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不过加速主义原理告诉我们,长期中这种替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然失业率才同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当失业降到自然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不仅很高而且会持续上升;当失业超过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降。

1972 年至1973 年,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一、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如何,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虽然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运用,但运用该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预测的国内研究还在发展阶段。

刘树成(1997)着重探讨了中国不同时期“产出—-价格”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刘金全等(2006)发现中国的“产出——价格”关系具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经济增长率体现出高波动区制和低波动区制,通货膨胀预期也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适应性预期形态。

钱宥妮(2005)利用产业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滞后值对通货膨胀率回归,发现在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是不成立的;黎德福(2005)认为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此外,由于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转移,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与城镇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而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显著相关。

曾利飞、徐剑刚和唐国兴(2006)采用广义矩方法估计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资本成本与进口中间品成本,认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适合我国.他们探讨了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特点,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钱行(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各国物价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他还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通货膨胀的各条跨国传导路径,发现消费品和原材料价格传导路径非常通畅;马丹、涂玥(2006)在对中国是否存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检验,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存在正向关系,同时通胀不确定性对实际通胀率影响不显著。

欧阳志刚和韩士专(2007)应用非线性阈值协整对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机制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陈彦斌(2008)在改进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解析。

韩剑(2009)在考察全球产出缺口与国内通货膨胀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影响中国通货膨胀变动的国内外因素进行了经验研

究;王正双(2009)利用1978-2008年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没有有效带动就业人员总量的较快增长;耿强、张永杰和朱牡丹(2009)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引入新凯恩斯混合斯菲利普斯曲线,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存在通胀效应,通胀既受到通胀预期的影响而具有前瞻性,也受到前期通胀影响而具有后顾性,且前瞻性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中国通胀率的传递效应非常微弱且统计上不显著;范爱军、韩青(2009)将价格调整的生产率与名义增长缺口加入简单预期增强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较好的拟合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动态;刘金全、曲国俊、刘汉(2010)采用门限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存在非线性和非对称性.

二、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3.1模型构建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公式为

其中为通货膨胀率,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物价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前面的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继80年代末“理性预期”理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重要因素,诞生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其中为预期价格的通货膨胀率。

3。2数据说明

考虑到实际研究的需要以及为获取数据的方便,将1979年到2009年度共31个数据设为样本空间,并在数据指标的选取上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率的指标,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失业率指标。数据搜集如下表所示:

年份通胀率(%)失业率(%)

1979 2。0 5。4

1980 6。0 4。9

1981 2.4 3.8

1982 1。9 3。2

1983 1。5 2.3

1984 2.8 1.9

1985 8。8 1.8

1986 6。0 2.0

1987 7.3 2.0

1988 18.5 2。0

1989 17.8 2.6

1990 3.1 2。5

1991 3。4 2。3

1992 6.4 2。3

1993 14。7 2.6

1994 24。1 2。8

1995 17.1 2.9

1996 8。3 3。0

1997 2。8 3。1

1998 -0.8 3。1

1999 -1.4 3.1

2000 0。4 3.1

2001 0.7 3。6

2002 —0。8 4。0

2003 1.2 4。3

2004 3。9 4.2

2005 1.8 4。2

2006 1。5 4.1

2007 4.8 4.0

2008 5。9 4.2

2009 -0。7 4.3

(数据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3.3模型计量

假定预期通膨率为上一期通胀率,令自然失业率为常数,并将其作为中的一部分,作为新的常数项引进,经过变形整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变为

运用STATA软件得出结果如下:

由此可得:

3.4模型检验

3。4.1经济意义检验

所估计参数说明上一年度通货膨胀率每增加1%,本年度通货膨胀率增长0。6072%,失业率每增加1%,通货膨胀率减少1。5084%。即上一年度通货膨胀率与本年度呈正相关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这符合经济意义。

3.4。2拟合优度和总体线性显著性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可决系数,调整可决系数,这两个数字都接近一半,说明解释变量对总体43。52%的差异做出了解释,所建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并不是十分理想.

