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原vovirus,PPV)引起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传染病,该病毒可导致妊娠前期胎儿发育受到影响。健康母猪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0世纪60年代,猪细小病毒首次从死胎中被分离,且被证明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病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畸形胎、分娩周期延长等症状。猪细小病毒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及母猪繁殖,对我国生猪养殖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猪细小病毒易与猪乙肝病毒混合感染,从而造成疾病诊治难度增加,给我国临床疾病预防带来极大困难。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引言

随着更加敏感和具有更多选择性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猪病原检测,对养猪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展,而越来越多病毒以及经典病毒的检测数据也不断增加。猪细小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重要传染性病原。直到最近仍认为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性较低,可通过疫苗接种可达到防止该病毒造成的猪繁殖障碍。但随着对该病毒的持续研究,人们对疫苗防治新兴的猪细小病毒毒株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随后的研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猪小病毒的进化及免疫学的看法,而疫苗对新出现毒株的有效中和能力较低。这些发现对猪细小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了较为重大的进展。本文对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进行综述,旨在为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1发病机理

怀孕母猪被猪细小病毒侵入后表现出败血症状,并造成发育功能障碍,病毒经过胎盘血液循环侵害胎儿,致使分娩的仔猪出现弱仔、死胎、木乃伊等现象,但怀孕母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母猪在怀孕一个月内感染猪细小病

毒,胚胎的骨骼还没有发育,死亡的胚胎大部分液化,被母猪吸收,剩余不能液化吸收的残体经过怀孕母猪生殖道排出体外;如果母猪在怀孕30~55日龄感染本病,胚胎会变为死胎或木乃伊;如果母猪在怀孕70日龄左右感染本病病毒,因为此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自我保护,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致使胎儿生长发育为弱胎。怀孕母猪如果是第一次感染本病病毒,病毒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进入母猪子宫,经过较长时间将所有胚胎感染,所以,临床上能够看到体积和质量大小不同的死胎或木乃伊。

2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2.1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猪细小病毒病预防中的重要环节,养殖户要严格按照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并按照免疫程度做好接种工作。在免疫中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血清型毒株的疫苗,一般情况下,仔猪需要在20日龄的时候接种猪细小病毒疫苗;后备种猪需要在配种前的20d左右接种猪细小病毒疫苗;母猪需要在产后15d左右接种猪细小病毒疫苗;种公猪需要在每年的春子季节进行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就可以确保猪能够产生抗体,以便起到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作用。

2.2接种疫苗

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提高妊娠期母猪繁殖率的主要方法。猪细小病毒的血清型单一,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因此使用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市面上的猪细小病毒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活疫苗。活疫苗较灭活疫苗,可维持较长的免疫时间。妊娠前母猪可进行接种免疫,增强妊娠期抵抗力。注射一段时间后可进行抗体检测,若抗体浓度过低,需进行第2次接种。弱毒活疫苗是指通过人工处理使其失去对宿主的致病力,但仍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的病原体制成的疫苗、该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强、产生抗体的速度快、用量少、成本低等优势。因此,最早开展对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的研究。另外,猪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对于妊娠期的母猪也可接种,且不会引起繁殖障碍。大量研究表明,妊娠期母猪只有在接种大剂量的弱毒株病毒才可造成胎儿感染,因此弱毒活疫苗安全性较高。

目前,我国的细小病毒弱毒疫苗主要采用的毒株为细胞培养适应株、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经紫外线照射后再传代育成株以及自然弱毒株4种。其中,细胞培养适应株最先应用于临床。其次,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在接种后不会产生病毒血症,但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浓度的抗体,提高机体对猪细小病毒的抵抗力。传代育成株制作的弱毒疫苗目前已成为我国商品化弱毒疫苗,但弱毒疫苗随着在猪机体内不断传代,可能会存在致病的潜在风险。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是目前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该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抗体浓度高、保存方便等优点。目前,我国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主要分为单价灭活苗、二联疫苗、多联疫苗和亚单位疫苗4种。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常用的灭活剂主要有甲醛、丙内酯、二乙烯亚胺、福尔马、氢氧化铝和油水乳剂等,不同灭活剂制作的疫苗效果不同。使用甲醛作为灭活剂制作的灭活疫苗,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浓度,但抗体保护性差;使用福尔马林作为灭活剂的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好且安全。目前,我国单价灭活苗主要以氢氧化铝、油水乳剂等为灭活剂的疫苗。除猪细小病毒外,猪瘟病毒等病原体也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因此,研发二联和多联疫苗可有效简化免疫程序,降低免疫接种时出现的临床应激,更适用于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随着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亚单位疫苗可有效解决多联疫苗免疫期短、保护率低等安全问题。亚单位疫苗主要是通过将猪细小病毒的VP2基因插入载体内,表达的VP2多肽能够组装成具有完整的血凝活性和免疫原性的类病毒样颗粒。在接种疫苗后母猪能够产生高浓度抗体。目前,我国将乳酸无杆菌作为载体,构建2种重组干酪乳杆菌系统,既可诱导局部免疫,又可诱导体液免疫,且可达到食品级水平,口服免疫更安全、更方便。

