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谈二里头文化

再谈二里头文化

再谈二里头文化
再谈二里头文化

再谈二里头文化

——吉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立新

以往相关研究

王立新教授认为以往关于二里头文化来源的研究有三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是对文化来源的探索过于笼统,比如常有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稍具体点的也只是说二里头文化是由豫西龙山或王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的。

其次是受文化单线演进模式的影响太深,总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一地的文化都应该是自古“一脉相承”的。

最后是只关心过程而不关心动因;比如大多数的研究只是从文化成分相似性的角度推测二里头文化来源于哪支文化,甚或怎样来的,而不回答为何会如此而来。

李伯谦先生在《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一文中曾经提出,二里头文化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之后形成的夏文化,主要根据就是二里头文化中有一组来自山东地区的文化因素(《文物》1986年第6期)。该文不仅分析了二里头类型的形成过程,而且首次系统阐释了该文化的形成动因,是颇具启发意义的认识。

而邹衡先生则对此表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二里头文化中所含东方因素,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在河南地区出现,并非直接来自山东龙山文化。近年禹县瓦店等遗址的发掘,证明邹衡先生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那么,二里头文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王立新教授认为:探讨二里头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动因,首先要系统分析该文化分布区此前的考古学文化面貌。

随着新资料的层出不穷,人们不仅认识到过去所称的“河南龙山文化”实际包含了若干面貌不同、性质有别的考古学文化。就是以“王湾三期文化”统称的嵩山南北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在文化面貌上也是存在着南北差异的。有人将其分称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有人则将其分称为“郑洛区”和“汝颖区”。

而王立新先生则赞成陈冰白先生的意见,认为分布于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与分布于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是性质不同的两支考古学文化。其间的差异并不是单个器类的有无,而主要表现在各器类在陶器群中所占的比重上。

比如在“王湾类型”中,第二期文化夹砂罐所占的比重为22.20%,夹砂鼎的比重则小于3%;而到了第三期文化,夹砂罐的比重则变为了31.68%,夹砂鼎则不存在了。在“煤山类型”中,夹砂罐所占的比例为13.70%,夹砂鼎则为22.50%。

在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群成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湾三期类型”和“煤山类型”不仅陶器群面貌存在鲜明差异,即使是在房址、窖穴的形式等方面也有重要差别。二者应分属与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

这样看来,二里头文化的主体陶器群就是由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相互整合而形成的。前述E群陶器中的多数器类也是在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旧有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吸收了部分来自晋西南或关中地区的文化因素。

以往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砦期遗存的概念(指新密新砦遗址的第二期遗存),作为豫西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转变的过渡阶段。那么,何为新砦期遗存,为何会产生这类遗存,就是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绝大多数学者都将河南中西部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视为二里头文化的主源,这显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确性。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都将嵩山南北的龙山时代晚期遗存不加区分的看作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因而,由龙山期向二里头文化的转变只能被看成是一种单线渐进式的

发展。新砦期遗存发现后,学者们注意到它既有别于豫西龙山,又有别于二里头文化,从相对年代上也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时期。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过渡期”遗存呢,却未能得出合理地解释。

当我们认识到嵩山南北在龙山时代晚期分属于两种性质有别的考古学文化之后,通过文化因素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新期遗存”实际上主要是由煤山文化因素与王湾三期文化因素碰撞、混合而形成的。同时又纳入了部分来自豫东油坊文化的因素。

所以,以单线演进模式来看待文化的演进,无疑会将复杂的东西过于简单化,此种视角不仅掩盖了嵩山南北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原本有别的事实,而且必将导致无法认清二里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乃是文化的整合。

所谓新砦期遗存,正是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与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相互碰撞、整合时期的遗存,其文化内涵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个别遗址在文化面貌上会有所差异,甚至同一遗址中的不同单位也存在煤山文化因素与王湾三期文化起因素比重不同的现象。

