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

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

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

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

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

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

教诸侯支持。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

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

(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

(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

二.英荷商业战争

1. 起因:英国想限制荷兰的商业霸权和海上优势

2. 过程:(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欲摧毁荷兰的商业优势。荷兰拒接承认,英国以违反航海条例为由扣留并没收荷兰商船,双方爆发战争,荷兰被击败。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获得在荷属摩鹿加群岛设立商站的权利。

(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

英国颁布《鼓励和发展造船业与航运业条例》,激化了英荷矛盾,1665年3月战争爆发。英国初期占优势,但荷兰的到法国支援,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英军。双方开始谈判,无果。荷兰封锁伦敦。英国最终与荷兰签订《布雷达条约》,英国修改航海条例,荷兰将新阿姆斯特丹割让英国。

(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因需法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参与法国的反荷战争,于1672年发动战争。英国在海上取得胜利,但1672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外甥威

廉三世就任荷兰执政,英国便接受西班牙的调解,与荷兰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支付200万金币的赔款。

三.法国欧洲霸权争夺

1.法西战争(1649~1659年)

(1)起因:法国想趁西班牙被削弱的机会,夺取西班牙领土;西班牙欲乘法国发生“投石党运动”之机,趁火打劫。

(2)过程:1649年,西班牙借支持“投石党”之名,侵入法国北部,又组织三方面军队向法国进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平息投石党运动,联合英国合击西班牙。西班牙因法国与莱茵河及德意志北部一些邦国结成防御同盟而失去神圣罗马帝国支援,最终战败。

(3)结果:双方缔结《比利牛斯和约》

1.西班牙割让鲁荣西及西属尼德兰的阿尔土瓦等地

2.法国归还在加泰罗尼亚占领的领土

3.法王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为妻,公主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可获得50万克朗的嫁妆

2. 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年)

(1)起因:西班牙国王未能兑现给玛丽泰蕾莎的50万克朗嫁妆

(2)过程:法国在争取到英国与莱茵联盟有利的态度之后,对西班牙不宣而战,入侵西属尼德兰。英荷两国考虑到自身安全,与瑞典结成三国同盟,促使法西和谈。法国迫于三国压力,在攻占弗朗斯孔泰后,与西班牙进行和谈。

(3)结果:《亚琛条约》的签订:法国占有西属尼德兰的沙勒罗瓦、杜埃、图尔内、里尔等十二座城市,但退出弗朗斯孔泰。

3. 法荷战争(1672~1678年)

(1)起因:法国拓展东北部国界的愿望;法国意欲削弱荷兰的海上优势以发展海外贸易;法国希望挽回《亚琛条约》的损失。

(2)过程:法国与英国、瑞典结为同盟,孤立荷兰。1672年,法国向荷兰宣战,进军莱茵河,迅速占领荷兰南方三省。荷兰通过与奥地利、西班牙和洛林公国结成同盟,逐渐扭转局势。英国退出战争,法国将矛头指向西班牙。然而,瑞典的失利与原同盟者德意志邦国转向荷兰使法国处于劣势。法国利用金钱使英国出面调停,交战双方开始和谈,同时法国攻占奥属弗莱堡等地以获取有利的谈判条件。

(3)结果:法国与西荷奥三国签订《奈梅根条约》

1.法国交还所侵占的荷兰领土,交还西班牙沙勒罗瓦等地,兼并西班牙瓦朗谢讷康布雷等地,获得弗朗斯孔泰,得奥地利同意占领布雷萨克,从洛林公国得

到隆维和南锡。

2.荷兰商船有权同法国及其敌国进行自由贸易。

3.法国放弃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得到的在菲利普斯堡的驻兵权

4. “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九年战争

(1)起因:路易十四想趁巴拉丁选帝侯死亡和哈布斯堡王朝同土耳其作战之机,兼并德意志的土地,其要求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拒绝

(2)过程:1688年,法国向皇帝宣战,进攻巴拉丁,又向荷兰宣战。利奥波德一世于战前与西班牙、瑞典及巴伐利亚的邦国结成奥格斯堡同盟,战后英荷等国陆续加入,形成反法“大同盟”。前期法军优势明显,海陆作战皆处于上风,但由于无法使同盟国家停止作战,战争持久化。路易十四自知取胜无望,便邀请瑞典国王来调和,遭拒绝后,法国转向从内部瓦解“大同盟”。英荷因在战争中损失过大,便响应法国建议,和谈开始。

(3)结果:法国与西班牙、英国、荷兰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签订《里斯维克和约》

