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2.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山东烟台

引言

语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注重词、句、语法点的方式而提出的,它倡导把教学

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学语言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研究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与之相应的语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以“discourse”加“second languages”为关键词,选取了2011—2021十年间共34篇文献,总

结了国外关于二语语篇教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方

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结合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二语语篇教学研究概况

1.研究时间分析

本研究以“discourse”和“second langues”为关键词检索了 2011—2021 年国外发表的全部文章。检索出相关论文106篇,经过归纳整理,从中选出34

篇(其中33篇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语篇教学领域的论文作为本次研究基础

数据。

2011-2021十年间,论文分布较为均匀,在2016和2017年出现了小高峰,

分别发表了6篇文章,但是在2018年之后的论文数量不多。

1.研究对象分析

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语言形式以英语为主,包含25篇;无明确语言指

向的文章有6篇,研究汉语的文章有1篇,其他语种研究的有2篇。虽然英语研

究为主要部分,但是也有其他语种二语习得研究的趋势。

1.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化,其中实证研究法使用的频率最高,对我们的研究具有

借鉴意义,但是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研究。

二、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一)从研究内容看语篇教学

1.理论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篇二语教学的理论与内容,占研究总数的41%。

Bel Abbes Neddar(2012)阐明了语篇、语用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语言课堂中整合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可能性。NIVJA H. DE JONG(2013)从

同一组土耳其语和英语为母语的人(N=51)中获得了第二语言(荷兰语)熟练程

度(词汇知识)、第二语言流利程度和第一语言行为的流利程度测量值。Craig Lambert等(2018)比较了不同英语水平的日本英语学习者在完成六项交际任务

时与其母语为英语的同龄人的语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句法复杂性的出现与第二语

言(L2)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策略研究

学者们开始将语篇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并对语篇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实验

与分析,占研究总数的47%。

NIVJA H. DE JONG(2012)的研究表明,语言技能与平均音节时长的关系最

为密切,其中50%的个体差异得到了解释;相比之下,平均停顿时间与语言知识

和加工技能的相关性较弱。SURESH CANAGARAJAH(2014)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培

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修辞敏感性和谈判策略来培养程序性知识。Ali Alsaawi (2016)研究发现,通过使用问题解决模式(SPRE)在书面语篇教学中应用书面

语篇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文本的预期效果和连贯写作的能力。

1.其他研究

学者们还对语篇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语篇的偏误分析较为突出,占研究总数的12%。

Chittima Kaweera(2013)回顾了母语、泰语对目的语、英语和语内干扰的理论概念,并试图根据偏误的来源来确定偏误的存在。Doaa Faris Al-shammery (2020)探讨了伊拉克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常见的跨性别语法偏误。

(二)从课型看语篇教学

1.口语课

在口语课程中,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口语的流利性方面,其主要测量方式为访谈、对话、演讲等。

Anne-Marie Barraja-Rohan(2011)重点介绍了会话分析(CA)在帮助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从低级到中级英语互动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Nivja H. De Jong (2018)探讨了第二语言流利性评估的结构,以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对其的影响。Hery Yufrizal(2020)试图调查学生如何学习语篇分析,以及在该机构通过基于挑战的学习对语篇分析科目的掌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1.写作课

在写作课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学生的偏误出发,探究学生写作的连贯性。

Chittima Kaweera(2013)举例说明了泰国学生写作中常见的偏误,这些偏误基于三个方面:语际干扰;词汇、句法和语篇干扰以及语内干扰的七个方面。Yang Weiwei等(2015)考察了ESL写作的句法复杂性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主题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1.其他

其他课型的研究不多,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听力课和阅读课,除此之外,有些学者在研究时并未表明课程类型。

Deng Yun(2017)通过两个精心设计的任务,告诉我们的学生如何从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中受益。基于语篇教学法的两种听力和写作活动将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Ferril Irham Muzaki(2017)讨论了印度尼西

