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州市金水区姚砦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郑州市金水区姚砦城中村改造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45-95(2005年版)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5.《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41/T085-2008

6.《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8.《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541/075-2006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0.《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2.《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

13.《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1/062-2005

14.《郑州市金水区姚砦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规划》

15.《郑州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讨论稿)

16.《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

二、设计理念

1.都市主义新理念——第三种居住模式

规划内容涵盖住宅、商务办公、幼儿园、医药店、储蓄所、商业服务等居住配套设施,形成了一个高效、便捷、合理的生活环境。城市干道和居住区道路网状连接,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捷流畅的道路系统。通过绿地广场的空间组织强调居住氛围和休闲活动场地,避免商业过于密集对居住的影响。小群落建构方式的建筑布局,将带给居民亲切的空间领域感和归属感。人性化尺度的街道,层次分明的空间,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居住区区别于城市街区的拥挤,创造出惬意舒适的生活方式,这一切使第三居住模式成为可能。

2.开放式自由街区——自由与放松

传统的居住小区多为封闭式的,如“城市孤岛”。它没有主路→支路组成的城市序列感,很难满足人们对外部环境的亲近要求,而开放式自由街区增强街区文化,强调住宅与环境文化相融合,是一种协调了住宅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设计理念。设计中,我们运用“开放式自由街区”这一新时代的住宅理念,打破传统的封闭围合式小区概念,通过绿色植物和建筑小品的巧妙布局,把社区外的交通主干道与社区的分干道联系起来,居住区成为城市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将是一个充满吸引和活力的小区,自由,优雅而有序。

3.多元的生活空间形式——三度空间

“建筑为人而不是为物,建筑是对人的研究,了解人才能设计为人喜悦的有生命的建筑。”居住空间除了要给予居住者以安全感、归属感和舒适感,还被注入了社会关系、文化意识和情感交融等,这是场所精神的内涵,是开放式新街区的关键。在对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淡化组团,创造公共和共享空间以及不同层次半公共休闲空间,使街道空间广场化,营造出丰富立体的“三度空间”,以建立起具有强烈认同性的邻里关系,让人体会到无比温馨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设计原则

这项规划的实施将创造一个全新的都市村庄改造社区。通过打造一系列购物、餐饮、休闲、文化等一体化的功能配置,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城市经济。新的城市规划不单是对旧城区空间的填补和“充实”,更是尊重历史,融合未来。

1、创造优美临街环境,打破街道传统的单一功能,使街道空间广场化,将休闲娱乐贯穿其中,深入挖掘土地价值和其发展潜力,以最终提升城市总体发展价值。

2、结合周围环境及城市特点,综合社区文化的现代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创造舒适、安全、经济、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并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城市新区。

3、在城市土地弥足珍贵的今天,充分利用土地、挖掘土地潜力,有效配置资源。

四、总体规划说明

(一)规划空间结构

根据小区与郑东新区CBD遥遥相望的独特位置,以及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要求,项目定位于以中小户型住宅为主、配备丰富城市服务功能的新型居住区。

规划采用开放式街区的构思,以50~70米左右间距的道路网格将规划用地划分为20个小地块,每块地1~2幢高层或多层建筑相连形成一个独立“Block”。这样既提高了道路密度,解决了区内的交通问题,减少了城市交通压力,同时又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的街区生活空间。

以每个“Block”作为一个基本生活单元。裙房上设置屋顶花园及健身设施,供其上部居民活动。裙房内部设小区配套服务项目,使每个“Block”都功能独立,增强了居住的私密性、安全性和便捷性。

形态设计,平面上采用小街区BLOCK形式,在外立面造型上以轮廓线控制为主,既要有自己的亮点又要与CBD相得益彰。

景观设计由广场开放空间体系(面状空间)、街道开放空间体系(线状空间)、节点开放空间体系(点状空间)三部分构成统一整体,并力求其具有可生长性,

同时有机结合了商业设施,以解决高容积率与公共场所开放性间的不平衡。

(二)形态设计指引

1、街区规模

街区规模体现在道路主次层级和临街面。为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现有车道和人行步道是相互连接的,这样也能清楚界定区域内的交通运行流向。大多数步行道能穿越区域,纵横于街道间,而有些则将在重要地段前终止,例如特殊建筑或入口。

2、街道和交通运行

建立了明确的道路层次以区别各类交通,如前门投递,货物装卸,人流,商业活动和过境交通等,对于过境交通应尽可能由外环解决。清晰的道路纹理和线路指引可快速引导和疏通小区交通。道路和开放空间的一体化可扩大行人活动和街景的整体范围。在人行专用区内,用相同材料铺理地面,无道牙路边用护柱栏护以增加整体效果。

