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直觉主义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直觉主义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直觉主义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直觉主义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直觉主义

摘要:威廉,大卫·罗斯爵士(1877-1971)是西方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也是直觉主义伦理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同为直觉主义学派的摩尔及普里查德的伦理思想。罗斯为解决功利主义伦理学、康德等人的义务论伦理学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而提出了一种多元性的规范伦理学理论,这就是他那著名的显见义务论。研究罗斯的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直觉主义伦理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为我国的元伦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罗斯;义务论;直觉主义

一、罗斯生平简述

大卫·罗斯爵士[Ross,sir(William)David]1877年出生于苏格兰。从1900年到1929年间,他在牛津奥里尔学院任讲师、研究员和指导教师;从1929年到1947年退休,一直任奥里尔学院院长。此外1923年至1928年,他还出任牛津大学道德哲学的怀特副教授;1935年至1936年,任阿伯丁大学(Aberdeen Uzliversity)的吉福德讲师;1938年至1939年,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在1941年至1944年间,他任牛津大学副校长,1944年至1947年,任代理副校长。1938年他受册封为爵士。在哲学方面,他主要以编辑、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伦理学上的系统著作而知名。他的两本伦理学专著《正当与善》和《伦理学基础》属于20世纪伦理学领域中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著作之列。

二、罗斯义务论直觉主义的理论背景

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一、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简介 该方向始于1987年,原为逻辑专业,2003年改为现名,学制4年,毕业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哲学专业科哲与逻辑学方向,培养兼具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背景的综合型理论人才和科技传播、科技管理人才。经过四年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原典阅读与独立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哲学素养处理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与文化问题。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学习哲学系的基本课程之外,还要对中文、历史、考古等人文学科都有较多的了解,对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一定的了解,具备比较全面的人文与科学的学术训练。 三、授予学位 哲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34学分,其中: 1.公共与基础课程44-50学分 2. 核心课程30学分 3. 限选课程32学分 4.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28-22学分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1.公共与基础课程:44-50学分 (1)全校公共必修课:29-35学分

留学生与哲学系学生要求一致。 注2:港澳台学生可以免修政治理论课及军事理论,免修课程学分必须由其他课程(可全校任选课程)补足。 注3:新生入学,英语要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结果确定需选修的学分,A级需修8学分(A 级课程4学分+B级课程4学分),B级需修6学分(B级课程4学分+C级课程2学分),C级需修C级课程4学分,C+级需修2学分。本系学生修完C+级课程后,仅可以选修二外来补足学分;留学生免修英语。免修课程学分必须由英语及母语以外第三门语言或者中文系开设的语言类课程来补足。 (2)学科基础课程15学分 在下列课程中选15学分,其中带*号的为必修: 数学类

柏格森直觉主义

论柏格森直觉体验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正如科拉柯夫斯基在评价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时所说,保持直觉的活力对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直觉体验在人类历史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仍然要借助直觉来体验科学尚达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并不是以提倡直觉体验来代替科学的努力,直觉体验只是对众多角度的直觉研究的有效综合,它只是众多教育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只是学习思维的冰山一角。它虽与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认识方法不同,但它又与其他各种认识方法相互补充;虽然它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与激发,更易于在青少年身上产生,但它又是长期以来被我们的教育所忽略的,所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时,觉得它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是有启发意义与推动作用的。 面向现实生活,挖掘生命冲动的来源。“直觉体验贯穿于整个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个体所具有,而非少数天才所独占”。因而要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所有人的生活,挖掘生命的冲动,展现出直觉体验的普遍性,让生活中的人在生活中产生直觉体验、进行直觉体验、享受直觉体验。用直觉把握现实,不是我们的天性,我们还必须通过心灵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通过心灵的体验来把握生命,理解生命,开发生命,使生命的活力真正展现出来,使生命的过程真正成为创造进化的过程。 开阔学生视野,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在反思学生的学习走向与学业负担上,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减负,而且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有所更新。分科式教学曾经发挥出并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但同时它也暴露出了它的许多不足,综合学校、综合学习、综合学科与综合课程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打开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掌握宽博的知识,要使学生具备生活学习的多种能力,就要放开学生 的手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选修课程和真心实意的、开放的教育情境。 激发直觉体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当前的深化改革中,我们急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人。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我们也需要具有开拓奋进的先锋。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培养出我们所想得到的人才: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拓展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学生的直觉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柏格森所说,发现与实际存在的东西相关,它是某种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而发明则是使不存在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甚至从未存在过。因此,发明能力的培养比发现的激发更难,但发现又是发明的准备,没有发现就难有发明。我们的教育要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入手,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握直觉体验,增强学生直觉能力。人人都会有直觉体验的经历,但常常因为不自信或不了解,而轻易地放弃或丢掉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直觉体验,而且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直觉体验,引导他们将所体验到的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并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直觉体验产生的起因,检查与验证其所直觉到的内容,与他们一起共享直觉体验的快乐,使学生敢于想象,善于联想,乐于创造,勇于表露自己的直觉体验,在质疑中提高直觉体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想象力。

