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病原

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

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70℃2h、胰酶及pH3-9时

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

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

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

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带毒种公猪也可

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

殖障碍。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

数明显减少。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回顾性分

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

胎儿为死胎。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病猪除了流产、死产、木乃伊、弱仔、不孕等症状外,个别母猪体温升高,后

躯不灵活。仔猪有腹泻、皮炎等表现。而对种公猪的性欲和精子活力无明显影响。

剖检病变剖检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不完全钙化,子宫内有大

小及死亡时间不一致的胎儿,有的被溶解、吸收。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干尸化、坏死。

诊断要点如果分娩死胎、未见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等症状的同时,母猪没有明

显的临床症状,以初产母猪为多,且有传染性证据时,即可怀疑本病。但最后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化验。常需送检的病料包括木乃伊(体长<16厘米=、母猪血液等。大于70日胎龄的胎儿或初生仔猪不宜送检。

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注意与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坚持自繁自养,以防引入带毒猪。引进新种猪时,应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进猪。血凝抑制试验效价低于1:256或呈阴性时方可进猪。

2.免疫接种应用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在疫区,初产母猪配种

前2个月进行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保证其产生足够的抗体,以保护胎儿不被侵害。也可采取自然感染初产母猪,可把多次经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猪群中混养,或用散毒猪的粪便饲别致后备猪群。

最新猪常见传染病英文缩写

SF、HC(猪瘟), PPV(猪细小病毒病), PR(猪伪狂犬病) PRV、ADV(猪伪狂犬病病毒), TGE(猪传染性胃肠炎), PED(猪流行性腹泻), PRR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CV2(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 PRDC(猪呼吸道系统综合征), PMWS(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DN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FMD(猪口蹄疫)、 SVD(猪水疱病)、 VS(猪水疱性口炎)、 VES(猪水疱疹)、 SI(猪流感)、 RV(猪轮状病毒感染), SEM(猪传染性闹脊髓炎), PHE(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SEM(猪传染性脑脊髓炎),2010年报检员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单选题 1、通过报检员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取得《报检员资格证》后,()内未从事报检业务的,《报检员资格证》自动失效。 A.6个月 B.10个月 C.1年 D.2年 [答案]d 2、自理报检单位应在()检验检疫机构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A.报检地 B.报关地 C.工商注册地 D.A.B.C都可以 [答案]c 3、报检单位在按有关规定办理报检,并提供抽样、检验检疫的各种条件后,有权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在()内完成检验检疫工作,并出具证明文件。 A.合同规定的装船期限 B.国家质检规定的检验检疫期限 C.货主要求的期限 D.代理单位要求的期限 [答案]b

4、报检员遗失《报检员证》的,应在()日内向发证检验检疫机构递交情况说明,并登报声明作废。 A.5 B.7 C.10 D.14 [答案]b 5、报检单位的组织机构、性质、业务范围、名称、法定代表人、法定地址及隶属关系等发生重大改变和变动,应于()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原报检备案登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A.15 B.7 C.10 D.30 [答案]a 6、检验检疫机构对自理报检单位实行(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病原 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 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70℃2h、胰酶及pH3-9时 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 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 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 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带毒种公猪也可 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 殖障碍。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 数明显减少。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回顾性分 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 胎儿为死胎。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病猪除了流产、死产、木乃伊、弱仔、不孕等症状外,个别母猪体温升高,后 躯不灵活。仔猪有腹泻、皮炎等表现。而对种公猪的性欲和精子活力无明显影响。 剖检病变剖检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不完全钙化,子宫内有大 小及死亡时间不一致的胎儿,有的被溶解、吸收。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干尸化、坏死。 诊断要点如果分娩死胎、未见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等症状的同时,母猪没有明 显的临床症状,以初产母猪为多,且有传染性证据时,即可怀疑本病。但最后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化验。常需送检的病料包括木乃伊(体长<16厘米=、母猪血液等。大于70日胎龄的胎儿或初生仔猪不宜送检。 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注意与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坚持自繁自养,以防引入带毒猪。引进新种猪时,应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进猪。血凝抑制试验效价低于1:256或呈阴性时方可进猪。 2.免疫接种应用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在疫区,初产母猪配种 前2个月进行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保证其产生足够的抗体,以保护胎儿不被侵害。也可采取自然感染初产母猪,可把多次经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猪群中混养,或用散毒猪的粪便饲别致后备猪群。