3、开放空间/城市景观:都市空间

项目内部街边广场等为公共活动空间,可用于举办活动,如商业展示和居民休闲等。活动空间周围配备有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场地上点缀的树蓬将提供树阴,帮助形成户外“都市空间”上方“活的吊顶”,街头绿地,建筑退让线中,营造了活泼、自由的休憩场所。

4、发展架构

由于在经济上和空间上既相互依赖又有所限制,为体现现代住宅规划场所状态、环境融合以及时效上的最大化,我们将总体发展架构分为三个区域:建筑裙楼、地上塔楼和地下建筑空间。建筑裙楼的作用是帮助勾勒出各大厦间空间距离,在为公众创造独特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发挥着其商业和多种功能用途;塔楼的主要功能是住宅。而地下空间具有会所、卸货、停车库和设备用房的功能。

(三)总体布局

小区内道路采用两纵五横的布局。其中一条横向道路与红旗路对接,向西通向红旗路,向东通向中州大道。道路划分出20个“Block”。“Block”裙房高2—4层(局部为5层),裙房作为商业服务网点功能,主体住宅楼为32层(部分为29层)。西南区以布置安置房为主,以保证安置房的较好日照条件。东南角空间开阔日照充足绿化怡人,在此设幼儿园。其余部分以商品住宅为主。

建筑的体型采用点式,以减少空间压迫感,增加小区空间的灵活性。高层之间错开布置以减少相互干扰并形成整齐有韵律的城市景观,同时提供最有利的日照条件。

在中部区域周边布置各种形式的下沉式广场。地下一层围绕下沉广场设小区会所及配套设施,下沉式广场设人行系统与地上相连,结合采光井,使地下空间和一层地面自然方便的连为一体,充分挖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地下一层其它部分和地下二层为车库和设备用房。

外围主楼±0.00以下设地下夹层,用于停放非机动车辆,方便楼上居民使用。

(四)空间组织

高层建筑围合形成了小区的“四个围合空间”和“两个景观带”的布局。

“四个围合空间”:居住区西侧上中下形成三个围合空间,其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南北95~149米,东西77~187米。东侧为一个带状围合空间,该空间高层建筑之间南北295米,东西95米。整个规划地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可以实现各个高层建筑群空间的均好性,并在其中心区形成四个广场空间。南北高层间距一般在40米左右(局部24米),东西间距局部为23米以上,保证了建筑之间视线卫生距离。

“两个景观带”:小区内沿两个纵向道路,分别形成两个宽敞的景观带,包含四个广场游园。其最小宽度30米,最大宽度97米贯穿小区内部南北之间,

两侧视线内主要是多层建筑物,下沉式广场,街头绿地游园,从而形成两条空间张弛有度、高低错落、形式丰富、具有活力的休闲、娱乐、休息观赏的景观带。

(五)道路交通设计

外部交通:由于东南角为大型立交桥,小区外部交通条件有一定限制,北侧红专路可上中州大道立交桥南行;西临姚砦路可向北通至农业路,向南通向黄河路;南临黄河路立交桥,交通受制约;东临中州大道辅道,辅道为中央绿化带,两侧为各10米的道路,向东可以与中州大道及未来路北端相通,通行能力较强。

区内交通:采用开放式交通组织,高密度道路布局,道路间隔为70-100米左右。并采用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走廊的立体交通组织,形成两纵五横的道路路网。

地下交通:地下车库为增加地下交通的方向感,按地面交通路网形式布置地下交通路网,道路命名与地上对应,并在四周形成环形主道,提高交通效率和方向性。每个“block”下形成相对独立的车库,一可保证地下交通的通畅,增强识别性,二是便于分期开发,三是便于将来与城市地下交通对接。地下车库由于停车数量达到7200辆,分别设6对共12个车道进出口,并吸取大城市经验,采取了刷卡口部放大措施,提高通行能力。考虑正常每个道通行能力接近500辆∕小时,采取了适当加宽口部的措施后,再结合专业化的管理程序,可满足车辆进出要求。具体地下车库出入口布局为:地块北侧、中部、南侧分别设两组双向口,共六组。使一二三期均匀设置。

●交通架构和道路等级

明确的道路和街道等级系统能够促进交通的顺畅和导向性,主要干道,次要干道,分支道路和当地街道起着重要的作用,十字型的道路模式形成网络系统。 1、车流线路

多对单向车道有助于车流明确而快速地通过地块,遇到更少的交叉点,进入更大的道路系统。运用街道共享理论,路边停车,减缓车速。

2、出入口

地块有良好的出入口,是由于其周围为黄河路、中州大道以及郑东CBD等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中心区。