从陶器群来看,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二里头文化除继承二者共有因素之外,承袭煤山文化的特征性因素相对要多于王湾三期文化起因素。似乎,煤山文化因素在整合中扮演更为主动地角色。

文化是社会变化的一种迟滞的表象而考古学上观察社会变化的最好资料莫过于聚落形态的变化。

郑洛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分布

时代聚落遗址数单位时间聚落数(100年)

仰韶后期 357 ?35.7

龙山晚期 516 ?103.2

龙山晚期伊洛河下游平原

等级面积(万平方米) 数量(个)

I 40-100 4

II 15-40 7

III 5-15

240 IV ,5

龙山时代晚期聚落有明显的结群现象(赵春青、刘莉等)

聚落群之间皆有明显的“空白区”作为缓冲地带,且多半以上II级聚落构成自己的中心聚落,众多规模相似的中心聚落的存在凸显了各聚落群之间相互的抗衡。王城岗、古城寨、新砦、郝家台等城址的出现和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大量存在,表明该时期存在部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此看来,嵩山南北龙山晚期聚落群大多仍处于相对独立、相互抗衡的状态,甚至彼此间的冲突、战争也频繁发生,远未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种情形恰与文献所记尧舜禹时期的“万邦”林立的社会局面相吻合。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

随着洛阳盆地区域性考古调查,中澳合作的伊洛河支流地区调查以及颍河上游地区的调查的开展,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聚落分布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龙山时期那种众多聚落群分庭抗礼的局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以洛阳盆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金字塔式的聚落分布特征。

规模等级数量位置性质

一 1 二里头遗址大型都邑

二 24 集中于洛阳盆地区域性的物质集

散,手工业生产或

行政管理中心

三 ,150 分布广泛一般村落遗址四

结论

二里头文化应该是夏启征伐敌对势力并在广大区域内推行强权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为代表的一种国族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应当是在夏王朝在嵩山南北的出现及地位的确立之后。也就是说,国族文化的形成当滞后于王朝的建立。

王湾三期文化和煤山文化的末期或“新砦期”的绝对年代,都可能进入了夏代。但作为可确认的夏代的夏文化则只有二里头文化。

2012级文博班

孙旭亚

1221110240

再谈二里头文化

再谈二里头文化 ——吉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立新 以往相关研究 王立新教授认为以往关于二里头文化来源的研究有三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是对文化来源的探索过于笼统,比如常有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稍具体点的也只是说二里头文化是由豫西龙山或王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的。 其次是受文化单线演进模式的影响太深,总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一地的文化都应该是自古“一脉相承”的。 最后是只关心过程而不关心动因;比如大多数的研究只是从文化成分相似性的角度推测二里头文化来源于哪支文化,甚或怎样来的,而不回答为何会如此而来。 李伯谦先生在《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一文中曾经提出,二里头文化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之后形成的夏文化,主要根据就是二里头文化中有一组来自山东地区的文化因素(《文物》1986年第6期)。该文不仅分析了二里头类型的形成过程,而且首次系统阐释了该文化的形成动因,是颇具启发意义的认识。 而邹衡先生则对此表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二里头文化中所含东方因素,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在河南地区出现,并非直接来自山东龙山文化。近年禹县瓦店等遗址的发掘,证明邹衡先生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那么,二里头文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王立新教授认为:探讨二里头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动因,首先要系统分析该文化分布区此前的考古学文化面貌。