1.法国将《奈梅根和约》后兼并的西班牙领土归还,归还战争中侵占的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从神圣罗马帝国割得斯特拉斯堡,归还洛林于洛林公爵

2.法国承认威廉三世的英王地位,和平解决两国北美哈德孙湾边界问题

3.确认《奈梅根和约》条款

4.荷兰将印度东南部的本地治理归还法国

5.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

(1)起因: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无子嗣,法国与利奥波德一世都宣称自己有权继承西班牙王位。路易十四通过在西班牙王室中的大量工作以及法西永不在同一君主统治下的允诺,使自己的孙子菲利普·安茹当上西班牙国王。但路易十四不久便违约且进攻西属尼德兰,又公开支持流亡的斯图亚特王室为英国君主,引起英荷奥的不满。

(2)过程:英荷奥结为三国同盟向法国和西班牙宣战。法国在战场上不占优势,接连失利。英国和奥地利成功地使法西的盟友葡萄牙和萨伏依倒向自己,英军又成功占领直布罗陀,使得法国处境更加困难。但由于此时英国国内托利党上台,希望与法国和谈来确保英国的商业以及海上优势且英国担心奥皇查理六世获得西班牙王位,势力坐大,便转向与法国和谈。法国与英、荷、奥、葡、普、萨伏依签订《乌德勒支和约》,西班牙也与英国签订《乌德勒支和约》。奥地利继续作战,但因被孤立,最终只好与法国和谈,缔结《拉斯塔特和约》(3)结果:英法《乌德勒支和约》

1.英荷承认菲利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法西不得合并;法国承认安妮继承英国王位

2.法国于和约签订后五个月内将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拆除

3.法国归还英国哈德孙湾和海峡连同周围地区,割让圣克里斯托夫岛、阿卡迪亚以及纽芬兰,并赔偿英国损失

4.普鲁士国王获得部分上格尔德兰和纳沙特尔公国,但放弃奥朗日公国

5.法国将控制的西属尼德兰交给荷兰,待奥皇停战后交还奥皇,但荷兰保留部分上格尔德兰

6.法国承认葡萄牙在亚马孙河两岸的主权

英西《乌德勒支和约》

1.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但西班牙获英国出让该处的优先权

2.英国获在西属北美殖民地从事黑奴贸易的垄断权

3.西班牙将西西里亚王国让给萨伏依公爵,当萨伏依家族无嗣时,再归西班牙

法奥《拉斯塔特和约》

1.法国保留阿尔萨斯及兰道,将布雷萨、弗赖堡及凯尔归还奥皇

2.奥皇同意恢复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的国土和特权

3.奥皇获西属尼德兰

4.法国承认撒丁、那不勒斯、米兰及托斯卡纳为奥属意大利领地四.西里西亚战争

1.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年)

(1)起因: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雷萨继承奥地利帝位,普鲁士想占领西里西亚

(2)过程:法国和西班牙也想瓜分奥地利土地,便与巴伐利亚普鲁士萨克森结盟由法国和巴伐利亚进攻波西米亚。英国与荷兰支持奥地利,英国劝说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奥地利因依赖英国援助,只好与普鲁士签订密约,以西里西亚交换被俘奥军。但奥地利的布拉格被占领后,普鲁士又重开战火。奥地利攻占巴伐利亚首都,但后奥军被布鲁士击败。在英国调停之下,双方缔结《柏林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奥地利借机将法军赶出了波西米亚。

2.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1745年)

(1)起因: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萨想收复西里西亚,普鲁士为确保对西里西亚的占有,先发制人

(2)过程:普王腓特烈二世攻入波西米亚,而后入侵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逐出奥军。奥地利与英荷萨克森结盟以求扭转颓势。巴伐利亚新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三世与奥地利缔结《菲森条约》,选举特雷萨的丈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弗兰茨一世,巴伐利亚收回所有失地并退出战争。俄国担心普鲁士强大,而欲干涉战争,形势对奥地利更为有利。但在英国的干涉之下,奥普两国最终签订《德累斯顿条约》,普鲁士继续占有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但必须归还萨克森领土和承认弗兰茨一世。战争结束。之后英奥与法国作战,即使奥地利有俄国援助,也未能获胜,欧战进入僵持阶段。最终,英法双方认为战争负担太重,签订《亚琛和约》,结束了奥地利地位继承战争。

3.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又称“七年战争”1756~1763年)

