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望大陆

望大陆

望大陆
望大陆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二、学习诗歌

1、自读课文,小组内相互学习生字新词,师再检查。之后再次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指名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读通顺,指正。

3、学习体会诗歌1、2小节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什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大陆)

(2)指名学生读1、2 小节,评价

(3)师生交流得出要带着舒缓、悲伤、绵绵的思念、低沉等语调读这篇课文。(4)指导朗读读1、2小节诗词(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5)学生读1、2小节诗词(学生自读,点名读,指导读,全班读,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4、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在中国大陆,要他有生之年却没办法回到中国大陆)

5、学习齐读第三小节

(1)男生读第三小节诗词

想:诗人都望到什么?(见到“天”“地”望不到边,给人视野宽大,心胸开阔感觉)(2)指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盼望统一)(3)齐读最后一句诗词。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的意思(强烈期望两岸统一,而有生之年又看不到而失望,及未能见到亲人痛楚心理)

(4)如何读出那种感情呢?指导学生练读。

(5)指导结合板书“山之上,国有殇”,在全诗词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爱国思乡)

三、小结

《望大陆》全诗词以“望”字统领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浓浓思乡之愁的眼睛,是期盼回归的眼睛,全诗词的重心在这一双眼睛上,所以,“望”字是全诗词的诗眼。““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一首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啊!让我们带着自己形成的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吧!试背诵课文吧!

四、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879 年生于陕西三原,1949 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临终之时写下了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望大陆》,诗歌一发表就立刻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在2003 年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台湾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了一个问题:“请您谈一下您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接着,他完整地背诵

了于右任这首著名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于右任老先生临终前写的这首哀歌《望大陆》。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一)自读诗歌

1.自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注意:“兮”“殇”都是一声;“殇”读shāng,翘舌音。

2.分小组读。要求:把诗读通顺、读流利。

3.抽生朗读,检查朗读情况。范读、点拨,引导学生读出诗歌节奏。

(二)学生默读,初步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着上记号。

(三)全班交流,点拨。

1.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2.殇:死难者。

三、细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一)默读诗歌,说说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的故乡、思念的大陆、浓浓的爱国情感。)

(二)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小结:一个“望”、一个“永不能忘”、一个“痛哭”,寥寥几个字,道出了诗人想见不能见、想回不能回那种痛苦、酸楚的思乡之情、思国之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谈话:这几节小诗,是一份遗言,一段绝唱,一首哀歌。它饱含着于右任先生期望叶落归根、祖国统一的一往情深,它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它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岸的同胞共同吟诵着,声音回荡在海峡两岸,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再来感受十三亿中国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四)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

1.为什么这首诗一经披露,就震撼全中国、打动无数人的心呢?

2.学生默读感悟。

3.全班交流。点拨。(学生围绕诗人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用语精炼等方面来谈即可)

4.归纳:作者通过简单精炼的语句直接告诉了我们故乡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看不见大陆他会痛哭的,这种表现手法称为直抒胸臆。

(五)试着背诵诗文。

四、升华、拓展

(一)这种脍炙人口的爱国诗歌又何止这一首呢?这种深深怀念祖国的诗人又何止这一个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于老的其他诗歌以及其他诗人写的爱国诗歌。

1.于老其他的诗:“长恨天涯隔一水,头白鸳鸯各自飞,两岸心声都是泪,一寸相思一寸灰”。

2.余光中的《乡愁》。

(二)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

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交流。

??提问明确:“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可惜诗人已经

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

五、小结:

《望大陆》以“望”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着浓郁乡愁,期盼回归的眼睛。全诗的重心全在这一双眼睛上。无疑,“望”字即为“诗眼”。

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只是右老(于右任)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老的愿望特别切。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希望尽早恢复两岸的完全对话,反对**……”

六、拓展:

其实海峡那一岸的许许多多同胞,无时无刻都企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

乡愁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板书设计:

大陆

望山之上,有国殇--------(爱国思乡)

故乡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望大陆 同步练习

语文S 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望大陆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一、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葬我于________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②山之上,国有殇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A 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________ B 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________ C 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________ D 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________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E 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________ F 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________ G 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________ H 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________ 3.阅读《梅花魂》完成练习。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ò mù)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____在怎样的境(jìng jìn)遇里,______有梅花的秉(bǐng bǐn)性才好。”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墨________(mò mù)梅 境________(jìng jìn)遇 秉________(bǐng bǐn)性 (2)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他们__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

望大陆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二、学习诗歌 1、自读课文,小组内相互学习生字新词,师再检查。之后再次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指名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读通顺,指正。 3、学习体会诗歌1、2小节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什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大陆) (2)指名学生读1、2 小节,评价 (3)师生交流得出要带着舒缓、悲伤、绵绵的思念、低沉等语调读这篇课文。(4)指导朗读读1、2小节诗词(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5)学生读1、2小节诗词(学生自读,点名读,指导读,全班读,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4、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在中国大陆,要他有生之年却没办法回到中国大陆) 5、学习齐读第三小节 (1)男生读第三小节诗词 想:诗人都望到什么?(见到“天”“地”望不到边,给人视野宽大,心胸开阔感觉)(2)指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盼望统一)(3)齐读最后一句诗词。

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 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 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 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

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 (板书正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 (三)教师范读。 (四)细读。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资料《望故乡》(精品)

