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作文讲评

高考作文讲评

高考作文讲评

高考作文讲评

题一:对下面材料中第三个砌砖工人的成功发表议论,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

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

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

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人一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命题意图:只要求对第三个工人的成功发表议论,引述材料当有所侧重。通过这项写作训练,掌握依题引述材料的技巧。

立志与成功(优文)

曾经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最终,前两个工人仍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获得成功——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可见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伟大的志向。

立志就如在人生道路上树起了鲜明的目标,给成功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试想,如果第三个工人没有一个志向——“建筑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他能够成功吗?他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吗?的确,立志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前提。不难想象,一个人倘若漫无目的地走完人生道路,那么,最终免不了成为高尔基笔下那种只求“活过一天——阿弥陀佛”的庸人。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立一个目标、一个志向,并为之去奋斗,去进取。我相信,等待我们的将是辉煌的明天。

立志,就会有动力,就能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奋斗。正是“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这一伟大的目标,使第三个工人有动力去奋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当代保尔——张海迪和其他优秀青年,他们之所

以能在困难挫折面前与命运搏击,成了生活中的强者、成功者,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志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息。这一伟大志向,给了他们动力,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立志,就会有毅力,就会为成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三个工人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回顾历史,我们不会忘记,明朝的李时珍立志为病人解除痛苦,花了整整三十年的功夫,终于写成一部中药巨著《本草纲目》,这又需要多大毅力啊!无志不可取,有志为雄杰。新时代的青年人有旺盛的精力,有火样的热情,因此更应该早早立志,去争取成功。第三个工人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成功须立志,立志可成功!

[评语]这篇作文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把引述材料的重点放在第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上,做到简洁、有度。第一自然段对原材料作比较科学的处理,使行文句式有所改变,有简洁利索之感,而无照搬材料的呆板之嫌。在论述过程中,不是抛弃材料高谈阔论,而是紧紧抠住“建筑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一语,充分阐明成功与立志的关系。同时,作者还注意到在适当的地方点及材料,颇合材料议论文写作的法度。由于引述材料得法,文章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论述的中心十分突出,完全可以评为一类卷。引述材料在评卷时虽然没有单项指标,但为作文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要为这篇作文在引述材料方面评等级,肯定可以得到“优”。(乙平)

谈理想(差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有了理想才有了奋斗目标。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一个说:“砌砖。”

另一个说:“赚钱。”只有第三个工人回答道:“我在建筑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而其他两人一辈子都是砌砖工人。因此,理想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先决条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

树立正确的理想首先要明确理想的涵义。听谓理想,就是指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如果理想脱离了实际,那就要陷入了

空想。美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经试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这脱离了实际,结果他没有获得成功,反而使得他倾家荡产。可见,理想是必须有根据的。

其次,树立正确的理想必须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理想的好坏,关键在于对未来事物的看法。如果对未来事物的看法是积极的,那么,这样的理想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有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为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有着“去振兴沉疴已久的足球”的马拉多纳而成为球王,有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雷锋而成为劳动模范。这告诉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好的理想,就必须积极地看待周围的客观事物。

树立正确的理想还必须细心观察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有规律性的,我们只有细心地观察客观事物,才能够对未来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马克思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终于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由此可见,细心观察客观事物对树立正确理想的重要性,我们青少年,更应当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树立正确的理想。

总之,通往成功的路是漫长的,而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

[评语]本文引述材料不合供料议论文写作的法度,除第一自然段引述材料推出论点外,其余各段既不见引述材料,也不见点及材料,作者完全撇开供料侃侃而谈,有较大的随意性。第三自然段例证不能为观点服务。评为三类卷。(乙平)

题二: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报载,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马路廉价商品市场内设立全国首家“假货专卖店”,专门低价销售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打假罚没、经质检鉴定有使用价值的假货,大到冒牌的电视机、建材商品,小到假高档名酒、名烟,应有尽有。

对此,人们或称赞,或指摘,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伪劣假冒物品被拉出示众,当场烧毁,当然可以表明“打假”的决心和气魄,但

毕竟有一些是可以利用的,都付之一炬,是一种浪费,不如卖个低价。有的则说,过去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要转许多弯子,存在一定难度,如今有了假货专卖店,假冒伪劣物品可堂而皇之地出售给消费者了,这岂不是助长了“造假’’?

命题意图:这道作文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分析问题时如何引述材料却是本次训练的重点。分析要立足于材料,但又不能长篇累牍地搬用材料,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引述材料的技巧。掌握分析型议论文引述材料的窍门,是本作文命题的训练目标。

“假货专卖”之我见(优文)

市场之大无所不有,然而假冒伪劣商品也乘机悄悄进入了市场,“打假”成为工商部门的紧急行动。哈尔宾市道外区中马路廉价商品市场设立了“假货专卖店”,专门低价销售打假没收的有使用价值的假货。我认为这确是一种“打假”的高招。众所周知,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充斥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蒙住了顾客的眼睛。由于顾客的眼睛被蒙住了,他们辨不清真假。就十有八九吃了亏。现在好了,推出“假货专卖”,把伪劣假冒商品拉出来示众,不就提高了顾客对假货的辨别能力吗?只要顾客懂得辨识真伪,那么假货在市场上会站得住脚根吗?那时候它们无人问津“形影相吊”,就只好灰溜溜逃跑了。

其二,设立“假货专卖店”有利于适当地让“名牌热”降温。当今社会有青年总喜欢穿“名牌”,赶时髦。假冒伪劣商品就乘虚而入。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只要标上“进口”、“名牌”的字样就身价百倍。其实这不就是拿“名牌”坑顾客吗?“名牌”炒得太热了,假货可乘机脱手的机会就多了。让“假货”来个专卖,就可以使那些“追名牌”的顾客冷静冷静,瞧瞧买的货是“名牌”还是“假冒”。看来,设立“假货专卖店”的确是件利民的好事。

第三,让有使用价值的假货低价出售也可以节约社会财富,何必一定要将伪劣商品付之一炬,才算是表明“打假”的坚定决心和大公无私的气魄呢?其实上,都将它们一把火烧了,这是浪费。诚然假货是假冒伪劣之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伪劣品而全部否定它的使用价

值。历史上项羽一把火烧了为秦始皇建筑的阿房宫,留下了遗憾。假货虽比不上阿房宫,但有其可用之处,弃之毁之难道不可惜吗?对待事物我们不能因为它有错而全盘否定,对待假货,我们亦该如此。

综上所述,在我们“打假”维护市场纯洁的途径中,设立“假货专卖店”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措施。

[评语] 本文开头简洁引述材料,随即亮出观点,接着分三点依项分析“假货专卖店”为什么是“打假”的高招,而每层的分析都能紧扣材料进行说理,最后点及材料以收束全文。这样引述材料合乎分析型材料议论文的写法,只有把材料作为分析的依据,而不把照搬材料看成凑足篇幅的途径,才能做到引述材料简洁、有度。(乙平) 由“假货专卖店”想到的(差文)

当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时,人们惊叹人类的智慧造出了每秒运行亿次的电脑,可人们也不免担心计算机有朝一日会自行思考,反过来控制人类,就像《终结者》中所演的那样,人类的残骸被机器人践踏在脚下。这正如对“假货专卖店”的议论一样有喜有忧。

报载,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马路廉价商品市场内设立全国首家“假货专卖店”,专门低价销售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打假罚没、经质检鉴定有使用价值的假货,大到冒牌的电视机、建材商品,小到假高档名酒、名烟,应有尽有。对此,人们或称赞,或指摘,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伪劣假冒物品被拉出示众,当场烧毁,当然可以表明“打假”的决心和气魄,但毕竟有一些是可以利用的,都付之一炬,是一种浪费,不如卖个低价。有大则说过去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要转许多弯子,存在一定难度,如今有了假货专卖店,假冒伪劣物品可堂而皇之地出售给消费者了,这岂不是助长了“造假”?