3、卸货/停车

为保持地上交通流畅,所有卸货及停车均安排在地下一层进行。

●综合交通对策

以发达地区的量化模型为参照,我们建立了本地块基于时间和区域发展的二维平面量化交通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从道路分级系统、路段功能改造、交通节点管理、道路节时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建立交通设计指引。

1、路段功能改造设想

着重解决宏观交通与微观交通的不平衡性,分别为中州大道与红专路下穿通道,中州大道右转至黄河路辅道结合绿化带改造分道,红旗路延长路段与中州大道渠化右转相接,以进一步加强地段在饱和时段的交通吞吐能力。

2、道路分级系统

以周边的红专路、中州大道(辅道)、黄河路、姚砦路作为本项目的外环道路,以红旗路延长段(向东)和区内南北向道路组成基地内部的十字形主要道路,其余的分隔各个街区的次要道路则作为辅助道路使用与管理。红旗路延长段(向东)道路宽度9米,其余区内道路均为7米。

3、道路管理系统

对重点道路的重要节点进行管理上的可行性探讨,以提高效率,加强交通的稳定性。同时对社区内的次要道路采用低速为主的人车混行模式。

●人行系统

1、地面人行流线

通过安全良好的周围环境和室内外不同的路径选择来创造和促进人行活动。美化后的人行空间(非停车区)有助于创造有活力的街道。街道的先行权的主要概念是在车辆流通的情况下仍保有优先的步行环境。在设计上尽量减少道路的宽度和转弯半径,为地面商铺及活动空间提供良好的可达性。在设计上我们使无路牙的街道与室内空间相连接,从而强化人行空间感。项目地块将是一个适于步行和人行交通良好的城市区域,这对小街区非常有利。地块将规划穿过街区的联结点和总体的人行道平面,从外面进入该区域的联结点将会得到改善。

2、垂直人行流线

为减轻地面交通压力,设计多个地下出入口,连续的、相互连接的地下系统更为行人提供了便利、安全和服务。通过下沉广场人行系统使地下系统形成是一个半公共开放空间。地下层内自然的日光、清楚的标识和明亮的视线可以帮助用户把握方向分清行进路线。

利用裙房天桥,解决对应的主要人流问题,是连接上部裙楼区的纽带。

(六)临街界面设计

小区内横向街道建筑控制线为20~24米(局部18米),纵向街道建筑控制线大部分大于30米左右,局部20米。

高层建筑下部局部架空的骑楼式设计使行人有亲切的尺度感,尤其多层建筑布置挡住人对高层建筑的注意力,减少了高层建筑的压抑感。底层建筑结合景观要求局部一层或两层架空设计,或结合下沉广场与地下一层相连,形成丰富的临街界面。

(七)绿地系统及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绿地系统设计

规划地块位于郑州旧城区与郑东新区的交界地带,区域周边东西绿化环境差异较大。地块东部周边隔中州大道现状有河川公园,为郑东新区规划的城市综合性公园绿地,面积较大,通过地块北部约100米处的人行过街天桥以及黄河路立交下的慢行交通系统的便利联系,对满足规划地块的休憩休闲生活需要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地块邻近的中州大道是城市重要的景观大道,小区和中州大道之间有宽30米的道路绿地。

根据区域、道路绿化、街区花园,下沉广场和屋顶花园来分散或整合绿地覆盖范围,以创造出一个不同主次关系的开放空间。小区地面覆土约0.7米,屋面覆土约0.5米,可适应不同植物生长。

●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公共开放空间由广场开放空间体系(面状空间)、街道开放空间体系(线状空间)和节点开放空间体系(点状空间)三部分构成完整的整体,并力求具有可生长性且与商业设施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解决高容积率与开放性公共场所间的不平衡性。

1、广场开放空间体系

以纵向双极化的长形开放空间为基本架构,与道路分级系统和商业分级系统相关联,在人车流的引导、社区空间的视觉质量、商业活动的扩展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学习惯,是联结地上、地下商业配套空间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2、街道开放空间体系

以鱼骨状的辅道为主干,配合严整的街墙、统一的骑楼、专业的道路管理手段以及人性化的街道家具和行道树,形成了具有内外交替连续感的商业空间,与广场式的多功能开放性旷地体系形成有趣的对比,增加了空间感知的纬度和商业的纵深感。

3、节点开放空间体系

在基地的角点等重要位置进行了空间的强化和引导,再让地于民,一方面

强化了社区的整体形象,加强了人流引导;另一方面也使地上、地下的商业设施能更有机的联系,既挖掘了用地的商业潜力,也体现了开发者的社会责任感。

⑴采用多中心的绿化景观设计方法。沿小区道路设多个小游园或小绿地,下沉广场,形状为带状或方形等,形式多样。

⑵住宅入口空间绿化带隔离,以区分街道公共空间和专属开敞空间,以低矮常绿花木为主结合时令花卉种植,形成绿化屏障,营造幽静的环境空间。

⑶室外下沉广场及建筑物架空部分的绿化景观形成小区绿化高低起伏的丰富界面。

⑷屋顶花园的绿化大大改善了“Block”的居住舒适性和便利性,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丰富了建筑从空中向下看的建筑第五立面。

