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9484335.html,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作者:姚子健

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

摘要: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引导教与学的互动。本文对传播学传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强调设计教学情景,驱使学生多重参与,相互竞争,自主学习,最后达到知识意义建构。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主义理论;多重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传播学》课程是新闻学和广告学本科生的高年级必修课,是面向具有初步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基础或广告学,广告策划知识基础的,对新闻,广告,尤其是媒介有初步了解的高年级学生的后续学科,因此各高校新闻和传播专业普遍开设。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要

建构的思想最早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基于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他把认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建构,即结构的发生与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另外两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杜威和维果斯基。杜威强调教育要植根于真实的经验之中,教育要基于行动。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原来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1]。由此可见,建构主义

理论各流派都十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播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多理论融合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强,既有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分析框架,也有着利用自然科学的数学工具分析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使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铺垫,令学生感到深奥晦涩,不易理解。教师主导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缺乏自然科学训练的文科学生,教师又容易产生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的畏难情绪,最后对教学难点一带而过,不了了之。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 革及实践 摘要: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引导教与学的互动。本文对传播学传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强调设计教学情景,驱使学生多重参与,相互竞争,自主学习,最后达到知识意义建构。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主义理论;多重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传播学》课程是新闻学和广告学本科生的高年级必修课,是面向具有初步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基础或广告学,广告策划知识基础的,对新闻,广告,尤其是媒介有初步了解的高年级学生的后续学科,因此各高校新闻和传播专业普遍开设。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要 建构的思想最早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基于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他把认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建构,即结构的发生与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另外两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杜威和维果斯基。杜威强调教育要植根于真实的经验之中,教育要基于行动。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原来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1]。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各流派都十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播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多理论融合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强,既有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分析框架,也有着利用自然科学的数学工具分析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使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铺垫,令学生感到深奥晦涩,不易理解。教师主导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缺乏自然科学训练的文科学生,教师又容易产生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的畏难情绪,最后对教学难点一带而过,不了了之。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车洪薇 一、建构主义简介 a.含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及教学思想发展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理论。从本质上看,其基本含义主要是关于“知识是什么?”和“学习是什么?”的理论解释。 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 v 起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兴起于近20年。 v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尊奉为先驱。 v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v 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奠定了基础。 v 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理论,以及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尤其值得关注,这一理论在国际上的应用。1996年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及新西兰90年代中小学科学课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德国,基尔大学科学教育杜特博士和英国的利兹大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倡导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科学教育。在数学及科学教育领域运用比较多。 b.主要类别对教育学建构主义而言,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观点用当代美国著名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激进建构主义(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认知的功能在子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和社会性建构主义(在修正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美国的杜宾则以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策略,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因为他人是我们经验世界的一部分。) 2.基本主张: 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形成背景: 建构主义兴起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传统教学与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被誉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1)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生产总值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如今的80-90%以上。一方面,知识的价值日益凸现;另一方面,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是80至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5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人类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多。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够用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书也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竞争淘汰。当今社会,谁掌握学习的先机和主动权,就抢占了生存发展的制高点。 (2)现代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与学习环境; (3)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对新教育思想的渴求;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 1.知识观: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90年代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入我国,并对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的发展是否完善,是否完全适合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却值得深思。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作结构主义。现代建构主义的最早 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认为,学习是 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就是儿童在持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 式(Scheme)持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图式是该理论体系的 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皮亚杰 的发生理解论原理是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后,在对认知心理学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得以迅 速发展。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它不但注重知识 表征和意义过程,同时还注意到构建学习环境以协助学习者建构知识 的意义。所以说,现代建构主义既是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完善,也是 早期皮亚杰等人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综观建构主义各家学派的观点, 我们可将其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知识观:反对客观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有于具体 个体之外,知识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所以说,外部信息在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原有知识联系以前,本身没 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 作用而建构成的。 2.课程观:强调教学要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课程内 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课程设计上要表现给学生整体性的任务,让 学生尝试完整的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建立新知识和 技能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且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其中学生必须在实践和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以看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 首先,积极探索有效能够实现构建主义理念的新教学模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教师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应尽可能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模式。例如,应结合课堂“活动-反思-构建” 的教学活动,采用一些新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游戏、研讨会、探究发现和实践学习,让学生进行积极探究。 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以促进建构活动。新课程 理念注重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构建可实现的环境。所以,应利用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究现实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激发兴趣。因为构建主义学习 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展示和实现自我,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当学生在活动中JavaScript过程, 可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应注重学生的反思活动,帮助他们总结出学习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学 生需要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新学习作出分析、思考、判断和评估,以便发展出新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及时调整、总结和充实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活动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教学设计中。为了落实该理论,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模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影响的反思活动,以帮助学生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应注重学生的反思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探究和实践现实中的情境,最终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协作能力,教师主要提供学习情境和指导作用,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在我校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根底课程的兴趣。 二、建构主义在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教学改革的对象 目前我校设置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八年制招生,这个专业的特点是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以促进现代中医药的开展。首先我们对该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对我校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入学之前均为理科生,在高中学习过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知识。如果我们课堂上只讲解根本理论、根本概念,会使他们觉得大学的医学生物学和高中的没有多大区别,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2〕均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根底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掌握生物学的根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并能将生物学很好的和中医药相结合。 