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然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题目分析:内容上讲,突出“敬畏规则,尊重生命”的热点, 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选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文体指导:文体考查书信体,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写微信﹑微博﹑Email,很少写信了。这次作文它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写作,使大家眼前一亮,更能引导学生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它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有话可说;它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水平,有区分度。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书信格式,做到规范标准;其次要精心选取角度,务求恰切新颖;再次要锤炼语言,务求得体感人;最后要匠心独运,写出个性。书信的格式的规范写法:

①标题可以写“给小陈(老陈﹑交警等)的一封信”。

②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尊敬的”等。

③问候语:如写“你好”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④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⑤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或者写祝你学习愉快,工作愉快等。

⑥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统一为“明华”,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

审题:

1、审清材料

2、审清关系

3、审出问题

4、审出道理

5、确定立意

下面,分步解读: 1、.审清事实:

人物:父亲、小陈、警察、网友。

事件: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屡次打电话。结果:警察对老陈进行教育和处罚并公布于官方微博;引起网友点赞或质疑。 2、审清关系:

网友点赞、质疑——官方微博——小陈的行为;(条件、因果)

警察教育处罚——小陈举报——老陈的行为;(条件、因果) 3、审出问题:小陈为何要举报老陈?

网友为何对小陈的行为点赞或质疑?警察为何要把这件事公布于官方微博?

4、审出道理:

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以及公民的责任意识;

警察教育处罚老陈源于交通法规的要求;

老陈被举报源于对个人和他人安全意识的淡漠和责任意识缺失;

网友点赞出于对小陈维护和遵守规则的肯定,质疑是出于对小陈呵护亲情方式的不理解(或许出于对警察公布小陈举报事件的不认同) 5、确立立意:角度:你如何看待小陈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老陈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警察的行为?你如何看待网友的行为?立意:

角度一:小陈对父亲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很温暖。“举报背后亲情在”、“道是无情却有情”、“理性尽孝”等。角度二:批评老陈漠视生命不听劝告的行为。“敬畏法律,珍爱生命”。

角度三:对交警严格执法,我们要点赞。但是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值得商榷,不能侵犯别人的隐私。既要批评教育,也得尊重隐私,注重人性化地执法。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不论从哪个角度,信写给谁,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情文并茂,事理交融,就不失为一篇佳作。优秀例文:

致陈先生的一封信:做个敬畏生命的人陈先生:

您好!

通过网络我对你的遭遇有了些许了解。我想说,如果我是您的女儿,我也会对您进行举报。我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您的行为违反了交规,更因为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将您的家人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您开车时还载着家人。更将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我想和你谈谈,不知道您可否愿意,因为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古诗十九首》又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实在这天地逆旅中,每个人都只是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既脆弱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也正因如此,我们不仅应该时刻记住那份关系到生命的责任,而且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可以避免的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说到这我想起了史铁生,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当他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然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题目分析:内容上讲,突出“敬畏规则,尊重生命”的热点, 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选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文体指导:文体考查书信体,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写微信﹑微博﹑Email,很少写信了。这次作文它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写作,使大家眼前一亮,更能引导学生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它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有话可说;它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水平,有区分度。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书信格式,做到规范标准;其次要精心选取角度,务求恰切新颖;再次要锤炼语言,务求得体感人;最后要匠心独运,写出个性。书信的格式的规范写法: ①标题可以写“给小陈(老陈﹑交警等)的一封信”。 ②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尊敬的”等。 ③问候语:如写“你好”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④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⑤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或者写祝你学习愉快,工作愉快等。 ⑥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统一为“明华”,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

2021年全国高考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作文)答案及详细解析(Word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山东湖北江苏广东湖南福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21年高考语文作文导写分析及范文9篇(三):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分析+命题立意+构思思路+示范文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作文导写分析及范文: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总体评价+材料分析+命题立意+构思思路+示范文篇) 2021全国新高考I卷 适用地区:山东湖北江苏河北广东湖南福建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教你怎么写】 若要树参天,必吸栋梁气 ——2021年高考新课标卷1作文解析 【解析】 一、总体评价: 2021年新高考1卷摈弃了情境化、任务驱动型的热门考点,回归传统的材料作文考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次,作文材料体现辩证性思维,也是与以往只需按照观点行事写作,不需进行思辨,有了明显的不同。 试题提供的强弱转化的辩证观点,既富有议论的话题感,又具有现实的即视感。扣合这个时代的大国强国与小国弱国的关系以及强国滥用强权,肆意妄为,从而引起自身强权的失信失势,最终势必转为至弱的哲理过程。其意必然在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从强者的现象中看到其必然变弱的本质,树立弱小者的自信自强的信心和勇气;从弱小者的角度看,如果要变强,必然要自强,才能变强的道理,可谓入木三分地阐述道理。