猪细小病毒病(PPV)

猪细小病毒病(PPV ) A PPV 特点: 经济影响 成功的繁殖生产是猪场赢利的的关键; PPV 感染将对母猪和后备猪的窝产仔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未免母猪群几乎每2—4年暴发一次,每次持续至少6个月 PPV 是一种能引发胎儿发病死亡的重要的母猪传染病; 1960年首次证实PPV 能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 PPV 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PPV 是一种病毒病,一旦发生将无法救治; 在英国超过90%的种猪都有PPV 感染; PPV 对消毒剂、干燥和高温等抵抗力非常强; PPV 在猪舍中至少可以存活4个月; 猪群更替、人员流动及机械携带运输等都很容易使PPV 感染猪群,即使疫病最少的猪群也无法幸免。 一旦感染,极难消除; B 什么时候最危险? 怀孕期的母猪与后备猪:虽然一般来说后备猪对PPV 最易感,但有时并非完全如此,我们必须知道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公猪:公猪也可以通过精液传播PPV ,但PPV 并不对公猪及精液造成任何损伤。 新猪群:新猪群可能没有免疫力,一旦感染发生,所有新母猪都有感染发病的风险,而且其极易暴发PPV 。 增加新母猪淘汰老母猪:淘汰淘汰老的具有免疫力的母猪,或扩群时,新母猪可能没有免疫力。当猪群中易感母猪的比例增加、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下降时暴发PPV 在所难免。 美国辉瑞 带给您一个健康的猪群

PPV是如何传播的? 第一期:PPV一般通过口腔传播进入猪群,偶尔也能够交配感染; 第二期: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第三期:PPV进入子宫的血液循环; 第四期:感染怀孕母猪或后备母猪后2到3周,PPV即经过胎盘进行传播,此时病毒就会缓慢地从一个胎儿传播到另一个胎儿。在怀孕后期胎儿也许还能存活。若怀孕35天以内感染PPV则导致胚胎死亡,因骨骼尚未形成,死亡胚胎就会被完全吸收。怀孕中后期感染PPV,死亡的胎儿将因为吸收不全而出现木乃尹。 第五期:除1—4期外,尤其是当分娩时,感染母猪就会通过生殖道,粪便及鼻腔大量排毒,迅速感染整个猪群。 表1:PPV的感染发病; 怀孕期危害 0—35天胚胎死亡和吸收 35 —70天胎儿死亡和木乃尹胎 70天以后也许胎儿存活,发育停止和弱仔 主要症状: 母猪或后备母猪PPV感染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但若有PPV感染的发生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下述指征: 每窝仔猪中有大小不一的木乃尹胎儿: 如果100个仔猪中有不止1个的木乃尹胎儿,就应调查了解 更多的生产情况。 由于PPV传播非常慢,所以木乃尹大小尺寸很不一致。 死胎增多: 如果每100头仔猪有超过5头的死胎就应深入调查。 窝产仔猪数减少: 每窝分散度增加. 母猪分娩失败率增高 猪群繁殖力下降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特征是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临床症状。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是带毒猪和病猪,主要分布于猪体内的一些生长旺盛的组织。 2)传播途径 ①可以通过母猪排毒,感染猪所产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②子宫内感染的仔猪至少可带毒9周,有些具有免疫耐受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③公猪的精子、精索、附睾和附性腺均可分离出病毒,配种时易传给母猪。 ④污染的猪舍在病猪移出空圈后4个半月,经常规方法清扫后,当再放入易感猪,仍可能被感染。 ⑤本病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易感动物 猪 三.临床症状 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

