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综述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综述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综述

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后,西方各经济学派均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并提出各学派所认为的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总结了八个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论述,

并作简要的概述。标签: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失业

0 前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二十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

综述,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1 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許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货币工资刚性。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

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2 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

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由于人们获得信息不充分,做出的适用性预期,故菲利普斯曲线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关系。该理论假设前提相对实际工资和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该学派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存在,长期内菲利

普斯曲线为垂线。

3 理性预期学派菲利普斯曲线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学派,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是不会长时间受骗的,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修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通过理性预期很快会形成对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都不存在,菲利普斯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该理论假设前提是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并提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失业没有影响,

以及政策无用论和经济须实行自由化。

4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者地认为,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交替关系。他们指出,由于经济系统的极端复杂,经济主体很难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的真实值,即使能预期到,由于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经济系统要将名义工资和价格调整到实际水平则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政府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正面效应是明显的,它能带来失业率的降低和产量的增加。尽管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但是,这个代价是值得付出的,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由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的,而失业的负担则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集中承担。两害相权取其轻,为降低失业,应容忍适当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降低失业率、提高产量水平。该理论假设前提是

市场非出清、工资价格黏性和理性预期。

5 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信息黏性模型菲利普斯曲线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是后向预期,即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前一期通货膨胀或前几期通货膨胀的平均。而在使用理性预期的模型等兴起后,后向模型逐渐被忽视。在对前向模型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后向模型的回归也成为必然,将后向模型与理性预期前向模型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并提出工人关注实际工资而厂商根据以以往信息和对将来的预期制定工资和价

格的主要观点。

而信息黏性模型假设中每个厂商在每个时期都制定自己的价格。但是,厂商收集信息和重新计算最优价格的行动较为缓慢。在每个时期有一部分厂商得到关于经济状况的新信息,并计算出最优价格的新路径,而其他厂商继续基于原来的计划和过去的信息来制定价格。该模型仍假设每个厂商都有相同的可能来更新价格

计划,而不管它上次调整发生在何时。

因此,信息黏性的菲利普斯曲线和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相同的含义,即短期内产出与价格水平变动正相关,从而价格与失业变动负相关。这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因此,政府仍可以在通货膨胀、产出、就业之间找到政策

平衡点。

6 名义工资向下刚性模型

名义工资向下刚性的提法很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效率工资模型中。厂商不愿削减名义工资是担心失去优秀员工和引起道德与生产率滑坡。勒博和阿吉尔等人利用统计资料和大规模随机调查数据,验证了名义工资刚性的现实存在。阿克洛夫等人利用战后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和比较有刚性和没有刚性的两种菲利普斯曲线,发现存在工资向下刚性的模型的预测效果要好于没有工资向下刚性的模型。该模型于确立了劳动生产率与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组合之间的关系。福廷等人指出,更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可以促进永久性的通货膨胀一失业均衡,它允许既定通货膨胀率下有更低的失业率,或者既定失业率下更低的通货膨胀

率。经验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上述观点。

7 近似理性模型

模型中一些厂商的工资和价格制定者可能忽视低通货膨胀,或意识到通货膨胀但只把它作为几种因素之一加以使用,从而低估了它的影响。工人在考虑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其劳动生产率)时,可能忽视或低估通货膨胀。工人这种行为的单位劳动成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充分反映在厂商工资决策中。该理论假设前提为部分有意识地忽略预期。并提出近似理性的经济成本非常小,自然失业率假说有误导性,通货膨胀在一定阈值内上升可减少失业。近似理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当通货膨胀率处于零到温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时,这个范围内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带来更低的失业率,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这个范围,在失业上的有效结果将不再增加,

转而下降并最终消失。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厉格非,王锦功.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2).