随着新资料的层出不穷,人们不仅认识到过去所称的“河南龙山文化”实际包含了若干面貌不同、性质有别的考古学文化。就是以“王湾三期文化”统称的嵩山南北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在文化面貌上也是存在着南北差异的。有人将其分称为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有人则将其分称为“郑洛区”和“汝颖区”。 而王立新先生则赞成陈冰白先生的意见,认为分布于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与分布于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是性质不同的两支考古学文化。其间的差异并不是单个器类的有无,而主要表现在各器类在陶器群中所占的比重上。 比如在“王湾类型”中,第二期文化夹砂罐所占的比重为22.20%,夹砂鼎的比重则小于3%;而到了第三期文化,夹砂罐的比重则变为了31.68%,夹砂鼎则不存在了。在“煤山类型”中,夹砂罐所占的比例为13.70%,夹砂鼎则为22.50%。 在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群成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湾三期类型”和“煤山类型”不仅陶器群面貌存在鲜明差异,即使是在房址、窖穴的形式等方面也有重要差别。二者应分属与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 这样看来,二里头文化的主体陶器群就是由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相互整合而形成的。前述E群陶器中的多数器类也是在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旧有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吸收了部分来自晋西南或关中地区的文化因素。 以往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砦期遗存的概念(指新密新砦遗址的第二期遗存),作为豫西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转变的过渡阶段。那么,何为新砦期遗存,为何会产生这类遗存,就是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绝大多数学者都将河南中西部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遗存视为二里头文化的主源,这显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确性。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都将嵩山南北的龙山时代晚期遗存不加区分的看作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因而,由龙山期向二里头文化的转变只能被看成是一种单线渐进式的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 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

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 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二里头遗址位在伊、洛两河之间、洛阳平原的东部与文献记载是恰相符合的。《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帝孔甲于东阳贫山”的传说。《水经注》河水,于盟津今孟津后引其文, 又注之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东首阳山, 在二里头遗址之北, 相距约公里。《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夏本纪》正义“《尚书》云‘太康失邦, 兄弟五人须于洛呐。此即太康之居近洛也。”古本《竹书纪年》“后架伐眠山??而弃其元妃于洛。”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边上, 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史记·吴起列传》,’夏果之君, 左河济, 右泰华, 伊胭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在此范围之内。《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攒曰“《汲泉古文》“太康居斟, 翼亦居之, 梁又居之。”二里头遗

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

第2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丰富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中的遗迹、遗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通过遗存考察社会状况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了解先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宏伟的宫殿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情况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问题探索居住建筑的优化美化特权化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类、质料、形制、纹饰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考察陶器与宫殿建筑的联系分析对比饮食器具进化,建筑材料的进化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难点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本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陶器: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第二部分:明确提出2个

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陶器系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一目“丰富的文化遗存”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1先人足迹──遗迹: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夯土台基正南边缘中部是大门。其东北约10米,为2号宫殿基址,南北长728米,东西宽8米。殿堂同样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回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两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单位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4.3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知识目标 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能力目标 . 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教学难点 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引言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报告中的一段描述开始,提出了与本课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并指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国务院于1996年决定实施并将它列为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的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进入新课内容。先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从未有过中断。从我们的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到“骄傲”的历史——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而兴盛于黄帝,接下来便是尧舜禹、夏商周,三皇五帝、三坟五典。如果再向前追溯,还有燧人氏(暗示已会使用钻燧取火)、有巢氏(暗示人们在树上结庐而居),这是多么遥远的历史,这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但是,这一切,只是被限定在了古史的“传说时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走向繁荣的时期,遗憾的是,这些历史竟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古希腊、古埃及等几大文明的历史,在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努力下,研究成果显著,古史年代历历在目。古埃及的年代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如要加上传说时代,还要延续更长。转回身再看看我们的历史:我国古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古代就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年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如此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文明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时间尺度。另一方面,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民族的自尊心有影响。我们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究竟怎么样?这不是凭着我们的爱国热情所能解释的,而是需要科学的论证,我们要很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这就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的,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步科学化,制定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2.下图这件著名的青铜文物的朝代和出处是() A. 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 B. 夏代偃师二里头 C. 商代安阳殷墟 D. 商代,广汉三星堆 3.下图是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对于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有效方法是() ①进一步研究考古资料②研究《史记》等文献 ③研究《资治通鉴》等文献④研究先秦故事传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4.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考古发掘就成为今天了解那段历史的最主要方式。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用于盛酒的青铜酒器,这说明() A.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 B. 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相当发达 C. 夏朝的农业耕作水平日趋成熟 D. 酒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饮品 5.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埋葬方式,这说明死者生前( ) A. 社会地位存在贫富差异 B. 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C. 生活习俗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6.“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 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 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 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 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7.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哪里?() A. 二里头 B. 半坡 C. 河姆渡 D. 北京故宫 8.在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青铜器,主要有小型青铜器,但也有青铜礼器——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处于“公天下”时期 B. 进入“家天下”阶段 C. 确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D. 形成“内外服”制度 9.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10.195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论及古史辨运动和中国考古学创始之初的情形时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这段材料强调在远古史的研究中应重视( ) A. 历史传说 B. 文献资料 C. 史学探索 D. 考古发掘 11.可以从中判断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的有( ) ①墓葬的形制②墓葬的朝向③随葬品的数量④随葬品的种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夏朝的都城据说是阳城,但是阳城在哪里,没有定论;商朝的都城最初也是搬来搬去的,后来商王盘庚将它稳定下来,都城在() A. 二里头 B. 殷 C. 朝歌 D. 商 13.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 难点 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 本课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陶器: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第二部分:明确提出2个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