2.3严格控制传染源

为了有效的防控该病,在发现疑似病例之后要及时的隔离和药物治疗,并且对猪舍全方位的消毒处理。如果治疗的效果不佳,及时的淘汰患病猪,彻底的消灭传染源。针对可能感染的猪只,要使用病毒ELISA试剂盒进行血清血检查,避免健康猪染病之后扩散病毒。养殖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传染源传入的风险,如果需要引进猪种,做好地区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禁止从疫区引种。引进之后需要隔离观察1~2个月,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能混合。

结语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导致母猪出现妊娠困难,严重制约养猪业的经济发展。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症状相似,在实际生产中诊断困难。因此,要求广大养殖人员加强业务水平,做好日常防范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减少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提高我国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在时.猪细小病毒病及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1990(5):44-46.

[2]周志华.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16(18):27-28.

[3]李娇,祖立闯,王金良,等.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16,33(2):105-106.

[4]高金良.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的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猪病学

猪瘟(Swine fever)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 (一)病理剖检变化 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 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肾脏:急性病例往往表现为出血性肾炎,肾脏皮质或髓质有出血点,肾小球肿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内有均质红染的透明血栓,内皮细胞肿大、变性,嗜中性粒细胞积聚。 脑:神经元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结节形成血管“袖套”现象。 脾脏:脾脏梗死区组织细胞坏死,其外周有出血性浸润。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管壁增厚,呈纤维样坏死和玻璃样变性,管腔狭窄。白髓内有微小的淋巴细胞坏死灶。红髓中可见浆细胞和未成熟浆细胞呈灶状积聚。 慢性猪瘟,缺乏出血和梗死病变。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内皮细胞变性和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以及组织细胞增生。出现浆细胞增多和肾小球肾炎变化。 (三)鉴别诊断 猪伪狂犬病与猪瘟均有神经症状和病毒性脑炎变化,但是,伪狂犬呈现间质性肺炎和肝粟粒状坏死等特征性病变。 猪弓形虫病和猪瘟均有体温升高、皮肤、淋巴结出血。但猪弓形虫病肾脏明显肿大,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病原 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 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70℃2h、胰酶及pH3-9时 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 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 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 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带毒种公猪也可 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 殖障碍。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 数明显减少。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回顾性分 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 胎儿为死胎。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病猪除了流产、死产、木乃伊、弱仔、不孕等症状外,个别母猪体温升高,后 躯不灵活。仔猪有腹泻、皮炎等表现。而对种公猪的性欲和精子活力无明显影响。 剖检病变剖检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不完全钙化,子宫内有大 小及死亡时间不一致的胎儿,有的被溶解、吸收。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干尸化、坏死。 诊断要点如果分娩死胎、未见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等症状的同时,母猪没有明 显的临床症状,以初产母猪为多,且有传染性证据时,即可怀疑本病。但最后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化验。常需送检的病料包括木乃伊(体长<16厘米=、母猪血液等。大于70日胎龄的胎儿或初生仔猪不宜送检。 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注意与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坚持自繁自养,以防引入带毒猪。引进新种猪时,应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进猪。血凝抑制试验效价低于1:256或呈阴性时方可进猪。 2.免疫接种应用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在疫区,初产母猪配种 前2个月进行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保证其产生足够的抗体,以保护胎儿不被侵害。也可采取自然感染初产母猪,可把多次经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猪群中混养,或用散毒猪的粪便饲别致后备猪群。

猪细小病毒病(PPV)