(八)公共服务设施

小区内的商业设施以小规模分散形商业网点为主,主要内容为:冷饮店、快餐店、美容店、书店、文化用品店、医疗保健中心、医药店、便民店等,避免引进大型商业活动和影响居住环境的专业市场。

根据控规对小区内配套设施的要求,小区配建了现代化的12班幼儿园一座,另在姚砦路和红旗路交叉口西南角联建一座18班幼儿园。

控规中已经说明:根据《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姚砦村黑朱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郑政会纪[2008]26号),改造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单独规划建设消防站。即原规划的消防站用地不再单独供地,在村庄改造建设时一并进行配套建设。因此,小区南部2#楼地块设消防站一处,与裙楼结合设计。

另外按控规要求设置了医疗卫生站,储蓄所、邮电所、垃圾收集点、小型商业服务中心、便民店、派出所、公厕、停车场、室外健身场地等。地下人防工程结合人防要求分三期建设。在地下一层结合多个下沉广场和采光井,布置了小区会所(包括健身、休闲等)以及开闭所等配套设施。地下一层夹层分散布置了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用房、非机动车库。居委会以及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分散布置在各blok的裙房屋面层,便于就近服务居民。

(九)小区内产业规划和规划目标

根据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地块的改造开发应强化商业服务、商业办公等城市楼宇经济的建设,以繁荣城市经济、增加就业。因此开放社区的规划理念,功能混合布置方式,以及中小户型为主的设计原则对原住地居民以及CBD周边城市功能的需求能最大限度的得到满足。小区内的商业模式为小型商业,小区外侧的商业性质可结合市场需求设置服务型商业。

⑴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社会公平,确保原住村民以及周边参与改造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郑州市有关规定集中安置原住村民,通过提供有亲和力的空间,延续原有街—院的居住方式。建设大量的小户型,为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普通居民提供居住地,促进社会和谐。

⑵可持续原则

力求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良好的开发效益创造可持续建设的条件,以优美、超前的环境建设奠定可持续开发的基础。

规划目标为通过姚寨村的改造建设,把规划地块建设成为土地空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建设组织有序,配套设施完善,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复合型城市街区。为实现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推进城市管理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城市意识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城市稳定、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出最大努力。

10.立面设计

整个社区建筑选择体量小、面宽短及划分灵活的点式建筑,主体建筑面宽

不超过60米。公共建筑的裙房连续,形式统一。避免布置排式建筑。点式建筑体量与CBD建筑群遥相呼应,充分起到了烘托CBD及城市景观的作用根据控规的要求建筑群立面控制高度为100米,考虑社区自身的性质和CBD 的空间位置,建筑风格部分借鉴了现代简约的“Art Deco”建筑风格,淡化居住建筑形象,使之既风格统一,又CBD建筑相协调,从而确立了建筑形式的基调。

建筑体量简洁,使建筑有向上的挺拔感。采用统一的建筑风格,使建筑群的秩序感、韵律感增强,通过建筑顶部变化,住宅形象公建化,以及建筑的朝向变化,使建筑群统一有对比、有谐调、有变化,组成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社区中心区域采用简洁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区域中心形象,形成主旋律中的变奏曲,丰富了社区的建筑元素。建筑立面中注意细节上的处理,将空调等设备以不同方式隐藏起来,保证立面的完整。

内部街道两侧裙房采用丰富的细节以体现亲切宜人的人性化尺度,吸引人的视觉焦点,减少高层建筑的压迫感,增强街道空间的舒适性。

五、建筑设计说明

1.消防环道和消登高面:“Block”四周均有消防环道,高层部分满足消防规范中一条长边或1∕4周长的消防登高要求。

2.住宅“Block”设计:住宅入口与商业入口分开,其±0,00以下设夹层停放非机动车辆。五层以下为商业服务及商务办公用房(裙房为2~5层)。裙房屋顶设屋顶花园。上部为住宅,整体为32层(部分为29层)。住宅和裙房之间设设备夹层。户型设计以中小户型为主,目标为年轻白领。局部做大中户型设计。

3.“Block”之间局部设连廊连通,方便行人交通,减少地面交通压力。

4.幼儿园建筑东南方向开敞,面对道路绿化带,所以将建筑作为景观建筑去处理,体型要有韵律感,色彩跳跃有活力。

5.裙房内部空间设计加入采光中庭部分通至地下室,方便地上地下的连系,同时改善地下的采光环境。

六、建筑节能说明

1.形体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的体型完整、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合理设计,以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要点