F检验:由实验结果可知,F值为12。17,大于显著性水平为0。05,自由度为(2,27)的临界值2.96,说明解释变量整体对通货膨胀率的解释程度很高,具有总体线性显著性。

3.4.3单个变量显著性检验

,t 检验结果:,不在拒绝域内,故接受,所以该变量不显著,在

的置信水平下,置信区间为(—0.9410,14。7400).

t 检验结果:,在拒绝域内,故拒绝,所以该变量不显著,在

的置信水平下,置信区间为(0.3045,0.9100)。

t 检验结果:,不在拒绝域内,故接受,所以该变量不显著,在

的置信水平下,置信区间为(—3。7161,0.6993)。

三、 结论建议

由下图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但由于数据有限,仅有三十一个样本数据,尚不足以表现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所以针对货币数量学派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不存在”尚未得到实证的证明。

关于拟合优度不高,考虑可能与失业率的选择有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但在模型中失业率的选取中选择的是城镇人口失业率,忽略了农村的失业人口,一定程度了可能低估了失业率。因此数据的偏差可能影响到了模型的真实情况。 中国1979-2009菲利普斯曲线

-5.00.0

5.0

10.0

15.0

20.0

25.030.0

0.0 1.0 2.0 3.0

4.0

5.0

6.0

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与我国的经济周期阶段大体相吻合,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随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因而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低可以用来判断我国经济周期阶段。

在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应当坚持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同时,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总量的同时,央行也要关注和研究货币的流向和结构这一问题,监测货币在各个市场的分布和流动情况,理清货币流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防止货币流动对物价水平造成冲击。控制通货膨胀要加强对预期的引导.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拉动国内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在危机波及全球的情况下,国外净需求或称出口的增长极其艰难,投资需求即使在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已经开始增长,但想马上提到一个较高的程度上显然不现实,这样,居民消费的提高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必需考虑到以下几点:(1)居民收入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但如果大规模地提高平均工资,不仅会使失业率增加,还易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2)居民消费水平低的最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收入低,还存在不敢消费的问题。因此,政府的首要举措应该是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例如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看病、养老需求、子女择校需求等等,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居民消费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3)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整个社会的消费不是由富裕阶层拉动的,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拉动的。因此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制定对低收入者征收累退税而对高收入者征收税率较高的累进税,缩小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这样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则会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加,相应的失业也会逐步减少。

中国高失业现象是由几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本推动型.高增长主要来自高资本投入,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本身对带动就业、降低失业率不能做出积极的贡献,不利于扩大就业。二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对失业的影响。经济转型不断显化原有经济体制和结构下的隐性失业,造成城市失业率的迅速上升。第三个原因即过度劳动.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是导致就业岗位被挤占和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三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便产生出经济高增长与高失

业并存的必然结果.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失业率是由经济增长模式、经济转型和过度劳动这三个长期的相互加强相互影响造成的,短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中国的劳动力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也对经济恢复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保障.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以往经济周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在前一轮经济周期中,拉动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使得中国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高增长;进入本轮周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完全依赖于政府投资,民营投资跟进步伐慢,出口已经明显下滑,消费一直较为平稳,加上政府政策偏好GDP贡献大的行业,使得中国的过剩产能始终集中在一些竞争不足的行业.同时,世界经济周期和中国经济周期相重叠,世界各国在超额发行货币救市时必然引起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被压缩,新增贷款大量流向资本品,最终推动制成品的价格上涨。这种国际上的通胀传导和其他国际因素也将影响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和相应效果,妨碍中国经济的复苏,使得本轮中国式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将维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政策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在制定政策时,总要找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所在,先解决主要矛盾,再依次解决其他矛盾。按照前面的研究结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时期,无论从图形上还是从相关性上适用性都较强。由此,根据中国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大通货膨胀率的调控力度.针对引起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各种不同因素,为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应运用不同的政策进行协调配合,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但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的存在,表明了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刺激政策是有效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的同时,应该防止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在防范经济过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遏制通货膨胀的时候,应注意通过不同政策组合,积极扩大就业,逐步缓解失业问题。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可以考虑“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促进就业,刺激经济增长,而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通胀与产出之间的短期替代性在下降,通胀的治理成本将更大,货币政策的紧缩持续力度需更持久。全球化对菲利普斯曲线带来

