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第三章农用地定级

第一节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

3.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1)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农用地定级的两条思路:

①从原因或本质入手,以土地质量为标准,从分析造成土地质量的原因入手,

评价量化土地因素质量分值,评价土地级别;优点:客观、真实;缺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评价因素和指标难以统一,不利于地区间比较。

②从结果或外在表现入手,对土地产出或土地收益进行修正,排除非土地因素

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土地产量或土地收益来反推土地级别。优点:将土地级别与土地利用的结果紧密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土地级别的比较;缺点:非土地因素如投入强度、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结果不稳定。

目前我国采用第一种思路开展定级工作,并形成了三种基本方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优点:独立性强,不受有无分等结果影响;缺点:与区域为其他农用地定级结果可比性差。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优点:充分利用分等结果,地域间土地级别可以比较;缺点:独立工作性较差。

样地法——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价土地级别。缺点:依赖土地分等结果,可比性差。2)农用地定级的基本原则

①合分析原则

②导因素原则

③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3.1.2 农用地定级的主要步骤

(1)定级工作准备

(2)资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分析

①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土壤资料、地形资料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田间道路、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②农用地利用条件资料

包括:最近三年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和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和农业技术试验资料。

③农用地经济条件资料

包括:最近三年人均耕地、亩均资金投入、亩均纯收益、农民人均收入、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耕作距离、田块分散程度等。

④其他资料

(3)定级因素因子及权重确定

定级因素是指对农用地质量差异有显著影响的自然因素、区域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某些因素可分解为因子。因素、因子权重是其对土地级别影响程度的体现。

(4)定级单元划分

定级单元是反映土地自身特性、土地利用和定级因素因子状况的最基本地块,是定级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同时也是评定和划分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元。定级单元内部特征和土地构成因素因子状况相对均一。

(5)定级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按因子作用分值、因素分值和因素因子总分值三个层次进行计算,其中因子作用分值计算式基本。因子作用分值计算时,应区分因子指标和土地级别之间的正、负相关性,采用极值标准化或距离衰减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因素分值和因素因子总分值,则在因子作用分值计算的基础上,一般可根据定级因素因子权重采用逐级加权求和方法得到。

(6)定级指数计算与土地级别划分确定

首先进行定级指数计算,因素法定级指数采用因素因子总分值作为定级指数;修正法定级指数以分等指数乘上因素因子总分值计算得到。农用地级别,根据定级单元指数,采用等间距法、数轴法、频率曲线法等初步划分;然后通过意见征询、实地验证、抽样实测以及土地级差收益测算等方法,进行验证、修订和完善,最终确定土地级别。

第二节因素法农用地定级

3.2.1 因素法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流程

农用地定级的目标就是刻画和表征农用地农产品产出尤其是收益(包括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能力和差异。

影响农用地收益水平的因素:

第一,土地因素: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

第二,非土地因素:经营管理、耕作制度、区位条件(距市场远近、交通便利度等)、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等市场因素

(1) 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的建立 (2) 定级单元因素指标取值 (3) 参评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4) 农用地级别划分与确定

3.2.2 定级因素因子的选取

定级因素包括对农用地质量差异有显著影响的自然因素、区域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某些因素可分解为多个因子,构成因素因子体系。权重反映定级因素因子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

《农用地定级规程》推荐供选择的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

自然因素:局部气候差异、地形状况、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 经济因素:基础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土地利用状况; 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交通条件。

3.2.3 定级单元的划分

是土地定级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图斑。是定级中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基本单位,根据各因素对单元地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所求取的单元因素总分值是土地级别评定的基础和依据。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间有明显差异。划分定级单元的目的是客观反映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

区域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越大,评价单元的平均面积就越小,定级单元数目就越多。

3.2.4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

根据对土地级别的影响的差异,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可分为面状因素、线状因素和点状因素。

1)点状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

点状因素(因子):指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有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地的级别产生影响,如农贸中心影响度和中心城镇影响度。其影响度分值计算步骤如下:

(1) 确定各级(市级、区级、镇级)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和相对距离

d =

式中:d ——某级农贸中心的影响半径 S ——某定级区域面积 n ——本级农贸中心的个数

(2) 按照一定的衰减法计算农贸市场的作用分值

1r

i i

f M -=

或 (1)i i f M r =-

i d r d

=

式中:i f ——第i 个农贸市场的因素作用分值

i M ——第i 个农贸市场的综合规模指数(主要根据营业额确定) r ——相对距离

i d ——定级单元与农贸中心实际距离

d ——因素影响半径

(3) 读取定级单元内农贸市场中心的作用分值

同时受多个同级功能影响时,取其中的最高作用分;同时存在多级功能影响时,对同一级别的功能作用分仅取值一次并进行加和。

2)线状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

线状因素:指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同时对其相邻的平行于该定级因素因子中心带的农用地的级别产生相同的影响。农用地定级涉及的线状因素因子主要有:区域交通条件中的道路通达度因子。道路通达度反映道路所在区域范围内农用地所具备的道路通达条件。

(1)计算道路的作用指数

根据道路的路面宽度、道路等级和车流量等指标,计算道路的作用指数。

i j

ij F w

M =

,m ax

100ij ij j A M A =?

式中:i F ——第i 条道路的综合规模指数 j w ——道路第j 个指标的权重

ij M ——第i 条道路第j 个指标的规模指数 ij A ——第i 条道路第j 个指标的实际值 ,m ax j A ——定级区道路第j 个指标的最大值

(2)计算道路的影响半径

道路影响半径按实际计算:

2S d L

=

式中:d ——道路的影响距离 S ——定级区域面积 L ——道路长度

(3)按照一定的衰减法计算道路的作用分值

r

i i

f F -=

或 (1)i i f F r =-

i d r d

=

式中:i f ——第i 条道路的因素作用分值 i F ——第i 条道路的综合规模指数 r ——相对距离

i d ——定级单元与道路中线实际距离

d ——道路的影响距离

3)面状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

面状因素:该定级因素因子指标的优劣与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有影响,不对其他农用地的级别发生影响。根据指标数值的性质和可得性,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可实际调查得到或从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上获得具体数据的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坡度;间接指标是指无法得到具体数据,只能用定性表达如土壤质地、地形、坡向、地貌类型等。

(1) 直接指标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①最大最小值法计算公式(分正向型、逆向型、适宜性指标,按相应公式计算) (1) 正向型因素

min

max min 100x x x x f i i --?

=

(2) 逆向型因素 min

max max 100x x x x f i i --?

=

(3) 适度型因素 当a x i ≥时, a x x x f i i --?

=m a x m a x 100

当a x i <时 min

min 100x a x x f i i --?

=

式中:i f ——因素质量分值 i x ——因素属性指标值

max x ——因素属性指标值的最大值

min x ——因素属性指标值的最小值

a ——因素属性指标值的适度值

②极值标准化法

A .正向型因素

m ax

100i i a A a =

?

B .逆向性因素

m in 100i i

a A a =

?

C .适宜性因素(设a 为某因素适度值)

当i a a ≥时, 100i i

a A a =

?

当i a a ≤时, 100i i a A a

=

?

式中:i A ——定级单元因素因子指标值的作用分值 i a ——定级单元该因素因子指标实际值

m ax a ——定级研究区该因素因子指标的最大值 min a ——定级研究区该因素因子指标的最小值

(2)间接指标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3.2.5 定级指数的计算与级别的划分、确定

1)定级指数的计算

在定级因素因子分值计算的基础上,根据各定级因子权重采用以下方法计算: (1) 几何平均法

1

i

m

w i

i H f ==

(2) 加权平均法

1

m

i

i i H w

f ==

式中:H ——定级指数

i ——分等因素的编号 m ——定级因素总数

i f ——第i 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取值为1(0)~100

i w ——第i 个定级因素因子的权重。其中1

1m

i i w ==∑

(3) 限制系数法

2)级别的划分、验证和确定 (1)级别的初步划分

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级别划分:①级别的高低与单元定级指数的大小相对应;②级别间分值具有明显差异;③任何一个定级指数分值只能唯一对应一个级别;④级别的界限不打破行政权属界线和线状地物。 (2)级别的验证和确定

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定级结果与相关研究成果(分等结果、土壤评级结果等)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区;②相邻地块定级差别很大的地区;③大范围计算结果无差异或差异很小的地区;④当地专家认为定级结果又出入的地区。

