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西兰统计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该曲线的概念。

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如果工资没有随之调整,那么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变低了,工厂雇佣工人的实际成本降低,因此企业会雇用更多的工人,从而降低失业率。同时,当通货膨胀率高时,销售单价变高,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工厂会增加生产数量,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2. 财政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也对财政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3. 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左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经济危机。相反,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右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央行和政府应该密切关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不过加速主义原理告诉我们,长期中这种替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然失业率才同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当失业降到自然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不仅很高而且会持续上升;当失业超过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降。 1972 年至1973 年,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 1. 引言 在经济学领域,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 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在经济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中都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联系两种理论的重要概念。本文将深入探讨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上的 不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一 派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并主张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水平,以实现经济稳 定和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曲线展示了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当失业率低时,通常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反之,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则 相对较低。这意味着,经济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节失业率来影响通 货膨胀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稳定。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个体理性行为,并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稳定取决于供给侧的因素。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则有所不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个体和企业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机制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根据他们的观点,经济政策制定者无法通过主动调控失业率来影响通货膨胀,而应该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4. 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估与个人观点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上的分歧确实存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的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的自由和供给侧的因素,认为个体和企业的行为受到利益激励的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稳定。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西兰统计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该曲线的概念。 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如果工资没有随之调整,那么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变低了,工厂雇佣工人的实际成本降低,因此企业会雇用更多的工人,从而降低失业率。同时,当通货膨胀率高时,销售单价变高,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工厂会增加生产数量,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2. 财政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也对财政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3. 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左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经济危机。相反,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右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央行和政府应该密切关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一些地区出现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现象,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就叫作通货紧缩。本文想从菲利普斯曲线中,寻找它在当今世界中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在发展中期,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存在两种力量: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另一种是潜在增长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潜在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假定经济处于潜在增长率时,该国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增长率相等,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是经济的通货膨胀率,即国民收入的名义变化率等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高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国内市场供给过剩,社会需求不足,于是失业增加,工人要求提高工资,结果是生产成本提高,工人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潜在工资,引起工人要求增加实际工资,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工人实际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大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下跌,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这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即通货膨胀率小于潜在增长率,说明货币升值、物价稳定,国内市场供给充裕,社会需求旺盛,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济繁荣,这就是滞胀。 《大英百科全书》上说“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情形,那时美国股市上的指数刚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经济增长率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但由于潜在增长率已被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变量所固定,经济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增大了,以至于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乐观情绪受到抑制。”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性通货膨胀又开始蔓延, 1986年西欧国家又发生了经济衰退,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开始爆发,于是许多人又认为经济学家关于滞胀的分析不适用于现代世界经济。 - 1 -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有一条线,它穿过30年代繁荣的大萧条、 60年代的大危机、 80年代的滞胀。这条曲线被人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它就是那个曾 让美国总统约翰逊也倍感棘手的滞胀问题。 二战后,西方世界为了缓解社会压力,减少失业率和贫困人口,保持社会稳定,在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倡议下,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认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时,可以用降低通货膨胀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又会使失业率随之下降。因此,可以通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同时减少政府开支和减税等手段,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从而带动就业率的上升。如果这些手段不能实行,就应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菲利普斯提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成为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释了滞胀现象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曲线在90年代的表现。先看右边这个, 1997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突破9%,并且长期处于10%以上的高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迫于形势压力,把基准利率从8.5%提高到14.0%,然后再提高到17.5%。不过仅此还不足以缓解美国经济衰退的趋势,接着联邦储备委员会又继续将利率提高至20%,从而将利率调控到极限。但是效果不佳,在1998年,美 国的GDP仍旧负增长,失业率创下自1968年以来的新高。 1980年的滞胀是由于信贷紧缩引起的。所谓信贷紧缩就是由于

金融体系不健全或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的贷款需求减少,导致的贷款量减少,贷款成本增加,从而引起借款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融资的现象。而信贷紧缩正好也是美国陷入滞胀的原因。 1981年后,金融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在了联邦储备委员会身上,这使得美联储的监管责任大大增加,银行家们很容易操纵信贷,这才导致了1983年的银行危机。 1985年,美联储开始采取措施,将基准利率从13.5%提高到26%,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得银行更容易获得贷款,美国经济在短期内从衰退中恢复过来,并重回繁荣。 1991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提出了“新经济”计划,意图走出滞胀阴影。但是结果证明,新经济只不过是纸老虎,它只不过是强有力的一击,却未能使美国摆脱“滞胀”的折磨。

简述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内容及其失效的原因。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经济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经 济学模型。该曲线通常呈现为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曲线向右倾斜。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在20世纪 50年代由经济学家阿尔班·威廉·菲利普斯首次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 中被广泛使用。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 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无法很好地解释当代宏观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与失 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菲利普 斯曲线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的特点。 2. 长期预期作用: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中,通常假设人们的预期是静 态的,即他们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预期是固定不变的。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预期是动态变化的,他们对经济前景和政策的预期会影响他们 的行为和决策,进而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变化。 3. 结构性失业: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没有充分考虑到结构性失业的影响。在当代经济中,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 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变迁的情况下,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法充分解 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 4.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