[5]刘凤良,张海阳.菲利普斯曲线研究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7).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分析菲利普斯曲线是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 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资料后,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研究判断经济形势的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对此,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轨迹的把握有助于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判断,这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已经得到证实,菲利普斯本人也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0 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 用通货膨胀率代替了工资变动率,并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又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但是随着理论和实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重要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注的是劳动成本和产出价格的比率。1967年和1968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爱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认为名义工资变化必须用通货膨胀预期来纠正。在适应性预期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性,政府能够以高而稳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持久性的低失业率。不过加速主义原理告诉我们,长期中这种替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然失业率才同一个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联系。当失业降到自然率以下时,通货膨胀不仅很高而且会持续上升;当失业超过自然率时,通货膨胀就会持续下降。 1972 年至1973 年,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的假定不合理,经济主体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行动策略。他们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律的相互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因此,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降低失业率,在短期或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均是无效的.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运用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西兰统计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该曲线的概念。 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如果工资没有随之调整,那么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变低了,工厂雇佣工人的实际成本降低,因此企业会雇用更多的工人,从而降低失业率。同时,当通货膨胀率高时,销售单价变高,在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工厂会增加生产数量,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央行应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2. 财政政策:菲利普斯曲线也对财政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从而稳定失业率。相反,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时,政府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就业和增长。 3. 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左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低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经济危机。相反,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右倾斜时,表示通货膨胀率高于失业率,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央行和政府应该密切关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菲利普斯曲线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经济危机的预测和应对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21年第33期)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 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 要参照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 《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 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 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 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 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崭新凯恩斯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又绽放了代莱生机。目前的研究广泛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为微观基础,以 此去赢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寡头垄断竞争, 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备全然灵活性。这种方法被称作崭新凯恩 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keynsianphillipscurve,缩写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肇因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凯恩斯主义特别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于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特别强调价格具备全然的灵活性,侧重 于分析供给,指出供给就是发生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goodfriend和king (1997)将这种理论女性主义称作崭新崭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该模型假设 价格是粘性的,以边际成本代替对实际经济活动(产出缺口或失业)的测度。近来的文献 主要集中在这种假设的经验有效性的验证,核心问题是前瞻型(forwardlooking)或后顾 型(backwardlooking)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货 收缩过程的特征。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多个方面展开实际应用领域:例如对相同生产 函数的研究,对相同经济体系中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估算与检验,对外开放经 济下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等等。本文着重于了解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 基本模型,并对其展开详细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本模型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生产量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难以与经 验事实相一致,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创建模型表述诸如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货币政策的冲击 和遏制通货膨胀政策的效应等问题。在最新的文献中,在粘性价格假设下,通货膨胀与边 际成本二者联系。gali和gertler(1999)建议用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度量边际成本,他们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重点。 1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中国实证检验 1.1失灵的初步检验 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表1中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图1)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图2)。我们发现1998—2006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我们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1)我国CPI反映市场价格不力。根据2006年中央银行第四季度城镇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城镇居民认为物价偏高,41.7%的居民对未来物价走势不乐观,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我国是存在着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而我国这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CPI指标只是保持低位增长,这与现实中民众普遍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大现状是相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CPI指标的核算实际上存在着涵盖范围的局限和统计权重的偏差。我国CPI指数还只是反映日常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于房地产、股市、汇市等资产价格却始终没有正确反映。因此可以说明我国CPI在反映市场价格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以至于一些反映实际通货膨胀的数据已经游离出了统计范畴。 2)“高增长、低就业”矛盾凸显城镇登记失业率偏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矛盾,即在国内消费需求过热背景经济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根据表1,近几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处于小幅攀升趋势,这与当前我国真实存在的失业现状是不符的。我国一直缺乏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统计数字,“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官方失业统计指标是存在着偏误的,它只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当地就业机构登记”,并不能反映我国失业的真实水平。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纷纷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证明目前我国的实际

菲尔普斯曲线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来的菲利普斯曲线 1、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推导出了一条反映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在大约5.5%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零;在大约2.3%的失业率上,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为2.0%。这就是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非线性反方向变动的原因 由于在劳动市场出清时,也存在一定的摩擦性与结构性失业,所以,随着超额劳动需求的增加和货币工资的上升,失业率虽然会下降,但失业率的下降是渐进的,即失业率的下降幅度会越来越小。 二、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接受菲利普斯曲线的原因 当时流行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解释价格决定与通货膨胀。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被假设为固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结果是,在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仅仅影响就业水平与真实收入。货币工资与价格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只有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水平。 2、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萨缪尔森与索洛认为(1960),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只要将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向下移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距离,就可以得到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