亚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听力课程中语篇分析教学的概念回顾,旨在为教师在听力

课堂上进行语篇分析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三、思考与展望

1.教学对象不明晰。根据34篇文献来看,仅有5篇表明教学对象为成年人,

无一篇儿童二语习得研究,文章教学对象的级别划分不够明确。事实上,

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测试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教学研究也应该更加有针对性。

2.分级教学不够明确。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并未表明学生的外语水平,能够

体现出分初、中、高三种水平的文章较少,初级和高级语篇教学的侧重点

不同,不能将研究的结论全部套用在不同水平的学生身上。

3.研究方法不成体系。在研究中大多使用单一的训练方式,而不能进行贯穿

整个课堂的系统性教学法。完善的语篇教学不仅要在某一方面将内容教授

给学生,而是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树立语篇的意识,以系统的眼光

对待语言教学。

结语

通过梳理国外近十年语篇二语教学的相关文献,作者发现对该领域研究范围

越来越细化,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

在2011年到2021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断突破原来的研究范围,拓宽研究

视角,在语篇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偏误分析等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研

究成果,给二语教师的教学带来启发。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充分吸取前人的

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深入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的研究,以期促进语篇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帮助学习者更加科学高效地习得第二语言,为二语教学

的发展增砖添瓦。

在国际中文教育语篇教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借鉴英语语篇教学的研究成果,

根据实际情况学习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以期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语篇教学的进一

步发展。

参考文献

[1]DE JONG, N.H., et al., Linguistic skills and speaking flu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13.

[2]Canagarajah, S., In Search of a New Paradigm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ESOL journal, 2014..