论西方文论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论西方文论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摘要:直觉主义和意识流都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概念,通过分析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我们可以探寻作者对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直觉主义;意识流;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是一种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 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逻辑思维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 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由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直觉主义这个哲学词汇与意识流这个心理学词汇产生联系,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两者都强调非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直接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意识绵延”说的影响的。“伯格森的直觉主义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在柏格森和现代派艺术的精神之间有着完全的一致性,柏格森所讲的意识的绵延、直觉、非理性等因素正与意识流创作手法不谋而合。”[1]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普鲁斯特曾经这样描写他对一座教堂的感受:“这座教堂在我的心目中与城里的其它地方完全有别:这座建筑可以说是占据了四维空间——第四维就是时间,它象一艘船扬帆在世纪的长河中航行,驶过一柱又一柱,一厅又一厅,它所赢得、所超越的似乎不仅仅是多少公尺,而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它是胜利者。”在这里,实际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占据的是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亦即现实世界的美是没有意义的,幸福是没有价值的,痛苦也不值一提,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这种感觉,也没有什么可以保留这种感觉,所以它并不存在,或者说已经消失。只有回忆才能建构起四维空间,使过去的感觉重现并与现时的感觉互相印证,从而产生更为真实的情感。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初生的婴儿来说,他的母亲的脸孔与别的女性的脸孔并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可当他再次或多次熟悉他母亲的脸孔时,这张脸就给了他亲切感。多年以后,如果他从某位女性脸上发现了母亲的特征,美感就会油然而生。没有时间,就象欣赏一幅画而在人和画之间没有距离一样。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多次运用、表露了这一思想。 而这部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在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能探寻到他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

