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言二拍中尼姑形象分析

三言二拍中尼姑形象分析

“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分析

摘要:在“三言二拍”中,尼姑数量虽然不多,但其塑造的尼姑形象是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义尼、淫尼和恶尼三类,这三类尼姑形象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文化思潮,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的道德观。

关键字:三言二拍;尼姑;分析

“三言二拍”是晚明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社会人情世态,体现了百姓的悲欢离合。在明清小说中,尼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小说中大量出现。“三言二拍”在大量描写商人、书生、官员等传统人物形象之外,对尼姑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善尼、恶尼形象。

一、尼姑的分布

与“三言二拍”的其他人物相比较,尼姑的人数相对较少,其200 篇作品中,出现尼姑角色的篇目主要有《警世通言》的第11 卷、第29 卷,《初刻拍案惊奇》的第6 卷、19 卷、27 卷等12 篇,尼姑形象近20个。

其中描写比较具体细致的有:《喻世明言》第四回闲云庵的王尼姑,第二十三回乾明寺的老尼、大慈庵的尼师;《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回浩家香火院的老尼惠寂;《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回静乐院的慧澄、观音庵的赵尼姑;第三十四回杭州翠浮庵的尼姑;《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回月波庵的妙通师父。

二、尼姑的类型

通过分析,这些尼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义尼、淫尼和恶尼。

1、义尼

主要有《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妙果寺的住持净悟;《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的院主;《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匿名老尼姑,这些仁义的女修士总是在故事的女主人公处于危难之际及时出现,拯救并收留后者。

在这类尼姑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尼姑,如《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月波庵的妙通师父和《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老尼惠寂的,她们的出现是为才子佳人牵线作筏,让旷男怨女之间的恩爱纠葛最终以喜剧收场。

2、淫尼

这类尼姑一般都年轻貌美,她们虽身在庙庵,心中却有着对俗世情爱的渴求,并且她们的这种强烈愿望体现在了对情欲的放纵上面,最终成为害人害己的淫尼。

比如《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苏州功德庵的尼姑们,《许蔡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中的尼姑真静,《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非空庵中的静真、空照等。她们毫不掩饰地用自己的欲望打破庵院的空寂与安宁,代之以情色与纷乱。她们的结局通常是在故事作者的指责声接受“设计恣淫,伤人性

命,依律拟斩”的严刑惩处。

3、恶尼

恶尼的代表人物有《闲云庵阮三偿冤债》中的尼姑王守长,《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的尼姑慧澄、赵尼姑等。这类尼姑的恶行主要是以伺机投毒来谋财害命,设计陷害良家妇女等。当然,这类恶人的命运沉浮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延伸走向“邪不胜正”和“作茧自缚”的俗套中来。

比如在《许蔡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中,陕西商人王爵用钱财向尼姑真静买春,而被真静伙同情夫无尘(和尚)杀死。最终,和尚问成死罪,而尼姑被判逐出庵舍,卖为民妇。

总体而言,“三言二拍”中的尼姑以反面形象为主,多是对淫尼、恶尼的批判和谴责。这体现了晚明时期百姓对尼姑的不良印象,反映了当时尼姑纵欲、醉心物质生活的现实。

三、尼姑形象的社会意义

1、反映了尼姑的社会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违反道德要求的批判。

“三言二拍”表现了晚明时期的社会情况,其对尼姑批判多于肯定的描写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百姓对尼姑的看法。

在《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作者厉声斥责了走街串巷、覆雨翻云、胡作非为的“三姑六婆”,而尼姑则被定位为“其间一种最狠的”,其中的原因在于“他借着佛天为由,庵院为囤,可以引得内眷来烧香,可以引得子弟来游耍。见男人问讯称呼,礼数毫不异僧家,接对无妨。到内室念佛看经,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从来马泊六、撮合山,十桩事到有九桩是尼姑做成、尼庵私会的。”