[3]Foster, P. and G. Wigglesworth, Capturing Accuracy in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Case for a Weighted Clause Ratio.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6.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近十年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2.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山东烟台 引言 语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注重词、句、语法点的方式而提出的,它倡导把教学 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所学语言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研究受到越来 越多的关注,与之相应的语篇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以“discourse”加“second languages”为关键词,选取了2011—2021十年间共34篇文献,总 结了国外关于二语语篇教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方 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结合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二语语篇教学研究概况 1.研究时间分析 本研究以“discourse”和“second langues”为关键词检索了 2011—2021 年国外发表的全部文章。检索出相关论文106篇,经过归纳整理,从中选出34 篇(其中33篇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语篇教学领域的论文作为本次研究基础 数据。 2011-2021十年间,论文分布较为均匀,在2016和2017年出现了小高峰, 分别发表了6篇文章,但是在2018年之后的论文数量不多。 1.研究对象分析 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的语言形式以英语为主,包含25篇;无明确语言指 向的文章有6篇,研究汉语的文章有1篇,其他语种研究的有2篇。虽然英语研 究为主要部分,但是也有其他语种二语习得研究的趋势。 1.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化,其中实证研究法使用的频率最高,对我们的研究具有 借鉴意义,但是研究方法缺乏针对性,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多种研究。 二、二语语篇教学研究综述 (一)从研究内容看语篇教学 1.理论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篇二语教学的理论与内容,占研究总数的41%。 Bel Abbes Neddar(2012)阐明了语篇、语用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语言课堂中整合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可能性。NIVJA H. DE JONG(2013)从 同一组土耳其语和英语为母语的人(N=51)中获得了第二语言(荷兰语)熟练程 度(词汇知识)、第二语言流利程度和第一语言行为的流利程度测量值。Craig Lambert等(2018)比较了不同英语水平的日本英语学习者在完成六项交际任务 时与其母语为英语的同龄人的语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句法复杂性的出现与第二语 言(L2)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策略研究 学者们开始将语篇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并对语篇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实验 与分析,占研究总数的47%。 NIVJA H. DE JONG(2012)的研究表明,语言技能与平均音节时长的关系最 为密切,其中50%的个体差异得到了解释;相比之下,平均停顿时间与语言知识 和加工技能的相关性较弱。SURESH CANAGARAJAH(2014)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培 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修辞敏感性和谈判策略来培养程序性知识。Ali Alsaawi (2016)研究发现,通过使用问题解决模式(SPRE)在书面语篇教学中应用书面 语篇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文本的预期效果和连贯写作的能力。 1.其他研究 学者们还对语篇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语篇的偏误分析较为突出,占研究总数的12%。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 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 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1.2监察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监察模式”的基本意思是,言语由“习得系统”产 生。“学习”只有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 它 只用于纠正言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Krashen 1982,15)。克拉申认为,“学习”与“习得”在第二语 言运用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及流 利程度由“习得”决定。“监察”被用来改变说出或 写出的话语中的形式错误。监察假设对第二语言教学 很有启发意义。克拉申认为“监察模式”的发展依赖 于课堂上正式语法规则的传授训练。话语的习得则通 过“交际”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对语法规则有意识的 感知对“习得”并无帮助,但能“打磨”学习者通过 “交际”产生的习得内容,使其更加准确。因此外语 学习的重心不应该是学习语法规则,而应当重在交际 活动。 1.3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此假设认为:人们以一种可以预见的顺序习得语言规 则。学习者对一些规则掌握快,对另一些规则掌握慢。 这种快慢顺序并不仅仅由规则的简单或复杂程度决 定。即使是在语法规则由教师讲解的课堂上,这种自 然顺序同样存在(Krashen1985,1)。他进一步说明没有 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显示出的自然顺序, 与接受正规课堂教学的外语学习者显示出的自然顺 序并无差别。 1.4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强调:“人类只有通过理解信息或者叫接受‘可 以理解的输入’的方式习得语言……我们从i开始(i 代表我们现有的语言水平),向i+1移动。“1”代表新 输入的内容。通过理解i+1输入内容,我们的习得可达 到更高一级水平(Krashen1985,2).这就是克拉申的“输 入假设”。他认为该假设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中最 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回答了我们怎样习得语言的关 键性问题”(Krashen 1980,168)。“输入假设”对外语 教学也有一定启发意义。它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时时注意学生们的现有语言水平。在输入难度上,要 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如果教师的输入难度是i+1 阶段,学生就容易接受。若输入难度总是i阶段,或i+5, i+6阶段,学生的习得水平就难以提高。 1.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要使外语习得成功,不但需要考虑上述四 种假设,情感因素也非常重要。情感过滤假设的内容 为:如果习得存在“情感障碍”,给他输入再合适的信 息也没用。情感过滤在习得中扮演的是“阻碍者”的 角色。如果情感过滤值“低”,输入便会被送达到 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ivice语言习得机制),使 习得者增加语言能力。如果情感过滤值“高”;输入 便达到不了LAD,从而使习得中断(Krashen1985)。克 拉申的情感过滤值高,指的是习得者的学习动力不强, 信心不足,总认为学不好。情感过滤值低,指的是习得 者专心致志地学习目的语,无心理负担,不焦虑。克拉 申认为情感过滤是第二语言习得 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中介语理论(lnterlanguage Theory) “中介语”一词最初由Selinker(1969,1972)发明。它 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的过渡语法 (interim grammar)。中介语一词与Nemser(Nemser 1971)的近似系统(approximarive system)和Corder的 “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Corder 1976) 意义相近。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已成为第 二语言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

学科教育论文 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法研究现状述评

学科教育论文 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法研究现状述评 引言 从写作课堂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写作是英语学习中薄弱的环节。写作通常只当作是一种练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方面,教师认为写作难教,课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而教学效果却不如意;另一方面,学生反映写作难写,虽不断练习,写作能力仍进步不明显。尽管写作已经不是中国英语教学的重心,但是,写作对于中国人学英语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写作进行过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国外二语写作研究 (一)写作研究概况 国外的写作源自于修辞学,关注所谓的“写作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写作目的)是国外写作教学的传统。笔者认为写作应当源自于人类交际的实际需要。二语写作过程、写作结果、写作环境和写作教学等四个领域是当前

