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题报告】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题报告】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题报告】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题报告】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的爱情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也最为动人。梁祝故事反映了我国的传统爱情观,以及民俗、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具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口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内外对梁祝文化的理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

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外专门针对中国某个民间传说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给本论题的参考文献查找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所幸的是外国旅游起步较早,第三产业发达,对旅游行业也较为重视,加之国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中国民间文化对当今海外旅游需求市场的吸引力,不少有关“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的著作问世。如Dionyssia Kallinikou(2005)提出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文化遗产保护和一些实际措施如数字录音、建立登记册等方式来保护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Howard L. Hughes在《Culture and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further analysis》提出目前各国对文化与旅游质监关系的研究状态并不理想,他根据游客对文化的兴趣将文化旅游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开发,并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就其与旅游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反观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从各个方面探析研究。而民间传说作为不同于神话和故事的民间文学,在我国的学术界有着特殊地位,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一个多世纪以来,梁祝文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梁祝遗迹的搜集和考证、梁祝文化艺术的整理、梁祝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梁祝故里之争等方面。其中,周静书主编的《梁祝文化大观》(1999)标志着梁祝文化艺术形式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文字资料,陈勤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2005) 则是较全面研究梁祝文化的发展、价值和保护等方面的力作。但我国对于梁祝的研究更多的在于对梁祝文化本身的理论研究,如梁祝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文学内涵等,而关于梁祝文化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十分薄弱。

以下是为数不多专门针对梁祝旅游的文献资料。刘滨谊的《风景旅游历史文化的时空物化——梁祝文化村策划规划构思》(2001)揭示了当前我国的风景旅游业正进一步趋向大众化和社会化,旅游地的策划规划工作中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大势所趋。并以上虞梁祝文化村为例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规划手段将传统历史文化在空间形态上和时间序列上加以物化,塑造出特色鲜明的风景旅游形象,使人们能够充分地领略感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这是具有普遍意义而又难以把握的难题。马木兰等的《文化旅游资源区域争议的透析——以梁祝故里争议为例》(2006)以梁祝故里争议为例,透析文化旅游资源区域争议现象产生起源、表现,及这些争议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指出梁祝这类文化旅游资源区域争议现象源于民间传说文化权属问题难以界定性及行政区划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提出通过政府协调,有选择性地整合资源联合开发并找出一条合理的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之路。伍鹏在《梁祝文化保护与梁祝旅游开发》(2008)一文中指出浙江省作为全国梁祝传说最有影响的地区,应通过加大梁祝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联手打造梁祝之路旅游线路、共同宣传梁祝旅游形象、深度开发梁祝旅游节庆、发展梁祝文化创意产业等措施加强梁祝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提高旅游国际化程度。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文化旅游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和人们最喜爱的旅游形式之一,文化是一项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依托之一,旅游市场的文化化和旅游文化的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一旦过度开发或因保护不力而消失殆尽,那么旅游目的地就缺乏了内涵,丧失了魅力,旅游业便成了无本之源。我国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但就已有的旅游开发经验而言更注重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同样是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甚至更具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其经济利用价值不容小觑。

浙江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柱,无可厚非浙江也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大省,有着许多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文化品牌,像是西湖文化、白蛇文化、西施文化、越王文化等等。深度挖掘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相结合,对提升浙江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加强浙江旅游的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梁祝》与《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经过1600多年的发展,已衍化为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影视戏曲、民俗礼仪、手工艺等在内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梁祝文化体系,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知名度和世界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梁祝故里之争又掀起了“梁祝热”,电视剧《梁祝》被一次次翻拍,电影《梁祝》影响深远,梁祝邮票的全国发行等一系列事件,使本就是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的梁祝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尽管现在梁祝故里尚未定论,但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证实浙江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至少是中国梁祝文化遗迹和口头传说最集中的地区,外国友人多认为浙江是梁祝故里,这为浙江在这场风生水起的争论中提供了很大优势。目前浙江的梁祝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宁波,其开发挖掘的空间还很大,产业链还可以无限延伸。浙江可以而且应该整合省内各地的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将各景点串起来,呈现出一个完整感人的梁祝爱情故事,使游客可以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切身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梁祝文化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浙江旅游对外竞争的重要突破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其独特性,使其传承和弘扬比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困难。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越来越热门,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局限于对其渊源、概念、内涵和价值的研究,对其保护的原则和措施的研究缺陈乏善,而将其与旅游开发结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近来才开始关注。本文将在探析梁祝文化旅游在浙江的发展状况,分析当前浙江梁祝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其现状提出几点关于开发和保护梁祝文化旅游的意见,以期待打造浙江省的旅游文化品牌,促进浙江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内容: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的起源和流传及梁祝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2. 梁祝文化在江浙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的影响

