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建设经验积累丰富,成果显著,为全国各地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发展规划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历程

1. 创立初期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政府借鉴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决定在苏州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1994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案,并授予其国家级开发区的称号。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其建设发展的征程。

2. 建设初期

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园区的土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亟需发展和完善。为了加快园区的建设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驻,苏州市政府不断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3. 发展成熟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内涌现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园区的产值和税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规划

1. 产业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人才引进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园区建立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

才引进项目,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环境保护

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措施,积极推广环保科技和绿色制造技术。园区内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中心,有效改善了园区的环境质量。

三、经验总结

1. 产业定位要准确

苏州工业园区在起步阶段就清晰地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明确的产业定位是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政策环境要优化

苏州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吸引企业和资金的重要动力。

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4. 环保意识要强化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成立环保专门机构,加强环保监管力度。环保意识的强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值得广大地区和企业借鉴。在今后的发展中,苏州工业园区将继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为苏州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历程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就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和经验进行介绍。 一、建设历程 1. 早期规划和设立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苏州工业园区的设立正是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 建设初期 苏州工业园区从1994年正式设立开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引进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4. 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苏州工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入驻,树立了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二、建设经验 1. 政府引导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规划者,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 2. 产业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创新驱动

苏州工业园区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高新 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人才引进 苏州工业园区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了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5. 对外开放 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一批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三、展望 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继续致力于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积极引 进高端人才和国际合作项目,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为中国经济发 展和对外开放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充满传奇色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 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园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分享

科技园区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各地纷纷建 设科技园区,以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这个背景下,科技园区建设经验和案例的分享对于推动科技创 新发展、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经验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园区之一,其建设经验可 谓独树一帜。其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不断推行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在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成功经验之一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中关村科技园区坚持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于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 不断推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 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之二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 新生态的优化升级。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孵 化器等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推进企业的快速成长。同时,园区通过建立产业链、知识链 和资本链的联动机制,实现供需匹配、技术对接、人才培养等方 面的协同合作,促进了园区的创新发展和升级。

二、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一个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城 市建设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园区,其建设经验也值得借鉴。苏州工 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在于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该园区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双创”政策,促 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推动企业实现科技创新、产品 创新和服务创新,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创新价值的实现。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之二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生态环保。该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和社会公益,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创新发展”政策,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节能减排、环境监 测和评估。同时,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加强城市规划 和建设,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 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三、深圳高新区的建设经验 深圳高新区是中国经济特区中的一员,也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 业园区,其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加速产业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 化和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园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工业区域之一。它总面积288.5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城市化服务区四个区域。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 1980年代,苏州核心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部门面临新的挑战。 1990年代,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江苏省委省政府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苏州区位和资源优势,构造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启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新 起点。 1994年,苏州市政府与新加坡淡马锡集团签订《苏州工业园区框架协议书》。 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建设,被确定为江苏省对外开放经济的战略支点。 1998年12月底,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工业园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成功地以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区引进外商、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 1. 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政策: 苏州工业园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迅猛的发展,离不开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政策保障。 政府要在制定规划时,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同时,政府 还需要出台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给企业提供了 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实践了“便民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智能化”的营商环境理念,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3.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向着高端制 造和服务业方向发展。例如,在传统轮胎行业的基础上,衍生出以绿色低碳轮胎为核心的 环保产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积极引进外资,通过学习借鉴,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逐 步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拓展。 4. 建设智慧城市:

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决策前后的故事

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决策前后的故事 口述潘云官(整理记者李振)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10多年的建设中,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就达到1993年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0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70倍。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共同开放建设,成为全国最受关注的样板区域。园区的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同类开发区之首,被海内外公认为亚洲顶级开发区之一。2007年,园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3到5年内基本建成“四个示范区”,力争2008年初见成效,为园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新内涵、确立了新定位。为记录发生在苏州的大事件的决策背后的故事,揭开尘封已久的中新两国合作开放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记忆,本刊记者采访了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副主任潘云官。 南巡讲话与合作设想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最早要追溯到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讲话,这个事情的真正源头也在于此。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一个重大举动,南巡讲话里曾提到新加坡,这些话对新加坡人的触动很大。南巡谈话之后,中国到新加坡学习的团组很多,中央的、省市的、各个层面去的人都很多,当时新加坡方面没有能力接待,它的政府机构很小,去的人多了就没有办法接待,所以李光耀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中国找一块地方建一个类似于新加坡裕廊镇那样的工业区,在中国体现新加坡的经验。之后李光耀跟很多人进行过探讨,1992年9、10月份,他在参加完北京的活动之后到江苏考察。当时陈焕友省长到无锡机场去接他,他们再从无锡来到苏州,一路上双方没有谈及苏州工业园区的事情,李光耀只是提到新加坡想广泛地与中国合作,陈焕友就说江苏省很愿意跟新加坡进行合作。 初步接触1992年年底,陈焕友同志就派章新胜(时任苏州市市长)出访新加坡。章先生到新加坡访问的时候,双方签了一个非正式的合作意向书。在这次访问中,章先生充分地展示了他在外交上面的特长,新加坡方面对章先生的印象也非常好,双方合作的事情有了一点眉目。很快,新加坡就组团来中国考察,他们首先考察的是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以浦东开发,沿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龙头,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至于上海为什么最终没有被选上,其中可能有很多因素。如双方重视的程度都不是很高,另外像土地开发的成本过高等。中新合作建设工业园落到江苏来的原因其实也是很多的。1993年5月,时任新加坡总统的王鼎昌的私人秘书率劳工基金组织访问苏州,当时苏州非常重视,双方又草签了一个协议。7月份,李光耀亲自率领150多人的考察团考察苏州,他带的团里面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很多企业家。吴作栋总理在考察完之后,建议考察一下山东,所以考察团又去了山东。山东省对于这次考察也是相当的重视,并推出了四个城市让新加坡方面选择——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而江苏这边只推出一个苏州,其他的就没有了。当时江苏省委明确了不允许有第二个城市出来竞争,包括无锡也不行,这个策略非常英明。 选择苏州新加坡考察团在两地考察回去之后,百分之七十的企业家都希望能在山东搞开发,理由很简单,当时山东的基础设施好于江苏,那时候沪宁高速还没有,苏州也没有机场,山东无论是青岛也好,烟台也好,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硬件设施都比江苏好,所以企业家都希望到那边去投资。最后李光耀拍板定在苏州,这个不光是从眼前经济利益上考虑。企业家更多的是考虑投资后的回报,政治家考虑问题可能除了经济之外,还要很有因素:中国的战略发展因素,综合的投资环境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才因素。人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苏州这边明显的好于山东;而基础设施的话可以很快改善。后来,沪宁高速很快就通车了,而且上海有很好的机场进行弥补。 中央肯定新方的建议李光耀在决策以后,反反复复地征询中共中央主要领导的意见,分别会见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并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即双方通过友好合作,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高水准的现代化工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 Suzhou Industrial Park,Suzhou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一个新城,它位于苏州古城东侧,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园区自1994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经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相当的规模。由于这是中新两国政府的合作开发,加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迅猛而且始终保持很高的质量,因此倍受各方关注。除了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外,苏州工业园区本身的建设在城市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塑造了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新城和开发区的一个典范性工程。在10年间,园区从一片农田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城市,整个发展过程有条不紊,在规划和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从1993年开始,它的总体规划在第二年通过实施,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5年完成了各分区结构规划。这些规划是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和若干国际设计咨询公司共同编制而成。虽然当时开发的计划只有8平方公里,但园区一次性完成了7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详细规划,包括规划管理条款等“软件”,并在启动建设之前,通过了国家认证。作为一个新城有一个完整的规划,硬件和软件均成为法律效力的条文之后再启动建设,这种系统的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与之开展城市设计在中国众多的开发区中是比较少见的。 总体规划概念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了新加坡在开发工业园区的经验,它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在较为超前的标准上,城市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尤其受到重视。在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先期拆迁了原有的设施,甚至对河道也作了重新的整理。 园区的规划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清晰和完整的城市结构。虽然名为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实则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在这个新城的规划中,工业、住宅、商业的分区相当明确。工业区在外围,通过城市对外干道疏散,并不影响生活区。商业区在住宅之中,呈点状布局。最方便地辐射服务居民。城市整体呈带形发展,这不但使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保持较短的距离,而且能协同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分区开发。 2.等级与层次性。工业园区的住宅、商业、公用设施都细分各类级别,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一切处于有序状态。如规划住宅用地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密度,分别接纳不同收入的人群。商业设施也包括不同的级别,有服务于全市的中央商贸区,服务于分区范围的区级商业中心,以及服务于500米半径社区范围的邻里中心。公园同样分为城市公园、区级公园以及邻里公园三种类型。 3.规划与经济性的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力求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经济地部署各类用地,而不是单纯地从艺术角度做规划。园区中最重要的一个自然元素是中央的一个天然湖泊——金鸡湖,它的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园区规划中的一个主题思想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无论是住宅大区域的设置,商业文化设施的布局,以及城市公园的规划都离不开环湖这个中心思想。除此之外,规划中还仔细分析各种外部条件,加权因子去评估每一块土地的价值。从经济上仔细测算投入与产出的资金,力求从规划上保证资金的平衡。 4.完善的城市设计。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较早正式开展城市设计并按照城市设计去实施建设的一个范例。在总规和详规的基础上,园区又进行了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中央商贸区城市设计以及居民区和各类分地块的城市设计等100多项细化的规划,基本做到每一项建设内容都有城市设计作为指导。建筑师在每项单体建筑设计前都清楚地知道城市对其的要求,从而在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家坡较为重点合作的项目,也是国内较早由政府主导系统化规划社区商业的城市,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区划面积为278平方公里,采用了由西向东“轴向布局”的功能用地布局,即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南北两侧,由内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1] (1)内外资双轮驱动。建园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注册内资达到863亿元,内外资基本相当。 (2)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项目地区来源以欧美为主。在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汇聚制造业企业已达3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6家在园区投资了90多个制造业项目。园区投资额上亿美元的项目有6O个,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 (3)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中,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所占比重达到83%;并且园区已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OO家,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园区IT产值占全国的3%,IC产值占全国的16%,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占苏州的