其实这只是杞人忧天。意识是我们人脑特有的产物,即使人工智能的电脑多么发达,它也只是人类创造的,是以人的思维为指令进行工作的,永远也达不到自己“思维”的境界。同样,“假货专卖店”也只是利用意识化弊为利,让“造假”无处遁逃,让“打假”维护正义,让“售假”造福人类,决不会助长“造假”的。

“假货专卖店”的设立,并不意味着不要“打假”,它只是让有用假货造福于人类,避免有用资源的浪费。“打假”仍要在社会广泛地坚决地进行,它不仅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是对国家资源的保护。这正如目前震惊世界的“克隆”技术一样,它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基因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我们利用“克隆”技术可以使濒临灭绝的生命无性繁殖后代,可以使人类重要的器官长在其他生物身上,以造福人类。但我们也要限制这项技术对于人的无性繁殖,而使伦理道德沦丧。

总之,矛盾处处存在:“深蓝”带来的惊喜与思考,“克隆”给人们的福音和恐慌。这一切都是对立的,可又是统一的。我们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事实,才能把矛盾统—起来,兴利去弊。

[评语] 本文第二自然段照搬题目的材料,给人繁冗、累赘之感,殊为不当,宜用概述法简洁引用。最后一段只提及“深蓝”和“克隆”,没有点到材料,给人喧宾夺主之感,应添上“假货专卖店”之类的词语。作文题目为《由“假货专卖店”想到的》,由于引述材料不合法度,却从“深蓝”想到“假货专卖店”,想到“克隆”,并不曾立足于“假货专卖店”。由于引述材料不简洁,又失去法度,因而本文只能得三类卷。(乙平)

题三: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材料一:齐桓公出巡,见到一处废墟。左右说,这儿曾是大夫郭氏的城池。桓公问:“郭氏城池,何以成了废墟?”左右答:“郭氏尊重好人,厌恶坏人。”桓公问:“尊重好人,厌恶坏人,本应兴旺,怎么反而败亡?”左右答:“郭氏尊重好人,却未重用;厌恶坏人,却未清除。两方面都不能彻底,结怨反多,怎能不败亡?”桓公甚为感慨。

材料二:布鲁塞尔医科大学高材生博尔德特二十二岁获博士学位,由于初出茅庐,未能引起国家的重视,他就到巴黎巴斯德研究院供职,七年后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细菌学权威。这时,他的成才引起比利时朝野的高度重视。为了使他回国,比利时不惜一切代价,当得知博尔

德特对巴斯德研究院有所眷恋时,竟决定在国内仿建一座式样相同的研究院;建筑费用庞大,全国就纷纷捐款。法国政府闻讯后提高了出售科研设备的价格。为弥补不足,比利时国会竟然通过决议,把建筑一艘驱逐舰的专款拔出,悉数用来争取博尔德特归国。博尔德大为感动,终于返回自己的祖国。

命题意图:这道作文题是对比材料题型,两则材料的文字量大,这对引述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项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引述材料的本领。

要重视人才(优文)

郭氏尊重好人,却未重用;厌恶坏人,却未清除。两方面都不能彻底,结怨反多,使其城池变为一片废墟。而一位高材生因初出茅庐,未引起国家重视。当他在外国成名时,政府竟不惜一切代价,请他归国。从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就必须懂得爱护人才,重视人才。

首先,要想治国安邦,国家昌盛,必须重视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他很重视人才,且用人惟贤,不拘一格。魏征曾与李世民有过一段过节,然而李世民不但不记旧恨,而且还重用魏征,拜他为大夫。魏征是个有学问的人才,并敢于大胆进谏,使唐太宗一生中少犯了许多错误。后来唐太宗为了纳贤,还确立了一套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他的统治时期,国家更加兴旺,社会更加安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较快地发展。这个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他为何能将国家管理得这么好呢?这正由于他“以人为镜”,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能善于用人,爱护人才,不像郭氏那样不重用好人,使之城池败亡,变成废墟。

其次,要使国家事业发达,必须重用好人,清除坏人。隋炀帝妒忌心极强,他妒忌那些才华超过他的人,并把他们杀害了。他还宠信重用一些专门阿谀奉承的卑鄙奸诈的小人,致使隋朝很快地灭亡了。隋炀帝不但没有重用好人,也没有清除坏人,而且听信小人之言,增强了坏人的势力,隋朝迅速衰败是情理中的事。

再次,要招纳人才,礼贤下士,要肯花大代价。比利时政府为了

使高材生博尔德特回国,不惜一切代价,把建筑一艘驱逐舰的专款拔出,来建筑一座式样与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相同的研究院。博尔德特大为感动,终于返回自己的祖国。因此我们必须肯花大代价,才能招纳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作贡献。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培育大量优秀人才,只有懂得爱护人才,重视人才,才能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评语] 这篇作文合乎对比材料题型的写作法度。开头简洁引述正反材料形成对比,而后自然而然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井然,第一层以唐太宗为例,正面阐述要重视人才的道理,第二层以隋炀帝为例,反面议论“要使国家事业发达,必须重用好人,清除坏人”,第三层以第二则材料为例,阐明招纳人才要肯花大价钱的观点。主体部分用例正反搭配,与题目的材料相得益彰。在引述材料上,很见功力。开头一段引述材料简洁到位,只用寥寥八十来字,就把两则材料表达得清清楚楚。第二段末尾提及郭氏废墟,既扣住供料,又与上文的正面论述形成强烈的对比,可谓一石二鸟。第四段巧妙地用第二则材料进行例证,不与开头的引述重复,而跟本段的议论吻合,以逸待劳,棋高一着。应该说,本文在引述材料方面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不足之处是分析说理略嫌单薄。可评为一类卷。(乙平) 重视人才(差文)

人才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同样是对于人才问题,“郭氏尊重好人,却未重用;厌恶坏人,却末清除”;结果“败亡”,连城池也成了废墟。而比利时政府却能高度重视细菌学专家博尔德特,“把建筑一艘驱逐舰的专款拨出”,用于建筑研究院,争取了他们归国。

从上面的正反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是否重视人才的利用,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兴盛与衰败的关键。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重视各方面人才的利用。美国的一位军事将领曾经想用高薪厚禄把钱学森留在美国。他说,要是让钱学森回去,就“等于给了中国五个师的兵力”。他的这种看法

是相当高明的。因为一个国家各种人才的数量,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强弱。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有了人才资源,才有科学事业仍不断前进发展,才能使社会财富日益增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整个国家的富强。由此可见,只有重视人才,才能使国家昌盛。

在改革开放的现阶段,人才的作用表现得犹为重要。有些人觉得,搞现代化建设只需要资金,“有钱万事都好办”。要技术人员有何用处?试问:没有工程师们的精心设计,一幢幢高楼如何拔地而起,没有科技工作者们的艰苦劳动,又何来今日五彩斑斓的生活呢?人才,必将作为一种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血液,表现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管理大师杜克说过:“只有人才资源是惟一取之不尽,不断增值的一种资源。”既然如此,那么请重视、发挥这种宝贵的资源吧!

