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情资料

湖北省情资料

湖北省情

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06-08-11 14:24:12 字体显示:大中小

行政区划

湖北省现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单位辖区县市名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

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资源

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

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湖北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水青树、银杏、铁坚杉、马溜光、野生腊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相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9种,新发现矿种2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156种的50.64%。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地有1361处,其中固体矿产中已划分规模大小的矿产地有1225处,特大型矿产地3处,大型矿产地85处、中型矿产地250处、小型矿产地887处。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及共、伴生矿产较多,矿床具一定规模,其中化学、冶金和建材工业所需的主导矿产和配套辅助矿产种类齐全,总量较为充足。铁、铜、磷、石膏、石灰石、岩盐等40多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占其总储量的80%以上。二是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区特色十分明显。鄂东南地区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铁、铜、金、银、钨、钼等金属矿产以及煤、膨润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矿种多,配

套齐全。而油气、矿盐、芒硝、石膏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中(江汉平原)及鄂中南地区,磷矿主要集中在鄂西、鄂东北及荆州、襄樊地区,铌、钽、稀土等矿产主要分布在鄂南及鄂西北地区。三是国民经济所需的部分大宗矿产十分短缺。磷矿、盐矿、石膏、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矿产是优势矿产,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列于全国的前列。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1234.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7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634立方米。总供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36.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9亿立方米。总用水量245.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57%,工业用水占31.5%,生活用水占11.5%。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4.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增加411立方米。全省有大型水库58座,总库容437.51亿立方米。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和科普活动,重点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全面调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情况,规范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执法和管理程序;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管理,共审核上报野生动植物及产品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40余份,办理非《进出口野生动植物商品名录》物种证明100余份;组建宜昌野生动物园,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全年收容救护野生动物23种62头(只);组织野生动物产业化开发建设,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建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和中心,全省共有养殖户404家,驯养繁殖品种99

个、189万余头(只)。九宫山、洪湖、星斗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国家林业局两次初审;新建了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6处保护小区和5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后河一期工程、后河GEF项目、洪湖湿地示范工程、武汉市野生动物市场等4个项目开始启动。

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总站组织的综合科学考察组对竹溪县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大面积红豆杉林,总面积达到27 3.6公顷,总株数为49.5万株,蓄积量约为2892立方米。这一发现使我省红豆杉树数量超过100 万株,成为全国红豆杉资源大省之一。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保护性监测,并尽快建立省级或国家级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

针对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后,库区水位不断升高的情况,湖北省宜昌市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联合建立“三峡植物园”,成功引种栽培巴东木莲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47种、乡土植物1200种。同时,在三峡植物园建成了三峡地区最大的优良林木无性系快繁基地;与港商合资兴建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的珍稀野生动物驯养、繁育、研究和保护中——“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搜集保护三峡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120多种;与三峡开发总公司联合建立大老岭、龙门河两个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建成以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21个,使全市保护区总面积达到7万公顷。

历史

湖北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以前,南方民族长期在这里劳动和生活。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国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在南方诸国中最为强盛。战国时(前475-前221年),南方诸国统一于楚。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分天下为四十郡,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和黔中等郡。西汉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三国时,吴魏分治湖北,都称荆州。经两晋至南北朝,刘宋置荆州、郢州,又侨置雍州,萧齐继承了刘宋建制。梁以后建制紊乱,至隋统一,仍称荆州,一度称鄂州,故湖北简称鄂。

唐分全国为十二道,湖北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隶属淮南道、黔中道。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十九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元朝除中央称中书省外,分全国为十一个中书省,简称行省。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以南属湖广行省。明朝改制,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省下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等四道,共辖69县。后废道存县。此后除少数县间有拆、并外,一般无变动。1932年、1936年,又先后将69县分属11个、8个行政督

察区。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1949年5月20日在孝感花园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1949年后,省内政区迭有变更。2002年,湖北省辖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十堰、黄冈、孝感、荆门、鄂州、咸宁、随州;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直管市:天门、仙桃、潜江;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市、州共辖60个县(市)、38个区。省人民政府驻武汉。