猪细小病毒病(PPV ) A PPV 特点: 经济影响 成功的繁殖生产是猪场赢利的的关键; PPV 感染将对母猪和后备猪的窝产仔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未免母猪群几乎每2—4年暴发一次,每次持续至少6个月 PPV 是一种能引发胎儿发病死亡的重要的母猪传染病; 1960年首次证实PPV 能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 PPV 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PPV 是一种病毒病,一旦发生将无法救治; 在英国超过90%的种猪都有PPV 感染; PPV 对消毒剂、干燥和高温等抵抗力非常强; PPV 在猪舍中至少可以存活4个月; 猪群更替、人员流动及机械携带运输等都很容易使PPV 感染猪群,即使疫病最少的猪群也无法幸免。 一旦感染,极难消除; B 什么时候最危险? 怀孕期的母猪与后备猪:虽然一般来说后备猪对PPV 最易感,但有时并非完全如此,我们必须知道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 公猪:公猪也可以通过精液传播PPV ,但PPV 并不对公猪及精液造成任何损伤。 新猪群:新猪群可能没有免疫力,一旦感染发生,所有新母猪都有感染发病的风险,而且其极易暴发PPV 。 增加新母猪淘汰老母猪:淘汰淘汰老的具有免疫力的母猪,或扩群时,新母猪可能没有免疫力。当猪群中易感母猪的比例增加、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下降时暴发PPV 在所难免。 美国辉瑞 带给您一个健康的猪群

PPV是如何传播的? 第一期:PPV一般通过口腔传播进入猪群,偶尔也能够交配感染; 第二期: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第三期:PPV进入子宫的血液循环; 第四期:感染怀孕母猪或后备母猪后2到3周,PPV即经过胎盘进行传播,此时病毒就会缓慢地从一个胎儿传播到另一个胎儿。在怀孕后期胎儿也许还能存活。若怀孕35天以内感染PPV则导致胚胎死亡,因骨骼尚未形成,死亡胚胎就会被完全吸收。怀孕中后期感染PPV,死亡的胎儿将因为吸收不全而出现木乃尹。 第五期:除1—4期外,尤其是当分娩时,感染母猪就会通过生殖道,粪便及鼻腔大量排毒,迅速感染整个猪群。 表1:PPV的感染发病; 怀孕期危害 0—35天胚胎死亡和吸收 35 —70天胎儿死亡和木乃尹胎 70天以后也许胎儿存活,发育停止和弱仔 主要症状: 母猪或后备母猪PPV感染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但若有PPV感染的发生则会出现一个或多个下述指征: 每窝仔猪中有大小不一的木乃尹胎儿: 如果100个仔猪中有不止1个的木乃尹胎儿,就应调查了解 更多的生产情况。 由于PPV传播非常慢,所以木乃尹大小尺寸很不一致。 死胎增多: 如果每100头仔猪有超过5头的死胎就应深入调查。 窝产仔猪数减少: 每窝分散度增加. 母猪分娩失败率增高 猪群繁殖力下降

猪常见病预防与治疗

猪常见病预防与治疗 作者:余格琪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22年第06期 关键词:猪常见病;预防;治疗 0 引言 养猪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手段,广受农民青睐,却易出现养殖不当,导致猪生病的情况,特别是季节交替,温度变化幅度大,降低了猪免疫力,或是个别养殖场位置偏僻,消毒不充分,养殖户缺乏防范疾病意识,增加了猪染病几率。疾病管控中,养殖户如果处理不科学、不及时,将会导致大规模疾病传输,引发生猪死亡。生猪养殖中,应当采取先进科技方式,树立健康猪、生态猪养殖理念,做好常见病预防与治疗工作,规范治理体系,保证猪养殖质量。 1 危害与原因 1.1 猪常见病危害 生猪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饲养问题显现出来,传统养殖方式难以形成生态养殖,增加了生猪发病率,发病呈现突发性、隐蔽性、多样性特点,加大了饲养成本与治疗成本。加上近几年出现多种疾病,混合染病增加了生猪死亡率,为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生猪养殖多追求规模化,对于生猪防疫工作与饲养环境有所忽视,增加猪感染疾病几率。还有小规模养殖户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病猪危害性认知不足,导致生猪混合感染疾病,降低生猪抵抗力,危害巨大,需要引起重视。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必须做好病猪处理与治疗工作,面对猪常见病种类的增加,混合感染多种疾病的病例,增加治疗难度,生猪疾病治疗将成为养殖业发展阻碍,需做好处理工作,选择恰当治疗药剂,从而保证生猪健康成长。 1.2 猪病发生原因 猪病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饲养环境与管理水平,猪舍环境对于生猪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圈舍温度、饲养规模、卫生情况、饲养管理科学性关系生猪发病频率,进而影响养殖者利润。现阶段,中小型养殖户猪病发生频率较高,发病程度种,主要是爆发疾病原因在于环境不达标、建设猪舍结构不合理、消毒不彻底、设施不健全。生豬如果感染疾病后,未能及时隔离,则会引发群猪感染,经济损失难以估计。而大规模养殖场应普遍具备健全防控措施与正确管理理念,消毒系统完善,拥有充足经验应对猪常见病,控制萌芽阶段疾病,减少经济损失[2]。二是药物滥用影响,猪养殖场普遍出现药物滥用情况,部分养殖户使用抗生素药物欠缺理论依据,使用存在盲目性,药剂量加多,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增加病原体耐受

