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柳海松;毕岸

【摘要】三言二拍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描绘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它最显著的地方,是以极其真实的笔触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商人及商妇的形象.就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聚焦在商人身上,而很少对商妇形象进行分析,因此,文章便以三言二拍为例,分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及其意义.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6)003

【总页数】5页(P133-137)

【关键词】三言二拍;明清商贾小说;商妇

【作者】柳海松;毕岸

【作者单位】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在“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说创作大多以男性为主角,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也不例外,无论是男耕女织的社会传统,还是将女性钉死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底层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抑或是商业活动自身所具备的风险,这些都决定了男性是商业活动的中

心,自然而然地,这也就注定了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绝对主角只能是男性,女性被赋予“商妇”之名,充当着男性的附属物。然而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明清时期的商贾小说中出现了众多有别于前面历朝历代的商妇形象。这不仅仅表现为形象生动饱满,更体现在正面女商人形象的诞生上。本文以三言二拍为例,通过剖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来分析其魅力之所在。

在正式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贾小说的概念,对此,邱绍雄先生在《中国商贾小说史》中认为,所谓商贾小说“就是指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人经商求利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说”。由此可以看出,商贾小说这一概念是针对文本内容而提出的。中国古代并没有商贾小说这一提法,因而也就没有细致地划分出中国古代哪些小说属于商贾小说。因此,本文以邱绍雄先生的《中国商贾小说史》为依托,着重分析明清时期以商人为主人公,以描写商人经商求利为主要活动的小说中的商妇形象。

一、商妇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无论是作为男性附属物的商妇,还是独自经商的女商人,她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中国古代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对妇女的伦理道德约束。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伦理道德要求日益加剧。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周礼·天官》提出以男性为中心、规范女性行事标准的“三从”原则、“四德”标准,汉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以此为肇始,以“从父、从夫、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的“三从四德”和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主要内容的“三纲五常”思想,便成为统治着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的标准。这些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在有力地稳固了中国古代男性地位的同时,也为中国古

代女性设计了“操持家务、侍奉家长、养育后代”这样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让女性不得不扮演温柔贤惠、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这一角色,从而也使得“男尊女卑”这一传统思想观念日益严重。

“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堂而皇之地压制、抹杀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而对商妇来说,她们受压迫的程度要远远大于普通女性,她们同一般女性一样在承受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道德观压榨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更多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中国古代有许多描述商妇的民谣诗歌,如“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又如“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再如“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识几人船”,这些民谣诗歌真实地描述出商人远行经商,夫妻分离,商妇独自在家操持生活的艰辛。中国古代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而商妇的社会地位却较一般女性还要低许多。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皆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四民的排位秩序明显表露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这种将商人视为“贱流”的价值观念,直至明代都没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明朝统治者更是在洪武十四年明确规定:“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商人地位可见一斑,更遑论商妇,毫无地位可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妇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这在三言二拍以及明清时期的其他商贾小说中得以窥见,虽然这种觉醒程度并不足以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但却有其独特的意义。

二、三言二拍等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商妇生活的辛酸苦楚,这一方面是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经商不易,商人不得不常年远行,“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弃妻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1〕从很多商贾小说或者非商贾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商人并非心甘情愿外出经商,往往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不得

已而为之。对此,大多数商妇或持支持的态度;或因不舍而持否定的态度;或极其坚强,以一人之力扛起家务;或独守空闺,寂寞难耐。她们所持的种种态度,清晰地勾画出明清时期商妇们独特的艺术形象。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商妇形象可以划分成两大类型,主内型商妇形象与主外型商妇形象,这里的“主内”“主外”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相对应。

(一)主内型商妇形象

这一类型的商妇与大多数传统女性一样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她们操持家务,奉养老人,教导子女,然而她们比普通妇女更加辛苦劳累。丈夫常年外出经商,她们大多数情况下是凭借一人之力撑起全家,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只是她们辛苦劳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她们还需要承受情感上的煎熬,因而这一类型的商妇,其艺术形象往往是多方面的。