在小说中也多次描写到尼姑为了情欲,让和尚假扮尼姑与她们在庵中厮混的情景,体现了对这些淫乱的僧尼违背道德的谴责。

2、体现了“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观。

“三言二拍”中,这种思想主要是从淫尼、恶尼的悲惨结局表现出来。

如《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赵尼姑主动为恶少卜良出坏主意,诱骗巫娘子,污了她清白。巫娘子不甘受辱,在丈夫贾秀才的帮助下杀了赵尼姑。

又如《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功德庵中众多淫尼最后被揭穿真面目,杖责三十,拆了庵基,假扮尼姑的和尚也受刑身死。翠浮庵淫乱,众尼耽于情欲,害死了多个年轻男子,庵主最终死于狱中。小说中也明白表明这种因果报应的观念“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通过对众多尼姑的描写,反映了晚明社会尼姑中风气败坏的现象,表达了对女性纵于情欲的批判,体现了“善恶有报”的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喻世明言.长沙岳麓书社.1992

[2] 凌濛初.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3]刘向群.“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分析.合肥学院学报.2009

三言二拍中尼姑形象分析

“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分析 摘要:在“三言二拍”中,尼姑数量虽然不多,但其塑造的尼姑形象是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三言二拍”中的尼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义尼、淫尼和恶尼三类,这三类尼姑形象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文化思潮,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的道德观。 关键字:三言二拍;尼姑;分析 “三言二拍”是晚明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社会人情世态,体现了百姓的悲欢离合。在明清小说中,尼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小说中大量出现。“三言二拍”在大量描写商人、书生、官员等传统人物形象之外,对尼姑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善尼、恶尼形象。 一、尼姑的分布 与“三言二拍”的其他人物相比较,尼姑的人数相对较少,其200 篇作品中,出现尼姑角色的篇目主要有《警世通言》的第11 卷、第29 卷,《初刻拍案惊奇》的第 6 卷、19 卷、27 卷等12 篇,尼姑形象近20个。 其中描写比较具体细致的有:《喻世明言》第四回闲云庵的王尼姑,第二十三回乾明寺的老尼、大慈庵的尼师;《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回浩家香火院的老尼惠寂;《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回静乐院的慧澄、观音庵的赵尼姑;第三十四回杭州翠浮庵的尼姑;《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回月波庵的妙通师父。 二、尼姑的类型 通过分析,这些尼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义尼、淫尼和恶尼。 1、义尼 主要有《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妙果寺的住持净悟;《顾阿秀喜舍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的院主;《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匿名老尼姑,这些仁义的女修士总是在故事的女主人公处于危难之际及时出现,拯救并收留后者。 在这类尼姑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尼姑,如《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中月波庵的妙通师父和《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老尼惠寂的,她们的出现是为才子佳人牵线作筏,让旷男怨女之间的恩爱纠葛最终以喜剧收场。 2、淫尼 这类尼姑一般都年轻貌美,她们虽身在庙庵,心中却有着对俗世情爱的渴求,并且她们的这种强烈愿望体现在了对情欲的放纵上面,最终成为害人害己的淫尼。 比如《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静观尼昼锦黄沙巷》中苏州功德庵的尼姑们,《许蔡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中的尼姑真静,《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非空庵中的静真、空照等。她们毫不掩饰地用自己的欲望打破庵院的空寂与安宁,代之以情色与纷乱。她们的结局通常是在故事作者的指责声接受“设计恣淫,伤人性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摘要:“三言二拍”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人物形象研究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三言二拍” 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初之“二拍”代表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当时就非常盛行,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拟从人物形象研究这个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研究和商人形象研究。 1.女性形象研究 探究女性形象是“三言二拍”的研究热点。“三言二拍”中的女性非为未婚子女、家庭妇女、青楼歌妓、媒婆等,对未婚女子、家庭妇女阐述详尽的文章主要有《从“三言二拍”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勇于反叛封建伦理纲场合追求婚姻自由,不把贞洁作为婚恋上火的唯一准则,点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谋略,对女性的研究比较全面。一部分论文着重阐述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如《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王学左派哲学思潮的传播,这类文章多数是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妓女形象是人物形象研究的重心之一,这方面的论文以《李贽与晚明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女性文化》为代表,这些成果总结了小说的妓女形象认为他们长相标致,多才多艺,出淤泥而不染,有些论文还追溯了明代以前妓女的屈辱生活,揭示她们渴望从良的心情。媒妁形象最近几年逐渐引起人们注意,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不小,主要论文有《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这些论文指出媒妁好利贪财的一面,但也肯定她们连接规格内外的媒介作用,认为她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另外,对“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整体研究的论文也很多。王引薄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考察妇女题材的小说。他指出,“三言”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肯定了妇女对自主婚姻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觉醒,带有新生产关系萌芽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这种评价把女性性别的特殊性视作人类的一种个性,以个性从共性中脱离来阐释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显示出思维的精密。 2.商人形象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三言二拍”商人问题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研究者和研究论文、著作等都盛况空前。学者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王培红《“三言二拍”商人

