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阅读传播和传播理论的书籍必定要追根溯源,读传播学史就成为更全面和深刻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提.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以一种独特的传记式方法来阐述了整个传播学的发展历史,里面贯穿了个人传记、历史、理论三种形式,让我们对传播学的历史和创建有了系统、全面、客观的理解。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和进化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是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三大思想渊源。达尔文和进化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在四个方面:首先,进化论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采纳了一种严格的革命观点,一种进化的机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其次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将库利和帕克那样的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引向社会学领域。再次达尔文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的开展,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他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最后,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现在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这其中也包括传播学学者。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提出了“无意识”现象,并且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分析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学派的传播理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是经验学者思想的一个来源.三大思想本身也相互吸收、互相影响,所以他们对传播学的影响也是交叉的。

第二部分讲“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包括芝加哥学派、拉斯韦尔和宣传分析、拉扎斯菲尔德和大众传播效果、勒温和群体动力学、霍夫兰和说服研究、维纳和控制论以及香农和信息论。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发展,很大原因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美国,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三大学派。

抛却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感触颇深,就是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领域的事,而是多方面的融汇结合,你必须得跳出一个圈子,在更广阔的领域吸收精华。纵观传播历史上的“大家”,鲜少有人是传播学出身的,有的是社会学家、有的是心理学家、还有的是数学家等等,正是因为他们丰富和广阔的背景为他们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做了充

分的准备,也让传播学变得更加多元和充实。由此我想,学习传播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多了解和接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在传播学领域中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第三部分讲传播学领域的建立,谢了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成立研究机构以及对传播学领域建立做出的努力.在第一章时已经提到了施拉姆,而在这一章仍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解他和传播学的创立.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学科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历史条件的推动,还需要历史人物来引导.

其实阅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收获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知识、新观念,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线索。读书是为了思考、读书是为了寻找,在阅读本书时,我也常常会产生一些想法。在读到库利“镜中我”的概念说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我想到,那如果人们不是直接认识一个人,而是通过他人或媒介认识,那就是从别人口中或其他媒介中所描绘的形象,再通过自我对其重新构建,所形成的认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那个人,例如我们对于公众人物的认识,我们并不认识他们,只是通过电视、网络等构建的形象获得他们的信息,加上我们自身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对于同一个公众人物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而这个认识或许已经不是那个真正的人,甚至还相距甚远,这是不是一个“镜中你"的现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粗略想法,正确与否还未待仔细斟酌和考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的另一个方面是它兼顾了专业和通俗,读起来感觉比较轻松,因此虽然有五百多页,但终究在两个星期左右读完了,时间不是很长,还不足以完全消化和吸收,所以还需要一边整理摘抄和获得的思路,一边再仔细理清自己对于传播历史的脉络把握,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重复阅读此书,以寻找到更多的想法.

传播学史参考书目

《传播学史研究》课程参考文献 1.[美]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美]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8.[法]贝尔纳〃米耶热:《传播思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与科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法]让-埃诺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17.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美]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加]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美]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23.[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人物传记读书笔记

人物传记读书笔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给大家分享了人物传记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人物传记读书笔记1 读完这本自传,我觉得他的经历至少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马上付诸行动。他年轻的时候,想要什么工具制造点东西的时候,会直接找源头要,不会整天空等别人来给予,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对于我来说,有时候对未来迷茫甚至困惑,我觉得追根究底还是因为自己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开始奋斗之前,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马上付诸行动,这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最有效的。 二、善于吸引人才,打造最优秀的团队。作为一个领导者,公司的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员工的素质。如果周围都是出色的人才,都是在技术上突出的专业人才,公司的发展将不可限量。乔布斯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没错,但是不管他承不承认,他并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懂的,在技术方面,比他厉害的人比比皆是。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让那些技术比他厉害的人都为他服务。在他的团队里,都是在技术上非常出色的专业人才,这大大保证了产品研发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乔布斯曾经回忆说,“这些年来,我懂得了,要是你有非常优秀的员工,你根本不需要像照看婴儿一样去看着他们。期待他们有优秀的成果,你就能让他们做出优秀的成果出来”。乔布斯勇往直前的决心、力图改变世界的坚定信念及个人魅力吸引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他周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何适当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很好回避自己的短处的确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它能让我们在做事情时大大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三、不让外界过度的干扰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乔布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外界会有质疑,但他仍然有极大的勇气遵从自己的内心和直觉。我想,这是需要勇气的。对我们而言,适当听从别人的建议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受制于教条,如果完全是按照别人思考的结果去生活,那我们就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别人活着。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大胆坚持内心的声音和直觉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吧。 四、不害怕失败,不害怕死亡。乔布斯成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永不服输。丽莎电脑失败了,苹果II成功了,NEXT电脑失败了,麦金塔成功了他有着常人所不能比的激情和创造力,他从来不会被失败打倒,即使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他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当他被诊断为胰腺癌并且被告知只有很短时间的生命时,他却十分淡然,面对死亡的坦然让他能够更加集中精神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上。他很好地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谛。我们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

