4、现在很多家庭养有宠物,孩子和宠物自然成了朋友,宠物的卫生也关系到孩子的卫生,所以搞好宠物卫生及环境卫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协作组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除已有固定名称如杆菌痢疾、聝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等外,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病毒如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柯萨 1.轻度(单纯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5-6次,多至10余次,蛋花样或水样,黄或黄绿色,有白色小块,可有低热,溢奶,精神饮食尚好或略减,体重不增或略降,无脱水。 2.重度(中毒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样便,黄色,呕吐,发热,尿少,食欲差,体重下降,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低钾、钙、镁血症等。 家庭救治方法: 婴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是减轻肠道的负担、调节饮食、加强护理、解除病因、控制感染和纠 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黄色蛋花汤样,绿色水样或白色米汤样,可带少许粘液,肉眼所见无浓血。

二、粪便镜检未发现阿米巴或其他原虫。 三、粪便培养末发现痢疾、沙门氏等致病菌生长。 四、有条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应注意饮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泻。近年最多见的轮状病毒腹泻,起病前或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呼吸道症状。 婴幼儿急疹 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6个月以下的小儿更多见,皮疹出现前常有发热,有些伴有腹泻,但这种腹泻经过治疗易缓解,皮疹出现后,腹泻症状和发热一样,也消失了。 胃肠型感冒 多见于挑食的小儿,这样的小儿看上去就是有点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图舌和花剥苔,如果仔细问病史,家长会告诉你,以前发热感冒都会呕吐和腹泻,胃肠型感冒,以呕吐症状较常见,腹泻较轻,常不被重视。 细菌性肠炎 尤其是侵袭性肠炎早期,在脓血便出现之前,可以仅有呕吐或稀便,有些有轻度发热,此时就诊,极易误诊,常是治疗后不久家长又来找你了:小孩又发热了,拉脓血便了,有腹痛了。总的来说:鉴别诊断也有取巧的办法:对于鉴别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年龄是个关键,一般1岁以下的小儿,以母乳和奶粉喂养为主,接触污染食物的机会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泻多见。而年长儿童,进食种类复杂,较易食入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婴儿腹泻[1] 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母乳性腹泻 母乳性腹泻,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母乳性腹泻是有明显的特点的,这种腹泻一般每天大便3~7次,呈泡沫稀水样,气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绿,有泡沫和奶瓣,有时甚至还带有条状的透明粘液。 有些婴儿体内缺乏乳糖酶,会对母乳中的乳糖不耐受,这也是引起宝宝吃母乳拉肚子的原因之一。乳糖酶位于小肠黏膜上皮刷状缘的顶端,可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单糖,这