进化直觉主义里的基础态度与孔子的仁

《商场现代化》2012年8月(中旬刊)总第692 期学术研讨 一、进化论的道德观点 进化论的观点是:人倾向于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利他行为也可能会发生的,但是这种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是:亲戚、熟人、会带来互利互惠的对象。首先,人对自己的父母亲戚表现出利他的行为,如果从生物遗传上解释的话,有利于保存祖先的基因。因为亲戚和自己共有着相同的基因,人们的这种利他行为基于自然选择,只有那些能够保存的基因的个体能够得到繁荣。而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某种基因导致了个体不去保留自己的这个基因的话,那么拥有这样的基因的个体数会越来越少。这是一种看待亲戚关系的特殊的视角,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亲戚更好,比方说如果自己亲戚找自己办什么事的话,自己可能会自然地想要去帮助,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为什么了?或许也还真的可以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解释。 除此之外,利他行为还会针对熟人。因为相比较与一个陌生的人来说,大家会倾向于对熟人提供帮助。大家会对比方说属于自己的这个圈子里的人提供帮助,比方说帮助老乡,帮助同学等等。如果有一个过路的陌生人让你帮助他一下,相比较于自己这个村子里的人让你提供帮助的话,那么你倾向于向熟人伸出爱心之手。除此之外,人会对那些有可能帮助自己的人提供帮助。相对于一个不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来说,大家更倾向于帮助一个能回报自己的人。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人的利己倾向,就算是人在做出利他行为时,人也是为了间接地利己。人的这种特点是基于物种进化,使得主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就是道德进化论的观点,道德进化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人的道德现象。但是道德进化主义不能解释另外的一些情况。 二、道德进化主义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我们的利他行为发生在亲戚、熟人、会带来互惠的对象,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也有了一些利他行为的发生,而这些情况很明显是跟以上的情形相反的。例如在二战的时候,芬兰的有些普通百姓会收留犹太难民。那个时候的情况是,收留难民是被纳粹禁止的,一旦被发现了家人都有会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普通的百姓来说,犹太难民首先不是亲戚,不是熟人,同时好像从他们身上也得不到什么回报。在那个情况下,根本看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收容犹太人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有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陌生人问路,我们可能会帮助他,这是因为我们为此并没有付出很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在这里,芬兰百姓收留犹太人就要冒很大的风险。 很明显的这种例子是道德行为的典范,当然还有别的一些道德行为。越是对于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行为,我们把他们称作了有道德行为。反而是对于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我们才把他们看作室真正的有道德的人。他们的道德行为冒的风险越大,我们越是觉得他们让人尊敬。但是这个跟道德进化主义的观点完全相反,很明显我们并不会特别地尊敬那些只能够做出利己行为的人。同样的我们也不认为只能对亲戚、朋友和会带来互惠行为的人做出利己行为的人是让人尊敬的,我们只认为这些人是普通的人的反应。 三、基础态度(foundational attitudes ) 上面的这些道德进化主义内容是与自然选择相容的。存在着生理上的自然选择,同样的也存在着道德上的进化主义。这里要假设的一个概念是基本态度,是从foundational attitudes 。态度并不是信念。因为信念指向的是具体的某一个事,而这个概念“基本态度”并不指向某一个确切的事。或许可以说它是信念的基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这样的基本态度,它是人发展而来的,一个小孩儿还没有发展出这样的一个基本态度。而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说,他是失去了他的基本态度。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芬兰人,我想说他是受到了自己的这种基本态度的作用,他认为他有这样的一种直觉,他一般是认为自有其价值的。而对于没有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个体,他也是有基本态度。他对于自己没有能够做出道德的行为,他会感到遗憾,而观察其内心我们会发现他内心的一种冲突,而这个冲突是由基本态度引发的。同时,我们尊重那些做出道德行为的人,也说明我们自身有这样的一种基本态度。 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够跟我们所持有的基本态度相一致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是内容-不一致的行为。当个体不能够做到道德行为的时候,比方说芬兰人在面对了犹太难民的时候,由于惧怕自己受到牵连而对之漠不关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存在冲突的。芬兰人可能会考虑到,如果帮助了这些犹太人的话,那就可能威胁到自己生命,同时也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家人。这个时候,有一个欲望是要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在另一方面,有一种帮助处在困境中人的直觉。个体在自己的心里计算着,自保的欲望会使得个体的意志变得软弱。而我们假定的基础态度,可以用来抵抗谨慎态度的软弱性。事实上谨慎考虑的软弱性有的时候是会被基础态度克服的,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个体往往能够忍受住这些短期的收获或者快乐。事实上,拥有基础态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拥有这个态度的个体,能够克服眼前的 进化直觉主义里的“基础态度”与孔子的“仁” ■于亚东 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进化主义能够解释人的利己行为,而人的道德表现还有或者说主要体现在利他的行为,道德直觉进化主义是这样的一 种特殊的道德理论。而且道德进化直觉主义里的一个概念“基础态度”,和孔子的“仁”的概念有类似之处。 [关键词]进化直觉主义 基础态度 仁 159

边沁的功利主义(全稿)