(1)起因:普奥的西里西亚之争和英法殖民地及海上霸权之争

(2)过程: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使英奥关系松动,英国为保汉诺威安全与普鲁士结盟,这激怒了奥地利,奥地利转向与法国结盟。1756年,英国对法宣战,普鲁士进攻萨克森,引起奥地利队普作战。普鲁士攻占萨克森之后由两方面入侵奥地利。俄国出于反普的需要,加入法奥同盟,后瑞典加入。普军在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领导下多次挫败对

手,但由于兵力无法保证,形势日渐不利。之后,普军丢失了已占领的德累斯顿、格拉茨等地,都城柏林甚至被俄国占领。但俄国新沙皇因其亲普情节而与普缔结和约,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俄军撤出西里西亚以及瑞典与普鲁士的和解,使奥军被迫撤出西里西亚,与普停战,欧洲战事结束。在英法的交战中,法国丢失了大量在

北美、印度及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因获胜无望,法国只好求和。

(3)结果:法国西班牙同英国葡萄牙签订《巴黎和约》

1.法国将大面积的殖民地及其权力割让给英国、西班牙

2.西班牙归还葡萄牙领土

五.俄国夺取出海口战争

1.远征亚速:1686年,奥地利同俄国、波兰和威尼斯组成反土同盟,彼得一世率军远征亚速,因缺乏海军,无功而返。同年冬天,彼得一世赶造大型战舰,再攻亚速,土耳其守军最终投降,俄国占领亚速。

2.北方战争:(1700~1721年)

(1)起因:波兰、丹麦等国与瑞典矛盾很深,不满瑞典对波罗的海的贸易垄断,俄国也希望在波罗的海取得出海口。

(2)过程:为了共同的利益,俄国、丹麦、波兰和萨克森结成北方同盟,共同反对瑞典。萨克森进攻利沃尼亚,揭开战争序幕。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突袭丹麦西兰岛,迫使丹麦退出战争。俄国在结束俄土战争之后,开始进攻瑞典,却在纳尔瓦战役中惨败。之后,瑞典转向进攻波兰,取得重大胜利,废除了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改立列辛斯基。同时,无俄国夺取了涅瓦河流域地区后开赴波兰境内,占领大量土地。瑞

典又开始进攻萨克森,并且迫使奥古斯特二世与其和谈,又宣布维护萨克森利益,瓦解了北方同盟。于是,瑞典出兵俄国本土,但其进军被彼得一世的焦土政策阻挡,难以攻入莫斯科,反而被击败,查理十二败退土耳其。波尔塔瓦战役使得北方同盟恢复,普鲁士与汉诺威也加入。俄军出兵波罗的海获得胜利,但土耳其苏丹受查理十二之托和英国怂恿,对俄宣战,俄国无法取胜,被迫签订《普鲁特和约》。

俄国并未守约,而随即与瑞典作战并进入芬兰,占了芬兰大部分战略要地和瑞典全境,瑞典败局已定。俄国通过与法国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孤立瑞典。瑞典为扭转和谈中的不利局势,通过割地与赔款将汉诺威、普鲁士、丹麦分离出北方同盟,且与英国结成同盟。英国舰队开进波罗的海,欲扼制俄国势力的扩张。但俄军避开英军,直接登陆瑞典,瑞典被迫和谈,战争结束。

(3)结果:签订《尼斯塔德和约》

1.瑞典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卡累利阿以及维登等地割让给俄国

2.俄国将芬兰归还瑞典

3. 第一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

(1)起因:叶卡捷琳娜想夺取黑海的两个海峡,以开辟通往地中海的商路

(2)过程:欧洲主要大国或因自身利益或因战后尚未恢复,对俄国在巴尔干发

展势力或纵容或无力插手。俄国与普鲁士结成同盟,作为反法奥力量。1768年,俄国以追捕波兰爱国者为由,进入土耳其境内,并火烧巴尔塔城。土耳其在抗议遭拒后对俄宣战。俄国向土耳其的多瑙河、克里米亚、黑海北部、高加索、地中海方面发起进攻,占领大片土地。奥地利忌惮俄国势力扩大,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意欲援助土耳其。普鲁士倡导瓜分波兰,缓解了俄奥矛盾。俄国在排除障碍之后,本欲继续南下,但由于国内爆发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不得已与土耳其和谈,战争结束。

(3)结果:俄土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1.双方承认克里米亚和毗邻地区的鞑靼人为自由对立的民族