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陶器系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第一目“丰富的文化遗存” 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先人足迹──遗迹: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夯土台基正南边缘中部是大门。其东北约150米,为2号宫殿基址,南北长7 2.8米,东西宽58米。殿堂同样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回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两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单位建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宫殿建筑之先河。 2.精神生活──遗物:二里头遗址出土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补充以下内容和图片。其中有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爵,另一件柄形饰物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还有一件兽面铜牌,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已经有了陶铃、铜铃等乐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种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

中国古都名胜与文化(自己整理)

此为本人自己整理查找的,考到了很多,需要的同学自己参考。 什么是古都? 1、时间上,应当是较为长久的。 2、空间上,其古代遗址应当能够确指,并与当代相关城市相近。 3、性质:是一个不受外来控制的、独立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 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依据:在中国的历史上,八大古都都是主干王朝的都城,在时间,空间上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故其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 古都北京 主要时期: 1、先秦燕国都邑:蓟 2、辽陪都南京:燕京析津府 3、金中都:燕京,1149年后为都。 4、元大都:忽必烈1260抵中都,1267建大都。 5、明北京城:永乐19年即1421年以后为都。 6、清北京城:顺治元年即1644年~1911。 古都西安 西安曾经是12朝古都,其为都的时间千年以上,主要有以下统一王朝: 1、西周:丰镐 2、秦:咸阳 3、西汉:长安 4、隋:大兴 5、唐:长安 古都洛阳 主要时期: 夏中晚期:二里头遗址 商:西亳(偃师) 周:洛邑 东汉:雒阳 曹魏西晋:洛阳 北魏:洛阳 隋唐东都:洛阳 北宋西京:洛阳 古都郑州 主要时期: 1、文明肇始 轩辕故里(新郑西山古城) 禹都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