1)郑州属于寒冷气候分布,其建筑宜采用紧凑的体型,缩小体型系数,从而减少热损失。公共建筑的体型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当不能满足规定时,必须按照相应标准进行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3以及0.3以下。当不能满足规定时,则应进行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调整外墙和屋顶等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使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

2)建筑单体的热工性能设计要求:

建筑单体设计,在充分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离(包括平面分割和竖向分割),以改善室内通风,采光,热环境等。如在住宅设计中,可将厨房,餐厅等辅助空间布置在北侧,形成北侧寒冷空气的缓冲区,以保证主要居室的舒适温度。

3)外门窗(包括透明幕墙)热工性能的基本要求:

建筑设计中对外门窗(包括透明幕墙,下同),遮阳进行合理设计,以调节建筑室内的通风,采光等,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设计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外门窗。外门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析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6级,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规定的3级。

3.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基本要求

1)公共建筑节能50﹪,居住建筑节能65﹪。

2)公共建筑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制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表4.2.2-3规定。

3)居住建筑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符合《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1∕062-2005表4.2.1规定。

4)维护结构热桥部分采取保温措施,保证其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露点温度。

5)外墙墙体: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体,开窗面积适中,在减轻建筑物自重的同时,也使墙体设计满足最小传热阻要求。住宅采用外墙外保温的形式进行节能设计。

6)采用可开启式外窗,有利于非冷季节组织自然通风。外窗为断桥型框料彩铝中空玻璃,有良好的密封性和隔热性。

7)屋面采用挤塑板保温,使屋面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

七、新技术新材料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1. 新技术新材料创新

(1)景观灯具采用太阳能照明灯具,节约电力资源。

(2)采用外墙保温技术及断桥型铝合金窗,减少不必要的开窗面积。使住宅达到65%的节能效果。

(3)外窗采用中空玻璃,有效隔绝噪音

(4)机械设备及室内管道采取降噪措施及消音管材。

2.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计量单位数值备注

居住区用地(R21)m2180015

住宅用地m282368.08

公建用地m254278.15

道路用地m227368

公共绿地m216000

居住户(套)数套12885 实际户数

居住人数人28970 单间小户型住宅户

均人口按每3.2人

/90 m2户均人口人 3.2

地上总建筑面积m21348937.94

其中

住宅建筑面积m2982811.10

住宅全阳台建筑面积m259006.13 按一半计入容积率商务办公建筑面积m2123402.28

商业建筑面积m2191940.78

公共配套建筑面积m221280.71 见公共配套详表其

幼儿园建筑面积m26027.67

幼儿园地上建筑面积m23632.81

幼儿园地下建筑面积m22394.86

地下总建筑面积m2354988.60

住宅平均层数层31

高层住宅比例%100

多层住宅比例%0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万m2/hm2 5.46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万m2/hm211.93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套/hm2715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套/hm21564

住宅建筑净密度%48.16 建筑基底占地面积m284578.15 容积率% 7.49 建筑密度% 46.98 绿地率% 25.41 住宅栋数栋28 停车位个7218

公共配套技术指标

项目控规要求修规方案

备注位置数量(个)

数量

(个)

面积(m2)

公共配套21280.71

文化活动中心1(4400)

13 5280 符合要求1#、2#、3#、7#、8#、11#、13#、14、16#、17#、18#、19#、20#(裙房屋面层)

文化活动站2(880)

居委会6处以上11 592 符合要求1#、2#、3#、7#、8#、11#、13#、14、18#、19#、20#(裙房屋面层)

物业管理 2 2 336 符合要求16#、17#(裙房屋面层)社区服务中心 2 2 400 符合要求16#、17#(裙房屋面层)商业服务中心 1 1 5600 符合要求19#(1-2层)卫生所 2 2 640 符合要求1#、13#

储蓄所 2 2 332 符合要求9#、14#(1层)

邮电所 1 1 180 符合要求12#(1层)

派出所 1 1 950 符合要求14#(裙房)

公厕10 10 520 符合要求2#、3#、5#、10#、11#、12#、13#、15#、17#、19#(1层)

便民店若干 6 300 符合要求3#、10#、11#、12#、18#、20#(一层)

幼儿园

1

30班

1

3632.81(12班)

*4800(18班)

符合要求

项目地块东南角12班

*红旗路姚砦路西南角联建18班

消防站 1 1 2517.9 符合要求2#(1-3层)

开闭所 6 6 1000 符合要求地下1层

健身设施 2 3 符合要求4#、16#、9#附近广场

垃圾收集点若干12 详见《公共配套分析图》

居民存车处若干地下1层夹层

人防设施地下2层

八、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法规及标准:

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2008)