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必看参考书目

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必看参考书目 一、考试书(必看、必背、必会的最核心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这本书是每个人必备的最经典的基础读本。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我自己也不知道看过多少遍。这本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深入浅出的涵盖了传播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和基本知识。有人说只要看透这本书就能考90分,我觉得不是假话。听说有人全书背诵了。例如11年考到的名解“霸权”、12年的简答“媒介效果研究是什么?其各个时期范式发展如何?”14年专业一的论述题,“新媒体环境数字鸿沟没有超越有限效果的范畴。谈谈你对数字鸿沟的理解”,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依据。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有的同学为了省钱用的是99版的,虽然从目录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实际上书里的材料是有不同的。该节省的钱务必要节省,但是郭书这种超级核心的教材应该买一本新的。 2、《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几乎每一年这本书都有10分以上的题,又是许静老师出的,能不看么?(许静老师今年也参加复试了。) 比如08年的简答题第一题“公共服务广播电视是什么?我国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能建立公共服务广播吗?意义如何?”、10年的简答题第二题“丰裕媒介(RichMedia)和匮乏媒介(LeanMedia)”。都可以在这找到。特别是富媒体这个题,好多人说没见过,这是许书里面组织传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啊,我表示震惊。还有好多例子,就不一一举了,大家务必重视这本书。 3、《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这是本入门级的书,我也在纠结这算是必看还是选看,但是实际上这本书有自己的重要性。例如14年名词解释第四题考到的“发展传播学”,就在最后一章。我写上了萨米尔-阿明和贡德-弗兰克等人估计会有一点加分。这本书也不难,大家过个五六遍估计也没问题。读起来完全没有难度的。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杨奕/何伟佳(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虽然有的人认为这本书编者不出名,有的人认为是专为中传的学生出的,但是我通过对往年真题的分析加上跟前辈的交流,还是义无反顾的把这本书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话不多说,我只能说我把这本书看了不下十五遍。这本书基本涵盖了上述所有书目的知识点并帮助我构建了理论框架。这本是每年都会考到大量知识点,比如09年简答题第三题“组织传播研究的几大流派”就从这书上可以找到,别的书上基本没有。另外14年考研的发展传播学,这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14 年考的简答题第四题“简述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在这里也可以找到。 总而言之一句话,此书极端重要。 4、《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这本书也是我最爱的书之一,但是不适合大家放在前面读,在暑假中期比较合适。这本书兼具深度和广度,可读性也很强,据北大学姐说这本书上了研究生还有人在读。 有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纯粹是素养类的,但是我感觉这本书还是有很多考点的,比如今年专业二考的第四个名解“现代性”就在这上面有。听说好多人都是瞎蒙的,可能没看到这个点吧。事实上这本书上很多很小的点很容易被忽略,很可惜。最经典的就是11年专业一简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是E·M·罗杰斯以传记式记载的传播学直到1960年的历史。这样一本历史教科书式的50万字的著作,按照时间的跨度,分本别类的记载了传播学的起源,在美国的发展及传播学的建立。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传播学在欧洲的起源。把我们引入查尔斯·达尔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马克思这些思想巨匠学术攀登的历程中。从进化论到精神分析学说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批判学派,那时还没有传播学的概念,但是传播学的发端却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乃至马克思在审视工人阶级的异化而总结出的共产主义而来。罗杰斯的这种传记式的描述风格,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传播学。 传播学根植的萌芽是什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进化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机制被引入到诸如群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和社会学中,这些理论的发展促成了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展开,而这正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看,又将传播学引向个人的心理,情感以及态度。弗洛伊德从主观主义出发,通过研究梦境形成精神分析的学说。而这些理论成为传播学的根基(传播学中的理论在个体当中寻求行为变化的力量。)并在随后实验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对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一并促成了传播学的发展。勒温在心理学中的研究比如“场论”和“矢量”的概念既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比如将主观主义重新植入其中,而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向契合),又与传播学紧密相连(“认识既是传播的结果,又是传播的起源。在你心中的东西业是获得的传播的结果,你告诉其他人的东西是来自同一心灵的内容——这些内容正经历变化,并相互发生作用”)。场论中的认识论恰好切中人类传播过程中的相互效益。而从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来看,马克思有一种强烈的受迫害情结,他重视受压迫的人,他是一个建设性的设计者。他及其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被经验学者看做思想和概念的来源。为传播学提供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它为传播学提供了一种社会的观察视角。 第二部分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提到了芝加哥学派,卡尔霍夫曼和说服研究,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和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等。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对于他们而言,要成为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就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一种符号交互论的观点。,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中心的大众传播的模型。现今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反射弧模式(刺激,解释,反应的模式)。这种方式构造了中国式的教育体系,因为中国的教育模式是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善于从整体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对它进行抽象化的阐释,从相互的作用关系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在芝加哥学派中的心理学家J杜威的论证:反射弧的概念是靠不住的,他希望正规教育能够捕捉到孩子的自然好奇心,他认为解释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一个个体学会了一个新的概念,他就会以令人惊人的频率碰到有关那个概念的说明。这也挺好理解的,一个人只能理解他本来理解的那一部分,它是通过有知来扩展自己有知的疆域。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一个小学,在学校里孩子是通过做来学到知识的,比如数学是在烹调和木工经历中被传授的。 香农的单向传播行为的模式有助于奠定传播学的学术领域,比起任何其他的理论概念化的工作来,它更适用于传播学的范式。即为传播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单一的易于理解的明确说明,这些组成部分是信源,讯息,信道,接受器,因此对于传播行为的传播研究可以确定出信源变量,讯息变量,信道变量和接受者变量。虽然香农对于信息论的研究是完全基于数学,他也曾说过人的意义和解释是一种软性数据,它不能被还原为准确的数学公式,传播的符号方面与工程无关。香农讲信息论限于工程传播,并告诫科学界防止将之过于广泛的应用与所有类型的人类传播,然而,传播学者没有对香农的警告给与太多的关注。