2021年全国I卷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7篇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21年全国I卷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7篇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__年全国I卷满分作文七篇欣赏——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7篇 【导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 18年与中国的一同成长广东考生 20__0年至20__年,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20__年至2035年,同样是一个十八年的跨度。两个十八年,成长的是两代中国的未来;一个三十五年,成就的却是一个伟大、走向复兴的中国。 作为启信者的你和寄信者的我,同样有一段美好的成长经历,而与我们一同成长的中国,在今时与在未来,必定有着千差万别。 千禧之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中国的我,见证了许多许多中国在新世纪写下的篇章,牙牙学语时,杨利伟乘神州探苍穹,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历程;总角之年,看到了电视屏幕上点起的奥运圣火,桌上的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互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量子通信的突破,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快捷支付的广泛普及等等,至今仍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慢慢站起来了:高铁由输入变为技术、中国标

准的全套输出;面对别国的攻击,我们敢于举起铁拳,予以反击。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一路走来,既不泛磕磕碰碰,更多的是繁花似锦、暖阳和风。 那么你呢?十八年的成长,你又和我们的中国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呢?我想着你的日常生活的情景,大约如此;早上起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为你端上早饭,打点细节,电视上播报的新闻中告诉你又多了好几位拿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文学家;上学校你坐的是早已广泛普及使用的新能源汽车;走进便利店,里面空无一人,你不用掏出钱包,用语音指令挑好商品,在走出去的那一刻刷脸完成支付……我想你一定会对我说:没错,这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是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 可是,在中国走向繁荣之际,我也想你请你不要忘记,祖国走向强大的路上,不能没有你。中国的美好之歌应该是由千千万万个你和我一同谱写的。过去,祖国养育了你和我,伴我们一路成长,那么未来的多少个十八年,我们也应该携起她的手,走向未来。 十八年,我们与中国一同成长;在未来,我们还会一路相伴。我们已然长大,鹏鸟展翅,当助祖国终铸辉煌!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本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紧扣材料,中心突出,内容丰富。

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试卷分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试卷分析 通观今年的多个作文题,其实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站在新百年节点,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每道作文题背后都非常讲求思辨性。 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如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借体育谈强弱的辩证关系,也告诫强势者不可沾沾自喜,不能穷兵黩武,滥用其“强”;谆谆鼓励弱势者不能自悲,应当奋起直追,变弱为强。 1.五育并举,整体渗透。 教育部门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是落实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体育和美育的实施做了重点和细致的部署。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在引导“体育”方面,精心设计,富有匠心。

2.“新高考”题,有新特点。 全国作文题,从2015年“大学生小陈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开始,都属于“任务驱动型”,书信、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观后感都写过,从备考来看,就差辩论词和倡议书没出了。固化的写作模式已经让考生和老师身心俱疲,产生审美疲劳。 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却耳目一新,不再是所谓的“任务驱动”,而“任务”却在其中;表面上不再是纯粹的大主题大背景,但同样可以“小中见大”,又重新回到2015年前全国I卷的“新材料作文题”的轨道上。其实,这些年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高考题,基本上都是“新材料作文题”。有的学者着意强调并大力推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经过多年实验比较,“新材料作文题”似乎更符合作文教学规律、更贴近中学生的作文真实状况,因此生命力更加强大。 3.表面体育,实则强弱。 这道作文都要求考生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找准目标,服务时代,做无愧于时代的青年。从体育入题来谈强与弱,要抓住体育的“启示意义”。五育并举,把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对以往更多注重智育的纠偏,要谈体育,但不能只谈体育。如果只谈体育,格局未免显得太小。作文材料是“体育”,写作时肯定可以联系作文材料,但不能局限于体育,因为作文材料仅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否则就成了“就事论事”的文章,不能进入一类卷。命题人的用意是希望考生领悟其中的“启示意义”,因此最好写成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读后感。只是这个“彼”和“大”的“度”一定要拿准,这也是考场作文中部分考生和部分阅卷老