明代小说“三言”中媒婆形象三议

【摘要】明代小说作品中出现众多的媒婆形象,以冯梦龙“三言”中的媒婆形象最具代表性。“三言”作者眼中的媒婆大多能说会道,精通世事。历代作品中的媒婆,她们在提供满足男女生理需要的服务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忽略了道德伦理的要求。媒婆文化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古典小说中的媒婆形象逐渐淡出作家的作品,但这一类人物的存在依然会引起后来人的思考。 【关键词】三言;媒婆;媒婆形象 明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三姑六婆”。“三姑六婆”最早出现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十卷》:“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现代汉语词典》:“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各种市井女性。”(本文中“媒婆”泛指以做媒为主要职业或者是职业兼有做媒性质的女性)。明代小说中众多的媒婆形象形成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媒婆文化”。媒婆生活在市井之中,以赚取金钱为目的从事各种服务,她们取悦公子少爷、妇人小姐,或使男女成双成对,或撮合男女通奸。对于她们,历来评点不一,或褒或贬,但不能否认,她们在败坏社会伦理道德时又填补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不足。 一、一议——媒婆文化 中国文化中“媒”字由来已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媒,谋也,谋合二姓也。’‘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媒灼”即谋合二姓以成婚。我国古代社会中媒人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主要是指为官府当差,以做媒为职业;私媒是指游走于民间,有自己主要的职业,兼做媒人。古代社会,男女都可以充当媒人,但多数都是女人,这些女人大多年过半百,花容失色,靠做媒谋生,所以称之为“媒婆”。 媒人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早的《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正反映了一个年轻女人拒绝心爱男子的理由即没有找到合适的正当的媒人。《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日得止,曷又极止?”中“薪”代指婚姻之事,其中就说出了要是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是不能成全的。由此可以看出媒人的重要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便是封建社会不能撼动的准则,它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男女没有爱情自由,父母和媒人全权包办的婚姻,是幸或不幸就取决于命运。 媒婆形象绝非明清小说中才出现,早在唐代小说中就出现了“媒婆”这一形象。元稹《莺莺传》中的丫鬟红娘在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中扮演着媒婆的角色,虽着墨不多,但她的机灵、圆滑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明代小说“三言”中描写了众多的媒婆形象,他们大多属于私媒,在以卖珍珠、花粉赚钱的同时帮人做媒,而更多的媒婆还是人贩子、接生婆。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牙婆”、“虔婆”。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中的虔婆刘四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卷一》)中的牙婆薛婆,《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醒世恒言》·卷十六)中的媒婆陆婆。与“三言”同时代的小说“二拍”或者《金瓶梅》、《水浒传》中都出现了众多的媒婆形象。如《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的王婆,《金瓶梅》中的王婆、薛婆、文嫂、冯妈妈。《水浒传》中的王婆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中,王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人物也成为作品刻画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媒婆文化”是中国古代众多文化中的一种。古代社会,往往将媒婆称为“马六泊”,原因在于,“马”隐指女子,“入马”指男女勾搭成奸。“六泊”是“伯乐”的谐音,伯乐善于识别优良的马匹。而“六泊”即是善于使男女勾搭成对的一种人。所以将“媒婆”称为“马六泊”,含有贬低和斥责之意。媒婆能够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根本原因在于她们有一套自己的谋生手段。这些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妇人,几十年的生活实践,练成了她们独特的处事态度,因此形成独特的“媒婆文化”。

