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加速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过大,而且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二是特殊类型区域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我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容易脱贫的地区基本脱贫,继续扶贫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由于财政体制、政绩考核制度等原因,我国一些地区不顾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盲目发展加工业,造成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不合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步伐。

四是协调区域间关系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固然有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区域协调体制与机制的不健全。表现在:市场机制不健全。财税体制仍需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尚不健全。

解决上述问题,“十二五”期间将坚持把缩小差距作为区域战略和政策的着力点。需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步伐,包括加强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及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等。

3.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和形成

为了逐步解决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逐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上述战略的相继实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认识和深刻领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想,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完善措施,推动湖北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战略支点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两圈一带”的含义

湖北“两圈一带”是指: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长江经济带。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

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五大资源优势: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通讯、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这也是湖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2公里,约占长江流域经济带长度的38%,居沿江各省市首位。它居于长江流域与中部地区的复合部位,具有东西和南北经济耦合的地缘条件。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

2. “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

“两圈一带”战略从2003年开始形成。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湖北省省情,着手谋划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战略。2003年,在集中专家学者建议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构想。2004年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明确提出要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命题的提出,极大地开阔了我们高起点谋划新一轮战略的思路和视野,成为“两圈一带”战略谋划的起点。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也标志着我省新一轮发展战略谋划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启动。

2008年,在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下,为促进全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我在7月召开的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恩施现场会议期间,首次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想。在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起步工作,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问题。同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开始实施。

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我省“两圈一带”战略全面正式提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启动。

“两圈一带”战略有深刻的内涵。“两圈一带”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主要目标,以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为实施载体,指导和推动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体系。

从战略目标来看,它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支点战略”;从战略任务来看,它又是指导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从战略措施来看,它是一个推动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从战略布局来看,它又是一个覆盖全省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

“两圈一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三个板块简单相加。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交通区位、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压力,也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要通过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能,通过加快利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湖北省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鄂西地区是华中华南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但鄂西地区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立足于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这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为切入口,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把鄂西地区发展推上快车道。

湖北长江经济带处于长江流域中心位置,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体系完备,是湖北省东、西两大区域联系的天然纽带。但是,这一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充分,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题,以发挥长江水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

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既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又要彰显三个板块的个性特色。与过去的研究成果相比,“两圈一带”战略具有框架的总体性、内涵的一致性、实施的可操作性3个鲜明特点。这一战略的形成,标志着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总体发展的谋划达到一个新高度,进入一个新境界。

3.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目标和任务

一是要按照“两圈一带”战略谋划“十二五”基本思路。

谋划好基本思路是“十二五”规划能否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关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初步考虑,“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要较好地体现这么几句话,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圈一带”,推进绿色增长,加强创新驱动,实现共建共享,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围绕“两圈一带”是基本要求,也是重要前提。因为“两圈一带”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谋划,是省委省政府对省情再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

推进绿色增长是“两圈一带”的基本内涵,也是国家赋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还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我们必须用世界眼光和时代要求来谋划未来发展路径。

加强创新驱动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现实需要。与先进地区相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对湖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共建共享是“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建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实施战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享就是要让全省人民获得“两圈一带”发展的实际利益,分享推进“两圈一带”的精神成果。

二是切实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圈一带”战略能否见到成效,关键要看转变发展方式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把握湖北省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新特征以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新要求,认真研究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课题。

首先要确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湖北偏重的经济结构而言,调结构的任务更加繁重,确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显得尤为重要。从湖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选择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市场空间大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加以培育,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汽车、钢铁、石化、装备等制造业在

未来若干年仍然是湖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电、建材等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改造提升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三是突破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顺应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挥湖北省综合交通优势,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

要把握共建共享的切入点。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在整合资源,贵在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享。不仅圈、带内各市之间要实现资源整合,圈与圈、圈与带之间也要实施资源整合;不仅城市之间要实现资源整合,城市与农村之间也要实现资源整合。