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英语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2021全国新高考I卷英语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全国新高考一卷使用的省份也很多,本文预测了全国新高考 I卷英语作文题目,来看一下! 全国新高考I卷英语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1全国新高考I卷英语作文题目 题目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网友Peter参加中国象棋网络挑战赛获得了一等奖。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封英文电子邮件向他表示祝贺。 1.祝贺他获奖;.肯定他付出的努力; 2.询问何时方便,在网上切磋棋艺。 注意:1.词数100左右;.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2.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范文Dear Peter,

I am writing to offer my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to you on your winning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hinese Chess Network Challenge. As your friend,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how glad I am at your success. “ 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 " For these y ears, you' ve shown GREat interest in Chinese chess and kept on prACTicing it every day. Not only have you read many books about Chinese chess strategy, but also you have competed in all kinds of Chinses chess contest. Finally, you succeeded in wining the online competition! So I' m so happy that you become the champion of this network challenge. At last, I hope to play Chinese chess with you so that we can make proGREss together. Please tell me when you have time. Congratulations again. Yours,Li Hua 2如何写好高考英语作文.审题 拿到题目后,手中拿铅笔,手脑眼嘴并用,开始审题。看题目的要求是什么,要点是什么,特殊要求是什么。譬如你是叫李华,

2021高考作文真题:真题剖析及例文

2021高考作文真题:真题剖析及例文 20xx年高考真题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60分) 走出小屋,因为窗外有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 请你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进行构思,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文字寓意浅显,围绕“开”“囚”“放飞”“常规”“套子”等角度来写,都符合题意。你从小处立意写人:“放开心灵,与外界沟通”、“小屋为封闭,蝴蝶唯美,走出小屋,去寻找美丽、自由”“打破牢笼,追求自由”;也可以从大处立意写国:“要抛弃闭关主义,实施改革开放”“走出去,请进来”。还可以嬗变为“读书”话题写:“走出铁屋子,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打开方塘,引进活水”总之命题人是引导学生要走闭塞,投身社会,追求美好,不要自我禁锢!此题难点不在于把握题意,而在于如何避免平庸,如何写出新意。 反向立意,把“一只美丽的蝴蝶”理解为“美丽的诱惑”,生发出“坚守自我,拒绝诱惑”的感想,固然有标新立异的效果,也不违反作文要求(却不是最佳立意),但从应试训练的角度来看,除非有很好的构思和语言表达能力,否则还是按照材料的主旨和倾向来立意更为妥当。在缺乏新颖独特的内容和富有意味的生动细节的情况下,很难写出高分之作,一般来说,是比较乏味的,分值要低一个档次。要追求独特,要高人一等,可以在角度、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下工夫。例如,有篇考场作文就写到下列材料:李白,走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封侯梦,去游山玩水。陶渊明走出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去躬耕终南山。陈晓兰走出潜规则…… 庞涓、周瑜、海子不能放开自己的心灵,而走向极端,多面论证,材料翔实。 从考生情况来看,很多考生不能将文意读懂,写成“选择”“环保”“放弃”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少考生反弹琵琶,但华而不实,也痛失高分。

作文分析及优秀下水文(全国卷1+卷2)-2021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分析及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分析】 一、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司马迁的评价和孔子的评价各侧重其中一点,可以说代表了历史上对于人才问题的主流认识,具有高度的参考性。学生可以就这则材料中关于人才建设的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思维和理论水平。 新时期以来,国家的人才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奖励,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一些具体领域,重视人才和争夺人才的风气也是愈演愈烈。去年南方高薪招聘人才的争议,过去各网购平台对于人才的竞争,都可以说明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奖励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的时代新风尚。