55%,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占苏州的9O%,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苏州的33。 (4)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苏州工业园区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100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园区处处绿树成荫,优美舒适,没有尘土飞扬和机器轰鸣,一切都井然有序,称之为“花园工厂”一点都不为过。 [编辑] 苏州工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1] 苏州工业园区超常规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它有着较为独特的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有着秉持“亲商”理念进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的政府机构,还有从新加坡借鉴、创新的开发管理经验。 (一)独特的组织管理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架构层次非常高,直接体现了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因而给其发展带来了很多特殊优惠政策及资源;二是从建园伊始,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管委会就与开发主体开发公司CSSD相分离,理顺了相应的管理结构;三是园区管委会的设置非常精干,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特点。 1.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为了推进园区的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产业园区_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一、引言 产业园区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经济的影响。 二、苏州工业园区概述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的现代化 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88平方公里,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三、发展历程 1.初期建设阶段(1994-2001年) 苏州工业园区的初期建设注重引进外资,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同时,园区推出了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吸引了大量国内 外优秀企业落户。园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和政府支持,取得了初步的发 展成果。 2.高速发展阶段(2002-2024年) 这一阶段,园区加大了对人才、科技等资源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同时,园区也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园区的发 展迅速并且多元化,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转型升级阶段(2024年至今)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转型升级。园区提 出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和绿色 发展。园区还加大了对专业市场、研发机构等的建设和培育力度,进一步 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四、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企业 前来投资。政府还加大了对园区的投资力度,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 服务支持,为园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强了与其之 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园区能够更好地获取 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园区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 了园区的创新发展。 3.产业链完整和创新链丰富 苏州工业园区围绕产业链的完整和创新链的丰富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产业链方面,园区通过吸引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创新链方面,园区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建立 了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总结和展望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借鉴与“宪章城市”构想 一个开发区或城市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治理水准、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竞争力等,这是制度、文化、理念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保罗。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其命名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 采用相对先进的制度、法律、体系、思想、理念来构建一种重视制度和公平规则的城市,命名为“宪章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能否真正成功,关键:1.借鉴成果制度化2.新加坡经验本地化 新加坡经验的核心: 基本原则和保证实施的制度。新加坡经验本地化或中国化是一种消化吸收创新乃至提供示范、辐射的过程,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国情及园区实际方面进行创新 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管理社会 1984年天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1998年“零行政事业收费区”1995年苏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1997年首推社会承诺服务制,目前普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p5) 先后编制实施100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