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国际市场的变 化也会影响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变化,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法 很好地解释这种情况。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当代经济中已经失效,需要更加符合实际 的经济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这也需要经济学家重 新审视和完善相关的经济理论模型,以适应当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当代经济中已经失效,需要更加符合 实际的经济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这也需要经济学 家重新审视和完善相关的经济理论模型,以适应当代经济的特点和发 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和 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国际市场的波动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这种 情况下,单纯依靠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之 间的关系已经不再适用。 另外,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变迁也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产生 了新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这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传统 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没有很好地解释这种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失业 率之间的关系。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假设一个行业内的商品的价格是不变的,如果一些生产该商品的厂商达成某项协议,共同把价格提高到一定程度,然后商品的价格再也没有办法继续提高了。如果这些厂商能够达成协议,那么这个现象就被称作“停滞”。但是,如果厂商 不能做到这点,价格还可以更高,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所谓的“通货膨胀”。 按照这种说法,只要消费者感觉物价太高,他们就会去抢购东西,使得生产商之间产生竞争,迫使他们降低价格。可是如果东西涨价了,物价总水平却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得到增加,相反还因此而减少了。然而,就算是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可是实际工资却没有发生改变。由于价格和价值的背离,厂商赚取超额利润,从而阻止了他们继续提高价格的能力,而且,一旦企业知道了滞胀将要发生,它们就会预先囤积足够的产品,或者完全放弃生产,因为谁也不想看到未来的市场情况不明朗,或者过早地承担损失。 在任何时期,无论经济政策多么微妙,这个行业中都应该存在一批大型的、知名的公司,它们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获得稳定的利润,在市场动荡的时候也能保证供给的稳定性。根据这样的想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对19世纪美国各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绘制出了一张企业主导产业的分布图。它表明在美国的各个行业中,拥有市场份额前10%的公司占有70%的市场份额。 当投资者担心滞胀来临时,那么就意味着原有的几家大公司占有

了过半数的市场份额,但是他们有着稳定的财务报表,其他小公司难以与之匹敌,因此整个市场的总体价格维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这个平衡的状态被人们称作“滞胀”。在现实中,这条曲线很像一条直线,很难有太大的起伏。因为在现实中,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产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比如说经济周期。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总会有新兴行业出现,或者传统行业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走向衰落。这时候,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 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会带来相关行业的新增需求,因此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这条直线的斜率会越来越陡峭。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通常,人们都认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需求膨胀和物价上涨。而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却对商品实行严格管制,于是通货紧缩成了经济衰退的代名词。 但是,菲利普斯曲线和价格水平无关的理论,却能够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超过了它们所能支付得起的价格水平的。正如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那样,在不存在垄断的条件下,政府只要能够让每一个社会成员买到商品,并且同时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这里所说的价格不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而是指社会中产品的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相适应的价格,即所谓的均衡价格。 根据史料,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3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根据这条曲线,一个社会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水平是社会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数量的商品。这个水平超过这个水平,就会出现失业或通货膨胀。例如,工人不仅要能维持其基本生活,而且要使自己的子女不至因未得到充足的教育而成为失业者,社会必须为此提供必需品和服务。因此,当价格水平超过最高限度时,工人将不得不用劳动来换取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他们只能处于停滞的生产过程中。 人们发现:从开始到货币主义萌芽,经济学的发展都经历了由数量扩张阶段向质量控制阶段的转变。早期数量扩张的经济理论倾向于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市场范围等越大,竞争就越激烈,经济效