第一,她们勤劳贤惠,忠厚善良。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妈妈(刘德之妻)、申儿(刘方)二人。刘德夫妇“年纪六十有余,并无兄弟子女”,除了拥有房屋田地之外,还开了一间小酒店,“平昔好善,极肯周济人的缓急”〔2〕。隆冬时节,申儿(刘方)父女赶路归乡,路上突遇大雪,“行走不动”,幸而得到刘德夫妇的赠饭留宿,之后,申儿(刘方)父亲因感染风寒不幸辞世,刘德夫妇再次伸出援手,不仅收养了申儿,为其改名刘方,还帮她殓葬父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妈妈是个心地极其善良的商妇,没有半点儿商人的唯利是图。申儿(刘方)被收养后“日夜辛勤,帮家过活”,对待刘德夫妇二人也是“极其尽礼孝顺”。此外,申儿(刘方)跟刘妈妈一样善良忠厚,因运河水涨,往来船只坏了无数,一个“年纪不上二十”的少年(刘奇),身上被“摘伤几处,行走不动,倒在地上,气息将绝”〔3〕,申儿(刘方)触景生情,说与爹娘后,救起少年性命。刘德夫妇去世后,刘奇、申儿(刘方)二人“把酒店收了,开起一个布店来”,“一二年间,挣下一个老大的家业,比刘公时已多数倍”〔4〕。二人情义相通后,刘奇认为二人“实

由天合”,申儿(刘方)却说“无媒私合,于礼有亏”,更是说出了“共奉三姓香火”这样的话。由此不难看出,申儿(刘方)虽为商家女,却是个勤劳贤惠、心地善良、见识极高、做事细腻的女性。

又如《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喻氏。施润泽夫妻俩以蚕桑为业,不曾大富大贵,只是“温饱之家”,施润泽在路上拾得一包银钱后,并没有自私昧下,而是站在拾银处等失主来寻,回家后说给妻子喻氏听,喻氏不仅没有反对,还认为这件事做得好,“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喻氏的善良忠厚。第二,她们聪明灵慧,知恩图报。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瑶琴(王美儿)。她本为商家女,自小便资性聪明,七岁能日诵千言,十岁能吟诗作对,十二岁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她聪慧过人的话,那么她遇到秦重后与王九妈、刘四妈斗智斗勇,一步步用计谋为自己赎身,绝对足以证明她的聪明灵慧。除此之外,瑶琴还懂得知恩图报,秦重为了能够与瑶琴宿一夜,省吃俭用,用了一年的光景凑了十两银钱,终于能够一偿夙愿,然而瑶琴却喝多酒醉,秦重出于真心,夜里悉心照顾瑶琴。瑶琴醒后感叹“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6〕,之后更是悄悄给了秦重二十两银子,酬他一宵之情。瑶琴本就是妓女,依靠皮肉挣钱,如今却反过来给秦重钱,只能说瑶琴是个至情至性、知恩图报之人。

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王三巧称不上贤良淑德,但确实是知恩图报的典范,她虽然遭遇了被休再嫁的苦楚,但是在蒋兴哥遇难后仍能“想起旧日恩情”,哭告丈夫“救他一命还乡”,若蒋兴哥不得救,“贱妾亦当自尽,不能相见”〔7〕。虽然王三巧负蒋兴哥在先,但是凭借她再嫁后的身份地位以及得宠程度,她能够站出来以死作为要挟,哭求丈夫救前夫,便能够看出三巧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

第三,她们无私奉献,悉心教导晚辈后代。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婶母杨氏,绝对称得上是无私奉献、悉心教导晚辈后代的典型代表。杨氏孤孀

无子,而王生“自幼聪明乖觉”,因而深得杨氏喜爱。王生七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杨氏安葬了王生父母后,把王生“养为己子”。王生成年后,杨氏并没有溺爱他,而是让他外出经商,“年纪长大,岂可坐吃箱空”,“待我凑成千来两,你到江湖上做些买卖,也是正经”〔8〕。王生在杨氏的鼓励下外出经商,然而却时运不济,三去三返。在血本无归的情况下,杨氏三番五次鼓励王生,为王生筹措资金,“我的儿,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不可因此两番,堕了家传行业”〔9〕。王生在婶母杨氏的鼓励下终于经商成功,杨氏不仅是王生物质与精神的支持者,更是他的人生导师,如若没有杨氏的悉心教导、几番鼓励,屡战屡败的王生很难东山再起。

又如《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的李氏、檗氏。其实书中对李氏、檗氏的描述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然而,笔者认为她们无私奉献、悉心教导晚辈后代也并非是无端猜测。书中写到杨八老“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因而决定外出经商,而李氏也同意,劝丈夫“不必迟疑”,“孩儿幸喜长成,妾自能教训”〔10〕。

杨八老外出经商,行至漳州再娶檗氏,“两边来往,都不寂寞”。杨八老惦念李氏和儿子欲回家看望,却被倭奴擒到日本。等他逃回家乡已经是十九年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李氏的儿子还是檗氏的儿子,是由两位母亲抚养长大、教导成人,杨八老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杨八老的两个儿子“中同年进士,又同选在绍兴一郡为官”〔11〕,一个做了郡丞、一个做了太守,这可以说都是李氏、檗氏的功劳。