的平坦化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表明即使一个过热的经济体也可能导致较低的通胀率;另一方面,为了消除一定程度的通胀将使经济体付出更大的代价。经济体的过热或者宽松的政策环境并不会立即导致CPI的高企.实际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便CPI等物价指数是正常的,也不能得出通货稳定的结果,可能还需关注资产价格等其他细节,过多流动性可能最先表现为资产市场的通胀,然后才会出现消费者价格的通胀;一旦通胀已经表现为CPI的高企,则下一次的治理将更加困难,其原因就在于开放度的加深对于通胀和产出交替关系的正向冲击效应,而此时政策的制定依然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则无疑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损害.

建议中央银行在不加息的情况下定向增发票据,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不加息可以防止热钱的涌入,增发票据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以回收流动性,减少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投机领域.除此以外,应通过行政手段,由各地政府出面建立农产品的缓冲库存制度:当某项农产品产出过剩、价格过低时由国家通过保护价格收购,待农业歉收或因为过度炒作而价格过高时,政府再以保护价格卖出以平抑物价。这样可以防止社会闲散资金流向类似绿豆、大蒜等农产品领域,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

针对失业采取更加深入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中,要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使劳动者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从而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就业弹性,扩大就业渠道.

加强金融货币政策灵活性,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应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考虑到当前货币供给和投资、顺差等领域共同的问题,需要将就业确立为优先导向,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积极挖掘金融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加强不同政策组合的使用,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加强财政投入的效率,提升创业机制的效率和民间投资热情。通过削减税收的措施,扩展就业渠道。同时,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资金过度流向虚拟经济体,减缓潜生通货压力。促进两者在作用机制、作用方向、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协调地位.加强政策的长期稳

定性,充分考虑和估计经济主体的预期。卢卡斯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告诉我们,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至关重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是有不小差距的,必须更加灵活,更加细致,刺激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尽量避免经济政策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加强国民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十二五提出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此,应当通过积极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努力遏制和扭转经济增长率的下滑趋势,在促进经济增长率的稳键回升中进一步消除泡沫、推进改革和调整结构。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到短期和长期的因素,注重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协调,强调政策和体制之间的互动,从而确保宏观调节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丰硕成果,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确定适合的角度和框架。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只是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一般关系,但两者的确切影响程度并不能具体确定,主要是因为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太多。而且,中国市场机制与西方的规律不同,这使得完全照搬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并不可行,所以有选择性地应用菲利普斯曲线并加以研究,才能找到充分运用其背后的经济意义,不能盲目运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实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否则除了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之外,由于预期的不确定性,“滞胀”现象也有可能发生.

对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自1978年以来,价格逐步实现向市场化过渡,既经历过较长时期的通胀,也有过短暂时期的紧缩。同时考虑前向的通货膨胀率和后向的通货膨胀率的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无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既受到超前一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具有前瞻性,也受到滞后一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具有后顾性,而前瞻性预期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与通货膨胀率相关的政策时,应高度重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前瞻性的预期.事实也说明前瞻性预期的重要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支持大量发放信贷,不断快速增加的信贷导致了人们对通胀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成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则成为2012年宏观调控的核心.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不过加速主义原理告诉我们,长期中这种替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然失业率才同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当失业降到自然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不仅很高而且会持续上升;当失业超过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降。 1972 年至1973 年,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