⑵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⑷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⑻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1)

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场地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基本风压:W o=0.45 kN∕㎡

基本雪压:W o=0.40 kN∕㎡

其他设备荷载按实际重量考虑

(二)结构设计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

防类别为丙类。

2.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结构。

3.地基基础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础。

(三)结构节能措施

1.住宅部分

根据技术经济性统一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本地大量生产、价格低廉、能够自承重的导热系数较低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围护墙体,外墙厚度的选取应根据节能计算结果选取,以节约耗能量。

外露的混凝土构件充分考虑热桥影响,对外露的混凝土构件进行保温处理。

当外墙采用外保温构造处理时,采用机械锚固件辅以胶粘剂对外保温系统进行定位固定,其中机械固定件应能保证外保温系统在自重、温度、湿度、收缩、主体结构位移以及风力(吸力)引起的联合应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从基层墙体上脱落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机械锚固件采用塑料锚栓,单个锚栓对系统的传热增加值不应大于0.004W ∕(㎡.k),不得采用膨胀管长度与锚固深度相同,通过螺丝与压盘连接的锚栓。

屋面板厚度不能达到节能的设计要求时,可在屋面板上加铺高效保温材料进行辅助保温处理。住宅下如有空旷的架空层时,底层住宅楼面板采用聚苯板混凝土楼盖,以达到节能效果。

2.公共建筑部分

根据技术经济性统一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用本地大量生产、价格低廉、能够自承重的导热系数较低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围护墙体,外墙厚度的选取应根据节能计算结果选取,以节约耗能量。

优先采用围护墙体外包框架柱的做法,当外露的混凝土构件出现热桥时,应根据热工设计,对外露的混凝土构件进行保温处理。

当外墙采用外保温构造处理时,采用机械锚固件辅以胶粘剂对外保温系统进行定位固定,其中机械固定件应能保证外保温系统在自重、温度、湿度、收缩、主体结构位移以及风力(吸力)引起的联合应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从基层墙体上脱落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九、给排水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专业提供的方案设计文件

2、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规程主要有: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5

3、《郑州市金水区姚砦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规划》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为城中村改造项目,主要为居住用地,兼有商业,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5万平米,其中住宅约98万平米,其它建筑面积约37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最大居住人口约2.89万人。

(三)给水系统

3.1、水源

以市政给水管道为水源,分别从红专路、黄河路、中州大道引入给水引入管,分期形成三个独立的环状供水管网。

3.2、用水量

1)最大居住人口容量按2.7万人考虑,最高日用水量6750吨/日,最大时用水量为703吨/时,高日排水量5737吨/日。

2)公共建筑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2720吨/日,最大时用水量340吨/时,最高日排水量2312吨/日。

3)浇洒道路、绿化用水量

绿化用水量按1.5升/(平方米*次),每天2次考虑,浇洒、绿化面积约为69900平方米,每日用水量为209吨/日。

3.3、室外给水系统

本工程供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一期从中州大道和黄河路市政给水管道分别引入一条DN300的给水管,二期从中州大道引入两条DN300给水管道,三期从中州大道和红专路分别引入一条DN200的给水管,经总水表后接入用地红线内,在用地红线内构成环状管网。市政供水压力不小于0.28Mpa。

分三个独立的供水系统,分期建设分期投入使用。保证给水管网能够满足各期工程的独立使用,同时可以兼顾后续工程的衔接,用水更安全。

3.4、室内给水系统

室内给水系统分为四个区,-1~5层由市政直接供水,6层以上由低区储水箱—各区变频给水泵组供给;

1)给水加压泵房

各个地块(BLOCK)均独立设计给水加压泵房,采用水箱和变频给水泵组联合供水,给水泵房设于地下一层。考虑每个地块用水量都比较大而且用水比较集中,如几个地块合用泵房势必造成水泵流量大扬程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非常不节能,且各个地块分期安置、物业管理等因素,生活给水泵房可以独立分期建设分期投入使用。

3.5、消防系统

1)考虑室内外消防用水要求及居住区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要求,居住区人数2.5万至5万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2次。区内拟建2座室内消防泵房,分别建设在一期和二期内,三期消防由二期带。 2)该设计范围包括建筑红线内的室内、外消防系统设计。按一类一级建筑设计,主要设有下列消防系统:

1、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2、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3、自动喷水灭火给水系统;

4、灭火器配置。

3.6、中水系统

为实现污、废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本工程配套建设中水处理站,考虑小区废水量比较大,结合分期建设要求,区内拟建3座中水处理站,均设在地下一层,分期建设分期投入使用。

(四)排水系统

4.1、市政条件

市政道路下设雨水、污水分流的市政排水管线,除姚砦路为规划管线外,其余均为已有,红线内的污水和雨水可接入市政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