第四,她们情感空虚,生活不幸。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蒋兴哥与王三巧“一对玉人,良工琢就”,二人“行坐不离,梦魂相伴”〔12〕,但是无

奈蒋兴哥家里世代经商,外面还有“许多客账,不曾取得”,因而不得不含泪挥别娇妻,远行经商。蒋兴哥“只为蝇头小利,抛却鸳被良缘”,王三巧“一心只想丈夫回来,时常走向前楼,在帘内东张西望”〔13〕,情感极其空虚煎熬。前面也

提到过,王三巧并非贤良淑德的贞洁烈妇,但她与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却有着明显

的差别,不能算作是人尽可夫的淫贱荡妇。她生活的不幸,一部分缘于丈夫不在身边,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陈商与薛婆的有心算计导致她被休改嫁的下场。

再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王氏。王氏与王三巧截然不同,她凭借自己的智慧,避免了被小叔子倒卖的下场,尽管最后全家团聚,但在这之前,却也难逃生活不幸的命运。王氏的儿子六岁时走失,之后吕玉又别了王氏外出经商,一去就是三年,三年里王氏不仅要承受失子之痛、情感空虚寂寞之苦,还要时时警惕小叔子的不轨之心,生活实属不易。

(二)主外型商妇形象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代代相传的社会分工模式,自刀耕火种时期,男性与女性便开始分工合作,男性自觉承担起日常生活中辛苦繁重的工作。然而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女性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像男性一样抛头露面,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而这一类女性形象在商贾小说中尤为突出。如《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黄公“以贩线为业”,“惯走江北一带地方”,因“思想女儿在家,孤身无伴,况且年幼未曾许人”〔14〕,因而将女

儿男扮女装带在身边,这一方面有照顾年幼女儿之意,另一方面则是想“认了这起主顾人家,后来好接管老汉的生意”。几年后,黄公客死他乡,黄善聪“哭了一场,买棺盛殓”,之后继续女扮男装,与李英合伙营生。在经商过程中“两边买卖,毫厘不欺”,二人“勤苦营运,手中颇颇活动,比前不同”〔15〕,生意十分红火。小说着力描绘了女商人黄善聪坚强独立、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作为商人所具备的诚实、公道、讲诚信等品质。可以说,女商人黄善聪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第一个形象生动丰满的正面女商人形象。黄善聪身为一介女流,没有在家操持家务,而是同男性一样外出经商,这不仅是对“轻商”“贱商”观念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发出的猛烈攻击。

三言二拍塑造的商妇形象大多正面向上,她们或勤劳贤惠,或忠厚善良,或知恩图

报,明清时期的许多商贾小说受其影响深远,如《聊斋志异》中就有许多描写商妇或女商人的篇目,如《黄英》《小二》《细柳》《侠夫人》,这些篇目中的女主人公大多聪慧过人,勤劳贤惠,善于管理经营,即使没有彻底摆脱男性附属品这一陪衬角色,其人物形象也闪闪发光。又如《红楼梦》中的薛姨妈与薛宝钗,《红楼梦》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商贾小说,但四大家族中的薛家是商贾巨富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薛蟠也曾远行经商,薛姨妈与薛宝钗留在家中操持家务,料理大大小小各种琐碎小事,是极为典型的商妇形象。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也不全然是这种正面形象,也有许多形象同样生动饱满却为人所不齿的商妇形象,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她们将商人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种只是极少数,更多的还是三言二拍中所塑造出来的商妇形象。

三、商妇形象刻画的意义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便“重农抑商”,因而中国古代商人一直处于社会生活和文献典籍的边缘位置,因此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女性,尤其是商妇,就更加难以在文献中寻觅到,偶尔得以从书中窥见,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有寥寥数语。然而明清时期的商贾小说不仅加大了对商人的书写力度,更是集中笔墨刻画出许多生动丰满的商妇形象,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发出的挑战,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经济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商贾小说中的商人常年远行经商,其家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商妇来维系,她们不仅要赡养公婆,更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有的甚至还需要维持生计,这种类型的商妇一般来说,拥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以及家庭地位。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婶母杨氏,作为王生经商过程中的资金援助者、精神支撑者以及人生说教者,她的地位极高,她的家庭地位不仅仅源于她长辈的身份,更源于她的

经济地位,以及她对整个家族的打理。

此外,经济地位的提升不仅仅能带来家庭地位的提升,还能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这在那些直接参加商业活动的女商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方,《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黄善聪等。刘方不仅为人忠厚老实,而且善于经商,冯梦龙对她的评价是“见识既高,作事又且细腻,真闺杰也”〔16〕。

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的话,那么刘方与刘奇结合后“子孙蕃盛,遂为巨村,人皆称为刘方三义村”〔17〕,则可以看出刘方的社会地位是何等之高,高到时人愿以

女子之名来命名村落。黄善聪作为主外型商妇形象的典型代表,她的意义不言而喻。刘方是坐商的典型,黄善聪却是不折不扣的行商,她在当时“人人夸赞,个个称奇”,社会地位高到就连那些缙绅谈到她都会连连称赞“难得,难得”!