兽医传染病学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发展阶段(病程):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期(灰复期)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性感染和一过性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黄型感染;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8.良性感染、恶性感染。诊断方法:⒈临床综合诊断(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⒉实验室诊断(病理组织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环节:①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包括: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污染的土壤、经活的传播媒介传播。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包括:胎盘传播、经卵传播、产道传播);③畜群的易感性。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暴发)、大流行。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以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的周期性。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显著上升的现象。原因: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因素。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包括传染源、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

简述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

简述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来自疱疹病毒家族的病毒,它可以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这种病毒对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产生了负面影响,给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猪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早期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都比较有限。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现代的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变得更加快速、准确和可靠。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猪细小病毒检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1.1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病变组织的方法,通过镜下观察来确定病变类型和程度。对于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猪只,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呼吸道和生殖系统等部位的病变,但这种方法缺乏特异性和灵敏度,往往不能准确地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1.2 病毒分离和培养 病毒分离和培养是一种通过将样本接种到合适的细胞系或实验动物中,然后观察细胞病变或动物病症来确认病毒感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活病毒,便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研究,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操作技能,且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检测。 1.3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或抗原来确定感染情况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和中和试验等。这些方法能够快速、简便地检测到猪细小病毒的感染情况,但无法区分活病毒感染和病毒携带状态。 以上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在猪细小病毒检测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疾病监测和控制的需求。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和开发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猪细小病毒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近年来,随着PCR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猪细小病毒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CR技术可以快速扩增病毒的核酸序列,然后通过电泳或荧光探针等方法来检测扩增产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成为目前猪细小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原vovirus,PPV)引起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传染病,该病毒可导致妊娠前期胎儿发育受到影响。健康母猪可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感染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0世纪60年代,猪细小病毒首次从死胎中被分离,且被证明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病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畸形胎、分娩周期延长等症状。猪细小病毒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及母猪繁殖,对我国生猪养殖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猪细小病毒易与猪乙肝病毒混合感染,从而造成疾病诊治难度增加,给我国临床疾病预防带来极大困难。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引言 随着更加敏感和具有更多选择性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猪病原检测,对养猪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展,而越来越多病毒以及经典病毒的检测数据也不断增加。猪细小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重要传染性病原。直到最近仍认为该病毒的遗传变异性较低,可通过疫苗接种可达到防止该病毒造成的猪繁殖障碍。但随着对该病毒的持续研究,人们对疫苗防治新兴的猪细小病毒毒株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随后的研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猪小病毒的进化及免疫学的看法,而疫苗对新出现毒株的有效中和能力较低。这些发现对猪细小病毒的感染过程有了较为重大的进展。本文对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进行综述,旨在为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繁殖障碍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1发病机理 怀孕母猪被猪细小病毒侵入后表现出败血症状,并造成发育功能障碍,病毒经过胎盘血液循环侵害胎儿,致使分娩的仔猪出现弱仔、死胎、木乃伊等现象,但怀孕母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母猪在怀孕一个月内感染猪细小病

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一类小DNA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地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的严重危害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PPV诊断方法及免疫防制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之一。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依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作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同时有证据表明是传染性疾病时,则应考虑到PPV感染的可能,但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自1967年,Cartwright等首次报道PPV病以来,有关该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报告较多,从最初的病毒分离鉴定,到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直到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PV病的诊断中。 病毒分离和鉴定用于诊断PPV感染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用于分离PPV的病料,一般为流产或死产胎儿的脑、肾、肝、肺、睾丸、胎盘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的分离率最高。。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其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