文化

文物: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誉。

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省政府还

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武汉、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舰于1997年元月整体打捞成功,目前已完成维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丰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荆州古城墙、钟祥明显陵三处为龙头;以鄂州吴王城、赤壁古战场、荆州三国遗址、当阳关帝陵、襄樊城墙及古隆中等三国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鱼木寨、咸丰土司王城、来凤仙佛寺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两条线;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当阳玉泉寺、襄樊广德寺、武汉宝通寺、归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当山、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为一个重点,并辅以秭归屈原故里、汉阳古琴台、东湖行吟阁等楚文物纪念建筑的格局。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博物馆:目前,全省有各类博物馆121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75个,纪念性博物馆22个,专门性博物馆2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形成博物馆布局五大系列:以荆州、荆门为代表的楚文化特色博物馆;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门管理所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史纪念馆;以红安县革命博物馆、麻城市七里坪革命旧址纪念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为代表的革命斗争史纪念馆;以李时珍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以恩施州博物馆为代表的民族博物馆。各类馆藏文物丰富,数量达53万余件,一级文物2926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件。馆藏自然标本总数57万余件。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湖北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救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116°07′,北纬29°25′-33°20′。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6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湖北地形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状。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湖北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193条,总长37000公里,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的长度为1061公里。汉水是长江中游最大支流,自西北而趋东南,到武汉进入长江,境内流长878公里。湖北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目前有300个左右,大部分集中于江汉平原。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太阳辐射总量:85-114千卡/厘米2 年均实际日照时数:1200-2200小时日照百分率:25-50% 无霜期:230--300天各地平均年降水量:750一1600毫米平均气温:13一18摄氏度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4700一5400摄氏度

湖北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350种、哺乳动物106种。这些脊椎动物申,属国家规定的珍贵稀有保护动物34种。全省共有鱼类168种。湖北省森林覆盖率为26%,有树种1300多个,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绿色宝库"神农架林区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全省野生植物近2000种,现已采到中草药约500种以上。

全省己发现矿产136种,其中已有探明储量的矿产88种。磷矿。盐矿、石膏、铁矿、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大理岩、花岗岩、重晶石、累托石粘土等是湖北的优势矿产。湖北的能源矿产贫乏,煤、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少。

湖北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是1823万千瓦。居全国第7位;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309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兴建,按计划于2009年全部建成,届时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包括:枢纽工程、水库淹没迁建工程、输变电工程三部分。枢纽程由拦河大坝、左侧发电厂房、左岸通航建筑物组成。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335米,正常高水位175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可安全泄洪11.3万立方米/秒。水电站系坝后式,共安装2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小时。通航建筑物包括双线五级船闸和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升程113米,总重11600吨),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

三峡工程总投资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为954亿元,其中枢纽工程501亿元,移民300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

三峡水库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长约568公里,水面约10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没陆地面积约632平方公里。湖北省的宜昌、姊归、兴山、巴东等4县的部分地区将被淹没。三峡工程移民人口总计将超过100万人。

湖北有长江三峡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神农架等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神农架、武当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自然保护圈计划"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

长江三峡、黄鹤楼、葛洲坝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湖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65处。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历史陈迹140多处。

武汉、宜昌、荆州。十堰、钟祥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2000年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点)的创建活动申,湖北成为上榜最多的省份。

上榜的旅游景区(点)是:武汉黄鹤楼、武汉东湖风景区。武汉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归元寺、荆州博物馆、十堰武当山风景区。宜昌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襄樊隆中风景区。

对外交往

外经贸对象l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

#进口18.56亿美元,增长4.2% 出口20.99亿美元,增长16.8%

#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11%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9.9% 机电产品出口额5.3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5.5% 高新技术贸易出口额1.83亿美元,占8.7%

实际利用外资22.66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4.02亿美元

对外国人开放地区:1个副省级市、11个她级市,l个自治州,24个县级市,33个县和神农架林区的部分她区,共71个,占全省市县总数的90%以上。

总计:400多家#外国驻汉总领事馆:1个(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外资金融机构:8个(法国兴业银行武汉分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武汉分行、香港东亚银行武汉代表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武汉代表处;日本兴业银行武汉代表处、荷兰银行武汉代表处。日本陆奥银行武汉代表处。法国安盛武汉代表处) #外企在鄂设立办事机构30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财团。著名企业在汉设立机构近200家。