国际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有学者指出,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存在“失衡”现象,二语写作在外语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且在以英语国家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上较为集中。二语写作师资培训,母语写作能力迁移和写作语料研究等将是未来写作研究的主要趋势。对于二语写作在21世纪初的发展情况,Tony SILVA认为,提供多语研究成果支持是主要的研究任务。但是其对二语写作教学研究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并没有提及。由此可知,有关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非英语国家的教师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写作理论和实践研究 William H. Roberts认为,教师在写作中应注意语言的存在,将修辞方式转变成写作手段,认为关注语言问题能促进学生学习写作。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体裁教学法,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难以掌握所有体裁的种类等不足。2000年的过程体裁教学法,所要求的特定的体裁,特定的语篇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ichael H. Long指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脑子里的模糊概念。我国的EFL写作评估能从“教师反思-启发性-转化-对话”的反馈模式中得启示。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地位日益突出,英语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英语教育研究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重要部分。教师话语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和调节着教学氛围、授课过程和学生学习表现。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综述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对研究未来的建议。 一、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历史脉络 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经典主题。早在1950年,英国学者C. Reynolds在他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重要性。自此以后,许多著名学者也曾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作为研究的重点,如G. Cook在他的《英语教学:一个指导性的框架》中,曾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另外,T.P.Flowerdew人更是针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了多个专题研究,比如教师话语的功能、形式和类型。 二、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理论依据 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理论和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去探索、分析和剖析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如话语功能理论(Discourse Function Theory)、话语建构理论(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eory)、社会话语理论(Social Discourse Theory)等,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分析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角色与功能。这些理论以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系统分析,为英语课

堂教师话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更进一步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实践落地 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也有许多实践落地,如香港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开展了多年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旨在探索教师话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者L. White等人也曾给学生开 设了一门“英语教师话语”课程,教授如何构建教师话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许多研究团队也研究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认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可能带来的歧视等问题。 四、结与展望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自近几十年以来一直有着持续升温 的趋势,学者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个实践落地研究。然而,夸张的言论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实践影响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同时也仍存在许多其他待深入研究的空间。未来,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将朝着更多实践应用方向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等新技术的融合,实现语言教学的精准化, 为更强的英语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 一、本文概述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过去二十年间对外汉语偏误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偏误分析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首先概述偏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回顾二十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解释偏误分析的定义和目的,即通过对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接着,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帮助学习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回顾二十年来的研究历程,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偏误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这包括对偏误类型的分类、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偏误的识别和纠正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

创新和发展,如语料库的建设和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等。在总结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部分,本文将评价过去二十年偏误分析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贡献,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对于某些偏误类型的深入研究不够充分,对于偏误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案的探索还不够全面等。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部分,本文将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偏误分析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例如,加强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如儿童、成人、母语为不同语言的学习者等)的偏误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偏误识别和纠正方法,以及推动偏误分析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偏误分析理论框架的发展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偏误分析理论框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这一理论框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偏误认识的深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理论应用的实践化三个方面。 对偏误的认识从简单的错误分类逐渐深化为对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 的理解。学者们开始关注偏误产生的认知机制、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环

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

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 随着大数据和的发展,国外学术语篇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本文将探讨这些新趋势,以及它们如何促进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进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术语篇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随着大数据和的兴起,这个领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场变革中,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正在涌现,从而为学术语篇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大数据时代,学者们可以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深入挖掘大规模的语料库。例如,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化 地分析文本内容,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来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知识交流。大数据还可以为学术语篇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实证分析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普适性。 人工智能的崛起也为学术语篇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来自动分类和标注语篇,从而大大提高研究效率。深度学习技术也可以用来识别和理解复杂句子结构,进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使用规律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在面对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国外学术语篇研究也需要保持其传统

的优秀方面。例如,对于语篇的理解和分析仍然需要依靠学者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学术语篇研究也需要继续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数据和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面貌。这些新趋势不仅为学术语篇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些新趋势,以及它们如何促进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进步。我们也需要这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隐私、伦理问题和计算资源的需求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国外学术语篇研究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元话语名词学术语篇中人际互动研究的新视角。我们将简要介绍元话语和名词学术语篇的相关背景,然后从人际互动研究的切入点展开,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接着,我们将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和辨析本文涉及的名词,并通过实证分析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强调本文的贡献和意义。 元话语是指交际活动中使用的描述性语言,它有助于建立、维持和改变人际关系。名词学术语篇则是学术领域中的专业语言,通常用来描述和解释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概念、理论或方法。在元话语名词学术