[评语]作者从两则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中心论点,而且能够展开议论,层次清楚,语言通顺。但在引述材料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开头尚能抓住材料的重点,比较简洁地加以引用,可惜从此抛开供料自行议论开去,不合材料议论文的法度。再加上只从正面议论重视人才问题,分析又嫌简单,宜判为三类卷。此文倘能从正反分析说理,又紧扣材料行文,可望升格为二类卷,甚至为—类卷。(乙平)

题四: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力求引述材料达到“融合”的标准。

四川乐山大佛高达7l米,比例匀称,神态端庄,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它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面临氓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江交汇处。修凿大佛的发起人和主持者,是生活在唐朝开元年间的海通和尚。当年他住在凌云山,见江流汇聚山麓,每到夏汛,便如万马奔腾,常常倾覆舟缉,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于是他决心凿造佛像,以图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为此他历经千辛万苦,募集和筹措了一笔资金。当地的豪绅和官吏企图敲诈勒索,海通为了保护这笔“佛财”,毅然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睛,托在盘中,悲愤地说:“要眼睛你们拿去,要钱一个没有!”后人在大佛附近当年海通栖身的小山洞里,塑了一尊海通的坐像,高约两米,手托装有眼珠的托盘。人们叫这山洞为海师

洞。

命题意图:这道题目的材料属于记叙性,文字较多,引述时不但要简洁、有度,而且要求与议论融为一体,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这次写作训练,把引述材料的本领提到最高水平,是本作文命题的初衷。

可笑的海通治水(优文)

看了唐代海通和尚治水的故事,觉得可笑之至。他募集了民间大量钱款,在大渡河畔的凌云山边主持凿了大佛一尊,企图借佛力永镇势如奔马的河水。可是,石头佛像再高再大,对滚滚滔滔的激流又有什么作用可言?其结果可想而知:船只照样倾覆,船夫和船上乘客照样不能摆脱葬身的命运。虽然海通为了保护佛财不让官府诈去而献出了一只眼睛,后人因而给他塑像纪念,并冠以“为民献身”、“普渡众生”之类的美,但头脑清醒的人却不会被他所迷惑。

我认为海通治水是可笑的,他的方法不仅没有成效,而且劳民伤财。有人或许要说什么“不看功劳,还要看苦劳”,来为海通辩护,但我以为,他的一只眼睛牺牲得并没有价值。海通此举实为不重科学的中国传统弊病的典型病例。对于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水,他茫然不知所措,只祈求于佛的法力。他根本不会躬请水工共商治水之策。囿于传统,他这个佛门弟子怎能与水工来往?因为水工之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人们是不屑同他们往来的。

海通离我们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但他所犯的病仍然在当今的中国流行着。因为这种病的病毒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温床的。中国文化的弊端一天不除,病号就一天不断。从校园这小小的窗口便可窥一斑。有的学生课后游荡,但听课效率高,学习方法好,考试得高分;有的学生却终日端坐桌子前,埋首书中,不懂科学的学习方法,只知死记硬背,考试也能得高分。老师往往欣赏后者,说他们是好学生,要大家向他们学习;对前者却扣以“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的帽子。后者的学习方式不是海通治水吗?他们书虽然读好了,但身体也垮了。终于当立业之时,羸弱之身不允许他们专注地投身于工作之中,而终日与药片、针剂打交道。

从海通治水到“愚生求学”,中国传统文化弊病已流行了千余年

了。但何以没有解决的方法呢?这值得我们深思!但有个答案是肯定的:提倡科学。

[评语] 这篇习作采用“反弹琵琶”的写法,对海通洽水持否定态度,持之有据,联系实际合理,是—篇上乘之作,而引述材料能达“融合”的标准。开头夹叙夹议,边引材料边加议论,而且行文上带着明显的思想倾向,能够很好地为下文的论述张本。第二自然段正反两面引出自己的观点,依然把材料融解在论述之中。第三自段分析海通治水的错误之所在,略嫌单薄,但还是扣住材料生发开去。第四自然段从海通治水联想到“愚生求学”,作者不忘点及材料,如段首的“海通离我们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段尾的“后者的学习方式不正是海通治水吗”,使议论和材料紧密结合。最后一段照样点及“海通治水”,极合材料议论文写作的法度。纵观全文,引述材料简洁、有度、融合,尤其是在“融合”上是个很好的示范。(乙平)

题五:一位外国女教师发现了中国大学生考试作弊,面向学生下跪了,并且痛心地说:“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会用作弊手段来欺骗我、欺骗你们自己、你们的学业。作弊对我来说,从来都是一种耻辱,尤其当我来到异国成为—名教师时。我宁愿我的学生从我的课中只学到诚实。所以,我请求我的学生再也不要作弊,再也不要欺骗。”

面对这位外国女教师的言行,你有什么感想呢?请以“给外国女教师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命题意图:本题要求用书信体写作议论文,引述材料要有倾诉对象,不可像写作常式材料议论文那样处理材料。本题写作是为了顾及引述材料的特殊性。

给外国女教师的一封信(优文)

尊敬的莎莎老师:

您好!

我读过了你教导学生不要作弊的故事。您的一言一行,使我深受感动。您如此语重心长地教诲那个大学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首先,我为那个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我更要

为您教导学生的言行,向你致以最最崇高的敬礼。作为一名教师,您出人意料地向那个学生下了跪。但我知道,您不仅是在向那个作弊的学生下跪,而且是在向所有曾经作弊,正在作弊的学生下跪。您用您的行动,启发和感化诚实的孩子!在我们中国,几乎没有一个老师给学生下跪,对下跪者本身来说,这也是一种耻辱。我没有想到,您在那个时候,竟有如此大的勇气,真是令人敬佩!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发现自己的学生作弊的时候,往往只采取简单的责骂手段。这样做,不仅没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弊的错误性、危害性,更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作弊,以后我偏要作弊,看你拿我怎么办!”倘若所有的老师都能如同您这样,用真诚、慈母般的话来教导自己的学生,使他们真正发现自己自己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那么,诚实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多。我想所有读过这个故事,从中受到启发的教师,会向您致敬。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作弊是错误的。正如同您所说的,作弊不仅欺骗了老师、欺骗了我们自己、欺骗了学业,而且将来我们走上社会,这无疑又造成了个人思想品德变坏,以至整个社会风气败坏。然而,又有一些人因为害怕学习成绩不好而作了弊。您对此,不是责骂和蔑视,您说:“我宁愿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只学到诚实。”您知道诚实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但您又深知:一个人所具有的诚实品德,不是他人所能强加给的。您让我们自己来认识作弊的错误。从某个方面说,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不受损伤。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自觉地发现,改正作弊这个坏习惯的话,整个世界必将更美好、更充满生机。让我代表所有读过这个故事,从中受到启发的学生,向您致敬。