3. 江浙地区梁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 对开发和保护梁祝文化的策略探究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开发梁祝文化旅游资源,使无形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有形化,恢复和保护《梁祝》传说的旅游景观,打造“《梁祝》传说文化旅游”新形象

2.浙江各市可携手构建“梁祝文化旅游经济圈”,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保护,将梁祝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双赢。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方向

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文献综述

4、确定研究大纲

5、进行资料整理和补充

6、相关数据的确定

7、充实大纲,写成文章

8、修改文章(至少四次修改)

9、定稿

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法

文献研究法

历史分析法

实地游览法

研究措施: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摘要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粱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粱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爱情,影响

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粱祝”之恋,与崔张爱情、宝黛爱情一样,以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冠之,成为了人们的爱情偶像。一般把它在“四大传说故事”???,(1p169)也有把它看作“流传最远”的三大爱情故事之一。(2p485)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足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人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网上资料)。神话传说是经过人们的幻想运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本身,千百年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传说的本来形态已不复存在,它们只在各民族各部落里口耳相传,具有浓郁的演绎性。 那么,梁祝传说它的价值究竟在何方?千百年来它究竟靠何魅力,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竞相传诵?笔者以为,中国广大民众家喻户晓的梁祝传说,“和而不同”,诸说有异,故不能循用作家文艺批评的一般方式,以“异”——就单一作品作判断。而应是“不同而和”,从各种传说文本的共同点出发,寻求其内在的价值和魅力。顺其历代多种传说文脉的总体走向,笔者感到,化装游学、同窗情生、合冢化蝶“生死恋”三部曲,是梁祝传说故事情节的核心,也是引历代村姑野夫、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奥秘所在。由此切入解析,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人文信息和价值指向。这些,对我们今天似乎也还颇有教益和启迪。 从故事内容来看,梁祝故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是爱情作品。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梁祝故事,是唐代张读在《宣室志》中记述的一段文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求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

梁祝文化的魅力

梁祝文化的魅力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导视:在我国有很多古代传说妇孺皆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便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并被众多艺术形式作为题材流传至今。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舒城南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本期百姓生活带您一起去感受梁祝文化特有的魅力。 [主持人]1700多年前,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绎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草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相爱化蝶……一段段凄美的爱情传说,使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舒城南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本期百姓生活带您一起去感受梁祝文化特有的魅力。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第一次记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明代冯梦龙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梁祝故事,写到梁祝死后化蝶。 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越剧、庐剧等影视资料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梁祝传说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被作为真实的事件附会于多个不同的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我县南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同期声:宋志发 传说梁山伯出生在“梁庵桥” 即舒邑南港镇东南二公里处现如今的响山村梁桥村民组,这个自然村庄上世代有梁姓村民居住。同期声梁红卫 如今的南港镇龙潭村是过去在当地声势显赫的河沿祝家庄。今年已85岁高龄的祝延华老人回忆说,南港河沿祝姓几百年来,一直反对演“梁祝戏”。同期声祝延华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艺术魅力 学生姓名 王 雄 专业名称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罗 旭 2008年5月14日 教学单位 音 乐 系 学生学号 20047202059 编 号 YY2008YY074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艺术魅力 王雄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04级3班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对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梁祝》这一作品所包含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下述论文中,我将分别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曲式结构、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影响等几方面来阐述《梁祝》的艺术性。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说为什么《梁祝》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与发展,且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粱祝》、曲式结构、不同对比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Violin Concerto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rtistic Charm Wang Xiong (Class3 Grade2004,music department,721013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nn Xi)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the violin concerto work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I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the artistic charm s of this work. In the following paper, I would like to illustrate the work from these aspects: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duction ,composition style and the different comparison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Meanwhile we explain it in a professorial way why the composition can be passed down for so many years and can be popular among the mass people of Chinese And over the world . 【Key words】violin concerto、Lang Shanbo and ZhuYingtai、Musical form structure、Different contrast

