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21年第33期)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

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

要参照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

《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

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

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

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

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崭新凯恩斯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又绽放了代莱生机。目前的研究广泛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为微观基础,以

此去赢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寡头垄断竞争,

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备全然灵活性。这种方法被称作崭新凯恩

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keynsianphillipscurve,缩写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肇因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凯恩斯主义特别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于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特别强调价格具备全然的灵活性,侧重

于分析供给,指出供给就是发生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goodfriend和king (1997)将这种理论女性主义称作崭新崭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该模型假设

价格是粘性的,以边际成本代替对实际经济活动(产出缺口或失业)的测度。近来的文献

主要集中在这种假设的经验有效性的验证,核心问题是前瞻型(forwardlooking)或后顾

型(backwardlooking)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货

收缩过程的特征。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多个方面展开实际应用领域:例如对相同生产

函数的研究,对相同经济体系中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估算与检验,对外开放经

济下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等等。本文着重于了解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

基本模型,并对其展开详细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本模型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生产量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难以与经

验事实相一致,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创建模型表述诸如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货币政策的冲击

和遏制通货膨胀政策的效应等问题。在最新的文献中,在粘性价格假设下,通货膨胀与边

际成本二者联系。gali和gertler(1999)建议用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度量边际成本,他们

指出厂商通过前向或后向预期去预测未来边际成本,价格粘性的根源是契约工资。他们辨

认出单位劳动成本在统计数据上就是明显的,在数量上就是关键的,前向预期犯罪行为可

以表明大多数厂商的犯罪行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以taylor(1980)和calvo(1983)的早期工作为基础,

这些模型强调粘性名义工资和价格对于后向预期的个人和厂商的重要性。在calvo的模型中,垄断竞争厂商以价格调整的频率为约束条件最优地设定价格,该模型与taylor的粘

性工资模型比较类似。加总单个厂商的最优价格设定行为,就可以把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

膨胀相结合。该模型得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t=etπt+1-[αλ2/(1-λ)](ut-u*),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u为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λ为每个时期调整价格的厂商所占比例,α为一个大于零的参数。该模型表明,当前通货膨胀率是人们对下一期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偏差的一个函数。除了当期的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

间的偏差之外,该模型关于通货膨胀率的解释变量仅包含对将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因而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也被称为前向模型。

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构筑

在借鉴calvo等人的模型的基础上,gali和gertler(1999)提出了新凯恩

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该模型假设市场就是寡头垄断竞争的,厂商发生改变价格的能

力受到限制,这样价格就具备粘性,同时假设厂商具备理性预期。在厂商最优挑选的基础上,可以构筑菲利普斯曲线。

通常总通货膨胀等式具有以下形式:在每一个时期,厂商都有两种选择,可以调整价

格或者保持价格固定不变,其比例分别用1-θ和θ表示,该比例也可以表示价格粘性的

程度。由于假设厂商是完全相同的,在时期t选择调整价格的厂商都会选择最优的价格

pt*。因此价格加总的价格水平为pt=θpt-1+(1-θ)pt*,通货膨胀率为πt=(1-θ)(pt*-

pt-1)。

假设不存有调整成本,那么厂商在每一个时期i都会以以下方式预设价格:

pt*(i)=μ+mctn(i),其中μ为差率,mctn为边际成本的对数。另外,由于存有价格调整的约束,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其中β为主观票据因子。用文字则表示,就是当价格在

时期t预设时,厂商考量预期未来边际成本的票据,而票据部分依据主观贴现率,部分依

据预期持续时间或目前已同意的价格。设mct为实际边际成本的对数之偏差,则可以赢得

充分反映通货膨胀与边际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菲利普斯曲线为πt=δmct+βet{πt+1}+εt,其中。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采用产出缺口来取代边际成本,因为边际成本

的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mct=λyt*=λ(yt-ytn),

其中yt*为产出缺口,yt为产出的对数,ytn为产出的自然水平,λ为边际成本的产出弹性,该模型就可以改写为πt=φyy*+βet{πt+1}+εt,φ=δλ。该模型结合了前瞻性的因素,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同方向变化,这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基本一致。

崭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在前述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fuhrer(1997)认为如果假设部分市场主体使用一种简单的规则来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水平,而其他人使用与完全理性相一致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那么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模型是不成立的。gali和gertler (1999)改变了前述模型的假设,假设有(1-k)的厂商采用前瞻性预期,而另外一部分厂商采用后顾性预期,那么在t时期新的价格