我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在您的言行中吸取教育他人的经验;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学会作一个诚实的人。

此致

敬礼

学生:周思程

×年×月×日

[评语] 书信体材料议论文,写作时心中要有倾诉对象,惟其如此,引述材料才有可能达到“融合”的高要求。这篇优文把材料中的当事者作为倾诉对象,自然而然地免去对事情的复述,而把自己的感受作为论述的重点。作者扣住外国女教师的“下跪”动作和“我宁愿我的学生从我的课上只学到诚实”谈感想,很自然地把材料融合在议论之中。因此,我们从头到尾都感觉到材料的存在,而看不到机械搬用材料的痕迹。(乙平)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2021年新课标I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评分析及例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然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题目分析:内容上讲,突出“敬畏规则,尊重生命”的热点, 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选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文体指导:文体考查书信体,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写微信﹑微博﹑Email,很少写信了。这次作文它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写作,使大家眼前一亮,更能引导学生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它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有话可说;它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水平,有区分度。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书信格式,做到规范标准;其次要精心选取角度,务求恰切新颖;再次要锤炼语言,务求得体感人;最后要匠心独运,写出个性。书信的格式的规范写法: ①标题可以写“给小陈(老陈﹑交警等)的一封信”。 ②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尊敬的”等。 ③问候语:如写“你好”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④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⑤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或者写祝你学习愉快,工作愉快等。 ⑥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统一为“明华”,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12个“中国关键词”(含解析)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12个“中国关键词”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 1. 材料内容 对于这样的一篇作文,我们的题目是,“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材料是很简单也并不难懂,但我们需要先对关键词的深层含义进行剖析,然后进行自由搭配。这些关键词,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了中国的特色,但实际上,他们所反映的东西又各有所不同。我们先简单地对这个关键词的引申义进行一个罗列,大家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切入点,言之有理即可。 ①一带一路:包容,开放,交流 ②大熊猫:和谐、生态、和平交流 ③广场舞:集体与个体、文化生活

④中华美食:多样性,兼收并蓄,传承 ⑤长城:民族精神 ⑥共享单车:开放、创新、发展 ⑦京剧:传承、创新、古老文明 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考验与挑战 ⑨美丽乡村:社会发展与进步、城镇化、乡愁 ⑩高铁、移动支付:科技发展 2. 立意选择 这个作文题目,兼顾宏大与细节,在宏观视野下,要求我们去具化细化。对关键词的背后进行剖析,我们能够有的放矢地,用自己更加熟悉且偏好的角度对题目进行切入。 这里的关键词可以引申到多个主题,12个关键词包含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正面与负面”等多重关系。 我们在找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时,不只是主题相似或者是拼凑,更多地需要去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题目所显性的要求,体现出我们的新考纲对思想品质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我们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我们也不能回避。正视问题,并在其中体现我们的辩证思维。 面对这12个关键词,实际上自由度是很高的,可以将“京剧”“长城”进行组合,对我们的古老文明进行描绘;也可以通过“高铁”“移动支付”去论述我们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谈谈我们的基础设施和五光

2023高考作文复习:模拟主题作文 “一条信息”写作讲评(含范文)

高考作文复习:模拟主题作文“一条信息”写作讲评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正文60分+书写5分)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们或引发你的感悟,或激起你的思考,或振奋你的精气神,或提高你的甄别力……它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生活,增长了你的智慧,帮助了你的成长……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范文展示 一条信息 得分:53+3=56分 密密缝…… 两个老人站在门口,他们的儿子接过东西,放到车上,潇洒地坐进了车。摇下车窗,他向父母招手,欢快地道别,一如以前离开县城上大学。车子离去,留下轻浮的烟尘和空荡荡的门口。老人站着,两手空着不知放在何处,呆呆地转身进屋。 儿子出门几天了,每天晚上都打电话,老人就像年轻人追剧一般,守着电话,等儿子。起初的几次面试不太顺利,但有父母安慰,也还好。后来儿子找到了工作,老太太高兴得摆了一桌小宴席,请邻居来庆祝。

可后来几个月电话少了,只有寥落的信息。再后来,只有父母去找他聊,打他电话才说几句。 日子变得漫长,父亲每天就刷手机,母亲则成天看电视。做饭,扫地,浇花,看电视。时光寂寞的不愿走动,日历却一天天翻着。做饭,扫地,浇花,看电视。有一天,邻居家儿子回来了,院子里热闹了一回,但在那之后又是可怕的寂寞。“你说要不要咱问问儿子啥时候回来?”老太太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问老头子。“哪有那么快?不过……问问也行。”老头子本想故作无所谓,但终放不下思念。“打电话不好吧,万一像上次他在开会不影响到他了嘛,发短信不就成了。”老太太又想起上次的事。“成,我发吧。”老头子同意了,两人便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如第一次写字一样打出了短信:“儿子,回家吃饭吗?”。发完放下手机,两手又不知往哪儿放,就搭在腿上,自顾自发呆。 迟迟归…… 男孩告别了父母,心情愉悦地准备好去好好闯荡外面的世界。可到了城市后,面试总碰壁,不免有点让人受挫。幸好城市的繁华充斥着他躁动的心,而与各种人打交道也冲淡了对故乡和父母的回忆。他找到工作那天晚上,却去和朋友吃了一顿。此后他起早贪黑,拼命工作。这样持续了数月,他的精力被渐渐抽干,在公寓里看着窗外的林立高楼,他迷惘了:他这么做为了什么?他怎么来这儿的?功成名就后又去往何方?就在这时,他看见了那条短信:“儿子,回家吃饭吗?” 收拾行李。买票。带上城市的烟尘和疲倦的心。 回家……

