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0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0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Word版含解析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江苏考试说明 主要经济政策:(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一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

(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1)积极⎩⎨⎧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

考向一“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

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1.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2.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3.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1)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2)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3)自然经济的影响;(4)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论归纳]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考法1 从对重农抑商政策理解角度命题。“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措施不同、程度不同。高考命题多运用原始史料,考查不同时期“抑商”政策的表现、特点。解答时应注意紧扣所给情境,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考法2 从农商关系及社会进步角度命题。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商商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农业的发展会促进商业的进步,因而并不能完全抑制商业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农商并重、工商皆本等进步思想。解题时往往从逆向思维角度,结合具体史料分析。

考法3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但在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抑制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2017·江苏如皋模拟)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载:“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 )

A .土地兼并

B .重农抑商

C .工商皆本

D .闭关锁国

解析 国家的重农政策导致“直以世服田亩”,抑商政策导致“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故B 项正确。

答案 B

2.(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

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B

考向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史料研读]

史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史料二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三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1.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投资方向。

2.史料二中“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说明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

税,其直接后果是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如“商贾断绝,城邑罢市”。3.史料三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

提示:(1)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③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④政府众设关卡,征收重税;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2)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2.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提示:(1)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2)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3)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史论归纳]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制约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命题分析]

考法1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仅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但是它代表了新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趋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解题时

往往从其积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考法2从中外对比角度命题。明清时期与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反映了西方文明进步及东方文明的逐渐落后的差异。高考会从中西方发展趋势及综合链接角度进行命题。解题时需结合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2013·浙江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所处的地位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

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考向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 D

考向二重农抑商

2.(2016·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统考)《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解析据材料“则边境安,主位尊”说明其目的是为了统治安定,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为了”,故B项错误;“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风气只是直接目的,不是“主

要为了”,故C项错误;“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是从便于统治的角度讲农民安土重迁的好处,不是“主要为了”,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江苏淮安质检)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这一措施()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B.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C.抑制地方经济独立D.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汉武帝在郡国设置均输盐铁官,表明对地方经济的管控,不是为了推行郡国并行制,更不是为了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故A、B项错误;材料表明皇帝在控制地方经济,防止地方经济强大,对中央集权不利,故C项正确;皇帝派官员管理地方经济,不是限制官营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7·江苏南京摸底)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解析材料“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受阻,社会转型的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

答案 C

考向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5.(2017·江苏徐州质检)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A.维护统一B.重农抑商

C.思想专制D.闭关锁国

答案 D

6.(2016·江苏百校大联考)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澳门的管理,故A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存在外交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江苏南通质检)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解析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 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矛盾,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明显理解错误,故D 项错误。

答案 B

8.(2017·江苏镇江模拟)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解析“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与材料“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不符,故B项错误;“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与“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不符,故C项错误;“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说明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江苏南京、盐城质检)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相互影响。

单元整合(六)

角度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耕经济的演变趋势

【精要点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题例证】(2016·江苏泰州一模)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

果()

A.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解析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西汉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 B

角度二古代重农抑商下的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演变

【精要点拨】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考题例证】(2017·江苏如皋模拟)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A.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

B.商业发展得益于经济政策的变化

C.繁荣的商业市镇开始形成

D.成为晋商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

解析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

骈肩辐辏……”体现了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

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

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

【考题例证】(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

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 B

1.西方史学家对宋朝“商业革命”的论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西方史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言之有据的。

(1)在费正清和赖肖尔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关于宋朝的标题(该书在第六章第四节)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

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2.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看法及争论

观点一王仲荦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已由家庭生产转为商品生产,由家庭的两性分工转为社会分工,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

观点二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观点三徐新吾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业并未存在手工工场,机户一般还只是属于个体经济的小业主。

单元提升练(六)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

给”可知,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江苏单科,4)《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水车”是灌溉工具。由材料中“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灌溉工具引水灌溉农田,这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水车自动灌溉,A项错误;利用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这种水车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工具,不可能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江苏苏锡常镇调研)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

解析材料“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表明农业注重农时,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0·江苏单科,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解析“水排”的发明者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的主要功能是铸造农具。东汉时,铁犁牛耕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所以此处的农具应为铁制农具,由此判断D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