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3、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来干预经济(或者采取紧缩性政策以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或者相反,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以选择社会所能忍受的最优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策目标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份菜单。 三、附加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或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陷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菲利普斯曲线开始右移。正统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的信念开始动摇。 货币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非利普斯曲线的主要不足是货币工资变化率是在完全与通货膨胀率无关的情况下决定的,这意味着工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受货币幻觉的支配,因为他们仅仅根据货币工资水平,完全不管物价的变化做出劳动供给的决定。 2、货币幻觉:工人仅仅看到货币工资的变动并根据这种变动来调整劳动供给量,看不到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 3、适应性预期的含义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会按照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形成与调整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1 11e t t e t e t P P P P ----+= α e t P 为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1-t P 为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e t P 1 - 为 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α为适应性系数,它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速度,0<α<1,是一固定比例。显然,t 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取决于t-1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和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的调节。α越大,预期通货膨胀率越是取决于上一期的实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材料1:理论界通常有三种菲利普斯曲线。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材料2:近年国内有学者主张以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指导,治理我国失业与通胀。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命题是:通货膨胀率(即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两大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变动关系。其政策主张,是以高通胀换取低失业率,或以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通胀已受多种因素影响:非货币工资增长单一因素推动,与近年的失业率无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不宜套用该曲线及政策导向治理通胀与失业。 ——摘自周念林文章“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材料3:从菲利普斯曲线来看,通胀升高,失业率降低,但从该曲线出现以后,所有的经济学家犯了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就是把二者之间的关系当成了因果关系,事实上,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失业率增加,通胀降低这一对孪生兄弟,不是因为失业率增加导致的通胀降低,也不是因为失业率降低导致的通胀,更不是因为通胀提升可以降低失业率,通胀下降会提高失业率,由于错误的认识,菲利普斯曲线成了决策者的依据,可悲的结果就在所难免了,国家为了降低失业率,就会想办法催生通胀,这样运作的结果,不但没有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出现通胀水平升高,甚至出现恶性通胀,但失业率依然增加,经济出现衰退,就是所谓的滞胀,面对滞胀,一切的货币政策失灵,财政政策失灵! 其次,把菲利普斯曲线当成经典的经济现象,其实不然,滞胀的情况,就推倒的固有的结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曾经出现了失业率下降,通胀也下降的情形,这二种情况告诉我们,菲利普斯只发现了经济的一方面,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但很多国家却拿来当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着实可悲. 美国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政府长期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还有可能成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任何干预都会失灵。 要求:认真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相关章节,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为主要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分析思路: 1、说明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最好引用经典的经济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 2、简要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变过程,以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论述; 3、结合实际进行阐述,试分析我国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吗?并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摘要: 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主要表示的是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曲线,这是一种表达方式。 凯恩斯主义者李谱西于1960年从单一的劳动市场供求体系中解释了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成因。与此同时,萨缪尔森与索洛于1960年对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首先,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发展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是第二种表达方式。其次,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决策工具。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交替关系,就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要么是高通胀率与低失业率,要么是低通胀率与高失业率。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货币主义,延续了萨缪尔森与索洛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表达方式,只是观念有所不同。 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修正。他们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并区分了短期与长期。其基本观点是:第一,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负斜率倾斜的,在长期内则是垂直的,这表明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长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以后,自1968年起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通货膨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反而使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失业率也越来越高。 弗里德曼根据1956—1975这20年内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这7个国家系统的统计资料,求出每5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1955一1960,1061一1955,1066 一1970,1971一1975年用复利率计算的消费品价格变化率)和每5年平均的失业率。他详细表列了这7国每国的两种平均数,并求出7国总计的未加权平均数。 图1 1956一1975午七国干均通货膨胀率和率的变化 图中的曲线清楚地表明,在头两个5年内,两条曲线变化的方向相反,此后两者的方向相同,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已由负斜率转变为正斜率。弗里德曼认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现象。他相信,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高通货膨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率。滞胀现象的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也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 理性预期学派在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带领下相比较货币主义学派更进一步,也更激进,与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别处于自由经济与国家干预两个极端"理性预期学派承接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批评认为其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最大化行为中,他们的研究方法一般都是从参与者最大化行为开始“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持否定态度,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暗含货币政策有效性,但理性预期学派持相反观点”。四、现在的问题 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ean(2006)曾强调,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低通胀趋势显著,描述通胀和产出短期折衷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变得很平坦。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其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而在80年代变成向下倾斜;90年代早期以来,该曲线又变得相当平坦。许多学者认为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加速,诸多学者注意到了国际贸易或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Rogoff(1985)和Romer(1993)最早使用Barro-Gordon(1983)的两国模型,说明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将降低一国均衡通胀,但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变得陡峭。Romer(1993)在修正Rogoff(1985)模型的基础上,认为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本币名义与真实汇率贬值,进口品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本国通胀的产生和真实货币供给的减少。接着,本国厂商产出的增加幅度也会因为进口品价格以及工资的上升而下降。总之,未预期到的本国货币扩张

不同流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不同流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于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 的关系。该曲线揭示了在短期内经济中存在的通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 关系。在不同的经济流派中,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解和解释略有差异。下面分别介绍几个流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1.新凯恩斯主义流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 经济调控来影响。他们认为,在短期内,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 关系,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使失业 率降低,但这可能会导致通胀的上升。他们主张通过扩张性政策来推 动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也承认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会变得平 坦或消失。 2.新古典主义流派: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既存在短期关系,也存 在长期关系。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由于通过货币政策和供给冲 击等因素引起的短期经济波动所导致的。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胀之间