论化蝶与梁祝文化

论化蝶与梁祝文化 摘要: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我们从梁祝文化方面重温这个凄美而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1 化蝶的由来 祝传奇始见于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

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2 梁祝文化 2.1 对梁祝化蝶的鉴赏 2.1.1 梁祝化蝶的文学意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足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莉叶故事媲美。有人声称,它是中国古典悲剧的颠峰,最完美地表达了东方男女的纯洁忠贞的情感。这个立场就是数百年以来梁祝故事阐释的主流。 “化蝶”,是梁祝文化故事发展到成熟、完美时出现的点睛之笔,它也《梁祝》精髓所在。它不是天真文人的浪漫幻想,它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两性关系的深邃体悟和求索的诗意表达。爱情被毁灭了,但爱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它是火凤凰的涅般木。

【开题报告】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的爱情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也最为动人。梁祝故事反映了我国的传统爱情观,以及民俗、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具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口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内外对梁祝文化的理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 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外专门针对中国某个民间传说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给本论题的参考文献查找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所幸的是外国旅游起步较早,第三产业发达,对旅游行业也较为重视,加之国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中国民间文化对当今海外旅游需求市场的吸引力,不少有关“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的著作问世。如Dionyssia Kallinikou(2005)提出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文化遗产保护和一些实际措施如数字录音、建立登记册等方式来保护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Howard L. Hughes在《Culture and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further analysis》提出目前各国对文化与旅游质监关系的研究状态并不理想,他根据游客对文化的兴趣将文化旅游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开发,并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就其与旅游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反观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从各个方面探析研究。而民间传说作为不同于神话和故事的民间文学,在我国的学术界有着特殊地位,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一个多世纪以来,梁祝文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梁祝遗迹的搜集和考证、梁祝文化艺术的整理、梁祝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梁祝故里之争等方面。其中,周静书主编的《梁祝文化大观》(1999)标志着梁祝文化艺术形式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文字资料,陈勤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2005) 则是较全面研究梁祝文化的发展、价值和保护等方面的力作。但我国对于梁祝的研究更多的在于对梁祝文化本身的理论研究,如梁祝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文学内涵等,而关于梁祝文化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十分薄弱。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孔孟之乡。据说,东晋时期,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九曲村,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习诗文,有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女把男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邹城峄山书院求学。途中,邂逅了赴邹求学的两城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吴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邹城的峄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家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微山县马坡镇西南泗河西。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今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西南处泗河西岸有梁祝墓地和碑文。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故事和传说。)