口岸总计:13处#一类:3个(武汉港、黄石港水运口岸、武汉机场航空口岸) 二类:10个(宜昌港、荆州沙市港、鄂州港、黄州港、武穴港水运口岸、江岸、十堰、襄樊、麻城、汉西铁路口岸) 海关:1个(武汉海关) #5个分关(裹樊、宜昌、荆州、黄石、吨口开发区)

全省经国家外专局批准资助引智项目178个,资助经费468万元,实际执行引智项目325个;引进外国技术管理专家413人,文教专家952人,派出培训人员1579人次,新批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学校36所。

2002年,全省共派出因公出国(境)团组6100批,近2万人次;省级领导率团出访28批;邀请和接待外宾、外国新闻记者、华侨华人9000余次;其中来鄂访问的副部级以上高规格外宾团组25批;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和王后、德国前中总统魏茨泽克及夫人、奥地利副总理兼公共事务与体育部长苏珊·里斯—帕塞尔、参加AAPP会议的18个国家的10名正副议长、114名代表等重要国宾访问了我省;有15位外国驻华大使前来我省进行访问考察。

我省与日本福岛县、大分县的民间交往进一步活跃,围绕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华三十周年,省友协、省总工会等群团组织与日本有关民间组织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召开了有40多位日本朋友参加的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华三十周年纪念大会。

举办了'2002华侨华人回国(来华)创业发展洽谈会。邀请了16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及工商企业界人士与省内5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代表800多人参加,海外代表与我省有关企事业单位共签定合同、协议84个,到年底,已有48个项目进行实质性合作交流阶段。

有260多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鄂创办了98家高新技术企业。

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公益”奖章暂行规定》。省政府领导在香港给4位对我省公益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香港工商界人士颁发了公益奖章。

受理侨务信访560多件次;组织吸收43家侨属企业成立了湖北省侨属企业协会。

湖北省情

湖北省情 湖北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湖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中南部是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 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山地面积占50%,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水面面积约占全省的1/10,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全省土地总面积28111万亩,土地利用状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88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柘榴子石、累托石粘土等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金属矿产中,黑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主要有铜、铝、锌、铅、镍、钻、钨、钼、汞、金、银等,其中以铜矿资源为主。 省内众多河流源出边缘山地,成向心状,水流急,落差大,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3308万千瓦以上。除长江汉江干流外,全省可供近期开发的小水电藏量达400万千瓦以上。建设中的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楚文化杰出代表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高峰的铜绿山古矿冶炼遗址和越王勾践剑等分别出土于鄂东及江汉平原;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秦代竹简首次在云梦出土;古三国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在楚地广为流传;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巴文化也在鄂西南地区延续和发展。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鸿忠 (2012年6月9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现在,我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砥砺奋进、蓄势勃发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

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们继续深化省情认识、逐步完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湖北的战略支点功能稳步提升。注重从湖北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省情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发展战略。坚持以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适时把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统筹集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战略支点建设迈出新步伐,支点构架不断完善、实力不断增强、功能有效发挥、作用更加彰显。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湖北在区域发展中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生产总值继2008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1年接近2万亿关口,达到19594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7年的3.51%提高到2011年的 4.16%,在全国的排序由12位上升至第10位,跨入全

湖北省省情介绍

湖北省省情介绍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全省总面积18.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0多万人。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 湖北资源丰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1公里,省内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素称“千湖之省”,有大小河流4000余条,总长达 6万余公里,水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量3133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其中三峡工程发电量居世界各大水电站之首。现已发现的矿藏有138种,其中磷、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湖北是全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兼备。 湖北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省会武汉“九省通衢”,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纵贯南北东西。公路四通八达,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19公里。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空港。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工业形成了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等八大产业支柱,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两大农业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棉、油、淡水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全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7所,科研机构1300多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8名,均居全国前列。光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天、激光、数控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的