益也就越好。货币主义兴起后,经济学的重点逐渐从货币方面移到经济运行的微观领域。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扩大了的市场不仅会降低价格水平,使公司更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避免竞争带来的过度波动。 他进一步指出:“在有稳定的政府干预时,货币方面的运用通常是正确的,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货币主义强调实际余额和标准余额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总实际余额越大,储蓄也就越多;在现行价格水平下,总实际余额是其市场价值的一个恰当的比率;因此,当利率低时,将储蓄存入银行就可以赚钱。” 他还将经济滞胀分为两种:“一是‘过剩’的滞胀,即国民收入多于实际国民收入的情况;二是‘短缺’的滞胀,即实际国民收入少于实际国民收入的情况。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 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是: 1,在给定一组固定点和一组相应的数据(变量)时,这组数据对应的不同的观测值(实际值); 2,无论观察值是否重复出现,在随后的每一个新的观察值,当它们分布于随机数的概率都等于常数。 2。菲利普斯曲线:从y轴上取一定数值的点( x=0),它的坐标点的所有值均在它周围呈随机分布,而且在离它越远处,随机分布越不明显。但在y轴正半轴的两边,与x=0相对应的各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线。随机取走两边界值附近任意两点的差值,则随机分布在该点与其右侧各点的概率都相等。这种分布图形,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3。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对于点P0在[0, 2]上,其斜率为δ(p),纵截距为b(p),点P到任意给定的固定的目标的最大距离为c(p),当点P发生变化时,点P与这些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也随着发生变化,但这些点的轨迹是一条通过P0的平滑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或者说,它是以P0为原点,与固定点连接成一个圆锥曲线。 4。菲利普斯曲线假设变量是随机变量,而且每一个元素服从正态分布。 5。菲利普斯曲线的优点是简单易懂,结果清晰。运用方便,缺点是统计分析较困难,且存在平均数与中位数问题。 6。根据图像可知,点与直线和x轴交于平衡点(即抛物线顶点),其平衡位置为点P(在直线上,不考虑抛物线的极点)。此外,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也可将其表示为二维抛物线,如果将x=0作为抛物线的焦点,

那么一个焦点在x=0的抛物线称为标准抛物线。菲利普斯曲线的特点是:当观察值是否为常数时,曲线趋向于原点,且在正半轴两边,每隔固定的距离随机变化的点组成的轨迹称为非对称菲利普斯曲线,是抛物线的特殊情况。 7。例如在y=4处, z=0处,只要你把它看成是y=-4处的左下角或右下角的情况,就会得到相同的答案。 6。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容,然后介绍描绘此曲线的方法。根据图像可知,点P的轨迹是一条通过P的平滑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或者说,它是以P0为原点,与固定点连接成一个圆锥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重点。 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中国实证检验 1.1失灵的初步检验 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表1中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图1)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图2)。我们发现1998—2006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我们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1)我国CPI反映市场价格不力。根据2006年中央银行第四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偏高,41.7%的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我国是存在着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而我国这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CPI指标只是保持低位增长,这与现实中民众普遍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现状是相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CPI指标的核算实际上存在着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我国CPI指数还只是反映日常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于房地产、股市、汇市等资产价格却始终没有正确反映。因此可以说明我国CPI在反映市场价格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以至于一些反映实际通货膨胀的数据已经游离出了统计范畴。 2)“高增长、低就业”矛盾凸显城镇登记失业率偏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矛盾,即在国内消费需求过热背景经济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根据表1,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处于小幅攀升趋势,这与当前我国真实存在的失业现状是不符的。我国一直缺乏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计量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学的经典贡献之一,现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已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与否做了各种不同的检验,我们在这里选取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进行检验。 一、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为了纪念新西兰出生的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而命名的。1958年,菲利普斯用英国的数据观察到失业率与工资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今天经济学家所用的菲利普斯曲线与菲利普斯所考察的关系有三个方面的不同:(1)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用物价膨胀代替工资膨胀。这种差别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物价膨胀与工资膨胀是密切相关的。在工资迅速上升的时期,物价上升也迅速。 (2)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包括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种补充是由于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研究的结果。这两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工人错觉模型时强调了预期对总供给的重要性。 (3)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包括供给冲击。这种增加要归因与欧佩克(OPEC),即石油输出国组织。20 世纪70 年代,欧佩克引起了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这使经济学家更加认识到总供给冲击的重要性。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其通货膨胀率取决与三种力量: ①预期的通货膨胀 ②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 ③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

产率的突然变动,作为供给冲击的结果,实际GDP和价格水平会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动。 这三种力量表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 π=πe-β(U-U n)+ν 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β*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这个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由总供给方程式推导而来。总供给方程式为:P=P e+(1/α)(Y-Y n) 首先,在方程式右边加上一项供给冲击ν代表改变物价水平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外生事件。 P= P e +(1/α)(Y-Y n)+ν 然后,方程两边减去上一年物价水平P-1得 (P-P-1)=( P e - P-1)+ (1/α)(Y-Y n)+ν 左边的P-P-1项是现期物价水平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差额,即通货膨胀。 右边的P e - P-1项是预期物价水平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差额,即预期的通货膨胀。 因此,用π代替P-P-1,用πe代替P e - P-1: 注:通货膨胀实际上是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用π代替P-P-1,用πe代替P e - P-1,是为了推导的方便。若把P解释为物价水平的对数,根据对数的性质,P的变动大体上是通货膨胀率。原因是dP=d(log物价水平)=d(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 π=πe+(1/α)(Y-Y n)+ν 再次,奥肯定理的一种形式说明了产出与其自然率的背离和失业与其自然率背离负相关;即当产出高于自然产出率,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 即,(1/α)(Y-Y n)=-β(U-U n) 即,π=πe-β(U-U n)+ν 这样,我们就由总供给方程中得到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以上的代数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