此次试题的考查形式依然满足了任务驱动性作文的诸多要素,考题设置了特定情景:班级读书会讨论问题;明确了写作对象——对管鲍和齐桓公三人中感触最深的一个,确定了发言稿的应用文体。 虽然选材避开了抗击疫情的社会热点,但也抓住了时代脉搏,关注国家人才发展的大战略。此次作文的命题贯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对提高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良好品德,努力成人成才具有积极作用。 1、首先,要注意形式指令——“发言稿”。“发言稿”是读书会现场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要注意互动,不能“自说自话”。 2、其次,要注意内容指令——“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感触最深”,其实就是这三个人都让人感触深刻,但是,相比其他两位,第三个让人印象最深。因此,写作的时候,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权衡,最终得出“印象最深”者到底是谁。 3、最后:本题适合采用议论文形式,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观点要鲜明,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要求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班级同学,所以,发言稿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容易引起歧义或谐音的词语,最好运用大众语言。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 注意了以上事项,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立意: 第一种立意:对管仲感触最深。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说明,管仲有真才实学,是能够让国家兴旺发达的“真凤”。齐桓公的胸怀、鲍叔的“知人”,对齐国来说,当然重要。但是,在“硬实力”“真能力”面前,这些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硬实力”“真能力”能对其他素养形成降维打击。所以,对管仲印象最深,可以抓住管仲的才华和能力做文章,强调其对齐国崛起(称霸)的重要性。 第二种立意:对鲍叔感触最深。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解析及范文

2021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解析及范文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该作文命题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百年的节点上,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综合性很强。材料设置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首先,题目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

2021新高考一卷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话提示了作文的中心。强不骄傲,弱不悲观。 从形式上看,命题人直用伟人的论述,摒弃直白的事例和事迹叙述,让考生从中获得启示,有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从内容上看,这个材料表面上专业性很强,涉面狭窄,谈的只是体育;但又绝不仅仅是体育,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任务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这就暗示考生不能就事论事,仅仅谈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是肤浅的,或者说没有切中肯綮。第二句话明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体现考生的感悟和思考。而感悟和思考,要由材料生发。从任务上看,这个要求与我们平时训练的“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不一样。“启示”二字是命题者暗示考生,写作不能拘泥于原材料,要以“体育”为思维的触发点和出发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发散”。 文体选择 对于这篇文章,强与弱互相转化,这方面的论据很多,信手拈来,因此选择写作议论文最佳,如果写成记叙文体有一定难度。

2021高考作文真题解读:新高考卷Ⅰ卷作文(题干解析+主旨总结+立意参考)

2021高考作文真题解读:新高考卷Ⅰ卷作文从“题干解析”,“主旨总结”,“立意参考”等三方面进行解读。 新高考卷Ⅰ 卷 一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 写作指导 ① 题干解析 阅读材料之后,很快就能发现本题的关键词是“强与弱”。 根据材料的出处是《体育之研究》和材料开头的关于身体的表述,可以读到“强与弱”最显著的第一层意思指的是体魄上的强与弱。 但是,题干也告诉考生,这段材料中含有“启示意义”,这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不要仅仅停留在这段论述表面的主题,还要从体育锻炼这个切入口中读到强与弱背后深层的内涵。 材料的第三句话所表达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可能转为弱,弱可能转为强;强者“滥用其强”会变弱,而弱者“勤自锻炼”则能变强。 不难发现,这句话的论述核心是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即强与弱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魄的强与弱这一具体的主题逐渐被提炼为抽象的、普遍的哲理。 材料的最后两句话是对前三句话的总结与升华,是解析本题立意的关键。