刘方、黄善聪二人各有各的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她们二人在经商过程中皆男扮女装,对待婚姻也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而且都严词拒绝私订终身。从这里不难看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在她们内心深处打下的烙印,她们虽然并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她们直接参加商业活动获取利润的行为,不仅提高了她们的经济地位,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伦理观念。

第二,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洁观。

在“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观念的重重压迫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女性并没有自由可言,然而商妇由于丈夫常年外出经商,从而较其他女性来说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家庭控制的松动,让商妇敢于做出一些离经叛道,有违贞洁之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女主人公王三巧。王三巧因丈夫远行经商获得一定的自由,她情感世界的空虚让薛婆和陈商乘虚而入,从而做出淫乱之事。这纵然是需要批判的,然而从侧面来看,这也可以说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贞洁观所发出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观念的变革。

虽然这些或正面向上或阴暗歹毒的商妇们,在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所占比重远不及男性的半数,但是,她们却凭借这一席之地向中国古代男权社会发出了猛烈的冲击,不仅使传统“重农抑商”思想日益松动,更加冲击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受“男尊女卑”观念所束缚的传统男权社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传递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意识以及风气的嬗变。

参考文献

〔1〕〔7〕〔10〕〔11〕〔12〕〔13〕〔14〕〔15〕〔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3、16、123、129、2、3、201、202.

〔2〕〔3〕〔4〕〔5〕〔6〕〔16〕〔17〕〔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5.98、102、104、179、28、106、106.

〔8〕〔9〕〔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华书局,2015.59、60.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柳海松;毕岸 【摘要】三言二拍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描绘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它最显著的地方,是以极其真实的笔触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商人及商妇的形象.就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聚焦在商人身上,而很少对商妇形象进行分析,因此,文章便以三言二拍为例,分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及其意义.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6)003 【总页数】5页(P133-137) 【关键词】三言二拍;明清商贾小说;商妇 【作者】柳海松;毕岸 【作者单位】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在“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说创作大多以男性为主角,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也不例外,无论是男耕女织的社会传统,还是将女性钉死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底层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抑或是商业活动自身所具备的风险,这些都决定了男性是商业活动的中

心,自然而然地,这也就注定了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绝对主角只能是男性,女性被赋予“商妇”之名,充当着男性的附属物。然而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明清时期的商贾小说中出现了众多有别于前面历朝历代的商妇形象。这不仅仅表现为形象生动饱满,更体现在正面女商人形象的诞生上。本文以三言二拍为例,通过剖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来分析其魅力之所在。 在正式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贾小说的概念,对此,邱绍雄先生在《中国商贾小说史》中认为,所谓商贾小说“就是指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人经商求利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说”。由此可以看出,商贾小说这一概念是针对文本内容而提出的。中国古代并没有商贾小说这一提法,因而也就没有细致地划分出中国古代哪些小说属于商贾小说。因此,本文以邱绍雄先生的《中国商贾小说史》为依托,着重分析明清时期以商人为主人公,以描写商人经商求利为主要活动的小说中的商妇形象。 一、商妇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无论是作为男性附属物的商妇,还是独自经商的女商人,她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中国古代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对妇女的伦理道德约束。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伦理道德要求日益加剧。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周礼·天官》提出以男性为中心、规范女性行事标准的“三从”原则、“四德”标准,汉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以此为肇始,以“从父、从夫、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的“三从四德”和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主要内容的“三纲五常”思想,便成为统治着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的标准。这些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在有力地稳固了中国古代男性地位的同时,也为中国古