建“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p9) 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 2.基础开发阶段(1995—2000)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一开始摒弃全民招商、人海战术,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从事专业招商。“有的放矢”、“上门敲砖”,以诚感商。园区十分注重新加坡经验的本地化和法制化。 3.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初至2004年6月) 4.转型升级阶段(2004年6月至今) 园区经验的内涵(p16): 1.借鉴:高起点自主创新学习 2.创新:高目标自主探索 3.圆融:高品质结合统一 4.共赢:高效益共同发展 圆融是一种状态,借鉴是圆融的来处,创新为圆融的手段,共赢为圆融的目的。借鉴先进、创造新知、融合互通、携手共赢。 园区的成功经验:(p19) 1.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划先 行、规划即法)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与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与经验 第一章: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198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苏州市兴建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江苏省的科技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 的重要窗口。 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国第一批开放经 济试验区。 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评为全国首批自主创新示范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成就不断被国内外认可 和赞誉。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知名的国际化、高科技产业 基地和对外开放平台。 第二章: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与特点 1.注重国际化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中注重吸引外资,建立了完善的对外开放 平台和国际化服务体系,积极促进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2.注重创新驱动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中注重创新,积极打造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注重生态环保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保,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保障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三章: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之处 1.成果显著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中国对外开放 的重要窗口和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2.发展规划明确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中注重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 3.政策扶持有力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中得到了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大力支 持和扶持,各项政策力度空前,为园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 保障。 第四章:苏州工业园区的未来展望 1.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始于1992年,当时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苏州市建设一座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以推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建设初期,苏州工业园区以引进外资为主要任务,吸引国内外大量企业入驻。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工业区,涵盖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主要因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举措: 1. 政府的积极支持:从一开始,苏州工业园区就得到了国家和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配套服务等方式,为园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引进外资的开放政策:园区在建设初期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园区。政府提供了优惠的税收和财政支持,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园区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热门投资目的地。 3. 重视科技创新:苏州工业园区注重引进高科技企业和高级人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园区政府设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这样的举措为园区吸引了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进一步推动了园区的发展。 4. 建设生态环境:苏州工业园区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加强污水处理等,努力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园区。这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 5. 建立卓越服务体系:园区注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园区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多种服务,从企业注册到人才引进,从融资支持到市场推广等,全面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不仅为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借鉴。园区在吸引外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将继续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苏州工业园成功模式分析 2006-7-18 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新合作的新模式。苏州工业园在11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苏州工业园现状 苏州工业园地处苏州城金鸡湖畔,行政面积288平方公里,辖下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11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年均40%左右的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2万个。2004年,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截至2004年,吸引了52家世界500强70多个项目,其中上10 亿美元项目就有5个。全区整体绿化率超过45%,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 苏州工业园以不到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30%的注册外资、28%的实际利用外资、31%的进出口总额。苏州工业园不仅成为率先实现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也创新地发展了一种工业园模式,为其它城市的工业园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苏州工业园模式的成功经验分析 (一) 准确规划做得好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 1、苏州工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运用了“国际规划”的理念,有整体意识,通过一横两纵的生态廊道,构筑了与市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富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生态网架。 2、规划已开始就是高标准,投入了上千万,正是高投入和一流的规划师保证了规划精细,规划代替了85%的工作量。 3、建立了“认可审查师制度”,对蓝图进行审查。 (二) 合理控制,执行得好 1、树立了“规划大于市长”的理念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该园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0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 简介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规模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发展历程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多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8万个,城镇职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3万元和1.3万元,率先全面达到江苏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标,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名列前茅,并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综合吸引力最强的中国开发区之一。 刚刚过去的2007年,园区上下以党的十七大成功召开为动力,按照理事会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始终坚持科学率先和谐发展不动摇,全面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增长45%;进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增长13%;新增注册外资47.7亿美元、到帐外资18.2亿美元,分别增长24%、14%;城镇职工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3%,经济发展保持了财税增长高于GDP增长,企业利税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良好局面。目前,园区以约占苏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吴仪副总理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充分肯定园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投资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截止2008年6月,园区累计吸引1450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已形成集成电路、软件、游戏动漫、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园区专利申请年增长达5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达46%,走在全省开发区前列。 国家级产业基地围绕科技跨越发展战略,园区已建成8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 创业投资活跃园区累计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近50家,组建成立了苏州创投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为一体的资金支持体系。园区创业投资资金规模达到100亿元。接受过风险投资的园区企业100多家,接受过担保扶持的区内中小企业300家次。自07年6月开始运作的中小企业统贷平台已为30多家区内初创期的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省第一个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园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给予资助,对年度专利申请大户、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以及园区知识产权法庭,为区域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司法保障。设立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权基金”,为区内企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提供诉讼保障。 入驻产业及企业 科技创新集群推进截止2008年6月底,园区集聚了海内外科技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创新企业7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机构10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家。 集成电路产业园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18%。园区已集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40多家,“IC设计与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产业集群试点。园区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软件产业 园区软件企业300家,其中1家产值超10亿元,8家超亿元,2家入选“中国软件出口20强”,2家入选“中国软件外包20强”,5家入选“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10强”。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 优秀经验做法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优秀经验做法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示范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园区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企业入驻,建立起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引进高精尖技术和人才,不断提升园区的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加强科技创新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了一批研发机构和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园区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创新团队。园区还建立了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三、打造产业生态链