浅论“三言二拍”中物件的巧合设置之妙用

浅论“三言二拍”中物件的巧合设置之妙用 作者:沈根花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 摘 ; 要:“三言二拍”在叙事结构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谋篇布局的巧妙,而这种巧妙的彰显很大程度上是由小说中物件的设置来完成的。物件是小说叙事方略中的重要中介,物件的运用在小说中形成了无处不在的巧合,在“三言二拍”的情节结构和艺术效果的安排上都有妙用。本文拟从简练情节结构、连贯场景转换和令人拍案惊奇这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三言二拍”;物件;巧合;拍案惊奇 中图分类号:I207.4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010-01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中有相当一部分体现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而叙事结构往往与小说的情节书写紧密相连,一个平淡的故事有时会因叙事策略的巧妙安排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显示出传奇性。成书于明末的拟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在叙事结构和情节书写上充分显示出谋篇布局的巧妙,而彰显其叙事结构艺术的一大特色便是小说中的物件,它们是小说叙事方略中的重要中介,在“三言二拍”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三言二拍”故事中穿插了众多物件,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形成了无处不在的巧合,这些巧合构成了“三言二拍”节奏技法上的一大特色,它们使故事发展更加顺畅自然,也增添了戏剧性的审美趣味,这种妙用物件所带来的巧合设置呈现出了多元的艺术效果,本文将其归纳为简练情节结构、连贯场景转换和令人拍案惊奇三方面,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剖析来探讨“三言二拍”在叙事结构上运用物件设置巧合的特殊作用。 一、物件妙用之简练情节结构 “古典小说叙事偏重于故事的叙述,小说史家也常以…情节小说‟概而括之。”情节是古典小说的重中之重,但作为短篇小说的“三言二拍”在情节的铺垫上受到篇幅的限制而不能大刀阔斧地展开,需在较为有限的篇幅中衔接好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运用物件营造巧合的技法省去了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将各部分内容恰到好处地衔接在主线情节上,加快了情节的发展,简练了情节结构。 1.借物牵线,借用物件的引导和提示作用来串联人物和事件。例如《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的“玉马坠”便是串联人物和事件的主心骨,黄秀才、老叟、玉娥的行为通过“玉马坠”连接起来并巧妙地发展。又如《感神媒张德容遇虎》中的“猛虎”也是一处巧合,裴越客乘船去张家迎娶张德容时,因路上行船缓慢,眼看就要错过吉期,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而另一方面张德容小姐却在家被一只猛虎擒走了,家人遍寻不着,又苦又恼。可巧合的是猛虎却将张小姐背到了裴家的船上,弄清真相后,二人在船上成了亲,从而赶上了吉期。这里的“猛虎”便是牵连两队