在事物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强弱可能发生转换,因此,强者切不可因自身的强而自满,弱者也不应因自身的弱而自卑。即使一开始居于下风,未来也可能变得强大。 至此,可以看出强与弱的哲理不限于描述体魄:青年的身体可以通过锻炼而变得强健,青年的精神也可以通过磨砺而变得强大。 材料实际上是借体育论述了“青年当自强”的道理,这是材料的第二层意思。 强调家国情怀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导向,因此本题材料的历史背景也需要注意,这是本题暗藏的立意指引。 根据题干介绍,《体育的研究》一文发表于1917年,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主义的压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觉醒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期望通过对国民进行启蒙以实现社会变革,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目标。材料出处《新青年》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结合上述背景可以发现,“弱者”其实是指当时的中国,而“强者”则隐喻欧美列强。强与弱的第三层意思超越了个人,直指社会家国。 当今中国快速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与机遇,我们青年作为祖国的栋梁,应“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断奋斗,报效祖国。 由此,“青年当自强”的个体奋斗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与“中华之崛起”的民族复兴目标相统一。 ② 主旨总结 青年应自信自强、不懈奋斗,不因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因挫败而妄自菲薄,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心怀家国、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③ 立意参考 (1)青年当自强,为国作栋梁 (2)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 (3)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考作文全国乙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分两层。首先以汉代扬雄的射箭之喻来说明实现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然后命题人对杨雄的射箭之喻加以诠释——加强修养就是“弓“,端正思想就是”矢“,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就是“的”,付诸行动就是“奠而后发”。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这正是题目给定的立意方向。考生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中的“义”指确定的目标,不可以理解为责任担当;二是这个解释中的“并”字把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确定的目标、付诸行动四者界定为并列关系。考生要从材料出发思考当代青年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问题,不可以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的身份是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追求理想““当代青年”是两个很重要的限制,考生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当代青年的角度,由上述材料思考当代青年追求理想的问题,要针对材料中的修身、矫思、立义,行动思考当代青年理想追求中的问题;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身的理想追求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体现“我“的认识、体验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不管是杨雄之喻还是命题人的解释,都在引导当代青年追求理想,考生身份为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要特别注意“追求理想”“当代“两个定语,考生写作站位要高,要突出时代精神,把自身的发展融入时代洪流,体现一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考生可以从认识层面谈当代青年理想的追求涉及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也可以从实践层面谈怎样修身、怎样矫思、怎样立义,怎样行动;也可以综合立意。 2.联想思考开放。针对修身,可以思考修身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性,修身的方式;针对矫思,可以联想当代青年中有哪些需要矫正的思想,比如佛系,躺平,丧文化等等,这些思想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危害?当代青年应该怎么样做……可以展开正反对比论证,以激浊扬清;可以联想当代青年或革命前辈实现理想的事例,烛照自身;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增加文采和说服力,联想和思考的内容是丰富开放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理性思考自己对理想实现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的认识,写成议论文;也可以结合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体验和思考,写成记叙文。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解题 本题目为多元关联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除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还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引导青年一代思考自身发展问题,提升其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弓矢的’的智慧启示”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融入试题之中,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全面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无形的思想启迪、文化熏陶。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2021全国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21全国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刚刚,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名师和著名作家进行解读。下面是2021全国各省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欢迎阅读。 名师解读全国卷I 全国Ⅰ卷(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21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21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21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21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 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 2021高考作文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情理之中是因为和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是一篇带有明确任务指令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即任务指令里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机遇和机缘、使命与挑战。同时也要求考生发挥想象,给2035年的十八岁青年人写篇文章。 意料之外是因为作文材料给了7则材料,这七个材料的融合性没有2021年那么强。 梳理这七则材料,既有联系当今考生实际的:“千禧年宝宝”,又涉及到社会时代大事件,

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还有科技与社会发展:天宫一号,精准扶贫,村村通。又涉及到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如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 今年的全国卷一,考查学生的思维的综合能力,聚焦性,多材料组合的逻辑与思辨,考生可以扣住材料的两三个点,提取核心关键词即可,如时代追求与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与精神的提升。从对时代大事件的关注可以谈一谈青年在时代大潮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去创造,等方面,选择性较大,学生思维空间较大。 2021高考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身边大事,注意各事件的关联,建立思维联系,由于各个材料之间包容性不强,所以考生选择切很重要,个人觉得2021年高考作文较2021年略微增大。 人物简介:沈胜方,华师一附中语文骨干教师,武昌区十佳班主任,武汉市高考备考语文核心业务组成员,多次参与高考作文阅卷,指导学生多次在作文比赛获奖,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异。 解读江苏作文题目 2021江苏高考作文:鸟语花香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解读:江苏的作文题应该是近年感觉最好的,生命是语言,事物是语言,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都有话可说,都能找到表达的对象和方式。其次,大题小做,切入点可以小而深入,写一个人写一件事都能扣题并纵深拓展。第三,不建议写议论文,语言论点更多属于学术的范畴,应该避短扬长。第四,写记叙文要记得回眸一笑,扣题,不要让人物和情节离题走远了。 人物简介:,男,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理事。著有长篇及中短篇小说选十三本。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长、中、短小说若干,小说七十多次入选选刊和年度选本、年鉴,并数次进入中囯小说排行榜。曾获2021年人民文学奖\第四届和第五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第八届南京金陵文学奖\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2021-2021双年奖\2021《小说选刊》年度奖\2021《人民文学》年度小说奖\《北京文学》2021年~2021年优秀转载作品双年奖\2021《创作与评论》年度文学奖等奖项。2021年,应邀赴哥廷根大学为驻校作家。 此外,邀请了部分作家进行点评,如下: (2021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山东、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