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融 合和协同发展。园区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和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 合作共赢,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园区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拓展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生态系统的韧性和 竞争力。 四、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 人才培养机制。园区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 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和技术 团队。园区还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提升企业员工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政府服务和政策扶持 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政府服务和政策扶持,建立了一套健全的 产业政策体系。园区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为企业提供优惠税收、土地和财政支持等政策扶持。园区还积极推动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对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 困难,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地区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园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相信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成为国内外一流的产业发展示范区。【本文总字数:527字】

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也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先驱和示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引入外资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实现了产城融合的成功。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历程: 1. 初期阶段: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建设初期主要吸引外资项目,以制造业为主。 2. 中期阶段:进入90年代初期,苏州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产业转型。 3. 后期阶段:21世纪初,苏州工业园区开始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产业为核心、以城镇化为驱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协调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经验: 1. 产业发展作为核心:苏州工业园区从建园初期起,就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放在首位的原则,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破解产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2. 创新促进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升级转型能力,为企业提供更高品质、更丰富、更细致的服务,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人才支撑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努力解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启示: 1. 产城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产业、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2.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一方面需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3.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升级转型能力,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4.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作者:王丽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32期 摘要:在对苏州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基础设施先行,先地下、后地上,依托主城选址建设,道路与管网同时铺设,高标准建设,精细化测算等园区建设经验。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九通一平”和房屋建设。其中,“九通一平”是指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通讯、有线电视、土地填高平整。房屋建设包括住宅(动迁安置房、商品住宅、员工公寓)、公共建筑(办公楼、商用建筑、校舍、文体场馆、医院)、厂房的建设。 一、建设历程 最初规划的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建设。第一区位于金鸡湖西,约152平方公里,最先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0年):分为完成首期8平方公里和金鸡湖以西地区建设两个阶段。1994-1997年,主要是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西起当时尚在规划中的苏杭高速公路、东至金鸡湖西岸、北至娄江、南至当时尚在规划中的苏沪机场路,另外,选择2平方公里地块作为启动区最先建设)①。1994年3月,苏州市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六通到边”工程开工。4月,娄葑乡首批19家企事业单位开始动迁。5月,园区“九通一平”工程正式启动。9月,苏沪机场路(园区段)建成通车。年底,园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相关的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基本编制完成。当年,园区房屋建设开工累计303万平方米。至1997年底,中新合作区累计平整土地69平方公里;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竣工投用;金鸡湖西累计建成道路41公里。路网成形,相关管线入地,基本达到“九通一平”标准,首期8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完成。1998-2000年,主要是完成金鸡湖以西地区一期的开发。1999年底,建在太仓的园区华能发电厂竣工并网发电。至2000年底,园区房屋建设累计开工1177万平方米,累计竣工83万平方米。金鸡湖西第一区开发区域基本建成。

苏州工业园区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情况简介 一、概况和发展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七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十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苏州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到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到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作为苏州东部新城,园区将建设成为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了科学超前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布局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