分析并解释中国的Phillips曲线 摘要:文章检验了我国经济中的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性。本文将实际产出分解成不可观测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设定它们服从一个单间的向量自回归过程,再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估计我国1978-2013年的实际产出,从而得到产出缺口的估计值,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行驶进行了验证。发现我国在短期内存在一条表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正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同时,我国1979-2013年的数据还拒绝了“自然率假说”,表明当期产出缺口的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产出缺口;卡尔曼滤波;自然率假说 Abstract:This paper tested the output gap based on Phillips Curves,using data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3. I first estimate the unobserved potential output by Kalman Filter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real output can be separated to trend and cycle output,which are modeled in a state space representation derived from a V AR process. Then a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output gap,which indicates that Phillips Curves can be hold in the short run in China. In the other hand,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ate rejected the “Natural-Rate Hypothesi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ing of output gap would increase the inf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Phillips Curves;output gap;Kalman Filter;Natural-Rate Hypothesis 1.引言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时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两大重要指标。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1958年提出一条表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萨缪尔森和索罗对这个曲线做出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并取名为菲利普斯曲线。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就对各种各样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它们对各国经济的适用情况展开了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重点。 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中国实证检验 1.1失灵的初步检验 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表1中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图1)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图2)。我们发现1998—2006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我们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1)我国CPI反映市场价格不力。根据2006年中央银行第四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偏高,41.7%的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我国是存在着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而我国这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CPI指标只是保持低位增长,这与现实中民众普遍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现状是相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CPI指标的核算实际上存在着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我国CPI指数还只是反映日常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于房地产、股市、汇市等资产价格却始终没有正确反映。因此可以说明我国CPI在反映市场价格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以至于一些反映实际通货膨胀的数据已经游离出了统计范畴。 2)“高增长、低就业”矛盾凸显城镇登记失业率偏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矛盾,即在国内消费需求过热背景经济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根据表1,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处于小幅攀升趋势,这与当前我国真实存在的失业现状是不符的。我国一直缺乏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统计数字,“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官方失业统计指标是存在着偏误的,它只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当地就业机构登记”,并不能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水平。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纷纷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证明目前我国的实际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1997年11月)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所必须把握的两大重要经济关系,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问题。本文旨在探讨:(1) 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是否存在(对此,我国学术界有人持否定观点)。(2)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形。(3) 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及其变形有何重要政策含义。 一、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 为了清晰地阐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形。 (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原载《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 1 -

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1中虚线 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图1 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 图2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 2 -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材料1:理论界通常有三种菲利普斯曲线。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材料2:近年国内有学者主张以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指导,治理我国失业与通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命题是:通货膨胀率(即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两大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变动关系。其政策主张,是以高通胀换取低失业率,或以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通胀已受多种因素影响:非货币工资增长单一因素推动,与近年的失业率无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不宜套用该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通胀与失业。 ——摘自周念林文章“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材料3:从菲利普斯曲线来看,通胀升高,失业率降低,但从该曲线出现以后,所有的经济学家犯了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就是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当成了因果关系,事实上,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失业率增加,通胀降低这一对孪生兄弟,不是因为失业率增加导致的通胀降低,也不是因为失业率降低导致的通胀,更不是因为通胀提升可以降低失业率,通胀下降会提高失业率,由于错误的认识,菲利普斯曲线成了决策者的依据,可悲的结果就在所难免了,国家为了降低失业率,就会想办法催生通胀,这样运作的结果,不但没有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出现通胀水平升高,甚至出现恶性通胀,但失业率依然增加,经济出现衰退,就是所谓的滞胀,面对滞胀,一切的货币政策失灵,财政政策失灵! 其次,把菲利普斯曲线当成经典的经济现象,其实不然,滞胀的情况,就推倒的固有的结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曾经出现了失业率下降,通胀也下降的情形,这二种情况告诉我们,菲利普斯只发现了经济的一方面,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但很多国家却拿来当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着实可悲. 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 要求:认真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相关章节,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为主要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分析思路: 1、说明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最好引用经典的经济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 2、简要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变过程,以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论述; 3、结合实际进行阐述,试分析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吗?并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综述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条