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 湖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湖北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长起一大批革命干部,仅红安县就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将军。 一、基础设施和交通 机场:湖北省现有大中型机场7个,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武汉-台湾直航包机也于2008年12月25日开通;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港口:湖北省共有内河港口163个,其中500-1000万吨港口有2个,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从以上港口可直达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中转航线还可与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719公里。京珠、沪蓉和宜昌-黄石、武汉-十堰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铁路:京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 电讯、互联网:北京至广州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形成了湖北辐射全国的现代通信网络。 二、高等教育和科研概况 湖北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7所,独立学院31所。截止到2008年年底,湖北省在校大学生已达126.8万人,其中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18.5万人、研究生8.3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位。 湖北省现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300多个,其中: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

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是湖北的一个重要省情

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是湖北的一个重要省情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程启竞 根据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的要求,讲一讲湖北洪涝灾害的有关情况。我想分成四个问题来介绍,这就是湖北水系概况、洪涝成因、水灾次数和分类,以及应高度重视抗洪救灾工作。讲得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湖北水系的简要情况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东西长约72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第十六位。就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库星罗棋布,构成了庞大的、十分发育的水系。 1、大江:有长江和汉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经青、藏、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省、市、自治区流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拉丁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我国的长江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同为世界著名的四大河流)。长江分上、中、下游三段,江源至我省宜昌南津关为上游,长4583公里,南津关至江西省鄱阳湖口为中游,长938公里,鄱阳湖口至上海长江口为下游,长876公里。 长江进三峡,经重庆市巫山县进入我省巴东县官渡口乡,东行144公里,过西陵峡,在宜昌市南津关结束上游流程,进入开阔的长江中游平原。继续东行902公里,结束湖北省内的流程,

在黄梅县刘佐乡出境进入安徽省宿松县。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境内流经27个县市,流程1061公里,为长江全长的16.4%。 江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下游又称襄河。发源于秦岭南慧陕西省田坝县,干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龙王庙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根据国家水文年鉴编印规范规定,郧西县金钱河口(白河水文站)为上游与中游分界点,金钱河口至钟祥县滶河口(皇庄水文站)为中游与下游分界点,钟祥皇庄到武汉为下游。为统计方便,又以丹江口(黄家港水文站)为界分中游上段和中游下段。汉江上游段河段长709公里,中游河段长484公里(其中上段长223公里,下段长261公里),下游河段长384公里。汉江由陕西省白河县进入湖北,流经13个县市,在省内河长878公里,为汉江全长的54.8%。 这两条大江横贯全省,是湖北水系的骨干。 2、河流:全省有5公里以上河流共4228条。 这些河流属长江流域4190条,流域面积1845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9.3%;属淮河流域38条,流域面积1378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7%。如按河流的分布:长江上游256条,总河长3542.6公里;长江中游2296条,总河长33137.4公里;汉江上游60条,总河长688.9公里;汉江中游1295条,总河长17251.3公里(其中上段600条,总河长7693.1公里;下段695条,总河长9558.2公里);汉江下游221条,总河长3333.5公里;淮河38条,总河长501.5公里。全省4228条河流总长59204.3公里,河网密度0.32公里/平方公里。 按河长分级,各级河流数量为:河长10公里以上河流1707

湖北省情资料

湖北省情 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06-08-11 14:24:12 字体显示:大中小 行政区划 湖北省现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单位辖区县市名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

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资源 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

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深化省情认识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叶福生董树平付春晖叶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 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 “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年全省GDP为328.22亿元,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4.6%。地方财政收入42.12亿元,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的4.3%。 “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年GDP增速年均5.2%,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1991年GDP总量为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9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4.3%,比1984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间,浙江GDP在1985年超过湖北;上海在1990年退居湖北之后。 “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GDP 达到2856.47亿元,上升到全国第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1992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1997年被湖北反超。

湖北省省情概况

湖北省省情概况 一、省情概况 (一)地理位置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处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而得省名。湖北界于东经108 度21 分至116 度8 分、北纬29 度2 分至33 度16 分之间,东西长约740 公里,南北宽约470 公里,总面积18.59 万平方公里。 湖北省有大小河流1,193 条,总长度3.5 万公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 1,061 公里。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形成“江汉湖群”,是全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故湖北省又以“千湖之省”著称。 湖北省主要有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宜昌和襄樊等15 个省辖大中城市、1个民族自治州和1 个省辖林区,省会为武汉市。 (二)气候特征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雨充沛,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7-29℃,平均日照 1,150 -2,245 小时,无霜期在230-300 天之间,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 毫米之间。 (三)人口与民族 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1 万人,城镇人口2,627.8 万人,农村人口3,388.3万人。湖北省居住着汉、土家、苗等50 个民族,少数