2、夏启、少康之都(新密新砦遗址--夏邑);还有巩义、荥阳等地都有遗址(公元前2070~)。 3、商汤亳都(郑州商城,3600年前) 4、郑韩故都(新郑) 古都安阳 (一)地理特点: 地处洹漳流域,由安阳和邺组成。 (二)主要时期: 1、殷商:公元前1300年第20王盘庚迁至北蒙,叫做“殷”(今安阳小屯),以后8代12王为都254年。 2、曹魏邺都 3、十六国时期的邺都 4、南北朝时代的邺都 古都开封 主要时期: 1、夏都:老丘(陈留镇国都里村) 2、战国魏:大梁,公元前365年。 3、五代时期:后梁的东京、后晋后汉后周的东都。 4、北宋东京:开封 5、金朝南京:汴京 6、明初北京:大梁 古都南京 主要时期: 1、东吴:229年建都建业。 2、东晋:317年都建康。 3、南朝(宋齐梁陈)420年都建康。 4、十国时期的南唐,937年都金陵,称江宁府。 5、明初都城:南京应天府,又称京师。 古都杭州 主要时期: 1、五代十国时期吴越:923年都杭州。 2、南宋:1138年正式都临安府。 古都迁徙特点 宋代以前,由西向东,南宋以后,南北交替的大十字迁徙,最后定都北京,是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的结果。 古都布局与规划 (1)平面布局:方正型;自然型 (2)城市规划: 1、以宫殿建筑为中心 2、中轴对称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_向桃初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 向桃初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文化传播南方地区KEYWORDS :Erlitou Cult ure Cultural Diffusion Sout h China ABSTRACT :T here have been several dozens of localit ies bearin g remains relat ed to Erlitou Culture found to dat e in the Yan g tze River Valle y or to its south.T hese rem 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zones.B y anal y zin g the dates,cultural natures and zonin g s of t hese rem ains,w e can out line t he routes and dates of t he southw ard dif fusion of Erlitou Culture;how ever,the diff usion methods varied accordin g to t he times and back g rounds of their takin g p lace.The southw ard diffusion of Erlitou Culture st arted the new st a g e f or t he archaic cultures in South China to follow the rh y t hms of t he evolutions of the cultures in t he Central Plains in macroscopic or overall view s,and for the sout hern regions to be included into the his -toric syst em of China cent ered by t he Central Plains. 作者:向桃初,长沙市,41008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考古2011年第10期o 研究与探索 第10期 #47(总911)#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二里头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热点,因为二里头文化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传世文献中的夏人或夏王朝,更关系到中国古代国家和政治文明的形成。近20年来,南方地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二里头文化相关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遍及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更广阔的区域。分析这些遗存的文化性质及其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关系,既有助于探讨南方地区夏商周时期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特征及动因等,又可促进对中国古代文明及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二里头文化的南传。 一、南方地区二里头文化相关 遗存的年代与性质 本文/南方地区0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主要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二里头 文化相关遗存0是指有与二里头文化/典型特征0相同或相近之遗迹和遗物,即包含二里头文化因素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依此,这类遗存的文化性质可以为二里头文化或其地方类型,也可以是其他考古学文化但包含有二里头文化的某些因素;年代既可能与二里头文化相当,也可能晚于二里头文化。有必要说明的是,本文关于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认定采用邹衡先生的观点,即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1]。 根据目前发表材料,南方地区所见与二里头文化相关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已达数十处,本文依文化面貌和性质并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将它们分为九个区(图一),各区代表遗存及其年代和文化性质等如下。 ?区:豫陕鄂交界地区,指汉水中、上游交接地区。包括豫西南、鄂西北和陕东南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 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 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 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 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 的都邑。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 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

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 家社会阶段。

文化遗址案例探究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管理学案例探究 文产一班 20110401111 李代营

指导老师:任丹 20111208

案例探究(A case study) --家乡的文化遗址(Cultural relics) ◆探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作为一名刚接触管理学以及文化资源学的大一新生,自然对探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且我最热爱的家乡有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并没有把这次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是我心里本来就非常期盼、非常愿意的家乡描述。 ◆探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通过此次探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应用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认真描述家乡的文化产业管理实况,完成自己一直的想法。 ◆探究对象(Research objects):大敦子遗址、白马寺遗址。 ◆探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No1.我的家乡(My hometown):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接壤。较于苏南,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很落后,而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该产业的管理不到位,人们的文化欣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No2.遗址基本概况(The relics’ basic information ):