2.俄国获得亚速、刻赤、叶尼卡列和第聂伯河和布格河之间的土地

3.黑海及其两海峡向俄国开放,在此俄国获得与英法相同之权利

4.俄国拥有对多瑙河来两公国的保护权

5.土耳其允许俄国在土建教堂,并对其进行保护

土耳其支付战争赔款400万卢布

4.第二次俄土战争(1787~1792年)

(1)过程:俄国通过外交手段,改善同奥地利法国的关系之后,撕毁《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宣布克里米亚半岛、塔曼半岛和直至库班河的地方归属俄国并要直

接占有多瑙河两公国,引起土耳其不满,战端重开。俄军在海陆两方面都获得胜利,加之奥地利夺取贝尔格莱德和塞门德里亚,并入侵波斯尼亚,战局对俄国极为有利。英国首相小皮特希望压制俄国,但其提议被议会驳回。但由于奥地利单方面与土耳其和谈,俄国面临着波兰起义和法国大革命的威胁,最终于土耳其和谈,结束战争。

(2)结果:俄土缔结《雅西和约》

1.双方再次确认《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2.土耳其承认俄国吞并克里米亚和库班,并割让布格河和德涅斯特之间的黑海北岸领土给俄国

3.俄国归土耳其比萨拉比亚和摩尔多瓦

4.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要求

5.土耳其保证俄国在阿尔及尔、突尼斯和的黎波里的商业利益

六. 俄国干涉与瓜分波兰

1.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9年)

(1)起因:波兰国王奥古斯特去世,在法国瑞典和土耳其支持下斯坦尼斯劳·列辛斯基在北方战争后,重返王位,但奥地利和俄国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之子奥古斯特三世,遂迫使波兰议会废除列辛斯基,法王路易十五要维护其岳父的王位

(2)过程:战争形成奥俄与法西对抗的局面。法军在莱茵地区与奥军作战取得较大胜利,但后遭俄军阻止。法西在意大利的作战也取得一定胜利,但由于俄国的坚决反对,法国难以实现恢复列辛斯基王位的愿望,所以法国在英荷的调解下,于1735年起与奥地利和谈。

(3)结果:1738年法奥签订《维也纳最终和约》,西班牙与俄国相继加入

1.法奥承认奥古斯特三世为波兰国王;列辛斯基获得洛林公国,

其死后洛林归入法国

2.洛林公爵得到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纳公国,奥地利收回帕尔马和皮亚琴察

3.奥地利归还西班牙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但不得与西合并;撒丁获得部分奥属米兰公国

4.法国承认查理六世的“国本诏书”

2.第一次瓜分波兰(1772年)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进一步干涉波兰事务,极力维护波兰“贵族民主制”并且扶植自己的情人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波兰国王。但斯坦尼斯瓦夫二世默许波兰进行改革,违反了俄国和波兰大贵族利益。于是俄国以“信教自由”为幌子干涉波兰。俄国向波兰提出非天主教徒与天主教徒权利平等法案,但遭拒绝。俄

国借机进军波兰,波兰被迫接受俄国的提案。1768年,俄国迫使波兰缔结《华沙条约》,保证“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的保留,波兰不得进行任何政治改革。俄国的行为引起波兰中小贵族和爱国人士的不满,他们组成巴尔同盟,在法土的支持下开展反俄和国王的斗争,遭到俄国与国王的镇压。俄国在镇压过程中蓄意在土耳其境内寻衅,导致俄土战争爆发。为了抵制俄国的扩张和夺取波兰的领土,普奥联合出面调解俄土战争,但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拒绝。俄国为加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俄斗争,要求普鲁士出兵波兰,但普鲁士因为波兰瓜分问题未解决,拒绝出兵。俄国为联合普奥,被迫放弃独占波兰的想法,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1)俄国占德维纳河及第聂伯河以东的利沃尼亚和白俄罗斯,约92000平方公里(2)普鲁士占但泽之外的西普鲁士和托伦之外的大波兰北方地区,约36000平方公里(3)奥地利占大部分加里西亚和除克拉科夫以外的小波兰南部地区,约83000平方公里

3.第二次瓜分波兰(1793年)

为挽救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以科瓦泰为首的部分中小贵族和爱国人士发起了波兰国家复兴运动。俄普两国由于陷入战争之中,无力干涉波兰事务。在这种宽松的环境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波兰召开

“四年国会”,制定了“五三宪法”。俄国在结束俄土战争之后,决定惩治波兰,支持波兰大贵族,结为塔尔哥维查同盟,并派兵进入波兰,普鲁士为夺取但泽和托伦也攻入波兰,结果五·三宪法被废除。普鲁士以不参与反法同盟为挟,迫使俄国与其第二次瓜分波兰:(1)俄国夺取立陶宛白俄罗斯的主要剩余部分和大部分乌克兰,约250000平方公里(2)普鲁士占但