2021高考英语作文点评及详细解析(新课标I卷)

2021高考英语作文点评及详细解析(新课标I卷) 我是万能的木子,一个有腔调的英语老师,所带学生高考成绩很多都在140左右,也有一些基础一般的学生考120左右,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惑的你们。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高考英语作文的题目为: 假定你是李华,你校英文报“外国文化”栏目拟刊登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的短文。请给美国朋友彼得写信约稿。 一、要点如下: 1、栏目介绍; 2、稿件内容 3、稿件长度:约400字 4、交稿日期:6月28日前 对于书信作文强调两点,简单&通用。需要注意书信作文三段论,把中间段的要点部分用出彩的过渡词做链接,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二、写作提纲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我们上面提到的注意点,列出提纲: 第一段:问候+写信背景(我校办杂志)+写信目的(套用十大书信之“求助信“写法) 第二段:主题句+拓展句1(介绍外国生活)+拓展句2(介绍外国节日)+拓展句3(不少于400字)+拓展句4(6.28前交) 第三段:我希望(你能帮助我)。我相信(大家会喜欢你的文章)。感谢你(读我的信)。请回信! 三、名师范文 Dear Peter, How are you doing? (问候)Recently, our school newspaper will started a column about western life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our interests, broaden our horizons and enrich our afterschool

life.(写信背景+白银裤衩+八大万能利)As a result, I am writing to ask you to write an article on it. (写信目的) Hopefully, you could do me the favor.(六大结尾句之一)I have the confidence that everyone will like your article. (六大结尾句之二)Thanks for reading my letter in such a hot summer.(书信必备结尾句)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and your article.(书信必备结尾句) Best wishes, Yours, LiHua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写作示例

[全国卷]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写作示例【试题分析】 我认为2022年度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有以下特点: 一、写作内容的延续与创新 《全国卷》2022卷的作文题目是关于当前中国的12个关键词,而2022则给出了这一年的7年和重大事件。从连续性的角度来看,仍然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中国的改革 发展和时事。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就要融入时代,要求考生扎根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 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异,2021年的题目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变化,如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而2021年的题目却是在回顾过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17年以后,这样对考生写作的要求不仅仅是了解我们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还需要考生发挥想象,设 想一下十几年后的情况。 二、写作语境的延续与创新 交际语境最近几年备受命题人的青睐,这既可以避免以往那种“无病呻吟”式的滥抒情,又可以避免“空发议论”式的说假话,当然主要 是为了防止主机结构。可以说,2022井的作文题目从2022开始延续了任务驱动作文 的命题理念,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2021年全国一卷出现了给事件中的任一方写一封信,使得当年的考生着实不适应,许多老师在2021年的备考中着重复习书信,结果2021年考出了《赏与罚》的漫画,又使得一部分考生措手不及,就在大家都觉得高 考作文命题又回到材料作文的老路时,2021年却出现了非常明确的交际语境的写作要求,“给外国青年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不仅给出了交流对象,连交流内容都做了非常明确 的要求。因此在2021年高考前,我一再告诉学生,今年的高考作文应该还是会在交际语 境上做要求(请看6月4日我的公众号,有比较详细的对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的分析)。分析今天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给2035年时18岁的人读”,这就明确地指出了 作文的写作对象。 在创新部分,2022要写给外国青年;2022是17年后写给新一代年轻人的请求。2022,需要联系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来介绍当前的中国;2022,需要结合特定时代的重大事件来书 写现在的中国和虚构的中国。2022是引言,2022是人们告诉年轻人“过去的故事”的一年。 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我对今年作文题目写作时应该注意的几点想法:

2021年高考语文 全新高考Ⅰ卷作文真题解析及范文

2021年高考语文全新高考Ⅰ卷作文真题解析及范文(适用地区: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作文题目共分三段,第一段是材料段,具体引述了《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的部分内容,也是本则作文审题的关键。第二段是任务段,规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第三段是要求段,阐明写作要求。 材料段开始点出这是谈的“体育之效”,这一点对学生会有干扰,很多同学就可能就体育来谈体育。这里所说的意思,不是不能写体育,而是不能仅谈体育。因此,也提醒学生,看材料不能“只见木不见林”。紧接着谈人的身体是一直变化的,暗示体育可以让身体产生变化。“生而强者……而为强”句,强调体质的强弱是可以转化:强者依赖自身之强不爱惜身体,身体总有一天会弱下去,同样,弱者如果能坚持体育锻炼,身体也能强健起来。最后指出,人的体质强弱可能是先天的,不必喜悲,最为重要的是后天的作为会改变这一切。 任务段“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句把材料段的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也就是说本作文题的重点在写启示意义,而不是就材料谈材料。“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任务指向很明确,必须结合材料,抛开材料段的相关内容,大谈特谈“体育的强与弱”的问题,都应该没有完成任务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句虽没有明确任务情境为“青年”,但考场

2021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全国乙卷作文(题干解析+主旨总结+立意参考+下水文)

2021高考作文真题解读及下水文:全国乙卷作文从“题干解析”,“主旨总结”,“立意参考”等三方面进行解读。 全国乙卷 一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 写作指导 ① 题干解析 2021年全国卷乙卷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试着拆解材料的内容构成,总共四句话。 首句为总起句,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倾向。我们可以从中划出关键信息“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后面提到理想追求包含“方法”、“路径”、“目标”等不同环节。 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围绕一句古文——“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展开。 扬雄以射箭为例,认为实现理想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为理想确定目标,且保持目标的正确性;付诸实践。 第四句,也就是题干要求,仔细阅读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行文的关键点:主题所面向的对象为“当代青年”,限定方向是“追求理想”,而我们的论述侧重在于从材料中剖析的“启示”。 因而,我们在行文论述时,可以以所熟悉的“新时代青年”、“青年理想”等话题为基本立足点,再从“实现理想的四个条件”中,选出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切入,展开论述。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四)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四)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这道作文题没有具体交代情境的限制,也没有应用文体限制,只要求写出对材料的感悟与思考,有别于以往的情境下任务驱动型作文,属于阐释类材料作文题,要对作文材料进行阐释与发挥。 2.典型任务的限制。“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是命题人针对材料情境所给的立意引导,要求学生打开视野,举一反三,由材料生发开去,考生不能只看到“体育之效”,忽视其启示意义,就体育谈体育,但感悟与思考的生发点也不可脱离“体育之效”的论述。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不必自喜也”、”不必自悲也”、“滥用其强”分别是对错误态度与做法的否定,“变而为强”是从效果上对“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做法的肯定。“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是总体上对材料中有关“体育之效”观点的现实意义的肯定。考生写作符合这些价值判断才符合题目的价值取向。 命题人选取了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育之效”的论述,材料核心指向“强弱并非天注定,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要正确对待强弱”,倡导鼓励当代青年深入思考一些宏大命题,例如国家民族命运,鼓励当代青年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奋发有为,与新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自由。材料中毛泽东有关“体育之效”论述的启示是丰富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均适用于此理,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也适用此理,因此立意的角度是多样化的。考生可从体育与强弱的关系入题,可重点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可进行强弱关系的哲学思辨,也可论述滥用其强的后果,只要言之有理,皆可成立。 2.联想、思考和选材是开放的。由材料中“滥用”,考生可以联想相关的典型素材,或正或反,思考其弊;扣住材料中的“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可以正反联想有关典型素材,思考其利,应该说联想、思考相对自由。材料的选择也是相对自由的,考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选取自己身边现象进行说理论证,例如时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而青年躺平、佛系、丧等现象;也可站在国家角度,对强弱关系进行历史层面上的思考;亦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对强弱之道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因此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必须要从材料出发进行论证,切忌抛开题中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3. 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侧重感性,可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侧重理性,可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文体特征必须明确。考虑到考场写作难度,建议选择议论性文体进行写作最佳,如有高超的情节组织能力和叙事能力,选择记叙文体可能会更为出彩。 解题 这是一道阐释类材料作文题。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辨的能力。考生要准确审读材料,排除干扰,方可切准题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