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 边沁的功利主义 讲述人:吴金府 讲述所参考的主要书目: [1] 边沁,(沈叔平译).《政府片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边沁,(时殷弘译).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周敏凯.《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舒远招. 《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5] 阎照祥. 《英国政治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背景知识简述:十九世纪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 十九世纪的欧洲,盛行着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潮在各个国家之间,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对边沁的思想和学说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潮主要就是自由主义思潮。所以,在此有必要对自由主义思潮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自由主义本源于十九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1810年西班牙议会中,主张英国式宪政主义的政党被称作自由主义的政党。1812年,这个称呼被西班牙的自由派政党所采纳政党所采纳。1822年,英国文学家拜伦、雪莱等人创办了一份以《自由主义》命名的杂志,但影响甚微。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才开始在英国被广泛使用,而后在欧洲、北美广泛流行使用,成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然而,自由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诸多混乱。在几个世纪当中,其含义一直在变化,用法一直相当宽泛,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大致说来,我们还是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①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 ②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 ③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 ④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 ⑤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 ⑥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或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总之,十九世纪欧洲自由主义最典型的发展是在英国,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是英国近代自由主义的重要翼翅,边沁就是功利主义的公认创始人。 (本人讲述的主要思路及框架:一个核心、两个维度、三个基点、五个部分。) 一、边沁生平及重要著作(略述)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他母亲是安多弗地方一个商人的女

批判之批判_功利主义对罗尔斯的反驳_姚大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32010 #政治哲学研究# 批判之批判:功利主义对罗尔斯的反驳 姚大志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20世纪70年代前后,罗尔斯和其他一些人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批判,终结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对于这些批判,功利主义者做出了回应:针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三个主要部分,即第一个正义 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以及正义原则的证明,里昂斯、高西尔和哈桑依分别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政治哲学功利主义罗尔斯正义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功利主义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处于不受挑战的统治地位。罗尔斯(John Ra w ls)于1971年发表5正义论6,对功利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罗尔斯的功利主义批判/一石二鸟0:从各个角度对功利主义提出批评,颠覆了功利主义的统治地位;不仅要把功利主义扫地出门,而且要把自己的正义观树立为功利主义的替代者。此后,这种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便成为西方的主流。 虽然罗尔斯(以及其他一些人)的批判终结了功利主义一统天下的地位,但是并没有终结功利主义本身。一些功利主义者不仅仍然信守功利主义,而且对这些批判做出了回应:一方面,他们抛弃了古典的/行为功利主义0,提出了更为精致的功利主义理论,如/规则功利主义0和/双层功利主义0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对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展开了反击,特别是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讨论功利主义者对罗尔斯的功利主义批判的批判。 一、自由原则 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是/平等的自由原则0;第二个正义原则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0,另外一个部分是/差别原则0。罗尔斯将两个正义原则与功利主义进行了对比,以此来论证他的两个正义原则比功利主义更为优越。对于罗尔斯,这种对比既是一种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也是一种对自己正义理论的证明。 在将第一个正义原则与功利主义进行对比时,罗尔斯指出,由于功利主义追求功利的最大化,所以,为了得到更大的功利总额或者平均功利,在原则上就会允许牺牲某些人的利益,甚至侵犯某些人的权利,剥夺某些人的自由。批评者对功利主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但罗尔斯的这种批评是最有力量的。而且,罗尔斯通过/自由原则0来证明他的正义原则比功利主义更为优越。功利主义者不同意罗尔斯的这种批评,对它提出了反驳。 里昂斯(Dav i d Lyons)认为,在/自由原则0的问题上,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优于功利主义提供了两种论证:一种是/一致性论证0,一种是/契约论论证0。里昂斯分别对罗尔斯的两种论证提出了批评。 [收稿日期]2009-11-20