《望大陆》资料 《望故乡》介绍 《望故乡》是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爱国诗人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诗句,这位陕西乡党在晚年,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乡愁。不论是人生功业还是书法成就,于右任都令人隔着历史长河而长久仰视。 他是一部大书,于右任一贯提倡诗体解放,对作诗提出“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而他自己也是率先身体力行的。一九五七年,他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说:“我们的诗,三百篇后,由汉魏而六朝,量少变,至唐而变生多体,变也;宋词,变也;元曲,变也。每一变的初期,皆为诗体的解放,内容的扩大。”他认为诗体的变化,就是诗的革命。他说:“诗的体裁,必须解放,伟大的天才、伟大的思想,决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论,我觉得,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的长歌,他们的新乐府。他们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风美备,而是对前代诗风的革命精神,而是由于这种革命精神所产生的领导作用,假使他们不在这条路上发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们也不过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而已!近人作诗,动言效法李杜,我认为真的效法,应当效法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当因脚的大小来做鞋,不应当因鞋垢大小来削脚。” 《望故乡》不愧为于先生一生中的峰巅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绝唱。先生欲将血泪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

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故乡》诗,并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临终之迷编辑 于右任临终之谜: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故乡》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中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地感念先生。

作文范文+宝岛台湾在我心中作文

宝岛台湾在我心中作文 【篇一:宝岛在我心中】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第我就是台湾……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熟悉而亲切的《七子之歌——台湾》在我的耳边回荡着…… 我用什么来形容你呢?可爱的宝岛台湾!像宝石?不,你比宝石更加耀眼;如流水?不,你比流水更加清澈;如一首歌?不,你比一首歌更加婉转动听;似储存多年的女儿红?不,你比女儿红更加悠久而香醇……你到底像什么呢?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来取代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你是中国唯一的——宝岛台湾! 站在中国地图旁,看着上面标注的台湾两个字,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书中记载的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台湾本是祖国身体的一部分,与大陆同根同祖,后来由于列强争霸,几次与祖国大陆骨肉分离,台湾曾经被荷兰殖民者整整统治了五十年!整整五十年!那是屈辱的五十年!在五十年里,台湾人民过着奴役般的生活,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661年4月,郑成功才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终于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985年台湾又被日本侵略,在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台湾人民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 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于右任素仰屈原之为人,尤爱读《离骚》。他曾以“骚心”为笔名,可见其意。 一九五六年,他在中国台湾的一次诗人节聚会中说:“我是发起诗人节之一人,我们为什么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当然是纪念屈原的。所谓纪念屈原,一是纪念其作品的伟大,一是纪念其人格的崇高。屈原的作品,无论造词、立意,都为中国诗人开辟一广大的境界。刘勰在《辨骚》内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关于屈原的人格,哀民生之多艰,恐美人之迟暮。学人忧国,死生以之。司马迁说他:‘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纪念屈原,是纪念他衣被万世的创作精神,及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于右任不但在诗歌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传统,悃悃款款,矢志无他,写出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感慨,就是风格上也继承了骚体的传统。《望大陆》就是杂用骚体及乐府歌体来写的:诗以复沓形式反复唱叹,纯粹是古风的形式,“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于《敕勒歌》,“山之上,国有殇”则是仿效屈原《九歌》中的《国殇》。 诗中无限悲痛地抒发了先生对故乡、对大陆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

《望大陆》教案

《望大陆》名师教案 深度解教材: 本文是一首以爱国诗人屈原的“骚体”为样式写成的诗歌,篇幅较短,分3节。作者在前两小节用同一句式“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不可见兮,……”反复呈现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始终思念故乡,心系大陆的强烈思想感情。第三小节由景到情,情景交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赤子情怀。纵观全诗,表现出作者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 文章篇幅短小,节奏鲜明,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但是文章采用的是屈原的“骚体”形式,同一般的现代诗歌差别较大,需要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屈原的“骚体”格式。同时,对于诗歌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在了解作者当时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才能理解。因此教学时应该先给学生补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社会经历,再以读代教的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骚体”的韵味,从读中领略诗歌的内涵,再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探讨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兮、殇”;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突破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感。 突破方法:先介绍于右任先生的社会背景,再抓住诗歌中的“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只有痛哭”“国有殇”等重点词句体会爱国情感。 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介绍本诗歌的形式,再放一段屈原《离骚》的朗读录音,利用教师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社会背景以及经历,再用范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采用朗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整体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讨论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师生齐准备: 教师:作者的图文资料介绍、屈原《离骚》朗诵录音、陆游的《示儿》诗歌、诗歌讨论提纲。 学生:作者的其他资料、屈原《离骚》全诗。 课时巧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导入法一:1.播放屈原《离骚》的片段朗读录音。 2.介绍并揭题,这是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后人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为“骚体”,大家听后是不是觉得很有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模仿这种形式的现代诗歌。(板书课题) 导入法二:1.课件出示陆游的诗歌《示儿》。提问:大家学过这首诗吗? 全班齐读古诗。 2.揭题: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渴望祖国统一的诗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屈原《离骚》的朗读录音,引发学生的对诗歌朗读的兴趣,并让学生认识“骚体”这种形式,为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利用学生熟知的古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奠定学生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课件出示“学习链接”——于右任和《望大陆》。(学生阅读,了解作者及背景,教师适当讲解。)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望大陆》,自主疏通字词。 提示:“兮、殇”都是读第一声;“殇”shāng,翘舌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