①在怀孕30-6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 ②在怀孕50-60d多出现死胎 ③在怀孕70d多出现流产 ④母猪在怀孕中后期受感染后也可发生经胎盘的感染,但此时胎儿常常能在子宫内存活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⑤在70d后,大多数胎儿能对病毒感染产生有意义的免疫耐受而存活,但常有抗体和病毒。 四、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被溶解、吸收。 感染的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机坏死等病理变化。 组织学变化: ①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 ②感染的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 ③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变化。 五.诊断 如果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育异常,但是母猪无明显的临诊症状,而且是传染病时可怀疑本病,本病的确诊还需要实验室方

猪细小病毒的鉴定

文献综述http://4423255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9281213.html, shmilydgjad@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9281213.html, 猪细小病毒的鉴定 杜桂娇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首先发现猪细小病毒(PPV)是Mayr和Mahnel(1966)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认为是细胞内潜伏感染的病毒,并相继从一些正常的猪肾细胞中发现直径为22nm一23nm的病毒粒子,经核酸鉴定为DNA【2】。PPV感染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5.8】,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诊断方法;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P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PPV主要集中在淋巴组织,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大量复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Hallauer等(1960~1971)从43株人传代细胞系中分离出38株细小病毒,其中大部分与PPV有共同抗原关系[l]。 Cartwright和Huek(1967)【2】从猪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出PPV,首次证明了它的致病作用,通过血清学鉴定证实,所有上述分离毒株,包括从一些传代细胞系中分离的类似病毒均与PPV同属一型。本病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其后欧美、亚洲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均有本病的报道。我国也报道有本病的发生,上海、北京和江苏等地也相继分离到猪细小病毒。 1、细小病毒概述 1.1病原学细小病毒(PPV)是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的一个成员。PPV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直径为20nm,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存在方式为完全病毒粒子和空壳病毒粒子,在氛化艳中的浮密度为1.30g/ml~1.39g/ml【3】,沉淀系数为105S。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且与其他病毒不早现交叉反应,能使培养细胞产生病理变化(cytopathic effect CPE)【4.5】。 PPV对热具有强大的抵抗力。Cartwright等(1967)报道【2】:PPV在56℃ 30min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原vovirus,PPV)引起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传染病,该病毒可导致妊娠前期胎儿发育受到影响。健康母猪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0世纪60年代,猪细小病毒首次从死胎中被分离,且被证明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病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畸形胎、分娩周期延长等症状。猪细小病毒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及母猪繁殖,对我国生猪养殖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猪细小病毒易与猪乙肝病毒混合感染,从而造成疾病诊治难度增加,给我国临床疾病预防带来极大困难。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引言 随着更加敏感和具有更多选择性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猪病原检测,对养猪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展,而越来越多病毒以及经典病毒的检测数据也不断增加。猪细小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重要传染性病原。直到最近仍认为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性较低,可通过疫苗接种可达到防止该病毒造成的猪繁殖障碍。但随着对该病毒的持续研究,人们对疫苗防治新兴的猪细小病毒毒株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随后的研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猪小病毒的进化及免疫学的看法,而疫苗对新出现毒株的有效中和能力较低。这些发现对猪细小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了较为重大的进展。本文对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进行综述,旨在为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1发病机理 怀孕母猪被猪细小病毒侵入后表现出败血症状,并造成发育功能障碍,病毒经过胎盘血液循环侵害胎儿,致使分娩的仔猪出现弱仔、死胎、木乃伊等现象,但怀孕母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母猪在怀孕一个月内感染猪细小病

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类小DNA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的严重危害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PPV诊断方法及免疫防制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之一。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依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作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同时有证据表明是传染性疾病时,则应考虑到PPV感染的可能,但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自1967年,Cartwright等首次报道PPV病以来,有关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报告较多,从最初的病毒分离鉴定,到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直到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PV病的诊断中。 病毒分离和鉴定用于诊断PPV感染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用于分离PPV的病料,一般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其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