高三高考作文《 挤》的作文讲评

《挤》作文讲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挤”是一种状态,无数人挤在纷扰的城市,挤在狭窄的路上,挤在人口日渐膨胀的世界;“挤”是一种行为,摩肩接踵是一种“挤”,竞争进取也是一种“挤”。有人说,中国的90后无法回避一个“挤”。“挤”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不断奋斗。 请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内涵 从整体看,“挤”的基本义有四个:①(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或(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内;②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③用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④排斥或排挤。而“挤”的引申义应是指一种团结(由①引申)、竞争(由②④引申)、奋斗(由③引申)的精神。 “挤”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它。本次作文对题意的理解难度不大。作为一种状态的“挤”,要解决的是因为什么而“挤”;作为一种行为的“挤”,要解决的是怎样去“挤”。而“挤”有高下之分,有境界之别,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与下、深与浅、聚与散。本文的立意不在于只写“挤”,关键是要写出从“挤”中悟出了什么,要有真切的体验,要有所感触。采用由“实”到“虚”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立意。 “挤”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有积极意义,也有局限性。从命题意图上看,出题者不是想让人来消极的面对“挤”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当“挤”成为一种社会实际状况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可以积极的去面对,也可以超然的去面对,也可以道德的去面对;但绝不可以消极的去面对,不择手段的去面对;可以有苦恼,有困惑,但不可以想不开。 想有新义,就要赋予了“挤”以新内容和涵义,如:在没有了“挤”的环境中“养尊处优”,失去了王者豪气,生命也会失掉辉煌的色彩。正是挤的出现,唤醒了你的“生存意识”,使你振作了精神,恢复了驰骋天下的雄风。是现实生活的挤,带来了危机意识,引出了挑战精神,激发了生命豪情,提高了生命质量。至此,我们应该明白:生活需要挤。是啊,生活需要挤,有了挤就有了目标,有了挤就有了压力,有了挤就有了精神,有了挤就不敢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国家、民族、集体、个人都需要强有力的“挤”。“挤”也会灾难,有可怕的后果。 ■评分细则 1、基本原则 评分须坚持立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 对那些紧扣文题、理解准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富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赋分时适当上浮,要敢于打高分;对虽然基本切题,但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应在及格线浮动;对偏离题目,思维混乱,文风不正的文章,应在及格线以下赋分。 2、赋分等级 一类卷,原则上63分以上;二类卷,原则上56~62分;三类卷,原则上42~55分;四类卷,原则上41分以下。

高考作文讲评课教案

高考作文讲评课教案 教案标题:高考作文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和要求; 2. 提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提升作文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讲评学习他人的作文,提高审美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 1. 准备多篇高考作文范文; 2. 准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和要求的PPT或教材; 3. 准备学生作文的打印件; 4. 准备学生互评表格; 5. 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升学的影响。 2. 提出问题:你认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哪些要求?请学生回答并进行简要讨论。 Step 2:讲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10分钟) 1. 使用PPT或教材,介绍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各个方面,如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 2. 解释每个方面的要求,并通过范文解析,让学生理解标准的具体应用。Step 3:分析范文(15分钟)

1. 分发多篇高考作文范文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标注出范文中符合评分标准的地方。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范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列出讨论结果。 Step 4:学生作文互评(20分钟) 1. 将学生的作文打印并分发给其他学生,每个学生至少拿到两篇作文。 2. 学生根据评分标准和讨论结果,填写互评表格,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 3. 鼓励学生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意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评分。 Step 5:讲评范文和学生作文(20分钟) 1. 随机选择几篇学生作文和范文进行讲评,展示学生作文的优点和改进空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引导学生分析范文和讲评过程中的写作技巧和策略。 Step 6:总结和小结(5分钟) 1. 总结讲评过程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策略。 2. 强调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注意评分标准的要求,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多写作文,并多找老师或同学进行互评。 2. 提供更多的范文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熟悉高考作文的要求和写作风格。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收集学生填写的互评表格,评估学生对作文评分标准的掌握程度; 3. 检查学生在讲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否合理和具体。

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模拟作文“一条信息”写作讲评

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模拟作文“一条信息”写作讲评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正文60分+书写5分)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们或引发你的感悟,或激起你的思考,或振奋你的精气神,或提高你的甄别力……它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生活,增长了你的智慧,帮助了你的成长……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 一条信息 得分:50+4=54分 夜空中的繁星与皎月,见证了一位游子的归乡,那代表着的不仅是一个小家的 团聚,更是一个大国的崛起。 ----题记 晚修后回到宿舍,听母亲在电话中哽咽的告诉我:“孟晚舟回国了”。仅仅几个字,顿时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愤慨?惋惜?失望?都不是。它不同于我们平日的泪水,它所包含的,更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一条信息,牵动一国的心。 这位中国公民的回国,不仅是情感上的牵绊,更是两国政治的对抗。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历史,我们见证过积水成渊,也见证过大风大浪。从北京人到夏商周;从元明清到新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东方雄狮”,中国人是积跬步致千里的。正如一句话所说:能够驼起日月星辰的肩臂,必定抗住过风霜雨雪。

一千多天的监禁,三年的分离,外国政客所打压的不是个人或一个企业,而是迅猛发展的中国。或许平日里听到的慷慨激昂的话语太多,我们已对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产生疑问,但到关键时刻,我们便能体会到——你的身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时值国庆,我回家后观看了孟晚舟回国时的新闻回放。他一袭红裙,自信地从中国包机上走下舷舱。即使在海外漂泊三年,回家时也要给祖国一个最好的答复。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威武而不屈。这条信息,点亮的是中国人的气概。 望着窗外的树影,我回想起曾经走过的山河。我看过玉门关外青山上染的雪,也走过大漠黄沙长河落日圆,我听过羌管胡琴悠悠唱不完的歌,也赏过乌衣巷口斜挂残日。而这每一处,都蕴含了五千年的历史。 漫步在青石古镇,能感受到一件件铜器吟唱着古老的歌,烟雨时而潜入江南。竹绢伞的丹青未干,江枫渔火映照水乡缓慢;驰马于乌蒙草原,能听见耳边风声呼啸烈马嘶鸣,落日坠入沙丘弧顶。远处雪山的山峰镀上金边,风掣红旗歌颂边塞豪情。 见证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山河的华夏民族,又怎会被手段打败?就像本该在大海里扬帆的轮船,不会被小风小浪击垮。 一条信息,唤起多少人的思念,激起多少人的泪花。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藏于广阔胸襟的每一处角落。 我们能见证星河变迁,若我们抗得起春夏秋冬。 【点评】审题到位,能够从小切口进入,表现宏大主题,举重若轻。题记展示主要内容,揭示文章内涵。语言表达功力较强。 开在暴雨里的玫瑰 得分:52+4=56分

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好的故事”讲评

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好故事”讲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圈画关键词 “好的故事”“有力量” 二、划分层次 材料由三句话和一个省略号构成:第一、二句列举了“好的故事”对于不同对象发挥的不同作用,第一句侧重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第二句侧重其对个体人生、国家民族整体形象的影响;第三句“故事是有力量的”点明材料主旨。省略号为解读“好故事的力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可在紧扣材料主旨和区别前两句内容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好故事的力量”的个性化理解,如好的故事可以拓宽视野,好的故事可以提升思维,好的故事可以濡养情怀,好的故事可以完善人格,好的故事可以增进友谊等。 你的联想和思考——强调“我”的存在:考生的个人积累、个人见解、现实思考(自我意识);由材料内蕴联系到相关、相似或相对的故事,表达个人感悟,思考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 选准角度——围绕“故事的力量”这一中心,可以在“四个可以”、省略号之间作出灵活选择和组合。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照着材料写”,二是“接着材料写”。“照着材料写”即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选择“四个可以”中的一个或几个来立意行文,这种写法没有偏题之忧,但这种写法多平列观点,缺乏关联,难免千文一面,消减评卷老师的“阅读期待”。 “接着材料写”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完全舍弃“四个可以”,论述自己对“故事的力量”的个性化理解,这种写法虽然符合题意,但处理原材料的方式比较极端,如果所用素材的内涵与中心不够契合,很容易被降档打分;二是选择“四个可以”中的一两个,再加上自己对“故事的力量”的理解,两者之问形成“由此及彼”关系;三是在论述“故事的力量”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希望和建议,如“曾经,我们从好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改变个人命运;现在,我们当续写好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后面两种写法既尊重原材料,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三、思考定义和逻辑 1.何为“好故事”? 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 就内容而言,“好”应该包括:真、善、美。所谓“真”,即发自内心的真诚,敢于展示真相,蕴含丰富真情,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所谓“善”,