三是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强规划策划。

一方面,加强省内规划衔接。武汉城市圈五个专项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总三专规划以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规划都已经或即将出台。这些规划相互之间进行了有效衔接,较好体现了“两圈一带”战略的根本要求。我们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要加强与这三个板块规划的衔接,使“十二五”规划充分吸纳已有工作成果,与现有规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另一方面,搞好国家规划对接。前期,我们在制定各项规划的同时,通过部省合作共建等形式,与国家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工作衔接。在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更要乘势而上,有效推进,使我们一批重大项目能够进入国家规划笼子,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四是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编制成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行动方案。

要把“十二五”规划变成落实“两圈一带”战略的行动方案,必须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坚持用项目落实规划,用政策支撑规划,用资金保障规划,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项目支撑。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六大领域及投资结构的动态优化,加强项目策划、落实和深化,不断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提高项目成功率。

强化政策支持。要围绕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配置。

总的说来,“两圈一带”战略是引领湖北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二五”将是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全省要运用战略指导规划,通过规划落实任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为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解读

——关于“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解读 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 (2009年7月1日)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制定一个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科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较短的时间内,陆续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战略。深入领会和掌握这一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我结合在组织“两圈一带”战略调研和决策论证中的情况,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一)湖北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湖北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等湖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中部崛起”战略(1987—1995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而地处腹地、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投资重点东移,人才、资金、原材料等“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下,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大为减弱,在全国的发展位次下降,面临“塌陷”沦为中间“谷地”的严峻挑战。湖北省一批理论工作者和决策服务机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1987年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对策。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在1987年12月召开的湖北省委四届八次全会上正式提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1988年12月的湖北省第五次党代会再次确认并完善了这一战略。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86年提出重点建设“大三角”的思路,即分别以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沙市)、襄樊和十堰为一角,予以优先发展,梯度推进,带动全省。尔后在1992年又提出以武汉为龙头,重点开放开发长江经济带的思路。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从老工农业基地的实际出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素质为着力点,坚持效益、速度、后劲三统一,努力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 2、“振兴崛起”战略(1995—2001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又面临有后发优势的西部地区的追赶压力。这种态势客观上要求湖北打破梯度推进、跟随发展的常规发展模式,谋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发展不够成为湖北最大的实际,

“两区”建设

湖北省“两区”建设 1、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 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于2011年2月成立,初期范围包括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湖北将实现“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这一总体目标,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 相对于湖北省内其他地区,大别山地区有独特的优势:大别山是革命老区,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200万人参加革命、100万人牺牲;大别山生态独特,森林覆盖率达40%;此外还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连接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包括环大别山山脉的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随州市的广水市,黄冈市的所有县市和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安陆市等县(市、区)。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初期启动范围,以国家和湖北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主,具体包括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 按照上述“四个大别山”的总体思路,湖北将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 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负责人介绍说,将按照“3年明显变化、5年大变化、10年跨越式大发展”的要求,确定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林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及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还将从财政、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等10个方面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 黄冈市市长刘雪荣此前表示,黄冈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但从目前来