方程为pt*=(1-k)ptf+kptb,其中ptf为前瞻型厂商确认的价格,而ptb为后顾型厂商确认的价格。比例为(1-k)的前瞻型厂商以以下方式确认价格:,而后顾型厂商价格同意方式为ptb=p*t-1+πt-1,其中p*t-1就是由后顾型价格同意者在过去同意的平均价格。

综合以上各公式,可以获得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即

πt=δkmct+ωfet{πt-1}+ωbπt-1+εt,其中εt为潜在度量误差项。在对该等式估计时,gali和gertler(1999)用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代替产出缺口来度量边际成本。该等式各个系数的含义为:δ=(1-k)(1-θ)(1-βθ)ψ-1,ωf=βθψ-1,ωb=kψ-1,

ψ=θ+k[1-θ(1-β)]。这就是所谓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newkeynsianhybridphillipscurve)。

gali和gertler(1999)利用该模型展开经验分析检验,得出结论了一些关键结论:实际边际成本做为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具备数量上的显著性;前瞻性规则能表明厂商犯罪行为的主要部分,即为ωf必须比ωb大得多;后顾性行为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在数量上并不关键;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有效地演示和检验实际通货膨胀。

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是前瞻性预期与后顾性预期的混合,它承认厂商具有不同的预期方式,一部分厂商是前瞻型的,而另一部分厂商是后顾型的,不同类型厂商所占的比例变化,会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通货膨胀水平。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后顾型的,当理性预期模型出现后,菲利普斯曲线都变成前瞻型的,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二者的综合。

崭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中,如果生产者不是频繁地调整其价格,那么该模型中的通货膨胀遵循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因而从本质上说,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粘性价格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通货膨胀的一些动态特征。但有些经济学家如mankiw等经过经验检验发现,这种模型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甚至出现了与经验事实相矛盾的结论:实际通货膨胀对货币冲击的反应是逐渐做出的,而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是立即

调整(mankiwandreis,2002);存有经济学家辨认出,通货膨胀变量的自相关系数为1,表明通货膨胀在各期的数值与前一时期数值有关,具备惯性,但崭新凯恩斯主义菲

利普斯曲线却得不出来这种结论(fuhrerandmoore,1995);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得出结论了通货紧缩引致经济繁荣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却是恰好相反的。在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中,厂商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是前向的,如果中央银行明晰则表示减少货币供给,产生通货紧缩,而厂商会在通货紧缩到来之前就减少其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这样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反而减少了,总需求随之下降,经济发生了经济繁荣。

为了解决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存在的这些问题,mankiw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而粘性信息的思想与lucas(1973)和fischer(1977)等的有限信息假说有理论上的延续性。lucas(1973)认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处于非完美的信息环境之中,其决策只能依赖于相对价格。fischer(1977)也指出经济模型中的理性预期与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有关,并且提出了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厂商定价规则。mankiw 和reis(2002)综合了lucas和fisher的某些思想,用粘性信息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通货膨胀动态,其主要目的是理解战后美国经济中所出现的实际通货膨胀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具有粘滞性的原因。

在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每一个厂商在每一个时期都能够确认其价格,但厂商横跨时期获取信息与再次排序制订价格的过程就是缓慢的。在每一个时期,都存有一定比例的厂商赢得有关经济运行情况的新信息,以此去确认价格的变动,制订代莱价格,而其他厂商仍然按照旧有的计划与陈旧的信息确认价格。厂商的犯罪行为与calvo的交叠定价模型相似,无论厂商上次更新信息就是在哪个时期,每一个厂商在更新其价格计划方面均存有相同的概率。