国外二语课堂反馈研究回溯

国外二语课堂反馈研究回溯 Introduction Language learning is becoming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growing demand for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s is due to globalization, migr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raditional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ories supported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as knowledgeable facilitators and students as passive learners. Later research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feedback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feedback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and its impact on learning outcomes. Historical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feedback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dates back to the 1960s. During this period, feedback was mainly considered as error correction. The teacher would correct students’ mistake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main goal was to help students avoid making the same mistakes in the future. This approach to feedback was criticized for being insufficient and no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enough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behind their errors. In the 1970s, researchers began to focus on feedback that was more informative and interactive. The emphasis was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认知过程,神经科学基础,教育和测试方法,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未来研究方向 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和梳理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研究方法的优劣和发展趋势。本文将依次探讨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和机制、神经科学基础、教育和测试方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主体部分 1、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包括语言输入、语言处理和语言输出三个阶段。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和机制,如语言测试、口语报告和眼动追踪等。然而,由于二语习得过程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仍需进一步探讨更具敏感性和可靠性的研究方法。 2、二语习得的神经科学基础 近年来,神经科学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如功能性

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 帮助研究者从神经机制层面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二语习得的理解。然而,此类方法存在成本高、实验环境要求严格等问题,对研究者的技能和设备要求较高。 3、二语习得的教育和测试方法 二语习得的教育和测试方法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沉浸式语言学习、语言能力测试等。这些方法在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率和检测其语言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针对性、忽视学习者情感因素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高效和实用的教育和测试方法。 4、二语习得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 二语习得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 和交流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们从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等角度探讨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问题。然而,如何培养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5、二语习得的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二语习得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完善理论

国内外双语教学现状

国内外双语教学现状 摘要: 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师资队伍的现状、双语教材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中小学双语教学现状,从而得出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现状。 关键字: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双语教学研究简况: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了首次双语教学会议,还专门设立了世界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并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双语教学评论》。 由于双语教学在西方国家兴起较早,各国教育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科林贝壳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贝壳、琼斯合编的《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麦凯、西格恩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哈桑洛芙的《双语学》;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和二语学习》 ;卡明斯的《双语现象与特殊教育》;兰伯特的《加拿大双语能力发展实验》;弗雷德吉尼希的《通过两种语言学习:沉浸式和双语教育之研究》等 参考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内双语教学研究概述: 1.出现了一批专家学者: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双语教学问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机构与组织数量有限。双语教学研究的学者主要分为三类:研究教育学的、研究外语专业的、研究其他学科的。代表性人物有王斌华、王莉颖、江宏德、赵慧、宦金茹、钟启泉、俞理明、燕国才、钱源伟等等。 2: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他们是王斌华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本土实验》;王莉颖的《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等等 3: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笔者登陆中国学术网,以“双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学术论文和文章10727篇,有些学术论文对双语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增加了其知识存量。 4成立了双语教学研究机构并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 ---- 参见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国外对第二语言(英语)阅读研究的当代发展