外,其感染力会随着胎儿死亡时间而降低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操作简便易行,且能进行快速、大量的诊断,但是其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血凝抑制(HI)试验是检测PPV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和微量法。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d 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待检血清进行HI试验时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血清中和试验(SN)也是检测PPV抗体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被检血清的抗体中和PPV,然后根据培养细胞的病变情况来计算血清抗体的滴度。SN的特异性比HI高,但是SN的操作较为复杂,首先要进行病毒感染力的测定,而PPV在低剂量时并不引起细胞病变,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1988年,Hohdatsu等率先建立了PPV 的ELISA诊断方法并用于检测PPV的血清抗体,我国姜永厚等(1997)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用于检测PPV的抗原,可建立的ELISA诊断方法非特异性较强。邵振华、田海燕(中国兽药监察所)用滤纸采集猪血样,加入到预先用PPV抗原处理的微孔板小孔内,进行免疫间接过氧化物酶染色试验检测PPV抗体,在2-3h内即可观察结果。对比试验证实比HI敏感(高7.4%),特异

猪细小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

猪细小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 陈玉梅; 马丽萍; 周景明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9(048)011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 生物学特性; 发病机制; 遗传变异 【作者】陈玉梅; 马丽萍; 周景明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原细小病毒 属(Protoparvovirus)中的有蹄类原细小病毒1(Ungulate parvovirus 1, UPV1)[1]。PPV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确认为细小病毒科成员,是SMEDI 综合征(Stillbirths,mummification,embryonic death and infertility,SMEDI)即猪死胎、木乃伊化、胚胎死亡和不孕的病原体[2],对养猪业危害极大。一直以来,人们认为PPV的遗传变异性很低,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很好地控制该病毒的传播。 然而,随着不能被经典PPV疫苗的抗血清有效中和的强毒株的出现,人们逐渐意 识到该病毒的多样性比先前预期的要大得多。因此,追踪PPV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面更新对PPV生物学的理解,对于制定PPV的有效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PP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PPV是一种小的、无包膜的单链DNA病毒,基因组长4~6.3 kb[3]。病毒的2个末端序列形成大约120~200个碱基的复杂回文发夹结构(呈类似的“Y”或“T”形)[4]。PPV的紧凑型基因组只包含2个启动子,共编码7种蛋白质,并利用选择性剪接技术来扩展基因组的编码能力。2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是从p4启动 子转录而来,这些蛋白质对病毒复制特别是DNA复制很重要[4];另外,还可能 含有1种假定的非结构蛋白NS3。PPV的2种结构蛋白(VP1和VP2)从p40启动子转录。二者是从一组嵌套的编码序列中翻译出来的,它们的氨基末端不同,较小的VP2是从与较大的VP1相同的RNA模板中剪接产生的。VP1有72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氨基末端前120个氨基酸是VP1特有的(VP1 unique region,VP1u)。而PPV的第3种结构蛋白VP3是VP2的翻译后修饰产物。此外,晚期非结构蛋 白(SAT)是由与VP2相同的mRNA启动VP2起始密码子下游的7个核苷酸表达而来的。PPV的外壳是由60个VP1或VP2结构蛋白分子组成的球形结构,呈二十面体对称排列。每个衣壳亚单位由8条反平行β链及1个α螺旋和4个环组成(图1)[4-5]。VP1蛋白大约占病毒粒子的10%,主要在病毒复制和感染细胞时发挥作用,VP2蛋白是PPV的主要结构蛋白,占病毒粒子的60%以上,也是病毒的主要免疫原性蛋白。VP1、VP2基因对于PPV的系统发育至关重要[6]。 图1 PPV VP2蛋白3D模型(A)及病毒衣壳结构(B)Fig.1 3D model of PPV VP2 with the cartoon technique(A) and the structure of PPV capsids(B) 2 PPV发病机制 PPV毒株毒力是由其可能引起的繁殖失败的严重程度来定义的[7]。大多数情况下,未怀孕成年猪或仔猪单纯感染PPV不会出现临床症状,而胎儿感染的结果随母猪 妊娠的进展而变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母猪妊娠前半期PPV感染可导致生殖衰竭,PPV经口服途径初次感染母猪后23~32 d穿过胎盘,经肌肉注射途径感染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该病毒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时48小时、70℃时2小时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无明显改变,但80℃时5分钟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丧失。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要点。 一、猪细小病毒的特征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该病毒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时48小时、70℃时2小时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无明显改变,但80℃时5分钟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丧失。 该病毒在40℃极为稳定,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ph值3-9稳定,能抵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但0.5%漂白粉、1%-1.5%氢氧化钠5分钟能杀灭病毒,2%戊二醛需20分钟,甲醛蒸气和紫外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杀死该病毒。短时间胰酶处理对病毒悬液感染性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提高其感染效价。在ph值9的甘油缓冲盐水中或在-20℃以下,能保存1年以上毒力不会下降。