曲线就是原始的菲利普斯(Phillips Curves) 曲线。当失业率为5%时,工资变化率保持稳定。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解释:Lipsey(1960年)认为,失业率与劳力市场过度需求的程度有关,两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而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失业率与名义工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过程 1、“货币中性”理论与原始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中性理论指货币供给变化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只会影响名义价格水平。原始菲利普曲线从统计上对货币中性理论提出了挑战。 2、修正的菲利普斯(Modified Phillips Curves)曲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代表社会可以选择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组合: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

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作者:赵伟、萧月华、王宇雯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及发展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ps)最先提出。1958年菲利普斯在英国《经济学人》(Economic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1861-1957年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s in the United Kindom,1861-1957)一文,文章通过对英国1861年至1957年近一个世纪统计资料的整理,发现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一种较为稳定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即低失业率的年份货币工资变化速度较快,而高失业率的年份货币工资变化速度较慢。 1960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索洛(Robert Solow)根据成本加成定价原理,用通货膨胀率取代了货币工资变化率,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替代关系的曲线(见图1),并将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从此,菲利普斯曲线得已成为一国调控宏观经济、协调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重要目标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 事实上,自从描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负相关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关于该曲线的争论和修正就从未停止过。无论是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假说,还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说等,都遭到了广泛的怀疑或批评。即便是各大经济学派内部,关于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以及长期菲利普斯的走向问题也缺乏一致的意见。对此,弗

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分析与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分析与建议 内容摘要: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因此,弄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之间的变动关系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和就业历史情况进行了回顾,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引入了研究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的常用工具—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运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论证和解析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现象及其原因,并针对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对抑制恶性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通货膨胀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 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它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直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治理通货膨胀和失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通货膨胀分析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界定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 (二)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状况 据相关文献记载,1978年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 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 况下,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 1993一1995年的通货膨胀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 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摘要: 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主要表示的是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曲线,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凯恩斯主义者李谱西于1960年从单一的劳动市场供求体系中解释了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成因。与此同时,萨缪尔森与索洛于1960年对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首先,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发展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是第二种表达方式。其次,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决策工具。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交替关系,就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要么是高通胀率与低失业率,要么是低通胀率与高失业率。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货币主义,延续了萨缪尔森与索洛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表达方式,只是观念有所不同。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修正。他们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区分了短期与长期。其基本观点是: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负斜率倾斜的,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这表明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典型题