厂商的最优价格为p*=pt+αyt,j时期之前更新其信息的厂商制定的价格为xtj=et-jpt*,价格总水平为所有厂商制定的价格的平均值为。把这三个方程合并可以获得价格水平方程:。这一方程中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非常明显的,产出与价格水平的突然变动正相关。最终可以导出通货膨胀率方程:,其中,gt=yt-yt-1为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依赖于产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对产出增长率的预期,这就是基本的粘性信息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不过加速主义原理告诉我们,长期中这种替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然失业率才同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当失业降到自然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不仅很高而且会持续上升;当失业超过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降。 1972 年至1973 年,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 1. 引言 在经济学领域,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 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在经济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中都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个联系两种理论的重要概念。本文将深入探讨凯恩斯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上的 不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一 派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并主张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水平,以实现经济稳 定和增长。 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曲线展示了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当失业率低时,通常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反之,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则 相对较低。这意味着,经济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节失业率来影响通 货膨胀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稳定。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个体理性行为,并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稳定取决于供给侧的因素。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则有所不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个体和企业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机制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根据他们的观点,经济政策制定者无法通过主动调控失业率来影响通货膨胀,而应该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4. 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估与个人观点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上的分歧确实存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的问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的自由和供给侧的因素,认为个体和企业的行为受到利益激励的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稳定。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及评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及评 析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种前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当前同样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主要观点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引言 作为当前经济理论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疑已使得西方宏观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理论界和实践层对于宏观经济的思考方式、研究范式和实践方法,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种前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当前同样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本身存在着某些缺陷,成为学术界长期攻击的对象;另一方面,在近30年的世界经济实践中,该经济理论中某些引人关注的重要理论预测并未成为现实,导致缺少事实经验的有力支撑。但无论如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从形成之日起就对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愈加深入而广泛。因此,在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下,同时伴随着当前西方经济思潮

涌动和各种前沿理论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必要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基于此,本文在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基础上,透过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通过代表模型的分析对该经济理论进行较全面的评析,由此来展望该理论的发展方向。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背景、基本假设及主要观点评析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节节攀升,西方国家试图采用“斟酌使用”或“微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保证经济不会陷入衰退,其结果是经济衰退得以减缓但通胀却越来越严重,到了70年代中期后,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现象。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出现,两者之间应该呈“此消彼长”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而现实却使得该理论从解释上陷入了困境,其提出的政策建议自然也难以解决“滞涨”现象,从而遭受到各方的猛烈攻击。此后,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以及以货币主义为基础并由此发展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学流派纷纷出现,它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倡导具有古典经济学色彩的经济自由化,一时间传统的凯恩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 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 (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3)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定义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

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 菲利普斯曲线 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照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又焕发了新的生机。目前的研究普遍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为微观基础,以此来获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垄断竞争,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有完全灵活性。这种方法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sian Phillips Curve,简称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当归结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凯恩斯主义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强调价格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侧重分析供给,认为供给是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Goodfriend和King(1997)将这种理论倾向称为新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该模型假设价格是粘性的,以边际成本代替对实际经济活动(产出缺口或失业)的测度。近来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这种假设的经验有效性的验证,核心问题是前瞻型(forward looking)或后顾型(backward looking)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货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综述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条

曲线就是原始的菲利普斯(Phillips Curves) 曲线。当失业率为5%时,工资变化率保持稳定。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解释:Lipsey(1960年)认为,失业率与劳力市场过度需求的程度有关,两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而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失业率与名义工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过程 1、“货币中性”理论与原始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中性理论指货币供给变化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只会影响名义价格水平。原始菲利普曲线从统计上对货币中性理论提出了挑战。 2、修正的菲利普斯(Modified Phillips Curves)曲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罗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代表社会可以选择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组合:政府可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

菲利普斯曲线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长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以后,自1968年起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通货膨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反而使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失业率也越来越高。 弗里德曼根据1956—1975这20年内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这7个国家系统的统计资料,求出每5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1955一1960,1061一1955,1066 一1970,1971一1975年用复利率计算的消费品价格变化率)和每5年平均的失业率。他详细表列了这7国每国的两种平均数,并求出7国总计的未加权平均数。 图1 1956一1975午七国干均通货膨胀率和率的变化 图中的曲线清楚地表明,在头两个5年内,两条曲线变化的方向相反,此后两者的方向相同,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已由负斜率转变为正斜率。弗里德曼认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现象。他相信,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高通货膨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率。滞胀现象的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也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 理性预期学派在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带领下相比较货币主义学派更进一步,也更激进,与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别处于自由经济与国家干预两个极端"理性预期学派承接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批评认为其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最大化行为中,他们的研究方法一般都是从参与者最大化行为开始“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持否定态度,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暗含货币政策有效性,但理性预期学派持相反观点”。四、现在的问题 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ean(2006)曾强调,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低通胀趋势显著,描述通胀和产出短期折衷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变得很平坦。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其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而在80年代变成向下倾斜;90年代早期以来,该曲线又变得相当平坦。许多学者认为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加速,诸多学者注意到了国际贸易或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Rogoff(1985)和Romer(1993)最早使用Barro-Gordon(1983)的两国模型,说明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将降低一国均衡通胀,但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变得陡峭。Romer(1993)在修正Rogoff(1985)模型的基础上,认为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本币名义与真实汇率贬值,进口品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本国通胀的产生和真实货币供给的减少。接着,本国厂商产出的增加幅度也会因为进口品价格以及工资的上升而下降。总之,未预期到的本国货币扩张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