没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自然失业率。他们主张通过稳健的 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而不会采取主动干预就业和失业率。 3.新古典合成流派: 新古典合成经济学家试图综合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在短期,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也承认该关 系在长期可能会发生变化。他们还认为,经济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 体的结构和制度环境。他们主张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达 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胀率。 4.新古典现代货币理论流派: 新古典现代货币理论(MMT)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与货币 政策的实施无关。他们认为,货币的发行和分配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 政策来实现,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取决于供给和 需求的关系,而不是货币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作者:林志弟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1期 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研究了英国1861- 1 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 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低失业率 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 注的热点,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 相关的论述。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 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20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 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 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 的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货币工资刚性。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 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 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 率并存,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 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由于自然失业率的 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 在长期的、稳定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由于人们获得信息不充分作出的适用性预期,故菲利 普斯曲线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关系。该理论假设前提相对实际工资和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该学派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存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线。 三、理性预期学派菲利普斯曲线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学派,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是不会 长时间受骗的,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修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通过理性预期很快会形成 对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1. 介绍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一种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相反,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会下降。 然而,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变,人们发现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实践中逐渐失效。这种失效性表现在实际数据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情况。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它更准确地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将介绍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原因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启示。最后,我们将探讨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2.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拓展。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然而,在实践中,经济学家们发现,这种关系并不总是成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可能出现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的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取决于经济的状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它展示了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 3.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来自宏观经济学的供需分析。根据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当供应过剩,即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供给充足,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相反,当需求过剩,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验证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失业;通货膨胀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短期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而菲利普斯曲线最初都是针对外国宏观经济,而对于体制完全不同的中国,其失业和通胀率之间是否也呈现出这样的关系笔者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这篇课程论文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是否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性状,从而深化和具体化对于该曲线的认识,探讨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是否也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对不同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的选择菜单。 2.研究概况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中,画出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以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成失业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他们所给予的关系式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增长率 而变化后体现了“失业―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界菲利普斯曲线的标准版本。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并非简单的负相关关系,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ion.Friedman)指出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认为,在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是一条直线。 3.实证分析 本文对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是基于标准菲利普斯模型,即选择来自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洛(Robert.M.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trade-off),这样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建议是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实际上是为政府实现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提供了一套选择菜单。 该期的散点图由图2表示,根据散点图2,本文决定采用两种模型对数据经行拟合为,分别为: 4.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两期的分析,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还是在实行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中国,都不能确定存在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从而也不存在所为能给政策制定者带来选择的“替代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计量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学的经典贡献之一,现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已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与否做了各种不同的检验,我们在这里选取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进行检验。 一、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称为菲 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 为了纪念新西兰出生的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而命名的。1958年,菲利普斯用英国的数据观察到失业率与工资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今天经济学家所用的菲利普斯曲线与菲利普斯所考察的关系有三个方面的不同:(1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用物价膨胀代替工资膨胀。这种差别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物价膨胀与工资膨胀是密切相关的。在工资迅速上升的时期,物价上升也迅速。 (2)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包括了预期的通货膨胀。这种补充是由于米尔 顿•弗里德曼和爱德蒙•费尔普斯研究的结果。这两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 年代提出工人错觉模型时强调了预期对总供给的重要性。 (3)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包括供给冲击。这种增加要归因与欧佩克(OPEC), 即石油输出国组织。20 世纪70 年代,欧佩克引起了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这使经济学家更加认识到总供给冲击的重要性。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其通货膨胀率取决与三种力量: ①预期的通货膨胀 ②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 ③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 产率的突然变动,作为供给冲击的结果,实际GDP 和价格水平会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动。 这三种力量表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

n = n °- B ( U-U ) + v 通货膨胀二预期的通货膨胀-(B *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这个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由总供给方程式推导而来。总供给方程式为: P=F e +(1/ a ) (Y-Y n ) 首先,在方程式右边加上一项供给冲击 v 代表改变物价水平并使短期总 供给曲线移动的外生事件。 F= F e +(1/ a ) ( Y-Y n )+v 然后,方程两边减去上一 年物价水平 F -1 得 e n (F-F -1)=( F e - F -1)+ (1/ a ) ( Y-Y n )+v 左边的 F-F -1 项是现期物价水平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差额,即通货膨胀。 右边的 F e - F -1 项是预期物价水平与上一年物价水平的差额,即预期的通 货膨胀。 因此,用n 代替P-P -1,用n e 代替F e - P -i : 注:通货膨胀实际上是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用 n 代替P-P -1,用n e 代替P e - P -i , 是为了推导的方便。若把 P 解释为物价水平的对数,根据对数的性质, P 的变动大体上是通货 膨胀率。原因是 dP=d(log 物价水平 )=d( 物价水平 )/ 物价水平 e n n =n e +(1/ a ) (Y-Y ) +v 再次,奥肯定理的一种形式说明了产出与其自然率的背离和失业与其自然 率背离负相关;即当产出高于自然产出率,失业低于自然失业率。 即, (1/ a ) ( Y-Y n ) =- B ( U-U n ) 即,n 二 n °- [3 ( U-U ) + v 这样,我们就由总供给方程中得到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以上的代数式 都是说明了: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短期总供给方程在本质上代表了同样的 宏观经济 思想。菲利普斯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反映:当决策者使经济 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反方向变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