数理逻辑心得

数理逻辑的心得 数理逻辑: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应熟练掌握将现实生活中的条件化成逻辑公式,并能做适当的推理,这对程序设计等课程是极有用处的。是大四接触到的,现简单介绍一下数理逻辑的发展史,算是一点感悟吧 1数理逻辑的发展前期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亚里斯多德的直言三段论理论 ·初创时期——逻辑代数时期(17世纪末) ·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在认识自然、发展技术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们希望使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维,把思维过程转换为数学的计算。 ·莱布尼兹(Leibniz, 1646~1716)完善三段论,提出了建立数理逻辑或者说理性演算的思想: ·提出将推理的正确性化归于计算,这种演算能使人们的推理不依赖于对推理过程中的命题的含义内容的思考,将推理的规则变为演算的规则。 ·使用一种符号语言来代替自然语言对演算进行描述,将符号的形式和其含义分开。使得演算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符号的组合规律,而与其含义无关。 ·布尔(G. Boole, 1815~1864)代数:将有关数学运算的研究的代数系统推广到逻辑领域,布尔代数既是一种代数系统,也是一种逻辑演算。 数理逻辑的奠基时期 ·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概念语言——一种按算术的公式语言构成的纯思维公式语言》(1879)的出版标志着数理逻辑的基础部分——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正式建立。 ·皮亚诺(Giuseppe Peano, 1858~1932):《用一种新的方法陈述的算术原理》(1889)提出了自然数算术的一个公理系统。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数学原理》(与怀特黑合著,1910, 1912, 1913)从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开始,然后通过一元和二元命题函项定义了类和关系的概念,建立了抽象的类演算和关系演算。由此出发,在类型论的基础上用连续定义和证明的方式引出了数学(主要是算术)中的主要概念和定理。 ·逻辑演算的发展:甘岑(G. Gentzen)的自然推理系统(Natural Deduction System),逻辑演算的元理论:公理的独立性、一致性、完全性等。 ·各种各样的非经典逻辑的发展:路易斯(Lewis, 1883~1964)的模态逻辑,实质蕴涵怪论和严格蕴涵、相干逻辑等,卢卡西维茨的多值逻辑等。 集合论的悖论使得人们觉得数学产生了第三次危机,提出了数学的基础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罗素等的逻辑主义:数学的基础是逻辑,倡导一切数学可从逻辑符号推出,《数学原理》一书是他们这一思想的体现。为解决悖论产生了逻辑类型论。 ·布劳维尔(Brouwer, 1881~1966)的直觉主义:数学是心灵的构造,只承认可构造的数学,强调构造的能行性,与计算机科学有重要的联系。坚持潜无穷,强调排中律不能用于无穷集合。海丁(Heyting)的直觉主义逻辑。 ·希尔伯特(D. Hilbert)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方法与形式化方法,元数学和证明论,提倡将逻辑演算和数学证明本身形式化,把用普通的语言传达的内容上的数学科学变为用数学符号和逻辑符号按一定法则排列的一堆公式。为了消除悖论,要数学建立在公理化基础上,将

西方直觉主义

论现在西方文学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英国伍尔夫的意识流名作《墙上的斑点》就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的审美感受。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小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浪漫主义和直觉主义、意识流是有着历史渊源的,只不过浪漫主义要受到一些规律范式的约束,意识流是完全意义上的天马行空。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在小说

现代西方文论第三章直觉主义word

第三章直觉主义文论 ●唯直觉主义与唯美主义是两种主要的非功利评论方法论。 ●所谓非功利,即否认文学有任何功利目的。 ●文学就是美,就是形式,就是直觉,就是体验和表现。 ●直觉主义文论是“倾向于主体的关注”的评论,反对理性主义,反对逻辑主义,强调 无意识的力量。 ●广义上的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 ●狭义上的直觉是指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当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 式时,便称之为直觉思维。 ●特征:直接性、快速性、跳跃性、坚信感、或然性。 ●内容:直觉的判别、直觉的想象、直觉的启发。 二直觉主义文论的理论形态 (一)叔本华(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唯意志论者和直觉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2、主要著作《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视觉与色彩》《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性爱的形而上学》 3、理论核心 (1)生存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规定,主要是人的内心或意志的产物。所以人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核心。这里的人的意志主要指“生存意志”,就是追求生存的强烈欲望。可见,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基本内容。 (2)出路 叔本华企图解决的是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这就带有了现代主义哲学的意味。他认为,“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既然人无法选择是否出生,生而为人又要解除痛苦,怎么办?他指出两条路: 1.第一条路:根本解决办法,立刻去死或象佛教一样修练,达到六根清净、清心寡欲。2.第二条路:通过哲学的沉思和艺术的观照得到暂时地解脱。 4、文艺观 (1)艺术本质论:无利害、超功利、抓理念 (2)艺术价值论:艺术是意志的暂时休歇和否定 A.叔本华认为,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导引人们步入上述境界,诱发那种摆脱意志束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本文立足于全面分析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并进一步认为其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现实意义 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到了17 世纪,资产阶级储备力量准备和发动革命,作为理论武器,霍布斯和培根就已经提出了他们的伦理功利论,之后法国爱尔维修发展了这一理论,但是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到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的边沁和密尔才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自19 世纪后期以来,功利主义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生活观、道德准则,影响甚大。所以,人们提及功利主义,都是指19 世纪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并称边沁为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一.边沁功利主义的内部结构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深受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是西方伦理学、哲学传统的沿袭。功利是这样一种事物特性,它能给人带来快乐( 或利益、好处等) 或者减轻、避免痛苦( 即不幸福)。总而言之,功利就是趋乐避苦。大多数国内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观点,笔者赞同三分法,即快乐论原则、功利原则和唯效果论构成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并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道德最高原则。