(3)确定最终级别的边界、各级别面积汇总和成果图编绘

第三节 修正法农用地定级

3.3.1 修正法定级的原理

修正法农用地定级是在已完成农用地分等的基础上,补充选取部分农用地修正性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因子,对农用地指数进行修正,计算定级指数并据此划分农地级别。

修正法和因素法农用地定级的异同: 相同点:

(1)定级原理和工作程序基本相同。“研究区宏观分异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定级指标区划分、参评因素因子选取、定级单元划分、参评因素因子指标值获取和量化、定级单元综合分值计算、土地级别划分”。前者是在分等的基础上,补充选取自然资源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修正得到土地定级指数;后者直接通过各影响因素分值综合得到土地定级指数。

(2)定级单元的划分方法一致。定级单元划分的目的:更好地放映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划分原则:主导因素差异原则、相似性原则、边界完整原则等,单元内部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间有明显差异。划分方法有:重置法、网格法和地块法。

(3)土地级别划分方法一致。均根据定级指数,遵循相同原则,采用数轴法、总分值频率曲线法、总分等直线法进行划分。

差异:

(1)参评因素选择不同,但指标量化方法一致。修正法体现“定级是分等的细化和深化”思想,选取分等工作中没有细化、局部存在差异的自然因素和分等工作没有涉及的社会经济因素。因素法从影响土地质量的自然、区位、经济各方面选取评价因素。前者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土地分等参评因素的补充(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和修正(自然因素方面),因此参评因素少于参数法。

(2)定级指数的本质含义差别大,这是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修正法土地定级指数是由土地利用等指数通过一系列因素修正得到的。

土地利用等指数=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土地自然质量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定级指数=土地利用等指数×土地区位修正系数×耕地便利修正系数×参选因素

修正系数

修正法土地定级指数继承农地分等的思路,土地定级指数本质上是作物的产量水平,在评价方式上具有明显的直接土地评价方法性质;因素法定级则是对土地因素因子量化综合的结果,在评价方式上具有间接土地评级方法性质。

3.3.2 定级修正基准指数与修正因素的确定

1)定级修正基准指数的确定

修正法进行农用地定级是在分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农用地资源因素、区位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补充调查,在对等别指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得到定级指数,以划分农用地级别。定级可以借鉴的分等成果主要有:分等技术报告、分等单元图、自然等别图、利用等别图和经济等别图、分等的基础数据库、中间成果数据库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农用地分等中体现土地质量的指数有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体现土地的自然质量水平,其代表着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农用地所实现的最大可能产量,体现的是农用地不同地块(或称分等单元)自然条件因素的差异;利用等指数是在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水平的修正后得到,是最有利经济条件下所实现的最大现实产量水平,其结果进一步体现农用地不同地块在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农用地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由利用等指数进行土地经济系数(由于土地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不同所造成的相同产量等价性差异)修正后得到,反映农用地不同地块在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根据“等”与“级”的关系,即农用地“级别”是农用地“等别”在资源属性因素方面的细化和在社会经济属性因素方面的深化,认为选取土地利用等指数作为修正法定级修正基准指数最为适宜。

2)定级修正因素的确定

(1)必选修正因素

土地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和区域交通条件。

耕作便利因素:主要包括耕作距离、农田水利设施、耕作装备、田间道路、田块平整度和高差、田块形状等。

(2)参选修正因素

参选因素是对农用地分等因素的补充,选择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之外,对农用地级别有显著影响的1~3个因素作为参选因素。

天津市定级因素因子体系的选取和构建

在天津市农用地分等中,选取了3个因素和7个因子(指标)构成了分等因素因子体系,见下表。

天津市农用地分等评价因素

项目组认为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对上述自然因素的综合刻画,因此可以直接采用自然质量等指数作为修正法中的自然因素,即修正基准指数。并确定土地区位条件和耕作便利度作为其他修正修定级因素。按照《定级规程》,区位条件的优劣主要从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和区域交通条件3个方面考虑。鉴于天津市整体上处于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基本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农用地的交通条件无明显差异;同时课题组认为,农产品主要销往城镇,可以将城镇作为农贸市场,因此区位条件中,仅考虑中心城镇的影响度。