论“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论“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 摘要: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为后世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即一种越过高墙阻隔而产生的爱情。本文通过对比等手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而探析高墙的内涵和这种爱情所体现出的主题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这种高墙爱情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宣扬追求自由爱情,同时也违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于这种爱情我们需要持一种辩证地态度去对待它,不能一味的放任,也不能一味的地扼杀。 关键词:三言二拍,高墙,爱情 在古代,男女有别的思想阻挡无数才子佳人的爱情,因而一座座高墙大院将封建社会中的男女完全隔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故墙缺一角、楼高一截更为彼此的爱情创造了契机。[1]这种契机在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已经被运用了,“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到后来的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中则更是被运用得惟妙惟肖,“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因为有了墙缺一角、楼高一截的契机,男女主人公才得以见面并且最终可以私奔,虽然结局不幸,令人唏嘘不已。好在白朴的《墙头马上》给了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当裴少俊在马上看见了倚墙而立的李千金时,才有了后来的感人爱情故事。这种突破高墙阻隔的爱情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更是将这种突破高墙表现人性情与欲的爱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一、墙的含义 (一)浅层含义 根据《辞源》解释,墙是“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可以避风御寒、防止侵害。《释名释宫室》解释道,“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就很好地概括了墙的本来属性。墙的存在,象征着自我与外界的隔离,对外界起着一种阻隔作用。而当墙进入文学领域,被文人纳入书写的范围时,便形成了一种间阻思慕模式。[2] (二)深层含义 在《诗经将仲子》第二章中说到:“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

闫艳敏 内容摘要: 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关于佛道题材的描写,其中对于佛道两教的宗教场所寺庙道观,也相应有很多显现。而小说中的寺庙道观,也已逐渐由传统的精神寄托的有崇高感的场所,变为了信徒与众生相交相与,进行日常生活各种活动和僧尼道士们进行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 关键词: 三言二拍寺庙道观世俗化 寺庙道观就是宗教的活动场所,是寺庙道观中起引导作用的僧道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他们吃斋念佛,阅读经书……,用来传播宗教思想,祭祀,行施礼仪,不仅如此外教人士也是可以经允许进入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所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所以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考虑。普通民众在这里也只是烧香求拜,许愿还愿,求神问卜,仅仅局限于关心自己的人生,婚姻状况,命运等个人私欲。寺庙道观也就成为了民间的信仰中心,自然也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道景观。文学作品也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这种现象在“三言二拍”中也自然得到很多显现。在“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不仅名目众多,而且遍布城市乡村各地。根据粗略的统计,“在近二百篇小说中仅涉及到的有确切名字的寺、庙、观、庵就有九十多个,没有名字的破庙颓观废寺更是不知其数。”正是由于有众多的寺庙道观方便了广大的普通民众,前来烧香拜佛,求神问卜,祈福禳灾等来满足个人信仰要求。也正是因为民众经常出没于寺庙道观,与僧道尼的频繁接触,及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寺庙道观也从过去的信仰中心,变为了民众相会进行日常生活各种活动及僧尼道士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场所,寺庙道观的世俗化也越来越明显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了一种世俗化、民俗化的社会功能。具体来说,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僧道纵欲的场所 翻开中晚明市井风情长卷,那些贪财好利的僧道形象比比皆是。而明代沈榜就在其《宛署杂记》中就斥责僧众“择粒以食”、“集锦以衣”、“重门华屋比之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价值观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价值观古代文学是一座广阔的文化宝库,其中不乏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 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展现了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和期望,也反映 了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变迁和演进。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几 个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所代表的价值观。 一、贞石女 - 忠贞不屈与伴侣关系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以贞石女为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些 女性以其忠贞不屈的品质而著名,对伴侣的守望相助是她们的核心价 值观。贞石女多半面临丈夫被贵族或官员强取豪夺的情况,但她们宁 愿忍受千般痛苦也不愿违背婚姻誓言。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贞 石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形象。在史书中,一位名叫李贤的女子 守着她已故丈夫的墓地,即使被人搬走不屈服,最终以死亡来维护她 对婚姻的忠诚。 二、才女 - 智慧与独立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才女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独立思考能力。才 女通常具备卓越的才华、聪明的头脑和对艺术的热爱。她们在文学、 音乐、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有过人之处。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唐 代的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的著名才女杨玉环。 杨玉环不仅是一位绝世美女,还以她的才华和聪慧受到了许多文人雅 士的崇拜。她的形象代表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独立思考和创造的价值观。 三、义女 - 忠诚与家族荣誉