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大墩子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45±200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古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青莲冈期。出土文物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单色彩陶,全是手工制品,器型简单,钵为平底。还有石斧、石匕首、骨针、鱼形标、鹿角镰、石镐、骨镞等;出土大量牛、羊、猪、狗、鹿、雉的遗骸,狗的遗骸最多,并用整狗作殉葬品。这说明早期母系氏族时期,农业、渔猎生产已见端倪。另有两种艺术品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出土一只伏窝生蛋的陶鸡模型,鸡的形状与现代鸡形相差不远;二是出土三件陶房模型,陶房有圆有方,正面有门,两侧有窗,戗脊出檐,与山西赵村出土的半穴式凸字形房屋相比有明显进步,又别于东夷高脚楼不砌墙的风格。更奇特的是屋顶四面坡壁用浅线刻出狗的形体,这是黄帝族文化罕见的。中层为刘林期。这一层葬墓中出土的陶器仍以夹沙红陶为主,其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题 (共22题;共44分) 1. (2分)下列四点如果都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那么其中最能说明二里头遗址是强大政权的都城的是() A . 宫殿 B . 宗庙 C . 陶器 D . 墓葬 【考点】 2. (2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 A . 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B . 甲骨文 C . 金文 D . 大篆 【考点】 3. (2分)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各学科的专家联合攻关,其中负责研究商周甲骨文和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是() A . 文献学专家 B . 古文字学专家 C . 考古学专家 D . 历史地理学专家 【考点】 4. (2分)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A . 马王堆文化 B . “三星堆”文化 C . 半坡文化 D . 大汶口文化 【考点】

5. (2分) 1996年5月16日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是研究考证夏商周三代的() A . 年代学问题 B . 占文字学问题 C . 考古学问题 D . 文化遗存问题 【考点】 6. (2分)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遗址、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还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 A . 村落遗址 B . 社区遗址 C . 都邑遗址 D . 牧场遗址 【考点】 7. (2分)将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连接起来,同时也表明二者一脉相承的是() A . 龙山一期 B . 二里头一期 C . 新砦期 D . 仰韶期 【考点】 8. (2分)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 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 . 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 C . 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 . 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考点】

中国古遗址

中国古遗址 古遗址是清代以前,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包括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寺庙址,还包括当时一些经济性建筑遗存,如采石场(坑)、窑穴、窑址、贝丘等。我市古遗址分布极广,主要有贝丘遗址、窑址、村落遗址、采石场(坑)等贝丘遗址,俗称蚬壳岗。多位于河流湖泊岸的山岗、平地、土墩中,往往在贝丘堆中发现各种贝壳、兽骨、鱼骨及石器、陶器残(片)等,其中部分贝丘下层出现古人类居住的房基遗存,也有部分出现埋葬在贝丘层的墓葬(常见人骨架)。 古窑址是我市主要是分布在西江、北江两岸属于五代、唐、宋时代的窑址,近年普查已发现的有小塘镇、罗村镇交界的奇石窑址群、和顺镇逢冲文头岭窑址,罗村镇招大镇岗窑址。附近往往堆积不少变形或残破的陶瓷、瓦片、烧土、炭碎及各种窑具等遗物。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 马贺山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共出土24个不同种类的符号,单个,独立,一个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与符号之间,无任何联系,他们究竟代表什么,谁也不知道,只有陶工本人清楚,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实际上,是陶工用来记事记数的记号,它的作用与结绳记事一样,它不会发展成文字,它与文字没有任何关系。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只有24个,太少,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就是很多,也说明不了什么,全国各遗址的刻划符号,都加在一起,够多的了吧,也行不成一个系统。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是当时陶工使用的东西,陶工的长项是制造陶器,而非文字,陶工没有制造文字的时间和能力。 文字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自发的集体行为,尽管文字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那