耕作便利因素:主要包括耕作距离、农田水利设施、耕作装备、田间道路、田块平整度和高差、田块形状等。天津市农用地耕作便利度主要考虑耕作距离,耕作距离指农用地距离公路和农村道路的距离。

3.3.3 定级指数的计算

1)修正因素修正系数的计算

(1)修正因素修正系数的一般计算公式

修正因素的修正系数,反映修正因素在定级范围内相对变化程度,可用下式计算:

/i i k F F =

i k :第i 个单元修正因素的修正系数 i F :第i 个单元修正因素分值

F :定级区域内修正因素平均作用分值

(2)土地区位修正系数zi k 的计算

/z zi zi k F F =

zi k :第i 个单元土地区位修正系数 zi F :第i 个单元土地区位修正因素分值

z F :定级区域内土地区位修正因素平均作用分值

(3)耕作便利度修正系数fi k 的计算

/f

fi fi k F F

=

fi k :第i 个单元耕作便利度修正系数 fi F :第i 个单元土地耕作便利度分值 f F :定级区域内耕作便利度平均作用分值

(4)参选修正因素修正系数ti k 的计算

/t ti ti k F F =

ti k :第i 个单元参选因素修正系数 ti F :第i 个单元土参选因素分值

t F :定级区域内参选修正因素平均作用分值

2)定级修正系数i K 和定级指数的计算 (1)连乘法

i zi fi ti K k k k =∏

(2)加权求和

i z zi f fi t ti K w k w k w k =++∑

(3)定级指数i H 的计算

i i i H Y K =

i Y :第i 个单元所对应的定级修正基准指数,一般取土地利用等指数

(4)级别划分、验证和确定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 3总则 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 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 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 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3.3.2农用地级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在没有形式展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农用地级别划分可以不考虑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影响,直接依据定级对象所处的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采取因素法或样地法确定;在已经开展了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则应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引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定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主要是区位因素和耕作便利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3.4农用地分等定级原则 3.4.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分等定级应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3.4.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建立不同行政区内的统一等级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农用地定级主要是在县级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成果都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局部差异性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标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同一土地等或土地级。 3.4.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 3.4.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既要反映出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要反映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影响。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及成果应用研究 项目任务书编号:034557282 项目承担单位: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李强 项目来源:政府资金 联系电话: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 摘要: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交易的日渐活跃,土地市场的进一步健全,各地都要陆续开展该项工作,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方法研究和成果应用研究很有必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要求建立起统一的土地市场。近几年,各地城镇地价已逐步建立,完善土地市场必须建立包括农用地在内的价格体系,这使得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显得十分迫切。另外,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方法的探讨,都要求建立农用地价格体系,这样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的应用性研究更显必要。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概述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经济属性,对其质量优劣进行综合量化评定。分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等别;定级是在行政区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级别;估价是指县(市)政府根据需要针对农用地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按照不同利用类型,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的平均价格。 二、农用地评价发展历程 (一)国内研究历程 我国农用地评价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管子?地员篇》、《禹贡》、《周礼?地官司徒》、《齐民要术》等都对土地评价进行一定研究。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耕地质量评价的著作。

耕地分等技术过程

耕地分等技术过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耕地质量分等二Ο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目的与任务 (4) 三、工作内容 (6) 四、准备工作与资料搜集 (6) 五、外业补充调查 (7) 六、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 (10) 七、工作方法 (11) 八、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数据库建设 (24) 九、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 (32) 十、工作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技术方案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开展基于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完善工作,与土地利用现状相衔接,建立耕地质量等别定期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年度报告制度,为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提供支撑。 (一)目的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严格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耕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分等成果将运用于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划定粮食主产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用地产能核算及粮食增产规划等方面。 2.科学量化耕地质量及其分布,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的耕地质量数据,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提供依据。 3.基于国家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划分评定,分等结果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等别的土地分等系数的修正,可以为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生产潜力核算等提供定量化标准和依据。 4.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农用地自然条件、利用状况和经济价值的优劣差异,为深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综合地价、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征地矛盾等提供依据。 (二)任务 根据耕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兴城市土地调查区域的全部耕地(主要指旱田、水田和水浇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等别。