梁祝传说

12日首发的《“梁祝”的起源与流变》作出考证——宜兴是梁祝传说发源地本报讯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路晓农行踪2万里,历时14年,写就的 学术专著《“梁祝”的起源与流变》12日在宜兴举行的“梁祝文化论坛”上首发。 路晓农是宜兴一位退休职工,多年潜心研究梁祝文化,成果颇丰。十余年来, 他自费奔走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等地,查阅资 料,考察遗存,通过对各地“梁祝”资料的比对、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 了各流传地相互的关系,得出了宜兴是梁祝传说发源地的结论。 该书以“宜兴梁祝记载最早”、“宜兴梁祝记述最丰”、“宜兴梁祝遗存 最多”、“梁祝传说流变轨迹”、“寻踪觅迹察访梁祝”五个版块三十余万字的 论文,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截至清末8省18地志乘、古籍中的“梁祝”记载共136 部(篇),是迄今反映历代“梁祝”记载之最全者,为深化“梁祝”研究提供了 历史依据。该书还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作者关于“梁祝传说流布”的三个观点,即: 梁祝传说“发端于宜兴,首传于江浙”的观点、梁祝传说的传播“在辐射中回流、 在流传中变异”的观点以及梁祝传说在传播中产生“宜兴、宁波、济宁三个辐射 源”的观点,基本上理清了梁祝传说的起源、流传、分布与变异的脉络。作者提 出:梁祝传说发源地也是流传地,遗存地也可能是某个传说情节的发源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研究员认为,该书“对梁祝 研究、对宜兴说的论证,无疑增加了厚重的分量,推进了梁祝传说研究及传说学 的进步。” (宜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梁祝文化的魅力

梁祝文化的魅力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导视:在我国有很多古代传说妇孺皆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便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并被众多艺术形式作为题材流传至今。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舒城南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本期百姓生活带您一起去感受梁祝文化特有的魅力。 [主持人]1700多年前,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绎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草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相爱化蝶……一段段凄美的爱情传说,使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舒城南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本期百姓生活带您一起去感受梁祝文化特有的魅力。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第一次记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明代冯梦龙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梁祝故事,写到梁祝死后化蝶。 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越剧、庐剧等影视资料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梁祝传说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被作为真实的事件附会于多个不同的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我县南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同期声:宋志发 传说梁山伯出生在“梁庵桥” 即舒邑南港镇东南二公里处现如今的响山村梁桥村民组,这个自然村庄上世代有梁姓村民居住。同期声梁红卫 如今的南港镇龙潭村是过去在当地声势显赫的河沿祝家庄。今年已85岁高龄的祝延华老人回忆说,南港河沿祝姓几百年来,一直反对演“梁祝戏”。同期声祝延华

梁祝故事的文化内涵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影响广泛久远,深受各族人民喜爱,文学、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都曾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多经典作品,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梁祝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诵不息。有关梁祝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从有关史料的点滴记载到民间流传直至搬上现代的舞台银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从晋代至隋唐的传说,宋代的诗词,元、明的戏剧,清代的歌谣,及至现代的戏曲、影视、小说、音乐、舞蹈等,文艺样式五彩缤纷,梁祝故事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马来文、爪哇文、巴厘文、马都拉文、朝鲜文等流传至世界各地,该剧不仅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日臻完美的艺术样式,显耀于国际文化之林,更重要的是该剧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 梁祝故事是在梁山伯和祝英台婚姻悲剧的基础上改造、发展、完善起来的,期间的每个阶段的衍变,都是社会与时代的深刻积淀。故事的叙事方式由一条线索发展成若干条线索,由事件的简单记载发展到全方位勾画渲染,体现了不同时期民间传说叙事艺术的日益多样化与成熟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第一,梁祝故事正面塑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要求男女平等的封建闺阁妇女形象。故事一开头就展开了尖锐的矛盾—“避婚·求学”,从这里就表现出祝英台强烈的个性和反抗性。接着中途和梁山伯相遇,一见倾心,草桥结拜,也是从正面来描写祝英台蔑视礼教。在“书馆谈心”中,同处同宿三年而能纯洁无瑕,两无猜忌,更是一种大胆的构思与创造。梁祝故事属民间创作,是一个产生于士大夫阶层的故事,一旦流传民间,就引起了本质的变化,经过劳动人民的艺术加工,祝英台的性格,就由一个纯粹的闺阁小姐,逐渐具有劳动人民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和理想。所以祝英台这个人物,如果同文人创作中的人物:崔莺莺、林黛玉加以比较,较之《西厢记》中的莺莺那样“自见了张生”,就“神魂荡漾”,显得纯洁;较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样抑郁抱恨而死,不敢和封建礼教作正面斗争,显得勇敢。 第二,具有丰富的神话色彩。梁祝故事是一个民间传说。传说虽然是神话的发展,但传说和神话仍有区别。因为传说是历史的,往往与某种场合和真实人物发生关系。即便是虚构的人物,也要赋予它以姓名和出身、籍贯,如梁祝故事即其例子。就因为这个缘故,一般传说也从而失掉了神话那种驰骋自如的幻想。而奇怪的是,梁祝故事却恰恰具有这种神话色彩的幻想,这不仅表现在化蝶的结尾,把难于解决的矛盾加以幻境来解决,使故事结局富于诗情画意,达到抒情和叙事(浪漫和写实)相结合的描写方法的极致;而且在表现人物性格的英雄气概和为人风度上也具有神话人物那种恬静肃穆,充满战斗理想的精神,使理想的神明和现实的人物相结合,使人在纯洁和崇高中感到豪迈和庄严,在剧烈的斗争中感到潇洒和自在。一句话,梁祝故事是运用神话色彩创造了身心健康而品质高的人物。同时,因为梁祝二人都具有神话人物的因素,所以当最后“化蝶”的时候,才不显得结构勉强,而是非常自然。 第三,利用民歌的抒情、比喻和重复等修辞手法手法表达人物丰富而又单纯的感情。民间故事虽然一般不作静止的心理描写。但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描写丰富而又单纯的感情,不仅能加强人物的真实性,而且能增添故事的风趣。梁祝故事就充分利用了民歌代替对话的方法。即使从故事改编为戏曲时,一般也保持了这个特点。如越剧“十八相送”(其他剧种亦然)一场的唱词: 英:过了一山又一山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兼及民俗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建构 陈志勤 内容摘要: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梁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梁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文化;民俗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陈志勤,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0]01-0024-10