民族人口257.97 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苗、回、侗等民族。 (四)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 机场及港口湖北省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等7 个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湖北省内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湖北省共有内河港口163 个,500万-1,000 万吨港口有2 个。武汉港客运总站,是中国内河最大的客运站。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从以上港口可直达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中转航线还可与世界130 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公路湖北省共有通车里程89,673公里,高速公路1,353 公里。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连接武汉、黄石、鄂州、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将富庶的江汉平原和鄂西、鄂东南、鄂东北山区连成一体。作为华中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公路网可直通8 省195 个城镇。 铁路京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 电讯、互联网北京至广州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形成了湖北辐射全国的现代通信网络。湖北长途光缆线路总 长度19,847 公里,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36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01 万户,电话普及率为43.9 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92.8 万户。

2021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1)

2021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 在历年的湖北省省直事业单位的试卷中,关于湖北省省情概况的题目均有所涉及,本文从两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湖北省省情加以分析,考生需要把握重点,注意识记。 一、社会概况简介 1、行政区划 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恩施州)、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3个直管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24个县级市,39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38个市辖区。 2、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7.7万)、苗族(21.4万)、回族(7.8万)、侗族(7万)、满族(1.5万)和蒙古族(1.1万)。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现有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2个民族乡镇。 3、宗教 湖北省宗教五教俱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 4、交通运输 1、航空 湖北省拥有的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民用机场。还有在建的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以及规划的武汉第二机场(和鄂东机场。) 2、铁路 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及宜万线)高铁:武广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 3、公路 “四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 4、水运 “九省通衢〞、湖北水运兴旺,居全国第6位。 二、历史文化简介 1、湖北历史 古时湖北称楚国,春秋战国成霸主。秦朝统一设楚郡,西汉三国制荆州

南北唐宋大开展,北宋定名于湖北。元明湖广地位高,晚清已是屈辱地武昌起义第一枪,多年封建了终结。二三二七大罢工,抗击日寇主战场经过多年抗战后,荆楚大地迎曙光 2、文化遗产 1.民间文学(4项) 孝感市——董永传说 ;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 宜都市——青林寺谜语 ;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 2.民间音乐(4项) 兴山县——兴山民歌 ;宜昌市夷陵区——宜昌丝竹 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 ;十堰市——武当山宫观道乐 3.民间舞蹈(1项) 长阳县——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 4.传统戏剧(5项) 武汉市——汉剧 ;湖北省——楚剧 ;潜江市——荆州花鼓戏 ; 黄梅县——黄梅戏 ;潜江市——江汉平原皮影戏 5.曲艺(2项) 荆州市——鼓盆歌 ;汉川市——汉川善书 6.杂技与竞技(1项) 十堰市——武当武术 7.民间美术(1项) 黄梅县——黄梅挑花 8.民俗(2项)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神舟会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加速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过大,而且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9314330.html, 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作者:未增阳华晶晶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基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当前湖北省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现状,指出了其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健全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完善县域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发展路径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关乎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有效、健康发展,关乎到“三农”问题的解决。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县域经济”这一时代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成为稳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县域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共有67个县(市),县域总人口4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县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多年来县域GDP一直占全省GDP的百分之50%以上。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当前湖北省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日渐增强,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县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扎实落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县域经济的蓬勃快速发展,对金融资金及其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但是受县域先天条件的制约,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金融机构设置不足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740.6公里,南北宽470.2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7位。湖北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以及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岗地占24%,平原湖区占20%。200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720万人,城镇人口2631.2万人,占46.0%。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4个县级市(包括3个直管市),40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个市辖区。 (一)自然资源丰富 光热水资源充足。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2200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由于南北纬度相差4度多,东西跨度较大,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使得湖北气候不仅南北有别、东西迥异,而且兼有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中温带、南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湖北已发现的矿产有150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81%,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92种。除煤炭、石油、天然气比

