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22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2018-2022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2018-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

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一、单选题

1.(2021·浙江·高考真题)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2.(2020·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3.(2020·江苏·高考真题)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4.(2020·浙江·高考真题)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5.(2020·浙江·高考真题)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20·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7.(2019·江苏·高考真题)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8.(2019·江苏·高考真题)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9.(2019·天津·高考真题)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10.(2019·浙江·高考真题)“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11.(2019·浙江·高考真题)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2018·浙江·高考真题)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A.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B.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C.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13.(2018·江苏·高考真题)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14.(2018·北京·高考真题)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

D.①③

15.(2018·浙江·高考真题)“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黄泛区示意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17.(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

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18.(2019·浙江·高考真题)【加试题】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材料二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

19.(2019·浙江·高考真题)【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20.(2018·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

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

2.B

【详解】从两幅图片及注释对比来看,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的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部分的分布相对分散,这说明的是当时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限制,B正确;材料未涉及经营种类的变化,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业监管相对放松,C 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4.B

【详解】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5.B

【详解】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④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

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 错误。

7.D

【详解】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9.B

【详解】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

10.C

【详解】草市是指农村集市,属于国内贸易,不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草市迎江货”说明一般集中于水运发达的地区,材料中说明草市在国内水运方面的作用明显,材料中草市上的征税说明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故A、B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11.D

【详解】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选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12.A

【详解】从材料中的“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中可以看出,电话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答案为A项。电话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3.D

【详解】《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14.B

【详解】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15.D

【详解】人们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D符合题意;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时代是在1949年开始的,故排除A;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B;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故排除C。

16.利:

(1)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2)从北宋都城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①从开封与洛阳长安的经济对比角度,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②从开封的交通及意义角度,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1)从北宋都城的气候条件及其影响角度:北宋时期气候寒冷,会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

(2)从北宋都城的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容易造成冗兵。(重点在地形平坦)

(3)从北宋都城的位置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详解】利:根据材料一中“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封的历史分析可知,历史上五代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根据“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开封的地理、经济、交通和政治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根据“居此(洛阳),(漕粮)将安取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弊:通过观察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西迁(长安)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从当时气候变冷和开封位于黄泛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北宋都城定于开封,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弊端可知,11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了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就容易造成冗兵,并且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17.(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解】(1)西周:根据“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

腊:根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3)根据“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结合所学可从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礼乐制度与文明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的长久稳定等方面概括。

18.(1)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

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选择阐述①演变: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

名称:市。

选择阐述②依据: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票号。

评价:造就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经济进步;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的保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发展”的信息可知是用科学的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以及环境污染等角度思考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平遥古城和晋商。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选择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长安城市的演变回答。古代商业区的名称依据所学可知是市。选择第二种观点的可以依据材料二“改良中国金融业资格者”的信息和所学从晋商创办金融业回答;评价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晋商造就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等角度回答。

【点睛】评价型试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依据材料中提取的观点以及所学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19.(1)地位: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

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结合所学,从汉、唐代加强对商业管理、对市的管理的角度回答汉、唐在抑制商业发展上的史实

即可。如汉代规定商不得“衣丝乘车”,入市籍不得为官等。观点:根据材料“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概括得出观点。

(2)根据材料可知,“胡焕庸线”主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条线的两侧,经济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论断下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再结合材料中的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论述,如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问题,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论述时,结合具体的史实,联系材料中的观点展开。

20.(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详解】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点睛: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

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8 选修内容(学生版)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 专题18 选修内容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2年】 1.(2022·浙江·高考真题)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重新分配政治权利。这项措施 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 2.(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3.(2022·湖南·高考真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这次改革因政变而中断。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政的深入,废除科举犹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挡。但废科举事关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科举制进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时务,“考官阅卷,合

2018-2022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2018-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 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 一、单选题 1.(2021·浙江·高考真题)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2.(2020·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3.(2020·江苏·高考真题)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4.(2020·浙江·高考真题)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5.(2020·浙江·高考真题)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20·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7.(2019·江苏·高考真题)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8.(2019·江苏·高考真题)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9.(2019·天津·高考真题)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学生版)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22年】 1.(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2.(2022·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4.(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五年(218-2022高考历史真题专项汇编卷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2·山东】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022·山东】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2022·广东】3.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2022·广东】4.“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2022·湖南】5.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湖南】6.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试卷)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检测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本题3分)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用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糜、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泄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上居、繁衍、仓丿柬、防卫的功能 2.(本题3分)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四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3.(本题3分)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第 一个烟筒的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至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经济结构变化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4.(本题3分)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帀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泄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 5.(本题3分)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苴中隐含

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章节综合

2023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西汉末年,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槐市”的设立() ①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①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①意味着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 ①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二、材料分析题 2.(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古代民居 材料一 相应的防御功能。据《四民月令》记载,东汉时北方豪族地主每年三月,“农事尚闲……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北魏时,范阳人卢度世,“父母亡,同居共财,自祖至孙,家内百口……亲从昆弟,常旦省谒诸父,出坐别室,至暮乃入。”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