2023届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作文“看桅杆”导写讲评-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考前必备素材与押题范文

2023高考作文冲刺名校月考作文讲评 “看桅杆” 202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八作文讲评 一原题呈现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 材料二 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毛泽东) “看桅杆”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联系社会现实或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审读材料: 这是一则充满哲理意味的作文题目。材料以“桅杆”为陈述对象,表达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桅杆”是一个比喻,是从眺望船行驶的过程中,提炼出深刻哲理。 第一则材料: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 “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真正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这是变化的客观性; 第二则材料: 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

握住它。 材料二有“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这一关键句,突出面对变化的主观能动性,要有敏锐的意识(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识变的能力(就能看出)和应变的魄力(掌握住它)。 “桅杆”有信号的作用,能够让我们看到苗头与趋势;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将由少量的、个别的东西变成大量的、普遍的东西。据此,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看“桅杆”表现出的“预见和远见”等提示,表达对人生方向、态度的理解。 立意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认识发展规律。世界是有规律的,万事万物都遵循各自发展的规律。因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各种规律、并能够预测其发展的趋势,才能走出更理性、更从容的人生。 ②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则需要从现象中挖掘出规律性,准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如果对“桅杆”效应不去分析,没有预案、遇到问题便不知如何应对。 ③站位高远。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看“桅杆”的过程,必须有高远的站位;看问题的过程,要用好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要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问题,挖掘出本质的特征。 【切题立意】 1.未雨绸缪 2.站位高远 3.认识发展规律 【结构示例】 开头引+评+点 主体认识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站位高远。 拓展新时代青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责任使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结尾未来的展望,号召 【优秀标题】 懂得看“桅杆”

高考写作指导:“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文讲评

高三九月调考“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文讲评 【考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选择矛盾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展开研究,他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挖掘出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导语式材料作文。材料部分首先列举了费孝通和屠呦呦两人取得成功的研究方法,然后对其进行了总结: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这句话是整则材料的核心所在。其一,点出了材料所要揭示的核心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其二,指出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时代两方面的意义。 对于核心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从两则人物的事例去进一步挖掘,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提炼与概括。“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意味着他的思维方式是“从实际出发 .....”,其对立面就是“不顾实际情况”;“选择矛盾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展开 研究”意味着他“抓主要矛盾 .....”,其对立面是只顾“细枝末节”;“他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表明他的思维方式是“注重实践 ....”,其对立面就是“空谈、空想”。“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 感”,表明她“善于借鉴传统文化 ........”,其对立面“不去借鉴他人,固执己见”;“转换研究思路,最终 取得突破”意味着她“及时转变,懂得变通 .........”,而不是“一意孤行,固守成规”。 综合来看,材料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注重实际、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善于抓大放小,有全局和整体的意识。③善于学习、懂得借鉴的策略和方法。④及时转变、懂得变通的灵活思维。写作中抓住以上几个方面的一点或几点展开,都是符合题意的。 对于“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意义,要从对个人和对时代这两个层次予以揭示。当然,如果写了几个方面的思维方式,并不一定每个方面都要从这两个层次进行解读,可以有侧重地重点对某些思维方式从个人角度阐释,对另一些思维方式从时代的角度阐释。 ※误区提醒:本次作文极其容易空谈“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结合材料具体内涵,导致行文空洞,要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立意: 实践成就梦想,变通赢得未来; 借传统智慧,开时代新篇; 以科学思维引领未来发展; …… (来源:公众号趣学语文) 【相关素材】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清·李渔《闲情偶寄》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一叶落知天下秋 作文讲评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一叶落知天下秋作文讲评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淮南子·说山训》一文,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句子;苏洵《辨奸论》则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句子,意为:月晕出现,预示将要刮风;础石湿润,意味着将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以上材料对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和思辨色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题中的这两句名言与成语“一叶知秋”类似,将“一叶”与“秋(岁暮)”关联起来,二者是什么关系?“知”是二者关系的纽带,由一叶而知(岁暮)秋的来临,或由“月晕出现”“础石湿润”推知、观测到“刮风”“下雨”。 当然,作为两个成语,其意不止于此。这“一叶”/月晕、础润与“秋(岁暮)/刮风、下雨”有其比喻义、象征义……探寻这些深层的含义,正是我们审题走向纵深处的路径,也是命题的深层意图所在。 我们可以从“一叶”与“秋”的相对特性着手。 一片落叶,相对于秋而言,她微小、普通,是秋这个季节的整个天地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但她又是秋必不可缺的一份子。据此我们看到:“一叶”渺小,“秋”阔大;“一叶”简朴,“秋”丰富;“一叶”是小局部,“秋”是大局势;“一叶”是苗头,“秋”是发展大趋势;“一叶”是表征,“秋”

是实质。 关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由现代的知识可以了解,月晕是因为高空有卷云或卷层云的冰晶,因光线折射作用所造成。当月晕出现时,表示天空出现卷云或卷层云,常为低气压来临的前兆,所以会起风。柱下石础潮湿时,表示空气湿度大,空气中水气含量接近饱和,气温稍一偏低,就会有水珠凝结在木柱下的础石上。其实现代建筑磁砖、大理石地面也会出现潮湿现象,所以说「础润而雨」。 如果我们由此及彼,由这一个推及这一类,由具象至抽象,从微小的苗头预知复杂的大局势,从普通表征预知事态实质。探寻至此,你可以到你的生活里、记忆中去搜寻类似素材。 值得提醒的是,写作有别于问答题。对于这题意,你可以赞同,可以反对,甚至还可以有别解。你可以写一叶可知秋,也可以写凭一叶而不能知秋,你还可以无意于知或不知的判断,而致力于挖掘知或不知背后的奥秘。 写作的本质是创造,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特有的体验思考才是写作的正务。当然一切的创造发挥都不能疏离“一叶知秋”这个本原。 参考立意 (1)尝脔知鼎,见微知著(2)“一枝红杏”推知“满园春色”(3)未雨绸缪,防微杜渐(4)一叶落未必能知秋 典型错误 1、缺乏因果推理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微”与“著”的关系说不清,在议论深化的段落,虽想要“以偏概全”和“见微知著”区分开,但却不能作清晰的分析。 2、“见微知著”和“学会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依靠经验”,“注意联系”虽有一定关联,但不能完全混为一谈,可以在议论中有所参照联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立身”“行道”和“扬名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立身”“行道”和“扬名【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于私都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 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材料有两段话,第一段限定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内涵,阐明其相互关系。第二段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表达了鲜明的态度:正确践行三者关系的人为后世铭记,把名利当成目的人必然为人所唾弃。就这道作文题而言,审题的重点有三:一是思辨“立身”“行道”“扬名”三者关系,要将之放在一起辨析思考,不可顾此失彼;二是立身分为进和退两个方面,扬名是扬名于后世而不是当世;三是要针对“很多人直接把名利当成了目的”来批驳,体现现实的针对性,彰显写作的实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立意趋于深刻或新颖,一般要分三个层次拟写,这里姑且称之为“三层立意”—— 第一层立意分析论证作文材料中提供的观点的正确性或合理性,这种立意停留在对材料观点的解释层次上,缺少自我发现,不具备深刻性或新颖性。这类作文我姑且称之为扩写类作文。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是这种立意。这样的立意大概可得基准分(42分),但难破47分。 如本次作文很多同学这样立意:立自身,行正道,以扬名后世。这是材料中提出的观点,如果照这种立意行文,相当于把二百字的作文材料扩展成了八百多字的分