外,其感染力会随着胎儿死亡时间而降低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操作简便易行,且能进行快速、大量的诊断,但是其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d 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血清中和试验(SN)也是检测PPV抗体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被检血清的抗体中和PPV,然后根据培养细胞的病变情况来计算血清抗体的滴度。SN的特异性比HI高,但是SN的操作较为复杂,首先要进行病毒感染力的测定,而PPV在低剂量时并不引起细胞病变,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1988年,Hohdatsu等率先建立了PPV 的ELISA诊断方法并用于检测PPV的血清抗体,我国姜永厚等(1997)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用于检测PPV的抗原,可建立的ELISA诊断方法非特异性较强。邵振华、田海燕(中国兽药监察所)用滤纸采集猪血样,加入到预先用PPV抗原处理的微孔板小孔内,进行免疫间接过氧化物酶染色试验检测PPV抗体,在2-3h内即可观察结果。对比试验证实比HI敏感(高7.4%),特异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 控措施-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细小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导致繁殖障碍。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出现发病。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1、流行病学病原。猪细小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者六角形,衣壳由32个壳粒构成,核心存在单股负链DNA,大约在整个病毒粒子中占到26.5%。该病毒能够在猪细胞中无限繁殖,通常原代猪肾细胞比较常见。只要细胞发生感染就会出现病变,如裂变、固缩或者变圆等。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其在56℃温度下经过30 min热处理依旧无法对其红细胞的凝聚能力以及传染性造成明显影响,在70℃温度下也需要经过2 h才能够使其感染力降低,在80℃温度下加热5 min才能够使其死亡,且其还具有较轻的抵抗氯仿和乙醚等溶剂的能力。流行特点。目前,已知猪细小病毒的唯一宿主是猪,且任何阶段的家猪和野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初产母猪最容易感染。一般母猪在交配后容易感染病毒,并对胚胎以及新生仔猪造成较大的伤害。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在被污染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因此猪场只要发生该病,就很