由于钱南扬1925年对宁波梁祝古迹的考察,以及之后的对梁祝故事的收集和研究,因此一般认为有关梁祝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1930年钱南扬编辑了《祝英台故事专号》,他在这个故事专号的《祝英台故事叙论》中说:“材料是已经收集了不少,然而竟研究不出什么来”,但“话虽如此”,钱南扬最后还是从“原始故事的臆测”、“故事的增饰附会”、“故事的流布”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①而这样的从故事的起源、演变、传播等几方面来研究梁祝传说的方法,也就成为后来研究梁祝传说的一种模式。始料所不及的是到本世纪初,因为邮票首发、非遗申请而引发的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这种引经考据的研究方法,其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国家、地方的文化政策和经济发展。 正像刘锡诚指出的那样,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传说的反封建主题和梁祝的爱情悲剧上了。②无论是在文学艺术性的剖析、社会政治意义的诠释还是在民族文化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上,可以说都以“是否反映抗争封建婚姻”这个价值观为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学术研究中试图从现代社会的意义、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梁祝传说,反封建主题渐趋淡化。这样的趋势也体现于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改编和创新上,均是对爱情主题的重构。 纵观梁祝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社会性的建构,所谓“传统”的发明和“传统”的创造的事实。③对于“传统”,人们一般以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文化的、社会的连续关系来进行理解,但是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欧美学术界对这样的“传统”观展开了反思,而后在1983年,因E.霍布斯鲍姆和T.兰格所编的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一书的出版,使问题有了一个归结。该书经常被英语圈的人类学界和民俗学界提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④也因为此书,“传统的创造”一词成为日本民俗学界的流行语。正如E.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的第一章导论中所说的