2、猪细小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睾丸、肺、肝、肠系膜淋巴结或母猪胎盘、阴道分泌物,制成无菌悬液,备用。 (2)病原分离:取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的肾等材料处理后,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3)病原鉴定:免疫荧光试验、pcr诊断试验、分子杂交试验。 (4)病毒抗原的检查:ppv荧光抗体直接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接种的细胞片中细胞核不着染,即可确诊。 (5)血清学检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ppv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 三、猪细小病毒的防治要点

1、防治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免疫接种。原则上实行自繁自养,防止将病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从场外引进动物时,须选自非疫区的健康动物群,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的血凝抑制试验;进场后进行定期隔离检疫,确证健康时方能混群饲养或配种。 2、预防接种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可对种猪特别是后备种猪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发生疫情时,首先应隔离疑似发病动物,尽快做出确诊,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制定扑灭措施。做好全场特别是污染猪舍的彻底消毒和清洗。病死动物的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应进行深埋或高温消毒处理。

猪乙脑炎和其他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猪乙脑炎和其他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生猪罹患乙型脑炎的症状并没有显著的单一性,特别是患病母猪的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在猪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常见疾病中亦有发生;而患病公猪中出现的症状则较为少见。因此当猪场内生猪出现某些特定症状时,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应仔细分辨几种疾病的不同。笔者在此将猪乙脑炎和几种常见疾病症状区别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 患蓝耳病的怀孕母猪除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外,还有提前2~8天出现早产,在两个周期流产、早产的猪超过80%,1周龄内仔猪病死率大于25%。其他猪也出现厌食、昏睡、咳嗽、呼吸困难等病症,部分仔猪出现耳朵发绀。不见睾丸炎和仔猪的神经症状。 2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无季节性,流产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也有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弱仔,母猪无其他症状,细小病毒对公猪无明显危害。 3猪伪狂犬病 与日本乙型脑炎相同之处为流产、死胎等母猪的繁殖障碍,仔猪的神经症状。不同的是猪伪狂犬病可以感染多种动物。膘情好而健壮的初产仔猪,生后第2天即出现眼红、昏睡,体温升高至41℃~41.5℃,口流白沫,两耳后竖,遇到声音即兴奋尖叫,站立不稳。20日龄至断奶前后,发病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流鼻液、咳嗽、腹泻,有的猪出现呕吐。剖检可见母猪胎盘有凝固性坏死。流产胎儿的实质脏器也出现凝固性坏死。用延脑制成无菌悬液,肌肉或皮下注射家兔,

2~3天后,注射部位出现瘙痒,继而撕咬出血,可以确诊。 4猪衣原体病 患病母猪流产前,多数没有任何先兆。公猪呈现睾丸炎、附睾炎,小猪发生慢性肺炎、角膜炎、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实验室检查,采用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在细胞内可见到衣原体的包涵体。 5猪弓形体病 高热,**体温可达42.9℃,呼吸困难。身体下部、耳翼、鼻端出现淤血斑,严重的出现结痂、坏死。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水肿、坏死。肺隔叶、心叶呈不同程度间质水肿,表现间质增宽,内有半透明胶冻样物质,肺实质中有小米粒大的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可收到显著效果。 6猪链球菌病(神经型) 猪患脑膜脑炎型链球菌病时,除具有神经症状外,常伴有败血症及多发性关节炎、脓肿等症状,白细胞数增加。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