泽托伦和剩余的大波兰地区以及部分马佐夫舍地区,约58000平方公里

4.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

波兰再次被瓜分,引发了波兰境内的1794年反俄大起义,为恢复1772年前的国界作斗争,但最终被俄普奥三国联合镇压下去。三国在瓜分波兰时,普奥两国在克拉科夫上产生矛盾,俄国为了拉拢奥地利为反土同盟和限制普鲁士,支持奥地利占有克拉科夫。普鲁士一气之下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却招致英俄的孤立,普鲁士只得接受俄奥瓜分波兰的协定:(1)俄国占领库尔兰涅曼河以东的全部立陶宛和剩余的利沃尼亚和乌克兰地区,约120000平方公里(2)奥地利占包括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在内的小波兰剩余地区,约47000平方公里(3)普鲁士占马佐夫舍剩余地区和涅曼河以西的立陶宛,约48000平方公里

七. 反法同盟

1.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1797年)

路易十六被处死以及法国革命军队在国外的顺利推进,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恐慌。1793年,英、奥、普、荷、西、撒丁、那不勒斯、俄国和一些德意志邦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在普奥联军以及英军的进攻和国内王党叛乱之下,法军败退。内忧外患之下,巴黎人民两度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上台。雅各宾派在经济与军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外两胜普奥联军,对内肃清反叛势力并在拿破仑指挥下收复土伦,战争开始向国外转移。此时,法国新兴大资产阶级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建立热月党统治。热月党利用人民武装进攻反法同盟,不断扩大战果。普鲁士因第三次瓜分波兰中未能得到满足而退出了反法同盟,于1795年与法国签订《巴塞和约》,

与法国以莱茵河为界。随后,荷兰、西班牙相继退出反法同盟,第一次反法同盟濒临瓦解。1795年,法国成立督政府,于1796年任命拿破仑进军意大利。拿破仑进入北部意大利,打败撒丁军队,撒丁与法国缔结《巴黎和约》退出反法同盟。之后,他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三个共和国并于1797年进攻奥地利本土,迫使奥地利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退出反法同盟。至此,第一次反法同盟中只有英国任旧对法作战。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

2.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2年)

法国为击败英国,派拿破仑攻入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取得诸多胜利,但在尼罗河战役中被英军击败,这大大地鼓舞了反法国家的信心。1798年,英、俄、奥、土以及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典、荷兰三方面进攻法国,将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和荷兰,使原有的封建势力纷纷复辟。面对反法联军和国内王党叛乱,督政府束手无策。此时拿破仑认为时机成熟,自埃及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成立由其担任第一执政的执政府。拿破仑对反法同盟采取武力打击和分化瓦解并举的方针。他意图与英奥和谈停战,却遭拒绝。于是拿破仑集中攻击奥地利,首先率军赴意大利作战,仅用一个月时间便恢复了对北意大利的控制。同时,由莱茵河进入奥地利的法军在霍亨林登大胜,逼近维也纳,迫使奥地利求和,双方于1801年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重申遵守《坎波福米奥和约》以及承认法国对意大利北部的控制,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在进攻维也纳的同时,决定分离英俄两国。法军于1798年夺取了马耳他岛,却遭到英军的围困。俄国夺取法军驻守的伊奥尼亚群岛和科孚岛,建立七岛共和国。拿破仑知道马耳他岛终难守住,便答应将其让与俄国,并释放了俄军俘虏,使法俄双方开始了谈判。英国在1800年终于夺取了马耳他岛,但引起沙皇保罗一世的不满,对英国进行抵制,甚至想联合法军进攻印度。保罗一世的行为招致俄国大贵族的不满,保罗一世被刺杀。其子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后仍与法国谈判,并于1801年签订和约,恢复两国经济活动,保持欧洲均势。拿破仑还与那不勒斯土耳其签订和约。英国为获得喘息的时间,与法国签订了《亚眠和约》,

第二次反法同盟遂告完结。

3.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1806)