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深化省情认识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叶福生董树平付春晖叶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 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 “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年全省GDP为328.22亿元,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4.6%。地方财政收入42.12亿元,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的4.3%。 “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年GDP增速年均5.2%,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1991年GDP总量为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9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4.3%,比1984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间,浙江GDP在1985年超过湖北;上海在1990年退居湖北之后。 “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GDP 达到2856.47亿元,上升到全国第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1992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1997年被湖北反超。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 ——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国地理》 (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 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 规律、特征等内容。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 实问题。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 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 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 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 体上的认识。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 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 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 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而且 老师在出题的时候, 也不会随意而出, 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 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 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对历年真 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 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 以下列 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1) 《地理科学导论》 (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 2) 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 3) 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 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深度解读(一):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发布时间: 2012-07-16 07:36 来源: 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黄金十年”要有“黄金作为”,“黄金作为”需要“黄金战略”引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湖北的“黄金战略”。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根本路径。 一、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是湖北发展战略谋划与布局的集大成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就是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将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形成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湖北战略谋划与布局的集大成。 (一)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具有形成的渐进性。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提出与肇始阶段。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第一次明确要求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省委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走在中西部前列”的目标,提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并于2007年6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加以明确。二是拓展与充实阶段。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省情,先后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三是整合与完善阶段。“两圈一带”战略形成以来,根据发展需要和各地探索实践,省委、省政府继续深入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启动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仙洪新农村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贫困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并相继把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最终形成覆盖全省、统筹集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二)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体现历史的继承性。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既贯彻中央关于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又紧密结合湖北发展实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一是在战略目标上具有延续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等战略目标。这一系列战略目标都是努力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提升湖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构建战略支点的目标与上述战略目标高度吻合。其中,加快发展“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基地、增强“三大功能”等战略目标,无一不是致力于提高湖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与历次提出的“崛起”战略目标一脉相承。二是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贯性。湖北属于后发地区,发展处于后发阶段,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同我省“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各项战略一样,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追求的是“科学发展标准一步到位”,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推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北的具体体现。三是在把握省情的深度上具有递进性。纵观湖北发展战略的谋

详细版“湖北省十二五规划”

详细版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八章制造业 第九章建筑业 第十章现代农业 第十一章服务业 第十二章旅游业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第十三章城镇化建设 第十四章新农村建设 第十五章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六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十七章县域经济 第十八章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第十九章开发区 第二十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第二十一章综合交通运输 第二十二章水利基础设施 第二十三章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十四章能源产业 第七篇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 第二十五章自主创新 第二十六章教育 第二十七章人才 第八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十八章创业就业 第二十九章收入分配 第三十章社会保障 第三十一章医疗卫生 第三十二章住房保障 第九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三章资源节约利用 第三十四章循环经济

第三十六章环境保护 第三十七章应对气候变化 第十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十八章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九章文化事业 第四十章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第四十一章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十二章对内对外开放 第四十三章发展民营经济 第四十四章培育市场主体 第十二篇建设和谐湖北 第四十五章民主法制与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六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十七章体育事业 第四十八章社会管理 第四十九章国防动员与双拥工作 第十三篇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第五十章保持投资增长力度 第五十一章扩大消费需求 第五十二章强化政策支撑 第五十三章破解生产要素制约 第五十四章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加速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过大,而且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

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推进三化,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个湖北人: 做一个爱国守法、崇德守信的湖北人; 做一个和善开明、务实敬业的湖北人; 做一个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湖北人; 做一个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湖北人。 五个湖北: 富强湖北 创新湖北 法治湖北 文明湖北 幸福湖北 四个功能: 一是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完善铁水公空综合交通体系,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性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二是提升产业带动功能,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建成全球重要

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全国领先的汽车、装备制造、钢铁产业基地和华中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提升要素集聚功能,推进国家物流、金融、会展、高端服务中心等建设; 四是提升服务、管理和创新中心功能,发挥武汉优势,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工程设计中心等。 五大计划: 努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着力武汉经济规模和竞争力的大提升; 努力推进城市建设攻坚计划,强力推进城市功能建设大提升; 努力深入推进“城管革命”,着力城市管理水平的大提升; 努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自主创新示范功能的大提升; 努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服务管理功能和国际化水平的大提升。 两圈一带: 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一带:长江经济带。 “两圈一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三个板块简单相加。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既要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又要彰显三个板块的个性特色。与过去的研究成果相比,“两圈一带”战略具有框架的总体性、

“五个坚持”的战略体系和发展思路(全文)