赛罕区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报告(上报)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项目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 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报告 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赛罕分局 内蒙古煜园房地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一、自然概况 (2) 二、社会经济概况 (3) 四、土地利用现状 (3) 五、土地质量状况 (4) 第二章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情况 (4) 一、工作目的和任务 (4) (一)工作目的 (4) (二)工作任务 (4) 二、工作范围 (5) 三、工作依据 (5) 四、人员组成 (5) 第三章土地定级估价工作步骤与进程 (6) 一、准备工作(2010年5月) (6)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2010年5月至7月) (6) 三、外业调查(2010年7月至8月) (6) 四、数据处理(2010年8月至10月) (7) 五、质量检查及成果整理(2010年11月) (7) 第四章成果说明 (7) 一、成果内容 (7) 二、成果特点 (8) 第五章农用地地价成果的应用和建议 (8) 一、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管理中的应用 (8) 二、坚持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8) 第六章工作经验与体会 (9) 一、群众的支持和部门的配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9) 二、团结的技术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9)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报告 前言 开展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不仅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国家法律赋予地区人民政府的责任。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方案》和《关于继续开展部分旗县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通知》(内国土资字[2010]220号)的要求,在赛罕区开展农用地定级和估价工作。 此次农用地定级和估价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对耕地进行的级别划分和估价工作。主要工作目的: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科学的量化赛罕区范围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分布,划分级别,并且在农用地定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价值评价,为农用地流转、农用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提供依据和价格参考。

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报告

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报告 一、xx市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xx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邯郸市区的西北部,地处北纬36°30'—37°00',东经113°45'—114°22',东与邯郸县、永年县相连,西与涉县及山西省左权县接壤,南邻磁县、峰峰矿区,北靠沙河市,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土地面积1819.1平方公里,市辖22个乡镇502个村。 (一) 自然资源状况 1、地质地貌 xx市居太行山隆起与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构造比较简单,地层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倾斜,所以地势是西北高,东北低,局部地区由于地质断层使地层复杂化、西北部的阳鄄、庙上、马头店乡分布有太古界、赞皇群的古地层,列江、阳鄄两乡与山西接壤的地带分布有太古生界寒武系地层。管陶、柳河、只庄、贺近和焦寺乡的北部山区,以及南山沟刘庄、西三乡和冶陶、崔炉两乡的北部,主要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地层或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的并层。 东部地区从石门—郭二庄—会兰村—高村—下团城—上泉—东孔壁一线以东地区,分布有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地层,其中石炭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野河安庄的粟山,周庄一带以及康二城以北,清化乡的东部地带。东南部的鼓山为寒武系地层。 全市除以上所属的中间地带外,包括矿山、寺庄、焦寺、团城、贺赵、百官、石洞、徘徊、阳邑、下白石、磁山、崇义等乡镇,主要分布有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同时零星分布有燕山期火成岩地层,是全市铁矿的主要产区,面积较大的矿点有矿山铁矿、后山铁矿、磁山铁矿等。 全市广大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内的地质表层,集中分布有第四纪的风成黄土复盖,南河、北河、马会河内是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的河床冲积物,沙、砾、卵石地层分布。 xx市的主要地貌可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三种类型。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2019版)

附件1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2019版) 2019年2月

目次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缩略语 (5) 5 数据库内容、要素分类编码与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 (7)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6) 8 数据交换内容和格式 (30) 9 元数据 (31)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32)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元数据示例 (3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及数据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7027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8407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53 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 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TD/T XXXX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修订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GB/T 13923-2006] 。 3.2 要素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1999]。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TD/T 1016-2007] 3.4 层layer 具有相同空间特征和属性的实体及其属性的集合[TD/T 1016-2007]。 3.5 标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 对某一要素个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TD/T 1016-2007]。 3.6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用x,y或(x,y,z)坐标表示地图图形或地理实体的位置和形状的数据[GB/T 16820-1997]。 3.7 栅格数据raster data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七月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编制单位: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杨连晓袁宝 编制日期:二○一五年七月