2024届高考高考模拟作文讲评:“人生的迷茫与成长”导写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讲评:“人生的迷茫与成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 重点理解两个关键词:迷茫和成长。同时行文中抓住一对时间概念词:“大把时间”与“几个瞬间”。 “迷茫”,指人迷惑茫然,尤其是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候,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未来方向;“成长”,一般指人长大成人,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变化过程。如从不懂到懂得,从迷茫到领悟,从认识肤浅到认识深刻等。“大把时间”和“几个瞬间”,说明人生的规律或常态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茫”中彷徨、寻找、选择、试探、摸索。但是我们更需要在人生关键时刻(如入学、高考、毕业、工作、创业、成家等)“成长”起来,促使人生走向成熟或成功。“瞬间”指“一刹那”,但在作文评判中不必拘泥于时间的短暂性,可以是一段经历或一个过程。 2.理清二者关系:迷茫和成长是人生的两种底色,缺一不可。“迷茫”的背后隐含另外一个概念——“清醒”;“成长”背后隐含一个概念是“踯躅”与“徘徊”。正确看待迷茫与成长,让迷茫促成成长,让成长减少迷茫,人生最终追求的是成长后的稳重与成熟。

对于高三考生而言,聚焦的更多的是“青春”时期的迷茫与成长。人生的成长是一个失去又获得的过程。它虽然渐渐剥夺了我们年幼时的纯真,也褪去了我们青春时的青涩,但也让我们告别了年少时的那些无知与轻狂。当我们走过这段路途就会懂得,那些我们走失过的迷途也好,遭受过的疼痛也罢,都是这世界给我们的馈赠。 3.明确写作文体:本次作文文体不限,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但是一定要文体鲜明,把握文体特点。议论文中心要明确,概念要准确,结构要清晰,论据要典型,语言要严谨。记叙文叙述要完整,要素要齐全,细节要突出,中心要紧扣。 4.适度拓展层面:由“人生”的迷茫与成长,可以适当引申到国家或集体层面。 评分细则 切入分:45分 一类:54~60,文体鲜明;结合材料,以“人生”为背景,紧扣“迷茫和成长”两个关键词,对概念理解准确;抓住“大把时间”与“几个瞬间”,辨析“迷茫和成长”的关系,正确看待二者关系,论证具有思辨性;论据典型充分;语言通畅;结构严谨。(记叙文:故事紧扣中心,情节完整,细节突出) 二类:48~53,文体鲜明;结合材料,以“人生”为背景,紧扣“迷茫和成长”两个关键词,对概念理解准确;抓住“大把时间”与“几个瞬间”,理清“迷茫和成长”二者关系;论据典型;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记叙文:故事中心明确,情节完整,细节突出)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文题解析 读完题目,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概念是“语言”,那什么是“语言”呢?就定义而言,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按语言学的定义来说,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 但题目中的“语言”明显跳出了语言学定义上的“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并不限于人类或动物等生物之间,也并不是物质形式上的某种符号,接下来我们就根据题目的三句话,来解析一下题目中“语言”的意涵,一起来破题。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花是不会说话的生命,鸟是不会写字的生命,因此从题目的第一句话我们就知道,题目中限定的“语言”并不是狭义上的文字、话语等符号系统,而是广义的概念,即生活中能够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媒介都是我们可以写的“语言”。这就为我们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将眼光放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语言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能够从某样事物、某种行动中获取到信息、感受到情感,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克“语言”来写。比如鸟语花香等自然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那么是可以作为聚焦对象的,不要仅限于语言学定义上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材料的第二句话进一步给了我们提示,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去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让我们去思考语言的各种形态和存在方式,

202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附范文:发言稿“人工智能与学习”

202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讲评附范文:发言稿“人工智能与学习”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段时间,一款聊天机器人ChatGPT 横空出世,它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有人说,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也有人说,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 为此,班级计划举行“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请拟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一话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意图及解读】 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世人热议,而这一次ChatGPT推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带给人类的影响都要深远。科技改变世界,科技甚至改变人类命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可能不像过去那样,如云似雾,虚无渺远,我们所有人都切身体会到科技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就不得不正视由神奇的ChatGPT引领的人工智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 那么,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如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呢? 杭州市二模作文题由ChatGPT的神奇功能切入,设置“人工智能与学习”主题班会这一情境,要求学生以班级学生的身份写一篇主题发言稿(如果考生将自己的身份设定为“家长”“老

师”或“人工智能研发者”等,只要整篇发言稿符合身份设定,也可以)。这篇发言稿旨在让班级老师、同学(可能还有家长)明白你是如何认识和思考“人工智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你如何回应材料所提供的三方观点。在这篇发言稿中,学生要明确表达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行文要用得体的措辞、语气和口吻,发言稿格式要规范,要有现场感。要围绕“人工智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学习方式是否应该加以转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学习等等。尽量做到观点有启发性,论述有理据。 人类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人工智能”和“人类学习”关系的论述中,首先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系统”(如ChatGPT)和“人类学习”在处理问题的内容、处理问题方式和处理问题的结果上有什么本质不同。比如材料中提及的“会聊天,回答各种问题;还能写作业、写小说、写论文写代码”,这些是否是“人类学习”的全部。在这个前提下,再讨论人类是否需要学习,是否需要变更学习方式和内容以及人类学习的意义,才能合理且深入,否则论述会陷入空泛。 对于第一方观点“既然机器什么都会,我们还需要学习吗?”的讨论,或澄清其疑惑,或驳斥其“无需学习”的谬论。对于第二方观点“需要调整我们学习的内容,转变学习的方式”的讨论,需要追讨其原因,如能对调整哪些学习内容、转变为怎样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见地,则能将文章引向深入。对于第三方观点“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以保证人类安全,维护自身的尊严……”的分析,可以涉及人工智能到底会带来哪些伦理问题,而不仅限于它的缺陷,恰恰是它的某些完美会给人类带来威胁,人类的尊严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思想的独特和学习的终极意义——完善自身(人与生俱来的超越性追求)、改造世界。这些讨论,