答案 D

5.(2016·江苏泰兴调研)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做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这主要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解析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选C项。

答案 C

6.(2016·江苏南通一模)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解析材料“融青瑞色新”说明瓷器质地纯净,“先得贡吾君”说明瓷器被官府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融青”“盛绿”等信息与选项“晶莹如雪”不符,故B项错误;粉彩瓷器的出现是在清朝,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面向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调研)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

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擎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

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

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与材料中“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不符,故A 项错误;“官府直接监管”与材料中“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标识……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这表明商业活动不受坊市限制,故C项正确;“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与材料中“当时东京城内”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7·江苏徐州质检)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解析材料说明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民由种植粮食改为种植经济作物,体现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明朝的自然经济没有丧失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封建政府一直在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出手工业成为主流产业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9.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8 古代的经济政策(解析版)

考点28 古代的经济政策 【十年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表明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弱化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指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的内容是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 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 3.(2019·北京高考·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由材料“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知地方官员对自给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含答案)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1)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主干梳理 轻巧识记

1.“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战国时期: 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 ,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明朝的“海禁” 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易错提醒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 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由此可见,当时() 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 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 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9.古代鱼鳞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据此。鱼鳞图册是() A.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10.宋代租佃制盛行,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种状况表明( ) A.佃农对地主依附削弱B.土地兼并遭抑制 C.农民经济上负担减轻D.自耕农经济盛行 11.出现在宋代、盛行于明清的永佃权,是指土地关系中佃方享有长期耕种所租土地的权利制度。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可以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清朝法律规定“地虽易主,佃农依旧”“佃不辞东,东不得辞佃”,甚至出现小地主苦苦哀求佃户把田退回给自己耕种而未成功的现象。材料说明清代佃农()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0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Word版含解析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江苏考试说明 主要经济政策:(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一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 (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1)积极⎩⎨⎧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

考向一“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 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江西省会昌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解析:根据所学,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营业时间和区域,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本题中A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才较为普遍;C项“物流通畅的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D项清代时出现繁华的商业市镇,如汉口、佛山等。本题选B项,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答案:B 2.(吉林市2012届高三9月测试,3)《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3.(江苏省无锡市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14)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解析:“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草市十分繁荣,排除A。“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反映了夜市十分兴盛,这应该是出现在宋朝之后,排除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从宋朝就开始了,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易错提醒】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①传统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成为商业中心。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催生一批新兴城市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知识点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3)两宋?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萎缩。 2.特点 (1)以朝贡贸易为主。 (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图示记忆】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考法1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解析版)第18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历史总复习试题(解析版) 第18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解析“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宗法制的传统没有被颠覆,与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不符,故A 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 3.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均田制

C.三长制 D.方田均税法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兴起,鼓励小农经济抑制商业发展为出发点,与侧重为民制产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立足于抑制土地兼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与材料中“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相符,故B项正确;三长制是中国北魏中后期开始实行的一种基层政权组织制度,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首创于北宋,最早称“千步方田法”,在王安石变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判断,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5.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 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 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 解析材料信息“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可见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抑商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3含解析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田里不鬻(yù,卖)”说的是土地不能买卖,这应是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前的。而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正确的选项的时间应在春秋之前。所以选A项,BCD项时间不符合。 【答案】A 2.右侧漫画《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解析】材料中“围剿公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开始瓦解。由于铁犁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大量私有荒地被开垦,原来公田即井田出现荒芜现象。当时农民阶级没有出现,A不正确;井田制属于国家土地,不存在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故B不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井田制瓦解之后,故D不正确。 【答案】B 3.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 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自己的份地;而海瑞“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其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则反映了当时农民失地情况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

【三维设计】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第四课时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第四课时古代的经济政策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商业进展使人民居无定所,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提倡重农抑商。 2.出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缘由:清政府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生长,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 启示:“海禁”“闭关锁国”阻碍自身的进展,与世界隔绝;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追赶乃至引领世界潮流。 3.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当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用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靠处必需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贸易政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提示]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不利于我国民间进行资本积累。 4.怎样理解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又属于“落日的辉煌”? [提示]前夜:商品经济进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落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疼惜农业生产的进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乐观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进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确定的民族防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快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 探究点一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的因素……[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挟其重资,多 买田地”反映大量资本投向土 地,影响资本积累。 史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 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 史资料》第1辑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