梁祝文化

梁祝文化 发生在1600年前东晋时代的梁祝故事女主人公——才貌双全的祝英台,出生在丰惠蔡岙祝家庄。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城求学,途中遇梁山伯及其衍生的凄美爱情故事,鼎足于文坛,流传于国内外,历数百年而不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梁元帝时的《金楼子》一书,而记载较详细的则是晚唐张读的《宣室志》。2006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上虞“中国英台之乡”的称号。“梁祝”故事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化现象,而丰惠也此具有了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祝文化的内涵之一,是对爱情的决绝追求。梁祝故事的主题,通过对梁祝爱情的叙述和描写,特别是通过祝英台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人们的爱情理想。祝英台的殉情,是对不合理的制度作出的一种无声的、绝望的反抗,也是表明她对爱情的尊重和决不放弃的追求,这是梁祝故事震撼人心之所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爱以浪漫、传奇的“化蝶”为结尾,寄托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对忠贞爱情的美好理想。 对知识的追求是梁祝文化的内涵之二。在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城求学,表现了她对知识的追求和肯定,反映了人类高层次的需求。重视教育,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 对自由的向往,是梁祝故事蕴含的文化内涵之三,也是梁祝故事能引起共鸣、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向往自由是人类的本性。东晋时代虽然相对开放,但本质上还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制,还是很严重的。比如门第观念;婚姻制度中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以及“男尊女卑”的观念等。祝英台虽然出身于富贵人家,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反映了她对男女平等、求知自由的追求;她对梁山伯的爱情,则反映了对恋爱自由的追求。而且,祝英台对自由的追求执着到不惜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东晋宰相谢安奏请皇上为祝英台墓封为“义妇冢”。这种追求,也许还不是一种自觉的、理性指导下的追求,而仅仅是自然的、本能的,但从人性的本质需求上来看,与一年多以后法国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一样的,都同样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梁祝故事的审美价值,不断激励着人们对艺术的无止境追求。梁祝故事作为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一千多年的流传、发展中,一方面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记录了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吸取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艺术创作中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审美价值。人物形象优美,梁山伯勤奋好学、忠厚淳朴,祝英台聪明活泼、亦孝亦义,温柔又刚烈,是广大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青年女子的楷模。自然环境和风物优美,江南风光、杭城名胜,十里长亭、玉水河清,深院楼台、祝家庄美……这一切,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乃至梁祝化蝶也是化“悲壮”为优美,是一种升华的美。自然环境和风物的美,衬托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美,提升了故事的审美价值。情节奇巧,祝英台女扮男装,与山伯相处三年而未被识破;梁祝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义结金兰;十八相送英台“托物言志”、有心相许,而梁山伯竟“愚顽不化”;英台在出嫁途中到山伯墓时“风浪不能进”、“地陷坟裂”,结果“梁祝化蝶”而去。这些都促成了梁祝故事的广泛流传,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期待。梁祝故事在流传、发展中,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创造的灵感和发展的张力,同

梁祝所蕴含的吴越文化内涵 (2)

梁祝所蕴含的吴越文化内涵 10月18日,国家邮政总局一套五枚梁祝邮票,将同时在浙江上虞、宁波、杭州及江苏宜兴等地举行首发仪式。随着这一首发仪式的举行,多年来围绕梁祝原发地的纷争,或将更趋喧闹。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同为我国民间四大传说的梁祝,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誉传遍全球。梁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无疑是多年来各地纷争迭起的目标所在。然而无论纷争如何斑斓,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细细探究其本来面目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确凿的事实:英台故里当为浙江上虞无疑。 一、梁祝故事的渊源 关于梁祝故事的起源,一般认为在东晋六朝,约公元四百年间。现在我们所见的有关材料,大都是宋以后的记载,宋以前的六朝(即南北朝的南朝)、隋唐,则只有间接的史料,没有直接的著录。比较早的记载,是宋张津《朝道四明图经》:“《十道四蕃志》上说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又清翟灏《通俗编》有“梁山伯访友”条,引唐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闻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张读是晚唐人,已经使这个故事成了雏型,自宋以后,凡是到过浙江的人,尤其是在上虞、会稽、宁波以及江苏宜兴各地做过事的人,差不多都有关于梁祝故事的记忆。明清以后,《梁祝》得以勃发,它已以故事、歌谣、戏剧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浙江、江苏、山东、甘肃等20多个省份,并伸延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故事大都已渲染扩大,并添上些神话,如“绣裙绮襦,化蝶飞去”;马氏请官开棺,有“巨蛇”护冢;又说梁山伯在司马德宗时显灵,助太尉刘裕讨贼,因此被封为“义忠神圣王”等。宋徽宗时,明州知事李茂诚撰的《义忠王庙记》和清邵金彪撰的《祝英台小传》是两篇代表作,后来的小说唱本和戏剧内容,除了沿袭旧的情节以外,大半以此为蓝本。 很可推想出这个故事的原始面貌。一个聪慧的女子,假扮成为男学生,到学校里去读书。不久,她爱上了一个男同学,又不肯明说自己是女子。她的父母不明白她的意思,把她另许了别人。及至她的男同学知道了她是女子,想要与她结婚,可是已经晚了。因此两人都抑郁而死。原来的情节,大致如此。故事内容虽然平常,但有突出的三点:第一,祝英台女扮男装,在封建社会里是绝无仅有的新闻;第二,梁山伯这个诚实的青年,他就不知道祝英台是女性;第三,这一对青年男女因互相爱慕不能结婚,以致抑郁而死。梁祝二人的死,尤其是祝英台的殉情自杀。成了封建社会制度压迫下的一幕悲剧,于是这个动人的传奇故事,便于此完成。惟人民的心理,总是不满足,逐渐地把故事内容丰富了,把过