高考作文模拟讲评:“疼痛”主题作文——审题分析、标题拟定、分论点设置

高考作文模拟讲评:“疼痛”主题作文——审题分析、标题拟定、分论点设置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据要求写作。(60 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疼痛的存在也有它的价值。对于青年来说,成长也是一种充满痛的旅程,但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言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由材料可知,本文的关键词为疼痛。应该从机体的疼痛引申到成长的疼痛,其侧重点应转至精神层面的疼痛。 材料最后一句说:“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可见作文的核心立意应为“正确面对疼痛能促进青年的成长”。但“有些”一词说明,不是所有疼痛都能促进成长,因此,这时我们就应该继续思考:什么样的疼痛才是有价值的疼痛,能促进我们得成长?促进哪些方面的成长?我们在疼痛过后获取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基本观点很容易得出,这里不做赘述。我们试着对“疼痛”的内涵进行思考,上文已经说过,行文应侧重于精神层面的疼痛,根据材料又可知,是青年成长道路中精神层面的疼痛。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想到:告别的疼痛、遭遇挫折失败的疼痛、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疼痛等,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必然面对的东西。那么,怎么面对这些疼痛,谢谢疼痛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我们论述的重点。稍加整理,文章的雏形就有了。 标题的四个梯队 我把标题划分为四个梯队,从第四梯队开始说,这一类标题,往往忽视“题目即观点”的原则,以关键词为标题。如:《疼痛》《学习/生活中的疼痛》《认识疼痛》等第三梯队的标题,开始注意观点,但不注重对语言、用词的修饰,过于直白。如《疼痛促进自身成长》《挫折强精神,疼痛助成长》等。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因势而变 具体分析 作文讲评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因势而变具体分析作文讲评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山区,流经乡野,最后这条河流到了沙漠,当河流到沙漠时,它发现自己在消失,因此他非常惊恐。“我要怎么样才能像以前越过障碍,来越过这个沙漠呢?”河流焦急地想。 这时,沙漠对河流说:“风可以飞越沙漠,所以河流你也能。”河流并不相信沙漠的话,因为它有各种流动的经验。但就是没有飞越的经验,于是它猛力向前冲,在沙漠中消失得更快。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材料解析 这是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会给人一定的警示或启发作用。材料是一则寓言,河流不想消失,在沙漠面前,它感到了自己的软弱和渺小,要抗争;但无论用怎样的速度流淌,最终还是会消亡。怎么办?沙漠给河流建议,但河流没有听从,还是像原来那样猛力前冲,结果加速消失。假如河流不猛力前冲,听从沙漠的建议,像风一样飞越沙漠,存活了下来,那么它还是原来的“那条河流”吗?假如有个人不想死亡,将自己的身体“冻”了起来,百年之后,科技发达到可以将他苏醒过来,那么世殊时异的“他”还是一百年前的“他本身”吗?像河流一样“猛力前冲”以抗衡,不也挺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当我们遇到了诸如“沙漠”一样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譬如人力所不能逆转的死亡、地震、海啸等,那么我们会怎么看待怎么抗争? 当然,这只是个寓言故事。 对活力四射、青春昂扬的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从来没有碰过什么“难以逾越”的沙漠,也就不会有对“死亡”等哲学命题进行过思考。材料中所说的“沙漠”障碍,只存在他们的想象之中;他们平时遇到的所谓的“沙漠”一样的障碍,类似“期末考”“数学难题”“高考”等等。大前提已定,假如教师非得引导他们要像河流那样一意孤行,盲闯莽撞,岂不是误人子弟?既然如此,就要引导他们相信沙漠所说的话——“风可以飞越沙漠,所以河流你也能”才行。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大小不一的困难挫折,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高中生来说,理所当然应该想方设法,积极面对,相信沙漠所说的。 “沙漠”有什么寓意? “沙漠”是何方神圣?为何要相信他的话?这让我想起了《西游记》,唐僧师徒最终取得真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缺一难都不完美;可以这么理解,是磨难引领唐僧师徒的成长和成熟,使他们见出真情,洞察人性。

23届湖南省联考+“山、树、水”作文分析讲评-备战高考语文写作技巧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2023届湖南省联考“山、树、水”作文分析讲评 一、题目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山是树之基,无山则树失去依托难以扎根;树是山之表,无树则山体裸露于狂风烈日下,易风化和被暴雨洗刷。 高山有好水,涧水润万物;无山则水难以积储,只能匆匆而过;无水则山少了灵性,笨拙而显呆滞。 山体储水而万木生,万木葱茏而云雾绕。 神奇的大自然,总能教给我们很多人生道理。上面的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寓意类的材料作文,学生需要从“山、树、水”呈现出的表象,揭示其中的道理,以此类比拓展,联系生活,完成写作。寓意类作文的寓意一般具有多义性,学生在审题上会觉得有难度。学生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这则材料在语言表述方面不够精炼,绕来绕去,其实核心反映的就是“山、树、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引导段“神奇的大自然,总能教给我们很多人生道理。”提示了“很多人生道理”,但材料最核心的道理就是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特别注意这个“相互性”,那么我们写作就应该用这个道理,类比拓展,联系生活,来证明这个道理,运用这个道理。 这个命题的理念就是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材料给出了三个“山、树、水”相关的概念,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让一棵树的迅速成长,而成长的树经过量的积累,形成森林,又可以让气候更加适宜树的生长,三个因素进入良性循环,整个生态越来越好。反之,则进入恶性循环。命题以这种逻辑关系为思维的工具,让考生“从现实

2022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讲评及范文

上海卷 (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对此,有人感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 ..看重结论。 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人们对现象的态度)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的认识 ...。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1. 关键词: 小时候——不懂,懵懂——更好奇,更本心,更天然——内心驱动 长大后往往——有所经历——某些因素驱动(成长经历、社会背景、) 小时候——喜欢发问——好奇心强,求知欲重,热爱探索,追根究底…… 长大后——看重结论——更重定论,更重所得,更重功利……2.追根究底 为什么会“有人担忧”——过分看重结论的社会,容易轻易评判,容易急功近利,容易陷入僵化,因为害怕犯错,影响结论,从而过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无法创新;没有新的探索,也就造成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社会文化发展缓慢…… 为什么“有人觉得正常”—— ①孩子的关注点与成人不同是正常 孩子对大千世界还有很多的不清楚,所以会好奇会发问。成人对大千世界已经获得了一些基本的答案,需要考虑实用,考虑结果,考虑价值,所以更重结论。

②从题目的字面上来看,成年人只是更看重结论,并不等于成年人就真的不发问。很多时候成年人在发问的同时,也在默默探究解决方法,从而得到应有的结论。 ③成年人更“看重结论”,它也包含着成年人对结论的思考和争辩。因为看重结论,因为想要更好的结论,因为想让结论更接近于真理,极有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所以看重结论和提问之间并不矛盾。 3. 参考立意 有思之问,问而有果 勇于探究,关注过程,重视结论 保持好奇心,伟大的真理始于探究,终于结论。 结论基于探究而产生 4. 参考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