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

转: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此书名称叫“新闻思想”,实际包括传播、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 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学史论 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概念 7,《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范式 8,《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闻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9,《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播学研究的几种代表作 12,《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中文版。 13,《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4,《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16,《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 ▲17,《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8,《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符号学 ▲19,《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0,《结构主义符号学》,格雷马斯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21,《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S·霍尔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文版。 22,《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意识形态控制 ▲23,《图绘意识形态》,齐泽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24,《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5,《论意识操纵》(上下册),谢·卡拉-穆尔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消费文化 ▲26,《童年之死——电子时代成长的儿童》,大卫·帕金汉著,华夏出版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传播学史》1000字读书笔记三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朱先生这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着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着作。书目编排顺序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浪花淘尽,剩下的传统文化才是经典,儒道法释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古希腊经典与《圣经》则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泉。让我了解了不读经典传统文化,寸步难行。纵观通篇,朱先生在传统文化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

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的层面。乡土中国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拥有漫长历史的古老中国的一个小部分,而是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文明古国的深层次基础。乡土中国,讲到的也不只是乡村生活,而是通过这个衍生出去,一直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与中国国民的国民性格,揭示的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图景。我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理解传统中国与中国国民性的经典之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关于乡土性的原因和其它,费先生做了这样的描述:“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见传统中国的经济基础以及农业这种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社会特征。