难彻底清除病原,从而导致多年连续出现发病。2、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主要是初产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而经产母猪、育肥猪、公猪则不会表现出症状。患病母猪在精神、食欲等方面表现正常,且能够正常发情,但部分尽管能够出现发情但较难受孕。在妊娠中期发生感染,有些病猪会表现出腹围缩小,部分发生完全流产或者足月后产出体型较小的仔猪;部分在产出活仔的同时还会产出不同数量的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该病,部分病猪会产出畸形胎、死胎,往往导致其发生难产而造成死亡或者被淘汰。3、鉴别诊断该病与布氏杆菌病、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等具有比较相似的症状,要注意进行区别。猪细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细小病毒而导致,且主要会导致初产母猪发生繁殖障碍,使其产出畸形胎、木乃伊胎、死胎或者发生早产、晚产等;猪伪狂犬病不仅会导致母猪发生流传、产出死胎,还有导致新生仔猪、哺乳仔猪具有神经症状;猪乙型脑炎通常会导致母猪发生晚产,而公猪发病后表现出一侧睾丸发炎、发生红肿,但公猪感染细小病毒后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布鲁氏菌病会导致母猪发生流产,并伴有关节炎,公猪睾丸发炎、发生红肿,这些都可用于区别细小病毒病。4、防控措施应急治疗。病猪主要以抗病毒、缓解症状以及避免出现继发感染为治疗原则。病猪可按体重每50 kg肌肉注射1 mL猪用转移因子,每天1次,并配合按每200 kg饲料中添加100 g金芪毒克(黄芪多糖),混合均匀后投喂或者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3~5天。病猪也可按体重每50 kg使用2 mL猪用排疫肽(免疫球蛋白)和1 mL猪用转移因子,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0.2 mL/kg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引起猪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能力和传染性,且在猪只群体中易于传播,对养猪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病原学特点和病毒学特征:猪细小病毒的病原是一种小的非包膜正链RNA病毒,属于 科瑞纳病毒科。该病毒具有强烈的抗原变异性,由于其基因总长度较短,导致宿主机体免 疫应答的含量很少,从而也就相对地减弱了病毒的免疫原性。 流行病学表现和病因:该病多见于秋季至冬春季,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发病、较难 治疗和易于复发的疾病。该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 触和口鼻、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携带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或 者在家禽和野生鸟类等宿主身上持续存在传播。病毒可以在感染后1至2天内,在人体上 具有病毒性,这种病毒性持续时间为2至3周或更长。 疾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早 期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急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喉炎、鼻炎、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膜炎等,可造成死亡。此外,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泻,可能出 现血便,病程中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共济失调、转鸣和头颈强直等。病理诊断可 通过组织学和免疫学检测,实验室细菌学检测中,RT-PCR技术为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 防控措施:要防止该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饲养环境卫生、卫生 消毒、隔离、免疫等方面。由于该病尚没有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关 键是进行疫苗接种。绝大多数的现有猪细小病毒疫苗都是沙门氏菌贝氏不动杆菌疫苗的基 础上,加入了猪细小病毒抗原的一种冻干疫苗。此外,饲养管理可以加强猪只体免系统的 免疫力,降低病毒的侵袭能力,为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起到重要的作用。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该病毒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时48小时、70℃时2小时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无明显改变,但80℃时5分钟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丧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一、猪细小病毒的特征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该病毒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时48小时、70℃时2小时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无明显改变,但80℃时5分钟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丧失。 该病毒在40℃极为稳定,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ph值3-9稳定,能抵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但0.5%漂白粉、1%-1.5%氢氧化钠5分钟能杀灭病毒,2%戊二醛需20分钟,甲醛蒸气和紫外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杀死该病毒。短时间胰酶处理对病毒悬液感染性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提高其感染效价。在ph值9的甘油缓冲盐水中或在-20℃以下,能保存1年以上毒力不会下降。

2、猪细小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睾丸、肺、肝、肠系膜淋巴结或母猪胎盘、阴道分泌物,制成无菌悬液,备用。 (2)病原分离: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等材料处理后,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3)病原鉴定:免疫荧光试验、pcr诊断试验、分子杂交试验。 (4)病毒抗原的检查:ppv荧光抗体直接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接种的细胞片中细胞核不着染,即可确诊。 (5)血清学检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ppv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三、猪细小病毒的防治要点

1、防治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免疫接种。原则上实行自繁自养,防止将病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从场外引进动物时,须选自非疫区的健康动物群,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的血凝抑制试验;进场后进行定期隔离检疫,确证健康时方能混群饲养或配种。 2、预防接种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可对种猪特别是后备种猪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发生疫情时,首先应隔离疑似发病动物,尽快做出确诊,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制定扑灭措施。做好全场特别是污染猪舍的彻底消毒和清洗。病死动物的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应进行深埋或高温消毒处理。

猪的疾病 猪细小病毒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细小病毒病的知识和防治 一、概述: 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PPV)是导致易感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及屡配不孕等,而其他年龄的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大多数感染猪场呈地方性流行,猪群感染后很难净化,从而造成了持续的经济损失,现已是我国较常见的猪病之一。 二、病原: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的自主型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很少发生变异,目前所有分离株的血凝活性、抗原性、理化特性及复制装配特性等均十分相似或完全相同,而且猪细小病毒与同型的其他自主型细小病毒在结构与功能方面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成熟的猪细小病毒完整病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具有典型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无囊膜,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直径约为25~28nm。本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具有强大抵抗力,56℃ 30min不影响其感染性和血凝活性,70℃ 2h仍不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但是80℃ 5min 可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有抵抗力;对酸、甲醛蒸汽和紫外线均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在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溶液中5min 即可被杀死。该病毒具有良好的血凝活性,能够凝集人的O型、豚鼠、大鼠、鸡、猫、猴的红细胞,但是不能凝集牛、绵羊、仓鼠、猪的红细胞,其中以凝集豚鼠红细胞为最好,在凝集鸡红细胞时存在个体差异。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原代猪肾、猪睾丸细胞和传代细胞PK-15,IBRS-2等)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另外,不同毒株间存在培养温度依赖性差异,从而可以解释不同分离株在猪体内的复制能力和毒力差异的现象。 三、流行病学: 猪细小病毒病已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寻找阴性猪群已比较困难。迄今,猪