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推演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不同流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不同流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于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 的关系。该曲线揭示了在短期内经济中存在的通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 关系。在不同的经济流派中,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和解释略有差异。下面分别介绍几个流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1.新凯恩斯主义流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 经济调控来影响。他们认为,在短期内,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 关系,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使失业 率降低,但这可能会导致通胀的上升。他们主张通过扩张性政策来推 动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也承认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会变得平 坦或消失。 2.新古典主义流派: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既存在短期关系,也存 在长期关系。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由于通过货币政策和供给冲 击等因素引起的短期经济波动所导致的。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胀之间

没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自然失业率。他们主张通过稳健的 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而不会采取主动干预就业和失业率。 3.新古典合成流派: 新古典合成经济学家试图综合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在短期,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也承认该关 系在长期可能会发生变化。他们还认为,经济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 体的结构和制度环境。他们主张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达 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率。 4.新古典现代货币理论流派: 新古典现代货币理论(MMT)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与货币 政策的实施无关。他们认为,货币的发行和分配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 政策来实现,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取决于供给和 需求的关系,而不是货币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作者:林志弟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研究了英国1861- 1 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 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低失业率 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 注的热点,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 相关的论述。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 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20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 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 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 的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货币工资刚性。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 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 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 率并存,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 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由于自然失业率的 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 在长期的、稳定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由于人们获得信息不充分作出的适用性预期,故菲利 普斯曲线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关系。该理论假设前提相对实际工资和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该学派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存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线。 三、理性预期学派菲利普斯曲线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学派,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是不会 长时间受骗的,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修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通过理性预期很快会形成 对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1960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1960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描述经济中通胀与失业之间 关系的一种经济学模型,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在1958年首次提出,但当时的观点与后来的研究存在一定 差异。60年代初,经济学家们发现了菲利普斯曲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短期的逆向关系,即当失业率下降时,通 胀率会上升;相反,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胀率会下降。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以“菲利普斯关系”为基础,即失业率下 降时,工资的增长率会上升,进而推动通货膨胀。而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的增长率会下降,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 这个曲线的提出原本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中的通胀与失业之间的 关系。传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 衡关系,即经济中的通胀和失业有一种稳定的权衡关系。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观点是:在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下,劳动 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

失业率会上升,导致工资水平下降;相反,当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失业率会下降,工资水平会上升。这种关系被认为是一种负相关。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建立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上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中的通胀和失业是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经济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通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例如供给的弹性、产出的增长等。 然而,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议。尽管这个曲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通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即同时存在高通胀和高失业。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新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该模型考虑了供给和需求的动态调整过程,以及通胀和失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总之,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经济中通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理论的

08-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08-新凯恩斯主义学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8章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第一节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产生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1.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 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产生了一个新的流派,这就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戈里·曼昆( Mankiw,1958年出生于新泽西洲,1980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84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1985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其主要着作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一卷、第二卷”,“不完全竞争与粘性价格”,“协调失灵与价格刚性”以及“宏观经济学”教材”)、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 (Edmund ,1933年出生,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时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seph Stiglitz,2001年与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Michel Spence)共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主要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s Economics)。 “新凯恩斯主义”这一概念,是迈克尔·帕金(Michael Pokin)在1984年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首次提出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在保持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从经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角度,说明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工资和利率在短期具有粘性,非充分就业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真实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1)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 (2)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和工资在短期具有粘性,经济体系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失衡状态。 (3)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尽管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4)政府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是有效的。 2.新凯恩斯主义的核心主张或特点 曼昆和罗默(1991年)是从各个理论对下面两个问题的回答来定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 (1)该理论是否违反古典二分法即,货币是否是非中性的 (2)该理论是否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例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价格粘性等因素)对于理解经济波动十分关键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理解 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凯恩斯认为,在未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为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浦斯[新西兰]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这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 第二,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这就否认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率ū时,通货膨胀率为零。因此,也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 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也是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浦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50-60年代西方国家实际情况。70年代末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又不存在这种关系了。于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解释。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1)货币主义者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浦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浦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菲利浦斯曲线长期。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