《传播学史》读后感范文

《传播学史》读后感 1949年,随着施拉姆《大众传播学》一书的出版,传播学宣告诞生,时至今日整整70年,并逐渐成为显学。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学科历史的研究、学科史书的编撰和学科历史课程的教学,对学科的建制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播学从诞生之初就奠定了其学科史研究和史书编撰的难度。对于传播学学科历史的研究书籍以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阿芒·马特拉和米歇尔·马特拉的《传播学简史》以及埃里克·麦格雷的《传播理论史》等为主,还有一些从历史角度探讨具体学派和理论的文献。但是,对于这个学科的一个统筹全局的、客观的历史框架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而由宫承波、管璘主编的《传播学史》一书,可以说是对建立这个历史框架的一次大胆而突破性的尝试。通读全文,笔者从传播学学科建制角度,对传播学史研究和书写的发展与未来产生了些许思考。 一、传播学史研究:困难而必要 施拉姆在创立传播学时就表示:“总结像人类传播这样一个领域的困难在于:它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①传播学本身的提炼与总结,便因为传播研究的极为明显的交叉性和边缘性而难度颇大。而传播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本身很大一部分会成为对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和理论关于传播内容的集合,这对于学科史的书写,具有相当大的特殊性,因此传播学史的研究也必定具有交叉、边缘所导致的复杂性。 传播学的诞生,既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自然产物,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

是以施拉姆为代表的学者所进行的学科建构的结果。学科的诞生实质上是伴随着现代性发展的产物,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谈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精神的重大影响,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理性:社会要求人们遵循理性的秩序,在社会分工中理性地承担并完成自己的天职。以哲学为例,其最初并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一个思想专业,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哲学被理性化的社会秩序规训为大学学院中的一个学科和专业”②。同样,传播学从一个领域成为一门新学科,也是一个结构化、制度化的建制过程。而“历史,在诉诸关于我们起源的统一叙述中,通过锁定我们的‘根’来组织和结构化我们的行动”③,学科史的研究成为凸显学科合法、合理性的重要途径。“传播学位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尽管如此,传播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学术合法性长期以来还是不断地受到质疑”④,学者B·贝雷尔森经过观察在1959年声称传播学领域正在衰微,于是施拉姆便立马用“四大奠基人”的历史神话予以回击(罗杰斯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怀疑的将传播学史简单化的做法),力图为传播学正名,由此可见传播学史的研究并不能因为其特殊与困难而搁置。相反,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资源、人生活在传播与现实两个世界之间的今天,即将大显身手的传播学,必须解决是否“名正言顺”的问题,而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对传播学理论本身的探索,更要对传播学的学科史进行清晰、准确的梳理,因为学科史“不仅是学科形象的自我表达,更是提供学科集体认同的重要领域”⑤。因此,传播学史研究亟待获得发展,解决传播学的学术合法性问题。 另外,从一般的学科史研究意义而言,对于学科历史的书写,其实是一个造就经典的过程,历史从来不写无足轻重的事物,因此基于历史研究者对学科成就的考察和自身判断所写成的历史,本身就成为“大浪淘沙”的过程——留下经

传播学书目

传播学专业阅读书目 1. [美]赛弗林·坦卡德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 2. [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美]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6. [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7.[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4年。 8. [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9.[美]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新华出版社,2004年。 10.[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 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1.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 社,2000年。 13. [美]罗杰.菲德勒:《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 14. [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 [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媒体等同》,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通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8. [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19. [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 20.[美]艾英戈、金德:《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英]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 22.[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23. [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 24.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 25.[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 辩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6. [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 27.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28. [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29. [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2年。 30.[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 31.[英]彼德戈丁:《媒介的政治经济学》,1997年。 32.[英]莫利:《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1992年。 33.[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89年。 34.[美]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86年。 36.[美]杰克.富勒:《新闻的价值》(展江译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