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一、猪的烈性传染病 1、猪瘟:猪瘟早年又成猪霍乱,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的传染病。本病仅发生于猪。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确诊:猪瘟的出现不受到年龄和品种的管制,并无季节性。抗菌药物化疗违宪,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免疫系统猪群常为零星散发出。 典型猪瘟:病猪体温开高40.5—42℃稽留热,皮肤上有较多的小出血点,化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有的后躯麻痹剖析可见,淋巴结切面周边出血脾边缘出血性梗死灶、喉头、粘膜、心外膜、肋膜、膀胱粘膜、肾表面点状出血、肾不肿、齿龈和唇粘膜有溃疡、 胃粘膜出血斑点、大肠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回盲口、有扣壮溃疡。 综合预防:化疗未有有效率疗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阻断传染源, 掌控传播途径,广为长久地积极开展猪瘟疫苗、预防注射。猪瘟的免疫系统程序可以根据 本猪场具体情况制定,通常公猪、产卵母猪每年春秋各口服猪瘟疫苗一次注射剂量可以加 倍剂量2—3倍,对仔猪通常情况下于3—4周龄首免,由于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第一 次免疫系统用3—4倍剂量效果较好,9—10周龄二宽免,出现过猪瘟的猪场新生仔猪应当使用全面性免疫系统口服2倍剂量的猪瘟疫苗,等待2小时后再民主自由哺乳,以后于8—9龄时加强免疫一次。 2、猪口蹄疫 口蹄疫:口蹄疫就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发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 染病,存有7个血清型80多亚型猪主要就是o型。 诊断:多发于秋末、冬季和早春,成年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体温开高到40℃,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肤发开水疱溃烂,乳猪发病时临床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 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心肌灰白色有虎斑心病变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综合预防:母猪在分娩初期和哺乳前一个月各注射一次灭活苗,种猪内要3个月免疫 系统一次,每次肌注常规苗2毫升或肌注低大疫苗1—1.5毫升,仔猪40—45日龄首免, 常规苗肌注2毫升,100—105日龄创业平台猪加强免疫一次(即为二宽免),肥育猪存栏前15—20天展开三宽免。 3、猪附红细胞体病 附于红细胞体病就是由附红细胞体真菌于人、猪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发的 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通常出现在哺乳猪、分娩的母猪以及受高度症候

猪主要RNA病毒病快速多联RT-PCR诊断技术研究

猪主要RNA病毒病快速多联RT-PCR诊断技术研究 猪主要RNA病毒病快速多联RT-PCR诊断技术研究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交通网络和农场养殖密度的增加,猪主要RNA病毒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缺乏高效性和快速性,难以满足现代养猪业对于疫情监测和精准治疗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快速多联RT-PCR技术进行猪病毒病的诊断和监测。 快速多联RT-PCR(Multiplex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是一种能够同时鉴定多种 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多个引物对不同的病原体进行扩增,从而提高诊断效率。该技术集成了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两个步骤,能够检测和鉴定病毒RNA。因此,快速多联RT-PCR技术被广 泛运用于病毒病的快速诊断。 猪主要RNA病毒病包括猪瘟病、猪细小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等多种病症。其中猪瘟病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人员将猪瘟病作为快速多联RT-PCR技术的研究对象。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收集和分离了多个猪瘟病毒株,并提取了病毒RNA。然后,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引物,用于扩增 不同的猪瘟病毒的片段。通过优化试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更为高效的快速多联RT-PCR体系。通过引物间的特异性和病毒RNA的序列保守性,研究人员能够同时检测和鉴定不同猪瘟病毒株。 为了验证该诊断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首先,他们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已知的猪瘟病毒株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快速多联RT-PCR技术能够准确、

楚雄部分地区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楚雄部分地区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李祥峰;高洪;严玉霖;赵汝;邵志勇;崔艳艳;卢琴;臧雅婷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年(卷),期】2013(034)008 【摘要】为了解楚雄州的楚雄市、禄丰县和南华县地区猪细小病毒(PPV)的感染情况,从楚雄市、禄丰县、南华县部分地区随机采集未免疫猪群血清共276份进行血清学分析,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所采集血清进行PP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76份血清中有阳性血清157份,阳性率56.9%.结果表明,该地区猪群已被猪细小病毒感染,应引起重视. 【总页数】3页(P130-132) 【作者】李祥峰;高洪;严玉霖;赵汝;邵志勇;崔艳艳;卢琴;臧雅婷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9.2;S858.28 【相关文献】

1.临沧部分地区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J], 彭泽琴;张小苗;阿瑶 2.云南省楚雄部分地区猪场猪瘟血清学调查 [J], 董骎;高洪;严玉霖;赵汝;吴程华;刘欢欢;谭锐;杨培昌 3.楚雄部分地区猪伪狂犬野毒株的血清学调查 [J], 牛鑫;高洪;严玉霖;赵汝;谢丽君;王微娜 4.会泽县猪细小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J], 吕忠芬;张世永;杨同德;丁怀凤;严玉霖 5.楚雄州猪细小病毒病血清学调查 [J], 曹兴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末夏初猪常见的流行病及其防控方法