儿科学复习题答案

儿科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2.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1小时内的体重小于1500克的新生儿。 3.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4.出牙延迟:乳牙于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出,若13个月以后仍未出牙为出牙延迟。 5. 新生儿生理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 6、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出现呼吸衰竭外,其他系统亦严重受累,可有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 7、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病因复杂,感染、食物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均可引起,多与营养不良及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有关,以人工喂养儿和营养不良婴幼儿多见。 8、头围: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1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10、惊厥持续状态: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11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时的体重还低,临床上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12、髓外造血:当婴幼儿遇到各种感染、贫血、溶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1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 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 渐转为正常。 14. 过期产儿:胎龄满42足周或以 上(≥294天)出生的称为过期产儿。 15. 生理性贫血:婴儿出生1周后,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 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 至 3.0×10/12/L 、血红蛋白量降至 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 ‘‘生理性贫血’’。 16、差异性青紫:动脉导管未闭的 患儿,出现差异性发绀,左上肢有轻度 紫青,右上肢正常,下半身青紫,呈现 双下肢重于双上肢,左上肢重于右上 肢,即差异性亲自。 17、迁延性腹泻: 18、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 素代谢特点,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天 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 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 退,婴儿一般情况良好。 19、艾森门格综合征:是一组先天 性心脏病发展的后果。房、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可由原 来的左向右分流,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 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 现右向左分流,皮肤粘膜从无青紫发展 至有青紫时,即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20、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 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 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 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填空题】 1、重型腹泻与轻型腹泻的主要 区别于水、电解质紊乱。 2、配制900mL4:3:2含钠液需 要10%葡萄糖400 mL,生理盐水443mL, 5% 碳酸氢钠57mL。 3、1周岁小儿正常身高一般为 75cm,体重为9kg,头围46cm。 4、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 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 嗜血杆菌。 5.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为 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 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 分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7、生理性贫血多发生于生后2~3 个月婴儿。 8.法洛四联症的四种畸形为室间 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厚。 9.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治疗需 到血红蛋白正常后6-8周停药。 10.肺炎依据病理分类分为大叶性 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11.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中性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交叉的 时间为4-6天和4-6岁。 12、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足月新 生儿、早产儿、过期产儿。 13、急性腹泻指病程2周以内的腹 泻;迁延性腹泻指病程2周-2月的腹 泻;慢性腹泻指病程2个月以上的腹泻。 14、营养不良皮下脂肪最首先消 减的部位是腹部。 15、按照脱水的程度分为轻度、中 度、重度;按照脱水的性质分为低渗 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16、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 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17、小儿时期患结核病最常见的 类型为原发性肺结核,最严重的类型 为结核性脑膜炎。 18、急性肾小球肾炎严重病例包 括: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急性 肾功能不全。 19、风湿热临床表现中心脏炎是最 严重的表现。 20、2:3:1液张力为1/2;4:3:2 液张力为2/3. 21、引起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的 病原体为轮状病毒_;引起急性肾小球 肾炎的最常见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 球菌。 22、引起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最常 见的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和中毒性心肌 炎。 23、风湿热以发热为主的治疗药 物为阿司匹林;以心脏炎为主的治疗药 物为_肾上腺皮质激素。 24、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常首先 出现的部位为颜面眼睑_;心源性水肿 首先出现的部位为下肢。 【简答题】 1、简述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起病急,多先吐后泻, 伴轻、中度发热。腹泻每日十到数十次 不等,大便多为水样,或呈黄绿色稀便, 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 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 道感染症状。 2、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治 疗原则。 治疗目的:1.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 2. 防止血行播散。治疗原则:早期治疗、 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 全程、分段治疗。 3、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具备下述任何一项者均应考虑为病理 性黄疸:(1)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 疸。(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 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 mol/L,(15mg/dl),或每天上升超过85 μmol/L(5mg/dl)。(3)、黄疸持续时 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 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 34μmol/L(2mg/dl)。 4、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激期的临床表现。 激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 发育迟缓。(1)骨骼改变:1)头部: ①颅骨软化②方颅③前囟增大及闭合 延迟④出牙延迟。2)胸廓:①肋骨串 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①手、足镯②下肢畸形:“O” 型腿或“X”型腿。4)脊柱后突或侧弯, 骨盆畸形。(2)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 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 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 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 盘增厚;骨质疏松,皮质变薄,可有骨 干弯曲或青枝骨折。 5、小儿PPD试验阴性具有哪些 临床意义? ①未感染过结核杆菌;②结核迟发性变 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或受抑制所致(部分危重结核病儿,急 性传染病期间,体质极度衰弱,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 期间,患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④技术误差或PPD试剂失效 1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概述 (一)概念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 ④寄生虫感染 2)肠道外感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三)临床表现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 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 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

程度%(ml/kg)泪渴膜肢 轻度 5% (50) 稍差 略烦 躁 有轻 稍减 少 稍干燥 略 干 稍凹陷稍下陷温无 中度 5%-10% (50-100) 萎靡 烦躁 少 明 显 减少 干燥,苍 白,弹性 差 干 燥 凹陷下陷 稍 凉 不明显 重度 >10% (100-200) 淡漠 昏迷 无 烦 渴 极少 无 干燥,花 纹,弹性 极差 极 干 明显凹 陷 显现下 陷 厥 冷 有,脉 细,血压 下降 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 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 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好发于秋、冬季。多见6~24月小儿。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呕吐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达10次或更多,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腥臭味。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病程自限,3~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显微镜下的轮状病毒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亦可较长。

小儿腹泻病复习资料

小儿腹泻病(掌握)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腹泻为儿童主要的死亡原因,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熟悉): 1.内在因素:包括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较差;体液分布特点(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细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感染;上呼吸感染等肠道外感染;消化道感染时,肠内细菌或毒素容易进入血液,易发生全身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则以大肠杆菌为主。 3非感染因素:主要指喂养不当,过多过早的喂哺大量淀粉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易造成腹泻 (二)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关系: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3)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脱水:轻、中、重度脱水。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轻度HCO3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血钾低于3.5mmol/L。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常见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如下: (1)病毒性肠炎:“秋季腹泻”。起病急,常伴有上感症状,先吐后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2)三种类型大肠杆菌肠炎:夏季5~8月多见。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伴粘液,有腥臭味,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2)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 3)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性。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3)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夏季多发,<2岁小儿多见。大便次数多,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大便检查有红白细胞,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带菌率高。 (4)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继发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之后。起病急,发热、频泻、