国外第二语言(英语)阅读研究的当代发展 汕头大学基础部外语室苏宁 近年来,欧美对语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在许多方面又促进了英语教学的研究。随着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话语语言学的研究发展,人们对阅读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英语阅读教学已不再停留在辨认词义、分析语法结构和意释难句的阶段,正走向语法词汇、语言技能和背景知识相结合的道路。本文以“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Grabe,1991)为蓝本,综合译述当代国外L2英语阅读的研究,旨在为阅读教材的编写和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佐证。 1. 主要阅读理论及观点 1.1 Goodman(1967)提出了“心理语言阅读模式”(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reading),称为“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该模式以概念理论为基础,提出在阅读时,读者无须精确地辨认和理解文中每个词或每个词序,而是利用语言中的冗余现象有选择地捕捉最重要的语言线索。他把阅读过程描述为识别、启动、证实、修正和终结五个步骤。Coady(1979)更具体地解释了“心理语言阅读模式”对L2学生的适应性,认为阅读过程形成的概念需要三个成分:过程策略、背景知识和概念能力。 1.2 Rumelhart(1977)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interactive reading approaches)。他认为文字意义与语境并非是被动的符号在文章中等待解码,而是通过读者与文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或再创造出来的。Barnett(1989)进一步认为相互作用阅读理论具有两种概念:1)指读者和文章之间所发生的总体相互关系,即读者根据一部分文中的知识和一部分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文章的信息。2)指潜在的、同步运作在多种组成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辨认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导致流利的阅读理解。 1.3 Stanovich(1980)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互补模式”(an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他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阅读时,可以运用高层次(higher-level)的语义、语境或低层次(lower-level)的词汇、句法知识进行相互补偿。任何单一的语言知识都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 1.4 Carrell & Eisterhold(1983)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认为熟练的读者往往运用图式双重结构进行双重解码,即“自下而上”(bottom-up)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前者强调对文章进行文字解码;后者强调运用判读和前知识进行解码。在阅读过程中,图式又被分为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前者指读者对语篇结构形成的知识框架;后者指对题材范围所具有的背景知识结构。 1.5 Flood & Lapp(1987)得出了读-写关系(reading and writing relationships)构成重要的相互联系的结论:如技能,认知过程和学习方法等。L1研究者曾经强调好作者和好读者之间的密切相互关系,并且把读-写看成是互相加强的互联系过程。Stotsky(1983)也强调了好作者是好读者,好作者读得多,而好读者所写的文章在句法上也比较成熟,是阅读经历而不是语法教学或更多的写作练习改善了写作。 2. 阅读中的各种组成技能 由于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者们都试图将这一过程分析成若干组成技能,以便了解和说明流利的阅读过程。在这一方面,他们大致归纳了六种技能。 2.1 自动识别技能,亦称自动性(automaticity),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自动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阅读行为,而不是过多地使用过程能力或有意识地控制阅读过程。自动性研究的主要焦点是词形、字母、词汇等级,以及对流利读者起重要作用的词汇识别的描述。研究者们认

二语习得研究与课堂教学——rod ellis访谈录

二语习得研究与课堂教学——rod ellis访谈录 Rod Ellis是语言学家和语言学教育家,2016年他先生应邀来到中国 上海参加“第五届全球华人母语教育大会”,并进行了一场访谈,有好 几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参加。他在访谈中通过讨论二语习得研究和 课堂教学,分享了他的经验和见解。 1. Rod Ellis对二语习得的研究 Rod Ellis指出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影响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是 环境,也就是说,语言环境决定了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能力。他还强调,习得的过程是演变的,学习者通过不断练习,语言知识越来越深入, 习得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2. Rod Ellis对习得中文的历程 Rod Ellis对习得中文的历程比较简单却又深刻,他表示,关于习得汉语,相比英语、日语等欧洲语言,汉语意义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他表示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让汉语的 学习成为习得母语的过程。 3. Rod Ellis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在对课堂教学的讨论中,Rod Ellis指出,语言教学者应该将语言任务 和活动设计得有趣、多样,学生在受到启发和激励的同时,还能学习 到新的语言知识。此外,他还建议让学生用英语讨论,并经常给学生 进行反馈,以了解学生在习得母语过程中哪些地方有问题。

4. Rod Ellis对亚洲学生习得语言的建议 最后,Rod Ellis还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提出了中国及其他亚洲学生习 得母语的建议。他建议,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把英语作为一门习得语言,比如多读英语小说,观看英语电影,以及定期参加英语会议。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有用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母语习得任务。 最后希望参与访谈的学者和语言爱好者们与Rod Ellis同行,从中学习 更多关于二语习得研究和课堂教学的经验和知识,洞察学习母语语言 的奥秘,进而更好地提高母语语言习得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 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 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理论的提