(一)快乐论原则:趋乐避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 边沁认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做出行为选择的终极原因。人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得到快乐逃避痛苦。在他看来,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一切所思所想所为都受其支配。在他的专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就如是阐述:“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具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在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主宰,但实际上他将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在这部著作中,很明显,已经说明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是建立在苦乐原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自然将人类置于快乐和痛苦这两个至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只有快乐和痛苦才是人类行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在他看来,快乐的增加或痛苦的免除是人的本性,追求快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初始点与最终目的。 但边沁对快乐的看待主要是物质性层面的,即物质的快乐或物质利益的得失所引发出来的生理感受的快乐,由于快乐主要是物质性的和生理意义的,所以快乐是可以计算的。边沁特别提出了“七种”快乐计算方法,其中包括判断快乐和痛苦大小的四个计算因子:强度、持续性、确定性、远近性,以及最大幸福的三个标准:繁殖性、纯洁性、广延性。边沁认为,可依据这些因素对于某个行为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然而,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的苦与乐,在边沁功利主义看来,只有量的区别。边沁认为,小孩的图钉游戏的快乐与大人从诗中得到的快乐性质上是一样的。把不同质的快乐看成在性质是一个东西,是边沁的基本的重要的论点。因此,边沁主张以最大的快乐的总量为行为的道德标准, 并具体地依赖于快乐的计算,这就显得过于狭隘。 (二)功利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认为,所谓功利主义就是对利益的追逐、获得、享受与满足。当然这里也包括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心灵上的利益追求、获得与满足。他说:“功利不仅仅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生活的追求,也是个人对自身利益之外的他人利益的设定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正义理论异同分析

罗尔斯与诺齐克正义理论的异同分析 ——探索一种更具普适性的正义理论【摘要】:约翰·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打破了政治哲学领域一个多世纪的沉寂,引发了一场关于正义问题的持续讨论,从而为政治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讨论中,罗尔斯与诺齐克两位哈佛同僚之间的论战无疑吸引了最广泛的关注。诺齐克被认为是罗尔斯的最著名的批评者。他于《正义论》出版三年后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矛头直指罗尔斯所构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本文立足于罗尔斯与诺齐克二者的基本正义理论,就其中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理论的若干方面提出疑问,旨在探索一种更具普适性的,或者说对中国更加有借鉴意义的整合性正义理论。 A Study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John Rawls and Robert Nozick’ s Theory of Justice ----- Probing for A Better Explanation of Justice Abstract: John Rawls’ masterpiece --- “a theory of justice” --- was a great shock in 1970s, which not only caused a continuing discussion on justice, but also injected new blood in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Rawls and Nozick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Nozick had his works --- “Anarchy,State and Utopia”---- published in 1974, which was directed against Rawls’“Justice as Fairness”.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is of Rawls and Nozick’s theory of justice, has some discussion on them and on the purpose of probing for a better way ---- or more properly way to China ---- of explanation of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justice. Key words:Rawls, Nozick, Justice, Difference, Similarity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期末考试题