4.2、排水体制

雨水、污水、废水分流制

4.3、污水系统

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85%计,总变化系数取1.3,最高日污水总量约8049吨/日。

1)污水经室内管道收集后接入化粪池后排入室外污水管网,最终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考虑室外道路覆土深度及节约地下一层层高,尽量减少重力流管道之间的交叉等因素,污水管均地下一层顶板架空敷设,且每个地块成独立的排水系统,保证管道不大、长度比较适中。

3)化粪池设在地下一层内,检查井设于室外。

4)处理方式

污水收集主要分两部分,主楼部分(三层以上)污水和裙房部分的污水。主楼部分排水污水、废水分流排水,裙房部分排水污水、废水合流排水。这样可以减少部分管道的交叉。

主楼部分排水系统:靠近室外道路的地块污水通过立管收集后,在主楼与裙房之间的设备夹层汇集,坡向室外道路一侧,沿裙房外侧接入地下层化粪池后直接排入室外污水管。远离室外道路的地块污水通过立管收集后,在主楼与裙房之间的设备夹层汇集,坡向室外道路一侧,沿裙房外侧接入地下层化粪池后排入地下层集水池通过压力排水排入室外管网。

4.4、废水系统

废水收集主要主楼部分(三层以上)废水。主楼废水通过立管收集后,在主楼与裙房之间的设备夹层汇集,沿裙房外侧接入地下层集水池通过压力排水排入中水处理站。

4.5、雨水系统

1)雨水主要分两部分收集,屋面雨水,路面雨水。

屋面雨水经室内立管收集后,在主楼与裙房之间的设备夹层汇集,沿裙房外侧接排入室外雨水沟,接入市政雨水管。

室外路面雨水经排水沟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排水沟结合结构设计预留好。节约室外道路覆土深度。

雨水流量计算采用郑州市2002年修订的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q=2387(1+0.2571 lgp)/(t+10.605)0.792

雨水量:Q=ψ*qF;

设计重现期:P=1a;

设计降雨历时:t=10min

室外综合径流系数:ψ=0.65

(五)节水节能

5.1、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

卫生器具和给水配件均采用节水型,采用6L冲洗水箱、水龙头采用陶瓷阀芯。

5.2、给排水管材选用新型管材,采用塑料排水管取代铸铁排水管。

5.3、室内供水采用智能化泵站,其优点能充分利用余压,节约电能。

5.4、所有水泵等设备均采用隔振措施,管道与设备的连接采用柔性接头管道,固定采用弹性支吊架,解决固体传声。

十、暖通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规划总平面图

2、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河南省居住建筑设计规范》DBJ41/071-2006

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3年版)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8)、《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089-2005

10)、《郑州市金水区姚砦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规划》

(二)设计范围

1、高层住宅楼的采暖设计;

2、商业部分的集中空调设计;

3、通风及防排烟设计;

(三)设计参数

1、室外计算参数

1)、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夏季35O C;冬季-5.7 O C;

2)、夏季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湿球温度;27.5 O C;

3)、室外采暖计算温度:-3.8 O C;

4)、冬季大气压力:1015.5hpa;冬季平均风速:4.3M/s;

5)、夏季大气压力:989.1 hpa;夏季平均风速:2.6M/s;

2、室内计算参数

1)、住宅室内采暖计算温度:卧室、起居室和卫生间为18O C,厨房为15O C。

2)、商业建筑冬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18 O C;商业建筑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28O C。

(四)供热现状

本工程采用市政热网为热源,供热区域内所有热用户采用二级网间接供热方式。热源来自东区热电厂,一次网高温水水温130~65℃。

(五)热力入口及一次管网

由于本工程面积较大,分三期建设,考虑工程特点,近期远期工程统一规划,拟每期预留一个市政热力接口。此举可以避免因整个地块只开一个接口导致局部管道过大、系统过长的弊端,且分期预留可以灵活控制系统。

根据规范标准和实际情况确定采暖负荷指标:住宅35W/m2,配套设施65 W/m2。确定空调热负荷指标:商业80W/m2。

一期热负荷约37.8MW(住宅和一、二、三期商业负荷)接口管径DN350;二期热负荷约15MW接口管径DN250,三期热负荷约15MW接口管径DN250,商业热负荷16.8MW。

预计总热负荷指标约为68MW(热力入口及一次管线图附后)

(六)制冷、换热站

1.住宅供暖

为适应具体开发情况的多变性,根据供热范围、供热半径要求,本工程拟建设10个换热站,每个位置应靠近负荷中心,建于地下一层车库内(换热站位置图附后)。

2.商业空调

根据业主对噪声处理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空调冷热源采用区域冷热站一个(区域冷热站位置图附后);冷却塔集中放置于3#楼的5F裙房屋面。