商业文学复习笔记

商贾:“商”指在外从事商业行为的人,“贾”指在固定地方做生意的人(行商坐贾) 一、商业文学萌芽期(先秦两汉) (一)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商业思想 1、《论语》中的商业思想(孔子商业思想) 1)肯定物欲追求,支持商业活动2)谴责多关重税,赞赏通商惠工3)激发商品意识,培养货值人才4)揭示经商奥秘,嘉许开拓精神5)接受商人赞助,推进儒学传播 2、孟子的重商思想 1)减轻商税,轻关易道;招徕商族,发展商业2)社会分工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3、荀子的重商思想 1)肯定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2)从事商业是必要的社会分工 (二)汉代杰出的商业人物传记 1、汉武帝的四大政策 1)“算缗令”:商人将其所有财产(包括不动产)计算成钱,按其6%收税 2)告缗行动:揭发商人谎报行为,官方认定为实情况下,举报人可得商人家产的50% 3)“盐铁禁榷”制度:盐、铁官办,严禁私营 4)官工制度:避开市场,官方采办 2、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现在《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中) 1)客观分析人的物质欲望——求富享乐的本能 2)肯定商业的地位和作用: ①在“汉因秦制,务本抑末”的背景下提出四业并重(农工商虞,虞:指开发山泽的人) ②提出商业具有媒介交换作用③为商人辟章立传 3)提出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 4)展现春秋战国及西汉早期商业发展的情形 5)提供了古代的商业经营策略: ①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致富②与时俯仰——正确预测供求形势 ③廉贾归富——赚取适当利润④务完物——讲求商品质量 3、《史记》的文学价值——书p69 二、商业文学初步发展期(隋唐宋元) (一)唐朝 1、唐代诗歌中的商业画卷(商贾生活) 1)充满相思离别的爱情家庭生活2)充满艰辛的经商生涯3)官府压榨和官商勾结 2、唐代商贾小说的特征 1)思想艺术特点: 从内容上看: ①继承魏晋南北朝时志怪小说的神魔鬼怪气(继承) ②商贾小说充满人间烟火味、贴近生活(反叛) ③带有异域色彩——外国商人形象(独有) 从艺术上看: ①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不过多注意叙事②以叙述为主,辅以细节、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③从粗陈梗概到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的传记式写作④语言文白夹杂,精炼而不晦涩 2)类型及特征: ①弥漫着神仙鬼怪气:仙商合一/商人遇仙/借助超人力量奖善惩恶 ②散发着人间烟火味儿的商贾小说: 生存状态:生意场上充满风险/因财招祸/家庭生活难以美满/官商合流趋势 价值观念:经商求利的敬业精神/崇拜官权/向往仁义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以下是导师拟定好的92个关于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一: 1、论明清小说在北方少数民族说唱文学中的传播——评《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 2、明清小说意境的繁荣及其表现 3、论禁毁政策对明清小说选本的影响 4、从社会角色理论解读中国明清小说中的诉讼文化 5、明清违戒型艳情小说的故事语法与文化内涵 6、明清小说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以《醒世姻缘传》为例 7、徜徉在文学与美术之间——《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评介 8、从“寄生”到“共生”——明清小说与民歌关系浅说 9、明清小说景物描写与小说空间拓展的嬗变历程 10、明清小说与民初新剧——以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为例 11、论成兆才评剧对明清小说的改编 12、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

13、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14、传教、易俗与文学利用:来华传教士对明清通俗小说的批评与接受 15、明清之际章回小说时空艺术漫谈 16、明清小说叙事与江南园林空间经营互文性研究 17、试比较韩国电影《武士》与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塑造 18、明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语义分析 19、精怪母题的空间分布: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心 20、马琴早期读本小说《高尾船字文》对中国明清小说的接受 21、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22、马琴读本小说对中国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分析——以“蒙汗药”情节为例 23、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 24、开启明清小说评介新方向——评《换一个角度看明清小说》 25、试论《绿野仙踪》对明清小说类型化的突破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二: 26、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27、明清江南教育大众化与通俗小说读者市场 28、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 29、开拓鲁迅研究的新疆土——评《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 30、明清俗字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明清小说俗字研究》