1 评定范围与任务...................................................................................................................... - 1 - 1.1 评定范围....................................................................................................................... - 1 - 1.2 评定任务....................................................................................................................... - 1 - 2 主要评定依据.......................................................................................................................... - 1 - 2.1法律法规........................................................................................................................ - 1 - 2.2 政策文件....................................................................................................................... - 2 - 2.3 技术标准....................................................................................................................... - 3 - 2.4 基础资料....................................................................................................................... - 3 - 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3 - 3.1 土地平整工程............................................................................................................... - 3 -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 4 - 4 确定评定参数体系.................................................................................................................. - 4 - 4.1 标准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的确定........................................................... - 4 - 4.2 因素指标区与评价因素体系的确定........................................................................... - 4 - 4.3 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 7 - 5 分等因素及土样化验.............................................................................................................. - 8 - 6 划分分等单元.......................................................................................................................... - 8 - 6.1划分要求........................................................................................................................ - 8 - 6.2划分方法........................................................................................................................ - 9 - 6.2划分结果........................................................................................................................ - 9 - 7 耕地等别确定.......................................................................................................................... - 9 - 7.1 自然等指数计算........................................................................................................... - 9 - 7.2 利用等指数计算......................................................................................................... - 10 - 7.3 利用等别划分............................................................................................................. - 11 - 8 耕地等别评定结果................................................................................................................ - 11 -

农用地分等定级专题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水文 (三)土壤状况 (四)土地资源状况 (五)社会经济状况 二、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 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5、为规范农用地估价行为,保证估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提供依据。 (二)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以全县为单位划分农用地等别,以乡为单位划

分农用地级别,并评定级别基准地价。完成全县的农用地分等,完成一个镇的农用地定级估价。 三、工作范围 本次农用地分等的工作范围是全县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本次农用地定级估价的工作范围是苏基镇的农用地。 四、工作程序与步骤 1、工作准备,包括技术准备和组织准备,技术准备主要是编写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任务书;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课题组,主要由规划院技术人员为主,并聘有关专家任技术顾问,组成海兴县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课题组,同时抽调土地局技术人员,专抓该项工作。 2、收集资料(分等、定级、估价同时进行); 3、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4、确定分等定级估价方法; 5、建立分等指标体系和定级修正模型,并确定因素权重; 6、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7、整理资料; 8、初步绘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因子分值图; 9、外业补充调查; 10、编制分等因素分值图; 11、计算样点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并编制综 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第三章农用地定级 第一节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 3.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1)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农用地定级的两条思路: ①从原因或本质入手,以土地质量为标准,从分析造成土地质量的原因入手, 评价量化土地因素质量分值,评价土地级别;优点:客观、真实;缺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评价因素和指标难以统一,不利于地区间比较。 ②从结果或外在表现入手,对土地产出或土地收益进行修正,排除非土地因素 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土地产量或土地收益来反推土地级别。优点:将土地级别与土地利用的结果紧密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土地级别的比较;缺点:非土地因素如投入强度、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结果不稳定。 目前我国采用第一种思路开展定级工作,并形成了三种基本方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优点:独立性强,不受有无分等结果影响;缺点:与区域为其他农用地定级结果可比性差。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优点:充分利用分等结果,地域间土地级别可以比较;缺点:独立工作性较差。 样地法——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价土地级别。缺点:依赖土地分等结果,可比性差。2)农用地定级的基本原则 ①合分析原则 ②导因素原则 ③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报告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补充完善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xxxx年x月

目录 一、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3) (一)地形地貌 (3) (二)气候水文 (4) (三)土壤状况 (5) (四)土地资源状况 (6) (五)社会经济状况 (6) 二、目的与任务 (7) (一)目的 (7) (二)任务 (7) 三、工作范围 (7) 四、工作程序与步骤 (8) 五、现阶段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9) 六、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11) 七、提交成果 (13) (一)文字成果 (13) (二)图件成果 (13) (三)数据成果 (13) 八、成果应用 (14)