传播学史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2009-10-13 11:3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任何想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E。M。罗杰斯
众所周知——或者说我们的课本上众所周知,传播学正如其它的很多学科一样,有着传说中的‘N个奠基人’——通常的传播学史上,N=4。 这四位奠基人级的大神的名字分别是:拉斯韦尔、勒温、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别的学者们说,“是的,就是他们。” 但是E。M。罗杰斯对他们说,“不,他们只是先驱者,威尔伯&S226;施拉姆才是奠基者。”
他们并未将自己看作传播学者,他们的学生也不这么看,他们也没有建立传播领域的学术机构,也没有放弃自己同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关联。
而将那些在一战和二战中,以隐秘的XX中心形式汇集学者进行研究并应用在军事上的现代传播学雏形于战后发扬光大的,实际上是那位提出‘四奠基人说’的威尔伯&S226;施拉姆自己。 曾几何时,B。贝雷尔森这位符号说的代表人物因为拉斯韦尔、勒温、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这四位大神正失去对于传播学研究的兴趣(我恶意的猜测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失去兴趣,而是从一开始他们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就带有军方强制色彩,所谓的失去兴趣,不过是他们‘想要回去’罢了),相继回到各自的原来的研究领域——于是传播学领域在尚处新兴阶段之时,便已走向衰微——当然,任何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在看到这位微须的美国人的这些感叹时,都会以一种未来人的口吻感叹这位著名的学者是多么的缺乏前瞻性——所谓的信息时代,传播学是多么重要啊。(关于这个,看看中国有多少高校赶着时髦去开这门课程乃至设这门专业就一目了然了)。 于是,一切的荣光,在争夺赞助和科研经费的乱战以及常春藤高校的互相攀比之中,由亲爱的新墨西哥大学传播和新闻学系系主任(我不知道他现在还在不在这个职务上),在他的书中用了将近20%的篇幅为那位‘使得传播本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施拉姆装点——这位传播学集大成者二战期间在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与众多学者共事(而且奇迹般的,在战后没有像他的很多同事那样完全放弃这个领域),战后又从依阿华大学转战伊利诺依,又战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一创立传播学系、撰写传播学教材、培养传播学博士(他居然每次都能申报博士点成功!)、建立传播学研究所的传奇经历。 我想E。M。罗杰斯对于三这个‘神圣的’(关于三的神圣,那是圣经学者们经常叫嚣的话题)数字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传播学的起源来自十九世纪中期的是三大理论(当然,这三大理论也可以称为是欧洲三大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对后世传播学的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三个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芝加哥学派。 于是当他一次次的看到自己的专业科目有‘四位奠基人’的时候,他爆发了——为什么是四个不是三个?与其要四个,还不如干脆只要一个。

温暖的教学书单

温暖的教学书单 1、《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本书像是毛姆的读书和学习心得,分为:怎样读书才有乐趣、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毛姆认为读书应当是一种享受,遇到读不懂或者枯燥的内容可以选择跳读,对于一些小说也可以选择节选来看。我们通常会认为经典的书才是好书,而畅销书都是没有内涵的。但是,毛姆却认为因为一本书是畅销书而批评它是非常可笑的。在书籍层出不穷的今天,选择好的书籍来看非常重要,我们应当以淘金的心态去选择。 第二部分是这本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毛姆将一些名人的趣事娓娓道来,仿佛在面对面与我们话家常。阅读完这一部分,我们会发现那些书单上的作者都成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名。 在最后一部分,毛姆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关于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从这一部分,便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他阅读量之大,我们也能够了解跨学科的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2、《人工智能》 这本书别开生面,讲述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人工智能在智能助理、新闻撰稿、机器视觉、艺术、搜索引擎、翻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所选话题非

常有趣,案例生动活泼,再辅以风格独特的文字和准确精美的插入,形象生动准确地科普了当下人工智能相关的热门话题。也让我们认识到,当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必然,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业应该如何升级,才能在新的商业变局到来前抓住先机? 当前,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迅猛,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本书中阐述的诸多人工智能技术在目前视角看来虽然已经并不鲜见,但是本书作者透过人工智能背后带给每个人关于未来的思考却历久弥新。 开卷有益,希望大家喜欢这部优秀的作品,对未来充满好奇,尊重科学,理解科学。 3、《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长子傅聪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xx年至19xx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信中的内容,除了涉及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信

世界新闻传播史读书报告

世界新闻传播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埃弗里特·M·罗杰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者之一,曾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新墨西哥大学传播和新闻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其中,奠定其在当代传播学界的权威地位的主要成就有:他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该领域的中心课题是如何运用传播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他还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 写作背景由他本人说法,其一,随着罗杰斯关于人类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的研究的深入,他对传播学史的好奇心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了传播学史的写作。其二,人们通常认为,传播学是自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这整个过程总的说来是以美国为基地,并由此向世界各国扩散和分化出去的,罗杰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传播学,以后一直活跃在传播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他亲自体验与参与了传播学的理论变更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其三,在学术生涯方面,他与传播学的一些重要奠基人和开创者有着重合关系,彼此一起共事或有过密切的接触,他所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曾经或仍然是传播学的重镇,像衣阿华、伊利诺伊和斯坦福大学,等等。其四,为写作《传播学史》,罗杰斯访谈了许多传播学的大师及其合作和追求者,也与相关学科的权威人士多次进行了交流,如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最有权威的”研究者马丁·杰伊,熟悉芝加哥学派的E·L·法