《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明代小说与传统叙事艺术对比

《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明代小说与传统叙事 艺术对比 引言 中国文学中有许多传统的叙事艺术形式,其中《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是两个 重要的代表。尽管这两者都属于小说的范畴,但它们在叙事结构、风格表现和 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比较《三言二拍》与明清小说之 间的异同,以探讨明代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以及传统叙事艺术的演变。 一、《三言二拍》的特点 1.1 叙事结构的简约与精巧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叙事艺术形式,通常包含三个故事和两个插曲。故事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和情节。这种叙事结构的紧凑 与巧妙,使得整个作品具有很高的独立性,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 1.2 平民化的风格表现 《三言二拍》的故事往往以平民百姓为主要角色,并展现了他们在生活中面对 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 于高雅主题和贵族人物的固有偏好,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1.3 偏重价值观念的宣扬 《三言二拍》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形式,通常通过故事来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涉及到道德、正义、忠诚等方面,通过故事人物的言行来宣扬。同时,作者也常常通过故事结尾的道德评述来强调这些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二、明清小说的特点 2.1 多线叙事结构的丰富性 与《三言二拍》不同,明清小说通常采用多线叙事结构,将多个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复杂而丰富,读者可以在不同的故事线之间来回穿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2.2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明代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之一。《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闻名于世。它不仅展现了贵族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2.3 视角的多样性 明清小说中,不仅故事情节复杂多样,而且故事展示的角度也丰富多样。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有的故事则以第三人称叙事,以客观的视角展示事件的发展和结局。这种多样性的叙事角度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 作者:迪更妮齐卫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 迪更妮1,齐卫华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摘要: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诞生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明代中后期,其中有关商人形象和商业活动的描写极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人们市场观念的增强,学者们 开始关注探讨“三言二拍”中的涉商类小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对其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并开阔了全新的视角。本文试从商人形象及其思想意识、士商关系或官商关系、比较研究、经商技巧和地域性研究五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研究现状(仅 限论文)进行梳理。 关键词: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60-03 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有关商人形象和商业活动的描写极多,自20世纪20年代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后,对于“三言二拍”的研究陆续展开。改革开放之后,商 业文学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对“三言二拍”中涉商类小说的研究也随之全面和深入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全面、深入、细致地对涉商类小说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开阔了全新的视角。本文拟对21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研究现状(仅限论文)进行简要总结。 一、商人形象及其思想意识 (一)商人形象 在研究人物群像时,不免要将人物进行归类整理,“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研究也是如此,人物形象分类标准主要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为主,例如洪娟的硕士学位论文《论“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和王瑞雪的硕士学位论文《“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就是 如此,文章认为正面形象的商人外貌文雅俊美、具有传统美德、摒弃封建思想糟粕和有进步的 经营管理方式;而反面形象的商人则都是贪婪好色、见利忘义之徒。后者除了论述正、反两面 形象的商人之外,还专门分析了“三言”中描述不多的女性商人,认为“女性商人在时代的衬 托下逐步摆脱封建的束缚,在女性思想解放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①作者应该是受到新世 纪以来西方文艺理论译介的影响,把女性主义文论作为分析小说的工具,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并 不多见,尚待深入研究。此外,赵雪艳《“三言”“二拍”中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专 门分析了“三言二拍”的反面商人形象,并认为小说作者塑造的反面形象商人具有对世人的劝 诫意义。 除以上分类外,赵蔚《“三言二拍”中的商人与商业意识》从经营方式上,把商人分为由“工”而“商”、“工”“商”结合的商人,赚取中间、地区差价的商人和中间商三种。孙琳《“三言二拍”中四类商人形象》则把商人分为:说教型商人、好色型商人、弃儒经商型商人 和期盼仕途型商人。这些分类,都是结合了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作者的创作观念进行分析的。

古代小说传播与小说序跋关系脞论

《古代小说传播与小说序跋关系脞论》 摘要: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研究符号信息交流的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一词,古代中国典籍中早已出现,如《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小说的校注者、作序者也有传播之功,如杨慎《山海经后序》称《山海经》:“汉刘歆《七略》所上,其文古矣,明代小说序跋对传播内容的论述,概括起来,突出表现于对“怪”、“奇”、“古”、“真”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研究符号信息交流的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一词,古代中国典籍中早已出现,如《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有关传播问题,也有所涉及,如《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即是关于受传者的论述。 现代传播学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含有五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王平先生《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提出,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这几大要素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传播方式的从讲说传抄到刊印选刻,传播者的从书坊编纂到文人评点,接受者的从文人商贾到下层市民,传播效果的从文学创作到实际应用等,对此,古代小说序跋中大都有所反映。 作为传播过程的产物和传播内容的构成,古代小说序跋记录了很多古代小说的传播信息和传播事实。下面先就传播五大要素对序跋中的小说传播予以探析。 (一)传播者。传播者位于传播信息链条的首端,制作、发送传播内容,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信息内容的质量。古代小说的传播者构成较为复杂,包括作者、编辑者、出版发行者、作序者、评点者等多级传播者。作者是理所当然的一级传播者,负责将信息进行符号的编码,没有作者的存在,就没有了信息源,也就不会有传播过程的发生。古代小说序跋揭示作者信息的篇章很多,此处无须赘举。 古代小说尤其通俗小说以改编的传播方式为主,所以改编者包括增补者、评点者也是重要的传播者。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自序》云:“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说的正是改编者改编的情况。就增补者而言,明代与清代不同,往往融改编、增补于一体,并非如《红楼梦》后四十回那样纯粹的增补。如《平妖传》冯梦龙四十回增补本,嘉会堂《新平妖传识语》云:“旧刻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二十卷,原起不明,非全书也。墨憨斋主人曾于长安复购得数回,残缺难读,乃手自编纂,共四十卷,首尾成文,始称完壁。”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02个)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02个)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着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2015年1月中国画报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此集,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堪称现代花边杂志的祖师爷。下面是102个关于三言二拍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一: 1、以“情”为核心的《三言二拍》子弟书 2、“三言二拍”中的骂詈语 3、试论“三言二拍”中深受古代婚姻制度影响的兄弟关系 4、“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与京杭大运河 5、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 6、“三言二拍”梦境描写分类研究 7、“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分析 8、略论“三言二拍”中的士妓关系 9、“三言二拍”中民众对诉讼活动的认识 10、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11、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情理开明型的官吏形象研究——以“三言二拍”、《型世言》、《西湖二集》为例