古代文学中的义女形象强调了女性对家族和社会的忠诚与荣誉感。她们愿意为了家族利益奉献自己甚至是以牺牲自身利益来维护家族的荣誉。《红楼梦》中的贾迎春就是一个典型的义女形象。贾迎春是贾府中最年幼的一个姐妹,她为家族的荣誉和安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将自己的幸福和爱情抛之脑后,选择了与世隔绝的尼姑庵生活。 四、妖艳女子 - 诱惑与控制 古代文学中的妖艳女子形象与前三种形象有所不同。这些女性具有冷艳的外表,以及用诱惑和控制他人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特质。她们常常通过自己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来迷惑男性,并用自己的智慧来掌控男性的命运。《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许仙就是一个典型的妖艳女子形象。她以她的美貌吸引了唐僧师徒,并试图将他们困在女儿国永远不离开。 总结: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同看法和期望。贞石女体现了女性忠诚和伴侣关系的重要性,才女展示了智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义女强调了对家族和社会的忠诚,妖艳女子则展现了美貌和智谋结合的特点。这些形象都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角色,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过研究和阐释这些形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的形象及文学功能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的形象及文学功能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在清 代小说中,僧尼形象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元素,他们既是情节中的角色,又承载着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通过对清代拟话本小说中僧尼形象的 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清代僧 尼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信仰和社会问题的 思考,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清代拟话本小说中僧尼 形象的特点、文学功能、演变、意义和影响,探讨其在清代文学史上 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景介绍结束】 1.2 研究意义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形象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研究清代小说及中国文 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清 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僧尼作为佛教的代表,通过小说中的 描写可以反映出清代社会对佛教的态度和对僧尼的认知。僧尼形象也 是文学创作和人物塑造的重要对象,通过研究清代小说中的僧尼形象,

可以深入探讨清代文学对于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的反映,揭示清代文学对于僧尼的创作特点和审美追求。 研究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形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小说的艺术特点和文学风格。僧尼在小说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格特征,通过对僧尼形象的分析可以探讨清代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揭示清代小说的文学表达和审美趣味。 2. 正文 2.1 僧尼形象的特点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形象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 宗教色彩浓厚:僧尼形象通常身着袈裟,头戴僧帽或头巾,形象圣洁威严,给人以虔诚宗教的感觉。 2. 慈悲善良:僧尼通常被书写为慈悲仁爱的形象,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以利他为己任。 3. 智慧深邃:僧尼形象往往具有高深的智慧和见识,对众生苦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引导人物走向正途。 4. 忍辱负重:面对困境和挫折,僧尼形象通常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以宽容的胸怀包容,展现出坚忍不拔的品行。 5. 修行苦行:僧尼形象常常被描写为勤于修行苦行,戒绝尘俗,追求解脱,体现出修行者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坚守。

《红楼梦》中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赏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赏析解读小说,一般从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着手。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对情节的发展、人物塑造有着直接的关联:故事情节需要放在恰当的环境里才能合情合理地展开,足够多的情节推移才能使人物形象立体呈现,进而才能呈现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时代、地域等,自然环境是指季节、天气等,二者结合就形成了作品中的典型环境。以《红楼梦》为例,我们需要关注的典型环境是贾府。贾府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它是封建时代居于京城的一个贵族府邸,府中既有主子也有奴仆。在贾府这个大环境下,又有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即他们各自的住宅。 是人都需要居所。曹雪芹精心为他笔下的每一个主要人物安排了住所,每一座庭院的位置、布局、结构等等,甚至于屋内的陈设。每有新人来到贾府,比如刘姥姥、宝琴、邢岫烟等,就以他们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些房子。每一所房屋都是其主人情感和性格的影射,可以说是“房如其人”。 贾宝玉-怡红院(怡红公子) 薛宝钗-衡芜院(衡芜君) 林黛玉-潇湘馆(潇湘妃子) 李纨-稻香村(稻香老农) 迎春-缀锦楼(菱洲) 探春-秋爽斋(蕉下客) 惜春-暖香坞 史湘云-藕香榭(枕霞旧友) 妙玉-栊翠庵 怡红院: “怡红院”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住所,上悬“怡红快绿”匾额,“红”指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蕉。室内陈设无不透着主人的脂粉气,这是园中