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悲剧美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作者:单婷学号:2008021314 学院:人文学院 年级:2008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吕维洪职称:副教授 日期:2012年5月10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摘要 越剧《梁祝》是梨园的精品,戏曲艺术中的经典。学者对梁祝故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化解读、悲剧原因、性格形象分析、对比研究几个方面。因为越剧长于抒情,最适合演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所以越剧中的梁祝故事表现出了最美好的人性和最沉重的悲剧。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世纪中叶演出的徐进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人性之美和悲剧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性美以及爱情结局的悲剧化使这部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内蕴。根据细读文本、归纳演绎、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从文学表现人性的最高标准和时空转化的哲学高度来看,越剧《梁祝》人性彰显得越美,其悲剧效果越突出,审美内蕴越浓,越能使人产生崇高感。也正是越剧《梁祝》中的人性美和和悲剧美的震撼力,才使越剧《梁祝》历久弥新,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得以常唱不衰,备受广大民众喜欢。 关键词:越剧梁祝;唯美爱情;人性美;悲剧美 Abstract: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is a classic the Liyuan boutique Opera. Scholars study of the Story has remained mostly in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ragedy, character and imag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several aspects. Shaoxing opera longer than the lyric, the optimal co-star love story of the genius and beauty full of pathos, so the Story in Shaoxing showed the best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heaviest tragedy. Zhejiang Yue Opera performances by the mid-20th century Xu Jin adaptation of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showing the beauty of humanity and the tragedy of America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love 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show strong aesthetic connotation. Read text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alysis summary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highest standards from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vantage point of the philosophy of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human highlight the mo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gic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more concentrated, the more we make people have a lofty sense. Also is the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i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tragedy of America's shocking to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timeless, emitting a bright artistic light, can be often singing is not bad, much the general public likes. Keywords: Yue Opera Butterfly Lovers; beautiful lov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beauty of Tragedy

浙江梁祝文化旅游之探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浙江梁祝文化旅游之探析 一、引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的爱情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也最为动人。梁祝故事反映了我国的传统爱情观,以及民俗、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具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口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批梁祝艺术作品纷纷问世,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梁祝热”,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著称于世,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国内外游客的兴趣,并于2006年被收录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但就已有的旅游开发经验而言更注重物质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在旅游市场文化化的今天,如何更科学地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将其与旅游产业切实结合起来,并郑重加以保护和传承,毋庸置疑会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大好契机。 浙江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大省,有着许多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文化品牌。尽管近年来“梁祝故里之争”风生水起,但浙江无疑是全国梁祝传说和梁祝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作为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已成为浙江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浙江的旅游业国际化程度低,缺乏主打旅游品牌,旅游产品众多,但多有雷同,差异性不大,文化内涵肤浅,档次较低,缺乏文化主心骨,还停留在开发设施设备的层面。因此,挖掘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相结合,对提升浙江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加强浙江旅游的竞争力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 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外专门针对中国某个民间传说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虽然梁祝是国外最为人熟知的中国民间传说,但专门著书立说的几乎没有,这给本论题参考文献的查找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可幸的是,让我欣喜的看到了论文选题的新颖之处。而期刊