里斯等;他还广泛利用了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斯坦福、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伊利诺伊、衣阿华等大学的图书馆和档案室。以上几点都证明了在某种程度上,罗杰斯似乎是写作一部传播学史,尤其是传播学早期发展史的理想人选。 二、写作特色及文章内容 正如译者殷晓蓉所写的,罗杰斯这本著作是“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备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又如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赵凯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有中国学者论说:凡著述,有经验性、实用性而无理论性、前瞻性,失之过浅;有理论性、前瞻性,而无经验性、实用性,失之过虚。理论性、前瞻性如树之根、树之干;经验性、实用性如树之枝、树之叶,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将这两者结合、交融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这也是这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专著比较好读的原因所在。”本书在介绍传播学中有名的传播学学者时,注重其人生经历的描写,将其重要理论融入其生涯中,增加了著作的可读性。 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部书中,从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开始讲起,到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美国大学最重要的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讲述了构成人类传播学的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这部书与以往的传播学理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整理汇总

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整理汇总 凯程发布最新中传考研参考书, 中传播音硕士参考书: 科目一:传播理论与历史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塞弗林·坦卡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凯程:《传播理论与历史红宝书:知识精讲》 凯程:《传播理论与历史黄宝书:真题解析》 凯程:《传播理论与历史绿宝书:热点专题》 凯程:《传播理论与历史白宝书:模拟试题》 科目二:传播实务 公共部分:80分 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 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 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 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 凯程:《传播实务红宝书:知识精讲》 凯程:《传播实务黄宝书:真题解析》 凯程:《传播实务白宝书:模拟试题》 各专业指定答题部分: 传播学 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 卜彦芳《传媒经济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传媒教育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英尼斯《传播的偏向》 柏拉图的《理想国》 卢梭的《爱弥儿》 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 波兹曼《娱乐至死》;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 传媒政策与法规

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 广告学 1《现代广告通论》第2版丁俊杰康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中国广告图史》黄升民丁俊杰刘南方日报出版社 3《外国广揭发展史》文春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13版〕 5《新媒体概论》石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公共关系原理》陈先红武汉大学出版社 7《公共关系实务》弗雷泽·P·西泰尔清华大学出版社 8《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中信出版社 9《新媒体市场大变局》周艳中国市场出版社 新媒体 石磊《新媒体概论》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4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坦卡特——补充词条,丰富整理答案的一本很有趣的书。这本书讲的很清晰也很生动,比较好的一本书,表达美国实用主义方法,案例比较详细。但是历年所考的理论性的东西并不出于此书,主要是胡老师那本书的一些美国视点的补充,而且所讲的理论和实例明显带有美国传播学的实证主义风格,但是却是很好的补充和延展的资料。重点从第三章开始,不同模式提供不同方法。因为此书的知识很分散,又不容易形成体系。所以在这里不列纲目,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辅导课。 《传播学基础》段鹏——这本书是完整的集大成,是我很欣赏的一本书。如果你把前面列的三本书通读了以后,你会发现这本书读起来像是读一个巨无霸,把所有的东西都吸收进去了,连词语句子看起来都有点像。其实这种集大成的工作恰恰方便了我们复习,这本书之所以放在后面,就是希望大家在对传播学的历史和理论有了基本了解和大体的脉络之后,用这本综合集成的书来梳理你的知识点和记忆。你会发现好多看过的东西似乎都忘记了,眼熟却不能回忆全面,这本书就可以给你这个过程不断的重现所看过的知识,强化记忆。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是06年的,版本很新,知识也很新,有很多新的部分,比方网络、发展传播学等,真的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整本书都很重要,不分主次,因为我说过这是一本集大成,也就是检验和补充的过程,所以希望同学们不要因为东西多而惧怕看这本书,反而要有好好征服它的决心。如果你能消化掉这本书,理论方面你就已经基本掌握了。 《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这本书是对我国情况的很完整的剖析。很多论述或者简答,涉及到中国两字的都可以参考这本书的内容作为答案的一部分。此书的重点章节为第一、第六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第二章,另外第五部分作为了解。其实内容并不多,却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很多人跟我说,这本书没有用处,不想买。其实所有的问题老师都不需要替你担忧,最直接的关系都在你自己身上,因为是你来考研。老师给你的都是最中肯的建议,如果你在乎的是三四十块钱或者是半个月的精力,那你可以自行考量。所以这本书放在最后讲解,把重点突出串讲一下。 中传传播学的真题哪里能找到, 同学们不用着急,凯程中传辅导班集训营里会细致详细讲解近3年中传传播真题