较贫乏外,其他矿产储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化工、建材及部分冶金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化肥用橄榄岩、碘、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铌、泥灰岩、磷等17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2~3位;铁、铜、石膏、金、汞、锰、钒、镍等3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4~10位。主要矿产资源具有品位高、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采等特点。 水能资源丰富。湖北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193条(不包括长江、汉江),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宜昌三斗坪,设计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湖北植被既具南北过渡特征,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植物资源有3800余种,其中许多属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的珍稀品种,如:1亿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水杉、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稀有名贵药材—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小丛红景天、飞龙掌血等。土特产品多,鄂西的坝漆、房县的木耳、咸宁的桂花、罗田的板栗、秭归的脐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动物种类达700余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0多种,特有的珍稀动物有白鳍豚、中华鲟和武昌鱼等。尤其是神农架有“绿色宝库”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旅游资源丰富。湖北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和名胜

地方立法中的上位法依据及衔接问题探讨

地方立法中的上位法依据及衔接问题探讨 来源:湖北人大 自1979年地方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在本行政区域内执行法律、行政法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立法活动,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了贡献。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要坚持以宪法为依据,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时,务必要坚持以上位法为依据,避免与上位法相抵触。同时,要与上位法保持必要的衔接,避免照抄照搬上位法,做到繁简有度。本文结合湖北省近年来的立法情况,对地方立法如何坚持上位法依据、做好衔接工作作一探讨。 一、对上位法依据及衔接的基本认识 法律体系是由不同位阶的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性。地方立法应当严格以上位法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对于依据的标准,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规定的是“不抵触”原则,即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在实践中,对“不抵触”的理解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不抵触”就是制定地方性法规必须以上位法已有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如果超出上位法既定的内容范围,就构成抵触。另一种认为,“不抵触”就是地方性法规必须与上位法已有的规定相一致,不得相冲突、相违背,否则构成抵触。还一种观点认为,“不抵触”就是地方性法规除了不得与上位法已有的具体规定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位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相抵触。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因为从立法本意和地方立法功能特征来看,“不抵触”并非把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限制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既有内容的范围内,只要与上位法不发生冲突,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体现本地特色。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不抵触”,其法律内涵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得与上位法具体条文的规定相抵触,即不得直接抵触;第二,不得与上位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相抵触,不得与上位法所确立的具体法律制度相抵触,即不得间接抵触;第三,不得侵犯中央专属立法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 在坚持以上位法为依据的同时,地方立法还要突出与上位法的衔接。和以上位法为依据一样,保持与上位法衔接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一环,只是角度有所不同。其中,以上位法为依据关系到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是对地方性法规的基本要求;保持与上位法衔接是保证法律法规得以顺利实施的需要,是对地方性法规的更高要求。衔接的具体内容,既包括文字表述繁简得当,避免与上位法大量条款重复,也包括在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方面与上位法相配套、协调、补充。 二、当前上位法依据及衔接的几个具体问题

《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研究》立项申请、课题论证、研究计划

《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研究》 内容提要: 立项申请、课题论证、研究计划、技术路线、研究现状、研究方案 《加快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立项申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团队提出《加快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以期为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索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分析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研究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分析现有政策的成效和不足,以及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3. 结合湖北省情,探讨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4. 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检验。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决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等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包括: 1. 一份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报告,详细描述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一份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研究报告,深入分析现有政策的成效和不足,并提出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议。 3. 一份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研究报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4. 一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检验。 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来看,本研究将为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发展。从实践方面来看,本研究将为政府决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等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湖北省更快地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期限为两年,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调查分析阶段,将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和资料;第二阶段为政策研究阶段,将对现有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议;第三阶段为路径研究阶段,将结合湖北省情,提出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第四阶段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阶段,将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

湖北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湖北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