也属于政府行为。中国文字是黄帝命令史官仓颉造的,这符合中国国情。仓颉替黄帝管理结绳记事,由于社会事务繁杂,结绳已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创造文字就提到日程上来了。国家、阶级,分工,剩余价值,是产生文字的基础。由于郭沫若先生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致使古文字界不知文字是谁造的?不知什么时候造的?甚至连文字都不清楚是什么?拿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一研究就是四十年,成了文字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夏朝有文字吗?考古学家可以不看历史文献,因为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古文字专家不能不看,古有仓颉造字,古有虞夏商周之书,考古学家可以不看【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因为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古文字专家不能不看,因为你就是研究这个的,你不研究,你就不知夏朝文字什么样,那你就会拿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当夏朝文字,让人感到很滑稽,很无奈,很可笑。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与文字不搭界,只有迂腐的人,才拿二里头遗址的

夏朝历史文化的特点

夏朝历史文化的特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那么关于夏朝历史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吗?下面是有夏朝二里头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炊器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贮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类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构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主要依据陶器的演变,二里头文化被划分为前后相继的四期;又因以陶器为主的文化因素的地域差异被划分为数个地方类型。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区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筑则分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显现出社会的高度分化。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高度发达的铸铜、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已掌握了用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高超技术。二里头文化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奠定了日后“中国”世界的基础。 夏朝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当时出土的遗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阳东干沟村附近又曾几次发现这种文化的墓葬与灰坑。这个遗址的

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很快,在洛阳偃师灰咀和二里头、郑州洛达庙、巩义稍砦、渑池鹿寺、陕县七里铺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古文化遗存。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纪。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此后,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洛阳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它是一处早于洛阳商城的具有都城规模的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夏朝的传世文字提到篆字,自然会想到大篆和小篆,所谓大篆,即指周篆;所谓小篆,即指秦篆。篆字,就是官方文字。历史上还有夏篆一说,由于人们未发现夏朝文字,所以一直对夏篆有不同看法,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考古遗存与传世文献 学生姓名:何嘉颖 年级、专业: 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白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分类辨析 一、玉钺 (一)形制 琢作左右上下均不对称的钺形,两侧边厚薄不一,近较厚的侧边有一单面钻凿的圆孔,原应嵌有松绿石,现已脱落。器面钻双孔,一大一小,小孔属端孔,大孔属背孔,皆为单面钻。此器既大且美,应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二)玉质 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沉积层清楚。 (三)用途 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西周。钺的形状像大石斧,多有大穿孔。商代玉钺多琢有兽面纹。商周时期的青铜钺由玉钺演化而来,但青铜钺属兵器类,用于砍杀,而精工制作的大玉钺已失去原有实用功能而发展成为礼仪用玉或陪葬用玉,是象征氏族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的礼器。这种玉钺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多有发现。大型玉钺、青铜钺更成为王权的象征。 二、玉圭 (一)形制 玉圭是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系“六器”的核心器类之一。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圭3件, 分属于二、三、四期。第二期玉圭,乳白色,长条三角状,器身刻有三周浅纹,器长6.9厘米;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局部有翠斑,通体磨光两面刃两孔间饰弦纹、菱形云雷纹, 上面圆孔上端的一面有三道朱条纹, 接近刃部的一面与顶端附有残存的麻布,长17.4 厘米、宽4.4 厘米;第四期玉圭,乳白色,长方形片状,宽的一端有两面刃, 另一端靠近顶端有一圆孔, 通体磨光, 通长2厘米、宽37厘米位于墓底南端1乃处, 居中, 当在墓主小腿部位,与l件玉刀、1件玉璧戚和数枚海贝集中放置在一起。1 (二)玉质 第二期玉圭,乳白色玉质;第三期玉圭,近象牙黄色玉质,局部有翠斑;第四期玉圭,乳白色; (三)用途 我国使用玉圭的历史悠久,最早发现于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玉圭”是由原始社会的一种铲形器工具如石铲、石斧、玉锛等一类的器物发展而来。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 1陈雪香,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中原文物2003(3):p23-3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