〔3〕均为硕士毕业,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代课程改革的意义在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每当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论 说教学观念更新、在强调学习方式转变、在交流教师角色认知、在讨论教 学设计理念、在描述高效课堂教学特征等教学改革实际问题时,几乎每一 个言说者的“话语系统”中都充满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观点 和结论。那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言必称建构 主义”的现象,也并没有因为一些人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质疑 而消减。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中小学教师和学者们对建构主义教育教学 思想的青睐和接纳态度却更加明显,对其价值和影响的认可不断增强。这 点我们通过网上检索所获取的这类研究文献的数量就足以证明。教育领域 这种有趣的现象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和思想对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做一次全景式扫描和深度透视,以此更加清晰地 思考和把握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影响。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实质性地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建构主义对课程与学习的理解是: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氛围,以此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思维,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主张选择真实任务中的 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火花,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于案例的学习、项 目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行动导向的学习,任务型学习、拓展性学习等,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和学习的意义,从而完成 学习任务。纵览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不难看出,从《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到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课程内容选择、课 程实施和评价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影响。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及多元智力学说同时发力,首先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摘要:每一种学习理论都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诸方面提出的新理念,给传统教学抑或课程理论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将其渗透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确实收到所期待的效果,着实值得我们去反复实践和深思。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意义建构 毋庸置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传统教学带来了福音,理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而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又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与控制。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组织的重要依据,半点忽视不得。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促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也就是说,为了追求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的内容、教的方法及采用的教具等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四个环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知识的动态性与情境性是建构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它的全新理念是: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说,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有其适用范围,须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命题的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需要精心去构建知识体系,从已有知识结构出发,挖掘出新的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原有的知识网络。并在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针对知识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实际任务中求知,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可变化、有弹性,避免过分抽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形成。教学内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没有量的局限,教师给学生传输的不应只是课本知识,还应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生应该学到的是生动丰富的、能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感到充实和满足的“意义的结合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关内容或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评价环节上,教师须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的效果、纠正错误认识,澄清模糊的观念,增强知识结构的清晰度,从而呈现新知识的基点和兴趣点。教师要知道评价不仅仅是说出好和坏,对和错,更多的是热情的鼓励性评价。评价时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对相同知识有不一样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脑子不是空空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而要把他们已经形成的知识或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经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导出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新知识经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不由教师任意捏塑。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应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每次授课前,教师须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非常有影响的学术思想,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它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所赋予它意义却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个体会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它或者说解释它,由于每个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各自所构建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建构主义关注如何以原有知识经验来构建知识以及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的行为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的行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在这些经验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在教师指导下接收、加工和储存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 学习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注重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倡导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习者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习者终身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与习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活动与交往;探究学习;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渊于结构主义(Struction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简单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经验记住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的知识建构活动。他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1]350,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儿童是通过这四个环节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在他看来,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儿童在遇到新的刺激或新事物时,总是先试图运用个体的原有认知图式去同化它,如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暂时的平衡。反之,儿童便立刻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刺激或新的事物,直至达到新的认识上的平衡。因此,皮亚杰强调教育者不能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要把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教育者要注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这就是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社会环境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学习者的身心是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要关注学习者的原有经验,要在了解学习者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学习者确定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并逐步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流派。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 一、引言 1.介绍建构主义理论 2.分析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随机通达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1.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关系 2.英语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的实践案例 3.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四、总结 1.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2.展望建构主义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未来发展 正文: 一、引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知识是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应用。本文旨在分析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重点关注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调整“支架”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分享观点和资源。 3.随机通达式教学 随机通达式教学是一种强调知识多元表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呈现同一知识点,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 三、建构主义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1.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英语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的实践案例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改 革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改革影响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简要梳理了建构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改革中的影响。认为建构主义在当前我国新课改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缺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本文尝试对教育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梳理,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论述建构主义思想对我国新课改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至行为主义的学习论,后又继承了认知心理学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若干思想,以及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思想,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思想。总的来说,从行为主义学习论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强调学习的客观主义到强调学习的主观主义的演变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行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对人们行动结果的强化会进一步影响后继的行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揭示人类学习的经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应),强调“经验乃知识的惟~源泉”,明确提出教育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显然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教育传递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理解及心理活动过程。这种缺陷受到后来的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们的批判。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的自我建构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直接基础。和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刺激等客观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认知主义者皮亚杰(Piaget)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强调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这种认知建构主义观点,教学的目标是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在这个建