小儿腹泻核心知识点总结

小儿腹泻核心知识点总结 小儿腹泻基本是儿科考点中每年必考的部分,考察方式基本比较固定,多以A2、A3型题出现,给出患儿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患儿腹泻的类别及补液方式。那么中公青海卫生人才网在这里将小儿腹泻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整理,从而希望考生清晰的掌握这部分的内容。 小儿腹泻核心知识点如下: 一、腹泻分类: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外观虚胖,常有湿疹,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2..病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1)病因分类: ①感染性腹泻:“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大便是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夏季腹泻”主要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大便开始是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 ②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 (2)病程分类: ①急性腹泻:病程﹤2周 ②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 ③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3)病情分类 ①轻型腹泻:一般每日在10次以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一般无全身症状; ②重型腹泻:一般每日在数10次或10次以上,除了胃肠道症状,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 二、治疗 1.调整饮食 2.药物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肠道微生态疗法;肠粘膜保护剂,常用蒙脱石散(思密达)。

3.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口服补液盐(ORS)的配方:氯化钠2.6g,枸橼酸钠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使用时用1000ml温开水溶解。轻度脱水约需50~80ml/kg,中度脱水约需80~100ml/kg。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重度脱水。①第一天补液量=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若呕吐、腹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②第二天及以后补液,一般只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单选题】 1. 患儿,男,3个月大,体重6kg,近两日来连续出现腹泻的现象,每日大便5次左右,食欲好,外观虚胖,身上有轻微湿疹,请问该患儿属于哪种腹泻类型? A.病理性腹泻 B.生理性腹泻 C.秋季腹泻 D.夏季腹泻 E.非感染性腹泻 1.【答案】B。解析:患儿的表现符合生理性腹泻的特点,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外观虚胖,常有湿疹,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2. 下列不属于ORS液配方内容的是( ) A.氯化钠 B.氯化钾 C.葡萄糖 D.硫酸钠 E.枸橼酸钠 2.【答案】D。解析:口服补液盐(ORS)的配方:氯化钠2.6g,枸橼酸钠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 3.5g。 以上是关于小儿腹泻核心知识点,大家掌握了吗?想要学习更多相关考点,请关注中公青海卫生人才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泄泻(腹泻病)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泄泻(TCD编码为:BNP110) 【西医病名】腹泻(ICD10编码为:K52.904)小儿泄泻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要临床病症。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夏秋两季。一般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色暗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

小儿泄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

小儿泄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 泄泻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脾胃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暑湿当令之时居多。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病后失调者更易罹患。轻症一般预后良好,重症可因病势急骤,伤阴耗液,而迅速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变证,甚或因气脱液竭而死亡。素体虚弱,病程迁延不愈者,可耗伤正气,损及气血,影响小儿营养及生长发育,形成疳证、慢惊风等病症。故泄泻一证,发病率高,对儿童健康危害大,已列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本病属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腹泻,包括消化不良及小儿肠炎等。 本病古代医籍论述较详,早在《素问》中已有“湿盛则濡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等记载。宋《小儿药证直诀》认识到“吐利久不瘥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吐泻久病……亦能成疳”的病理转归。明《景岳全书·泄泻》强调“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清《医宗必读·泄泻》将泄泻的治法概括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使泄泻的治则治法更为详尽。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甚多,归纳起来,不外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三类。 一、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均可侵袭人体而引起泄泻,其中尤以风寒、湿、暑热之邪致泄最为多见。外感风寒者,多见于冬春季节,由汗出当风,洗浴不慎,夜卧受寒或贪凉饮冷,风寒之邪客于胃肠引起。寒为阴邪,易遏脾阳,脾运失健,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成寒泻、飧泻。故《灵枢·百病始生》有“多寒则肠鸣飧泻”之说。夏秋暑湿当令,脾喜燥恶湿,如调护不周,冒受暑湿,或涉水淋雨,则易为暑湿之邪所伤。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