菲尔普斯曲线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 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 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3、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或者采取紧缩性政策以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或者相反,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以选择社会所能忍受的最优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目标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份菜单。 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右移。正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的信念开始动摇。 货币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非利普斯曲线的主要不足是货币工资变化率是在完全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情况下决定的,这意味着工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受货币幻觉的支配,因为他们仅仅根据货币工资水平,完全不管物价的变化做出劳动供给的决定。 2、货币幻觉:工人仅仅看到货币工资的变动并根据这种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量,看不到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 3、适应性预期的含义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会按照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1 11e t t e t e t P P P P ----+= α e t P 为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t P 为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e t P 1 - 为 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α为适应性系数,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0<α<1,是一固定比例。显然,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和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的调节。α越大,预期通货膨胀率越是取决于上一期的实

新凯恩斯主义的新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的新发展 一、“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基础[1] 由美国民主党和欧洲左翼政党执政的某些国家所信奉的“第三条道路”,被认为是根植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范式,这种方法可以看成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它强调供给方面对失业率水平(自然失业率或者非加速的失业膨胀率,即NAIRU)的决定作用,忽视总需求、有效需求以及财政政策,它强调货币政策,关注经济政策的可信度(Brown,2001),并接受理性预期的假定,当“市场失灵”扩大时,支持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市场失灵”起源于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特性及垄断的存在。培训、教育等如果仅由市场决定,就会导致供给不足,而必须由政府出面,采取政府供给以及政府激励的方式,才能够解决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的八条要点(Giddens,2000;Hutton,1998),被认为是支持“第三条道路”的,可以将它们看作是“第三条道路”的特征,这八条要点是: (1)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自由决定的财政政策)能够很好地稳定市场经济。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能够对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作出充分信息的判断,在目前开放的、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更是如此。 (2)货币政策能被用作实现低的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可取的,因为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对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起着导向的作用)[2],但货币政策不应被政治家所操纵,而应当由以“独立的”中央银行形式存在的专家(不论是银行家、经济学家或者其他专家)所掌握[3]。政治家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以长期的损失(高通货膨胀)为代价,来谋取短期的利益(低的失业率)。一个“独立的”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也有较好的信誉,相对于政治家来说,它对低的通货膨胀有一种更强的使命感[4]。对由于时间不一致而造成信誉缺失的政策,被认为既不是最理想的,也不是可行的(Kydland和Prescott,1977),唯一可靠的政策就是使当局不能自由干预未来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模型里,从短期看,即使总需求的政策能够起重要的作用,但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的政策也是最佳的。由于时间的不一致以及信誉问题,货币政策必须交由一个“可靠的”、独立的央行去掌控,而这个央行必须是以价格的稳定性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这一点必须得到明确。 (3)经济活动的水平围绕着自然失业率或非加速的通货膨胀率(NAIRU)波动,失业率在NAIRU以下(上),将引起高(低)的膨胀率。NAIRU 是一种和劳动市场的运转方式密切相关的供给现象。国内通货膨胀率(相对于预期的膨胀率)的根源被认为是由于失业率降低,低于NAIRU的水平所致。然而,从长期来看,膨胀和失业并不能相互替代,如果加速的膨胀被消除,那么经济就得在平均的NAIRU的水平运转。在长期中,通货膨胀被认为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幅度和利息率相关。货币政策,从而通货膨胀政策被央行家所控制。货币供给的控制并不是关键,主要是由于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会对受许多不确定性影响的货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摘要: 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主要表示的是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曲线,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凯恩斯主义者李谱西于1960年从单一的劳动市场供求体系中解释了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成因。与此同时,萨缪尔森与索洛于1960年对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首先,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发展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是第二种表达方式。其次,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决策工具。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交替关系,就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要么是高通胀率与低失业率,要么是低通胀率与高失业率。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货币主义,延续了萨缪尔森与索洛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表达方式,只是观念有所不同。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修正。他们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区分了短期与长期。其基本观点是: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负斜率倾斜的,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这表明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