1802年,拿破仑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并于1804年称帝。《亚眠和约》签订之后,英法两国都不打算履行,英法之间矛盾激化。和谈破裂之后,英国于1803年对法宣战,法国也对英国进行封锁,并准备进攻英国本土。法国的行为招致其他欧洲大国的反对,英、俄、奥、土于1805年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国在得知俄国军队已开赴前线之后,迅速调兵进德意志南部,意图率先击溃奥地利。海上战争中,法西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附近的海面上与英国舰队激战。英舰统帅纳尔逊虽阵亡,但法西舰队被全歼。陆战中,法军连挫反法联军,于1805年10月攻占维也纳,迫使奥皇仓皇出逃。12月2日,法军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重挫俄奥联军,迫使奥地利求和。双方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国际关系史整理

简答题: 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 三次战争 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 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 四次改革: 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后来“德拉孔”这个词变成了“严酷”的意思。 2、第二次是“梭伦改革”。在这些改革里边梭伦改革影响最大,虽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僭主政治,但是梭伦改革的思想,包括里边的一些内容,凡是改革派都说接受的。直到现在,西方的民主制度还是有他的影响的,提到民主传统时总要提到梭伦。(梭伦(Solon,前638年- 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 3、第三次重要的改革就是伯里克利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发生在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他改革的特点可以概括成这么几条: (一)在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止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 (二)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工资津贴制度; (三)政府的工作人员从人民当中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一年以后再抽签(这就有了直接民主的形式,与后来的代议制有所不同); (四)元老院和公民会议作为决定城邦政治事务的机构,公民会议凡是18岁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参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希腊民主制度或者说雅典的民主制度,到了伯里克利那里是比较成熟的。 4、还有一次小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08年左右,叫“克利斯提尼改革”。他的改革有两个具体内容:一个是实行村舍自治(部落下面的各个村舍,相当于村民自治);另一个是“陶片放逐法”,有点像现在的公民投票,民意测验,就是谁对哪个公职人员有意见,要揭发他,就写在一个陶片上,交上去,哪个人该放逐就根据这个。 二、斯拉夫民族: 斯拉夫人的故土处于东欧的中间地带,现为波兰的东部。其左邻,即现在的波兰直到波罗的海的南部与西部,为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 自一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接触南方的罗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久而久之,“奴隶”(Slave)“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 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耳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 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 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综合考研真题及笔记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综合考研真题及笔记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综合》考研全套 目录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国际关系综合(含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二十年危机》[复旦大学2019年研] 答:《二十年危机》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为,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麦金德陆权论[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 又称“心脏地带理论”。在陆权论中,麦金德把欧亚非三大洲合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冷战中的盟友笔记

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 沈志华著九州出版社一、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状况 建国后周恩来与毛泽东的集中访苏,主要目的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同时争取得到苏联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废除1945年的中苏条约,虽然目的达到但是苏联被迫接受中国的缔约条件,也给斯大林心中留下了对毛泽东的不信任和不满意的阴影。朝鲜战争,中国表现化解了中苏同盟刚形成时就出现的危机,同时也转变了莫斯科对毛泽东和中共的看法。 军事外交的配合默契,经济关系则主要表现为苏联的对华经济援助。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分为:提供低息贷款(3亿美元用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援建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工业基本建设:156项引进工程中的第一批50个项目。涉及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造纸和军工部门等)、发展双边贸易(目的:通过商品贸易换取恢复和发展经济急需的生产资料。政治色彩,橡胶案例)、开办合股公司(中苏航运股份公司、中苏造船公司、苏新金属公司和苏新石油公司)、提供技术资料(图书资料交换和项目或设备进口合同)、派遣苏联专家(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意义重大)、培养中国专家(接受中国留学生学习和技术干部实习两种途径)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经济建设方针的目标是建立苏联模式,核心是经济恢复基础上形成以国有经济成分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等。 结论:1 政治军事同盟的基础上经济密切联系,尤其是对话援助。