“五个坚持”的战略体系和发展思路(全文) 湖北省围绕构建战略支点这个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形成和完善了支点建设的战略体系和发展思路。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求是》杂志2021年第14期提出了五个坚持: 一、坚持优势突破的发展路径。在深刻把握省情的基础上,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围绕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明、交通区位“五大优势”,努力探索优势突破、特色发展的路子。实施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工程以发挥农业优势,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等“千亿产业计划”以发挥大工业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发挥科教优势,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发挥生态文明优势,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挥区位优势,为推进内生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坚持集聚发展的战略思路。强化系统集成和统筹协调的理念,对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研究、顶层设计和周密部署。一是推进战略集成。提出并实施加快“两圈一带”(即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总体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支撑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为核心的“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工程等,聚合发展优势。二是推进资源集聚。打破

行政区划限制,开展跨区域的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区域协作和联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类资源。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打造出东汽、武钢、武烟、宜化等一批工业“航空母舰”。三是推进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实施“千亿产业计划”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目前,七大“千亿产业”已成为湖北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的指导方针。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环境抓起,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建设,为长远发展积聚动能。一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加快以铁路、高速公路、航道港口、机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等能源建设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大东湖水XX等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二是着力强化基础产业。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分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夯实农业基础,粮食连续7年增产。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同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增同步”,县域经济已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三是大力优化基础环境。在全省大力倡导“发展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环境。 四、坚持创新驱动的推进模式。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

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de)决定 鄂发〔2011〕17号 加快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全省发展(de)重大战略决策,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de)工作载体和有力抓手.为加快推进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加快推进武汉市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重大意义.武汉市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de)“龙头”,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de)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站在新(de)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de)重大机遇,支持武汉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武汉市(de)支点支撑作用,有利于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有利于提升省域发展整体竞争力,带 动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力推动武汉市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 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武汉城市圈一体化为重点,突出自主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为推动武汉市跨越式发展提供 强劲动力和核心支撑. (三)战略定位.武汉市要进一步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de)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区,成为引领全省跨越式发展(de)核心引擎 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de)核心支点.

湖北省发展战略

【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 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 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本报告立足 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 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 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 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 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早在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北。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对湖北工业进行布局。“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雄厚的产业积淀。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宣布,在今后的投资中已策划入库重大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2万亿。同时,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万亿,其中工业重点项目将完成千亿元以上(包括咸宁核电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与带动,湖北工业将重现辉煌。 (三)湖北科教优势明显,素有“科教高地”之誉 自古以来,“惟楚有才”已成为荆楚的代名词。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湖北的教育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时,曾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第一所大学、第一所职教学校、第一所武备学堂,乃至第一所幼稚院,教育经费全国第一,国外留学生全国第一。发展到今天,湖北的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在科研方面,在鄂各类科研基地数量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所有

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_引领湖北科学发展

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提出“两圈一带”战略的时代背景 提出“两圉一带”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当前的湖北,进入多重机遇叠加、多重优势叠加的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推进新一轮战略集成,明确新的发展战略。 (一)多重机遇叠加 当前,伴随国际经济走势的变化、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区域格局的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给湖北带来了诸多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如何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新的战略谋划。 一是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凸现湖北内生优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方式已经进入根本性转型阶段,即从外向发展为主的阶段进入转向内生发展为主、内外兼修阶段。前30年,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外向发展、外延发展。当前,中国开始进入以内需拉动、内涵发展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并举的时代。正如温家宝总理2009年4月1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的,中国将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国外学者预计,中国将进入“大陆型经济”、“自我驱动型经济”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是内外资本融通、内外市场融合、内外贸齐驱、内外向并举的时代,但是,内生型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点,内生型发展是今后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同时,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开始进入加快扩张时期,进一步提升湖北在国内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要成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以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张带动和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战略思想。2008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中国开始进入加快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的历史阶段。湖北作为国家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和市场地理的中心,在国内市场总体格局中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二是两个转移加速凸现湖北承接转移的节点地位。当前,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开始推进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国际间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也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通过转移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同时,国家区域格局开始深度调整,国内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有关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成渝经济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等区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