(1)归纳材料一中《诗经》所反映的先秦民居的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魏晋时期坞堡兴建的背景及影响。 3.(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匠人营国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王城布局,该文献提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材料二周公是兴周灭商﹑辅佐成王和创立周代礼乐制度的元老重臣,其封国为鲁。根据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如下表。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献记载的王城布局与考古发现周代鲁城布局的差异,并结合所学推测原因。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周代鲁城考古发现的价值。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答案及解析)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2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A 【详解】 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 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A.司南 B.指南鱼 C.指南龟 D.支撑式指北罗盘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司南,古代用于辨别方向的一种仪器,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指南针的始祖,A项正确;指南鱼记载于《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在北宋初年发明的。它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器械,跟司南一样,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代,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以立轴式支撑法制造的罗盘成为主流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1浙江·高考真题)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类汇编 (5)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D 【详解】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 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②黄海海战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④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主要的抵抗行动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②③④D项正确;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在康熙时代,不是中国近代,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2·1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 【答案】D 【详解】 根据“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可知,材

2023届高考历史复习单元检测(29)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Word版含解析)

(29)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C.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 D.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 2.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3.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 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 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 4.康熙年间,江苏嘉定县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以上材料可以作为论据,说明清朝前期( ) A.地域性商帮的出现 B.专业性集镇的发展 C.自由雇佣制度流行 D.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5.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才成为商贸中心,流通的多为各地土特产品。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作物、手工业品成为商品主流。可见,明清这些市镇与传统城市的不同在于( ) A.对政治的依赖性减弱,以经济功能为主 B.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官营为主,民营为辅 C.先是工商业中心,后逐渐成为政治中心 D.开始打破了市场的界限,形成工商业区 6.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06古代中国经济结构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进展) 01.(2022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 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行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全部制的进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冲突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宁可少好,不行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 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全部制的进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冲突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名师点睛】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理解和生疏,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猎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以及通过现象生疏事物本质的力量。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学问,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平常复习时要留意。 02.(2022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进展.其共同的缘由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夫的乐观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考点定位】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生疏,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猎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力量。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分、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进展制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进展实力,重视进展经济(鼓舞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进展;海外贸易的进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富强。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等。经济重心南移是近几年全国卷和海南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备考是要关注。 03.(2022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力量 C.标志着浇灌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浇灌工具•翻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同学解读史料以及调动学问运用学问解题力量。古代农业进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复习时候要把握古代水利浇灌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消灭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浇灌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消灭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消灭风力水车等角度把握。 04.(2022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进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全国通用_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11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22年】 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此时俄布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革命形势尚未明晰,对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021年】 2.(2021·海南·高考真题)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 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 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D.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答案】D 【详解】 十月革命爆发后,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是美国想要拉拢苏俄向美国靠拢,这体现了美国外交秉承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A、C项;十月革命坚持的意识形态和美国不同,而且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美国社会群体对于十月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故选D项。 3.(2021·山东·高考真题)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古代中国经济史(含答案)

(2)古代中国经济史 1.(2023·全国·高考真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2.(2023·北京·高考真题)“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 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3·湖北·高考真题)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4.(2023·全国·高考真题)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5.(2023·北京·高考真题)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2023·全国·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7.(2023·全国·高考真题)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8.(2023·北京·高考真题)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9.(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

2018-2022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2018-2022全国高考真题历史汇编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2020·天津·高考真题)如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2.(2020·全国·高考真题)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3.(2020·全国·高考真题)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4.(2019·海南·高考真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5.(2019·海南·高考真题)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B.茶叶C.棉布D.白银6.(2019·全国·高考真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7.(2019·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8.(2018·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9.(2018·全国·高考真题)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二、材料分析题 10.(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3 唐宋元变革(解析版)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详解】 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3.(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新教材2020_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暑假训练1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210622459

1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 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 2.下表为1949年、1957年全国城市分布简表。由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 A.城市地域分布趋向合理 B.城乡差距在逐步拉大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D.城市化水平世界领先 1.下列选项与如图所示民居表述相符的是()

A.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B.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C.拱券和希腊柱式结构结合 D.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 2.下列关于集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贸易小镇出现②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③集镇的出现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④商人的出现与集镇的出现相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表所示。据此可以推断出() A.明清时上海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B.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C.清政府重视上海地区的商业发展 D.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4.中世纪,很多德意志、尼德兰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市镇发展成为自由城市。各个自由城市都有自己的政府、法律、法庭、货币以及自己的军队。中世纪的自由城市() A.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B.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C.是导致封建割据的根源 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5.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阙”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堂”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由此可知,它们都()A.是具有纯粹礼制功能的建筑 B.代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水平 C.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D.体现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2022高考真题汇编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答案】B 【详解】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 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 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 【点睛】 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解析参考:商周制造青铜器的原料是从哪来的?)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 4.(2022·6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详解】 “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6浙江·高考真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