2 经济落后和战争状态急需苏联外援 3 斯大林不满意新的中苏同盟,因而在经济利益方面计较,所以对华援助是有条件的和要求回报的 4 苏联专家的技术与经验对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5 苏联的对华援助在战争条件下显得缺乏计划性出现了不少的矛盾和混乱现象。 二、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新中国废除一切与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只要辽东半岛的旅顺口成为苏联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军事基地,直到1955年才回归祖国。1945年8月22日苏联占领,名为中苏共用,实际苏联独占。 中苏三个问题:东北问题(苏联需要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长春铁路问题),蒙古问题(1945年中苏条约和1946年的全民公决而独立)和新疆问题(1945年对三区革命的调停和1949年对刘少奇的许诺,苏联不再插手新疆事务)。 新的中苏同盟规定在2-3年内撤军旅顺地区到苏联境内,撤军从1950年开始,不迟于1952年底。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日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美日安保条约,国际形势的变化严峻,中国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海军因此请求苏联继续驻守旅顺地区。延长使用期限是中方提出。 赫鲁晓夫通过政治经验和权术上台(国内是书记处的权力和人事关系国外是党的系统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取得联系,中共的支持。赫鲁晓夫通过党的渠道向中国通报情况,得到中共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与通过这条渠道推动大量的经济与军事援助,以及交还旅顺口的问题)到1955年5月苏联朱军共12万人撤离,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有外国人统治的历史。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驻军。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计划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计划(转载) 以下文字转自《求是》,还有一些今年的数据是我们文科考研网增补进去的,希望考此专业的同学们好好看下,(外交学以及国政的也可以借鉴)!加油! 前言 对于考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的同学,专业课一为理论,包括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专业课二为国际关系史,指定的参考书是3本,分别为唐晓、杨帆主编的《政治科学基础》、秦亚青老师编写《权力·制度·文化》以及肖月、朱立群主编的《简明国际关系史》。总的来说,参考书不多,而且考试的内容基本不会超出这基本参考书的内容,但是因为部分考试题目涉及的内容很细致,所以在看书的时候要关注细节,并且阅读其他的书作为辅助。第一遍的时候把握整体结构,第二遍以后开始仔细整理,是结构充实。最重要的一点:自信。外交学院的考试中规中矩,好好复习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 外交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是中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进军。外交学院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4.6%,讲师约占45.2%。此外还聘请了40多位资深高级外交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同时聘请20余位相关专业的外国专家和教师。外交学院的学生素质一直居于全国一流,其高考招生门槛之高在很多省份超过北大清华。男女生比例大约为一比一,且招生并不设所谓的身高或政治背景的限制。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以儒雅风度,深刻活跃为特点。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很好,而且就业方向广泛,进入外交部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学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是汲取知识和做学问的良好场所。 具体专业 国际关系专业属于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关系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和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在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的同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979年为国际关系硕士点,198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际关系博士点。现有工作人员共14人。20多年来,国际关系研究所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70余名博士。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教研室,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需要,经外交部批准,1984年成立国际关系研究所。确立研究所的宗旨是对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同时配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开展学术交流。1984年国际关系研究所成为国际关系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点笔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重点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三大要素组成:各国国民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整体的问题和规律。 世界经济主体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之中,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并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的经济实体。它分为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的经济行为主体,如跨国公司地区或国际性组织和机构。基本行为主体分为先进经济体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非国家主体分为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同时进行国际规模生产,销售投资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要有三个条件,一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子公司,二而统一的决策,信息资源共享,特征:以母公司为主,在多个国家生产,销售经营。 全球化战略的有利影响,一个科技开发水平可以获得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对资本,技术,人力,原料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合,它的不利影响,技术垄断,造成环境污染以盈利为目的。 国际经济组织是指在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种组织协调机构。在当今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3)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国际贸易及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金融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发展。 国际投资主要指投资主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将货币,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资产或要素投入国际经营的一种经济活动,国际投资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而承担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就是跨国公司。 全球化一般认为全球化一次是最早由哈佛大学莱维特教授在他的市场全球化中提出的,根据有关资料,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首先,事业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累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然而,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仍然,歧义分成,莫衷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经济运行规则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国经济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推动国际经济交往规则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不稳定因素:金融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极力推行新殖民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 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二楼第二部分美国 三楼第三部分苏联 四楼第四部分西欧 五楼第五部分日本 六楼第六部分中国 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 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 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 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 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 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 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 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 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 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 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 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 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 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

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 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 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 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2.《旧金山对日和约》 3.《日美安全条约》 4.《日台和约》 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 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 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 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 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 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 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 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 9.葛拉斯堡罗会谈 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 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 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1. 内容概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详细介绍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从古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动向。书中还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2. 视角一:历史发展: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展示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它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和重大事件,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期间的对峙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3. 视角二:理论研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