菲利普斯曲线典型题 1. 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经验规律,描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该曲线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亨利·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本文将探讨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解释和应用,并通过一个典型题来说明如何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经济情况。 2. 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这个观察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原因解释:当经济繁荣时,企业需要更多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从而推高工资水平。随着工资水平上升,企业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 相反,当经济衰退时,企业需求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这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加剧,工资水平下降。随着工资水平下降,企业成本降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下降。 3.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解释经济现象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框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一个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平衡点,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一个经济中正常存在的失业水平。它包括结构性失业(由技术变革等引起)和摩擦性失业(由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在自然失业率下,经济处于长期稳定状态。 当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压力。因为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成本增加、价格上升。 相反地,当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压力。因为劳动力过剩导致工资下降、成本降低、价格下降。 4.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理解和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作者:邓晓雪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年第05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无疑是经济决策者的理想目标。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因此,研究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替换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形状就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综述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利用英国1861-1957年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值关系。 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相互关系。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替代关系,1967年和1968年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相继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1972年至1973年, 以卢卡斯和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无论短期与长期都是一条垂直线。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统计资料估算,降低失业率带来的实际GDP的增加数额, 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按照奥肯定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2个百分点 ,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 奥肯又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演变成了GDP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 在我国, 经济学界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所持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刘树成,范从来);第二种认为我国现实经济中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陈学彬,茅于轼,左大培);第三种认为中国现实经济中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尚无定论(崔建军)。 尽管东西方经济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存在许多理论分歧, 但我们暂将理论上的分歧放在一边, 从实证的角度看看我国经济究竟是否存在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 吕寒;贾谊风 【摘要】A new adaptive expectation model is come up wi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illips Curve. Ac- cording to this model, an equation of expectations - 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is built up, followed by the esti- mation of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il- lips Curve in China,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ing of expectation facotors on the real inflation.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reven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some empirical results, such as guaranteeing the consistency of currency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disclosure and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cing the emphasis on the solution to the structure employment and so on.%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进而估计出我国近年来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由此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有效性,并描述了预期因素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我国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建议,如保证货币政策的连贯性、加强信息披露、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等。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1)004 【总页数】8页(P42-49)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课程名称 : 《中级经济学》 课程专题研究报告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诸多理论已经被引入我国并被实证有效。此次研究沿着前人的方向,补充对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的实证研究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程度进行回归,以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证伪的结果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适用性;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一、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经济学模型,是从西方市场经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但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已被证明失效。目前,学者们主要通过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进行相关研究。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公式为: πt—πt−1=(μ+z)−αu t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叫加速性质的菲利普斯曲线,它在考虑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价格成本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后文为了表述方便,将简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表达了低失业率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进而加速了价格水平上升的经济现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如果可以通过菲利普斯曲线估计我国通货膨胀率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将对我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研究产生重要意义。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是否成立,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分析我国专家和学者对此问题的现有研究可知,专家们主要分成了两个学派,即主张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成立的,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成立的。其中主张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成立的学者主要有:陈学彬〔1996〕,刘树成〔1997〕,范从来〔2000〕,庞明川、解威〔2000〕,崔建军〔2003〕,张焕明〔2003〕,陈乐一〔2006〕,等等;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不成立的学者主要有:赵伟等〔2007〕,马征、李鹏〔2008〕,等等。 为了实证上述两种观点,并为之提供更多新的证据,本次研究将通过建立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判断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否成立。并进一步分析,如果成立,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式,即各参数取值如何;如果不成立,导致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灵的原因又有哪些。 二、文献综述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

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菲利普斯曲线和失业问题理论,接着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基于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结果,最后提出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失业;曲线;检验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of China ha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the Phillips curve and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the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to verify the empirical results based on the Phillips curve of recessive unemployment,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of china.. Keywords: Unemployment;curve;test

目录 一、绪论 (3) (一)研究背景 (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二、菲利普斯曲线和失业问题理论 (5) (一)菲利普斯曲线提出的背景 (5) (二)中国的隐性失业 (6) 三、实证分析 (7) (一)运用H-P滤波分析方法估算我国产出缺口 (7)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9) (三)基于产出缺口和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存在性检验 (10) (四)我国基于产出缺口与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回归结果 (10) (五)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1) (六)基于隐性失业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证结果 (12) 四、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建议 (13) (一)同时抓紧经济建设与就业治理 (13) (二)在保发展的同时以治理失业问题为先 (14) (三)改善经济结构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我国的失业—通胀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及解决对策分析》

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增长带来的诸多利益,经济发展问题逐渐显现:我国也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就业问题严重,国内物价居高不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增长速度逐年提高。然而,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国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来重新启动经济。 基于此,本文旨在考察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提出改善通货膨胀的措施。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分析,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odern economy and the benefits brought by economic growth,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gradually emerged: China is also facing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serious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high domestic prices. China's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growth rat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as reforms have continued, especially after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 China has adopte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o restart the econom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flation on China's economy, analyz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improve infl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employment rate and inflation rate, and analyzes the phillips curve, so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Phillips curve; inflation rate; unemployment rat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