课时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选考)“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 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 2.目的 (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提出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为古代历朝所奉行。 (2)《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了其安定人心的作用。 4.表现 (1)汉代⎩ ⎪⎨⎪⎧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继续执行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3)宋代: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 5.影响 (1)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要点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史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商

君书·外内》 史料二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朝实录》卷57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史料二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消极影响? 提示(1)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 1.(2015年1月浙江选考)中国历代王朝大都执行“重本弃末”、“强本弱末”的经济政策。这里的“末”是指( ) A.农业和手工业 B.商业和手工业 C.农业和商业 D.手工业和畜牧业 解析“末”是指商业和手工业。 答案 B 2.(2017年4月浙江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盐商家庭出现大量进士,反映了盐商希望自己的后代走上仕途,A项正确。 答案 A 考点二(选考)“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必修2_第4讲_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 夯实基础【P63】 一、土地制度 【基础梳理】 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的演变 (1)内容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土地上耕种。 (2)瓦解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战争频繁。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成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确立 时间:战国晚期。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各国的变法运动。 特点 (1)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 (3)农民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形式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影响 后果: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两极分化。 抑制兼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一条鞭法的实施和鱼鳞图册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在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3)战国时期,在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4)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奏效,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注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容易失去土地而租种地主的土地,使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 2.6.21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课时规范训练87

2-6-21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八市联考)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强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这种状况( ) 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解析】材料中因士绅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因而地方将大量土地隐占其名下,这暴露了土地核查与赋税制度的弊端,与选官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暴露了赋税制度中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的弊端,因而会导致朝廷调整赋税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提供了1567年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的土地隐占情况,但不能据此得出经济重心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地主将土地隐占在士绅之下,从而免缴赋税,会进一步刺激地主进行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 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2.(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但材料没有涉及,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

誓”并非指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解析:“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体现三国,故D项错误。 答案:B 4.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解析: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A项错误;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开始”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7·晋中质检)《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 (1)商周的井田制 ①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3)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周及之后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提出农本商末。 ②西汉:实行货币官铸、、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制度。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的发展。 【史论拓展】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海禁”与“闭关锁国” 政策原因表现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 担心流亡 海上的敌 对势力勾 结 , 危及统 治 人民不 得擅自出 海与外 国 ,对外 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 持下进 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的滋 长 清 代“闭关锁国” 对付东 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 厉 行 ,禁止官 民私自出 海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考点一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江苏专用最新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试卷新人教版必修2-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苏北四市一模)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酒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阐明当时( ) A.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构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消费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土地公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经过宗教典礼来强化王权,与材料的内容甲骨文中文字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酒等字”表明当时农业消费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2.(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检测)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阐明富足,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泰州姜堰区学业程度期末考试)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下的农业消费工具或技术出现工夫最晚的是( ) A.耧车 B.筒车 C.耦犁 D.翻车 答案B 解析耧车是汉朝出现,筒车是唐代出现,耦犁是汉朝出现,翻车是曹魏时出现,出现最晚的是筒车,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8·江苏常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 )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独一要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消费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进地域商帮出现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独一”说法,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是在南宋之际,故B项错误;材料中“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知东南对全国非常重要,故C项正确;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且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检测题)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和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豢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进步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六单元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考纲清单] (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汉代:出现二牛牵引的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2.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公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 (1)耕作技术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 ②播种工具:西汉耧车。 ③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2)水利工程与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土地所有制形式: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土地所有制变化、农业经营方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讲义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 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共四个考点。分析近五年考情可知,命题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方面,手工业和经济政策间或考查。农业方面主要考查灌溉工具、铁制农具的演变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及影响因素;手工业方面主要考查丝织、冶铁和制瓷业的发展;商业方面重点考查不同时期的商业政策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命题视角主要是认识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特点,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商业政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的变化;经济政策方面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专题在高考考查中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备考时建议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和小农经济的特征;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及影响;等。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集训】 考点一农业 1.(2019届江苏如东高三一检,1)《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 A.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答案 C 2.(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3.(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