春末夏初猪常见的流行病及其防控方法 猪是非常重要的家畜动物,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由于猪群密集 养殖以及猪流行病的传播,养猪业面临着重大的健康风险。春末夏初是猪群易受感染的时期,因此必须重视猪常见的流行病及其防控方法。 常见的猪流行病包括猪瘟、猪链球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性腹泻,以及猪流感等。以下是对这些疾病的简要介绍以及相应的 防控方法: 1. 猪瘟: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直接 接触、飞沫和污染的饲料、水源传播。猪瘟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烧、呼吸困难、流涎、咳嗽、粪便腹泻等。预防和控制猪瘟的关键是加强对猪场的卫生管理,采取隔离、消毒、检疫等 措施,保持猪场的清洁和卫生。 2.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包括高热、 呼吸急促、发热等。预防猪链球菌病的方法包括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注重猪舍的通风和 消毒,保持猪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并隔离病猪。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流涎等症状。预防该病的关键是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 猪的免疫力,同时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及时隔离患病猪只。 4.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预防该病的方法包括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 确保饮水和饲料的卫生安全,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及时隔离和治疗患病猪只。 预防猪常见的流行病需要从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入手,包括保持猪场的清洁和卫生, 加强饲料和水源的消毒,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猪只。只 有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才能避免和控制猪流行病的蔓延,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产。

《猪病防治》课程标准

《猪病防治》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猪病防治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时:108 课程学分:6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应职岗位(群)所必需的猪病诊断与防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猪常见疾病建立初步诊断、制定并实施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猪常见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症状和诊断的基本知识。 2.掌握猪常见疾病所必需的实验室检验操作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常见猪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二)能力目标 1.具备对猪常见疾病建立初步诊断的能力。 2.具备对猪常见疾病制定并实施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的能力。 3.具备对猪病防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自觉运用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分析、判断问题的意识。 2.培养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终身学习的理念。 3.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 4.培养良好的安全防护和公共卫生意识。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建议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习实训54学时。

四、课程学分 本课程建议学分6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紧扣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教学和现场课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展示疾病的症状和病变,提高学生对猪病的直观认识,指导学生掌握猪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猪病防治兽医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1.课堂教学: 以“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为主,即先以典型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初步诊断结论、诊断依据以及应进一步做的检查;然后带着问题再进入疾病的常规讲解,进一步明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及防治;最后,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注重疾病流行病学分析;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现场教学 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动物医院及动物疫病检测中心,根据临诊所接触到的典型病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练一体化,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二)评价方法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过程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条件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光盘、挂图等,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加强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3.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等需要,实现教学

猪病手册--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猪病手册--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肉猪生产业的障碍之一是疾病。一般只重视引起猪只惨重损失的疾病如猪瘟, 猪胸膜肺炎。然而,一些不会引起猪只死亡的疾病也会导致经济上严重损失。如猪气喘病不导致猪只死亡却能使猪只的生长率和换肉率降低。其实,延长了上市日期的损失比猪瘟爆发还要厉害。对疾病问题,喜欢以药物来应付,此措施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疾病的发生必有其病因。所谓“防重於治”提醒我们须要采取某些防务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下面列出一些控制猪疾病措施供参考。在描述疾病控制措施前,必须先了解基本概念。 猪群疾病的概念 1、病原体越多,疾病越严重 不同病原复合感染的问题与猪场管理有密切的关系。如寄生虫,细菌或病毒的 复合感染将恶化病情。患上疥癣的仔猪抓痒时损伤皮肤而容易染上猪油皮病。猪痢疾与鞭虫症的相互的的侵害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复杂。猪气喘病引起猪咳嗽和生长停滞。若再加上巴氏杆菌的感染,会发生严重的肺炎。猪蓝耳病(PRRS)患猪感染细菌性肺炎或沙门氏杆菌症常使疫情更加严重及死亡率增大。这些例子皆证明越多病原存在,疾病的状况越复杂,治疗也更棘手。 2、猪只越多,控制疾病越困难 病原体需要易感宿主来繁殖。一只易感的猪只被病毒感染时将会排出大量病毒 颗粒污染环境。当传播力强的病毒被带进易感猪群时,短时间内整个猪群将出现疾病爆发。猪只越多,疾病爆发期将延长,原因是易感猪源不绝,每天都有易感猪出生。猪瘟爆发于大猪场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控制。离乳的仔猪本来是健康的,一旦被移入污染的离乳栏时便开始发病;其实,许多病原在宿主体外生存期不长,只好将离乳仔猪移入受污染的离乳栏。相反的,批次分娩或“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就有控制疾病的可能。因此,如果想以大规模方式养猪,最好以建立几幢隔开的建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