猪常见疾病的首选药物

猪常见疾病的首选药物 一、细菌病 1.猪喘气病 首选药物:恩诺沙星、强力霉素、泰妙菌素。 依据其使用效果依次为:支原净>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氟苯尼考>罗红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恩诺沙星等>土霉素>红霉素。 以上顺序可能因不同地区对各个药物的抗药性不同而有所区别。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首选药物:恩诺沙星、阿莫西林、SMZ+TMP 可用药物: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氟甲砜霉素、甲砜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泰妙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噻呋、SMM+TMP、SMD+TMP。 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首选药物:恩诺沙星、强力霉素、SMZ+TMP。 可用药物: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SMM或SMD+TMP。 4.消化道疾病:黄痢、白痢、副伤寒 首选药物: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呋喃唑酮、新霉素+东莨菪碱、硫酸粘杆菌素+林可霉素。 可用药物: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阿莫西林、新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痢菌净、磺胺二甲嘧啶。 5.猪痢疾 首选药物:乙酰甲喹〔痢菌净〕、林可霉素。 可用药物:二甲硝咪唑、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喹乙醇、克林霉素、新霉素、强力霉素等。 6.仔猪红痢 首选药物:林可霉素〔服给药〕、甲硝咪唑、杆菌肽锌。 可用药物: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林霉素、二甲硝咪唑、泰乐菌素、喹乙醇、新霉素、强力霉素。7.体外寄生虫 首选驱虫药物: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2 mg/kg拌料〔每10 kg体重每日给1 mg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用7天;或颈部皮下注射0.3 mg/kg。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可用于怀孕母猪,首次用药后7~10天,也可再用一次,便能控制多种线虫〔蛔虫、类圆线虫、鞭虫等〕和疥螨等体外寄生虫。用药后应彻底清洁环境,粪便做集中发酵等无害处理。 可用药物:左旋咪唑〔8 mg/kg体重服给药〕、丙硫苯咪唑〔10~20 mg/kg体重服给药〕、敌百虫〔用2~3%水溶液〔现用现配〕灌服,每kg体重0.10~0.12 g〔总量不可超过7.0 g〕,也可拌入饲料中喂服,能驱除猪体线虫。可二次用药,中间间隔7~10天。 附:规模化猪场驱虫模式: 1、对猪场全部猪驱虫一次。 2、母猪产仔前1~2周驱虫一次。 3、种公猪一年驱虫二次。 4、仔猪断奶转群前驱虫一次。 5、新购猪只驱虫2次,隔离至少30天才能并群。 6、彻底清洁环境,加强粪便管理,防止再次感染。 二、病毒类 1、猪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特点: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各年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症是10日龄仔猪呕吐、水样腹泻、脱水,100%死亡。成年猪轻度水样腹泻和一过性软便。剖检乳猪胃膨满,有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小肠壁薄、透明,有泡沫和灰绿色的液体。肾肿胀、脂肪变性。脾、肠淋巴结肿大、充血。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只中。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所不同,但是其具有强大的传染力 和快速的发展速度,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 点及防控措施,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一、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1. 快速传播:猪细小病毒病具有极强的传染力,病毒在短时间内可以在猪只群体中 迅速传播,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2. 高死亡率: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危害猪只的生长发育,感染后猪只出现高烧、呼吸 困难等症状,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季节性影响:猪细小病毒病在不同季节的流行情况会有所不同,通常在春季和秋 季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疫情。 4. 防治困难:由于猪细小病毒的传播速度快,且具有潜伏期,因此防治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发生疫情,很难有效地控制和治疗。 1. 做好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有效降低 感染率和死亡率。养猪户应该根据季节和疫情情况,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2. 加强环境消毒:猪细小病毒可以在猪场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因此加强环境消毒是 非常重要的防控举措。定期对猪圈、饮水器、饲料槽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切断病毒传 播途径。 3. 提高养猪管理水平:加强养猪管理工作,规范饲养操作,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降 低感染风险。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猪细小病毒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的 机会。 5. 科学防治:针对不同地区和季节的疫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采取有 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及时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备和使用,提高防治疫情的能力。 猪细小病毒病是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种疾病,了解其流行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 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养猪管理、做好疫苗接种、加强环境消毒以及加强监测预警,才能有效地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广大养猪户能够重 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共同守护猪只的健康和生产。