梁祝解说词

千古绝唱——宁波梁祝文化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早在中国家喻户晓。梁祝传说起源于东晋六朝,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相传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三载同窗,朝夕相处,山伯后得知英台女儿之身,前来祝府上门提亲,因英台另嫁他人,山伯病死,死后合冢,葬于鄞县西,梁山伯庙处。故事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但关于梁祝的传说起源的演变却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说法。国家发行梁祝邮票,把已久的发源地之争推向白热化,有十余个城市与梁祝传说沾亲带故的,卷入其中。宁波争得了梁祝发源地之争的首发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起源于宁波是有根据的。 梁祝爱情文化主题公园,地处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濒临姚江,两面环水,为晋代梁祝墓、庙古遗址所在地。梁祝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唐宋年间。南宋张津编纂的方志《四明图经》有一段记载:义妇的墓,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合葬的地方。在鄞县西面十里地接待院的后面,有庙之处。根据《十道四蕃志》说法,也有指明这件事。义妇冢,是东晋丞相谢安奏表皇上时的说法。在高桥姚江九龙墟的位置上,标有“义冢梁山伯祝英台”字样,这表明,早在初唐之前或更早,梁祝的传说已经在宁波广为流传。 梁祝文化起源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全国众多地方志及宁波史料记载,梁山伯,乃会稽人士,在鄞州区担任县令,积劳病逝,安葬于清道源九龙墟。梁山伯庙亦称梁圣君庙,始建于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庙总面积达4134平方米,红黛粉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整个庙宇分为三进,依次是山门、正大殿和后大殿。进入山门是一幅大型蝶恋陶瓷壁画,走廊两边梁祝文化碑林林立,庙内广场建有金碧辉煌的古戏台,正殿中塑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像。千百年来,梁山伯庙已成为人们祈求自由美满婚姻的爱情圣殿。“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口碑。 故事流传着梁祝同窗三年,才得知英台是女子。他怅然若失之下,便向她父母求嫁。传说就流传着这一段十八相送的故事,山伯送英台下山,英台借机探问山伯家室,多次暗示山伯自己乃女儿之身,可惜山伯迟迟没能洞察英台之意。而后山伯因英台许配马文才,病死,葬于鄮城城西。英台嫁到马家,乘船经过梁山伯的墓地,风浪骤起,船无法前行,经打听才知梁山伯葬于此地。祝英台来到墓前,放声痛哭,悲痛欲绝,突然墓地裂陷,英台跳入期间,与山伯同葬此处。 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为了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对梁祝传说起源做过一番考证。他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早期记载梁祝传说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宁波或鄞县的地方志里。晚唐的张读的《宣室志》记录,英台,上虞祝氏的女儿,女扮男装,外出读书,与会稽(今绍兴)梁山伯同窗,修习课业。今绍兴上虞出现了英台故里祝家庄,位于丰惠镇西北3公里,据考古发掘和当地村民相传,花园中原有假山和小桥。现尚存祝氏祖堂和井空洞,村内所遗不少精雕细刻的石质构件,虽经风雨剥蚀,仍显露着当年精美的风采。但尚未有充足的史书文字得以认证。类似《宣室志》的记载还有宋代李义茂的《义忠王庙记》。尽管某些细节略存在差异,但是,梁山伯、祝英台是浙东一带的人,梁山伯曾在鄞县为县令,梁祝合葬地市在鄞县西等,都是比较确定的,因此梁祝传说起源于宁波的重要依据 20世纪末,梁祝文化研究者周静书先生主编《梁祝文化大观》收录了近300篇关于梁祝传说的作品。有故事、歌谣、小说、曲艺、戏剧、影视等,其中梁祝的戏剧35种52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