传播学者、学派以及传播效果专题总结33页

一、传播学者 (一)三位欧洲大师: 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说19世纪三位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间接地影响了20世纪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芝加哥学派中的社会学家为进化论所吸引;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相结合;互动传播的帕洛阿尔托学派通过研究相关传播来反对弗洛伊德的内心理论;拉斯韦尔热衷于精神分析的思考;霍夫兰的说服研究则在弗洛伊德理论那里找到了间接的基础。 1、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对于传播学者来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是达尔文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领域。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 (1)它系统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传播学批评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 (2)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库利、帕克等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引向了社会学领域;库利、帕克说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3)达尔文的理论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 (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 2、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今天许多重要的传播学理论都在个体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如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一致理论、佩蒂和卡尔奥普的态度变化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等。这些理论都假定,个体失衡的、不一致的或不和谐的状态,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而导致了个体行为的变化。 (2)霍夫兰所开创的人格研究的学术传统是从C·赫尔德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而赫尔德学习理论又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3)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了批评的传播研究。例如,对于偏见的研究,在阿多诺等人的《权威人格》中有所论述,它代表了一种以量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 (4)深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帕洛阿尔托小组(Palo Alto group): 帕洛阿尔托小组的研究的是交往传播,他们重视作为理解个体行为的手段的个人与他人的传播关系,完成了从关注个体内在动力向关注个体交往或关系模式的转向。【见传播学派—批判学派】 3、卡尔·马克思:“在任何社会,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资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造就了一种文化,这一文化引起了某种类型的重大社会冲突。”这里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批判性,即社会是不完美的,需要加以改变。 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视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大众媒体,经常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他们认为,在西方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内容为社会阶级关系所控制,媒体成立巩固社会统治的工具。 (二)四大先驱:

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_詹姆斯·W·凯瑞

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_詹 姆斯·W·凯瑞 论文导读::的是,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文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方法论,詹姆斯·W·凯瑞 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1934—2006),著名的媒介批评家、文化历史学者,美国文化研究的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凯瑞就提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他将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套与美国主流传播学完全不同的传播理论——传播仪式观。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1]。与主流的“传递观”不同的是,仪式观考察的不是信息在物理空间中的扩散,而是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它强调的不是控制与权力,而是共享与交流。 陈力丹教授在《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一文中从方法论的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分为“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利”[2]三个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的主流,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求证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技术控制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逐步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英尼斯、麦克卢汉、梅洛维茨等;而结构主义符号——权利学派则包括了传统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如果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我们很难将仪式观划入到任何一个学派中。在仪式观里,既有对经验——功

能学派的方法论产生直接影响的芝加哥学派的影子,也可以看到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关于文化与技术的分析,同时它还体现了英国文化研究的视角。笔者认为,凯瑞教授提出仪式观重新定义了传播的概念,这是一个基础,这一基础上带来的是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的全面改观。正如郭建斌教授所说,仪式观“既是一种理论视角,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既是一种显微镜,也是一种手术刀”[3]。因此,本文将仪式观视为一种研究方法试图对其理论渊源进行解读。 一、以芝加哥学派为基础的传播起源 “从何处汲取源泉,以获得一个全新的传播研究视野……基本上,最切实可行的传统还是来自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从米德、库利到罗伯特.帕克,直至欧文·戈尔曼。”[4]凯瑞毫不掩饰杜威等人对他的思想的影响,并在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传播”一词的理解:所谓“传播”,就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production)、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过程。”[5]凯瑞以“仪式”作为隐喻,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的传递,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6]因而,仪式观下的传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目的是建构一个使交流者能参与其中的和谐社会。 杜威认为传播是人们彼此拥有共同事务以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帕克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