最为华丽的院落,也是园中姐妹们常相聚会、频繁活动的场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凡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 地名隐意:遗红怨 潇湘馆: 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潇湘馆”是《红楼梦》中另一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曲折游廊后面为黛玉的书房,这里的建筑外观均为斑竹座,“斑竹一只千滴泪”,正适合“潇湘妃子”以泪洗面,多愁善感的性格。 地名隐意:消香馆 蘅芜苑: “苑”,帝王之院囿。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则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是贾宝玉的姨表姐,后来成为“宝二奶奶”的薛宝钗的住所。院内不见花木,唯种奇藤异草等溢香植物。五间旷朗清厦,室内清雅脱俗,院中所有游廊窗棱,均为“冰炸纹”形,充分显示了“冷美人”封建正统、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地名隐意:恨无缘 稻香村: 李纨青春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门前酒幌“杏帘在望”是贾宝玉所题。这里一派村舍田园风光。此院建筑无一彩绘,屋内纸窗木榻,陈设简朴,一洗富贵。诗号“稻香老农”的李纨即在这里吟诗“课子”。 “藕香榭”建在大观园中轴线以东的池中水上,这里四面临水,佳荷飘香。是隔水赏花,临水观景的好地方。这里,史湘云开海棠社,设螃蟹宴,众姐妹咏菊联诗。贾母二宴大观园时,曾令园中女戏子们在这里演习乐曲。 秋爽斋: “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秋爽斋”是贾府三小姐贾探春的住所,后院有梧桐,故匾额为“桐剪秋风”。探春素喜阔朗,三间房屋不曾隔断。院内晓翠堂,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也是宝玉和姐妹们互起诗翁别号、结社吟诗之所。 暖香坞(蓼风轩):

鲁迅明天读书笔记

鲁迅明天读书笔记 鲁迅明天读书笔记篇1 《明天》读书笔记 第一次知道鲁迅的名字,还是在小学语文课上学了《少年闰土》。当时只是觉得这位大文豪很了不起,竟然能够用文字将一个生活在大户人家少爷的内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近重读《明天》,感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这篇小说写在一个早起的学生家里,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子,身上盖着小衫,旁边一个纸包着一身衣服,还有一百三十四文铜钱。这个孩子就是《明天》的女主角——单四嫂子。单四嫂子勤劳、质朴,正直善良,她一心一意地爱着陈士成,希望他能够上进。可是陈士成却中了会党的邪,整日整夜地研究《明天》的法子,完全放弃了学业。单四嫂子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希望,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是最终,陈士成却在一个雨天消失了。单四嫂子也成了个疯子。 鲁迅在《明天》中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在那个时代,做官的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功名,但是那个时代的女子地位极低,读书的更是寥寥无几,更何况是女子。单四嫂子是正正经经的童养媳,在她准备给陈士成操办婚事后,她家却来了一个男人,告诉她陈士成已经中了会党的邪,进了《明天》的迷阵,要她拿钱去救他。单四嫂子为了能够救出陈士成,把家里的东西都卖光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凑足钱。那个男人告诉她:“现在你把这些东西去卖,将来还可以再卖;卖了将来再买,也还不迟。后来什么都没有卖掉。 陈士成前后两次落榜后就失踪了,像这样一个人物就被鲁迅几笔带过,但却勾勒出一个怀才不遇、利欲熏心、为考而活的读书人的形象。那个男人还对单四嫂子说:“读书就要图个上进。图个上进就是从读书起家,能读书就能做官。”那个时代的女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单四嫂子对陈士成的爱