1 诉诸无知是把()作为论据来论证某个论点真。 ?A、 论点 ?B、 错误 ?C、 权威 ?D、 无知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2 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可能造成的主要问题在于()。 ?A、 容易暴露论据弱点 ?B、 对论点描述不够准确 ?C、 不容易找到适合用来反驳的点

?D、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充足理由律是由()提出来的 ?A、 布尔 ?B、 康德 ?C、 亚里士多德 ?D、 莱布尼茨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断定“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同真,则?A、 违反同一律 ?B、 违反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 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D 5 关于因果关系的前后,说法正确的是()。 ?A、 因果关系在结果上是前后继承的 ?B、 因果关系在结果上是前后倒置的 ?C、 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前后继承的 ?D、 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前后倒置的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6 “张三会弹钢琴并且会弹吉他。”以下那个不能反驳这句话?A、 张三既不会钢琴,也不会吉他。 ?B、 张三会钢琴但不会吉他。

?C、 张三会小提琴。 ?D、 张三会吉他但不会钢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 以下哪个不是从已知条件引申出结论,需要注意的原则?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协调性原则 ?D、 从弱原则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蚂蚁是靠什么来记住路线的? ?A、 生长素 ?B、

体液 ?C、 信息素 ?D、 触角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张琳在超市传送带上的食品位置可以确定的是哪个? ?A、 酸奶放在第一位 ?B、 酸奶放在第二位 ?C、 饼干放在第一位 ?D、 汽水放在最后一位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 对于削弱和反驳 ?A、 削弱论据是关键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思维 目录 功利主义的发展 功利主义的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的派别 功利主义的应用 边沁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思维,就是在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本能的首先第一念头反映就是“这事能给我本人带来什么好处?” 人类受制于苦与乐的统治,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这两个主宰是人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基本规律主要是“避苦求乐”,即功利主义原则。(边沁的观点) 功利主义概述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学家有约翰·史都华·米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的发展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 (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他论证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他也认为功利主义能解决常识学说的模糊和前后矛盾而产生的困难和困惑之处。在20世纪功利主义虽然经过摩尔(G.E. Moore)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与英国自然科学家兼伦理学家图尔明(Stephen Edelston Toulmin)、牛津大学的诺埃尔·史密斯 (Patrick Nowell-Smith)、厄姆森 (J.O. Urmson)、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罗尔斯以及澳大利亚的斯马特 (J. J. C. Smart)等人仍为功利主义辩护。

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受了贝卡里亚的思想的直接影响,边沁曾这样说 过:“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初我是从贝卡里亚论犯罪与惩罚那篇小论文中得到这一原理(计算快乐与幸福的原理)的第一个提示的。由于这个原理,数学计算的精确性、清晰性何肯定性才第一次引入道德领域。这一领域,就其自身性质来说,一旦弄清之后它和物理学同样无可争辩地可以具有这些性质。”【1】 但是快乐与幸福真的可以用数学来精确计算出来吗,边沁是这样来论证这个原理的,他认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个个人道德还是政治道德,都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者说是集体幸福感,或者说是权衡苦乐,让幸福最大化,即一句话“功利最大化”。他觉得,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苦乐是人们至高无上的主宰,因此任何道德体系都应该考虑到它们,怎样考虑呢?通过最大化,从而引出“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这一原则。如政府如何为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用它的所有收益减去它付出的成本之后,选择一个最大的幸福,即为幸福最大化,也即功利最大化。 我们先来看看可以用功利主义分析的日常案例。捷克共和国有一个增加香烟消费税的提案,在这之前他们做了一个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让捷克共和国的人民吸烟,能让政府获利,虽然吸烟会给人们造成疾病,随之会增加医疗支出,但另一方面,销售香烟则会给政府带来各项税收,并且因为吸烟造成的早逝同样可以给政府节约医疗支出,减负养老金,减负老人们的住房开支,当把总成本和各项收支分别汇总之后,得出的结果是捷克共和国的财政收入将获得一亿四千七百万的净收益。通过这样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被用数学上的金钱数字来精确计算了。再看福特平托的案例,福特平托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小型车,它的油箱装在车的尾部,如果发生追尾时油箱就会发生爆炸,造