一、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地方统计年鉴)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中部,地处东经125°14′-126°28′,北纬44°32′-45°51′区间,北及东北隔松花江与松原市扶余市、榆树市和舒兰市相望,东南与九台市相连,西南与长春市郊接壤,西隔伊通河与农安市毗邻,处在长春、哈尔滨、吉林三大城市重心上。京哈铁路、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东北三条物流大动脉平行从区内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总面积为3096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5.53亩。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总人口为83.98万人。 (一)地形地貌(地方土壤志) 德惠市位于天山~兴安岭地槽褶皱南缘。地质构造属中生界和新生界。中生界为侏罗系的中~上统基底,上覆巨厚的早~中白系。晚白里系层面缺失。新生界为第四系直接覆盖于中白至系构造上,第二层面缺失。德惠市地貌,按成因分为剥蚀堆积地貌和堆积地貌。剥蚀堆积地貌主要是起伏不平的中白里系和第四系地层在地壳不平衡运动中形成的低丘陵和平原区,分布在饮马河东岸的松花江、杨树、达家沟、夏家店、大青咀一带;堆积地貌主要是分布在相对下降的各河床两侧的河谷平原,有漫滩和一级阶地。 市境地处新华夏第二沉降带,松辽断陷的东南部隆起边缘,在白里纪沉积地层之上广泛沉积了第四纪地层。其中以中更新统黄土性沉积分布最多,构成了海拔200米左右的波状起伏冲积台地地形,属于东北平原东部山前冲洪积台地的一部分。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实施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XX]28号)明确指出,“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行补充耕地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因此,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的进行土地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的需要。 二、遵循的技术路线 以《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XX)、《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XX)、《农用地估价规程》(TD/T1006-XX)为准绳,以《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补充规定》为依据,并参考《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有关材料,采用因素法分等,修正法定级,收益还原法等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及农用地征用地价,用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评估宗地地价,在具体操作中做

到资料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常规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三、工作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搜集资料与外业调查 搜集××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图件、文字资料),同时,按室内初步确定的评价单元,课题组成员到现场逐单元调查其土地特性、土地利用水平、投入产出情况;采集典型剖面耕层图样;核准单元边界、外业调查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是内业汇总的最主要基础资料,这一步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求在XX年9月完成。 (二)内业处理:包括资料整理,计算机计算各种参数、单元分等定级因素分值、指定作物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及分等定级指数,测量和划分本县农用地等别、级别XX年11月间完成。 (三)单元质量分实地校验:为保证分等结果的精确度,各单元的质量分计算出来,农用地质量等别初步划分出来后,由沧州市国土局组织有关人员,随即抽取5%的单元,到现场进行检验,发现有错误的及时纠正,XX年12月完成。 (四)地价测算:包括农用地基准地价、宗地地价的测算,XX年3月底前完成。 (五)编制本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报告(含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 E.1 选择标准样地 E.1.1 选择县级标准样地 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在所辖的各乡(镇)选择1个分等单元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E.1.1.1 满足条件 a)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 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 公斤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 b)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 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 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0;下限 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10 - 0.15的差值,省级、国 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含义同此); c)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1.2 工作要求 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X(代表县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行 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 补0。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 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 产之和除以2); b)县级标准样地应在分等单元图上标明,绘制县级标准样地分布图; 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 层为止); 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 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 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 将上述结果填入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18。 E.1.2 选择省级标准样地 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各县选择5-10个分等单元作为省级标准样地。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2019版

附件1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2019 版) 2019年 2 月

目次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缩略语 (5) 5 数据库内容、要素分类编码与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 (7)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6) 8 数据交换内容和格式 (30) 9 元数据 (31)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样本 (3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元数据示例 (3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及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7027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土地基本术语 GB/T 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33469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53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 TD/T 1028-2010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TD/T 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TD/T XXXX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修订版)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 地理信息[GB/T 13923-2006] 3.2 要素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1999] 。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TD/T 1016-2007] 3.4 层layer 具有相同空间特征和属性的实体及其属性的集合[TD/T 1016-2007] 。 3.5 标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 对某一要素个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TD/T 1016-2007] 。 3.6 矢量数据vector data 用x , y或(x , y, z)坐标表示地图图形或地理实体的位置和形状的数据[GB/T 16820-1997] 。 3.7 栅格数据raster data 按照栅格单元的行和列排列的有不同“灰度值”的像片数据 [GB/T16820-1997] 。 3.8 图形数据graphic data 表示地理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几何类型的数据 [GB/T 16820-1997] 。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细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1 总则 1.1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与任务 1.1.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 (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1.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并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针对农用地的不同级别,按照不同利用类型,相对一定的估价期日,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 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1.3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说明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并在级的基础上确定级别基准地价的工作体系。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