12、从“三言二拍”看民间诉讼心态 13、社会变迁与晚明娼妓——以“三言二拍”为中心 14、“三言二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彩呈现 15、论“三言”“二拍”中的媒妁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16、从《鸳鸯谱》代婚的新奇性看三言二拍故事敷衍模式 17、关于“三言二拍”的水文化摭拾 18、明代白话小说中的民歌——以《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为例 19、“三言二拍”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20、《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与科举 21、“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探微 22、通俗与经典是“三言二拍”的天然两面——北大四博士论经典之四 23、“三言二拍”与明代中后期的忠观念 24、浅析“三言二拍”中的情理法 25、“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探析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二:’ 26、明清公案小说中的法律思想——以“三言二拍”为例 27、从《三言二拍》中看中国新思想的产生 28、关于“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梦境描写浅析 29、解读《三言二拍》中的诚信文化传承 30、论“三言二拍”的生态描写

论古代小说中“三复情节”的作用——以小说“三言”为例

论古代小说中“三复情节”的作用——以小说“三言”为例 作者:章周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 摘要:“三复情节”在古代小说的创作中运用得十分普遍,其中“三言”里就为数不少。本文拟依托“三言”来探究“三复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即在情节、人物、结构等方面为作 品锦上添花。 关键词:三复情节三言艺术效果 “三”这个数字在我们生活中使用得频率很高,比如说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三缄其口、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三不知、三不管、三思而后行、三生三世等等,不可胜数。“三” 字如此频繁的出现并不是意外,而是由古人的“尚三”意识决定的。“三”不仅在平时的口语 中运用得极其广泛,它还常常出现在古代小说中,有的甚至用含有“三”的字来作为小说题目,比如“三言二拍”,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三”字如此频繁地出现,与古人的“尚三”意 识有关。《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为有限之极,又 为无限之始,是万物生化之关键。在占卜中,《礼记》:“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三卜筮不吉,则不举也。”《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曰“三卜,礼也; 四卜,非礼也”,可见,“三”是卜筮求吉的标准限度,过或不及,均为不妥。“三”便成了 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极限,形成了中华文明中一个悠久而影响深远的传统。这种影响 体现在小说创作中便是“三复情节”的使用。“三复情节”,是指在小说中,情节变化需要经 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显著特点为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做三次重复的动作。做一件事,最多 可以重复三次,但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不成则不必做第四次。事不过三,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 潜意识。 “ 三言二拍”中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从题目来看,“三”便具有明显的“尚三”意识。在整体的小说创作中,更是把“三复情节” 作为推进故事演变的良药,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三言”共三部,每部40 篇,共120 篇,而在篇目中运用“三”的就有5 篇,除《闲云年庵阮三冤债》(《喻世明言》)、《晏平仲二 桃杀三士》(《喻世明言》)外,又有《杜子春三入长安》(《醒世恒言》)、《老门生三世 报恩》(《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警世通言》)、《苏小妹三难新郎》(《醒世恒言》)以及《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警世通言》)。“三言”对“三复情节”的 运用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以《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为例,为了奉劝世人谦虚谨慎,勿得自满, 全文先明确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然后举例说明了势使尽、福享尽,便宜占尽、聪明 用尽的严重后果,接着引出王安石为难苏东坡的例子,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对于王安石为难 苏东坡,作者运用了典型的“三复情节”。一难是,苏轼自视才高,讥讪王安石不知黄花秋风不落瓣,然后被王安石贬到黄州,直到在黄州真正见过那种“满地铺金”的场面,才悔其轻易 说人笑人;二难是,苏轼自以为是,听信旁人之言,取下峡水来代瞿塘中峡水,岂料王安石慧 眼如炬,一眼就辨认出他的妄动,告诫他做事须细心察理;三难是,针对他屡次如此疏略,王 安石出了苏轼最拿手的对子为题,然一代才子却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文中用三个事例说 明了苏轼才气横溢,自恃聪明,但偏于轻薄。全文意在告诫人们即使广知世事也要谨慎开口。 “三言二拍”作为宋元明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在创作上存在着一定的浅陋,但是对 叙事艺术的运用却是得心应手的。其中“三复情节”的运用使文章摇曳生姿,获得了丰富的艺 术效果,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文人形象 摘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描画出了社会众生百态,以其世俗化倾向,迎合了广大市民阶层的趣味。其中对文人这一类型的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文人高尚儒雅的心理定势,由单一死板转入丰富多彩,呈现出文人和现实结合的世俗化。对这一形象系列的探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状态,也对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理解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言”“二拍”;文人;形象;世俗化 Abstract:" San Yan"、" Er Pai" as the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of Ming Dynasty 's representative, depicts all kinds of society, with its secular trend, cater to the general public class interesting. The writer of this type of model,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to literati noble elegant mental set, by onefold rigid into rich and colorful, showing a scholar and the reality of secularization. An image of which series of resear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s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also to our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an Yan"、" Er Pai" ;Literati ;image ;secularization 明中叶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不断开放,印刷业的繁荣,在文学上出现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应运而生,正是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书中描写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商人、文人、娼妓、僧人等众多形象系列,其中的文人形象大改儒家传统所要求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穷则