研究。它介绍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这些理论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视角三:国际政治与经济: 这本书还关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探讨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等重要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机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视角。 5. 视角四:国际法律与人权: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还涉及了国际法律和人权问题。它介绍了国际法律的发展和作用,包括国际法庭的建立和国际法的适用。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挑战,帮助读者了解国际人权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是一本全面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学术著作。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理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讲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三十年战争: 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分别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 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 (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 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 (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 (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 国际法的发展; (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 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 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4.七年战争: 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条约有效期为50年。1950年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1954年10月23日,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1955年5月6日,该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 东京审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0月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以及1945年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4月19日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澳大利亚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5月3日开庭,控告被告犯有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并列举55项罪状。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二战祸首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1月2日签订的《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精神,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和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5年11月,由上述四国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被告按共同策划或阴谋破坏条约,筹划侵略战争和杀害人民,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等四项主要罪行进行起诉。历时十个月,216个审判日。最后判处戈林,等绞刑;冯克等无期徒刑;施佩尔等20年徒刑。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保安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波茨坦协定:《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柏林问题: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汇总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 盛世清北分享: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北大考研复试推迟数日,但是丝毫不会阻止2021届考生备考北京大学考研的决心。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基础差的同学更该要早做准备,早规划。 为了帮助考生在北大考研中能成功上岸,盛世清北整理了北大各专业相关复习资料。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 以下为盛世清北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网络参考书目资源,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书籍: 政治学概论参考书目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重点参考书目)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作为第一本的补充,结合第一本没有的知识点来复习) 海伍德《政治学》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本书考察的简答题、论述题较多)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陈岳《国际政治概论》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国际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朱文莉; 《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新宁、陈岳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 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 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 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 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参考书目 1. 《当代中国外交史》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 2.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孙岩北京大学出版社 4. 《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李义虎张植荣世界知识出版社 5.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参考书目 1.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册)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 3. 《新中国外交思想》,叶自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杨公素,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6. 《中东政治与社会》,王联,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国际组织》讲义,张海滨 8.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0.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史)参考书目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该书内容在每年的真题中都会占到非常大的比重, 是复习的重点书目。应当对全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掌握)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一本体系简洁明了的参考书,辅助唐士其《西方 政治思想史》使用,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宏观) 3.海伍德《政治学》(许振洲上课所使用的教材,政治学的经典入门书目)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高三历史考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全套资料

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精品资料 一、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及考研大纲 1.重点名校:国际关系史2010-2018年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 2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大纲 ①202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大纲。 二、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 3袁明《国际关系史》考研相关资料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之袁明《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笔记。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之袁明《国际关系史》本科生课件。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之袁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4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5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模拟题[仿真+强化+冲刺]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三、资料获取方式+VX:ky21985 四、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7.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初试参考书袁明《国际关系史》;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 五、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专业目录 8上海社会科学院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招生专业目录院系、专业及研究方向考试科目 世界经济研究所030206国际政治 01国际政治经济学02当代国际政治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76国际关系史④876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中国外交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 【篇一:大外交读书笔记】 基辛格与“新全球均势”构想 ——《大外交》1读后感 可以说,基辛格是均势策略的集大成者。从均势策略来讲,他不是 创造者,确是很好的继承者,从均势的形成,演变到书中所认为的 动摇、分裂,基辛格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游刃有余的抽丝剥茧,获 得需要说明自己论点的部分,将均势问题做了再明确不过的叙述。 作为一个学者兼政客,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踏实的治学作风,让他具 有一定的优势成就了这部巨著,给学人们献上实实在在的文化大餐。《大外交》于1994年出版,中文本在台湾学者顾淑馨,林添贵合 作翻译后由海南出版社于1997出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最新一版于201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再版不但说明了其受欢迎度,更是说明了中国学者对外来经典著作虚心汲取。这本书洋洋七十余 万字,所述历史绵延长达三百余年,其中包括具有故事情结的历史 事实讲述,特色的人物构画,上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不同 时代政策的对比,人物个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的前 后对比等。可以说,对比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对比基辛格将前 后相差百余年的事件联系起来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如在书中作者提出:如果1918年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若也曾组成如维也纳式的同盟,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2。虽然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有时 候值得商榷,但在治学方法上可以给我们无限启迪。 《大外交》可以说是基辛格外交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 其一生思想的总结,更是一个建立世界新秩序构想的背景分析以及 实现此种构想所构画的蓝图。可以说,作为一个学者(虽然很多人不 认为基辛格不是一名学者),他对世界大势发展的时时关怀以及文人 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在本书中得以体现。曾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囊之一 的他虽然出发点仍是美国国家利益,但所面临的时代发展大势使他 寻找一种可以即从道德上又从实力上可以名正言顺的维护美国利益 的策略。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他 将传统的“欧洲均势”发展扩展至“全球均势”。历史的发展和人生的 际遇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在尼克松第一个任期出任国家安 全事务助理一职,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内以及后来福特总统任期内出 任国务卿一职,真可谓使这位哈佛高材生风头出尽,博得声名。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