农用地估价数据库标准

农用地估价数据库标准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农用地估价数据库标准Database standard for agricultural land valuation 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 二○○七年

目录

表格目录

农用地估价数据库标准 Database standard for agricultural land valuation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县(市)级农用地估价数据库的内容、存储方式、交换格式,农用地估价信息的分类与代码、估价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估价数据的分层、数据结构及元数据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农用地估价数据库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0114-2003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TD/T 1004-2003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6-2003 农用地估价规程 TD/T 110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实体 entity 农用地估价所描述的一种真实现象。 特征 feature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 属性 attribution 一个实体或目标的数量或质量特征。

农用地分等定级简本

XXX简本 1、XXX定级依据 XXX耕地采用因素法定级,充分利用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选择影响农用地级别的有效因素,在前期处理后,进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补充调查。确定因素因子,计算各因素因子的质量分值,编制因素因子分值图,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用地定级指数,以此为依据,划分农用地级别。 1.1、因素因子的选取 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规定:选择定级因素要遵循主导因素原则、差异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原则。 遵照以上原则,根据XXX耕地实际情况,在XXX农用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中,选择对耕地级别有显著影响以及外业调查易采集的因素因子。最终确定因素因子,共选取3个一级因素,7个二级因素、17个三级因素。具体情况如下表: XXX耕地定级因素因子表

1.2、确定定级因素因子权重 采用特尔菲测定法。选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员和专家组成专家组,主要人员构成为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研究人员、情报专家和高层决策人员,对已选取的因素因子进行权重打分,在每轮征询之后,进行数据处理。在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权重值测定中,求出各因素因子所有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方差,用均值表示最可能的权重值,用方差表示不同意见的分散程度,根据均值和方差就可以了解总体意见的趋向和分散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们可根据前一轮所得的均值和方差修改自己的意见,从而使意见的分散程度越来越小。在分值评估中,均值E 和标准差δ的计算公式为: m a E m i i ∑==1 δ=∑=--m i i E a m 12)(11 式中:m ——专家总人数 a i ——第i 位专家的评分值 δ——标准差 E ——均值 在进行了两轮打分后,最终确定的权重表如下:

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

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1 吴云,武文波,张凯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E-mail:wuyun82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198268.html, 摘要:本文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介绍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步骤,在某县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利用ArcGIS进行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案。表明了将GIS应用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GIS,农用地,分等定级,ArcGIS 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农用地的承包、转让、征用补偿标准的确定、土地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农用地结构的调整等,均迫切要求提供和建立农用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综合等级方面的资料与数据[1]。为此,国家已相继在一些地区开展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试点研究,提出了相应“规程”,建立了全国不同类型区相应耕作制度下的作物理论产量。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将农用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级别划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农村土地定级,可以全面掌握和科学地量化农村土地的质量及其分布,建立科学的土地等级体系。为落实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和规范农用地流转行为,全面、科学、准确、合理、统一地管理农用地,为深入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提供依据[2]。 土地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区域性、多源性等多种特性,因此分等定级涉及到的参评因素因子类型多样、数据量大;同时,定级对象——评价单元是性质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非空间属性,还具有空间属性。常规的方法分离了两种数据,工作过程繁琐、易错、效率低;而且在图件的处理上存在信息提取困难、计算复杂、制图难度大等缺点,例如手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等图件的叠加就非常困难,而且自动化程度低。GIS 是一种基于空间数据的图形、属性管理技术,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GIS技术的出现为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GIS在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和分析方面具有优势,GIS支持矢量和栅格的数据的叠加、交、并、或等多种空间分析操作,支持多种专题地图的制作。 本文以某县为实验区,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综合评定。 2. 该县农用地定级步骤 2.1基于GIS 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流程 本文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实现过程分数据输入、模型分析、数据分析、图形输出四个模块,流程图如图1所示。基本流程如下: (1)建立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使它们之间具有严密的空间关联; (2)构建土地分等定级模型数据库,作为决策支持; (3)根据模型库提供的方法选择因子及确定权重; 1本课题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50147002)的资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