(七)二次管网

1、采暖和空调二次管网为枝状形式。因整个地块均有地下室,因此采暖和空调二次管网均布置在地下室,架空敷设,以降低覆土层深度。

2、住宅多为30层左右不超过100米的高层住宅,因此各个采暖二次管网分为高区和低区两个系统。

3、为解决空调二次网过长,本工程采用加大二次网管径的办法,提高输送能效比。

(八)供热供冷调节

1、采暖二次网热水系统采用变流量集中调节方式。换热机组设置变频调节装置,住宅楼各个单元共用立管和各户回水总管上安装自动压差控制阀;户内采用下分双管式水平并联散热器系统,每组散热器设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2、空调水系统采用末端变流量系统,空调末端设电动两通阀,室内设温度控制装置。

(九)通风设计

地下室各功能分区的送排风竖井位置应与建筑专业协商确定,以不影响行人和绿化景观为宜。

(十)节能措施

1、住宅

1)、采用分户热计量。

2)、每个房间的散热器均设自动恒温阀。

3)、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保温材料。

4)、热交换机组设置气候补偿器和变频调节装置,采暖水系统采用变流量。

5)、所有水泵的输送能效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2、公建

1)、新风比例可调节,过度季节可最大限度利用新风。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热回收系统,利用排风废热降低新风负荷。

2)、采用性能较好的空调设备。

3)、采用保温性能较好的保温材料。

4)、空调水系统变流量运行。

5)、所有水泵的输送能效比均满足相应的节能规范要求。

6)、所有制冷机组的能效比均满足相应的节能规范要求。

十一、电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规划总平面图

2、国家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年版)

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年版)

5)、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7)、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8)、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11)、《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

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089-2005

13)、《郑州市金水区姚砦城中村改造项目控制性规划》

(二)设计范围

1、照明及动力配电系统

2、弱电系统;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三)设计内容

一、供配电系统

1 现状

区域现状供电来源依靠南部现有110KV省府变电站,安装容量为2×50mw,是规划区及其附近地区的主供电源。

规划区周围道路上均没有敷设电力管道。

2 负荷预测

结合规划区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因素,该区负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法进行。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相关指标,结合郑州市相关区域用地水平及居住、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中包含的建设用地小类类别、数量、负荷特征,确定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并进行分类计算。

按建筑面积约13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约98万平方米,商业等公建约19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预测规划区总用电负荷为4.92

万kW。

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

城市建筑用电

类别单位建筑用地负荷

指标(w/㎡)

城市建筑用

地用电类别

单位建筑用地负荷

指标(w/㎡)

居住建筑用地20—60w/㎡

1.4—4kw/户工业建筑

用电

20—80

公共建筑用地30——120

摘自《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负荷预测表

用电类别单位建筑用

电负荷指标

(w/㎡)同时系数建筑面积

(万m2)

负荷(万kw)

居住60 0.7 98 4.12

商业100 0.85 19 1.62

办公80 0.85 12 0.82

合计同时系数取0.75 4.92

3 中、低压电网规划

(1)规划目标

10kv主网架远期形成沿主干道布置的电缆格式网,近中期建设中压环网结构,并逐步过度到远期的目标网架。

10kv中压配电线路规划采用电缆地埋敷设,其供电半径不大于2.5公里。低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在负荷密集地区不超过150米,负荷中等密集地区不超过200米。

(2)10kv开闭所

依据负荷计算。区内规划6个10kv开闭所,每个开闭所供电量不超过1.5万kvA,内设置两段母线,20面高压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宜结合其他建筑物统一建设。在一些用地非常困难的地方或城市建设有特殊要球的地方采用箱式变电站,电缆分支箱或环网柜。开闭所位置设在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以外,10kv电缆通道沿主干道东(北)侧建筑物红线外1.5m外布置。

(3)住宅小区中压配电网要求全部入地

根据工程开发分阶段实施,在每一组团根据负荷分布分设居民生活配和用户专用配,每座楼下均设二级分配电室。居民生活配和用户专用配原则上每座配电房设单台容量不超过1250KVA变压器两台,变配电装置全部设于地下一层车库内,采用无油化设备,每座配电房建筑面积在200㎡左右。

二、通信工程

1 现状

规划区南部现状有郑交所电信分局一座,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约1.0万门;区内通信线路大部分为架空线路。常庄邮政支局位于规划区北部。

2 程控电话容量预测及邮政所设置

程控电话数量按单位建筑面积指标法进行预测。根据各类不同类型及通信需求,确定如下:

规划地块程控电话数量预测表

用电类型线密度(线/万㎡)建筑面积(万㎡)容量(线)

居住150 98 14700

商业250 19 4750

办公300 12 3600

合计2305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