论“三言二拍”中的“救星”角色

论“三言二拍”中的“救星”角色 作者:杨建猛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9期 内容摘要:“三言二拍”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含有“救星”角色,这一类角色既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也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价值。因此可以说,“三言二拍”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它还残留着较为明显的民间故事的印记。 关键词:三言二拍冯梦龙民间故事救星 明代通俗小说集“三言二拍”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评价甚高,甚至被认为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但也不可否认,“三言二拍”中的许多作品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它还残留着较为明显的民间故事的印记。主要依据是:“三言二拍”中的大多数作品含有“救星”角色,而根据西方结构主义文论家的观点,“坏人”和“救星”的成对出现,正是区别“故事”和“小说”的显著标志。 “三言二拍”中的救星,按其族类的不同和法力的高低,可分为异类救星、天神救星和凡人救星三种类型,下面分别论之。 一.异类救星 “三言二拍”中的异类救星多得不可胜数,如虎精、狐妖、灵龟、树妖、马精等等,这些精灵鬼怪在能力上高于人类,在品级上低于神仙。试看如下三例。 1.虎精。在古人眼中,虎乃百兽之王,颇具灵性,故“三言二拍”里有许多篇故事中出现了虎类救星,其中有一篇《大树坡义虎送亲》,写一个名叫勤自励的少年,迫于生计而去投军,一去六年杳无音信,于是他的岳父岳母便想悔婚。终有一日,未婚妻林潮音被逼上了花轿,另嫁他人,一路上哭哭啼啼。眼见得勤自励无辜失妻,林潮音贞洁难保,忽然就刮起了一阵狂风,灯火俱灭,一只黄斑白额的大老虎从半空中跳下来,将林潮音掳走,送至勤自励跟前。多亏了猛虎为媒,勤自励夫妻才得以团圆,恩爱偕老。 2.蛇妖。“三言”中有一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临安少年许宣,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姐夫家中,成不了家,立不了业,日子过得惨惨淡淡。有一个修炼千年的蛇妖,因见许宣长得清秀,便动了凡心,化身为白娘子,下嫁于他。新婚的白娘子百媚千娇,喜得许宣如遇神仙,只恨相见太晚。而后,白娘子连救了丈夫两场官司,又助他开了个药材铺子,生意十分兴旺。若非后来法海和尚捣乱,必然也是“民间故事式”的大团圆的结局。 3.灵龟。“二拍”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作者写道:“命若穷,掘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故事的主人公是苏州商人文若虚,因做生意屡屡亏本,将祖上遗留下来的万贯家财消耗殆尽,日子过得狼狈不堪。后来,文若虚随一艘商船出海,在一座荒岛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研究 摘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但在其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了给人深刻印象的花妖狐魅之外,还有花费其诸多心血努力塑造的另外一类形象,便是占了很大篇幅的书生群体。故本人在此探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书生形象。本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分析两类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生形象,二为解析书生形象特点以及将其与《二拍》中的书生形象作比较,三为深入探讨书生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其中书生形象主要分为两类:痴情重义与薄情寡义的书生形象。书生形象的特点则是女性化、阴柔化特征明显。而导致书生女性化特征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分别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封建时期读书人对科举的疯狂痴迷。 关键词:书生形象;痴情重义;女性化;科举制度; The research of intellectuals 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 Abstract Although is the mystery of 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legend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but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any characters, in addition to flower fox spirit's impressive, has been spending a lot of work to its shaping of another kind of image, is a large space of the scholar group. In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s pla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mage, therefore, I hereby discusses Pu Songling "strange stories" the scholar image of the shape.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for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scholar image, secondly, parse the scho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the "second" the scholar image comparison, three to delve into scholar image formation reason and con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One scholar image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spoony scholar image of the righteous and fickle and betrayal. Scholar image features are women,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And the cause of scholar feminine features prominent main hav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f two parts, respectively i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feudal era intellectuals about the imperial crazy obsession. Keywords: scholar image; Spoony heavy righteousness; Nancy;The imperial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 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

《陈三五娘荔镜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陈三五娘荔镜记》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