猪的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

猪的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 作者:何云龙等 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第7期 摘要:随着我国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和效益的不断增加,我国养猪场逐渐向规模化发展。但 是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猪疾病的爆发十分频繁,其中以病毒性疾病对猪的危害最大,死亡 率也最高。因此要想促进养猪业的发展,防止猪病毒性疾病非常重要。 关键词:猪;常见;病毒感染;疾病;防治措施 猪病毒感染疾病通常发病急、临床症状严重、致死率高,养殖过程中普遍采用的预防措施 就是注射疫苗。现介绍几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1 猪蓝耳病 蓝耳病是一种常发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非常强,危害性大。此传染病的入侵不分年龄 和品种,涉及面广泛,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及不满1个月的猪仔感染率较高。发病猪和带毒猪是 最主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康复期的猪也可带毒数月。 最急性病例,没有任何预兆就会突发死亡。急性病例有发热、呼吸急促、皮肤发红,以及 局部紫绀和眼睑水肿的症状。 妊娠母猪多于妊娠后期发病,厌食、喷涕、咳嗽,耳尖等部位皮肤呈蓝紫色。产前可发生 流产或早产。种公猪发病时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精液品质下降,影响配种。早产的母猪泌 乳量受到影响,产后发情不稳定,受胎率下降。 断奶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等症状。育肥猪一般出现短暂的厌食和轻度呼吸困难,采食量稍低,增重缓慢。剖检变化主要是肺部病变,如肺部出血、充血,肺小叶间质增宽等。胸、腹腔有黄色积液,有的有胸膜炎表现,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液体[1]。 对抗体阴性的猪场,不需要使用蓝耳病疫苗。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要进行环境控制,采取 清洗、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对于抗体阳性的猪场,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 2 猪细小病毒病 细小病毒病的危害主要针对母猪,而且是繁殖期的母猪,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患有细小病毒病,会导致胎死腹中,即使猪仔成活也会非常孱弱。猪的细小病毒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流行,同 猪蓝耳病一样,此毒病入侵不分年龄和品种。本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于初产 母猪,感染猪发病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细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如果消毒措施不 科学,很易造成长期的连续传播,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后,可持续感染易感的青年母猪,猪场可 能连续多年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的表现[2],对生产效益影响极大。 患细小病毒病的猪主要表现就是繁殖障碍,母猪不容易受孕,即使受孕也极容易产下死胎 和木乃伊胎。母猪正常分娩时,产出的仔猪带毒,成为猪场的传染源,这是很危险的传染因素。公猪感染本病,对性欲和受精率无明显影响,但精液可长期排毒。种公猪可通过本交或者人工 授精传染给母猪,母猪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仔猪,母猪在繁殖季节多发。本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生产上以预防为主。青年母猪使用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进行注射,在配种前3~5周进行免疫注射,种公猪可在8月龄配种前进行免疫注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