尔雅《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判断部分

尔雅《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判断------对的部分: 1、逻辑理论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同一律的问题√ 2、“15%的爸爸替别人养孩子”这种题目完全是标题党为了醒目而不加限制。√ 3、科学上还没有得到证明的判断可以作为命题。√ 4、反三段论中,对于And关系只要有一个假就行√ 5、做削弱和加强类型题目的共同点是找到题干论点√ 6、第二次数学危机是微积分的产生,即无穷小量是零但又不是零。√ 7、一特得特否的否中“一特得特”是指前提有一个有些,结论就是有些。√ 8、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条件下表达的概念可能不一样√ 9、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属于演绎逻辑√ 10、抽象法也叫言语理解√ 11、矛盾、反对和下反对,必然一个判断是肯定的,另一个是否定的。√ 12.古代印度的“凡言皆妄”表达的也是半截子悖论√ 13.充分条件是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14.反三段论否后就要否前√ 15.充分条件的逆否推理就是当否定一个充分条件的后件之后,也一定要否定它的前件√ 16.证明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活动√ 17.汽车平均每辆涨价一千元,自行车平均每辆涨价五百元未必说明汽车价格增长比自行车√ 18.证明,就是用一个或几个已知为真的命题去确定另一个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19.彭加勒,海丁等开创了直觉主义逻辑√ 20.法国和俄罗斯都是鼓励生育的国家。√ 21.因果关系中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22.不相容选言命题是有并且只能有一部分真。√ 23.联项否定,谓项周延;联项肯定,谓项不周延。√ 24.单纯用归纳进行的证明就是归纳证明√ 25.凡是能构成负命题和原命题之间的关系都是矛盾关系√ 26.小王是小偷,小李不是小王,所以小李不是小偷,这个推理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27、直接起作用的是易位推理。√ 28、区分大小前提的唯一标准是看它包含大概念还是小概念。√ 29、排中律保证思想的明确性。√ 30、削弱和加强的共同点是找到题干论点。√ 31、最基本的判断句就属于直言命题。√ 32、合同中是不能把以后法院的判决结果写入合同中的,否则就是非法合同。√ 33、假设是寻找论证背后隐含的前提。√ 34、二难推理不是所有场合都可以运用的。√

罗尔斯与功利主义

罗尔斯与功利主义 浅析罗尔斯与功利主义20世纪的许多事件都可以在人类历史上占据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1971年罗尔斯发表《正义论》则可被誉为“二战以来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直到今天仍不曾散去,成为研究当代政治学与伦理学不可回避的议题。在《正义论》序言中,罗尔斯明确的表达了本书的目标:那就是继承发扬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的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他从义务论的立场出发,对功利主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一点也引发了很多争议,着眼于探讨罗尔斯对功利主义原则的分析,并回应此方面引来的对罗尔斯理论的批评。一,罗尔斯对功利主义原则的分析。在《正义论》序言中,罗尔斯认为,自19世纪后期以来英语圈的伦理学史上,

功利主义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这一思想体系得以持续存在的理之一就是因为休谟、亚当斯密、边沁、密尔等一流的社会理论家与经济学家,有力地支持了功利主义伦理学。当然,它也受到过攻击,但是批判也只是对部分的批判,没有能提出与功利主义全面较量的伦理学体系,充其量只是用直观主义倡导的一些道德原理补充修正功利主义。因此,罗尔斯在对洛克、卢梭、康德所倡导的传统的社会契约论理论进行一般化和抽象化的基础上,试图克服这一理论所存在的致命缺点,指出要提出取代功利主义系统的正义论。罗尔斯在本书第一编中对功利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意识到,功利主义的形式繁多,而且一直在发展。为了不引起混淆,他“在此描述的功利主义就将是一种严格的、古典的理论,这种理论也许在西季维克那里得到了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概说。其主旨是说,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