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对 教学设计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1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学习观点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试图通过技术的支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创造新的学习方式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新形式。与注重外显行为的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义和类似于计算机操作的信息加工模型不同,建构主义是一系列类似的关于学习和教学的新思想的集合,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只有通过解释自己的经验才能建构自己对现实的理解;学习者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咨询,才能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新知识;学习者只有沉浸在人类文化的语境中,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20世纪90年代迅速流行的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承认,教学设计领域最深远的变化是源于建构主义。他们认为,建构主义原则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虽然建构主义的范式并没有颠覆认知和行为心理学的客观影响,但它对一代教学设计者的影响确实是可圈可点的,与其他关于学习的创新思想一起,必将对这一领域在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习理论的新世纪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与建构主义思潮同时产生的还有有关学习的情境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学习的生态理论、日常认知与推理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所有这些创新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一样都建立在与传播学、行为主义和信

息加工的认知主义完全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在理念与方法上惊人的一致,并具有很多相同的假设和共同的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有关学习的隐喻也从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转变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是实践的参与,由此,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教学隐喻也凸现出来,即教学是创建优化的学习环境、教学是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教学是构建实践共p-]体等。显然,正是全新的学习理念大大更新了教学设计研究者的学习观、知识观以及相关的教学观,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使教学设计进入了一个更加重视回应学习者的需求,更加关注发掘学习者的潜力,更加重视学习现象的社会性、实践参与性,更加面向真实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宽泛的研究领域,各种争奇斗艳的崭新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模型也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被创造出来。 正如乔纳森指出的,学习理论和所有理论一样,都是信念系统。他们试图描述或解释什么是学习以及人们如何学习。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在这场学习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它们不同于传统的客观主义学习观,因其一致性、共同性和连贯性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人们的学习,他们都做出基本相同的假设,并分享相似的关于学习的信念。这是20世纪初学术界对行为主义的共识,20世纪末对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和认知语境的学习观的共识再次形成。这必然会对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拓宽和深化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领域经历了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习的战略转变,从教学设计研究与学习心理学的互动到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跨学科研究的互动,从关注教学和培训场景中的教学大纲制定到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实施场景和非教学干预。 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议题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述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不会空着头进入学习情境。在过去 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与学习内容有关的 知识和一般的日常经验;它不仅包括与新知识冲突的知识,还包括与新知识整合的知识。 当问题呈现给他们时,他们会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根据之前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提出假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 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 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 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合作活动在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 生需要共同探索一些问题,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提问,理解彼此的想法。尽管建构主 义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它并不否认外部指导,即教师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者挑战教师的传统角色,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认 为自己是“掌握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冯·格拉斯菲尔德 指出:“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教授事实,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特定领域构建自己的经验。”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必须从信息演讲者转变为知识教练。他可以是角色模拟者、 顾问、调停者、对话者或提问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 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导师、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 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学习环境,呈现 一种类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情境。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适当地讨论和评估学生的表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和推进器 教学策略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运用到了教学领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 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分层协商教学(layersofnegotiation)、混沌理论模式(chaostheoryid)等(钟志贤,2021)。以下我们讨 论较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它对深化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 作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师生观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并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通常将知识或教材内容看成是对世界的标准解释,是用规范的 语言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被视为教条化的信条。传统教育中教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传授知识关键在于在传统知识观中隐藏着这样的假设:学生学会了这些知识就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进而可以“万变不离其宗”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了。 美国建构主义理论的倡导者舒尔曼(GeoffreyScheurman)指出: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本质的一系列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所以,个体经验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虽然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何理解世界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却是由我们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由于每个人的已有经验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因而在解释外部世界 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观点。即便是对那些得到了较为普遍认可的命题,每个人的 理解也并不一定相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立起来。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只不过是人们目前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较为可靠的解释和假设,它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的、唯一的解释,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这种观点有助于学习者树立起不迷信知识和权威的观念,能够激活学习者 求知的热情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征服困难并向权威挑战。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传统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灌输知识,不能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不仅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还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以人为本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儿童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创立了儿童认知发展日内瓦学派,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所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加坡、德国等许多国家盛行,在我国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它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绝对的。而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知识也不是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也并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此“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2.学习观 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从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及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概念;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后来倡导“发现学习”。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1978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即认知结构同化论(认知学习理论)。卡鲁尔在1963年提出“认知法(或认知符号学习理论)”,指出该理论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S-R)相比它的优胜之处在于培养全面而实际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土义者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也是一种个体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证白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也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相关推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7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1 论文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更好的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而创造有利的教学情景,促进其交流与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是教育教学所一直向往的境界。 论文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 20世纪8O年代建构主义兴起,并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哲学上,建构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知识社会以及科学史的影响。因此正如斯拉文所说:“在教养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他叫法不一,但更多的称他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体学派学习理论在当今的进一步发展,其奠基人皮亚杰明确指出,人不是发端于主客体,而是发端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其核心主旨是知识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来的。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中的图式理论等均对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来探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