一湖北省健康养老基础与优势 (一)湖北省老龄化情况 《湖北省医养结合工作监测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计1107.8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7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715.7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1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2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129.05万人,占总人口的2.19%;90岁及以上人口11.72万人;100岁及以上人口2091人,年龄最大的老人为114岁。老年人口数量统计分布情况见表1、图1。

|Excel下载 表1 2018年老年人口数量统计分布情况 图1 2018年湖北省老年人口分布情况 (二)相关政策支持环境初步形成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推进全省健康养老产业科学发展,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实际,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制定了系列系统的行政规划(见表2)。

|Excel下载 表2 近4年湖北省制定与老年健康产业相关的省级政策文件 2016年5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针对医养结合的专项政策——《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6〕36号)。政策提出七项重点任务:要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全面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同时明确从“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信息支撑”六个方向提供保障措施。 2017年5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鄂政发〔2017〕22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系列目标:到

湖北省太阳能技术利用的分析与研究

湖北省太阳能技术利用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周丽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6年第4期 周丽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阐述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分析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可利用情况及湖北地区太阳能技术利用状况,最后对湖北省内典型工程应用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太阳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04.038 *基金项目: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项目编号:B2015383) 收稿日期:2015-10-08 湖北省人多地少,资源缺乏,这一特殊省情决定了不能再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和带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再生能源中湖北省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是太阳能,本文将介绍和分析太阳能在湖北省的利用情况。 1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 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可分为四类地区(见表1)。 据调研得出,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处于夏热冬冷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太阳总辐射量为3450~4800MJ/㎡。根据太阳能总辐射对我国太阳能资源进行4级划分(资源丰富、较丰富、一般及贫乏区),湖北省为资源一般带。为了更好开发利用湖北省的太阳能资源,需要制定湖北省太阳能区划标准,绘制太阳能区划图(见图1)。

从空间分布看出,湖北省整体上呈现北多南少,其中,鄂东北最多,其次为鄂西北、鄂北 岗地等地,总辐射量为4540~4800MJ/㎡;再次为鄂东南(4300~450 0MJ/㎡);鄂西南最少(3450~4000MJ/㎡)。年日照时数分布比较集中,其中鄂北、鄂东北最多(1900h以上);鄂西南最少,在1500h以内。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总辐射25%左右。可以得出湖北省太阳总辐射在夏季7、8月最丰富, 冬季12月和1月最少。7、8月是湖北省全年最热的月份,全年用电的高峰,从气候条件来看,这两个月全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50%以上天数为晴天,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季节。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二是以东经112°为界线,西部由南向北,梯度变化非常明显,鄂西南属于太阳能贫 乏区,而最北端的鄂西北则为1级可利用区。 2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利用分析 目前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光电转化、光热转化、光伏发电及光生物质转化。由于湖北省太阳总辐射在夏季7、8月最丰富,太阳辐射强,直接辐射比例高,光电转换 效率高,有利于光电的转化,可以大力发展光电转化。虽然湖北省全年的太阳总辐射总量低于 我国某些地区,但从整体的气温、水温比较,湖北省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具有一定优势,尤其 是在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因此在光热利用效率方面也存在一定优势。所以湖北省在太阳能资 源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光热、光电转换、光伏利用方面。以下将对这三方面的利用进行详细 的技术分析。 3太阳能技术分析 3.1太阳能光热技术的利用 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指利用太阳能作为热源的采暖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共给建筑采暖,可以为建筑节省30%~50%电或燃料,如图2太阳能光热地板采暖利用。根据获得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采暖主要有太阳能空气采暖和太阳能热水采暖两种方式。太阳能空气采暖是通过水或者风被集热器加热后对房间进行供暖。太阳能热水采暖是利用 集热器将水加热后送入室内通过辐射采暖的方式,向空气释放热量。 被动式采暖是无需借助任何外力,利用太阳能使建筑物具有采暖功能。它主要包括太阳能 热泵采暖、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光热发电等方式。其中太阳能热水供应是目前民用住宅中 利用最普遍、最广泛的采暖形式。它是利用集热器将水加热后送入淋浴器,供用户洗浴。 3.2太阳能光热发电

湖北省省情省貌介绍

第一节湖北概况 一、基本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万人。全省设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省辖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市,1个恩施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城市为武汉市。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 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 二、自然地理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为湖北。湖北全省设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3个省直管市(仙桃、天门、潜江)、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还有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省会设在武汉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