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同时,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将普遍语法作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形成一种发展趋势。Chamsky 提出了原则和参数理论(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到了九十年代,他又提出了“最简方案”。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语言输入对习得者的影响。 1994年,ellis 在回顾和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个人差异研究的框架,该框架由三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变量构成。第一组变量由个人差异构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等。第二组变量包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的各种策略。第三组变量是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成果。 关联理论为研究二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Sperber和

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

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 关系从句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因其独特的句法结构以及在语法理论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的研究关系从句习得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评论了已有研究并指出其中不足,以期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关系从句习得问题。 标签:关系从句二语习得语序研究 语言学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描述大脑中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并试图对这些规律作出普遍性的总结和解释,让我们了解人类语言的共性和类型差别。许多语言类型学家认为,跨语言的类型学共性可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omrie (1981)曾建议,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以探究二语习得过程能否印证这些共性。Hawkins(1987)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Greenberg(1991:37)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假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研究二语习得不仅可以找出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共同点,还可以发掘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并探究其根本原因,当然,二语习得研究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学习者二语的发展情况以及一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 最近30年来,关系从句习得的课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研究大部分将焦点集中在对母语是英语的儿童如何理解英语关系从句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假设。但有关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却相当薄弱。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对于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关系从句定义 角度不同,语言学家对于关系从句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Hartman & Stork (1972)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关系从句是由一个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属分句”。显然,这一概念是针对英语关系从句来说的。Andrews (1985)将关系从句定义为一个修饰其以外所有句子成分的从属分句,该从属分句与被修饰成分在语义上保持一致。被修饰成分即为中心词,语义等同的从属分句就是关系从句。该定义相对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英语,对于其他语言同样适用。 不同语言的关系从句特点不一,Comrie(1981)认为,欧洲语言的关系从句涉及缺位,而许多亚洲语言的关系从句应视为定语从句,因其不涉及论元提取,不存在填项—缺位(filler-gap)的依存关系。由于本文讨论的是英语,所以本文称之为关系从句。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 1.摘录精彩的语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出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 2.知识要点;能力水平 3.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的发展 4. 课程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 5. 形象;语言;编儿童故事;游戏; 6.形象;意蕴;情味;节奏 7.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挑战性任务 8.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夫之 二.名词解释 9.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10.语文课程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三.简答题 11.在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的依据是什么?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既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 首先,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的”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现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的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的表达出来。 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作观察作文能力比较顺利的掌握“构段”的基本功能。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2.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和辅线。 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表明,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得体的完成各类言语功能,而完成各类言语功能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密切不可分的。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1.词汇研究的重要性 早期的词汇习得研究综述(Gass,1988指出词汇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被冷落,但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变(Coady&Huckin,1997。我们以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期刊为例简单回顾一下过去的三十年中有关词汇研究的文章发表情况(见表1。 表1.词汇研究的文章发表情况汇总 (引自Li(2003,这里稍做改动 如表1所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词汇习得研究。值得一提的是,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分别于1987年和1999年发行了关于词汇研究的两期专刊,结束了词汇研究被冷落的局面。1987年收集的文章针对语言学界专注句法研究的事实提醒人们意识到词汇研究的重要性,而1999年的研究则更为深入地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 词汇习得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各大学派都逐渐将词汇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比如,在Chomsky最初的理论框架中,句法起初是绝对的研究重心,而发展到今天的最简方案,参数已成为词库的一部分,语言的习得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词汇的习得(Gass&Selinker,2001:188。Cook& Newson(1996:19也指出了Chomsky理论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前的Chomsky理论框架认为是句法层面的许多语言侧面如今都被处理为词汇层面。随着许多规则的删减,句法本身被简化了,而这是以增加词库信息为代价的”。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从一开始就反对将词汇和句法完全割裂开来,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词汇,形态学和句法形成一个连续体,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从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词汇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过少的词汇量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并且,学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骆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