杨译《宋明评话选》中诗词的翻译——以篇首破题诗词的翻译为例

杨译《宋明评话选》中诗词的翻译——以篇首破题诗词的翻 译为例 庄群英;李新庭 【摘要】杨译<宋明评话选>收有"三言二拍"中的二十篇故事,故事中含有大量的诗词,本文以篇首的十五首破题诗词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杨氏对诗词的翻译主 要采取了省译法、译成韵诗、译成自由诗等,这既符合了刘重德的"内容上忠实、语言上达意、风格上近似"的翻译标准,也尽可能做到了许渊冲倡导的"意美、音美、 形美".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7 【总页数】4页(P147-149,175) 【关键词】杨译《宋明评话选》;诗词;翻译 【作者】庄群英;李新庭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Abstract:Yang's Selected Chinese Storie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a collection of twenty stories from San Yan Er Pai,contains a large

quantity of poetry.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by analyzing its fifteen translated opening poems.By omission or translating them into rhymes or free verse,Yang's translated poetry not only meets the criterion of“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 d closeness”advocated by Liu Zhongde but also approaches the realm of“the beauty in sense,sound and form”by Xu Yuanchong. Key Words:Yang's Selected Chinese Storie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poetry;translation 诗词广泛运用于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小说的思想与艺术。诗词大部分出现在小说的篇首、篇中和篇尾,篇首破题诗词一般是对本篇所讲故事的主旨作以启示,以便听者或读者能在表面纷纭复杂的故事中把握到熟悉明确的道德规范;在篇中多引用诗词以塑造人物、描写环境或对所述事件进行评论;篇末诗词则是在故事讲完以后用几句诗简明地概括故事主旨。在诗词英译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以及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诗词的的不同而引起诸多翻译的困难,有的甚至认为汉诗词几乎是不可译的。大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宋明评话选》(SelectedChineseStoriesoftheSongandMingDynasties)共收有“三言二拍”中的二十篇故事。在杨氏选译的这二十个故事中含有无数诗词,其中出现在篇首的破题诗词就有十五首。本文将以这十五首破题诗的翻译为例对杨译《宋明评话选》中诗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并做出如下分析总结。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上语言字符的转换,而且不可避 免地牵涉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转换和交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吟诗赋词对句时必会考虑用典,因为典故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浓缩而成或是绝词佳句提炼而成,含蓄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王乃霞学号:08401137 指导老师:赵丽萍 摘要:明朝中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三言”“二拍”作为这一时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打破传统的商人形象,他们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以鲜活、复杂的面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这些商人身上的性格特征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三言”“二拍”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形象特点 明代中后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很快发展壮大,商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学中就是市民文学的兴起,“三言”“二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66篇之多”。①这些商人或是豪门大贾,或是贩夫走卒,他们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曲折离奇,下面在商人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商人的性格特征。 一、商人性格特征 (一)正面特征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大多是正面形象,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被赞美的对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三言”“二拍”中,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 1.崇商敬业,执着为商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受这种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经商为耻。“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受这种贱商观念影响很小,他们大都有执着为商、崇商敬业的精神。《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入话部分,杨氏劝王生出去经商,王生欣然道:“这个正是我们本等。”他的话语中洋溢着对自己经商的自信,对商业充满了赞美和肯定,他为了经商,三次外出,三次都遇到了强盗,历经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商业,这才换来了最终的成功。《杨八老越国奇遇》中,主人公杨复对妻子说:“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益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妻子欣然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涉,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在这个故事里,本是读书人的杨复把商业当做一种治生的手段,并没有觉得经商可耻,为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